经络原理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也常用于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时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理变化在生理情况下,经络有通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联络脏腑组织等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也就成为病邪传播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故经络学说可用于阐释病理变化。

1.病邪传变的途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体窍,加强了脏腑之间、脏腑和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

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功能强健,则能抵御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

而当经络功能活动失常,则经气不利,病邪易于乘虚侵袭。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既可成为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亦可成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媵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指出外邪侵犯体表,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联系而内传脏腑。

其传变规律一般为皮毛f孙络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

如外感寒邪,可由肌表内传肺、脾、胃等脏腑。

表里脏腑之间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

如脾失健运,可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大肠传导失司,可致肺失宣肃。

非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其病变也可以由经脉传变。

如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脾胃运化,因为足厥阴肝经入腹后,挟胃两旁,属肝络胆;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水湿泛滥,可致水气凌心、射肺,因为足少阴肾经入肺,并注入胸中而络心。

2.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周肢节、官窍等,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内脏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窍。

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目赤肿痛,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

又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

胸痹、真心痛可表现为胸前区疼痛,且疼痛沿左侧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放射至手臂内侧尺侧缘。

(一)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规律,内脏病变常通过经络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症状,以判断其病位、传变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诊断。

经络学说中医独特的经络系统及其治疗应用

经络学说中医独特的经络系统及其治疗应用

经络学说中医独特的经络系统及其治疗应用中医学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历经千年而不衰。

其中的经络学说作为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于疾病的防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经络学说中医独特的经络系统及其治疗应用。

一、经络系统的概念在中医经络学说中,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一套通路系统,贯穿全身,如同河流和沟渠般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和穴位三部分组成。

其中,经脉是主要通道,络脉是次要分支,而穴位则是能够调整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

二、经络系统的特点1. 隐匿性经络系统在人体内部并不直接可见,因此被称为“隐匿之道”。

只有通过经络准确地传导气血才能调达各个组织和器官,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 单向性经络系统呈现出单向性传导的特点。

类似于血液流动的动脉和静脉,经络系统中的气血只能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不能逆流。

这种单向性是保持气血正常流通的重要条件。

3. 网络性经络系统的分布呈网格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

通过不同的经络相互连接,气血得以充分流通,体内的阴阳平衡得以维持。

三、经络系统的治疗应用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通过调理经络系统,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经络系统治疗的几种常见应用。

1. 经络调理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法刺激穴位,对经络系统进行调理,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这对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

2. 经络疏通经络疏通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它通过不同的手法,如推拿、拔火罐等,刺激经络排除体内的湿气、寒气、瘀血等病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针灸疏通冲任经可以调节女性的月经问题。

3. 经络导引经络导引可以通过穴位按摩、贴敷等手法,引导气血向病灶部位流动,促使局部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这对于肌肉骨骼病、创伤等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4. 经络诊断中医师借助经络系统上的络脉、穴位,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

通过观察经络的畅通与否,以及穴位的压痛感变化等,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失衡情况,进而指导治疗。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要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经络沟通联系的作用加强了脏腑与体表、脏腑与官窍、脏腑与脏腑之间,以及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2)运输渗灌作用经脉作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而具有运输气血的作用,络脉作为经脉的分支而具有布散和渗灌经脉气血到脏腑形体官窍及经络自身的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

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得气”,即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及沿经脉走向传导,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体现。

(4)调节作用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作用及其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进行调节, 使人体复杂的生理机能相互协调,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状态。

2.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①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 因此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而波及脏腑。

②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

③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相互联系,所以一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传到另一脏腑。

(2)指导疾病的诊断①循经诊断,即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经络循行分布部位及其属络脏腑进行诊断。

②分经诊断,即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脉进行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①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②指导药物治疗。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人体内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穴位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经络穴位进行详细解析,探究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

一、经络穴位的定义与分类经络穴位,简称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上特定的点位。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穴位分布于全身,共计361个。

按照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可以将经络穴位分为经脉穴和奇穴。

1. 经脉穴:经脉穴位是根据经络经脉的走向和分布而命名的。

它们与具体的经脉相对应,通过按摩或刺激经脉穴位可以调节经脉的运行和穴位所经过的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

2. 奇穴:奇穴是指那些在人体经络系统上分布特殊、功效独特的穴位。

它们与经脉的走向无关,通常按照其功能和用途进行命名,如“百会穴”、“曲池穴”等。

奇穴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于调节经络的运行,又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疾病。

二、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包括了经络分布规律、穴位取穴规律以及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

1. 经络分布规律:经络分布于人体的表浅和深部,相互贯通交通。

经络的走向形成了经脉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2. 穴位取穴规律:经络穴位的取穴有其固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经脉穴位多位于经络走向的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而奇穴则根据其功能的不同而选择在不同的部位。

3. 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穴位与人体的脏腑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和改善相关脏腑组织的功能。

三、经络穴位的临床应用经络穴位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穴位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具体应用。

1. 经络调理:通过按摩或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理经络系统的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针灸和推拿按摩是常用的经络调理方法,可以提高免疫力,调整内分泌,改善睡眠质量等。

2. 疾病治疗:经络穴位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络治疗仪原理

经络治疗仪原理

经络治疗仪原理经络治疗仪是一种应用于中医经络理论的现代医疗设备,其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经络治疗仪的原理及其工作机制。

一、经络理论基础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使气血得以流通,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通过连接经络可以达到不同的部位和器官,从而调节和平衡人体的内部环境。

二、经络治疗仪的工作原理经络治疗仪通过电疗、磁疗、声疗等技术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具体来说,经络治疗仪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电疗刺激经络治疗仪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场,然后通过电极贴片与人体皮肤接触,通过电疗刺激经络系统。

这种刺激可以改变经络的电阻性质,调整经络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 磁疗刺激经络治疗仪中的磁疗技术是利用磁场的作用刺激人体经络。

当经络治疗仪产生磁场与人体接触时,能够改变经络的电磁特性,改善经络的气血流动状况,起到调整和治疗的作用。

3. 声疗刺激经络治疗仪中的声疗技术是通过声音的振动作用来刺激人体经络。

经络治疗仪会发出特定频率和振幅的声波,通过声传导的方式刺激经络,促进经络的调整和治疗。

三、经络治疗仪的应用经络治疗仪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气血运行:通过刺激经络,经络治疗仪可以调整气血的流动,促进疏通经络,平衡气血运行,从而改善身体的亚健康状况。

2. 缓解疼痛:经络治疗仪能够改变疼痛部位的电磁特性,刺激神经末梢,释放身体内的代表性物质,如内啡肽等,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3. 辅助康复:经络治疗仪在康复过程中能够帮助恢复受损的经络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等问题,加速康复进程。

4. 促进新陈代谢:经络治疗仪刺激经络,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激活细胞代谢,促进废物排泄,有助于改善肌肤质量,延缓衰老。

综上所述,经络治疗仪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的医疗设备。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与应用导论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功能及与疾病的关系。

经络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经络系统的构成与功能以及经络学在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主要依靠临床实践、解剖学观察和实验研究等手段。

其中,临床实践是经络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和总结,揭示经络的病理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

解剖学观察则通过对尸体进行解剖,发现了经络系统的存在,为经络学提供了可视化的证据。

实验研究方面,近年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生理、免疫学等,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经络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二、经络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经络是中医经络学的重要概念,它由经、络两部分组成。

经是指人体内部贯通全身的纵向通道,络是指经络之间的横向连接。

经络系统的主要构成包括十二正经、八脉、奇经八脉等。

这些经络通过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贯穿于整个人体,起到了传输气血、调节阴阳、输送营养物质和排除废物等多种功能。

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系统是脏腑组织、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桥梁,通过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可以达到调节整个人体健康状况的目的。

经络系统与疾病的关系密切,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的阻塞、瘀滞等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疏通经络、调节经络功能,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三、经络学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探讨经络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临床上,经络学的应用主要包括经络刺激疗法、经络诊断和经络药物使用等。

经络刺激疗法,如针灸、推拿、艾灸等,是中医经络学的核心疗法之一。

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诊断则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象等,辨别病情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经络药物使用则是利用中药中对经络具有作用的药物,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首先,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内存在着特定的经穴,而经穴是气血运行的关键点。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经穴,可以改善经络的运行状态,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气血的供应和输送,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再次,经络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

经络网布于全身各个部位,连接着筋骨、肌肉、脏腑等组织器官。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理,可以使全身各部位的气血运行协调统一,促进各个部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

最后,经络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方法中,经络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观察经络的形态、色泽等特征,可以判断机体的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各种疾病。

经络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络治疗。

经络治疗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变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针灸、按摩、刮痧等方法,都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的循环,促进病变部位的恢复。

其次,经络诊断。

观察经络的形态、颜色、灵敏度等特征,可以辅助判断机体的疾病状况。

比如,面诊中观察舌质的颜色可以反映肝经的状况,脉诊时观察脉搏的强弱、有无等可以判断气血的运行状况。

再次,经络保健。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

比如,经常进行适量的按摩、体操等活动,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最后,经络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通过研究经络的构成、功能等方面,可以更好地认识经络的作用,指导临床实践,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经络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调节内外环境的桥梁,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临床应用方面,经络治疗、经络诊断、经络保健和经络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充分认识经络的作用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疗效,服务人类健康。

经络的分布关系和临床应用

经络的分布关系和临床应用
而是指经气散布较广的部位(表6-3)。
表6-3 十二轾标奉部位表
(三)标本理论的应用
十二经脉的标本理论,在诊断疾病性质及辨证选穴中,有着重要意义?Ⅸ灵枢‘卫气》说t
“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Ⅸ标幽赋》说t“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都
说明了经脉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重要作用。又如《灵抠?卫气》在论标本证候治法时说t。凡
(二)标本的内窖
十二经标本的具体记载见《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
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
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
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
泉下针定安泰”。《标幽赋》:“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立愈”,《四总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等,都是本部腧穴的具体应用。
2.标部腧穴的应用 十二经以人体头胸腹背为结、为标。在头面标部的腧穴,能治疗
头面、五官及脑的疾病。如《通玄指要赋》说;“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
也。’这是标本理论指导虚实证侯的补虚泻实的不同治法-
标本理论在取穴方面的应用,如《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
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日。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
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
【116】
第六章经络的分部关系和艋琦}应用
也与胃有关。

经络美容的应用原理

经络美容的应用原理

经络美容的应用原理1. 什么是经络美容?经络美容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系统,达到美容和保健效果的方法。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概念,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经络网络,通过这些经络进行气血运输和调节,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美容借助于按摩、针灸、热疗等手段,刺激经络,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达到美容和保健的目的。

2. 经络美容的原理经络美容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经络与气血运输在中医学中,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输通道。

经络美容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输和循环,从而改善肌肤的新陈代谢,增加皮肤的营养供应,改善皮肤的色素沉着、暗沉及松弛等问题。

2.2 经络与身体调节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经络与人体的脏腑器官相连,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消化、循环等系统的功能。

经络美容利用经络系统的调节功能,可以调节肌肤的油脂分泌、毛细血管收缩等,有效改善皮肤问题,如痤疮、色素沉着等。

2.3 经络与神经系统中医学认为,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有密切的联系。

经络美容通过刺激经络,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工作,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效果。

压力往往是导致皮肤敏感、痤疮等问题的原因之一,通过缓解压力,经络美容可以改善这些问题。

3. 经络美容的应用方式经络美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以下列举了常见的几种应用方式:3.1 按摩按摩是经络美容中常见的应用方式之一。

通过用手指按摩特定的经络穴位或经络线,刺激经络系统,促进气血的循环。

常见的按摩手法包括推拿、揉捏、拍打等。

3.2 针灸针灸是经络美容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应用方式。

通过在特定的经络穴位刺激针刺,调整经络系统的气血循环。

针灸可以刺激全身的经络系统,达到综合美容效果。

3.3 热疗热疗是经络美容中利用温热刺激经络系统的一种方式。

常见的热疗方式包括艾灸、热敷等。

通过温热刺激经络系统,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舒缓肌肉和神经的紧张,改善皮肤质量。

4. 经络美容的注意事项经络美容在使用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4.1 个人体质不同的人体质也会影响经络美容的效果和适用性。

中医九气十二经络的理论和应用技术

中医九气十二经络的理论和应用技术

中医九气十二经络的理论和应用技术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治未病”的理念和“阴阳五行”的基本框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九气和十二经络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在临床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九气十二经络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价值。

一、九气的概念与分类九气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九个方面。

这九个方面分别是天、地、阴、阳、寒、热、风、湿、燥。

每个九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1. 天与地天气与地气代表了宇宙和地球的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天气包括太阳、月亮、星辰等天空现象,而地气则涵盖了大地的气候、地势等因素。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积极调节和适应天地气候的变化,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2. 阴与阳阴阳是中医学理论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代表着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关系,阴阳失衡可能导致人体的疾病。

阴具有藏、静、质、寒等特性,而阳则具有发、动、量、热等特性。

中医学强调了平衡阴阳的重要性,通过养生、调理和治疗来达到阴阳的平衡。

3. 寒、热、风、湿、燥寒、热、风、湿、燥是五种常见的外邪,它们可以侵袭人体,引起一系列的病症。

寒和热分别指的是温度的低和高,风指的是流动不定的气息,湿指的是湿度较大的环境,燥则表示干燥的气候条件。

对于每种外邪,中医学都有相应的防治方法和药物进行调理,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二、十二经络的概念与分类经络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体内脉络的系统。

中医学经络理论认为,经络连接着全身各个部位的组织和器官,起着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目前,认可的经络系统有十二个,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原理及应用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原理及应用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原理及应用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针灸疗法被广泛提及,并详细阐述了其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针灸疗法的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针灸疗法的原理1. 气血运行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在经络中运行,贯通全身。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促进气血的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阴阳平衡理论《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人体也不例外。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阴阳的平衡,使阴阳相互协调,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经络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经络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连。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的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针灸疗法的应用1. 针灸治疗疼痛针灸疗法在治疗疼痛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局部穴位刺激等,可以有效缓解头痛、颈肩痛、腰腿痛等各种疼痛症状。

2.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针灸疗法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耳穴刺激等,可以有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3.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针灸疗法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脐部穴位刺激等,可以有效治疗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4. 针灸治疗皮肤病针灸疗法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通达五官九窍,再加上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筋、经别、皮部和浮络、孙络遍布全身,形如网络,纵横交错,人里出表,上通下达,从而把人体各脏腑器官、肢体官窍、筋骨皮肉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各部组织器官在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协调统一,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络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的作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而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系统的循环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机能。

如营气之“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从而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当经络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其病候表现除与经络气血的虚、实、盛、衰有关外,还取决于其脏腑器官属络关系及其循行所过之处的组织、官窍联系。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证: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多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即所谓“血伤为肿”、“不通则痛”。

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缘肿痛等。

虚证: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或功能失常症状。

多因经气虚陷,气血不足,不能荣于经脉,经筋、皮部失于温养濡润,而见麻木不仁等感觉异常和功能失常,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症状。

中医经络理论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经络理论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经络理论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近年来,中医经络理论在康复医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通过调整经络的运行状态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提高机体的自愈能力,对于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经络理论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中的机制和疗效。

一、中医经络理论概述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部有一组类似于经络的通道,通过这些通道可以使得气血运行畅通,维持人体脏腑的功能,保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经络包括十二经络、八脉和奇经八脉等,它们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并与脏腑组织相互联系。

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循环,达到治疗疾病和康复的目的。

二、中医经络理论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1. 经络理论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调节经络的状态,改善气血循环,增强肌肉骨骼的功能。

因此,在运动康复中,可以运用经络理论指导患者的运动训练,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从而达到促进康复的效果。

2. 经络理论在针灸理疗中的应用针灸作为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疗法,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消除疼痛,促进康复。

在康复医学中,针灸理疗常被用于骨折、关节炎、脊椎疾病等疾病的康复治疗中。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经络,改善受伤组织的代谢状态,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加速康复过程。

3. 经络理论在中药治疗中的应用中医经络理论与中药治疗相结合,常被用于康复医学中。

中药可以通过调整经络的运行状态,改善气血循环,促进病灶的愈合和康复。

例如,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如当归、川芎、红花等可以用于促进创伤愈合和康复,提高机体的抗炎和抗氧化能力。

三、中医经络理论在康复医学中的机制和疗效中医经络理论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经络调控可以通过改善局部氧化还原状态,提高血液流动性,增加骨骼肌收缩力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康复的效果。

中医中的经络调理

中医中的经络调理

中医中的经络调理在中医理论中,经络调理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一套络脉系统,贯穿全身,与身体各个器官相连。

经络调理通过刺激经络,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中的经络调理的原理、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经络调理的原理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的桥梁。

经络调理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血运行:经络系统通过气血的流动,将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排除代谢产物,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2. 阳阳平衡:经络调理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使阳气充沛,阴阳互补,达到身体的健康平衡状态。

3.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经络,可以疏通阻塞的经络,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疾病。

二、经络调理的方法中医中的经络调理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艾灸、拔罐等。

下面将对其中几种常见的经络调理方法进行介绍:1. 按摩:按摩是一种常见的经络调理方法,可以通过手法的刺激,促进经络气血的流通。

常见的按摩手法包括轻揉、捏拿、推拿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

2. 针灸:针灸是中医中经络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在经络上刺激气血的流动,调整阴阳平衡。

针灸的操作需要专业的医师进行,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刺激穴位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3. 艾灸:艾灸是一种将灸具点燃燃烧后照射患者经络的方法。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活血止痛,对一些慢性病和疼痛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4. 拔罐:拔罐是一种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的方法,以达到刺激经络的目的。

拔罐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活血化瘀,适用于一些肌肉疼痛、风湿病等病症。

三、经络调理的临床应用经络调理在中医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中经络调理的应用:1. 高血压:通过刺激某些穴位,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2. 高血脂:通过刺激经络,促进脂质的代谢,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降低血脂的含量。

针灸的基本原理与作用

针灸的基本原理与作用

针灸的基本原理与作用针灸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疗法,源于古代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基于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针灸的基本原理和其作用。

一、基本原理1. 经络学说在针灸理论中,经络学说是基础。

它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力传导系统,通过穴位与内脏、组织器官连接。

经络主要包括12个经络和8条奇经,它们分布于全身,相互连接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2. 阴阳和五行学说阴阳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理论的重要基础。

阴阳学说表述了自然界和人体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五行学说则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并描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

3. 气血学说气血学说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有推动和温煦作用,而血则给予器官和组织养分和能量。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以达到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的目的。

二、作用机制1. 神经调节作用针灸刺激穴位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作用。

针刺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传递刺激信号到大脑,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从而调节脏腑和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2. 内分泌调节作用针灸可以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来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过程。

科学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以促进体内激素的分泌,如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等,对调节激素平衡和改善某些疾病症状具有积极作用。

3. 免疫调节作用针灸能够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以调节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提高自身免疫力。

4. 循环调节作用针刺穴位还可以影响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调节血流和血压。

通过改变血管的张力和扩张,针灸可以调节血液在人体内部的分布,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改善循环系统功能的效果。

5. 祛邪和调理作用针刺穴位可以排除体内病邪,恢复阴阳平衡,有助于调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中医经络穴位的作用与应用

中医经络穴位的作用与应用

中医经络穴位的作用与应用中医经络穴位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与穴位是中医调理、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概念。

经络既是脏腑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系统,主要包括十二经络以及奇经八脉。

中医经络穴位则是经络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点位,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医经络穴位的作用和应用。

一、经络穴位的作用中医经络穴位通过刺激和调节穴位的功能,能够影响整个经络系统,对人体的脏腑、组织和器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医经络穴位的主要作用:1. 调理气血:经络穴位通过刺激和调节,能够促进气血运行,调理气血的失调,从而恢复和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2. 疏通经络:中医经络穴位能够疏通经络,消除经络的阻塞,保持经络的通畅,使得气血运行顺畅。

3. 促进新陈代谢: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的进行,加快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助于身体的排毒和养生。

4. 调整脏腑功能:中医经络穴位在调理气血的同时,也能够影响脏腑的功能,调整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缓解疼痛: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缓解疼痛,对于各种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疗效,如头痛、颈肩痛等。

二、经络穴位的应用中医经络穴位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作为保健养生的方法。

以下是中医经络穴位的主要应用:1. 针灸疗法:中医经络穴位是针灸疗法的主要刺激点,通过针刺经络穴位,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 推拿按摩:经络穴位对推拿按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按揉经络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缓解疼痛等。

3.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在经络穴位上施灸,可以温通经络,调理脏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4. 穴位按压:经络穴位的按压也是一种常见的保健方法,通过按压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舒缓疲劳,增强免疫力。

5. 穴位贴敷:中医药膏药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贴敷在经络穴位上,可以渗透经络,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网络结构,通过其传导气血和信息,维持全身的生理功能。

经络不仅具有生理功能,而且还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1.传导气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能传导人体内的气和血,维持全身的机能正常。

经络在运行过程中,可以保证气血畅通,促进组织细胞的营养供应,有助于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2.联接身体各部位:经络连接全身各部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经络能够联接脏腑、肌肉、经络等部位,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通过经络的运行,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协调性得以保持,从而维持机体的整体平衡。

3.调节阴阳平衡: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可以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在阴阳失衡的情况下,经络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的流通,达到平衡阴阳的作用。

这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4.保护脏腑:经络作为一个细小的通道,能够起到保护和阻隔脏腑的作用。

通过运行过程中的气血流通,经络可以保护脏腑器官,维持其正常的功能。

同时,经络还能够防止各种病理因素的侵袭,起到一定的免疫作用。

经络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诊断:中医理论中有经络诊断的方法,通过观察经络的颜色、形态、变化等特征,可以判断身体内部的情况。

通过经络诊断可以早期发现疾病,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2.刺激治疗:经络是中医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上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针灸、推拿等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身体的功能。

3.药物治疗:中药对经络有调节作用。

许多中药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药效的作用目的。

中药经络疗法可以通过药物的内服、外敷等方式,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保健养生:经络的正常运行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保持经络的畅通和活力,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如按摩、气功等方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中医养生舒筋活络

中医养生舒筋活络

中医养生舒筋活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注重维护人体健康,并强调养生之道。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舒筋活络是一项重要内容,意味着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放松筋肉,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活络身体、保健健康的效果。

下面将从中医角度探讨舒筋活络的原理、方法及其在养生中的应用。

一、舒筋活络的理论基础舒筋活络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与脏腑器官相互联系,贯穿全身。

而筋则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起到连接、支撑和保护作用。

筋的舒展与经络的顺畅相辅相成,可促进气血运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如果筋脉受阻,就会导致气血滞滞、经络不通,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二、舒筋活络的方法根据中医的理论,舒筋活络的方法主要包括推拿按摩、针灸、艾灸等。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整气血的运行,增强筋脉的弹性和活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舒筋活络方法: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手法,能够通过对特定穴位和经络的按压、揉捏、推拿,刺激气血的循行,舒缓筋脉的紧张和疼痛感。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流动,缓解筋脉的不适。

针灸的原理是通过针刺刺激穴位,激活经络,调整气血的运行,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艾灸:艾灸是一种利用艾草进行熏灼的疗法,对于舒筋活络也有一定的效果。

艾灸能够通过热熏、微刺激穴位,加强气血的流通,舒展筋脉,改善筋脉疼痛和不适。

三、中医舒筋活络在养生中的应用在中医养生中,舒筋活络作为调理身体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和康复阶段。

以下是中医舒筋活络在养生中的几个应用方面:增强体质:通过舒筋活络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加筋脉的弹性和活力,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缓解疲劳:现代生活快节奏、高压力,很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和肌肉酸痛。

通过舒筋活络的方法,可以缓解疲劳,放松筋肉,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调节情绪:舒筋活络的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舒缓筋脉的紧张和疼痛感,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心理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量元素归经假说: 认为微量元素及其金属络合物向特定 的组织器官的迁移、富集和亲和作用是归 经的重要基础。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微量元素缺乏是虚证患者的共性表现。补 益药大多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有直接的 补充作用。
例1 中医认为:肾主生长、发育、生殖、 主骨生髓、通于脑。 缺少Zn、Mn会导致酶活性降低,蛋白
现代砭石床的研究合作
现代针灸
手针 电针
穴位的刺激
针灸
激光针灸
艾灸 点穴
中国毫针
日本针灸针
各种针灸针
钢柄针、金银针、盘龙针、元利针、塑柄针
采血针、三棱针、刮痧刀
各种梅花针
皮内针
粒针——王不留行种子
五星磁吸针 集针刺、负压、理疗于一体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
面瘫种种
针刺治疗面瘫取穴
针刺治疗扭伤
1、归经与有效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呈一定相
关规律——中药归经的物质依据 (中药药动学)
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对中药药效成分进行体内追踪观 察,与传统归经相比较而得出此结论。 例如:
3H—川芎嗪主要分布在肝脏、胆囊(川芎本归肝胆经)
14C—鱼腥草素绝大多数从呼吸系统排除(鱼腥草本归肺)
35S—丹参酮主要分布在肝脏(丹参本归肝经、心经)
发功过程中: 左手中指指尖: 31.40℃ 左手手心:31.35℃ 气温:23.35℃
发功结束前: 左手中指指尖: 31.90℃ 左手手心:31.65℃ 气温:23.35℃
三班倒失眠患者针灸治疗前后TTM 影像变化
针灸前
针灸后15分钟
经络与针灸
古代针灸
从石器时代到唐代砭石考古
玉砭石,(陵阳河大汶 口文化遗地出土)
经络气血的流注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每天子时从肺开始,每条经脉气血最旺盛 两小时,24小时为一周天。十四经脉流注
经络的功能
• 沟通内外,联络全身(结构) • 运行气血,平衡阴阳(作用) • 传导感应,反映症候(诊断) • 调节脏腑,抗御病邪(治疗)
经络的实质
药物性味功能相同,归经不同,所治
病证和使用机会不同。掌握归经可以提高
用药的准确性。
例如:黄连、黄芩、黄柏 相同: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连归心经,治疗心经有热,心悸、烦躁、 失眠、口舌生疮 黄芩归肺经,治疗邪热壅肺,咳嗽、吐黄 稠痰 黄柏归肾经,治疗下焦有热,阴部湿疹瘙 痒、白带黄臭、或下肢浮肿、风湿 关于归经实质研究目前有以下4种解释
针刺干预下人体穴位超声波影像学研究
Ultrasound imaging of acupuncture and control points in human body Helene-M LANGEVIN et al, The Anatomical Record 269(2002)257–265
电针治疗阳陵泉人体“下丘脑-边缘” 等脑区fMRI检测结果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级结构
• 十二经脉
二级结构
三级结构
十二经别(在头胸腹的分支) 十五络脉(在四肢的分支) 十二经筋(联络筋肉的分支) 十二皮部
• 奇经八脉
经络的名称
• 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 三 阳 经 分 布
手臂外侧 从前往后 依次为: 阳明
少阳
太阳
手 三 阴 经 分 布
手臂内侧 从前往后 依次为: 太阴
厥阴
少阴
足 三 阴 经 内 侧 太 厥 少
足 三 阳 经 外 侧 阳 少 太
分 布 于 胸 腹 的 经 脉
分 布 于 背 部 的 经 脉
分 布 于 阴 面 的 皮 部
分 布 于 阳 面 的 皮 部
质、核酸合成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生殖功能
低下,反应迟钝。
——上述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肾虚”。
对21味补肾助阳药分析,发现Zn、Mn、
Fe元素含量丰富,分布有规律和共性。认为该
类药物归肾经的实质是:以微量元素Zn、Mn、
Fe等作为共同的物质基础,对神经—内分泌— 免疫调节网络起调控作用,由此产生的整体效 应,既是补肾助阳的药理作用实质。 药物:补骨脂、肉苁蓉、熟地、菟丝子
例2 中医认为:肝藏血,开窍于目。
现代研究表明,肝脏是微量元素Fe、Zn、
Mn、Cu富集的地方。上述微量元素对于造血,
肝细胞功能,视力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对180味中药分析,发现归肝经的中药富含 Fe、Zn、Mn、Cu,尤其是含Fe、Zn最丰富。显 示中医对肝脏的认识和中药的归经,与微量元 素的生物学效应的一致性。
Location of acupuncture points and meridians in serial gross anatomical sections through a human arm. Helene-M LANGEVIN et al, The Anatomical Record 269(2002)257–265
针刺治疗肥胖症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美容针灸科 2005年07月07日 收治 350斤黑人男针灸减肥 住院时压塌2张病床
医生在“礼貌”的腹部插了23支银针,进行“腹部微针减肥” 这名来自牙买加小伙子经20次腹部针灸体重已减了11公斤。
各种电子针疗仪
电 针 治 疗 肩 周 炎
电 针 治 疗 皮 肤 病
Neuronal Specificity of Acupuncture Response:A fMRI Study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Ming-Ting Wu et al, NeuroImage 16(2002)1028– 1037
经络光学研究体系框图 Schematic diagram of Meridian Optics
•传统认识途径 •现代认识方法
传统认识
• 针刺、灸治、按摩的感觉传导 • 经络、腧穴的疗效 • 气功、导引的感觉传导现象 • 内在疾病的体表病理反应 • 解剖、生理的启发
针刺、灸治、按摩 的“酸麻重胀”感 觉及其传导
经络、腧穴的疗效
气 功 导 引 的 感 觉 传 导 现 象
内在疾病的体 表病理反应
问题:
按照有效成分在脏腑的分布规律来解
释归经的理论是否科学合理?为什么?
有效成分归经理论的局限性:
1、如此所得的结论,混淆了中医脏腑与西
医器官的概念和内容的差别,把二者等同了起来。
2、古人的归经是以临床疗效为依据的。已 知药效成分分布最多的部位,不一定是该药作用 最显著的靶器官。
2、归经是中药药理作用的体现范围
电 针 治 疗 肥 胖 症
电针式生物医学传感器
电针水疗浴足盆
激光针灸(Laser acupuncture)
依据中医经络理论,辨证论治,采用弱激光 对穴位进行照射。
1.传统针刺效应
毫针的针压产生的对穴位的生物刺激效应
2.激光针灸效应
光压、生物刺激、光化学效应;
3.激光针灸临床优势
无痛、无菌、安全、易控、操作简便;
基于经络光传输特性的手厥阴心包经“经气”研究
经络光传输特性与经气盛 衰相关性研究装置原理图
经脉光传输特性测量精确 定位装置
红外热断层扫描(TTM)技术运用 辨别人体体质寒热
红外热断层扫描(TTM)技术运用
气功发功过程TTM变化情况
发功前: 左手中指指尖: 28.85℃ 左手手心:29.95℃ 气温:23.35℃
——中药归经的功能依据 (中药药效学)
所归之经并非该药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器,
而是其功能的体现部位。
例1 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郁李仁、火
麻仁等18味中药归大肠经,功能泻下通便。
研究表明,上述中药药理作用部位均在大 肠。符合率100%。
例2 天麻、钩藤、全蝎、白花蛇等22味中药
归肝经,功能息风止痉。 研究表明,药理作用均能抗惊厥。符合率 100%。 例3 大黄、三七、仙鹤草、白及、大蓟、小蓟、 地榆、茜草等归肝经,功能止血。 研究表明,确实具有止血作用。
研究发现,不同的中药对于各组织 细胞中cAMP、cGMP水平的影响不同。
中药导致cAMP、cGMP浓度以及
cAMP/cGMP比值显著变化的器官组织,与
该药归经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例1 人参归心经,功能大补元气,挽救虚脱,用 于气虚欲脱。 研究显示,人参通过升高心肌 细胞中的cAMP降低cGMP,产生增强 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例2 丹参归肝经,活血化瘀,广 泛用于血瘀证。 研究显示,丹参能使血小板 中的cAMP水平升高,抗血小板凝 集。
问题:
1、上述两种对于中药归经的解释,
你更赞同哪一种理论? 2、除了上述解释,你推测还可能
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解释中药归经?
3、归经是中药对不同组织中的环核苷酸
水平的不同影响。
环核苷酸cAMP、cGMP是细胞内调节
代谢的重要物质。两者具有相互拮抗、
相互制约的生物学效应。二者相互比例 cAMP/cGMP必须维持一定的水平,才能 证机体功能的正常。
经络原理及其应用
徐晓玉教授、博导 西南大学中医药学院
经络原理及其应用
•经络学说的内涵 •经络的实质 •经络与针灸 •经络与中药
经络学说的内涵
•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分布 •经络气血的流注 •经络的功能
经络的概念
• 经,指经脉,类似路径的含义, 为直行的主干,较大,分布部位 较深。 • 络,指络脉,为网络的含义,为 经脉分出的分支,较小,分布部 位较浅。 •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