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 地质构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地质构造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岩层产状 第二节 褶皱构造 第三节 断裂构造
第四章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指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外力作用下所发
生的变形与变位。
1、构造变动: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与变位。地壳中的地 质构造绝大多数属于构造成因。构造变动是地质学尤其是构造地质
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节 褶皱构造
层间拖拉褶曲
根据拖拉褶曲恢复褶皱形态
第二节 褶皱构造
3、褶皱形成时期的确定: 描述褶皱形成的时代,通常 用两种术语: 1)根据组成褶皱的地层时 代命名:如,下古生代褶皱; 中生代褶皱等。 2)根据形成褶皱的构造运 动命名:如:加里东期褶皱 (D/S之间);喜山期褶皱 (第三纪)。
(4)象限角简单记录:S40°E,SE∠30°
产状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在图件的相应位置上标出
30°┤,1:
2000~1:10000的图件:长线7mm,短线2mm;1:25000~1:50000的图
件:长线5mm,短线1mm。
第一节 岩层产状
3、岩层产状的间接确定方法 1)三点法 适用条件:岩层倾角缓,罗盘不易测定,或岩层深埋地下不能直 接测定时。 (1)条件:
第二节 褶皱构造
(5)构造阶:倾斜岩层中,某段突然变缓, 2、根据枢纽在纵向上的起伏分类: (1)水平褶曲:枢纽是水平的,褶曲在水平面上长距离延伸。 (2)倾伏褶曲:枢纽是倾伏的,褶曲向一个方向倾伏,以至消失。 (3)双倾伏褶曲:枢纽向两个方向倾伏,以至消失。 3、根据褶曲的长宽比分类: 长宽比—同一平面内,同一露头线所构成的褶曲的长宽比。 (1)线形褶曲:褶曲在平面内延伸很远,其长度远远超过宽度,长宽比 在10:1以上。
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
第一节 岩层产状
二、岩层的厚Fra Baidu bibliotek及埋藏深度
1、岩层厚度的概念 真厚度(h):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叫岩层厚度。
铅垂厚度(hg):岩层顶、底面间的铅垂距离。
水平厚度(hf):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内,岩层顶、底间的水 平距离。
视厚度(hˊ):与岩层走向斜交的任意剖面内,岩层顶、底面
2、非构造变动:由于重力作用、地下水、风化、冰川等作用,使 岩层或岩体发生局部变形。这种作用不是地壳运动的直接表现。非 构造变动规模不大,分布局限,不是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但它的存在影响了对矿区地质构造的全面认识,所以有关章节中适 当介绍。
第一节 岩层产状
一、岩层产状的概念 1、岩层: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 地层: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地层。 岩层的厚度:岩层顶、底界面之间的距离—岩层的厚度。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度 在地形地质图上,根据岩层面的露头线与同一地形等高线的两 个交点,做出岩层顶面的走向线,延长该走向线与岩层底面相交, 该直线也是岩层底面上的一条走向线的水平投影,求出重合的两 条走向线的高程差,既为岩层的铅垂厚度。 下图为地形地质图,AB为岩层顶面上100m走向线,CD为底面上 50m走向线,岩层的铅垂厚度hg=100-50=50m。
(3)具体求法: 以一定比例将A、B、C三点按其平面位置投到平面图上,连接最 高最低点(图中A、C),在该线上岩层面高程均匀下降,等分该 线段,找出与次高点B相同高程的点E,BE连线即为次高点B的走 向线,过A、C两点分别作EB的平行线,既为三条走向线。在BE 线上任选一点D,过D作DF⊥DB,D→F为岩层的倾向,在DB上 截取一段DG,并使其等于D、F两点的高程差,连接GF,∠DFG既 为岩层倾角。 求倾角也可以用公式: α =arctg(高差/平距) 上例中,高差=10m,平距可按比例量取。
a、三点位于同一岩层面上而不在一条直线上。 b、三点水平位置和标高为已知。 c、三点范围内岩层产状无变化。
(2)求法要点: 过次高点作一条走向线,再过另二点中的任意一点(最高或最低 点)作走向线。利用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差和水平距离,求出岩层 产状。
第一节 岩层产状
三点法求产状图
第一节 岩层产状
第二节 褶皱构造
二、褶曲要素 褶曲的形态是千变万化的,为了研究它 的空间形态,通常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及决定其形态特征的几何要素分别给予 命名,并统称为褶曲要素。 常用的褶曲要素有:
第二节 褶皱构造
1、核:褶曲最中心部分的岩层。 2、翼部:褶曲核部两侧出露的岩 层。 3、轴面:是一个平分褶曲两翼的 假想面。轴面可以直立、倾斜或水 平,可以是平面或曲面。 4、轴及轴迹:轴面与水平面的交 线—褶曲轴。轴面与地表面的交 线—轴迹。地形起伏不大时,轴与 轴迹近于重合。 5、枢纽:褶曲岩层在横剖面内的 最大弯曲点—枢纽点。同一岩层面 上枢纽点的连线—枢纽。 6、转折端:褶曲一翼转到另一翼 的过渡部分,既两翼岩层的汇合部 分。常用的转折端有圆滑状、尖棱 状及平缓状三种。
第二节 褶皱构造
(2)短轴褶曲:褶曲在纵向上延伸不远 便倾伏,长宽比10:1~3:1,有短轴向斜、 短轴背斜。 (3)浑圆褶曲:褶曲长宽比在3:1~1:1 之间,近于圆形,背斜叫穹隆,向斜叫 构造盆地。 4、褶曲的组合分类: (1)复向斜和复背斜:一种规模巨大, 两翼被次一级褶皱复杂化了的背斜和向 斜。复背斜次一级褶曲轴面向下收敛, 构成扇形;复向斜向上方收敛,构成房 盖形。 (2)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褶曲轴并列, 背、向斜发育不等。隔档式—背斜狭窄, 向斜开阔;隔槽式—背斜开阔,向斜狭 窄。
间的距离。 h=hgcosα h=hfsinα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厚度的测定 一些岩层虽然出露地表,但受出露条件的限制,不易直接测量其 真厚度,要根据已知数据,计算求得。 1)根据实测剖面求岩层厚度 已知条件(实测剖面得到):剖面方向、坡角、岩层产状、出露 宽度。 (1)地形平坦:h=l×sinα (2)剖面线垂直岩层走向,坡向与倾向相反:h=l×sin(α +β )
第二节 褶皱构造
四、褶皱构造的观察与研究 1、褶曲形态的观察研究 有些褶曲可在有限地段—天然露头或人工露头直接看到,然而更多的褶 曲,特别是一些大型褶曲,需要经过踏勘、测量,根据地层产状与地层 分布规律来确定其存在。因此,研究褶曲的首要工作是将该地区的地层 时代、岩层顺序、岩性、厚度及变化以及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地质情 况搞清楚。 一般来说,新老地层对称分布是褶曲构造的表现。但是,在水平岩层地 区及单斜岩层地区,由于地形切割也会出现对称分布
地形平坦
坡向与倾向相反
第一节 岩层产状
(3)剖面线垂直岩层走向,坡向与倾向一致,α <β : h=l×sin(β -α ) (4)剖面线垂直岩层走向,坡向与倾向一致,α >β : h=l×sin(α -β ) (5)地形直立,地层倾斜:h=l×cosα
坡向与倾向一致,α<β
坡向与倾向一致,α>β
第三节 断裂构造
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失去其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构造称为 断裂构造。 节理:断裂面两侧岩块没有明显的位移。 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位移。 一、节理 (一)节理特点: 1、属于小型构造; 2、与褶曲断层有密切联系。
(二)节理成因分类
1、构造节理: 2、非构造节理:
第二节 褶皱构造
2、褶皱内部小构造的观察研究 1)层间擦痕:褶曲形成过程中,岩层相对滑动、摩擦所留下的痕迹。枢 纽水平时,翼部的擦痕方向近于垂直枢纽;枢纽倾伏时,擦痕方向与枢 纽斜交。 2)拖拉褶皱:一种层间褶曲,多发育在两层坚硬岩层间的软岩层中,位 于主褶皱翼部的层间小褶皱多为不对称褶皱。小褶皱的轴面与其上、下 相邻的主褶皱岩层面所夹锐角指示该相邻岩层相对滑动方向。除翻卷褶 曲外,可以结合层间滑动规律判断岩层顶、底面,从而确定岩层层序是 正常或倒转以及背斜和向斜的相对位置。
第二节 褶皱构造
4、褶皱的文字描述: 1)褶曲名称:(地名+褶曲形态)如:宁武—静乐向 斜 2)轴的延展方向及延展长度,经过的主要地物。 3)两翼产状。 4)核、翼地层时代,岩性特征,地层厚度。 5)枢纽产状、起伏变化情况。 6)褶曲的形态特征及形态类型。 7)褶曲被断层、岩浆岩的破坏情况。 8)形成时代。
1.夹层 2.变薄 3.尖灭 4.透镜体
岩 层 厚 度 的 变 化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岩层的产状及测定方法 岩层产状— 岩层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 1)产状的三要素 (1)走向: (2)倾向: (3)倾角: tgβ =tgα cosω ω —视倾向与真倾向之间的夹角。
第一节 岩层产状
右图为地形地质图,A、 B两点为某岩层界面与 200m 等 高 线 的 两 个 交 点 , 连接AB, 既为某岩层面 上 的 200m 走 向 线 , 再 找 出同一界面上与另一等高 线的交点C,过C点作AB 的 平 行 线 , 既 为 300m 走 向线。 根据两条走向线的平距和 高差,可求出岩层的倾向 和倾角。
a直立褶曲; b倾斜褶曲; c倒转褶曲 d平卧褶曲; e翻卷褶曲
第二节 褶皱构造
(4)平卧褶曲:两翼地层及轴面都近于水平,一翼地层顺序正 常,另一翼地层顺序倒转。 (5)翻卷褶曲:轴面翻卷向下弯曲,为平卧褶曲进一步复杂化 的产物。 2)根据转折端产状及两翼特点分类: (1)箱形褶曲:转折端平直,两翼陡峭,在两翼转折端处呈膝 状弯曲,背斜形态类似箱形,向斜形态类似屉形。 (2)扇形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地层呈“S”形弯曲,中段倒转, 背斜两翼向轴面倾斜,向斜两翼轴面背周倾斜,转折端圆滑。 (3)等斜褶曲:两翼与轴面平行,轴面倾斜,一翼倒转。 (4)挠曲:缓倾斜岩层中,某段岩层突然变陡,形成一种膝状弯 曲。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某岩层走向50°(或230°),倾向140°,倾角30°。记录如下: ( 1 ) 方 位 角 全 面 记 录 : 50°SE∠30° , N50°SE∠30° ,
NE50°SE∠30°
(2)方位角简单记录:140°∠30°,N140°∠30° (3)象限角全面记录:N50°E,SE∠30°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 地形地质图:在地形图的基础上,加绘一些地质资料,如地层界 线、断层走向线等地质资料。 单斜岩层:在一定范围内,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大体一致。
单斜岩层的露头线是岩层面与地面的交线,露头线上的各点既在
岩层面上,又在地面上。在地形地质图上,找到露头线与地形等 高线的交点,这些点便是岩层面上的已知标高点,只要有三个不 同高程的点,便可用上述三点法求解岩层产状。在可能的条件下, 直接寻找露头线与同一地形等高线的两个交点,连接这两个交点, 既为岩层走向线。
第二节 褶皱构造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1、横剖面形态分类 1)根据轴面产状分类 (1)直立褶曲:又叫对称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近于相等。 (2)倾斜褶曲:又叫斜歪褶曲、不对称褶曲。 (3)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一致,倾角不等,一翼地层顺序正常, 另一翼地 层顺序倒转。
第一节 岩层产状
3、岩层的埋藏深度
岩层顶面距地面的 铅垂距离—埋藏深 度。
右图为单斜岩层区的地形 地质图,根据煤层露头及 产状,求A点煤层的埋藏 深度? AC=A 点 的 标 高 —E 点 的 标高+EF×tgα
第二节 褶皱构造
一、概念:岩层在外力作用 下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形,但 仍保持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 性。这种构造形态叫褶皱构 造。 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褶 曲。 向上弯曲—背斜,向下弯 曲—向斜。 背斜核心的岩层较老,外围 的岩层较新。向斜核心的岩 层较新,外围的岩层较老。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岩层产状 第二节 褶皱构造 第三节 断裂构造
第四章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指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外力作用下所发
生的变形与变位。
1、构造变动: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与变位。地壳中的地 质构造绝大多数属于构造成因。构造变动是地质学尤其是构造地质
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节 褶皱构造
层间拖拉褶曲
根据拖拉褶曲恢复褶皱形态
第二节 褶皱构造
3、褶皱形成时期的确定: 描述褶皱形成的时代,通常 用两种术语: 1)根据组成褶皱的地层时 代命名:如,下古生代褶皱; 中生代褶皱等。 2)根据形成褶皱的构造运 动命名:如:加里东期褶皱 (D/S之间);喜山期褶皱 (第三纪)。
(4)象限角简单记录:S40°E,SE∠30°
产状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在图件的相应位置上标出
30°┤,1:
2000~1:10000的图件:长线7mm,短线2mm;1:25000~1:50000的图
件:长线5mm,短线1mm。
第一节 岩层产状
3、岩层产状的间接确定方法 1)三点法 适用条件:岩层倾角缓,罗盘不易测定,或岩层深埋地下不能直 接测定时。 (1)条件:
第二节 褶皱构造
(5)构造阶:倾斜岩层中,某段突然变缓, 2、根据枢纽在纵向上的起伏分类: (1)水平褶曲:枢纽是水平的,褶曲在水平面上长距离延伸。 (2)倾伏褶曲:枢纽是倾伏的,褶曲向一个方向倾伏,以至消失。 (3)双倾伏褶曲:枢纽向两个方向倾伏,以至消失。 3、根据褶曲的长宽比分类: 长宽比—同一平面内,同一露头线所构成的褶曲的长宽比。 (1)线形褶曲:褶曲在平面内延伸很远,其长度远远超过宽度,长宽比 在10:1以上。
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
第一节 岩层产状
二、岩层的厚Fra Baidu bibliotek及埋藏深度
1、岩层厚度的概念 真厚度(h):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叫岩层厚度。
铅垂厚度(hg):岩层顶、底面间的铅垂距离。
水平厚度(hf):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内,岩层顶、底间的水 平距离。
视厚度(hˊ):与岩层走向斜交的任意剖面内,岩层顶、底面
2、非构造变动:由于重力作用、地下水、风化、冰川等作用,使 岩层或岩体发生局部变形。这种作用不是地壳运动的直接表现。非 构造变动规模不大,分布局限,不是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但它的存在影响了对矿区地质构造的全面认识,所以有关章节中适 当介绍。
第一节 岩层产状
一、岩层产状的概念 1、岩层: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 地层: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地层。 岩层的厚度:岩层顶、底界面之间的距离—岩层的厚度。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度 在地形地质图上,根据岩层面的露头线与同一地形等高线的两 个交点,做出岩层顶面的走向线,延长该走向线与岩层底面相交, 该直线也是岩层底面上的一条走向线的水平投影,求出重合的两 条走向线的高程差,既为岩层的铅垂厚度。 下图为地形地质图,AB为岩层顶面上100m走向线,CD为底面上 50m走向线,岩层的铅垂厚度hg=100-50=50m。
(3)具体求法: 以一定比例将A、B、C三点按其平面位置投到平面图上,连接最 高最低点(图中A、C),在该线上岩层面高程均匀下降,等分该 线段,找出与次高点B相同高程的点E,BE连线即为次高点B的走 向线,过A、C两点分别作EB的平行线,既为三条走向线。在BE 线上任选一点D,过D作DF⊥DB,D→F为岩层的倾向,在DB上 截取一段DG,并使其等于D、F两点的高程差,连接GF,∠DFG既 为岩层倾角。 求倾角也可以用公式: α =arctg(高差/平距) 上例中,高差=10m,平距可按比例量取。
a、三点位于同一岩层面上而不在一条直线上。 b、三点水平位置和标高为已知。 c、三点范围内岩层产状无变化。
(2)求法要点: 过次高点作一条走向线,再过另二点中的任意一点(最高或最低 点)作走向线。利用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差和水平距离,求出岩层 产状。
第一节 岩层产状
三点法求产状图
第一节 岩层产状
第二节 褶皱构造
二、褶曲要素 褶曲的形态是千变万化的,为了研究它 的空间形态,通常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及决定其形态特征的几何要素分别给予 命名,并统称为褶曲要素。 常用的褶曲要素有:
第二节 褶皱构造
1、核:褶曲最中心部分的岩层。 2、翼部:褶曲核部两侧出露的岩 层。 3、轴面:是一个平分褶曲两翼的 假想面。轴面可以直立、倾斜或水 平,可以是平面或曲面。 4、轴及轴迹:轴面与水平面的交 线—褶曲轴。轴面与地表面的交 线—轴迹。地形起伏不大时,轴与 轴迹近于重合。 5、枢纽:褶曲岩层在横剖面内的 最大弯曲点—枢纽点。同一岩层面 上枢纽点的连线—枢纽。 6、转折端:褶曲一翼转到另一翼 的过渡部分,既两翼岩层的汇合部 分。常用的转折端有圆滑状、尖棱 状及平缓状三种。
第二节 褶皱构造
(2)短轴褶曲:褶曲在纵向上延伸不远 便倾伏,长宽比10:1~3:1,有短轴向斜、 短轴背斜。 (3)浑圆褶曲:褶曲长宽比在3:1~1:1 之间,近于圆形,背斜叫穹隆,向斜叫 构造盆地。 4、褶曲的组合分类: (1)复向斜和复背斜:一种规模巨大, 两翼被次一级褶皱复杂化了的背斜和向 斜。复背斜次一级褶曲轴面向下收敛, 构成扇形;复向斜向上方收敛,构成房 盖形。 (2)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褶曲轴并列, 背、向斜发育不等。隔档式—背斜狭窄, 向斜开阔;隔槽式—背斜开阔,向斜狭 窄。
间的距离。 h=hgcosα h=hfsinα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厚度的测定 一些岩层虽然出露地表,但受出露条件的限制,不易直接测量其 真厚度,要根据已知数据,计算求得。 1)根据实测剖面求岩层厚度 已知条件(实测剖面得到):剖面方向、坡角、岩层产状、出露 宽度。 (1)地形平坦:h=l×sinα (2)剖面线垂直岩层走向,坡向与倾向相反:h=l×sin(α +β )
第二节 褶皱构造
四、褶皱构造的观察与研究 1、褶曲形态的观察研究 有些褶曲可在有限地段—天然露头或人工露头直接看到,然而更多的褶 曲,特别是一些大型褶曲,需要经过踏勘、测量,根据地层产状与地层 分布规律来确定其存在。因此,研究褶曲的首要工作是将该地区的地层 时代、岩层顺序、岩性、厚度及变化以及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地质情 况搞清楚。 一般来说,新老地层对称分布是褶曲构造的表现。但是,在水平岩层地 区及单斜岩层地区,由于地形切割也会出现对称分布
地形平坦
坡向与倾向相反
第一节 岩层产状
(3)剖面线垂直岩层走向,坡向与倾向一致,α <β : h=l×sin(β -α ) (4)剖面线垂直岩层走向,坡向与倾向一致,α >β : h=l×sin(α -β ) (5)地形直立,地层倾斜:h=l×cosα
坡向与倾向一致,α<β
坡向与倾向一致,α>β
第三节 断裂构造
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失去其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构造称为 断裂构造。 节理:断裂面两侧岩块没有明显的位移。 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位移。 一、节理 (一)节理特点: 1、属于小型构造; 2、与褶曲断层有密切联系。
(二)节理成因分类
1、构造节理: 2、非构造节理:
第二节 褶皱构造
2、褶皱内部小构造的观察研究 1)层间擦痕:褶曲形成过程中,岩层相对滑动、摩擦所留下的痕迹。枢 纽水平时,翼部的擦痕方向近于垂直枢纽;枢纽倾伏时,擦痕方向与枢 纽斜交。 2)拖拉褶皱:一种层间褶曲,多发育在两层坚硬岩层间的软岩层中,位 于主褶皱翼部的层间小褶皱多为不对称褶皱。小褶皱的轴面与其上、下 相邻的主褶皱岩层面所夹锐角指示该相邻岩层相对滑动方向。除翻卷褶 曲外,可以结合层间滑动规律判断岩层顶、底面,从而确定岩层层序是 正常或倒转以及背斜和向斜的相对位置。
第二节 褶皱构造
4、褶皱的文字描述: 1)褶曲名称:(地名+褶曲形态)如:宁武—静乐向 斜 2)轴的延展方向及延展长度,经过的主要地物。 3)两翼产状。 4)核、翼地层时代,岩性特征,地层厚度。 5)枢纽产状、起伏变化情况。 6)褶曲的形态特征及形态类型。 7)褶曲被断层、岩浆岩的破坏情况。 8)形成时代。
1.夹层 2.变薄 3.尖灭 4.透镜体
岩 层 厚 度 的 变 化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岩层的产状及测定方法 岩层产状— 岩层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 1)产状的三要素 (1)走向: (2)倾向: (3)倾角: tgβ =tgα cosω ω —视倾向与真倾向之间的夹角。
第一节 岩层产状
右图为地形地质图,A、 B两点为某岩层界面与 200m 等 高 线 的 两 个 交 点 , 连接AB, 既为某岩层面 上 的 200m 走 向 线 , 再 找 出同一界面上与另一等高 线的交点C,过C点作AB 的 平 行 线 , 既 为 300m 走 向线。 根据两条走向线的平距和 高差,可求出岩层的倾向 和倾角。
a直立褶曲; b倾斜褶曲; c倒转褶曲 d平卧褶曲; e翻卷褶曲
第二节 褶皱构造
(4)平卧褶曲:两翼地层及轴面都近于水平,一翼地层顺序正 常,另一翼地层顺序倒转。 (5)翻卷褶曲:轴面翻卷向下弯曲,为平卧褶曲进一步复杂化 的产物。 2)根据转折端产状及两翼特点分类: (1)箱形褶曲:转折端平直,两翼陡峭,在两翼转折端处呈膝 状弯曲,背斜形态类似箱形,向斜形态类似屉形。 (2)扇形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地层呈“S”形弯曲,中段倒转, 背斜两翼向轴面倾斜,向斜两翼轴面背周倾斜,转折端圆滑。 (3)等斜褶曲:两翼与轴面平行,轴面倾斜,一翼倒转。 (4)挠曲:缓倾斜岩层中,某段岩层突然变陡,形成一种膝状弯 曲。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某岩层走向50°(或230°),倾向140°,倾角30°。记录如下: ( 1 ) 方 位 角 全 面 记 录 : 50°SE∠30° , N50°SE∠30° ,
NE50°SE∠30°
(2)方位角简单记录:140°∠30°,N140°∠30° (3)象限角全面记录:N50°E,SE∠30°
第一节 岩层产状
2)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 地形地质图:在地形图的基础上,加绘一些地质资料,如地层界 线、断层走向线等地质资料。 单斜岩层:在一定范围内,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大体一致。
单斜岩层的露头线是岩层面与地面的交线,露头线上的各点既在
岩层面上,又在地面上。在地形地质图上,找到露头线与地形等 高线的交点,这些点便是岩层面上的已知标高点,只要有三个不 同高程的点,便可用上述三点法求解岩层产状。在可能的条件下, 直接寻找露头线与同一地形等高线的两个交点,连接这两个交点, 既为岩层走向线。
第二节 褶皱构造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1、横剖面形态分类 1)根据轴面产状分类 (1)直立褶曲:又叫对称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近于相等。 (2)倾斜褶曲:又叫斜歪褶曲、不对称褶曲。 (3)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一致,倾角不等,一翼地层顺序正常, 另一翼地 层顺序倒转。
第一节 岩层产状
3、岩层的埋藏深度
岩层顶面距地面的 铅垂距离—埋藏深 度。
右图为单斜岩层区的地形 地质图,根据煤层露头及 产状,求A点煤层的埋藏 深度? AC=A 点 的 标 高 —E 点 的 标高+EF×tgα
第二节 褶皱构造
一、概念:岩层在外力作用 下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形,但 仍保持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 性。这种构造形态叫褶皱构 造。 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褶 曲。 向上弯曲—背斜,向下弯 曲—向斜。 背斜核心的岩层较老,外围 的岩层较新。向斜核心的岩 层较新,外围的岩层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