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教学反思

周孟春《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作者通过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的赞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沉的爱,尽情的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谊。本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可是要求学生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想却并非易事。

阅读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阅读时及时地建立起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因而我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为“寻找感动”上,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发现的机会给了学生。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不能将课文支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进行问答式解读。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实现“交流”与“互惠”,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周孟春《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与战争有关的。本文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一篇揭露法西斯残酷暴行的文章。作者通过人们悼念在二战中被纳粹杀害的遇难者的活动,再现了那一段残酷的历史,表现了塞尔维亚人在面对屠杀时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从而告诉人们世界上不要再有战争了。

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我在课前给孩子们介绍了相关的一些历史背景,然后让孩子们带着对这段历史的真切认识去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因为有对课文中所介绍的那段历史的认识,很多学生都能说出文章的主旨就是世界不要再有战争了。

在这一课中我通过介绍历史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弄清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孩子们对历史、战争、和平有了更深的认识,达成了单元目标要求。

《背影》教学反思

周孟春讲完《背影》这篇课文后,细细回顾一下,虽然在教学设计上还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但是当我看到学生那噙满泪水的双眸,看到学生一脸的凝重时,我知道我的这节课没有白上,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了,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了。

在上课时,我曾经提过这样的问题:说一说你们记忆中让你们感动的事。当时大部分学生说,我的记忆当中没有什么让我感动的事。在思考了一阵之后,学生显得很沉默,我立刻意识到现在的学生很不善于感悟,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要让这些特殊的孩子真正的理解,要走进作者的心灵并不是容易的事。他们能够明白文章所讲的内容,知道是在描写父亲的爱,但是却并不能很容易的被打动。

所以,在上课前,我认真地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认真地研读了课文。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理清课文线索、分析四次流泪、三次背影、四句朴实的话语)。体会到文章中的父爱,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关心、爱护,这种爱是浓烈、深沉、厚重的,是一种含泪的爱。这份爱表现在父亲为我所作的一件件小事里,深藏在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那份艰难和不易中。作者因这份爱而感动,不仅仅是因为父爱的年老力迈,臃肿蹒跚,更是因为父亲当时所处的艰难的处境。父亲承受着刚刚丧母的巨大悲痛,又加上失业赋闲,经济困顿。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肩扛着一家老小的生养之责。母亲的善后要钱,家庭的生计要钱,儿女的读书要钱,父亲只有变卖典质,倾家荡产。这对于一个父亲而言,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啊?但父亲却在重重压力之下,仍然坚持送我上学。并且按照当地的风俗,送橘子表达对孩子的远行的祝福。这种特殊情况下的爱是何等强烈!是何等厚重!

学习这篇文章,必须让学生从父亲的境遇去体会,去感受父亲那一言一行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所以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从对父亲的买橘子背影的描写、几次说话,作者的几次落泪的理解入手,强调结合父亲的处境来感受父亲的内心中真挚的情感。感动着作者的感动,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事进行道德品

质的熏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教师要做这个引路人,用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去打动孩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互动的桥梁,教育的目的就自此。

《老王》教学反思

周孟春《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在“文化大革命”那样荒唐动荡的年代,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选取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老王的善良与凄苦。本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精段品析,分析老王的形象;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为了突破第一个教学重点,我引导学生着重品味了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鸡蛋”这部分,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中,最使你感动的是哪一片段?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于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地找到了细节,找到了关键的词,在阐述理由时都能把人物的情感与句中的词联系起来,

比如:这个片段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一句话写的好,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再次强化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现他生活上的苦境,表现他人性上的善良;鸡蛋“多得数不清”是老王一片真心地体现,“忘了请他进来喝茶”是作者担忧后的深深地愧疚……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尤其学生说“因为他无法给老王更多的帮助,但他这样目送着老王走下楼梯,那担心的目光,即使老王没有回头看,他一样能感觉到,这里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关爱虽然没有言语,但同样表现了出来。”我感到了学生真的在语言的品味中有了深深地触动,有了与作者同样的反思。

这篇文章虽然在主题的理解上不会产生很多分歧,但如何把文章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侧重点却很多。在教学中,我以为只要把老王这个人物读懂、读透,,学生理所当然地就会去关爱那些不幸的人。在这一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学生都说会关心这些人,会给他更多的关爱,但既而当我问拿些钱、物之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