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纪年历

合集下载

清朝纪年历

清朝纪年历

清朝纪年历1616--1626天命汗努尔哈赤十一年(略) 1627--1643年崇徳皇太极十七年(略) 1643--1661年顺治十七年(略)1654--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略)1722--1735年雍正十三年(略)1735--1795年乾隆六十年(略)1796--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略)1820年道光元年庚辰1821年道光二年辛已1822年道光三年壬午1823年道光四年癸未1824年道光五年甲申1825年道光六年乙酉1826年道光七年丙戌1827年道光八年丁亥1828年道光九年戊子1829年道光十年已丑1830年道光十一年庚寅1831年道光十二年辛卯1832年道光十三年壬辰1833年道光十四年癸已1834年道光十五年甲午1835年道光十六年乙未1836年道光十七年丙申1837年道光十八年丁酉1838年道光十九年戊戌1839年道光二十年己亥1840年道光二十一年庚子1841年道光二十二年辛丑1842年道光二十三年壬寅1843年道光二十四年癸卯1844年道光二十五年甲辰1845年道光二十六年乙已1846年道光二十七年丙午1847年道光二十八年丁未1848年道光二十九年戊申1849年道光三十年已酉1850年咸丰元年庚戌1851年咸丰二年辛亥1852年咸丰三年壬子1853年咸丰四年癸丑1854年咸丰五年甲寅1855年咸丰六年乙卯1856年咸丰七年丙辰1857年咸丰八年丁已1858年咸丰九年戊午1859年咸丰十年己未1860年咸丰十一年庚申1861年同治元年辛酉1862年同治二年壬戌1863年同治三年癸亥1864年同治四年甲子1765年同治五年乙丑1866年同治六年丙寅1867年同治七年丁卯1868年同治八年戊辰1869年同治九年已巳1870年同治十年庚午1871年同治十一年辛未1872年同治十二年壬申1873年同治十三年癸酉1874年同治十四年甲戌1875年光绪元年乙亥1876年光绪二年丙子1877年光绪三年丁丑1878年光绪四年戊寅1879年光绪五年已卯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881年光绪七年辛已1882年光绪八年壬午1883年光绪九年癸未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1885年光绪十一年乙酉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1888年光绪十四年戊子1889年光绪十五年己丑1890年光绪十六年庚寅1891年光绪十七年辛卯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巳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已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9年宣统元年已酉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清朝十二帝共统治296年。

年历表和日历表

年历表和日历表

年历表和日历表
中国的历法是按照农历来定的,它是中华文明中最重要的传统,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

历法不仅决定了每一年的纪年,而且也规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祭祀日期。

农历是一种循环历法,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又分为大月和小月,每个月有29或30天,每4年有一个闰月。

农历中有24节气,分别在每年第二个大月和第七个大月之间的某一
天来定。

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日历是农历的一部分,它以农历的一个月为单位,每一月的节日和节气都有记录,可以精
确地计算每个节日的日期。

日历也是帮助人们正确计算农历日期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计
算出明年的日期,从而帮助社会上下正确安排和实施节日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性活动。

中国的日历传统使中国在记录历史、实施节日活动和计算实际日期等方面都形成了一种具
有非凡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经历了几千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我们看到中
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

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

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

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1.引言1.1 概述中华万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的一种,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朝时期。

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承载着丰富的记事内容。

中华万年历以天干地支纪年和十二地支纪月为主要方式,结合节气、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系统地记录了中国人民的重要事件、农历、天文气象等信息。

中华万年历的特点之一是其独有的天干地支纪年系统。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对时间的纪录方法,将时间按照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列组合而成。

这种纪年方法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仍然在中国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此外,中华万年历还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记事内容和分类。

其中包括历史事件、政治演变、文化传承、人物事迹等方面的记载。

通过这些记事内容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中华万年历还将重要的节气和传统节日纳入其中,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农历、天文气象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内容的记录和分类不仅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对于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华万年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的起源和发展、记事内容和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中华万年历的传承和保护,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概述部分介绍了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的主题和背景,引起读者对该话题的兴趣。

文章结构部分则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接下来的内容安排。

目的部分阐明了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即介绍中华万年历的全部记事,强调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2024年日历记事历备忘录(全功能完美版含周计划 节日纪念日齐全)

2024年日历记事历备忘录(全功能完美版含周计划 节日纪念日齐全)
周 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 六
周 日
1 廿九
2三十地藏节
3初一
4初二灶君诞
5初三
6初四
7白露
8初六
9初七
第37周计划
10教师节
11初九
12初十
13十一
14十二
15十三
16十四
17中秋节
18十六
19十七
20十八
21十九
22秋分
23廿一
24廿二
25廿三
26廿四
27廿五旅游日
28廿六
29廿七先师诞
October公历2024年10月农历甲辰年 龙年
记事历日历完美版节日纪念日齐全January公历2024年1月农历甲辰年 龙年
周 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 六
周 日
1元旦
第1周计划
1
2
3
2廿一
3廿二
4廿三
5廿四
6小寒
7廿六
8廿七
9三九
10廿九
11初一
12初二
13初三
14初四
15初五
16初六
17初七
18四九腊八节
19初九
20大寒
21十一
22十二
23十三
November公历2024年11月农历甲辰年 龙年
周 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 六
周 日
1初一
2初二
3初三
4初四
第45周计划
5初五
6初六
7立冬
8初八
9初九
10初十
11十一
12十二

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

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

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一、由公元推干支为了便于运算和使检索更加直观,用六十干支表并按顺序加以编号成表一如下:表一:六十干支表1,求公元后某年(设为Y)的干支。

方法是: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数,然后再减去4,最后根据所得结果查表一中相应序数所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1911年的干支:1911÷60余数为51,减4后得47,查表一47对应的干支是辛亥,即1911年为辛亥年。

由于干支纪年60年一循环,当Y÷60的余数小于4时,需借干支纪年的一个周期60之数,例如1981年除以60余数为1,直接减4不够减,加上60之后再减4等于57,查表一便知1981年为辛酉年。

余可类推。

2,求公元前某年(设为X)的干支。

方法是:先以X除以60求其余数,再用57减去所得余数,根据所得结果再查表一中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前221年的干支:221÷60,余数是41,以57-41=16,查表一16对应的是庚辰,即公元前221年对应的干支应为庚辰。

同样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周期为60年,当余数大于57时,也需再借60。

例如求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的干支:479除以60余59,用57减59不够减,加上60之后再减59等于58,查表一知该年对应的干支为壬戌。

其余可以类推。

上述方法简便易行,只要记住表一,就完全可以不用纸笔,直接由心算推出结果。

此外,由于六十甲子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搭配而成,十天干按顺序循环使用。

也就是说,在干支纪年中,同一天干每十年出现一次,而公元纪年年数采用十进位制。

由此推知,某天干必然和公元年份某一固定的尾数(个位数)相对应,于是得出十天干与公元纪年的个位数对照表如下(表二):表二:十天干与公元纪年个位数对照表根据表二,凡公元某年个位数为7,其对应的天干必为丁,若个位数是3,则对应天干是癸,余类推;凡公元前某年个位数为7,其对应的天干必为甲,若个位数是3,则对应天干是戊,余类推。

康熙朝年历表

康熙朝年历表

康熙朝年历表康熙元年(1662年壬寅)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九月册立辅臣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正月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为裕亲王。

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十月颁《圣谕》十六条。

改内三院为内阁,复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大学士。

谕礼部举行经筵。

正月封世祖第五子常宁为恭亲王。

二月命编纂《孝经衍义》。

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皇长子胤褆出生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五月皇次子允礽生,皇后崩于坤宁宫,谥号“仁孝皇后”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十二月册嫡子胤礽为皇太子,诏告天下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皇三子胤祉出生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十月三十皇四子胤禛出世即雍正皇帝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皇五子胤祺出生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皇六子胤祚皇七子胤佑出生皇八子胤祀出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皇九子胤唐皇十子胤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二月以萨克素兵临雅克萨。

十月开放海禁。

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十一月南巡至江宁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皇十一胤禌皇十二子胤裪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正月俄重据雅克萨。

皇十三子胤祥生,母为章佳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十二月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去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明珠、余国柱免职,明珠之党遭罢免。

皇十四子胤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己巳)七月初九立皇贵妃佟佳氏为皇后初十皇后去世,谥“孝懿皇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皇十五子胤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六月册封皇太子允礽妃石氏。

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

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

重谈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辛 德 勇关于中国古代以帝王年号纪年这一方式的启用时间,东汉人班固在《汉书》中所作记述,即已模糊不清,甚至还有明显的谬误。

至迟从宋代起,相继有很多人做过考述,但核诸相关史事,迄今为止的各种说法,似乎都还不够允当,更缺乏对相关记载的深入考辨分析。

近年我因在研究两汉州制的时候,偶然涉及这一问题,尝试提出了不同于时下通行观点和历史上各派见解的新看法。

由于我的看法,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环节,写在拙著《两汉州制新考》一文当中1,不关心古代政区地理的人,很少会去翻阅,而实际上这又是文史学界比较普遍关心并会影响到很多研究的基础问题;加之当时囿于篇幅,未能充分展开论述,有很多重要的论证环节,还需要加以补充。

所以,我想有必要将这一问题单独提取出来,详细增补史料,在这里予以更为全面的阐释,以便具体说明各项相关问题;同时,也供更多学者了解我的看法,相与切磋,提出批评。

一、汉武帝以前的纪年与改元问题年号纪年,始自西汉武帝时期,这几乎是古今一贯的共同认识。

虽然偶然可以见到个别人另外持有一些看似不同的看法,譬如清人赵翼尝有言曰:“周厉王出居于彘,公卿相与和而修政,号曰‘共和’,似此为年号之始。

”2但所谓号曰“共和”,不过是因为当时“王室乱,大臣行政”,史官没有办法用通行的周天子某王第几年形式纪事(与《春秋》诸侯某公第几年的纪年形式相当),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纪年方式3。

与赵氏约略同时人崔述即曾对此做有解释说:“共和之名年,意本因二相和衷共摄而称之。

”4可见,它与年号纪年本来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就连赵翼本人,在另外的场合,也同样表述说:“至武帝始创为年号。

”5因此,赵氏提到西周周、召两公摄政之“共和”与年号的关系,只不过是试图为年号制度追溯历史渊源而已,而他所能搜求到的踪迹,则只有这么一件似是而非的事例。

汉武帝行用年号纪年以前,普遍行用的纪年方式,是当时人记述某帝王在位期间的史事,只标记其在位年数,而无需标注出具体是哪一位帝王,曹魏人王朗谓之曰:“古者有年数无年号,汉初犹然”6。

明清的国号和帝系

明清的国号和帝系

英宗
正统


宣宗
宣德
→ 孝宗
弘治
→ 武宗
正德
世宗
嘉 ↓靖
熹宗 天 ↓启
思宗
崇祯

光宗
泰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神宗
万历

穆宗
隆庆
明教与大明帝国
1351年,颖州白莲教首领刘福通起义。 1352年,25岁的朱元璋投靠郭子兴。 1355年,韩林儿称“小明王”。郭子兴病亡,小明王命朱元璋 任元帅。 1356年,朱元璋攻克江南重镇集庆(今江苏南京),继续尊小 明王之正朔,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略,发展 生产,积蓄力量。 1363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确立了其在南方的霸主地位。 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1366年,朱元璋害死小明王,停止使用“龙凤”年号。 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方国珍,南方大局已定。 1367年,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发动北伐。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 武”,是为明太祖。八月,克大都,元亡,改大都为北平。
四库全书
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毕并 装潢进呈。接着又抄三部,分别贮于北京内廷(故宫)文 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 庄文津阁,合称北四阁(或称“内廷四阁”)。 后又抄三部,分藏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 汇阁,杭州西湖圣因寺的文澜阁,合称南三阁(或称“江 浙三阁”)。 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 钤有玺印。其中文渊阁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体也更 工整。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于1948年年底被国民党政府 运往台湾,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四库全书》的内容 十分丰富,包括4部44类66属。

2024年日历(公历、阴历、节气、干支历、主要节日、纪念日)

2024年日历(公历、阴历、节气、干支历、主要节日、纪念日)
3
廿一
廿二
廿三
甲子
乙丑
丙寅
4
5
6
7
8
9
10
廿四
廿五
廿六
廿七
廿八
廿九
二月 初一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惊蛰
妇女节
11
12
13
14
15
16
17
初二
初三
初四
初五
初六
初七
初八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龙抬头
植树节
消费者权益日
18
19
20
21
22
23
24
初九
初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寒露
辛亥革命纪念日
重阳节
14
15
16
17
18
19
20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国家扶贫日
21
22
23
24
25
26
27
十九
二十
廿一
廿二
廿三
廿四
廿五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霜降
联合国日
28
29
30

2024年年历(带农历及重大纪念日、节假日)每月一张

2024年年历(带农历及重大纪念日、节假日)每月一张
29 二十
十四
元宵节
十六
2024年3月
March







1
2
3
廿一
廿二
廿三
4 廿四
5 惊蛰
6 廿六
7 廿七
8 妇女节
9 廿九
10 二月
11
12
13
14
15
16
17
龙抬头
18 初九
25 十六
植树节
19 初十
26 十七
初四
20 春分
27 十八
初五
21 十二
28 十九
初六
22 十三
29 二十
初七
23 十四
14 十四
21 廿一
28 廿八
十月
8 初八
15 十五
22 小雪
29 廿九
初二
9 初九
16 十六
23 廿三
30 三十
初三
10 初十
17 十七
24 廿四
2024年12月
December







1
冬月
2 初二
3 初三
4 初四
5 初五
6 大雪
7 初七
8 初八
9 初九
10 初十
11 十一
12 十二
13 十三
14 十四
15 十五
16 十六
17 十七
18 十八
19 十九
20 二十
21 冬至
22 廿二
23 廿三
24 平安夜
25 圣诞节
26 廿六

清代历朝纪年表

清代历朝纪年表

清代历朝纪年表清(公元1644—1911年)1644 甲申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元年1645 乙酉二年1646 丙戌三年1647 丁亥四年1648 戊子五年1649 己丑六年1650 庚寅七年1651 辛卯八年1652 壬辰九年1653 癸巳十年1654 甲午十一年1655 乙未十二年1656 丙申十三年1657 丁酉十四年1658 戊戌十五年1659 己亥十六年1660 庚子十七年1661 辛丑十八年1662 壬寅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元年1663 癸卯二年1664 甲辰三年1665 乙巳四年1666 丙午五年1667 丁未六年1668 戊申七年1669 己酉八年1670 庚戌九年1671 辛亥十年1672 壬子十一年1673 癸丑十二年1674 甲寅十三年1675 乙卯十四年1676 丙辰十五年1677 丁巳十六年1678 戊午十七年1679 己未十八年1680 庚申十九年1681 辛酉二十年1682 壬戌二十一年1683 癸亥二十二年1684 甲子二十三年1685 乙丑二十四年1686 丙寅二十五年1687 丁卯二十六年1688 戊辰二十七年1689 己巳二十八年1690 庚午二十九年1691 辛未三十年1692 壬申三十一年1693 癸酉三十二年1694 甲戌三十三年1695 乙亥三十四年1696 丙子三十五年1697 丁丑三十六年1698 戊寅三十七年1699 己卯三十八年1700 庚辰三十九年1701 辛巳四十年1702 壬午四十一年1703 癸未四十二年1704 甲申四十三年1705 乙酉四十四年1706 丙戌四十五年1707 丁亥四十六年1708 戊子四十七年1709 己丑四十八年1710 庚寅四十九年1711 辛卯五十年1712 壬辰五十一年1713 癸巳五十二年1714 甲午五十三年1715 乙未五十四年1716 丙申五十五年1717 丁酉五十六年1718 戊戌五十七年1719 己亥五十八年1720 庚子五十九年1721 辛丑六十年1722 壬寅六十一年1723 癸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元年1724 甲辰二年11725 乙巳三年1726 丙午四年1727 丁未五年1728 戊申六年1729 己酉七年1730 庚戌八年1731 辛亥九年1732 壬子十年1733 癸丑十一年1734 甲寅十二年1735 乙卯十三年1736 丙辰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元年1737 丁巳二年1738 戊午三年1739 己未四年1740 庚申五年1741 辛酉六年1742 壬戌七年1743 癸亥八年1744 甲子九年1745 乙丑十年1746 丙寅十一年1747 丁卯十二年1748 戊辰十三年1749 己巳十四年1750 庚午十五年1751 辛未十六年1752 壬申十七年1753 癸酉十八年1754 甲戌十九年1755 乙亥二十年1756 丙子二十一年1757 丁丑二十二年1758 戊寅二十三年1759 己卯二十四年1760 庚辰二十五年1761 辛巳二十六年1762 壬午二十七年1763 癸未二十八年1764 甲申二十九年1765 乙酉三十年1766 丙戌三十一年1767 丁亥三十二年1768 戊子三十三年1769 己丑三十四年1770 庚寅三十五年1771 辛卯三十六年1772 壬辰三十七年1773 癸巳三十八年1774 甲午三十九年1775 乙未四十年1776 丙申四十一年1777 丁酉四十二年1778 戊戌四十三年1779 己亥四十四年1780 庚子四十五年1781 辛丑四十六年1782 壬寅四十七年1783 癸卯四十八年1784 甲辰四十九年1785 乙巳五十年1786 丙午五十一年1787 丁未五十二年1788 戊申五十三年1789 己酉五十四年1790 庚戌五十五年1791 辛亥五十六年1792 壬子五十七年1793 癸丑五十八年1794 甲寅五十九年1795 乙卯六十年1796 丙辰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元年1797 丁巳二年1798 戊午三年1799 己未四年1800 庚申五年1801 辛酉六年1802 壬戌七年1803 癸亥八年1804 甲子九年1805 乙丑十年1806 丙寅十一年1807 丁卯十二年1808 戊辰十三年1809 己巳十四年1810 庚午十五年1811 辛未十六年1812 壬申十七年1813 癸酉十八年1814 甲戌十九年1815 乙亥二十年1816 丙子二十一年1817 丁丑二十二年1818 戊寅二十三年1819 己卯二十四年1820 庚辰二十五年1821 辛巳清宣宗爱新觉2罗旻宁道光元年1822 壬午二年1823 癸未三年1824 甲申四年1825 乙酉五年1826 丙戌六年1827 丁亥七年1828 戊子八年1829 己丑九年1830 庚寅十年1831 辛卯十一年1832 壬辰十二年1833 癸巳十三年1834 甲午十四年1835 乙未十五年1836 丙申十六年1837 丁酉十七年1838 戊戌十八年1839 己亥十九年1840 庚子二十年1841 辛丑二十一年1842 壬寅二十二年1843 癸卯二十三年1844 甲辰二十四年1845 乙巳二十五年1846 丙午二十六年1847 丁未二十七年1848 戊申二十八年1849 己酉二十九年1850 庚戌三十年1851 辛亥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元年1852 壬子二年1853 癸丑三年1854 甲寅四年1855 乙卯五年1856 丙辰六年1857 丁巳七年1858 戊午八年1859 己未九年1860 庚申十年1861 辛酉十一年1862 壬戌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元年1863 癸亥二年1864 甲子三年1865 乙丑四年1866 丙寅五年1867 丁卯六年1868 戊辰七年1869 己巳八年1870 庚午九年1871 辛未十年1872 壬申十一年1873 癸酉十二年1874 甲戌十三年1875 乙亥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元年1876 丙子二年1877 丁丑三年1878 戊寅四年1879 己卯五年1880 庚辰六年1881 辛巳七年1882 壬午八年1883 癸未九年1884 甲申十年1885 乙酉十一年1886 丙戌十二年1887 丁亥十三年1888 戊子十四年1889 己丑十五年1890 庚寅十六年1891 辛卯十七年1892 壬辰十八年1893 癸巳十九年1894 甲午二十年1895 乙未二十一年1896 丙申二十二年1897 丁酉二十三年1898 戊戌二十四年1899 己亥二十五年1900 庚子二十六年1901 辛丑二十七年1902 壬寅二十八年1903 癸卯二十九年1904 甲辰三十年1905 乙巳三十一年1906 丙午三十二年1907 丁未三十三年1908 戊申三十四年1909 己酉爱新觉罗溥仪宣统元年1910 庚戌二年1911 辛亥三年3。

2021年自制年历-可编辑

2021年自制年历-可编辑
9 五月三十
16 六月初七
六 3 五月廿四
10 六月初一
17 六月初八
07月
日 4 五月廿五
11 六月初二
初 伏
18 六月初九
19 六月初十 26 六月十七
20 六月十一 27 六月十八
21 六月十二
中 伏
28 六月十九
22 六月十三
大 暑
29 六月二十
23 六月十四 30 六月廿一
24 六月十五 31 六月廿二
四九 开始
18 腊月初六 25 腊月十三
19 腊月初七 26 腊月十四
20 今日腊八
大 寒
27 腊月十五
21 腊月初九 28 腊月十六
22 腊月初十 29 腊月十七
23 腊月十一
爰滨 生日
30 腊月十八
24 腊月十二 31 腊月十九
五九 开始
贰零贰壹
辛丑肖牛
02月
FEBRUARY







1 腊月二十 2 腊月廿一 3 腊月廿二 4 腊月廿三
21 九月十六
28 九月廿三
五 1 八月廿五
国 庆
8 九月初三
寒 露
15 九月初十
22 九月十七
29 九月廿四
10月
六 2 八月廿六
日 3 八月廿七
9 九月初四 10 九月初五
7 八月初一
白 露
14 八月初八
8 八月初二 15 八月初九
9 八月初三 10 八月初四
教师 节
16 八月初十 17 八月十一
11 八月初五 18 八月十二
12 八月初六 19 八月十三
20 八月十四 21 八月十五

清朝年号纪年表

清朝年号纪年表

清朝年号纪年表
清朝的年号纪年表如下:
顺治皇帝:
1. 顺治元年(1644年)- 顺治十年(1657年)
康熙皇帝:
1. 康熙元年(1662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雍正皇帝:
1. 雍正元年(1723年)- 雍正十三年(1735年)
乾隆皇帝:
1. 乾隆元年(1736年)- 乾隆六十年(1796年)
嘉庆皇帝:
1. 嘉庆元年(1796年)- 嘉庆廿五年(1820年)
道光皇帝:
1. 道光元年(1821年)- 道光二十七年(1850年)
咸丰皇帝:
1. 咸丰元年(1851年)- 咸丰十年(1861年)
同治皇帝:
1. 同治元年(1862年)- 同治十三年(1874年)
光绪皇帝:
1. 光绪元年(1875年)-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宣统皇帝:
1. 宣统元年(1909年)- 宣统三年(1911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朝建立初期的顺治元年至康熙六十年(1644年-1722年)之间,还有一些其他年号并行使用。

例如,崇德、弘光、宝历等年号也被使用,但不被普遍承认。

中国年历表

中国年历表

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编辑本段]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编辑本段]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太丁帝乙纣[编辑本段]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共王(姬翳扈)懿王(姬鞯)孝王(姬辟方)夷王(姬燮)厉王(姬胡)共和宣王(姬静)幽王(姬宫涅)东周(前770——前256)平王(姬宜臼)桓王(姬林)庄王(姬佗)禧王(姬胡齐)惠王(姬阆)襄王(姬郑)顷王(姬壬臣)匡王(姬班)定王(姬瑜)简王(姬夷)灵王(姬泄心)景王(姬贵)悼王(姬猛)敬王(姬丐)元王(姬仁)贞定王(姬介)哀王(姬去疾)思王(姬叔)考王(姬嵬)威烈王(姬午)安王(姬骄)烈王(姬喜)显王(姬扁)慎靓王(姬定)赧王(姬延)[编辑本段]秦[秦帝国(前221——前206)]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

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

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始皇帝(嬴政)二世皇帝(嬴胡亥)[编辑本段]汉(前202——公元220)[西汉、东汉]西汉(前202——公元25)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文帝(刘恒)——后元景帝(刘启)——中元、后元武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宣帝(刘询)——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元帝(刘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宁成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哀帝(刘欣)——建平、元寿平帝(刘侃)——元始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初始[新]王莽——始建国、天凤、地皇更始帝(刘玄)——更始东汉(25——220)光武帝(刘秀)——建武、建武中元明帝(刘庄)——永平章帝(刘怛)——建初、元和、章和和帝(刘肇)——永元、元兴殇帝(刘隆)——延平安帝(刘祜)——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顺帝(刘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冲帝(刘炳)——永嘉质帝(刘缵)——本初桓帝(刘志)——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灵帝(刘宏)——建宁、熹平、光和、中平献帝(刘协)——初平、兴平、建安、延康[编辑本段]三国(220——280)[魏、蜀汉、吴]魏(220——265)文帝(曹丕)——黄初明帝(曹叡)——太和、青龙、景初齐王(曹芳)——正始、嘉平高贵乡公(曹髦)——正元、甘露勃帝[曹奂(陈留王)]——景元、咸熙蜀汉(221——263)昭烈帝(刘备)——章武后主(刘禅)——建兴、延熙、景耀、炎兴吴(222——280)大帝(孙权)——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会稽王(孙亮)——建兴、五凤、太平、景帝(孙休)——永安乌程侯(孙皓)——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编辑本段]晋(265——420)[东晋、西晋]西晋(265-317)武帝(司马炎)——泰始、咸宁、太康、太熙惠帝(司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光熙怀帝(司马炽)——永嘉愍帝(司马邺)——建兴东晋(317——420)元帝(司马睿)——建武、大兴、永昌明帝(司马绍)——永昌、太宁成帝(司马衍)——太宁、咸和、咸康康帝(司马岳)——建元穆帝(司马聃)——永和、升平哀帝(司马丕)——隆和、兴宁海西公(司马奕)——太和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太元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兴、义熙恭帝(司马德文)——元熙[编辑本段]南北朝(420——589)南朝(宋、齐、梁、陈)宋(420——479)武帝(刘裕)——永初少帝(刘义符)——景平文帝(刘义隆)——元嘉孝武帝(刘骏)——孝建、大明前废帝(刘子业)——永光、景和明帝(刘彧)——泰始、泰豫后废帝[刘昱(苍梧王)]——元徽顺帝(刘淮)——升明齐(479——502)高帝(萧道成)——建元武帝(萧赜)——永明郁林王(萧昭业)——隆昌海陵王(萧昭文)——延兴明帝(萧鸾)——建武、永泰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和帝(萧宝融)——中兴梁(502——557)武帝(萧衍)——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简文帝(萧纲)——大宝元帝(萧绎)——承圣敬帝(萧方智)——绍泰、太平陈(557——589)武帝(陈霸先)——永定文帝(陈倩)——天嘉、天康废帝[陈伯宗(临海王)]——光大宣帝(陈顼)——太建后主(陈叔宝)——至德、祯明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清朝大事年表

清朝大事年表

清朝大事年表清朝大事年表2016-04-25满语1、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浒河部赫图阿拉。

2、1563年,努尔哈赤始习骑射。

3、1574年,明朝总兵官李成梁率兵讨伐建州,捣毁王杲寨。

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被俘,收在李成梁帐下,充当壮丁。

4、1577年,努尔哈赤离开李成梁返回建州,与父母分居,得产独薄,并与佟佳氏成婚。

5、1580年,长子褚英出生,母为佟佳氏。

6、1583年,明宁远伯李成梁发兵攻阿台,努尔哈赤父、祖皆死于战乱。

李成梁将塔克世所遗土地人马派给努尔哈赤,并敕书13道,马30匹,又给都督敕书,袭都督指挥衔,每年给银800两,蟒缎15匹。

5月,努尔哈赤以父祖所遗13甲起兵,开始统一女真族的战争。

7月,二子代善生,母为佟佳氏。

7、1584年,努尔哈赤攻占董鄂部。

正月,征李岱,克兆佳城。

6月,率兵攻翁科洛城,被鄂尔果尼与洛科射中,伤重几死,创愈后,又率兵往攻,俘鄂尔果尼与洛科,授为牛录额真。

8、1585年2月,攻界藩,斩其城主纳申、巴穆尼。

4月,攻哲陈部,在浑河畔以少胜多。

9月,率兵攻取苏克素浒河部安土瓜尔佳城。

9、1586年5月,努尔哈赤率兵攻克浑河部播一混寨,7月,率兵取哲陈部托漠河城。

统兵攻克尼堪外兰驻地鹅尔浑城,受伤30余处。

尼堪外兰出走并受明军庇护,派斋萨往取;明执尼堪外兰交给斋萨,被斩。

10、1587年,努尔哈赤攻占哲陈部,正月,于呼兰哈达南岗筑费阿拉城,6月,建宫室,始建国政,并为自己定称谓“女真国淑勒贝勒”。

五子莽古尔泰生,母为继妃富察氏。

11、1588年4月,努尔哈赤娶哈达贝勒扈尔干女哈达纳喇氏阿敏格格为妻。

苏完部主索尔果归附,以其子费英东为一等大臣,并以褚英之女相嫁;董鄂部主何和里归附,授为一等大臣,并以长女相嫁;又收雅尔古部扈拉瑚子扈尔汉为养子,后授为一等大臣。

9月,娶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妹叶赫纳喇氏孟古格格为妻,率兵征完颜部王甲城,灭其部。

12、1589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攻克兆佳城,斩城主宁古亲。

关于年历的知识

关于年历的知识

年历:知识,历史与未来一、引言年历,作为时间的重要载体,不仅展示了时间流逝的轨迹,还承载了人类对于时间、生活和自然的认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历的种类、编制方式和用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就年历的种类、编制、用途、演变和未来进行深入探讨。

二、年历的种类1. 公历:公历,也称为阳历,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日历系统。

它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基础,即一个回归年,分为365天(闰年为366天)。

2. 农历:农历,也称为阴历,是一种根据月相和太阳位置变化制定的历法。

它将一个月定义为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通常为29或30天。

3. 伊斯兰历:伊斯兰历是一种纯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每年大约为354或355天,与公历相差若干月。

三、年历的编制编制年历的过程复杂且精细,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天文现象、地球的运动、季节的变化等。

在现代,年历的编制通常由专业的天文和气象机构负责,以确保其准确性。

四、年历的用途1. 日常生活:年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帮助人们规划时间、安排活动和纪念重要的日子。

2. 农业活动:在农业社会,年历对于农耕和收获至关重要,人们根据年历来确定播种和收获的时间。

3. 天文研究:年历也是天文学家的重要工具,用于研究天文现象和预测天文事件。

五、年历的演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年历的编制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电子设备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年历的使用更加便捷,而科技的进步也使得年历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

六、年历的未来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时间的理解加深,年历可能会发生更多的变化。

例如,可能会出现更加智能的年历,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自动调整日程安排。

同时,随着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加深,可能会出现更加准确的日历系统。

总的来说,年历将不断适应人类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七、结论年历作为时间的重要载体,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无论是公历、农历还是其他各种历法,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和理解。

夏朝——清朝纪年表,看一遍,让你知道华夏5000年的朝代脉络

夏朝——清朝纪年表,看一遍,让你知道华夏5000年的朝代脉络

夏朝——清朝纪年表,看一遍,让你知道华夏5000年的朝代脉络夏朝至清帝王表夏(西元纪年表)前2070-前1600 建都阳城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癸)商前1600-前1046 建都毫,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天乙(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殷,商纣)周西周前1046-前771 建都镐京(追封)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恭王(姬扈) ──懿王(姬囏)──孝王(姬辟方)──夷王(姬燮)──厉王(姬胡)── (共和行政)──宣王(姬静)──幽王(姬宫湦)东周前770-前256 建都洛邑平王(姬宜臼)──桓王(姬林)──庄王(姬佗)──厘王(姬胡齐)──惠王(姬阆)──襄王(姬郑)──顷王(姬壬臣)──匡王(姬班)──定王(姬瑜)──简王(姬夷)──灵王(姬泄心)──景王(姬贵)──悼王(姬猛)──王子(姬朝)──敬王(姬匄)──元王(姬仁)──贞定王(姬介)──哀王(姬去疾)──思王(姬叔)──考王(姬嵬)──威烈王(姬午)──安王(姬骄)──烈王(姬喜)──显王(姬扁)──慎靓王(姬定)──赧王(姬延)春秋时代前770-前476春秋时期全国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有约一百二十多个。

其中最强有五国,史称五霸。

(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两种说法>战国时代前475-前221春秋末年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也有十几个国家。

其中大国有七个,史称七雄。

儒略历、格里历、中国农历

儒略历、格里历、中国农历

儒略历、格⾥历、中国农历公历公历的演化过程儒略历儒略历(Julian calendar)是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凯撒(⼜译盖乌斯·尤⾥乌斯·凯撒、加伊乌斯·朱利叶斯·凯撒、裘⼒斯·凯撒等)采纳埃及亚历⼭⼤的数学家兼天⽂学家索西琴尼的计算后,于公元前45年1⽉1⽇起执⾏的取代旧罗马历法的⼀种历法。

儒略历中,⼀年被划分为12个⽉,⼤⼩⽉交替;四年⼀闰,平年365⽇,闰年366⽇为在当年⼆⽉底增加⼀闰⽇,年平均长度为365.25⽇。

公元公元525年,⼀个叫狄奥尼西的信徒,为了预先推算七年后(公元532年)“复活节”的⽇期,提出了耶稣出⽣于古罗马狄奥克列颠纪年之前284年的说法,主张以耶稣出⽣之年作为起算点的纪年⽅法,这个主张得到了教会的⼤⼒⽀持。

公元532年,教会把狄奥克列颠纪年之前的284年作为公元元年,并将此纪年法在教会中使⽤。

注意:虽然0是⾃然数,但并不存在公元前0年或公元0年。

公元前1年之后的⼀年,是公元1年,为公元元年。

格⾥历由意⼤利医⽣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制成的⼀种历法——《格⾥历》。

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利⼗三世予以批准颁⾏。

⾟亥⾰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开始正式采⽤。

格⾥历与儒略历⼤致⼀样,但格⾥历特别规定,除⾮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纪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设闰⽇;如此,每四百年,格⾥历仅有97个闰年,⽐儒略历减少3个闰年。

格⾥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199074⽇,即约每3300年误差⼀⽇,也更接近春分点回归年的365.24237⽇,即约每8000年误差⼀⽇;⽽儒略历的历年为365.25⽇,约每128年就误差⼀⽇。

农历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取⽉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为⽉的长度,加⼊⼲⽀历“⼆⼗四节⽓”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纪日法名词解释

纪日法名词解释

纪日法名词解释纪日法是指通过严格的纪日和大事记载来确定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一种编年体法。

通常用年、月、日三个要素表示事件的次序,例如西周王朝用康王元年(公元前A0世纪)为元年,宣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5)为三十五年,幽王十二年(公元前"65)为十二年,共三百六十一年。

每个年号从开始到结束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重大事件或典章制度。

在《尚书·尧典》篇中,就已经有了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某件大事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是年终岁首的事情,即一个历史年代的结束。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注意到用年月日的办法编写历史也有不足之处,因而创立了“纪日法”。

用来纪日的词[gPARAGRAPH3],本来指“占卜”的意思,后来演变成为专门表示历法的术语,以日数计算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故名“纪日法”。

纪年方法可以分为“世界主要国家历法”、“中国历法”、“古代史”等。

《中国历史纪年表》,是近年来日本内阁府、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联合推出的中国历史记录。

由于中华民族的先民长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古代的统治者为便于观测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产生了天文历法。

我国古代使用的历法有两种:太阳历与阴阳合历。

二者的基础相同,都把月亮的运动作为安排历法的主要依据,但历法的月数和日数有所不同。

纪年体系有天文年历、公元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四种。

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尧典》中,有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某件大事的记载,这些记载都是年终岁首的事情,即一个历史年代的结束。

随着岁月的推移,纪年中国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初年,周公姬旦提出了“奉若规”的说法,把这种纪年法称为“殷历”,认为“殷历”才是最正确的纪年方法。

公元前841年,周宣王去世,他儿子幽王继位,此时“殷历”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以太阳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来确定年代的“周历”。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正确的纪年法有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年号纪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纪年历
1616--1626天命汗努尔哈赤十一年(略) 1627--1643年崇徳皇太极十七年(略) 1643--1661年顺治十七年(略)
1654--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略)
1722--1735年雍正十三年(略)
1735--1795年乾隆六十年(略)
1796--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略)
1820年道光元年庚辰
1821年道光二年辛已
1822年道光三年壬午
1823年道光四年癸未
1824年道光五年甲申
1825年道光六年乙酉
1826年道光七年丙戌
1827年道光八年丁亥1828年道光九年戊子1829年道光十年已丑1830年道光十一年庚寅1831年道光十二年辛卯1832年道光十三年壬辰1833年道光十四年癸已1834年道光十五年甲午1835年道光十六年乙未1836年道光十七年丙申1837年道光十八年丁酉1838年道光十九年戊戌1839年道光二十年己亥1840年道光二十一年庚子1841年道光二十二年辛丑
1842年道光二十三年壬寅
1843年道光二十四年癸卯1844年道光二十五年甲辰1845年道光二十六年乙已1846年道光二十七年丙午1847年道光二十八年丁未1848年道光二十九年戊申1849年道光三十年已酉1850年咸丰元年庚戌1851年咸丰二年辛亥1852年咸丰三年壬子1853年咸丰四年癸丑1854年咸丰五年甲寅1855年咸丰六年乙卯1856年咸丰七年丙辰
1857年咸丰八年丁已1858年咸丰九年戊午1859年咸丰十年己未1860年咸丰十一年庚申1861年同治元年辛酉1862年同治二年壬戌1863年同治三年癸亥1864年同治四年甲子1765年同治五年乙丑1866年同治六年丙寅1867年同治七年丁卯1868年同治八年戊辰1869年同治九年已巳1870年同治十年庚午1871年同治十一年辛未
1872年同治十二年壬申1873年同治十三年癸酉1874年同治十四年甲戌1875年光绪元年乙亥1876年光绪二年丙子1877年光绪三年丁丑1878年光绪四年戊寅1879年光绪五年已卯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881年光绪七年辛已1882年光绪八年壬午1883年光绪九年癸未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1885年光绪十一年乙酉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
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1888年光绪十四年戊子1889年光绪十五年己丑1890年光绪十六年庚寅1891年光绪十七年辛卯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巳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已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9年宣统元年已酉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
清朝十二帝共统治29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