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比较形态学

合集下载

无脊椎动物1-4

无脊椎动物1-4

绪论第一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一、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的物质:非生物:生物:1、两界说:古希腊学者Aristotle;林奈(Linnaneus)动物界(Animalia),植物界(Plantae)2、赫克尔(Haeckel)的“三界说” :原生生物界(Protista)3、考柏兰(Copeland)的“四界说” :原核生物界(Monera)4、惠特克(Whittaker)的“五界说”:真菌界(Fungi)5、“六界说” :病毒界—非细胞结构生命A、病毒界:只含有DNA或RNA的一种, B、原核生物界:有DNA和RNA,但没有核膜称原核细胞,C、原生生物界:单细胞,有各种胞器和核膜,属真核细胞,如眼虫,草履虫等。

D、真菌界:多细胞,由菌丝组成,有细胞壁而无叶绿体,借吸收作用摄取营养,E、植物界:多细胞,真核有细胞壁和叶绿体,能行光合作用。

F、动物界:多细胞,真核,无细胞壁和叶绿体,不行光合作用,吞食作用,如各种昆虫,鱼等。

二、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动物学(Zoology):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之间关系以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动物学的分科:三大方面•按研究对象:•按研究方法:•新兴边缘学科:第二节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1、生活上:2、生产上:遗传育种(杂交),选种等3、病虫害的防治,疾病的防治,环境保护,人口控制等。

二、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方法主要有四种:1、描述法:2、比较法:3、实验法:4、综合研究法:内容包括:1、动物的形态:外形特征的观察和内部构造的解剖,生活习性等。

2、动物的生物学:3、动物之间的种群关系:蚁,蜂的群居与分居。

4、群落之间的关系:蚜虫,蚜蛳(草蛉),前一种一出现,后种就出现。

第三节动物学的发展简史一、西方动物学的发展•具有“动物学之父”之称的古希腊学者Aristotle,•亚氏之后,欧洲进入了“黑暗时代”,•在分类方面,首推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Linnaues),它是现代分类学的奠基者,他在〖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e)一书中,建立了五级分类系统(即:纲、目、属、种、变种)并创立了动植物的命名法--双名法,提出了生物皆有种的概念,但持有物种不变的观点.•与林奈持相反观点的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Lamarck),提出了物种进化的观点,并以著名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学说来解释进化的原因。

无脊椎动物(3)

无脊椎动物(3)

, , 。
,软体动物 7、11、18
节肢动物 3、6、14、15
,棘皮动物 4、20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 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 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 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 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 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钩虫呈 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 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估计,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 达9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 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 病之一。
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有 些是益虫,也有些是害虫.
昆虫大家庭
仔细观察下图,并讨论昆虫有哪 些特征?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有几 对足?几对翅?
翅 头 胸 腹
触角 口器

2.昆虫的特征: 昆虫属节支动物,它们的身体分 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 ,三对足,一般有二对翅。体内没 骨骼,体外有外骨骼。
软体动物:有贝壳,身体弱软
如蜗牛、河蚌、乌贼、章鱼、田螺、鲍鱼等。
环节动物:身体有节,无足
蛔虫
寄生在人体
蛲虫
线形动物:身体线性,不分节
涡虫 原生动物 扁形动物 水母 草履虫
无 脊 椎 动 物
腔肠动物 软动物体 环节动物 线形动物 棘皮动物 节肢动物
蛔虫
蚯蚓

蜜蜂、蜻蜓
海星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它是动物中成 员最多的大家族,目前已知道大约有 100万种. 昆虫体内没有骨骼,却在体 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骼.
• 链状带绦虫也称猪肉绦虫、猪带绦 虫或有钩绦虫,是中国主要的人体 寄生绦虫。古代医籍中称之为寸白 虫或白虫。早在公元217年,《金匮 要略》中即有白虫的记载,公元610 年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该 虫体形态描述为“长一寸而色白、 形小扁”,并指出因炙食肉类而传 染。中国《神农本草经》中记录了 三种驱白虫的草药。人体感染囊尾 蚴早在1558年就为Rumber所发现, 以后又由Kuchemeister与Leuchart 分别以饲养方式证实了猪囊尾蚴与 人体成虫的关系

节肢动物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

节肢动物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

节肢动物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节肢动物是一种无脊椎动物,包括虫类、甲壳类、蜘蛛类等,它们具有分节的身体结构和肢体,在进化上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节肢动物一类的物种数量非常庞大,其中很多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了解。

本文将聚焦于节肢动物的形态学和解剖学方面,深入探讨这些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对于这个群体的基础性认识以及未来深入研究的启发。

一、身体分节结构节肢动物的身体外形不同于其他动物,它们的身体是由许多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通过某种联结方式相互连接起来。

这些环节的数量和形态因物种而异,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分节。

每个环节都由头、胸、腹三个部分组成,头与胸之间的部分称为颈部,胸与腹之间的部分称为腹部。

每个环节都有一对肢体,用于行走、捕食、交配等活动,因此这些肢体的数量和形态也是节肢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外骨骼和蜕皮节肢动物的身体表面都被一层坚硬的外骨骼覆盖着,这是生物进化为适应各种环境和食物需求的重要结构。

外骨骼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硬度高、抗压性强,可以保护动物身体免受外界物理伤害和食物攻击。

但是,外骨骼也有其局限性,在动物生长和运动过程中有时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这时,节肢动物就需要通过蜕皮的方式来更新外骨骼。

在蜕皮过程中,外骨骼会一层层脱落,新的外骨骼则会在原有硬壳下重新生成。

这种过程不仅能够更新硬壳,还能够将身体表面的污垢和寄生虫等物质清除干净。

三、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具有很高的分化程度,它们的大脑和神经元数量不同于其他动物。

神经系统主要负责节肢动物的感知、运动和自主控制,其功能的强弱程度也决定了动物的智力和行为表现。

常见的节肢动物如蜘蛛和昆虫都具有复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这些感官器官能够让动物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适应工具。

四、呼吸和循环系统节肢动物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较为简单,但是它们也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特点。

由于外骨骼的存在,节肢动物不可能像哺乳动物那样通过肺部直接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动物的进化与演化

动物的进化与演化

动物的进化与演化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经历了漫长的进化与演化过程,逐渐适应了不同的环境和生存需求。

本文将就动物的进化与演化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动物世界多样性背后的奥秘。

第一部分:进化的起源与驱动因素1. 进化的意义与定义进化是指物种的继承性特征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的逐渐变化。

这种变化通过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和遗传漂移等机制驱动,从而使得生物适应环境,存活下来。

2. 自然选择与适应性进化自然选择是指环境对个体生存和繁殖的选择过程。

适应性进化是自然选择导致的物种适应环境的过程,强调了生物个体和环境之间的紧密互动。

3. 遗传漂移与突变遗传漂移是指由于个体数量的变化导致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它是进化中的一个随机因素。

而突变则是新基因型和新表型产生的重要源头,为进化打开了新的道路。

第二部分:进化的证据与方法1. 古生物学与化石记录古生物学通过研究化石和化石记录,揭示了动物进化的脉络和历程。

化石遗址、骨架和化石遗传信息等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2. 比较解剖学与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和形态学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结构和形态特征,阐明了动物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趋势。

例如,脊椎动物的骨骼结构和器官系统的比较揭示了它们的共同祖先和演化路径。

3.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揭示物种进化关系的新方法。

通过比较DNA和蛋白质序列,可以确定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距离。

第三部分:动物的演化与多样性1. 主要动物门的演化历程动物界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门,每个门内包含了众多的类群。

本节将重点介绍无脊椎动物门和脊椎动物门的演化历程和主要变化。

2. 生态因素对动物进化的影响动物的进化受到了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资源分布和食物关系等。

这些因素塑造了动物的形态、行为和适应性等特征。

3. 动物的行为进化动物不仅在形态上逐步改变,行为也是进化的产物。

从繁殖行为到社会行为,动物在时间尺度上逐渐演化出适应环境的行为策略。

动物分类与进化关系了解生物家族树

动物分类与进化关系了解生物家族树
化学防御:研究动物产生防御性化学物质的过程,揭示不同物种间的进化关系。
化学识别:研究动物通过化学物质进行个体识别和种群识别的机制,探讨进化过程中的物种 分化。
化学演化:研究动物体内化学成分的演化过程,揭示物种进化的历史和规律。
灵长类动物:如猴子、 人类,具有高度发达 的大脑,能够进行复 杂的思考和行为。
物种分布:研究物 种在不同地区的分 布情况,推断其进 化关系
生物群落:分析不 同地区的生物群落 组成,探究物种之 间的进化关系
形态学特征:比较 不同物种的形态学 特征,推断其亲缘 关系和进化历程
化石记录:研究化 石记录,了解物种 演化和进化的历史
化学通讯:研究动物通过化学信号传递信息的方式,揭示种群间的进化关系。
演化意义:生物家族树不仅揭示了物种演化的过程和规律,还对我们认识生命本质、探索生命起源和演化等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圈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变异 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结构
形成原因:地球历史上的多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和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过程,导致生 物种类的多样化和适应性进化
食肉类动物:如猫、 狗、狼等,具有锋利 的牙齿和强健的肌肉, 适应捕食和生存。
啮齿类动物:如老鼠、 仓鼠等,具有强健的 后肢和发达的门齿, 适应挖掘和啃食植物。
鲸类动物:如鲸鱼、海 豚等,经过长时间的进 化,适应了水生生活, 具有流线型的身体和鳍 状肢体。
始祖鸟:已知 最早的鸟类, 具有爬行动物
的特征
生物分类学与生物 进化论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生物分 类学是生物进化论 的基础,为生物进 化论提供重要的分 类依据和演化线索。
生物进化论的发 展也推动了生物 分类学的进步, 使得生物分类更 加系统和科学。

动物分类知识点

动物分类知识点

动物分类知识点动物分类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对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和分类,以便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和进化关系。

本文将介绍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分类等级和常见的动物门类。

一、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形态学原则、系统发育原则和综合分类原则。

1. 形态学原则形态学原则是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这些形态特征包括动物的体型、体壁结构、器官形态等。

通过对这些形态特征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确定动物的分类位置。

2. 系统发育原则系统发育原则是根据动物的进化关系进行分类。

通过对动物的遗传信息和进化历史的研究,可以确定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而进行分类。

3. 综合分类原则综合分类原则是将形态学原则和系统发育原则相结合,综合考虑动物的形态特征和进化关系,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更加准确和科学。

二、动物的分类等级动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个等级的含义和特点。

1. 界界是动物分类的最高等级,用来划分不同的生物群体。

常见的动物界包括动物界(Animalia)和植物界(Plantae)。

2. 门门是界下面的一个分类等级,用来划分不同的动物群体。

不同的门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包括形态、生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差异。

常见的动物门包括脊索动物门(Chorda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等。

3. 纲纲是门下面的一个分类等级,用来划分不同的动物类群。

同一纲的动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鸟纲(Aves)的动物具有羽毛和前肢变成翅膀等特征。

4. 目目是纲下面的一个分类等级,用来划分不同的动物目。

同一目的动物具有更为相似的特征,例如鸟目(Passeriformes)的动物具有喙状嘴和足部适应性等特征。

5. 科科是目下面的一个分类等级,用来划分不同的动物科。

同一科的动物具有更为相似的特征,例如鸟科(Corvidae)的动物具有黑色的羽毛和善于学习的特点。

无脊椎动物起源

无脊椎动物起源

无脊椎动物起源无脊椎动物是既不拥有也不发育出脊椎(俗称棘或棘)的动物,脊椎起源于脊索。

这包括除脊椎动物亚门以外的所有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常见例子包括节肢动物(昆虫、蛛形纲动物、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海龟、蜗牛、双壳类、鱿鱼和章鱼)、环节动物(蚯蚓和水蛭)和腔肠动物(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

大多数动物物种是无脊椎动物;一项估计将这一数字定为97%。

与整个脊椎动物亚门相比,许多无脊椎动物分类群的物种数量和种类都更多。

无脊椎动物的大小差异很大,从50微米(0.002英寸)的轮虫到9-10米(30-33英尺)的巨大鱿鱼。

一些所谓的无脊椎动物,如Tunicata和Cephalochordata,与脊椎动物的关系比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的关系更密切。

这使得无脊椎动物成为并系动物,因此该术语在分类学中意义不大。

术语无脊椎动物是不是非生物学家总是精确的,因为它并不能准确地描述一个类群中同样的方式,节肢动物门,脊椎动物或Manidae做。

这些术语中的每一个都描述了一个有效的分类单元、门、亚门或科。

“无脊椎动物”是一个方便的术语,而不是一个分类单元;除了在脊索动物中之外,它几乎没有限制意义。

在脊椎动物的亚门包括这样的一小部分后生动物是在讲王国动物界就“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而言,实用性有限。

在更正式的Animalia分类法中,在构建进化枝图时,逻辑上应该先于脊柱的存在或不存在的其他属性,例如,脊索的存在。

这至少会限制脊索数据。

然而,与胚胎发育和对称性或bauplan方面相比,即使是脊索也是一个不太基本的标准。

尽管如此,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脊椎动物作为一个动物分类群的概念一直存在于外行人中间,在动物学及其文献中仍被用作对属于无脊椎动物的动物的方便称呼。

脊椎动物。

下面的文字反映了对这个术语和组成它的动物的早期科学理解。

根据这种理解,无脊椎动物没有内部或外部骨骼。

它们包括各种各样的物理计划。

许多动物有充满液体的流体静力骨骼,如水母或蠕虫。

无脊椎动物7软体动物

无脊椎动物7软体动物

许多软体动物可做中药材。利用珍 珠、珍珠粉、石决明(鲍壳)可治 疗高烧、惊风、高血压、疮疖等疾 病;利用海螺蛸、牡蛎壳等治疗胃 溃疡、胃出血、痢疾等消化道疾病; 贝类的肉质可滋补气血,增强体质 更是众所周知。
大量的贝类可做家禽的饲料,大型 贝壳可烧制石灰或作成工业原料, 在经济上也有一定的价值
二次性鳃又叫次生性鳃。
与本鳃不同。是腹足纲的后鳃类 的呼吸器官,是由体表向外突起 的膜状结构。
(五)体腔
软体动物的体腔为真、假体腔并存 的形式。真体腔退化为遗迹,残留 在围心腔及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的 管腔内,而假体腔广泛存在于器官、 组织之间的间隙内,其中充满血浆, 称为血窦,而成为循环系统的一部 分。
(八)神经系统和感官
较低等类型的神经系统是由围食道 神经环和从那里发出的一对足神经 索、一对脏神经索为主干组成的。 大多数软体动物所具有的典型的神 经系统是由脑、足、侧、脏四对神 经节和其间的神经链索组成。软体 动物的感官主要有:眼、触角、平 衡囊等。更高等的头足纲的神经系 统和感官很发达。
(九)生殖与发育
(五)双壳纲
因其具有左右两片可并合的贝壳而得名。 双壳类大多海产,少数生活于淡水。已知 约30000种,是软体动物门中第二大纲。 本纲动物多在水底泥沙中营穴居生活,它 们的身体左右侧扁,足部呈斧刃状,可用 来快速潜沙。头部完全退化,无口腔和齿 舌,取食仅靠瓣状的鳃过滤随外界水流带 来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原始种类具栉 鳃,高等种类具瓣鳃。常见种类有:紫贻 贝、扁贝、蚶、牡蛎、珍珠贝、河蚌(无 齿蚌)三角帆蚌等。
(二)多板纲:通称石鳖,2—3cm 长,黑褐色。头部不明显。全部生 活在海洋中。因为身体背面有8片瓦 状排列的贝壳而得名。已知600种, 生活于海洋潮间带。用齿舌刮取岩 石表面的藻类为食。受刺激时身体 可卷曲成球状。多板纲动物没有集 中的神经节,其神经系统由体前端 的围食道神经环和向后发出的两对 神经索组成,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 相联络,类似于扁形动物的“梯形 神经系统”,因而也称为双神经纲 动物。

动物分类学习

动物分类学习

动物分类学习动物是地球上最为庞大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动物,科学家们对动物进行了系统分类。

动物分类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分类、命名和分类阶层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动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主要动物门类。

一、动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动物分类学研究的核心是对动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分类是将相似的物种分组的过程,而命名则是为每个物种赋予一个特定且唯一的学名。

动物分类学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体系,使得所有动物都能有一个明确的分类归属。

动物分类学还研究物种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物种是指具有共同遗传特征并可繁殖后代的个体群体。

分类的原则主要包括形态学特征、生态习性、遗传关系和进化历史等。

分类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形态学、细胞学、生殖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

二、动物的分类方法根据分类原则和方法,动物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 按照体格特征分类:根据动物的体型、外部形态和解剖特征进行分类,如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分。

2. 按照生态习性分类:根据动物的生活方式、食性和栖息环境进行分类,如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等。

3. 按照遗传关系分类:根据动物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如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区分。

4. 按照进化历史分类:根据动物的进化历史和演化关系进行分类,如哺乳动物的原始类群和真兽类的划分。

5. 按照分子遗传学分类:根据动物的基因序列和分子标记进行分类,如DNA测序和等位基因分析。

三、主要的动物门类动物种类繁多,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和分类方法,我们可以将动物分为不同的门类。

下面是按照传统分类方法列举的一些主要动物门类,供参考:1. 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包括了我们最为熟知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

2. 篮球爱好者毛毛虫(Insecta):是昆虫动物门的代表,包括了蝴蝶、蚂蚁、蜜蜂等。

3. 软体动物门(Mollusca):包括了蜗牛、贻贝、章鱼等。

4. 环节动物门(Annelida):如蚯蚓等。

无脊椎动物演示PPT

无脊椎动物演示PPT
渗透调节、排泄. 通过焰细胞鞭毛的不断打动,在管的末端产 生负压引起实质中的液体经过管细胞上细胞膜的过滤作用, Cl、K等离子在管细胞处被重新吸收,产生低渗液体或水分, 经过管细胞膜上的无数小空进入管细胞、排泄管经排泄孔排 出体外。原肾管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 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38
a,形态: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包囊 b,生活史: 3,有孔虫:有孔虫目
•10
三,孢子纲 [一],孢子纲的特征 1,营寄生生活,渗透营养,有顶复合器
无运动器官 2,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
三种生殖方式是连续的 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 无性 →有性 →无性
•11
[二],孢子纲的主要类群 1,间日疟原虫:疟原虫能引起疟疾,周期性
•4
一,鞭毛纲 二,肉足纲 三,孢子虫纲(丝孢子纲) 四,纤毛纲
•5
(一)鞭毛虫纲 本纲动物在其成年阶段都有一根,几根或许多根 鞭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由于它们的营养方式及生 殖方式的原始性合多样性一般认为鞭毛纲是最原 始的原生动物
1植鞭亚纲; 具有色素体,光合作用,自由生活,淡水,海水 1)眼虫,眼虫目 有副淀粉粒,纵二分裂
数)
•33
珊瑚纲与水螅纲 的水螅型区别
1珊瑚纲只有水螅型,构造复杂(口道.隔膜.隔 膜丝). 水螅纲 的水螅型只有垂唇.
2珊瑚纲的水螅型生殖腺来自内胚层 水螅纲来自外胚层
•34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一.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体制: 两侧对称 (左右对称) 2.中胚层的形成 3.皮肤肌肉囊 4.排泄系统 5.神经系统 6.生殖系统与生活方式
•17
四,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一)、群体学说 (二)、合胞体学说 (三)、其他学说

无脊椎动物学教案

无脊椎动物学教案

无脊椎动物学教案主讲教师:唐贵明讲课与学习的关系:①课堂气氛,以及需要掌握、记住的内容②学习分析、综合所学内容的方法③了解动物学的最新成果及最新发展动态,并了解一些参考资料等。

④相当一部分内容要在自学中完成,即给予学生更大自学空间。

(主动学习)。

参考资料:1、武汉大学等编《普通动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华中师院等编《动物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3、江静波等编《无脊椎动物学》(修订本)19824、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5、武汉大学等《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6、吴志强等《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7、龚兆锋等《动物学实验教程》山东气象出版社1995无脊椎动物学是普通动物学的两大内容之一,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现在所讲的脊椎动物学实际上是包括了脊索动物的全部,脊椎动物只是其中的一个亚门。

无脊椎动物讲述的是脊索动物门以外的所有各门动物,是一个大类群。

其种类和数量均在动物类群中占了绝大部分,从已描述过的200多万种动物来看,脊索动物类不到5万种,其余均为无脊椎动物。

绪论目的与要求:了解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及动物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动物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初步分类知识;对动物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动物学的意义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重点与难点:动物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授与讨论。

§1.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一、生物的特征:具有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繁殖、生长发育(同化和异化)、遗传变异、感应性和适应性。

就目前已知情况而言,地球是唯一具生命现象的天体,已鉴定的约200万种,估计(1990最新估计)约有2000万~5000万种待发现和命名。

(Brusca等)动物界占3/4以上。

二、生物的分界:1、二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林奈(1735)提出,到20世纪50年代仍广泛使用。

2、三界系统: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Hogg,1860,Haeckel,1866提出),但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流行。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分类
形态分类
生物分类
遗传学分类
生物分类
它 们 是 动 物 的 原 始 形 式 , 动 物 界 中 除 脊 椎 动 物 亚 门 以 外 全 部 门 类 的 通 称 。 就 如 B B C 主 持 人 大 卫 ·爱 登 堡 爵 士 (Sir David Attenborough)所言:“如果一夜之间所有的脊椎动物从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仍会安然无恙,但如 果消失的是无脊椎动物,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运动
无脊椎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多种:①借助纤毛的摆动前进;②没有刚毛,没有环形肌的线形动物通过两侧纵肌 的交替收缩实现的蛇行;③有刚毛有环形肌有纵肌的蚯蚓的蠕动。这是通过不同节段纵、环肌肉交替收缩实现的; ④在海底沉积物中,通过膨胀身体某节段实现固定,身体的另外部分收细前钻的星虫;⑤有爪动物的爬行;⑥昆 虫的飞行(只是......
外骨骼指的是甲壳等坚硬组织,如蜗牛的壳、螃蟹的外壳、昆虫的角质层都属于外骨骼。内骨骼存在于脊椎 动物、半脊椎动物、棘皮动物和多孔动物中,在内起支撑作用。多孔动物的内骨骼并不是中胚层起源的。棘皮动 物的内骨骼是由碳酸钙和蛋白质组成的,这些化学物晶体按同一方向排列。水骨骼是动物体内受微压的液体(无 体腔动物的扁形动物也不例外)和与之拮抗的肌肉,加上表皮及其附属的角质层的总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骨骼 形式。除了上述的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节肢动物外的其他无脊椎动物都拥有水骨骼。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的任务是运输。它将呼吸系统里的氧气和消化系统的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的其他地方,而将代谢废 物运输到排泄器官。无脊椎动物不一定有循环系统,例如上述的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缓步动物和线形动物。而 有循环系统的动物,又有如软体动物的开放式循环系统(头足动物的循环系统有向闭合式的趋向)和环节动物的 闭合循环系统。在昆虫和蜘蛛等动物身体里有的是血淋巴。

无脊椎动物部分

无脊椎动物部分

刘凌云、郑光美的动物学笔记--无脊椎动物部分这份笔记是我校的一位教授的授课笔记,由于期中考试需要我向她要来笔记,脊椎动物部分换了一位老师所以没有了。

请大家注意不要在其他网站引用此笔记,我发这个笔记是给大家一个参考,所以请大家重视著作权不要随意散发!谢谢!<font color=blue></font id=blue>绪论(Introduction)第一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生物新陈代谢: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自然界自我更新的过程自我复制非生物生物学——研究生物及其生命现象的科学1.林奈(Lynne,1735)——两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2.霍格(J.Hogg,1860)、赫克尔(E.H.Haeckel,1866)——三界系统原生生物界(细菌、藻类、真菌、原生动物)植物界动物界3.考柏兰(H.F.Copeland,1938)——四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单细胞,无核膜及线粒体、叶绿体等胞器——细菌、蓝藻)原始有核界(单胞藻、简单多细胞藻类、粘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植物界后生动物界4.惠特克(魏泰克R.H.Whittaker,1969)——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单细胞,有核膜及各种胞器,是真核生物)真菌界(多细胞,有细胞壁无叶绿体,由菌丝构成菌丝体—酵母、蘑菇)植物界动物界5.陈世骧(1979)——3总界6界 R.C.Brusca等(1990)——6界非细胞总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核总界——细菌界古细菌界(厌氧产甲烷细菌等)蓝藻界原生生物界真核总界——真菌界真菌界植物界植物界动物界动物界第二节动物学及其分科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命规律的科学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按研究内容:动物形态学解剖学—比较解剖学(比较动物器官系统的异同来研究细胞学进化关系)组织学古生物学动物分类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胚胎学动物生态学动物遗传学动物地理学按研究对象:无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学、原生动物学、昆虫学、寄生虫学、鸟类学、鱼类学、哺乳动物学、软体动物学边缘学科: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新兴学科: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仿生学、保护生物学目的:消灭有害的、发展有益的第三节动物学的研究方法1. 描述法——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将动物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及经济意义等用文字或图表如实地系统地记述下来。

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

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

《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学时数:69学时学分:4学分使用专业:生物科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无脊椎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亚纲)及目(昆虫纲)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部和生态的基本知识;掌握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增强独立操作能力、对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学会动物的采集、培养、标本的处理和制作等技能;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三、课程教学内容绪论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动物学的概念,掌握动物学学习的目的、任务、研究方法以及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动物学的目的,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

1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2 动物学及其分科3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4 动物学发展简史4.1 西方动物学的发展4.2 我国动物学的发展5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5.1 描述法5.2 比较法5.3 实验法6 动物分类的知识6.1 分类依据6.2 分类等级6.3 物种的概念6.4 动物的命名6.5 动物的分门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教学目的要求:明确动物体的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掌握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特点以及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重点掌握动物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明确动物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教学重点难点: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

1 细胞1.1 细胞的一般特征1.2 细胞的化学组成1.2.1 蛋白质1.2.2 核酸1.2.3 糖类1.3 细胞的结构1.3.1 细胞膜或质膜1.3.2 细胞质1.3.3 细胞核1.4 细胞周期1.5 细胞分裂1.5.1 无丝分裂1.5.2 有丝分裂1.5.3 减数分裂2 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2.1 组织2.1.1 上皮组织2.1.2 结缔组织2.1.3 肌肉组织2.1.4 神经组织2.2 器官和系统第二章原生动物门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

双壳类动物的骨骼发育和形态学研究

双壳类动物的骨骼发育和形态学研究

双壳类动物的骨骼发育和形态学研究在动物学中,双壳类动物(Bivalvia)是一类重要的无脊椎动物,也被称为双壳贝类。

它们的特点是身体分为两个相似的壳,由一个由肌肉组成的足来控制壳的开合,从而实现运动和捕食。

双壳类动物在生物多样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在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生物标志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双壳类动物的骨骼发育和形态学研究。

1. 概述双壳类动物的外壳主要由钙质组成,它们的骨骼是由外壳组成的。

在双壳类动物的壳中,有两个结构不同的区域:单层和三层结构。

单层区域是壳的内层,主要由由生物分泌的钙质组成。

而三层区域是由同样由生物分泌的纤维素和蛋白质组成的,这一区域在壳的保护和提供支撑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2. 双壳类动物骨骼形态学的研究双壳类动物的骨骼形态学是动物学和古生物学中的重要的研究领域。

双壳类动物的壳具有很高的组织复杂性,其形态可以用来揭示古生态学和古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信息。

特别是双壳类动物的壳由几个不同的组织分层而成,这为其形态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途径。

具体来说,双壳类动物的壳形态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进行干扰生态学和生态发育学的研究。

例如,通过分析岩石中的化石,可以了解古生态环境中生物的分布和演变过程。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双壳类动物壳的形态,可以获得动物演化历程的一系列信息,为了解各个生物群系的生态、生物地理学和演化历史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同时,双壳类动物的壳形态研究还可以用于解决生物分类学中的问题。

双壳类动物的壳形态多样,形态学研究可以为分子生物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研究方法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通过对双壳类动物壳的形态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古生物演化历程中与环境变化相关的生态和适应性机制,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进化历史。

3. 双壳类动物骨骼发育的研究双壳类动物的骨骼发育也是双壳类动物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尽管双壳类动物并没有真正的骨骼,但其钙化过程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过程。

动物的分类和进化

动物的分类和进化

动物的分类和进化动物是地球上最为多样和广泛的生物群体之一。

它们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动物的多样性和演化过程,科学家们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并且研究它们的进化历程。

本文将探讨动物的分类和进化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一、动物的分类动物分类是对动物进行科学归类并组织的过程。

根据动物的特征和进化关系,现代生物学家将动物分为不同的门、纲、目、科、属和种等级别。

这种分类体系是根据动物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建立起来的。

1. 分类的基本原则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形态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

形态学是根据动物体型、器官和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类的基本原则。

而生理学则是根据动物生命活动的特征差异进行分类的基本原则。

此外,生态学也对动物的分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关注动物的生态位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 动物的主要分类群(1)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柱和脑部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脊椎动物门是动物分类中最高的一个群体。

(2)无脊椎动物门(Invertebrata)无脊椎动物是一类没有脊柱和脊髓的动物,包括昆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为广泛和多样的群体。

二、动物的进化动物的进化是指动物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化过程。

根据化石记录和遗传学研究等证据,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动物进化的理论和假设。

1. 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现代生物学中最为广泛接受的进化理论之一。

达尔文认为,动物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环境的过程,逐渐演化出适应性更强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特征。

这种适应性的演化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物种在不同的环境中存在差异。

2. 分子进化学分子进化学是利用生物分子(如DNA和蛋白质)的信息来研究物种间的进化关系和演化历史。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DNA序列或蛋白质结构,科学家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构建物种进化的树状图。

3. 化石记录化石记录是研究古代生物和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生:鳃
陆生:肺囊
开管式(头足类为闭管式)
脑、足、侧、脏四对神经节及其神经连索组成
盘裂或螺旋式卵裂,担轮幼虫、面盘幼虫、钩介幼虫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两侧对称
分节的附肢、翅(昆虫)
几丁质外骨骼
异律分节(一般分头、胸、腹三部分或相互愈合)
三胚层
混合体腔
(血腔)
完全消化道,(甲壳类具胃磨)
后肾管(绿腺、颚腺、基节腺
真体腔
(次生体腔)
完全消化道,更发达。
后肾管
体表
闭管式
链状
(索状)
螺旋式卵裂,担轮幼虫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两侧对称(腹足类两侧不对称)
足(斧状、叶状、块状、柱状、腕和漏斗)
石灰质贝壳
不分节,身体由头、足、内脏团三部分组成
三胚层
真、假体腔并存,真体腔退化
完全消化道,出现消化腺、晶杆、齿舌
后肾管(肾脏),围心腔腺
不发达
后口动物,完全均等卵裂,羽腕、短腕、海胆、蛇尾幼虫等
细胞内消化
体表
体表


两囊幼虫
腔肠动物门
Coelenterata
多数辐射对称,少数两辐射对称
成体固着、漂浮,幼体纤毛
具角质或石灰质骨骼
不分节
二胚层
无体腔
原始消化循环腔,胞内为主,胞外为辅
体表
体表

网状
浮浪幼虫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两侧对称
自由生活种类及寄生生活幼体纤毛
自由:纤毛
寄生:胞质外皮层
不分节
三胚层
无体腔
不完全消化道(寄生种类退化或消失)
原肾管
自由:体表
寄生:厌氧

梯状
螺旋式卵裂,牟勒氏幼虫
原腔动物门
两侧对称
除轮虫外,一般无
角质膜
不分节
三胚层
原体腔(初生或假体腔)
完全消化道,分前、中、后肠
原肾管
自由:体表
寄生:厌氧

圆筒状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两侧对称
疣足和刚毛
角质膜
同律分节
三胚层
无脊椎动物比较形态学
动物类群
体制
运动器官
体表和骨骼
身体分节
胚层
体腔
消化
排泄
呼吸
循环
神经
发育
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单细胞: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鞭毛,纤毛和伪足
质膜(或有外壳)不分节无源自层无体腔细胞内消化
体表
体表


多孔动物门
Porifera
多细胞: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成体固着,幼体鞭毛
具骨针
不分节
二层
无体腔
),马氏管
水生:
鳃、书鳃、气管鳃
陆生:
书肺、气管
小型:体表
开管式
链状
(索状)
表面卵裂,无节幼虫
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
幼体两侧对称;成体辐射对称
管足
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不分节
三胚层
真体腔发达,形成水管和围血系统
完全消化道,海星纲肛门不用,蛇尾纲肛门消失。
皮鳃、管足
管足、皮鳃、水肺(呼吸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