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专家指导——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合集下载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文言文朗读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需要查这些关联词语的含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如:(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可/以一战。

(“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忘∕路之远近(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4、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A、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要用停顿永之人/争/奔走焉。

"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规律

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规律

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规律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种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种是句子中的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内部各种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了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要准确判断句中停顿,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次要成分。

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次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条规律可循:(一)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若”、“夫”、“若夫”、“盖”、“故”、“惟”、“其”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如“若夫/日出/而云霏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注意分开读。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夫/人之相与”。

“于是”、“可以”、“夫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是双音节词,词义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分开来读,不能把它当作一个词连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所以不能读破了)、“永之人/争/奔走焉”(因为“奔”是谓语,不是状语,所以不能与“争”连读)、“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之大观”是一个偏正短语,“大观”是宾语,“岳阳楼”是定语,中间不能停顿)。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语之间应连读。

文言文中朗读中停顿规律(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总结)

文言文中朗读中停顿规律(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总结)

文言文中朗读中停顿规律(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总结) 文言文中朗读中停顿规律 (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总结)文言文中停顿有以下几种1 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用以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若夫”“至于”“盖”“惟”“且夫”……朗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注意分开读。

如:“今齐地‖方千里,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吾从‖而师之。

”“地方”“可以““从而”,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发生了变化,朗读时要分开来读。

3 “也”用在句中起提示停顿作用时,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

如:“”“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4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词”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5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如“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犬坐”应连读,若分开,就错将状语当作了主语,改变了句意。

正确停顿是“其一‖犬坐‖于前”6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的成分,不要把成分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 停顿应体现在句子结构的原貌.如“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之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式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成了动宾结构。

又如,“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再如,“两三点雨‖山前”,如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8 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就会导致朗读停顿的错误。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断句的七个口诀如下:
1.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2.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3.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4.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5.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6.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7.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断包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
1.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2.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3.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4.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5.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6.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7.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8.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五、文言句首中出现表假设、转折、递进等的连词,如“若”、 “而”、“虽”、“且”、“然”、“然则”等,往往在这些词 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例如:
1、而 / 山不加增 。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虽 / 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4、虽 /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5、且 / 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6、且 / 壮士 / 不死即已。 8、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
三、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 要分开读。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 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 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 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 “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 “中间”,“中”是“中间”,“间”是 “夹杂”。
2、“而”字若起到下列作用,就应该和后面的词语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 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 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 读。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 +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 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 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 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 “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 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 或不译。
(《愚公移山》) (《核舟记》) (《三峡》) (《口技》) (《马说》) (《陈涉世家》) (《岳阳楼记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如:1、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2、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连词“以、于、为”同样如此)如1、《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应是“然则/何时/而乐耶”因为“则”的前面没有另一层实在的内容,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划分有些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窃、惟、凡;或表敬副词,如“请、敬”,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1、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捕蛇者说》);2、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划分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1、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2、而/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3、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4、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5、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六、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者”后来划分如:1、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文言文朗读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需要查这些关联词语的含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如:(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增强反问语气)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可/以一战。

(“能够”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能够”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忘∕路之远近(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4、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A、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要用停顿永之人/争/奔走焉。

"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规则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规则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规则(仅供参考)整理:南昌三中青云谱校区危立春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结合课内文言语句谈朗读节奏的划分:1、主语和谓语之间停顿 .例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例2:城/非不高也2、动词和宾语从句之间停顿 .例1:忘/路之远近例2:念/无与为乐者3、动词和介宾短语(补语)之间或介宾短语(状语)和动词之间停顿 .例1:骈死/于槽枥之间例2:苟全性命/于乱世例3:以衾/拥覆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例1:其一/犬坐于前例2:山行/六七里5、句首发语词、表时间的状语和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如夫“”、“盖”、“故”、“惟”、“自”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1:夫/环而攻之例2:既而/儿醒例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6、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例1:佳木/秀而繁阴。

例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3:吾/谁与归7、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例1:可/以一战例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8、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分析:虞“山”为山名,“王毅叔远甫”即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余闻之也/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则无敌国外患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安徽省太和县皮条孙镇中心学校马万宝近年中考语文试卷里,常可以找到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

例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本文拟就文言文句子停顿的划分理据试作说明。

句子的朗读停顿,取决于汉语句子的节奏。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一、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保持句子中语意的完整是停顿基本的要求,即不破读。

如:其一∕犬坐∕于前。

“犬”字修饰“坐”,“犬坐”联系紧密,分析成“其一犬∕坐于前”就是错误。

再如:行∕拂乱其∕所为。

学生常有这种划法: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意思是“使……颠倒错乱”,正确的分析就不难做出了。

(行拂乱/其所为”“将要使他的所作所为与意愿相左”,或者“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之意,承前省略主语“天”。

行,在这里作“将”讲,“拂乱”是使动用法,是使其违背的意思. )对一些拿不准的停顿,先翻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停顿,以此为参照,进行古文语句节奏的划分,毕竟学生对现代文的语感要强于古文。

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学生极易划成33停,译一下,天外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落下两三滴雨。

很容易看出其停顿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背诵时有的学生常背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挑战,而其中语句的停顿更是容易让人感到困惑。

掌握好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意,还能让我们在朗读时更好地感受其韵律之美。

首先,我们要明确,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其一,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要有停顿。

常见的句首发语词如“夫”“盖”“若夫”“至若”等,它们往往用于引出议论或叙述,在其后停顿,能让读者或听者做好心理准备,迎接下文的内容。

比如“夫学须静也”,“夫”字后就应稍作停顿。

关联词如“虽”“然”“而”“则”等,在其前面停顿,有助于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字前要停顿。

其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例如“可以一战”,“可以”在古代是“可”(可以)和“以”(凭借)两个词,所以应读为“可/以一战”。

再如“地方千里”,“地方”在古代指“地”(土地)和“方”(方圆),要停顿为“地/方千里”。

其三,对文言文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

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

如“臣/本布衣”,“臣”是主语,“本布衣”是谓语,在两者之间停顿,能清晰地展现句子的结构。

其四,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字后面一般要有停顿。

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在这里舒缓了语气,其后面停顿能更好地体现句子的节奏。

其五,宾语前置时,宾语和动词之间要有停顿。

像“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是“有何陋”,在“何陋”和“之”之间停顿,能突出宾语前置的特点。

其六,在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子中,介宾短语和动词之间要有停顿。

例如“祭以尉首”,“以尉首”是介宾短语,应在“祭”和“以尉首”之间停顿。

其七,停顿要兼顾意义和韵律。

有些句子从语法结构上看,可能有多种停顿方式,但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来选择最合适的停顿。

比如“其一犬坐于前”,如果读成“其一/犬坐于前”,理解为“其中一只(狼)”;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则理解为“其中一只像狗一样”,意思完全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古代文言文经典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古代文言文经典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古代文言文经典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一、简介
古代文言文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
韵味。

朗读古代文言文需要注意停顿的技巧,以保证语句的表达准确、流畅。

二、停顿方法指导
在朗读古代文言文时,以下方法可帮助您掌握合适的停顿技巧:
1. 标点停顿
根据标点符号进行停顿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在遇到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时,应该适时停顿,以示语句的完整和语气的转折。

2. 提前停顿
有些古代文言文句子较长,为了突出关键信息,可以在重要内
容之前作适当停顿。

这样做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
重点。

3. 合理停顿
学会根据语句的意义进行合理的停顿。

一般而言,停顿应该出
现在语义完整的地方,使语言流畅自然,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

4. 词语停顿
在遇到关键词、修辞手法或重要名词时,可以适当停顿,以便
读者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5. 韵律停顿
古代文言文往往带有一定的韵律感,通过合理掌握韵律停顿,
可以增强朗读效果。

在遇到韵律变化、韵脚转折等地方,停顿会更
加准确有力。

三、总结
朗读古代文言文需要掌握合适的停顿技巧,以保证语句的准确
表达和流畅性。

根据标点停顿、提前停顿、合理停顿、词语停顿和
韵律停顿等方法,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朗读古代文言文经典。

以上是古代文言文经典朗读停顿方法的简要指导,希望对您有
所帮助。

文言文朗读句中停顿划分规律总结

文言文朗读句中停顿划分规律总结

凹凸个性教育文言文补习(一)姓名:文言文朗读句中停顿划分规律总结一、“意义单位划分法”: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 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

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 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

“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

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一一谓语一一(宾语)"、“定语一一中心语”、“状语一一中心语”、“动----- 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3: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主谓之间)例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主谓宾之间)例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动补之间)凹凸个性教育文言文补习(一)姓名:例6: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主状谓之间)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7: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8: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9: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1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例11:忘/路之远近“山水之间”、“路之远近”无需停顿。

朗读古诗文停顿规律

朗读古诗文停顿规律

朗读古诗文停顿规律古人写文章是没有句读,不断句的,这对于初学古文的初中生来说,如何正确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就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要准确判断句中停顿,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朗读时要确切理解文章,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来找到文言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

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找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夫”、“若夫”、“至”“至于”、“盖”、“故”、“惟”、“其”……在这些词后朗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又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盖/大苏泛赤壁云。

”2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借助古今异义词),要注意分开读。

如(1)“今齐地/方千里;(2)可/以一战。

“地方”、“可以”,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发生了变化,要分开来读。

而不能连读。

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妻子”。

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Word版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Word版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文言文停顿指导[精选5篇]

文言文停顿指导[精选5篇]

文言文停顿指导[精选5篇]第一篇:文言文停顿指导文言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全国各地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

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

不少同学反映文言句子浩如烟海,一个句子一种停顿,难以掌握。

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两个原则,遵循五个规律”,一般就能正确停顿好。

一、两个原则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①“今/天下三分。

”(《出师表》)“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乡邻之生”和“日蹙”是两个偏正短语,都不能断开,“生”和“日”不能连读。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如: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

“唐贤今人诗赋”是个偏正短语,“唐贤今人”做“诗赋”的定语。

“唐贤今人诗赋”不能断开,如果把它断开,在“唐贤今人”后停顿,就变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似乎刻的是“唐贤今人”和“诗赋”,这就是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二、五个规律1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④“永州之野/产/异蛇。

”(《捕蛇者说》)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如:⑥“必有/得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⑦“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3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

如:⑧“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⑨“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4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

如:⑩“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11]“然则/北/通巫峡。

”(《岳阳楼记》)5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

如:[1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13]“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不要曲解句意才是关键。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技巧规律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技巧规律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技巧规律初中文言文断句的技巧规律文言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全国各地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

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

不少同学反映文言句子浩如烟海,一个句子一种停顿,难以掌握。

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两个原则,遵循五个规律”,一般就能正确停顿好。

一、两个原则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①“今/天下三分。

”(《出师表》)“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乡邻之生”和“日蹙”是两个偏正短语,都不能断开,“生”和“日”不能连读。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如: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

“唐贤今人诗赋”是个偏正短语,“唐贤今人”做“诗赋”的定语。

“唐贤今人诗赋”不能断开,如果把它断开,在“唐贤今人”后停顿,就变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似乎刻的是“唐贤今人”和“诗赋”,这就是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二、五个规律1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④“永州之野/产/异蛇。

”(《捕蛇者说》)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如:⑥“必有/得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⑦“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3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

如:⑧“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⑨“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4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

如:⑩“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11]“然则/北/通巫峡。

”(《岳阳楼记》)5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

如:[1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13]“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不要曲解句意才是关键。

指导——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指导——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指导——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指导——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近年中考语文试卷里,常可以找到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

例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江苏省泰州市2003年中考试题)本文拟就文言文句子停顿的划分理据试作说明。

句子的朗读停顿,取决于汉语句子的节奏。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1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1

文言文朗读中地停顿规律作者: 加入日期:06-12-23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地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地长短,语调地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地内在关系来划分地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地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地,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地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地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地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地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地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地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地文字连接.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地,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四、充当状语地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地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②瞻余马首可也.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七、对古代地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地美称.)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中公教育: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了确定句中停顿的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

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
②瞻余马首/可也。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
八、“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②洋洋乎/与灏气俱
九、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

洋洋乎/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知识是有系统性、规律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运用科学的方法牢记所学的知识。

例如:翻译文言文时,要做到文通字顺,但是在翻译时,有的可以直译,有的可以意译,直译是一句对一句的按语序逐词逐句的对译,意译则是打破原来的语序,按意思翻译就行了。

一般来说,记叙文、议论文多用直译,而描写抒情的文章多用意译。

在翻译时,那些专有名词,例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官名等等就照翻不译。

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只要掌握了,那么无论在哪篇文言文中都可以运用。

因此在学习时就应该注意总结。

对一些文言虚词,词性的活用等等。

我们可以利用卡片来归纳整理。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