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pdf
《三国演义》分回概要(41
《三国演义》分回概要(41-50)▲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曹操欲取樊城,令徐庶为使劝降刘备,刘备不肯,曹操大怒。
无奈下,刘备弃樊城往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两地百姓随其同行。
众人劝刘备弃民先行,刘备不肯。
来到襄阳城下,刘琮、蔡瑁拒绝刘备人城,刘备只好前往江陵。
操至襄阳,蔡瑁、 张允 被加之厚爵,杀蔡夫人及刘琮。
刘备不忍舍弃百姓独行,因此行动迟缓,每日只能走十余里,很快被曹操的五千铁骑追上。
刘备一行在长坂坡遭到曹操夜袭,刘备与部将、家眷失散。
在混战中,糜夫人受伤,投井而死。
赵云单骑救主,七进七出救下阿斗,怀抱阿斗,左右冲杀,连斩曹操五十多员大将,威震长坂坡。
思考题1:请分析本回书先疑赵云降操后写赵云杀敌救主所用写作手法,并根据赵云单骑救主的言行概括其形象。
参考答案:欲扬先抑手法。
先抖出糜芳说赵云反投曹操的“包袱”,再借张飞之口说出“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以加强悬念;随后又道出刘备坚信“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接下来是赵云冲杀奔突、单骑救主的情节,一连串的恶斗,赵云不仅从乱军中救出甘夫人与阿斗,还刺死曹军将领五十余员;夺得青釭剑,力战四将,曹操赞他“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赵云是忠勇的化身。
赵云近乎完人,缜密,沉稳,忠勇,自律……正是这些性格特点,让刘备和一生谨慎的孔明都对其欣赏有加,爱把其带在身边,将大任委托给办事妥帖的他。
思考题2: 结合刘玄德“携民渡江”的情节,分析作者的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作者细致叙述了刘备从樊城撤退时,不顾自身危急,坚持携“民众数万”渡江,感动百姓的情景,突出了刘备“爱民如子”的“仁明君主”形象,寄寓着“仁政”理想:把恩泽加到每个百姓身上,争取其支持,也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赵云救得阿斗,但被困长坂桥。
曹操大军随后追来,张飞巧设疑兵,叫随从的二十余个骑兵在马尾上拴上树枝,往来奔跑,冲起尘雾,使曹军莫知虚实而不敢轻进。
三国演义046 第四十四回.pdf
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孙权破操之计,必待周瑜决之者,非决之以周瑜之言,而实决之以孙策临终之言;则谓周瑜之破操,一孙策之破操可也。
不但此也。
孙策之语,孙权能忆之者,忆之以权母临终之言,而又忆之以母妹忆姊之言也;则谓周瑜之破操,一吴氏两夫人之破操可也。
且周瑜破操之计,必待孔明激之者,非激之以孔明,而激之以二乔也;则谓周瑜之破操,一大乔小乔之破操可也。
赤壁鏖兵,一场大功,得妇人之力居多。
妇人真可畏哉!张昭有负孙策付托之重。
或解之曰:内事不决问张昭,原不当以外事问之。
不知天下未有能谋内事,而不能谋外事者;又未有不能谋外事,而能谋内事者。
攘外乃所以安内,外患至而不能捍,谓之知内,吾不信也。
前卷孙权谓孔明曰:“非豫州,莫与当曹操者”,是孔明之激怒孙权,而致孙权之求助于玄德也;此卷周瑜谓孔明曰“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操贼”,是孔明之激怒周瑜,而致周瑜之求助于孔明也。
本是玄德求助于孙权,却能使孙权反求助于玄德;本是孔明求助于周瑜,却能使周瑜反求助于孔明。
孔明之智,真妙绝千古。
周瑜拒操之志早已决于胸中,而诈言降操者,是以言挑拨孔明,欲使其求助于我也。
鲁肃不知其诈,而极力争之;孔明知其诈,而随口顺之。
瑜、亮二人各自使乖,各说假话,大家暗暗猜着,大家只做不知,而中间夹着一至诚之鲁肃,时出几句老实语以形之,写来真是好看煞人。
入门问讳,岂有入其国而不知其国之夫人者乎?或疑孔明二乔之说乃演义妆点耳,非真有是言也。
然吾读杜少陵诗,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则使孔明不借风,周郎不纵火,将二乔之为二乔,其不等于张济之妻、袁熙之妇者几希矣。
事既非曹操之所无,说何必非孔明之所有。
铜雀旧赋云:“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 。
”此言东西有玉龙、金凤之两台,而接之以桥也。
以蝃 比之,即《阿房赋》所谓“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凌空,不霁何虹”者也。
孔明乃将“桥”字改作“乔”字,将“西”字改作“南”字,将“连”字改作“揽”字,而下句则全改之,遂轻轻划在二乔身上去,可谓善改文章者矣。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却说阎圃正劝张鲁勿助刘璋,只见马超挺身出曰:“超感主公之恩,无可上报,愿领一军攻取葭萌关,生擒刘备,务要刘璋割二十州奉还主公。
”张鲁大喜,先遣黄权从小路而回,随即点兵二万与马超。
此时庞德卧病不能行,留于汉中。
张鲁令杨柏监军,超与弟马岱选日起程。
却说玄德军马在雒城,法正所差下书人回报说:“郑度劝刘璋尽烧野谷并各处仓廪,率巴西之民,避于涪水西,深沟高垒而不战。
”玄德、孔明闻之,皆大惊曰:“若用此言,吾势危矣!”法正笑曰:“主公勿忧。
此计虽毒,刘璋必不能用也。
”不一日,人传刘璋不肯迁动百姓,不从郑度之言。
玄德闻之,方始宽心。
孔明曰:“可速进兵取绵竹。
如得此处,成都易取矣。
”遂遣黄忠、魏延领兵前进。
费观听知玄德兵来,差李严出迎。
严领三千兵也,各布阵完。
黄忠出马,与李严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败。
孔明在阵中教鸣金收军。
黄忠回阵,问曰:“正待要擒李严,军师何故收兵?”孔明曰:“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
来日再战,汝可诈败,引入山峪,出奇兵以胜之。
”黄忠领计。
次日,李严再引兵来,黄忠又出战,不十合诈败,引兵便走。
李严赶来,迤逦赶入出峪,猛然省悟。
急待回来,前面魏延引兵摆开。
孔明自在山头,唤曰:“公如不降,两下已伏强弩,欲与吾庞士元报仇矣。
”李严慌下马卸甲投降。
军士不曾伤害一人。
孔明引李严见玄德。
玄德待之甚厚。
严曰:“费观虽是刘盖州亲戚,与某甚密,当往说之。
”玄德即命李严回城招降费观。
严入绵竹城,对费观赞玄德如此仁德;今若不降,必有大祸。
观从其言,开门投降。
玄德遂入绵竹,商议分兵取成都。
忽流星马急报,言孟达、霍峻守葭萌关,今被东川张鲁遣马超与杨柏、马岱领兵攻打甚急,救迟则关隘休矣。
玄德大惊。
孔明曰:“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
”玄德曰:“子龙引兵在外未回。
翼德已在此,可急遣之。
”孔明曰:“主公且勿言,容亮激之。
”却说张飞闻马超攻关,大叫而入曰:“辞了哥哥,便去战马超也!”孔明佯作不闻,对玄德曰:“今马超侵犯关隘,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方可与敌。
《三国演义》分回概要(61
《三国演义》分回概要(61-70)●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魏延舞剑欲杀璋,璋手下人对舞,刘备止之。
孙权听说刘备已去了西川,便想派兵断刘备的后路,不想此事被他的母亲吴国太听见,吴国太怕孙权此举会伤了自己的女儿,不准孙权妄动。
孙权与张昭谎称吴国太病危,派 周善 前往荆州去接孙夫人和阿斗回东吴,意在令刘备拿荆州换阿斗。
赵云追赶周善的船队,在张飞的援助下夺回阿斗。
孙权迁居秣陵,治建业,筑石头城,又于濡须水口筑坞,以防曹操。
操尊魏公,加“九锡”以彰功德,荀彧因从中阻扰,被赐死。
曹操率军攻打东吴,要报赤壁之仇,被孙权击败。
孙权送给曹操一封书信,曹操收到信后退兵。
●第六十二回: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见曹操兵退,孙权又想再取荆州。
张昭献计,给张鲁写一封信,让他进攻荆州;再给刘璋写一封信,说刘备想夺取西川。
刘备为刘璋抵御张鲁,刘璋以弱兵少粮给备,备怒。
恰在这时,张松通刘备事露(张肃所报),全家被刘璋所斩。
刘备用庞统之计,袭取涪( fú )水关,斩杀守将 杨怀、高沛 。
刘璋派 张任 等四人在雒 (luò)城前下寨,黄忠、魏延争破 泠苞、邓贤 之寨。
魏延欲夺黄忠之功,破坏预定的计划,导致战败,黄忠救出魏延,斩杀川将邓贤;魏延设埋伏,活捉泠苞。
玄德不杀降卒,来去自由,欢声动地。
备放冷苞,泠苞欲助刘璋子决涪水淹备兵,保雒城。
●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玄德防决水,斩 泠苞 。
庞统急于攻取雒城,不听孔明劝告,不思回军,催备进兵。
庞统至落凤坡,被刘璋部将 张任 伏兵乱箭射死。
玄备哭祭庞统,无心再战,令关平到荆州请诸葛亮。
诸葛亮把荆州托付关羽,嘱关公“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诸葛亮、赵云与张飞兵分两路前往西川,而留关羽镇守荆州。
(“东和北拒”)张飞途经巴郡,使“真假张飞”计(粗中有细)活捉巴郡太守 严颜 ,严颜坚决不降,张飞钦佩严颜的志气,以礼相待,并且用严颜的部队为先锋,提前到达涪水关。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 徐母赞 》日 :贤哉 徐母 ,流 芳
千 古 :守 节 无 亏 ,于 家 有 补 教 子 多 方 , 处 身 自苦 ; 气 若 丘 山 ,
义 出肺腑 :赞 美 “ 州 ” ,毁触 豫
魏 武 :不 畏 鼎 镬 ,不 惧 刀 斧 : 唯 恐 后 嗣 ,玷 辱 先 祖 。 伏 剑 同 流 ,
近 又 亲往祭 奠。 徐庶 葬母柩 于许 昌 特 来 一 会 。 ”玄 德 日 : “ 因曹 之 南 原 , 居 丧 守 墓 。 凡 操 有 所 操 囚 其 母 ,徐 母 遣 人 驰 书 ,唤 回
赐 ,庶 俱 不 受 。
许 昌 去 矣 。 ” 微 日 : “ 中 曹 此
吾 时 操 欲 商 议 南 征 ,苟 或 谏 操 之 计 矣 ! 素 闻 徐 母 最 贤 , 虽 日 : “ 寒 未 可 用 兵 ,姑 待 春 为 操 所 囚 , 必 不 肯 驰 书 召 其 子 : 天 暖 ,方可长 驱大 进。 ”操从 之 ,
之。庶入相府拜 见曹操。操 日: “ 公乃 愚 夫 也 ! 有 何 面 目与 汝 相 吾
高 明 之 士 ,何 故 屈 身 而 事 刘 备 乎 ? 庶 见 ! 玷 辱 祖 宗 , 空 生 于 天 ” 汝 日 : “ 幼 逃 难 ,流 落 江 湖 ,偶 至 新 地 间 耳 ! 某 , 得 徐 庶 拜 伏 于 ,骂 野 , 遂 与 玄 德 交 厚 。 老 母 在 此 , 幸 蒙 地 ,不 敢 仰 视 。 母 自转 人 屏
“ 闻管仲 、乐毅 乃春 秋 、战 国 某 望 卧龙 冈 ,果然 清景 异常。后 人 名 人 ,功 盖寰 宇 :孔 明 白比此二 有 古风 一篇 ,单 道 卧龙居 处。诗
仁 义 布 于 四 方 ,况 又 汉 室 之
胄 ,汝 既 事 之 ,得 其 主 矣 。 却 说 徐 庶 趱 程 赴 许 昌 。 曹 操 知 徐 庶 今 凭 一 纸 伪 书 ,更 不 详 察 , 已到 ,遂 命 苟 或 、程 昱 等 一 班 谋 士 往 迎 遂 弃 明 投 暗 , 自取 恶 名 ,真
图表名著《三国演义》
节
经
的 势力 : 方 的曹 操“ 天予 以令 诸侯 ” 先 后歼 灭 袁绍 、 北 挟 , 袁术 等势 力 , 一 统
了 黄 流域 , 占据 中原地 带 ; 备最 初 转徙 不定 , 刘 直至 他三 颐 茅庐 , 诸 葛 得 亮 出L i J 辅佐 , 才制 定了 正确 有效 的战 略方 针 , 以“ 室 之 胄” 光 复汉 室 ” 即 帝 “
定背罨 上 , 示 出耶 个时 代尖锐 复 杂 又极 具特 色 的政 冶 军事 冲 突 . 眨 对后 世 的文学 、 化与 社会 产生 了深远 的 影响 。 文
东汉末{ , { 天下 大 乱 , 雄 纷争 , 、 、 群 魏 蜀 吴三 国相 继 崛 起 , 鼎 足 之 成
h h- _
艺
术
可 是作 者却 能 写得井 井 有条 、 络分 明 , 脉 各回能 独 立成 篇 , 书 又是 ~ 个 全
完 整的艺 术整体
心Leabharlann , ,这 主要得 力于作 者构思 的宏 伟与严 密。作者 以蜀汉 为中
以三 国 的矛盾 斗争 为主 线 , 织全 书 的故 事情 节 , 得 既 曲折 多变 而 组 写
警警 糍 蓉
仨 演义》
◇ 张 小路
罗 贯中 ( 13卜约 10 )汉族 , 约 3( 40 , 名本 , 字贯 中 , 号湖 海散 人。 的籍贯 他 订太原 ( 山两 太原)东 原( 山东东 平)钱塘 ( 今 、 今 、 今浙 江杭州) 三种 说法 , 不可 确 考 , 末 明初 著名 小 说 家 、 曲 家 , 国章 回 小 说 的鼻 诅 , 生 著 作 顿 元 戏 中 一 作 者 简
此 后 , 国 争 战 层 层 展 开 。先 是 孙 权 乘 关 羽 和 曹 兵 交 战 之 际 , 兵 偷 袭 二 _ 派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列表.pdf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列表
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曹昂曹彰曹植曹熊曹霖曹冲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夏侯惇夏侯渊夏侯霸曹洪曹仁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许攸杨修陈珪陈登蒋干嵇康应瑒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弥横钟繇陈群张辽张郃许褚徐晃于禁典韦乐进李典郭淮庞德张绣公孙瓒郝昭吕旷吕翔张鲁左慈蔡瑁邓艾钟会崔琰邯郸淳皇甫谧马钧吉平刘晔毛玠任峻董昭公孙康荀悦荀勖荀顗荀爽王肃王弼华歆阮藉辛毗枣祗杜夔郑浑朱士行王濬张允文聘满宠曹真曹休王朗夏侯楙王双曹爽丁谧毋丘俭文钦诸葛诞贾充司马师蒋济徐质恒范卫瓘繁钦吴质
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庞统赵子龙马超黄忠魏延孟获法正马良马谡姜维蒋琬费祎马岱杨仪王平孙乾刘禅关平关兴张苞诸葛瞻赵统赵广刘封刘巴糜竺糜芳周仓简雍彭羕严颜谯周秦宓邓芝孟达廖化李严霍峻吴班董允向宠张翼李恢乐綝张虎张嶷
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张昭诸葛谨诸葛恪黄盖阚泽甘宁太史慈丁奉韩当程普张纮徐盛周泰蒋钦顾雍凌统孙静乔国老于吉祖茂陆绩张温潘璋吕范陈式周善步骘朱然虞翻马忠赵咨孙桓朱桓全琮孙峻孙楙于诠
汉灵帝汉少帝汉献帝袁绍袁术王允马腾陶谦孔融审配丁原董卓李儒吕布李傕刘表刘璋刘焉张任卢植庞德公水镜先生黄承彦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蔡邕蔡琰貂蝉张仲景刘徽华佗陈宫颜良文丑华雄张松陈宫田丰沮授袁谭袁颐袁尚郭汜张让蹇硕何进刘恢刘虞董承韩馥朱儁张邈黄祖刘琦伊籍管辂公孙渊张角张宝张梁。
三国演义099 第九十七回.pdf
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前出师表》开导嗣君,《后出师表》力辩众议,辩众议亦所以开嗣君也;《前出师表》忧在国中,《后出师表》虑在境外,虑境外亦所以忧国中也。
何也?自失街亭斩马谡以来,议者以为但宜安蜀,不宜伐魏。
武侯则以为若不伐魏,不能安蜀;我不灭贼,贼必灭我。
此不两立之势,非不欲偏安,正恐欲偏安而不能耳。
汉与贼不两立,则不共天地,不同日月。
既以义断之,而在所当奋矣。
贼亦与汉不两立,则如苗有莠,如粟有秕,不又以势度之,而在所当虑乎?“不两立”一语,今人但见得汉一边,不曾见得贼一边。
然则表中“虑”字,将何所指?是虽读过《后出师表》一篇,却是未尝读一字也。
人知武侯之智不可及,不知武侯之愚不可及。
料其事之必成必利而后为之,此智者之事也;不能料其事之必成必利而亦为之,此愚者之心也。
不能料其事之必败必钝而蹈之,此愚而愚者之事也;能料其事之必败必钝而终必蹈之,此智而愚者之心也。
先生未出草庐,已知三分天下。
然则伐魏之无成,出师之不利,先生料之熟矣。
明明逆睹而乃云“非所逆睹”者,何哉?盖以智而愚者,自尽老臣之责;而仍以愚而愚者,上杜幼主之疑耳。
武侯之死,尚在数卷之后,而此处表中结语,早下一“死”字,已为五丈原伏笔矣。
先生不但知伐魏之无成,出师之不利,而又逆知其身之必死于是役也。
以汉、贼不两立之故,而至于败亦不惜,钝亦不惜,即死亦不惜。
呜呼!先生真大汉忠臣哉!文天祥《正气歌》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殆于后一篇而愈见之。
武侯未出祁山,而天使姜维归汉,特以备六出祁山以后之用耳。
然将写其归武侯,不先写其敌武侯,不见姜维之才之妙也;但写其敌武侯于前,不写其佐武侯于后,又不见姜维之才之妙也。
此卷之赚曹真,则其佐武侯者矣。
武侯未死而有佐武侯之姜维,然后武侯既死而有继武侯之姜维。
人但知武侯既死,而后显一能伐魏之姜维;不知武侯未死,而早见一能伐魏之姜维。
然则九伐中原之事,殆兆端于此乎!周鲂降魏,而曹休信之;姜维降魏,而曹真又信之,其事相类。
三国演义043 第四十一回.pdf
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前孔明教刘琦,是走为上计;今教玄德,亦是走为上计。
然刘琦之走,得免于难;玄德之走,几不免于难,其故何也?则皆玄德不忍之心为之累耳。
若非不忍于刘表,则可以不走;若非不忍于刘琮,则又可以不走。
即走矣,若非不忍于百姓,则犹可以轻于走,捷于走,脱然于走。
其走而及于难者,乃玄德之过于仁,而非孔明之疏于计也。
蔡氏之死,天不假手于玄德;刘琮之死,天不假手于刘琦。
而杀之者,乃是曹操,此造物者之巧也。
然操于张绣之降,则不杀;于张鲁之降,则不杀;即于袁谭之初降而未叛,则亦不遽杀。
而独于刘琮母子,则必杀之而后已,其故何居?曰:琮之意在永保荆州,失之则悔,悔则必怨,怨则旧臣之未降者,或将嘘枯烬以复燃,则可虑者一;即其臣之已降者,见故主尚在,亦将怀二心以图我,则可虑者二;且操方欲下江南,而琮或复与琦合,将结刘备以为我肘腋之患,则可虑者三。
操之筹此至熟矣,琮即欲不死,岂可得哉!檀溪之役,子龙以三百人而不能救玄德;长坂之役,子龙以一单骑而独能救阿斗,事之不可知者也。
关公之保二夫人,历过五关而皆得无恙;子龙之保二夫人,止过长坂而不能两全,又事之不可知者也。
或谓檀溪不关龙马之力,当阳亦岂虎将之功?天也,非人也。
我谓关公尽事兄之节,子龙竭救主之忠,天也,亦人也。
玄德弃荆州,既失其地利,犹幸邀天之祐,得人之助尔。
孙策之知太史慈,不以新降而疑其诈;玄德之信子龙,不以临难而疑其违。
一则投契于一时,一则孚信于平日也。
大约文字之妙,多在逆翻处。
不有麋芳之告,翼德之疑,则玄德之识不奇,子龙之忠亦不显。
《三国》叙事之法,往往善于用逆,所以绝胜他书。
文有伏线之妙。
玄德之取长沙,魏延之救黄忠,尚隔数卷,而此处襄阳城外,早有一魏延,忽然而来,忽然而去。
在此时初无补于玄德,初无益于襄阳,而孰知预为后日之用。
真奇事奇文。
徐氏以不死报夫仇,麋氏以一死全夫嗣,皆贤妻也。
吴夫人临死,托壮子于良臣;麋夫人临死,托幼子于猛将,皆贤母也。
《三国演义》分为五部,共84集!
《三国演义》分为五部,共84集!《三国演义》分为五部,共84集!2010-01-06 19:27《三国演义》分为五部,共84集!第⼀部群雄逐⿅1 桃园三结义2 ⼗常侍乱政3 董卓霸京师4 孟德献⼑5 三英战吕布6 连环计7 凤仪亭8 三让徐州9 孙策⽴业 10 辕门射戟11 宛城之战 12 ⽩门楼 1 13 ⽩门楼 2 14 煮酒论英雄 15 袁曹起兵16 关⽻约三事 17 挂印封⾦ 18 千⾥⾛单骑 19 古城相会 20 孙策之死21 官渡之战 1 22 官渡之战 2 23 ⼤破袁绍第⼆部⾚壁鏖战24 跃马檀溪 25 刘备求贤 26 回马荐诸葛 27 三顾茅庐 28 ⽕烧博望坡29 携民渡江 30 ⾆战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设计 33 群英会34 草船借箭 35 苦⾁计 36 庞统献连环 37 横槊赋诗 38 诸葛祭风39 ⽕烧⾚壁 40 智取南郡 41 ⼒夺四郡 42 美⼈计 43 ⽢露寺44 回荆州 45 三⽓周瑜 46 卧龙吊孝 47 割须弃袍第三部三⾜⿍⽴48 张松献图 49 刘备⼊川 50 凤雏落坡 51 义释严颜 52 夺占西川53 单⼑赴会 54 合肥会战 55 ⽴嗣之争 56 定军⼭ 57 巧取汉中58 ⽔淹七军 59 ⾛麦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权 62 兴兵伐吴63 ⽕烧连营 64 安居平五路第四部南征北战65 兵渡泸⽔ 66 绝路问津 67 七擒孟获 68 出师北伐 69 收姜维70 司马复出 71 空城退敌 72 司马取印 73 祁⼭⽃智 74 诸葛妆神75 六出祁⼭ 76 ⽕熄上⽅⾕ 77 秋风五丈原第五部三国归⼀78 诈病赚曹爽 79 吴宫⼲⼽ 80 兵困铁笼⼭ 81 司马昭弑君 82 九伐中原83 偷渡阴平 84 三分归晋。
《三国演义》一至一百二十回完全梗概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汉末十常侍为奸 , 朝政日非 , 人心思乱 . 张角兄弟起事 . 百姓拥护 , 官军望风而靡 , 刘备不甚读书 , 性宽和 , 寡言事 , 喜怒不形于色 ; 其父早丧 , 玄德幼孤 , 事母至孝 ;家贫 , 贩屦织席为业 , 为汉室宗亲 . 桃园三结义 , 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 ,二败黄巾于青州 . 曹操幼时 , 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 . 何曰 :"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 汝南许劭说操为 " 治世之奸雄 ." 操除洛阳北部尉时 , 不辟豪贵 ,威名颇震 , 因黄巾起拜骑都尉 , 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 . 卓见玄德为白身 , 不为礼 , 张飞欲斩之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刘关张与朱 [] 孙坚打败黄巾 , 朱 [] 诏封车骑将军 , 河南尹 ; 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 ,唯刘备听候日久 , 不得除授 , 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 署县事一月 , 与民无犯 ,民皆感化 ; 与关张情同手足 . 督邮至县索贿 , 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 , 刘虞 , 公孙瓒奏备功 , 荐为别郡司马 , 守平原县令 .宫中何进与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何进不听曹操之劝 , 从袁绍计 , 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 . 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 ,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 , 袁绍 , 曹操入宫杀宦官 , 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 , 去北邙山 ,闵贡找回 , 半路遇董卓 . 卓引兵横行就都 , 欲废少帝立陈留王 , 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 ,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 , 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 ( 九岁 ), 强迫蔡邕为侍中 . 少帝作怨诗 ,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 . 董卓摄 君害民 . 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 , 不成 ,骑卓所赐之马而逃 . 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 , 弃官同逃 . 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 .并说 :" 宁教我负天下人 , 休教天下人负我 ". 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操到陈留招天下士 , 立袁绍为盟主 , 讨卓 . 公孙瓒荐玄德 , 关 , 张 .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 , 关公出斩华雄 , 曹操抚慰 , 袁术歧视 .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 ,刘关张战吕布 , 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董卓听李儒计要从洛阳迁都长安 , 董卓说 :" 吾为天下计 , 岂惜小民哉 ! " 李 [],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往长安 , 死者不可胜数 . 又纵军士淫人妻女 , 夺人粮食 ;啼哭之声 , 震动天地 . 卓临行 , 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 .孙坚飞奔洛阳救火 , 于井中得玉玺 , 离袁绍而去江东 . 曹操领兵讨董卓 ,被吕布打败后埋怨袁绍 " 迟疑不进 , 大失天下之望 ", 投扬州去 ., 公孙瓒与刘 , 关 , 张 ,亦离袁而去 , 袁自投关东 . 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 .●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 , 公孙瓒败 , 被赵云所救 , 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 ,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 . 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 刘 , 关 , 张前来助公孙瓒 , 与赵云相见 ,甚敬重 , 不忍相离 . 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 , 向刘表借粮不能 , 使书叫孙坚伐刘表 ,已伐乃兄袁绍 . 孙坚伐刘表 ; 刘表先败 , 后听蒯良计 , 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 .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董卓在长安任意杀戳 . 王允与歌妓貂蝉暗设连环之计 , 要借吕布杀董卓 .王允分别把貂蝉许与董卓和吕布 , 使二人猜疑 . 吕布趁卓与帝共谈 ,与貂婵私会相府后园凤仪亭 , 卓赶来 , 大怒 .●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 [] 听贾诩李儒让董卓把貂婵赐与吕布 , 收买其心 . 卓告貂婵 , 婵哭诉不去 . 李儒叹曰 :"我等皆死于女人之手矣 ." 董卓领貂婵去眉坞 , 王允与吕布计议杀卓 ,派李肃假传天子诏要禅位于卓 , 卓欣然以往 . 被杀 . 蔡邕哭董卓 , 王允将他下狱缢死 . 李 郭求汜王允赦罪不得 , 从谋士贾诩计聚陕人反之 , 败吕布 , 围长安 , 杀王允 ,欲杀献帝谋大事 .●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李 [] 郭汜等向献帝求得官职 , 三次改葬卓尸 . 西凉刺史马腾 ,并州刺史韩遂引兵伐李 , 郭 , 各有胜负 . 曹操破黄巾军 , 将所获精锐俘虏兵编为 "青州兵 "." 其余尽令归农 ", 自此威名日重 . 操在兖州 , 招贤纳士 .操接父嵩由陈留郎琊往兖州 , 途中嵩被黄巾降将所杀 , 操为报父仇 , 亲讨降将新主陶谦 .●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北海孔融准备救陶谦 , 自己却被黄巾管亥打败包围 . 太史慈与刘关张杀败黄巾 .玄德又借得公孙瓒兵二千并赵子龙一行往救陶谦 , 陶谦要让徐州与刘备 , 刘备不受 .操因吕布助张邈夺取兖州而退兵 . 陶谦二让徐州与刘备 , 刘力求不肯 ,从陶谦而屯小沛 . 曹操被吕布战败 , 典韦救出 .●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曹操又被夏侯 [ 忄 + 享 ] 所救 . 吕布用陈宫计 , 诱曹入 濮 阳城而大败之 .操诈言被烧死 , 诱吕布入寨 , 大败之 . 两家因粮不济而退兵 . 陶谦病危 ,三让徐州于刘备 , 备不受 , 陶谦指心而死 , 刘备于是暂领徐州 . 操东略陈地 , 次及汝 ,颖 . 打败黄巾何仪 , 黄邵 . 操使埋伏计俘计褚 , 褚降曹 . 操复兖州 , 败吕布 , 取定陶 ,尽得山东之地 .●第十三回李 [] 郭汜大交兵 扬奉董承双救驾吕布投刘备 , 驻小沛 . 太尉杨彪使反间计 , 李 [], 郭汜互相残杀 . 张济与催 , 汜讲和 ,两人从之 . 郭汜劫驾 , 董承等救驾 . 催 , 汜又商量杀帝分天下 , 李乐护驾守黄河 .帝驾至大阳 , 李乐专权 , 全不成体统 . 杨奉董承要弃安邑同帝归洛阳 , 李乐串通 ,汜劫驾 .●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都李乐追帝时被徐晃砍死 . 帝入洛阳 , 满目蒿草 . 杨彪奏帝召山东曹操保驾 . [],汜又来劫驾 , 帝起驾欲去山江 , 适曹操至 , 保驾还洛阳 . [], 汜不听贾诩降曹之计 ,诩单马走乡里 ;[], 汜与曹战败落荒而走 . 董昭献计曹操 , 移驾幸许都 , 操从之 .操护驾移许都 , 杨奉等领兵拦路 , 曹操谋士满宠说动杨奉部将徐晃来降 . 杨奉败走 . 操移驾许都 , 封赏部下 , 大权独揽 . 操惧刘备 , 吕布 , 从荀 []" 二虎竟食 " 计 , 使刘 ,吕相杀 , 不成 . 荀 [] 又献 " 驱虎吞狼 " 之计 , 便刘备攻袁术 , 刘备虽胜 ,却被吕布袭了徐州 .●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自虎袁术使书与吕布让攻刘备 , 许以金帛 , 刘亩走 , 吕布索取金帛不得 , 欲伐术 ,陈宫劝阻 , 令叫刘备还屯小沛 , 再攻袁术 , 布从之 . 玄德回徐州 , 吕布从陈宫计 ,让屯小沛 , 两相和好 , 孙策以亡父玉玺作质当向袁术借兵往江东开创基业 , 招兵买马 ,战刘繇 , 袭曲阿 , 得秣陵 , 江东之民呼策为 " 孙郎 ". 孙策又破吴郡 , 在会稽 ,扫平江南 .●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流氵育水吕布辕门射戟 , 使袁术部将纪灵不攻刘备 .张飞夺去吕布从山东买的好马一百五十匹 , 吕布出兵讨备 , 备欲送马讲和 ,吕布听陈宫之计 , 不允 , 备冲出重围往许都投曹操 . 曹操不杀刘备 , 送给兵 , 粮 ,使领豫州牧 , 屯小沛 . 张绣从贾怀计降操 , 又因操霸占叔父张济妻邹氏而与反目 .曹操败师氵育水 ; 于禁打败张张锈 . 操赏封于禁 , 责夏侯忄享治兵不严之过 .操痛哭为保他而死的典韦 , 不痛子侄 , 感动上下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袁术称帝 . 听说吕布结好曹操 , 领军征徐州 . 被吕布打败 , 向孙策求救 , 被斥 .曹操称赞刘备斩杀纵兵掠民的杨奉和韩 暹 , 是为国除害 .又到徐州安抚吕布 . 曹操同刘备 , 吕布攻袁术 . 破寿春 . 操回许都后又讨张绣 ,于路麦熟 , 操因马践麦田而割发代首 . 张绣败于曹操 , 曹操攻南阳城 .●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候忄享拨矢啖睛张绣从贾诩计打败曹操 . 曹操出奇兵战胜张绣 . 操因袁绍袭许都而回 .郭嘉称操十胜而绍十败 , 荀 [], 郭嘉献计攻吕布 , 操从之 , 陈宫得刘备结连曹操书信 ,吕布骂操攻备 . 刘备向曹操求救 . 操出兵助备 , 夏侯忄享被曹性射中左目 ,忄享拨箭啖睛 , 赶杀曹性 .●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 鏖 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玄德被吕布打败 , 往许都 投曹操 . 中途猎户刘安杀妻供食 . 曹操与陈登 , 陈 []父子为内应 , 败吕布 , 得徐州 .操攻下邳 , 布不听陈宫之计 , 听其妻与貂婵之言 , 不出战 . 布从郭嘉之计 , 决沂 ,泗之水 , 淹下邳城 , 布恃其有赤免马 , 沉溺酒色 . 布部下候成献赤免马给操 ; 魏续 ,宋献绑 吕布迎操兵入城 . 操泣杀陈宫 , 缢死吕布 . 在关羽劝阻下 ,不杀濮阳战败时已之将张辽 .●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操班师回许都 , 徐州百姓请留刘备为牧 . 操领玄德见帝 , 帝排世谱 , 玄德为帝 ,刘皇叔于此得名 . 荀 [] 谏操图备 , 操不从 . 程昱说操称帝 , 操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 .操遮天叔子前迎受群臣将校呼 " 万岁 " 之礼 . 关羽欲斩曹 , 备阻之 .献帝回宫谓伏后日 :" 先受董卓之殃 , 后遭 [], 汜之乱 , 再受曹之威慑 "献帝与伏后父伏完董承设计图操 . 董承与王子服 , 西凉太守马腾等密立义状 ,书名画字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 []董承边络刘备谋操 . 备恐操谋害 , 于后园种菜 , 以为韬晦之计 . 操青梅煮酒 ,请玄德于小亭畅饮 , 论天下英雄叭有刘备和他两个 . 袁术使人归帝号于袁绍 .刘备以截击袁术为名脱离曹操 . 操听荀 [] 之计连合徐州刺史车胃欲杀刘备 . 陈登 , 陈 []又结连刘备杀了车胃 .●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兵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玄竿听陈登之计 , 得郑玄之书与绍 . 刘备连袁绍 ; 袁绍起 助备代操 .令陈琳起草讨曹操 . 操患头风 , 陈琳起草的讨操檄文使发其汗病愈 , 一面领兵杀备 ,一面领兵拒绍 . 关公生擒王忠 ; 张飞用计生擒刘岱 , 放其回报曹操言备不反 .刘备令云长守下邳 , 自己和张飞守小沛 . 以为犄角之势 .●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弄操 , 绍皆欲招安张绣 , 绣从贾计而降操 , 操不记旧怨 . 曹令祢正为鼓吏以辱之 .祢正平裸体擂鼓骂操 . 操撤祢往说刘表归降 . 刘表不杀祢正 , 使见黄祖 , 黄祖斩祢衡 . 董承病 , 和太医吉平密谋 , 董承家奴向操告密 , 操监禁董承 , 王子服等 .曹操搜出了带诏并义状 , 欲献帝立新君 . 吉平撞阶而死 .●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操欲废帝 , 程昱谏止 . 操将董承等 七百余人及董贵妃皆处死 .操从郭嘉计领二十万军分五路下徐州东征刘备 . 备使孙乾往河北见袁绍 ,绍因五子患疥疮而不愿趁操出兵入许昌 . 张飞献计刘备劫操寨 , 中计 ,张飞败走至芒砀山上去了 . 刘备往青州投袁绍 . 操爱云长武艺 , 欲计取之于下邳 .●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操从程昱计诱关公出下邳城厮杀 , 围关公于土山 . 突围不出 . 操使张辽前往说之 .辽具说关公拼死有三罪 , 降操有三利 ; 关公亦有三约 , 操从其言 . 关公告廿 , 糜二夫人后降操 . 操回许昌 . 关公秉烛达旦 . 操待关公甚厚 , 关公待二位嫂甚恭 .关公见帝 , 帝呼为 :" 美 [] 公 ." 操赠关公锦战袍 , 纱锦作囊护 [], 又送赤免马 .关公告诉张辽一定立功后离操 . 备劝袁绍出兵攻许都 , 绍将颜良连斩操将二员 .操从程昱计使关公斩颜良 ; 致袁绍欲斩玄备 .●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备言天下同貌者多 , 绍不镣备 . 河北将文丑要为颜良报仇 . 玄德随往 . 操表奏朝廷 ,封关公为汉寿亭候 . 操使计击文丑 , 文丑射翻张辽马 , 关公斩文丑于马下 .孙乾见关公言玄德在袁绍处 . 关公为操除黄巾余部 , 黄巾部不战而败 , 愿让汝南现关公 ,提醒关公勿忘故主 . 关公挂印封金 , 护二位夫人出北门往寻刘备 . 操将蔡阳欲阻关公 .●第二十七回美 [] 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候五关斩六将操深敬关公不忘旧主 . 不让蔡阳关公 , 自领十骑相送 . 赠云长锦袍一领 , 黄金一称 . 黄巾余部廖化降关公 . 关公过东岭关斩孔秀 ; 过洛阳斩太守韩非 . 牙将孟坦 ;过池水关斩将卞喜 . 在荥阳斩太守王植 ; 经滑州界到黄河渡口 , 斩夏候忄享部将秦琪 ;渡过黄河到袁绍地方 . 孙乾报说玄德离绍往汝南投刘辟去了 .●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关公欲斗追已之夏候忄享 ., 曹操连差二使及张辽 , 令放关公 .关公于卧山得黄巾张宝部下关西大汉周仓 . 来到古城 , 张飞误会关公降操 ,公斩操将蔡阳以释 . 公与孙乾到汝南见刘辟 , 言刘备又回袁绍处 . 关公与孙乾往河北 ,与刘备以结连刘表为脱离袁绍之计 . 关公中途收关平为子 , 玄德 , 关公 ,周仓在卧山与赵云相见 .刘备领众往汝南 ; 袁绍欲追备 , 郭图言大敌曹操 , 绍派陈震为使往结孙坚 , 抗拒曹操 .●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孙策在江东欲求大司马之职 , 操不许 , 策欲代操 .因向操告密而被杀的吴郡太守许贡三家箭策面 , 又用刀砍之 .袁绍派使陈震结连东吴拒操 . 策喜 . 孙策怒斩于吉之后而亡 . 以印绶孙权 .周瑜向孙权荐鲁肃 . 鲁肃要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 并荐琅琊南阳人诸葛瑾 .权从肃计拒绍从操 .●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怯乌巢孟德烧粮袁绍将七十万 , 敌操七万兵 . 绍不听田丰 , 沮授不宜速战的交战的意见 .第一次交锋 , 操军大败 . 两家在官渡对峙 , 各施攻术 .袁绍派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守乌巢屯粮之所 ; 不听许攸分军击许昌的建议 , 反疑责许攸 ,许攸弃绍曹操 , 献计曹操领兵烧乌巢 , 操从之 . 沮授急谏袁绍派重兵守乌巢 , 绍不听 . 操领张颌 , 高览败而投操 . 操从许攸计 , 作速战起兵 , 大破绍军 .获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而尽烧之 , 不予追究 . 沮授不降 ; 操杀而厚葬之 .●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袁绍悔不听田丰之言 , 致此败 ; 却又忌杀田丰 . 操引得胜之兵陈列河上 ,受到土人欢迎 . 操号令三军勿要扰民 . 操从程昱 " 十面埋伏 " 之计 , 诱袁绍至河上 ,背水死战大败袁军于仓亭 . 操因刘备犯许都 , 提大兵往汝南迎刘备 . 穰山一仗 ,备胜操败 ; 但接着操转败为胜 . 刘备至汉江 , 从孙乾计归荆州刘表 ,刘表迎刘备入荆州 .绍不听谋士深沟高垒之计 , 往拒操兵 .●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袁绍三子袁尚在黎阳败于张辽 . 袁绍吐血数半而死 . 袁谭袁尚互斗 .谭欲假操之手攻尚 . 操从程昱计助谭伐尚 . 操打败尚 , 尚往中山而逃 . 操从攸计 .决漳水淹冀 . 操怜为袁绍起草讨曹檄的陈琳之长命为从事 . 操破冀 .●第三十三回曹丕趁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曹丕纳袁熙之妻甄氏为妻 . 操哭袁绍 . 尽免河北居民一年租赋 . 自领冀州牧 .许攸傲激许褚被杀 . 而后褚见曹操 , 操责之 , 厚葬攸 . 又访冀贤士 , 得崔琰 .袁谭被曹洪杀死 . 曹操得南皮 ," 安抚百姓 ". 王修哭袁谭 , 操称其为 " 忠臣 ".幽军马降操 . 操荀攸诈降计破并 . 操又从郭嘉计 , 远征沙漠 , 得柳城 . 郭嘉遗书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蔡 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操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 , 领兵回许都 , 养精蓄锐 , 分兵屯田 . 蔡瑁与其姊 蔡夫人献计刘表欲谋玄德 . 刘表让玄德往新野驻扎 . 刘备不同意刘表废长立幼 , 蔡夫人和蔡瑁欲害刘备 . 刘备乘的卢马出襄阳西门 , 跃过檀溪而逃 .●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水镜 先生向刘备举荐伏龙 , 凤雏 . 刘表令刘琦到新野给刘备请罪 , 刘琦告之以继母蔡 夫人不容之苦 . 玄德得单福 , 为军师 . 单福计破曹军 . 曹仁率兵杀奔新野 .●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单福识破曹仁 " 八门金锁阵 ", 使赵云冲突而破 . 曹仁劫寨 , 被单福设计击败 ,樊城亦被关公所占 , 只好回许昌 . 告操单福 ( 徐庶 ) 为备出谋画策 .玄德收寇封为义子 , 改名刘封 , 回新野 . 曹操召禁徐母 , 要其作书召子 , 徐母拒绝 .程昱仿徐母笔迹 , 写信骗徐庶至 . 徐庶行前向刘备举荐诸葛亮 ,并亲往卧龙冈向诸葛亮打招呼 .●第三十七回司马微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徐母见儿子来许都 , 骂后自缢 . 操引漳水作 " 玄武池 ". 教训三军 , 准备南证 .司马微见刘备 , 比诸葛为 " 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 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玄德一请孔明不遇 . 崔州平认为欲使孔明出世 , 徒费心力 . 刘备雄心不为所动 .玄德欲二请孔明 , 张飞不悦 . 刘备于隆冬来至卧龙冈 , 遇石广元 , 孟公威 ,诸葛亮三弟诸葛均 , 孔明岳父黄承彦 . 诸葛均孔明不在 . 刘备留书一封而去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刘备不听云长 , 张飞劝阻 , 三请诸葛亮 . 离草庐半里之外 , 下马步行 . 亮昼寝未起 ,备拱立阶下 . 张飞欲放火烧亮 . 云长劝住 . 孔明翻身向里而卧 , 刘备不让小童唤起 ,又立了一时辰 , 亮方起 . 玄德请亮助已 , 亮不去 , 备泪湿衣 , 亮乃从之下山去新野 . 曹操讨孙权之子入朝 , 权不给 , 操有下江南之意 . 孙权母丧 , 嘱以后事 .黄祖部将甘宁投权 , 权从甘宁计 , 领十万大军破江夏 .●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甘宁射死黄祖 , 孙权弃江夏回江东 . 刘表以荆州付刘备 , 刘备却之 .孔明教刘琦屯兵江夏以避母 蔡 夫人之害 . 操出兵博望坡 , 以窥新野 ,夏候忄享不听徐庶之言 , 要擒刘备 , 诸葛亮 . 孔明教练新野民兵 , 打败曹将夏候忄享 .●第四十回蔡 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孔明建议刘备趁刘表病危 , 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以拒操 , 备不为 .孔融劝阻曹操伐刘备 , 操杀孔融并其二子 . 刘表死 , 蔡瑁与 蔡 夫人立刘琮为荆州主 .刘琮投降曹操 . 刘备不愿诱杀刘琮以夺荆州 , 愿走樊城避操兵 .操兵至 , 诸葛亮诱操兵入新野以火烧之 , 又用白河水淹之 .●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求主操令徐庶为使召降玄德不得 . 刘备弃樊城往襄阳 , 与民同行 . 刘琮不开城门 ,玄德准备先取江陵安家 . 从人劝他弃民先行 , 备不忍为 . 操至襄阳 , 蔡瑁 ,张充被加之厚爵 , 杀 蔡 夫人及刘琮 . 刘备被操军冲散 . 赵云单骑求阿斗 .●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江津口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巨吼吓死夏候杰 , 喝退曹操百万兵 . 关公 , 孔明 ,刘琦接应刘备投江夏 . 荆州军民投降曹操 . 曹操点马步水军八十三万 , 诈称一百万 ,水陆并进 , 沿江而来 . 东吴孙权商议御操之策 , 鲁肃请往江夏说备共搞曹操 .诸葛亮同鲁肃离江夏往柴桑郡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东吴张昭等力主投降 , 鲁肃不同意 , 权倾向于鲁肃 . 诸葛亮辩倒群儒 .东吴粮官黄盖和鲁肃引孔明见孙权 .诸葛亮用言语激孙权 , 孙权变色入后堂 . 亮怪孙权不门已破曹之策 .肃又引出堂孔明入后堂叙话 . 孔明向孙权说明操兵弱点孙权联合可破敌曹操的道理 .孙权信其言 . 张昭等人又力主投降 , 提醒孙权不可中刘备之计 , 孙权犹豫不定 .●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周瑜从鄱阳湖回柴桑议事 . 孔明以献二乔可退操兵激周瑜 , 瑜决计抗操 . 权听瑜言 ,以剑赐瑜 , 使其兵抗曹 . 瑜向亮问破操之策 , 亮言权惧操兵多 , 未决绝 ; 瑜入见权 ,权果惧操兵多 , 瑜为之开解 . 瑜于是嫉妒诸葛 . 周瑜叫诸葛谨以兄弟之情说亮事吴 .反被亮以骨肉之情说其事备 .●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瑜欲杀亮 , 调亮领兵劫操屯粮之所聚铁山 . 亮言瑜不能陆战 , 瑜怒欲自往 .亮点破劫粮必被擒 , 教鲁肃谏周瑜以拒曹为重 , 不要相互谋害 . 周瑜赚刘备来中军账 ,见云长立于备侧 , 瑜大惊 , 未敢加害 . 瑜于三江口败操兵 . 瑜欲除水军都督蔡瑁 ,张允 . 操幕宾蒋干往说周瑜来降 . 周瑜晚与干同榻 , 干偷观蔡瑁 , 张允给瑜降书 .蒋干跑回操寨 , 操斩蔡 , 张 .●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亮在鲁肃 前揭穿周瑜使蒋干 中计之事 , 瑜欲斩亮 , 令亮十日内造箭真十万枝 .诸葛亮于大雾之日草船借箭 . 亮与瑜各写破操策于手心 , 皆 " 火 " 字 .操派蔡瑁族弟蔡中 , 蔡和诈降东吴 , 瑜将计就计 . 黄盖夜见周瑜 , 愿为诈降之人 ,献苦肉计 . 瑜打黄盖 .●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东吴参谋阚泽献诈降书 . 二蔡使人密告黄盖受刑之事 , 操不疑泽 , 令还东吴 .操对甘宁 , 黄盖之降持疑 , 蒋干愿往东吴探听虚实 . 庞统受周瑜之命随蒋干见操 ,献连环计后回东吴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庞统告徐庶以脱身之计 . 操于大船之上置酒设乐 , 大会诸将 , 持槊作歌 , 刺死刘馥 . 操试调遣 . 西北风起 , 大喜 , 程昱 , 荀攸提醒曹操防备火攻 ,操言隆冬只有西北风不会有东风南风 , 不能为意 . 周瑜见操军中旗被风吹倒 ,旗角于瑜脸上拂过 , 想起一事 , 口吐鲜血昏倒 .●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亮为瑜医病 , 愿为借风 , 瑜派人于南屏山筑七星坛 . 孔明祭风 , 周瑜见风派丁奉 ,徐盛往杀孔明 , 赵云已接之去 . 周瑜调军有方 , 亮亦调兵遣将 . 黄盖出发往赤壁 ,程昱提醒操防诈防火 , 文聘往阻黄盖而不得中旗被风吹倒南船俱下 , 火烧北船 ,操被张辽救下小船 , 黄盖追之 , 被张辽射中肩窝 , 翻身落水 .●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韩当救被射落水的黄盖回大寨医治 . 三江水战 , 赤壁鏖兵 , 曹操败逃 .关云长义释曹操 , 亮欲斩之 .●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玄德为云长告免 . 周瑜与鲁肃同往油江欲杀玄德 . 孔明教玄德回答周瑜 :东吴先取南郡 , 若取不下 , 刘备再取 . 周瑜派蒋钦 , 徐晃 , 丁奉往取南郡 , 败于曹仁 ,牛金而回 . 周瑜亲自出马 , 得彝陵 ; 曹仁 , 曹洪弃城而走 , 周瑜入城 ,落入陷坑左肋中箭 , 瑜回营诈死 , 曹仁等劫寨 中计 , 大败而走 , 瑜到南郡 ,赵子龙已占南郡 . 还说孔明令张飞已取荆州 , 令云长已取襄阳 , 瑜听后金疮迸裂 . ●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周瑜欲与玄德决战 , 鲁肃劝阻 , 往荆州讨荆州九郡 . 孙权取合肥不下 ,周瑜派程普助战 . 玄德命刘琦回襄阳养病 , 命关云长守荆州 , 自领大军南征零陵 ,武陵 , 桂阳 , 长沙 . 赵云计取桂阳 , 拒娶赵范寡嫂为妻 .●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张飞攻取武陵 . 关云长取长沙 , 不杀马下黄忠 . 黄忠次日射关羽盔缨 , 报不杀之恩 , 魏延救黄忠 , 杀长沙太守韩玄降关公 , 刘备亲往黄忠家探之 , 黄忠降备 .孙权与张辽战 , 失利 . 太史慈请求出战 , 被张辽打败 , 中箭而亡 . 刘琦病亡 ,云长守襄阳 , 鲁肃来讨荆州 .●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鲁肃讨荆州 , 孔明许以得西川后归还 . 玄备 甘 夫人死 , 带赵云往东吴招亲 . 吴国太 ,乔国老反对周瑜美人计 . 吴国太于甘露寺见玄德 , 大中其意 . 国太接玄德 ,。
三国演义080 第七十八回.pdf
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曹操之杀华佗,以佗之将杀操也。
佗疗操而何以云杀操?曰:凿其头,则是欲杀之也。
臂可刮,未闻头可凿。
如凿其头而能活,必如左慈之幻术则可;若以言医,则无是理也。
无是理,则其欲杀之无疑也。
何为疗关公则疗之,疗曹操则欲杀之?曰:能慕义者,必恶恶。
于其慕关公之义而疗公,则知其必能杀操者耳。
故华佗之死,当与吉平之死并传。
或惜华佗之书不传,而后世无神医,此言非笃论也。
医者意也,意岂书之所能传乎?不可知之谓神。
医而曰神,神岂书之所得而解乎?以书治病者,不谓之知医;犹之以书用兵者,不谓之知兵。
佗之书与《孟德新书》而俱焚,焚之诚是矣。
吴氏之妇焚之,为其书之足以杀身。
若使吴氏之妇不焚之,而今人学之,又恐其书之足以杀人耳。
曹操死于庚子之年,戊寅之月。
而十回之前,蚤有左慈“土鼠金虎”一言伏案矣。
然而数之未尽,事在将来。
触左慈而不死,触树神而后死,前文之左慈特为此卷之引子也;犹之合眼见关公而不死,开眼见伏后诸人而后死,此卷之关公特为前卷之余波也。
且树神,又为伏后诸人之引子;而夏侯惇见伏后,又为曹操见伏后之余波。
斯篇略借鬼神之事,警戒奸雄。
事极其妙,文亦极其妙。
曹操之托文王,与王莽之托周公相似。
而曹操又巧于王莽,何也?篡国之事,王莽身自为之,曹操不自为之,而使其子为之,则莽拙而操巧也。
王莽以金縢学周公,又以居摄学虞舜,是欲以一身而兼学两圣人之事;曹操以其身学文王,而使其子学武王,是欲以两世而分学两圣人之事。
呜呼!以圣人之事,而乃为奸雄之所窃,岂不重可叹耶!或见曹操分香卖履之令,以为平生奸伪,死见真性。
不知此非曹操之真,仍是曹操之伪也。
非至死而见真,乃至死而犹伪也。
临终遗命,有大于禅代者乎?乃家人婢妾,无不处置详尽,而独无一语及禅代之事,是欲使天下后世信其无篡国之心,于是子孙蒙其恶名,而己则避之,即自比周文之意耳。
其意欲欺尽天下后世之人,而天下后世之无识者,乃遂为其所欺。
操真奸雄之尤哉!曹操平生无真,至死犹假,则分香卖履是也;临死无真,死后犹假,则疑冢七十二是也。
《三国演义》全书目录
《三国演义》全书目录1.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2.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3.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4.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5.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6.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7.第七回袁绍盘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8.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9.第九回除暴徒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倔听贾诩10.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11.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12.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13.第十三回李倔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14.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15.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16.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育水17.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18.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敦拔矢啖睛19.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20.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21.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冑22.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23.第二十三回檷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24.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25.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26.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关云长挂印封金27.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28.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29.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30.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31.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刘表32.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33.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34.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35.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36.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37.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38.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39.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40.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41.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42.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板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43.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44.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45.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46.第四十六回用奇计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47.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48.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49.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50.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51.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52.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53.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54.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55.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56.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57.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58.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59.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间韩遂60.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61.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62.第六十二回取培关杨高授首攻雒城黄魏立功63.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64.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计捉张任杨阜借兵破马超65.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66.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67.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68.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左慈掷杯戏曹操69.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70.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71.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少72.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73.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74.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榇决死战关云长放水淹七军75.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76.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77.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78.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79.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80.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继大统81.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82.第八十二回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83.第八十三回战骁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书生拜大将84.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85.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86.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87.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抗天兵蛮王初受执88.第八十八回渡泸水再缚番王识诈降三擒孟获89.第八十九回武乡侯四番用计南蛮王五次遭擒90.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91.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92.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93.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94.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95.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96.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97.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98.第九十八回追汉军王双受诛袭陈仓武侯取胜99.第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入寇西蜀100.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101.第百零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奔剑阁张合中计102.第百零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103.第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104.第百零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105.第百零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106.第百零六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司马懿诈病赚曹爽107.第百零七回魏主归政司马氏姜维兵败牛头山108.第百零八回丁奉雪中奋短兵孙峻席间施密计109.第百零九回困司马汉将奇谋废曹芳魏家果报110.第百一十回文鸯单骑退雄兵姜维背水破大敌111.第百十一回邓士载智取姜伯约诸葛诞义讨司马昭112.第百十二回救寿春于诠死节取长城伯约鏖兵113.第百十三回丁奉定计斩孙琳姜维斗阵破邓艾114.第百十四回曹髦驱车死南阙姜维弃粮胜魏兵115.第百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托屯田姜维避祸116.第百十六回钟会分兵汉中道武侯显圣定军山117.第百十七回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118.第百十八回哭祖庙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争功119.第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120.第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三国演义》1-7导学案及答案.pdf
仗义身先死,
争锋势又危”。
三、判断题 , 将错误之处用横线画出并订正。
1. 何进采纳袁绍意见,招西凉刺史董卓进兵京师,何进谋除宦官的计划泄露,十常侍先发制人,
将何进骗进宫去杀害。袁绍与曹操见情势危急,便带人进宫诛杀宦官。
()
订正:
第四回:
一、情节梳理:
董卓废
立
为献帝,强迫
作怨诗,
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董卓摄君害民。
遂领本部人马杀奔汜水关来,
董卓派
、
来守关。后者出关斩了济北相鲍信的弟弟
,孙
坚引四将来到关前,小胜董卓军,后因粮草跟不上而被打败。
领铁骑来到关下,连斩两
员大将。
提刀出寨, 不多时便斩华雄而归。 董卓听之华雄被斩, 即令
出关。
袁绍即令八路诸侯去虎牢关迎敌,被连杀两员大将,伤一大将。此时
上前,吕布招架
不住,带着残败军卒,逃回了
.
《三国演义》第 1-7 回检测
第一回:
一、情节梳理:
汉末
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
望风而靡,
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
事母至孝;家贫, 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为业,为
宗亲。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
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
责已之言。何
颙曰:“
”,汝南许劭说操为“
一、情节梳理:
董卓听
计要从洛阳迁都
,董卓说:“吾为天下
计,
!”
、
驱赶
数百
万口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董卓临
行,教人
。
飞奔洛 阳救火 ,于井 中
三国演义103 第一百一回.pdf
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奔剑阁张郃中计或谓武侯妆神作怪,不过为割麦之计,毋乃为人所笑。
予曰:不然。
今天下之妆神作怪者,大抵类此矣。
书符遣将,祷雨祈晴,使人群相尊奉,称其道法,无他故也,重口食也;烧丹炼药,却老延年,使人转相传述,指曰仙翁,无他故也,重口食也;杖锡升座,讲佛谈禅,使人疑为慧远再来,生公复出,无他故也,重口食也;歌姬舞伎,尽态极妍,使人疑为天上飞琼,山中神女,无他故也,重口食也;翰墨丹青,琴棋诸艺,穷工斗巧,竭智悉能,使人疑其笔下有神,腕中有鬼,无他故也,重口食也;星卜堪舆,医方杂术,推吉论凶,知生决死,使人疑其胸罗阴阳,心通造化,无他故也,重口食也。
推而准之,比比皆是,何独笑一武侯哉?劳师远征,动以年岁,杨仪请立换班之法,可谓善矣。
然使及期而不代,此连称、管至父之所以作乱于齐也。
一旦大敌猝临,新军未至,不从权则无以应敌,欲从权则又恐失信于我军。
当此之时,将何法以处之乎?而武侯则更有妙术焉。
以为我欲从权,而人必以我为失信;惟我不失信,而人乃乐于从权。
于是不以驱之战者督其战,正以遣之去者鼓其战。
《易》曰:“悦以使民,民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
”武侯其得此道也夫!君子读书至此,而叹粮之为累大也。
民以食为天,兵亦以食为天。
武侯割陇上之麦,迫于无粮耳。
司马懿之不战,亦曰“粮尽而彼自退”耳;郭淮之请断剑阁,又曰“截其粮道,则彼自乱”耳。
前者苟安之被责而兴谤,不过以解粮之过期;今者李严之遗书以相欺,亦不过为运粮之有缺。
嗟乎!兵之需饷如此,而饷之艰难又如此,然则将如之何哉?故国家兵未足,必先足食,食不足,无宁去兵。
吓司马懿,则孔明之外又有孔明。
东西南北一人化作四人,何其多而幻也!诱张郃,则魏延之外止有关兴,关兴之外止有魏延。
轮流转换,两人只是两人,何其少而穷也!非多而幻,须吓司马懿不得;非少而穷,亦诱张郃不得。
假张飞两度撮空,假姜维一番窃冒,假孔明四面分身,前后可称三绝。
罾口川中捕一活鱼,鱼腹浦边放一生鹿,木门道上获一死獐,前后又可称三绝。
三国演义004 第二回.pdf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翼德要救卢植,不曾救得;要杀董卓,不曾杀得。
今遇督邮,更不能耐矣。
督邮蠹国害民,是又一黄巾也。
柳条一顿,可谓再破黄巾第二功。
写翼德十分性急,接手便写何进十分性慢。
性急不曾误事,性慢误事不小。
人谓项羽不能忍,是性急;高祖能忍,是性慢;此其说非也。
项羽刻印将封,印敝而不忍与。
鸿门会上,范增三举玦而不忍发,正病在迟疑不断,何尝性急?高祖四万斤金,可捐则捐之;三齐、九江、大梁之地,可割则割之;六国印,可销则销之;鸿沟之约,可背则背之;正妙在果断有余,何尝性慢?西汉则外戚盛于宦官,东汉则宦官盛于外戚,惟其外戚盛也。
故初则产、禄几危汉祚,后则王莽遂移汉鼎,而宦官如弘恭、石显辈,虽尝擅权,未至如东汉之横,是西汉之亡,亡于外戚也。
若东汉则不然,外戚与宦官迭为消长。
而以宦官图外戚,则常胜。
如郑众之杀窦宪,单超之杀梁冀是也。
以外戚图宦官,则常不胜。
如窦武见杀于前,而何进复见杀于后是也。
是东汉之亡,亡于宦竖也。
然窦武不胜,止于身死;何进不胜,遂以亡国。
何也?曰:召外兵之故也。
外戚图之而不胜,至召外兵以胜之,而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国于是乎非君之国矣。
乱汉者,宦竖也。
亡汉者,外镇也。
而召外镇者,外戚也。
然则谓东汉之亡,亦亡于外戚可也。
前于玄德传中,忽然夹叙曹操;此又于玄德传中,忽然带表孙坚。
一为魏太祖,一为吴太祖,三分鼎足之所从来也。
分鼎虽属孙权,而伏线则已在此。
此全部大关目处。
三大国将兴,先有三小丑为之作引。
三小丑既灭,又有众小丑为之余波。
从来实事,未尝径遂率直,奈何今之作稗官者,本可任意添设,而反径遂率直耶?且说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
官拜河东太守,自来骄傲。
一味骄傲,便算不得奸雄,便不及曹操。
当日怠慢了玄德,张飞性发,便欲杀之。
玄德与关公急止之,曰:“他是朝廷命官,岂可擅杀?”飞曰:“若不杀这厮,反要在他部下听令,其实不甘。
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别处去也。
”确是怒后愤急语,不然,三人义同生死,何出此言?玄德曰:“我三人义同生死,岂可相离?不若都投别处去便了。
三国演义067 第六十五回.pdf
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孙权与刘表为仇,刘璋亦与张鲁为仇。
黄权之求救于汉中,如鲁肃之吊丧于江夏,所谓同舟遇风,吴、赵可以相济者也。
然玄德助仲谋,而张鲁不能助季玉,何哉?盖孙与刘非操之所能间也,璋与鲁则孔明之所能间也。
然使张鲁不用杨松,虽有间亦不能入,则非孔明之能间之,一张鲁之自间之耳。
蔡瑁在荆州,而刘备不能安其身;杨松在汉中,而马超亦不能安其身,是则同矣。
然备之依表,欲以拒曹;超之归鲁,乃欲攻备:则超之智异于备也。
我方欲讨国贼,而伐其同心讨贼之人;我方欲报父仇,而伐其与父同事之友,超其忘衣带诏之事乎?不独内有杨松,而欲立功于葭萌,为势之所不能,纵使内无杨松,而欲立功于葭萌,亦为理之所不可。
关公之欲与马超比试,非真欲与之比试也,欲借此以压服其心也。
汉高初见英布,而倨傲跣腆以折之,恐其骄则不为我用耳。
马超新降,其视川中诸将,无出我右,将不免于自矜;得孔明一书,方知翼德之上,又有绝伦超群如关公者,而超之骄气折矣!关公见书而笑曰:“孔明知吾心。
”孔明其知此心哉!玄德当奔走流离之时,而不忍弃百姓,而一得西川,乃欲以民田赏功,是不可无子龙之谏也。
子龙爱民所以爱国,爱国则不复爱家。
前于取桂阳之时,不以妻子动其心;今于入川之后,不以田宅累其念,有古大臣之风焉!岂独一名将之才足以尽之!子产之言曰:“水懦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焉;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凡子产之用猛,正其善于用宽也。
孔明之治蜀,其得此意乎?法行而知恩,即猛以济宽之道。
玄德以孔明为水,而当其治蜀,则又不为水而为火矣。
曹操徙刘琮于青州,而杀其母子;刘备迁刘璋于公安,而归其财物:则备与操异矣。
刘备宽以抚蜀,而收之以恩;诸葛严以治蜀,而绳之以法:则亮又与备异矣。
盖我与敌取其相反:敌以暴,我以仁;敌以急,我以缓:以相反为能者也。
君与相取其相济:君以仁,相以义;君以柔,相以刚:以相济为用者也。
不相反则无以相胜,不相济则亦无以相成。
却说阎圃正劝张鲁勿助刘璋,只见马超挺身出曰:“超感主公之恩,无可上报,愿领一军攻取葭萌关,生擒刘备,忘了董承义状。
三国演义050 第四十八回.pdf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前于阚泽赚曹操一段正文之后,又有赚二蔡一段傍文以缀之;今于庞统献连环一段正文之后,又有救徐庶一段傍文以缀之。
所重在正文,而傍文不重也。
然以赚二蔡带写甘宁,不但甘宁一边不冷落,而又使黄盖一边加渲染;以救徐庶照出马腾,不但徐庶一边不疏漏,而又使马腾一边不遗忘。
有此天然妙事,凑成天然妙文,固今日作稗官者构思之所不能到也。
天下有最失意之事,必有一最快意之事以为之前焉。
将写赤壁之败,则先写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将写华容之奔,则先写其南望武昌,西望夏口。
盖志不得,意不满,足不高,气不扬,则害不甚而祸不速也。
写吴王者,极写采莲之乐,非为采莲写也,为甬东写耳;写霸王者,极写夜宴之乐,非为夜宴写也,为乌江写耳。
然则曹操之横槊赋诗,其夫差之采莲、项羽之夜宴乎?曹操当舞槊作歌之时,正志得意满之时也。
而其歌乃曰“忧思难忘”,又曰“何以解忧”,又曰“忧从中来”,何其宜乐而忧耶?盖乐者忧之所伏。
《檀弓》之言曰:“乐斯陶,陶斯咏,咏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矣。
”淳于之《讽齐王》亦曰:“乐不可极,乐极生悲。
”是不独“乌鹊南飞”为南征失利之兆,而即其酾(傍:音诗。
)酒临江,固知其忧必及之耳。
古人亦有善用古人之文者。
槊横之歌多引《风》、《雅》之句,而坡公《赤壁赋》一篇亦取曹操歌中之意而用之。
其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即所谓“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其曰“哀吾生之须臾”,即所谓“譬若朝露,去日无多”也;其曰“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即所谓“皎皎如月,何时可掇”也。
取古人之文以为我文,亦视其用之何如耳。
苟其善用,岂必如今人之杜撰哉!凡计之妙,欲使敌用我计而败,必有不用我计而败者,以坚敌之心,则焦触、张南之败是也。
吴所以愚操者,连环之计耳。
焦触、张南败于无环之舟,使操知不用连环之不利,而用连环之计愈决矣。
凡计之妙,我欲行此计而胜,必有不用此计而亦胜者,以杜敌之疑,则韩当、周泰之胜是也。
吴所欲用者,火功之计耳。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一百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却说杨仪闻报前路有兵拦截,忙令人哨探。
回报说魏延烧绝栈道,引兵拦路。
仪大惊曰:“丞相在日,料此人久后必反,谁想今日果然如此!今断吾归路,当复如何?”费祎曰:“此人必先捏奏天子,诬吾等造反,故烧绝栈道,阻遏归路。
吾等亦当表奏天子,陈魏延反情,然后图之。
”姜维曰:“此间有一小径,名槎山,虽崎岖险峻,可以抄出栈道之后。
”一面写表奏闻天子,一面将人马望槎山小道进发。
且说后主在成都,寝食不安,动止不宁;夜作一梦,梦见成都锦屏山崩倒;遂惊觉,坐而待旦,聚集文武,入朝圆梦。
谯周曰:“臣昨夜仰观天文,见一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落于西南,主丞相有大凶之事。
今陛下梦山崩,正应此兆。
”后主愈加惊怖。
忽报李福到,后主急召入问之。
福顿首泣奏丞相已亡;将丞相临终言语,细述一遍。
后主闻言大哭曰:“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
侍臣扶入后宫。
吴太后闻之,亦放声大哭不已。
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
后主连日伤感,不能设朝。
忽报魏延表奏杨仪造反,群臣大骇,入宫启奏后主,时吴太后亦在宫中。
后主闻奏大惊,命近臣读魏延表。
其略曰:“征西大将军、南郑侯臣魏延,诚惶诚恐,顿首上言:杨仪自总兵权,率众造反,劫丞相灵柩,欲引敌人入境。
臣先烧绝栈道,以兵守御。
谨此奏闻。
”读毕,后主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吴太后曰:“尝闻先帝有言:孔明识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欲斩之;因怜其勇,故姑留用。
今彼奏杨仪等造反,未可轻信。
杨仪乃文人,丞相委以长史之任,必其人可用。
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此事当深虑远议,不可造次。
”众官正商议间,忽报:长史杨仪有紧急表到。
近臣拆表读曰:“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诚惶诚恐,顿首谨表:丞相临终,将大事委于臣,照依旧制,不敢变更,使魏延断后,姜维次之。
今魏延不遵丞相遗语,自提本部人马,先入汉中,放火烧断栈道,劫丞相灵车,谋为不轨。
变起仓卒,谨飞章奏闻。
”太后听毕,问:“卿等所见若何?”蒋琬奏曰:“以臣愚见:杨仪为人虽禀性过急,不能容物,至于筹度粮草,参赞军机,与丞相办事多时,今丞相临终,委以大事,决非背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