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1至5年级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知识点归纳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一、1~5的认识
从前往后数:1、2、3、4、5 。

从后往前数:5、4、3、2、1 。

知识点二、比多少
在1、2、3、4、5中,后面的数比前面的大,前面的数比后面的小。

如果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用大于号“>”表示。

例如3比1大,写作:3>1,读作:三大于一。

如果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用小于号“<”表示。

例如1比3小,写作:1<3,读作:一小于三。

写“>”和“<”要注意: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如果两个数大小一样,用等号“=”表示。

例如1和1相等,写作:1=1,读作:一等于一。

知识点三、第几
物体的排列顺序可以用“第几”来表示。

从1开始数数,数到几是那个物体,那么它的排列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和“几个”是不同的。

“第几”表示的是一个物体的顺序,而“几个”表示的是物体的多少。

知识点四、分与合
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计算加法的时候,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数一共有多少个,那么得数就是多少。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计算减法的时候,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再数剩下的部分是多少,那么得数就是多少。

知识点五、0
0表示“没有”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起点”的意思。

0读作:零。

写0的时候要注意:从上往下、从左往右写,起笔和收笔的地方要相连。

任何数加上0都得原数,任何数减去0也得原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0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长方体的特征: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有大有小。如图:
2、长方体的特征: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一样。如图:
3、圆柱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圆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能滚动。立在桌子上不 能滚动。如图: 4、球的特征:圆圆的,很光滑,它的表面是曲面。放在桌子上能向任意方向滚动。 5、立体图形的拼摆:用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拼组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在拼好的立体图形中,有一 些部位从一个角度是看不到的,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用小圆柱可以拼成更大的圆柱。
1、认识上、下 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 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 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 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 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一、 1--5的认识 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 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 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 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 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 “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 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例如:5的 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 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其中用数的 组成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六、减法 1、减法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2、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倒着数、数的分成、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 七、0 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 2、0的读法:0读作:零 3、0的写法:写0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 4、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最后数到几,就是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前、后上、下的含义: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上、下、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2、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

注意:一般情况下都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若题目指明图中人物的左、右,就要以图中人物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二、比大小1、左、右两边的数相等,就用“=”表示,如5=5,读作:5等于5。

左边的数大于右边的数,用“>”表示,如5>3,读作5大于3。

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用“<”表示,即2<3,读作2小于3。

2、填“>”或“<”时,哪边数大,开口就对着哪边。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数到几,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个数,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

人教版一年级到四年级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一年级到四年级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一年级到四年级数学知识点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一、数与代数。

1. 认识数字。

- 熟练掌握0 - 10各数的读写、数的顺序、大小比较。

例如,3在2的后面,比4小。

- 认识“>”“<”“=”,会比较数的大小,如5>3,2 = 2。

2. 10以内的加减法。

-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如3+2 = 5,表示3个和2个合起来是5个;减法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如5 - 2 = 3,表示从5个里面去掉2个,还剩3个。

- 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通过数手指、数小棒等方法辅助计算。

3. 11 - 20各数的认识。

- 会数、读、写11 - 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如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

-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如15<18。

-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 学习9加几、8加几等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如凑十法。

计算9+3时,把3分成1和2,9 + 1=10,10+2 = 12。

二、图形与几何。

1. 认识立体图形。

-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分辨不同的立体图形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正方体6个面都相等;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圆;球是可以滚动的。

三、分类与整理。

1.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对分类结果进行简单的统计,如将一堆图形按照形状分类,然后数一数每种形状的个数。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一、数与代数。

1. 100以内数的认识。

- 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

例如,56是由5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 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如78>65。

-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如30+5 = 35,35 - 5 = 30。

2. 100以内的加减法。

-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如34+2 = 36,56 - 3 = 53。

-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计算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情况,如34+9 = 43(个位4+9 = 13,向十位进1),56 - 8 = 48(个位6不够减8,从十位借1当10)。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第一单元数一数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人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总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总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常用的数量关系---------------------------1第二部分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第三部分常用单位换算-----------------------------1第四部分基本概念------------------------------2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2第二章度量衡--------------------------------------8第三章代数初步知识--------------------------------9第四章空间与图形----------------------------------11第五章简单的统计---------------------------------14【常用的数量关系】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面积=边长×边长;S=a×a2、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 a×a×a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b:宽)周长=(长+宽)×2;C=2(a+b)面积=长×宽;S=a×b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2)体积=长×宽×高;V=abh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 ;S=ah÷2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8、圆形(S:面积,C:周长,π:圆周率,d:直径,r:半径)(1)周长=π×直径π=2×π×半径;C=πd=2πr(2)面积=π×半径×半径;S= πr29、圆柱体(V:体积,S:底面积,C:底面周长,h:高,r:底面半径)(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πdh=2πrh(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3)体积=底面积×高10、圆锥体(V:体积,S:底面积,h:高,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12、和差问题的公式:已知两数的和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应用题,简称和差问题。

人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整理一、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整理(一到六年级)小学一年级九九乘法口诀表。

学会基础加减乘。

小学二年级完善乘法口诀表,学会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

小学三年级学会乘法交换律,几何面积周长等,时间量及单位。

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

小学四年级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

小学五年级分数小数乘除法,代数方程及平均,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

小学六年级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

二、必背定义、定理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V=1/3Sh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一)、算术方面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6年级全)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6年级全)

1-6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超全)一、概念(一)整数1、整数的意义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 ≠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 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约数。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例如:10的约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最大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例如:16、404、1256都能被4整除,50、325、500、1675都能被25整除。

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

例如:1168、4600、5000、12344都能被8整除,1125、13375、5000都能被125整除。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预习清单及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预习清单及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预习清单及知识点一、预习清单1. 阅读课本:打开课本,找到《1~5的认识》这一部分,仔细阅读相关内容,包括文字描述、插图和例题。

2. 准备物品:准备一些能够代表1~5数量的小物品,如小棒、积木、水果等,以便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3. 观看教学视频:如果有条件,可以观看一些针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视频,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4. 提出问题: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记录下自己不懂或不确定的问题,以便在上课时向老师请教。

二、知识点1. 认识1~5:-了解1~5各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掌握1~5各数的顺序,能够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 书写1~5:-学习1~5各数的正确书写方法,包括数字的形状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练习书写,确保每个数字都能够工整、准确地书写出来。

3. 比较大小:-学会使用“>”“<”或“=”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理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含义及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 基数与序数的理解:-了解基数的概念,即使用1~5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初步理解序数的概念,知道第几表示的是位置而不是数量。

5. 数的分与合:-初步了解2~5的数的分与合,知道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几个部分也可以合成一个数。

三、预习建议1. 动手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多使用小物品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积极思考: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并尝试自己思考解决,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及时复习:预习完成后,及时回顾和复习所学内容,巩固记忆,确保自己能够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

通过以上预习清单和知识点的学习,相信你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这一部分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上课时,你可以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思考去听讲,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一年级~六年级全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一年级~六年级全

一、学习目标:1.通过数数活动,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2.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3.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4.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5.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这几个数字,会读、会写,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6.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二、重难点:1.知道“多”、“少”的含义;2.使学生会用1~6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4.关概念的意义;5.学会分类的方法;6.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7.初步建立时间概念三、知识点概括总结:1.数一数:2.比一比:草莓比香蕉多(1)个。

比长短:比高矮:戴眼镜穿蓝色上衣的叔叔要比戴眼镜穿黄色上衣的叔叔高。

4.几和几:5>3 3<46.加法:7.减法:8.认识物体和图形:9.分类:10.6的认识和加减法:11.7的认识和加减法:12.8和9的认识:13.7、8、9的比较:14.9和10的比较:15.连加:16.连减:17.加减混合运算:18.认识钟表:一、学习目标:1.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3.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4.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5.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6.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知识点+课件+练习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知识点+课件+练习

1-5的认识1-5的基数含义:用1-5表示物体的个数,基数用几个表示,描述数量。

比如一个太阳,一只小狗都是用数字“1”表示。

1-5各数的形状认识与书写:1像小棒,2像鸭子,3像耳朵,4像旗子,5像枰钩。

1-5各数比较大小1、当两个数字比较时,如果两个数字相同就在这两个数字中间写等于号,等于号用符号吧表示可写作“=”。

2、当两个数字比较时,如果两个数字不相同时,数字大的在前面、数字小的在后面,就要在这两个数字中间写大于号,大于号用符号表示可写作“>”。

(注意:开口朝大数,尖头朝小数)3、当两个数字比较时,如果两个数字不相同时,数字小的在前面、数字大的在后面,就要在这两个数字中间写小于号,小于号用符号表示可写作“<”。

(注意:开口朝大数,尖头朝小数)第几第几是相对的,需要带入具体的方向。

区别几和第几,几表示数量,第几表示位置。

分与合掌握2-5的分与合:5的组成有4种(4和1、1和4、2和3、3和2);4的组成有3种(3和1、1和3、2和2);3的组成有2种(2和1、1和2)。

加法掌握加法的含义与读法:把两个数字合起来在数学上用“+”表示,合起来一共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用“=”连接。

“+”为加号,“=”为等于号。

比如:3+1=4读作3加1等于4。

减法掌握减法的含义与读法: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

“-”是减号表示去掉,剩下多少用“=”连接。

比如:4-1=3读作4减1等于3。

认识“0”掌握0的含义与写法:0表示一个也没有;0表示起点;0表示分界线。

重难点知识梳理1、1-5各数的大小比较,注意区分大于号“>”与小于号”<”的关系。

开口朝大数,尖头朝小数。

2、理解序数的概念,用第几表示位置,并且第几是相对的,需要带入具体的方向。

易错点区别几和第几,几为基数概念,表示数量关系,第几为序数概念,表示位置关系。

一、填一填。

(39分)1、3的前面是(),3的后面是()。

2、5的前面是(),2的前面是()。

(完整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知识点汇总(完整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知识点汇总第一年级1. 数的认识与数的构成1.1 数的基本认识1.2 数的顺序与排序1.3 数的前后顺序1.4 数的数量关系2. 加法与减法的认识2.1 加法口诀与加法表达式2.2 减法口诀与减法表达式2.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3. 数的分解与组成3.1 数的分解法3.2 数的组成法3.3 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关系4. 计量与度量4.1 长度的比较与计量4.2 重量的比较与计量4.3 容量的比较与计量5. 图形与图形的认识5.1 点、线、线段和射线5.2 两点之间的直线与曲线 5.3 线段上的点第二年级1. 数的认识与数的构成1.1 多位数的认识1.2 数的顺序与排序1.3 数的前后顺序1.4 数的数量关系2. 加法与减法的计算2.1 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2 加法和减法的性质与应用2.3 进位与退位的概念3. 数的分解与组成3.1 数的分解法3.2 数的组成法3.3 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关系4. 二维几何图形4.1 正方形与长方形4.2 三角形和四边形4.3 圆的认识与性质5. 时间与日历5.1 时间的认识和读表5.2 天、星期和月份的认识 5.3 使用日历进行计算第三年级1. 数的认识与数的构成1.1 多位数的读写1.2 数的顺序与大小比较1.3 数的前后顺序1.4 数的数量关系2. 加法与减法的计算2.1 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2 加法和减法的性质与应用2.3 进位与退位的应用3. 数的分解与组成3.1 数的分解法3.2 数的组成法3.3 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关系4. 分数的认识与应用4.1 分数的基本概念4.2 分数的读写和比较4.3 分数的加减法5. 三维几何图形5.1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性质 5.2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5.3 体积的认识与计算第四年级1. 数的认识与数的构成1.1 数的读写与数的大小比较 1.2 数的顺序与前后关系1.3 数的数量比较与换算1.4 数的整体与部分2. 加法和减法的计算2.1 加法与减法的应用2.2 进位与退位的应用2.3 乘法的认识与计算3. 数的分解与组成3.1 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关系 3.2 数的最大与最小值3.3 向下保留,向上调整4. 分数与小数4.1 分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4.2 小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4.3 分数与小数的加减运算5. 长度与周长5.1 长度的认识和计算5.2 周长的认识和计算5.3 问题解决中的周长应用第五年级1. 数的认识与数的构成1.1 实数与分数的认识1.2 分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 1.3 排队与分数的关系1.4 数轴来认识实数2. 加法与减法的计算2.1 加法和减法的应用2.2 进位与退位的应用2.3 乘法和除法的认识与计算3. 数的分解与组成3.1 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关系 3.2 数的整数因子与倍数3.3 带余除法的应用4. 数的比较与计算4.1 数的近似与数的比较 4.2 除法的近似与验证4.3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5. 面积与面积单位5.1 面积的认识和计算5.2 平方厘米和平方米5.3 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第六年级1. 数与量的认识与运用1.1 分数的表示与运用1.2 数轴与分数的关系1.3 百分数的认识和应用 1.4 负数的认识和运算2. 加、减、乘、除的应用2.1 有理数的加减运算2.2 有理数的乘除运算2.3 运算法则与实际问题3. 数与式的代换和移项3.1 简单的数字代换3.2 数与式的运算3.3 移项与整式的简化4. 图形的认识和运用4.1 三角形的认识和性质4.2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4.3 长方体的认识和表面积5. 统计与概率的认识5.1 数据的统计与表示5.2 数据的分析与应用5.3 排列与组合的概率以上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的知识点汇总,涵盖了各年级的数的认识、加减法、数的分解与组成、几何图形、时间与日历、分数与小数、长度与周长、面积与面积单位、有理数与代数式、图形的认识与运用、统计与概率等内容。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知识点汇总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知识点汇总一年级上册①数一数②比一比③1~~5的认识和加减法④认识物体和图形⑤分类⑥6~~10的认识和加减法⑦11~~20各数的认识⑧认识钟表⑨20以内的进位加法⑩总复习一年级下册①位置②20以内的退位减法③图形的拼组④100以内数的认识⑤认识人民币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⑦认识时间⑧找规律⑨统计⑩总复习二年级上册①长度单位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③角的初步认识④表内乘法(一)⑤观察物体⑥表内乘法(二)⑦统计⑧数学广角⑨总复习二年级下册①解决问题②表内除法(一)③图形与变换④表内除法(二)⑤万以内数的认识⑥克与千克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⑧统计⑨找规律⑩总复习三年级上册①测量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③四边形④有余数的除法⑤时、分、秒⑥多位数乘一位数⑦分数的初步认识⑧可能性⑨数学广角⑩总复习三年级下册①位置与方向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③统计④年、月、日⑤两位数乘两位数⑥面积⑦小数的初步认识⑧解决问题⑨数学广角⑩总复习四年级上册①大数的认识②角的度量③三位数乘两位数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⑤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⑥统计⑦数学广角⑧总复习四年级下册①四则运算②位置与方向③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⑤三角形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⑦统计⑧数学广角⑨总复习五年级上册①小数乘法②小数除法③观察物体④简易方程⑤多边形的面积⑥统计与可能性⑦数学广角⑧总复习五年级下册①图形的变换②因数与倍数③长方体和正方体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⑤分数的加法和减法⑥统计⑦数学广角⑧总复习六年级上册①位置②分数乘法③分数除法④圆⑤百分数⑥统计⑦数学广角⑧总复习六年级下册①负数②圆柱与圆锥③比例④统计⑤数学广角⑥数与代数⑦空间与图形⑧统计与概率⑨综合应用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人教版小学一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时教案+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时教案+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课时1~5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P14-P16及练习三第1、2、4、5题知识目标:认识1~5各数,并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会正确读写1~5各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5的写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数含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2.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出示主题画:问: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数出你喜欢的动物的数目,用同样多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板书课题:1~5的认识)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1、摆一摆:你能根据摆出的圆片的个数,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2、感知数的顺序(1)逐次感知数的顺序: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再摆1个呢?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2)出示点子图,你来给他们5个排队。

摆好后提问:5的前面一个数是几?2的后面一个数呢?……(3)数一数:让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1~5这几个数?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数量为1,2,3,4,5的物体,看来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周围有好多的数学问题。

2.猜数游戏:一个数在2的后面,这个数可能是几?也可能几?……3.刚才我们认识了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在书上第16页描写,比一比谁写得最好。

写得好的上台展示。

(4)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的1~2题。

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同桌互相说说,再告诉大家。

第2课时比大小【教学内容】:教材P17及练习三第3、6、7、8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符号“>”、“<”和“=”,并了解其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1-6年级各年级知识点

小学数学1-6年级各年级知识点

小学数学1-6年级各年级知识点人教版数学知识一(上)1.数一数2.比一比:“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高”、“矮”。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⑴1~5的认识(基数、读写、数序、比大小、序数、组成)⑵1~5的加减法(加减法含义、计算)⑶0的认识(表示起点、没有)和加减法。

4.认识物体和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5.分类: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6.6~9的认识和加减法:(1)6、7的认识和加减法(数数、数序、比大小、序数、写数、组成)。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出现了“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渗透统计思想、比多比少内容)(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省略了10的序数意义、填未知加数)。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5)整理和复习。

7.11~20各数的认识:数数、读数、数序和大小、序数、写数、个位和十位、10加几和十几加减几(不退位)、十几减十。

8.认识钟表:认识钟面、认识整时、认识半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点数”、“接着数”、“凑十”和“根据具体题目选择特殊方法”),8、7、6加几(“拆小数,凑十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5、4、3、2加几和“用数学”。

一(下)1.位置:用“上、下,前、后,左、右”描绘物体的相对位置;根据行、列肯定物体的位置。

2.20之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十几减几;用数学。

3.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的关系4.100之内数的认识: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加减(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名数和响应的减法)。

5.认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简单的计算。

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1至5年级知识点△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年、月、日1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一年有四个季度△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一吨=1000千克一千克=1000克一吨=1000000克△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与任何数相乘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0不能做除数。

△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加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a+b)+c=a+(b+c)△乘法交换律: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乘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a×b)×c=a×(b×c)△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先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a+b)×c=a×c+b×c△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用除以进率的方法。

△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用乘进率的方法。

△求近似数时,精确到个位表示保留整数,精确到十分位表示保留一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表示保留两位小数………△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两个底角也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个内角相等都是60°)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把数位、小数点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读懂哪一年得人数是多少,而且可以清晰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间隔数=总长度÷间距总长度=间隔数×间距间距=总长度÷间隔数(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1(两端不栽)棵树=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1(一端栽,一段不栽)棵树=间隔数△在封闭图形中:总人数=总间隔数总间隔数÷4=一边的间隔数一边的人数=一边的间隔数+1△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一的数,商比被除数小。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一的数,商比被除数大。

A除以B 记作A÷B A除B 记作B÷A△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a²读作a的平方,表示两个a相乘,而2a表示两个a相加△方程两边同时减去或加上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S=ab C=2(a+b)△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S=a的平方 c=4a△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a=s÷h h=s÷a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2 S=ah÷2 a=2s÷h h=2s÷a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h=2s÷(a+b) a=2s÷h-b h=2s÷h-a△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是指具有特殊形状的一个图形,它可以有一条或几条对称轴。

△轴对称是指具有位置关系的两个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

△关键点,选关键。

点轴距离数格算,细心找准对称点,有序连点图形现。

△图形旋转位置变,形状大小如从前,对应点线随图转,对应角度永不变。

△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可以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如果a×b=c(a.b.c都不是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的因数,c就是a.b 的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偶数。

△个位上是5或0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得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如4,6,15,49都是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除2外,其他的质数都是奇数,但奇数不完全是质数。

除2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但合数不完全是偶数。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角形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ab+ah+bh)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S=6a²△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³,dm³,和m³。

△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³.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³.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 m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a=v÷(bh) b=v÷(ah) h=v÷(ab)△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³△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S=v÷h h=v÷s△在工程上,“1m³”的土、沙、石、木头等均简称“1方”。

△1 dm³=1000 cm³ 1 m³=1000 dm³△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相邻两个面积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

△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作L和ml. △1L=1000ml 1L=1 dm³1ml= 1cm³△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分子是几就有几个分数单位。

△分数中最大的分数单位是1/2,没有最小的分数单位。

△3÷8=3/8 1.从分数意义上讲它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可以写成3个1/8。

2.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上讲表示把3平均分成8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a÷b=b/a(b≠0)。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整数,商作就是这个整数,当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分母不变,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6、12、18、…是3和2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

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