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练习教师版
语文教师文学常识
语文教师文学常识语文教师文学常识一、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语文教考衔接-高中统编教材(必修+选必共5册)文化常识汇总练(教师版)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高中统编教材文化常识汇总练(必修上下+选必上中下)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子:古代对长辈的的尊称。
D.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答案】C【解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是执行法律与裁决的官吏。
B.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D.《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答案】A【解析】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B.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C.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欢畅;羽,声调平和。
【答案】D【解析】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B.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C.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炼(教师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答案:C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翻译训练+重点知识归类+古代文化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古代文化常识(教师版)班级:姓名:一、挖空翻译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贰(有二心)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危急)矣,若(如果)使(派)烛之武见(拜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答应)之(代指这件事)。
辞(辞谢)曰:“臣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壮(壮年)也,犹(尚且)不如(比不过)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现在)急(危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也。
然(然而)郑亡(使......灭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表示修饰)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灭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怎敢)以(用、拿)烦(烦劳)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
越(越过)国以(边邑君知其(多么)难也,焉用(为什么)亡郑以陪(增加)邻(邻国)?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舍去)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之往来,共(提供)其(他们)乏困(缺少的资粮),君亦无所害。
且(况且)君尝(曾经)为(给予)晋君赐(恩惠)矣,许(答应,同意)君焦、瑕,朝(在早上)济(渡河)而夕(在晚上)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什么)厌(满足)之有?既(已经)东(在东面)封(把……当作疆界)郑,又欲(想)肆(延伸、扩张)其西(在西面)封(疆界),若不阙(使……减少)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希望)君图之(考虑这件事)。
”秦伯说(高兴),与郑人盟(结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防守)之,乃(于是就)还。
子犯请击(攻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到达)此。
因(依靠)却)敝(损害)之,不仁(仁道);失(失去)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明智用)乱()易(替代)整(和谐一致),不武(不符合武德。
古代文化常识
硬核知识|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全集(教师版)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教师版)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1、《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3、“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指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
也有宫内人之意,后世以为亲近左右之官。
秦汉有太子舍人,为太子属官;魏晋以后有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隋唐又置起居舍人,掌修记言之史,置通事舍人,掌朝见引纳;明清内阁中书科设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
宋元以来俗称显贵子弟为舍人。
4、“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在古代夫妻互称:卿卿。
5、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6、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淮右”是指宋时的淮南西路。
7、“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的器皿,“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杯杓”,是指酒杯杓子合为一体的器皿。
8、“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是三根立腿,两只提耳,是用来调和各种味料的宝器。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壹)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⑪(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②④⑦⑧⑪⑬C.①②④⑧⑨⑭D.③⑤⑥⑩⑫⑭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日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奠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学生版】一、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戊申晦”(《登泰山记》)兼用干支纪日法、月相纪日法。
“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此类纪日法依序还有朔、既望、望。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古有贵右贱左之说,故称贬官为“左迁”。
白居易由京官贬黜至地方,因官职低而着“青衫”。
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歌”“行”“吟”是古体诗的文学体裁;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有的相同或相近,如姚鼐字姬传、白居易字乐天、苏轼字子瞻;有的含义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二、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二甲即授官职,三甲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卒,这里指死亡之意。
据《礼记·曲礼》所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三、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旅,指军队,后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
文中便是军队作战之义。
B.家庙,指儒家为祖先立的庙。
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C.拜舞,指跪拜与舞蹈,下跪叩首之后舞蹈而退,这是古代朝拜的一种礼节。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可指官名。
文中便是后者之义。
四、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继室”指元配死后续娶的妻子,“继”意为“续娶”。
B.“一肩”意为“一担”,文中指砍柴的数量,“肩”指“担”。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选择题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化常识选择题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A.孝悌:孝,指兄弟姐妹的友爱;悌,指对父母还报的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B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C.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D.连衡: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B(A.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C.“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
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D.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选项说的是“合纵”)2.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A.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B 战国“四公子”: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孟尝君田文、齐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C.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也叫“百粤”。
D.阡陌:在广袤田野上呈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
阡,南北走向的田埂;陌,东西走向的田埂。
B应为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B.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高中语文必修2文化常识选择题(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2文化常识选择题《诗经》两首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
《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
传统文化教师考试试题
传统文化教师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部作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三国志》2.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不属于其中的是: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3. 以下哪位诗人被誉为“诗圣”?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4. 以下哪个节日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A.春节B.圣诞节C.中秋节D.端午节5. 以下哪位思想家不属于儒家学派?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6.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诗经》B.《尚书》C.《周易》D.《论语》8. 以下哪个乐器不属于中国古代的“八音”?A.琴B.瑟C.笛D.钢琴9. “桃李满天下”是形容哪位历史人物的?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10. 以下哪个成语与“卧薪尝胆”意思相近?A.破釜沉舟B.悬梁刺股C.画饼充饥D.刻舟求剑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的“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______。
2. 京剧的四大行当是生、旦、______、丑。
3. 中国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______、数。
4.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与古代的______有关。
5.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句,其中“白日”指的是______。
6. 古代的“四大美女”指的是西施、王昭君、______、杨玉环。
7. 古代的“四大名著”指的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______。
8. 古代的“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______。
9. “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______。
10.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文化常识选编50题(教师版)
文化常识选编50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称作“拜”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拜相如为上夫”。
C.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D.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
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位的君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拜”指授予官职。
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朱治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4)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尤未能也”中“尤”通“犹”。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B.“卒于鲁也传之”中“鲁”指“鲁钝的曾参”曾参虽然天资鲁钝,但勤奋努力,日三省其身。
诗词文化常识教师版
知识链接:古代诗歌的文化常识(教师版)一、按体裁可以作如下分类:(1)古体诗: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
“歌”、“歌行”、“引”、“曲”、“吟”等诗歌也属古体诗。
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
注意:①先秦时期产生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四言如《诗经》、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六言如屈原《离骚》。
②乐府诗,源于西汉。
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
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
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2)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①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
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
②律诗,从形式上说—般为八句。
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
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
其特点:调有定格(自己的句式),句有定数(字数有规定),字有定声(用声非常严格)。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词以两宋成就最高。
(4)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
散曲主要指元杂剧和金、元时期大发展的北散曲,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
小令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南方的称南曲,作为一种剧曲产生,包括杂剧和传奇中的曲子。
古文化常识题(带有教师版标准答案)
高二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5.A.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职名。
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
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
B. 河东代指山西西南。
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教师考试通识部分复习题及答案
教师考试通识部分复习题及答案教师考试通识部分复习题及答案教师考试是每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一道门槛,其中通识部分是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帮助广大教师考生更好地备考,下面整理了一些常见的通识部分复习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文化常识1. 中国四大发明是指哪些?答:中国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2. 世界七大奇迹包括哪些?答:世界七大奇迹包括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奥林匹亚宙斯巨像、罗得科斯岛巨像、亚历山大灯塔、太阳神殿和摩索拉斯陵墓。
3.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哪些?答: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二、历史常识1.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是指哪五代和哪十国?答: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指的是前蜀、后蜀、南唐、吴越、南汉、南平、南吴、楚、闽和荆南。
2. 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是指哪三大文明?答: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是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河文明。
3.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五等爵位分别是什么?答: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三、地理常识1. 亚洲最大的河流是哪条?答:亚洲最大的河流是长江。
2.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哪个?答: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3.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哪座?答: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
四、科学常识1.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什么?答: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
2. 铁磁体能够吸引铁,这是因为什么原因?答:铁磁体能够吸引铁是因为磁性的作用。
3. 光的三原色是哪三种颜色?答: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五、艺术常识1.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是哪幅?答: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是《蒙娜丽莎》。
2. 中国古代四大名画是哪些?答:中国古代四大名画是《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百骏图》和《韩熙载夜宴图》。
3.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被称为什么?答: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被称为《合唱交响曲》。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文化常识对点训练2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化常识对点专练(二)(对点练+综合练)题组一对点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 A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答案 C刺史,官职。
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使各地,不常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除,指任命官职,如“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
小升初冲刺语文:古诗文及文化常识(含答案教师专用)
新部编小升初语文冲刺分类复习——古诗文积累及文化常识(教师专用)知识梳理一、汉乐府民歌汉代的民间音乐很发达,汉武帝时开始设立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叫做“乐府”,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整理各地的民歌。
这些乐章通称“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代表西汉诗歌的最高成就,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光彩。
我们学过的乐府民歌有《敕勒歌》、《江南》(江南可采莲)等等。
二、唐诗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以及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三、宋诗宋诗是在唐诗的特点上发展起来的。
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是议论化、散文化。
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词有词牌,即曲调。
常见的词牌名有“如梦令”、“渔歌子”、“水调歌头”、“念奴娇”、“青玉案”、“沁园春”等。
四、元曲元曲将传统诗歌、民歌和方言俗语融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的发展极为重要。
元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五、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以及相关的其他知识。
巩固练习一.积累与运用:按要求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1.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发奋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
2.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写节日的名句:如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是写春节的;皮日休的“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是写中秋节的。
3.“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写出了子期与伯牙的心灵相通;“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48道(教师版)
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Ⅱ)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Ⅱ)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教师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A.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
(字号)BCD2.A.车笠交(不分贵贱贫富)B.莫逆之交(非常要好、情投意合)C.金兰之交(同心合意、生死与共)D.竹马之交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A.《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纪传体)通史,被称为“正史”,康熙年间编定。
B.《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D(等144.A5.A6.AC7.“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A)A.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B.审议权、执行权、审议权C.执行权、审议权、决策权D.执行权、决策权、审议权8.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农历十月被称为(C)A.建子月B.建酉月C.建亥月D.建丑月【农历十一月为建子月】9.A, AA.征12.汉阴指的是(A)A.汉水南面B.汉水北面C.汉水东面D.汉水西面【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13.下列人士对应的官名错误的是(C)A.《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其“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
【经略: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B.“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大光明法蝉蜕”,其“太师”是颜真卿的官职。
CDABC羲,生女为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故华胥氏为炎黄之祖。
】D.赤县——古人把中国称“赤县神州”。
15.下列各大目录辞书中不是类书(按类编排的百科全书)名的是(B)A.《太平御览》B.《四库丛书》(丛书:单本汇编,概以总名。
四库:经、史、子、集)C.《永乐大典》D.《古今图书集成》16.下列节气时间及气候情况关联不正确的是(C)A.谷雨4月19日或20日——降雨量增多,对谷物BCDAA(C)A.伯、仲、季、叔B.叔、伯、仲、季C.伯、仲、叔、季D.叔、仲、伯、季20.我们常提到的花中四君子指的是(B)A.梅、兰、桑、菊B.梅、竹、兰、菊C.桑、松、菊、竹D.柳、菊、竹、梅21.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把天空划分为(B)星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答案:C嫡长子2.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A考中会试的称为贡士3.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C《论语》应为《春秋》4.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C 三牲祭礼是:猪、牛、羊5.A.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职名。
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
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
B. 河东代指山西西南。
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C. 掖庭,古代营建皇室宫城时,都以一条南北向的中心线为主,再向东西两侧去延伸其余宫区。
D. 吏部是在隋、唐、五代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 (应为文官。
)6.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附原文:“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A 文中意思应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
7.A. 在古代,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指称有所不同。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青年人病死的则称“残”。
B.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称“四部”。
“经部”收儒家经典著作,“史部”收历史著作,“子部”收先秦百家著作,“集部”收历代作家作品。
C. 金履祥所说的“士”,指的是士大夫,是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
附:原文“既乃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语之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酸酱既加,则酸咸顿异。
子来见我已三日,而扰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子那!‟”D.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此处的“士”应为“读书人”8.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
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A “慷慨陈词,直接坦率”有误,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9.A.“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朝时候出现,直到清代。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太傅”,辅弼天子的官职,周代设置。
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为三公之一,一直有较大的实际职权。
C.“行在”,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也可以指天子巡行所在的地方。
D.“谥号”古代的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10.A.郎中是尚书省中分掌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等,属员外级。
B.字是男子18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所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谦称自己称名,尊称他人称字。
C.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代表流派有儒、道等,也可用来代指百家著作。
D.熙平,年号。
年号是古代纪年方式之一,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熙平”属后者。
B.加冠应为20。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11.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A12.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A户部(户籍、财经)、13.A.伶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叫伶人、伶官、优伶。
马伶就是一个姓马的伶人。
B.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
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
C.肆,即市肆、店铺,此处指的是瓦肆。
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D.商、羽是中国古代五音中的商声和羽声,此处泛指曲调,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A 官之伶人才称伶做官14.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不能指其他儿子15.A.“郡守”和“州牧”都是官职名,“州牧”也叫作“刺史”,“郡守”即“太守”。
B.太史慈的“手戟”和孙策的“兜鍪”都是作战时用的攻击武器,供作战者手持或投掷,常与盾牌配合使用。
C.“署”“拜”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但“署”是暂时代理,“拜”是正式任命。
D.《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分《魏书》、《蜀书》、《吴书》,因尊魏为正统,所以魏书有本纪、列传,而蜀、吴二书只有列传。
B “兜鍪”是古代战士作战时戴的头盔16.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礼仪等。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B。
先帝不能指前朝的皇帝。
现任皇帝之前的已故的皇帝,与现任皇帝同朝。
17.A.“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
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B.“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
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武库”,古代官名。
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
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
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
如谥号等。
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C(“武库”,是指古代储藏器物的仓库。
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
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
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也有称誉人的学识渊博,干练多能的意思。
)18.A.登第,即登科。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
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的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C。
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汉武帝开始启用的19.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D20.A.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文帝,谥号。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
秦穆公、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谥号。
C.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邑万户”指食邑万户。
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社会地位。
B 某祖某宗为庙号21.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