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悟景 悟中生情---《颐和园》评课稿
【优质】颐和园评课稿-精选word文档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颐和园评课稿篇一:《颐和园》评课稿《颐和园》评课稿(201X-201X学年度第一学期)冯苗苗一、《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
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
因而,高老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
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因此,高老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
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高老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
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
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大家可以看出,在高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第4、5自然段的处理:高老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
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
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
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高老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
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评《颐和园》第一课时(评课稿)
评《颐和园》第一课时(评课稿)有幸聆听了周老师上《颐和园》第一课时的课感受颇深,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是生字教学有特点,精选“颐”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廊”、“阁”、“殿”通过图片观察比较来学习,发现生字的奥秘。
书写时借助助学单,提高了效率。
二是整体把握谈感受,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写感受的词句,很快抓住“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建构文章脉络抓过渡句,学生通过细读课文,画出过渡句,很快就知道文章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走过一个地方,写一处景物。
找一找,圈一圈地点的词语,很快就知道作者都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聚焦语用,同样的“走”,作者用了不同的词语,“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站在、下来”,使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三是聚焦“万寿山”,学习“定点观察”和语言运用的方法。
周老师说:“如果选择一个最佳景点,你会选择哪里?”,学生很自然的选择了“登上万寿山”。
品读“登上万寿山”一段,老师提问:“什么景色最吸引你的眼球?”学生很快找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因为学生喜欢找比喻句,我们从这句比喻句中感受到了昆明湖“静”、“绿”的特点;老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找出另一处写昆明湖静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从中体会“滑”字用得真好。
老师又问:“还有什么景色最吸引你的眼球?”学生找出了“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色彩美、古香古色美、皇家气派美。
从“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感受隐约之美。
体会了文本语言之美以后,周老师很快聚焦语用话题上来。
“再看这一段,你还发现作者的什么写作秘密?”学生从“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中发现由近及远的写作方法。
四是聚焦语用,还学于生,学生学会“定点观察”的方法后,周老师马上引导学生在校园内选择一处景点,仿写。
《颐和园》评课及反思
让我们在反思中成长——《颐和园》教研课教后反思执教:傅敏华反思:傅敏华今天,我上了教研课《颐和园》。
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游记,在阅读内容感受景点的特点后,我设计两个着力点指向写作:一是学习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二是学习如何将景点描写具体。
这两个点的设计,我是基于本班孩子的学情,因为他们平时的作文写得很无序,没有思路,按照游览顺序能锻炼篇的意识。
而且孩子平时很难将一个景物写具体,我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抓特点写,感受先整体后局部的写法,锻炼孩子段的意识。
自我感觉课堂目标的达成效果还好。
课后,我们进行了沙龙式研讨,每位老师对课堂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进行点评,提出值得自己学习的点,提出自己困惑的点。
下面,我就大家的发言进行一些梳理。
大家点赞的是:1.字词教学多样化。
运用体验法理解远眺,让一个孩子在窗边眺望,问他看见了什么,从而理解远眺就是站在高处向下望。
图片欣赏法理解横槛,这是一个孩子们在生活中很少接触的词语,运用图片帮助理解很直观。
联系上下文理解掩映,出示句子,结合图片,让孩子们理解葱郁的树丛、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彼此遮掩互相映衬。
2.朗读与写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阅读中,创设朗读的情境,让孩子寻找最美拍摄点,美美地读出文字,让学生感受移步换景的写法,为以后的写作指导埋下伏笔。
后面的熟溪桥这个教学资源的引入,为学生的练笔提供很好的媒介。
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激发孩子的写作热情,唤醒写作的热情。
3.善于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点。
一是总的印象的句子一般写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二是游览顺序。
三是将一处景点写具体。
并且在副板书中加以呈现。
4.巧设问题,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长廊是世界上最——的廊。
请学生猜测,说出理由。
这样一个具有思考空间的问题,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去品悟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5.课堂表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将指向阅读的教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大家困惑的是:1.学生的习作中表现出语句干瘪,如何写生动?学生积累的词语,如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2.如何摸清学生的学情,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我们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设计是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的?最后,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
小学语文四年上册《颐和园》课堂实录、评课稿 范例精选各三篇
《颐和园》评课稿范文(一)本堂课,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帮助学生解决第一层面的“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问题。
其次,引导学生在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相互交流,来感受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各处景点的风景奇特,把赞美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的写法。
一、简易图,简约而不简单上课伊始,老师别出心裁地活了颐和园的线路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细读和理解文本。
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怎样的?快速浏览课文,用“——”划出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等下请同学边说我边画线路图。
“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走过十七孔桥就到了湖中心的小岛。
”学生按照游览路线,与老师一同游览了颐和园的一草一木。
在老师的引导下,课文中静态的文字,早已化作学生头脑中情景交融、赏心悦目的画面。
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重新经历了一下作者的原始创造过程——即本文中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
二、沉入词语,彰显其生命力词语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细读文本,就要带来学生沉入词语,通过和学生一道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
例如,对“横槛”一词的理解,老师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请学生读课文中带与横槛有关的句子,再引导“你能根据课文的提示,用手指出哪是横槛?请一个同学上来到老师的课本上来指。
”在学生读词语的过程中,老师也适时加以指导。
课堂上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读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一些学生读词时总是一个语气语调,读完老师要求的所有的词语,呆板单调地读词,已成为学生读词的通病。
而老师在学生读词时,是这样加以引导的:“每个词都是有生命力的,只要你用心地读,就能彰显词语的魅力。
《颐和园》评课稿(5篇)
《颐和园》评课稿《颐和园》评课稿(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颐和园》评课稿1本周五上午,聆听了周xx先生执教的《颐和园》一课。
本堂课,周先生恭敬教死的认知特点,尾先资助教死解决第一层面的“文章按甚么逆序写的”题目。
其次,引导教死在抓闭头词理解的基本上,自读自悟,彼此互换,往感觉本文作者用漂明的言语文字,刻画了各处景点的光景偶特,把赞誉之情融进到字里行间的写法。
上课伊初,周先生自出心裁地活了颐和园的线路图,在教死初读课文后,极大地激起了教死的教习乐趣,促使他们往细读和理解文本。
作者旅游的逆序是如何的?快速阅读课文,用“——”划出写作者旅游逆序的句子,等下请同教边道我边画线路图。
“进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便往到出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便往到了万寿山的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喷鼻阁的前面向下视,颐和园的风景泰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往,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走过十七孔桥便到了湖中间的小岛。
”教死按照旅游蹊径,与先生一同旅游了颐和园的一草一木。
在周先生的引导下,课文中静态的文字,早已化作教死脑筋中情景畅通领悟、方寸已乱的画面。
叶圣陶曾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在教师的引导下,教死遵循作者的写作思绪,往重新经历了一下作者的本初创造进程——即本文中作者旅游颐和园的逆序。
1、简易图,简约而没有简单2、沉进词语,彰隐其死命力词语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言语单元,细读文本,便要带往教死沉进词语,经由过程和教死一道品味词语应用的精妙,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
譬喻,对“横槛”一词的理解,周先生收受领受图文离散的编制举行教教,先请教死读课文中带与横槛有闭的句子,再引导“你能按照课文的提示,用手指出哪是横槛?请一个同教上往到先生的讲义上往指。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颐和园》评课稿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颐和园》评课稿一、引言《颐和园》是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描绘了一个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珍惜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颐和园》这篇课文进行评课,分析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能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颐和园的基本情况和景点名称。
–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作者传达的主题。
–掌握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和句子。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准确表达个人理解。
–能够根据给定的提示,进行分组合作,展示想象中的理想园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文化遗产的尊重。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
–运用句子结构和词语来描述自然景物。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在欣赏自然景色时能感到美的力量,产生共鸣。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够想象并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园景。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课文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内容,分析诗句的意义。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理想园景,培养合作与创造能力。
2.教学策略:–提问策略:通过提问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动脑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
–归纳总结策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搜集信息,总结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过程1.导入:–引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展示一些颐和园的图片,让学生尽可能用词语来描述所看到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预习导入:–通过查阅资料,简要介绍颐和园的基本情况和著名景点的名称,让学生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朗读:–分段朗读课文,逐段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义,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4.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提问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颐和园评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颐和园》是冯老师的一堂教学展示课。
各环节结构安排合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与神奇,同时让学生学会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名声在外,令人陶醉课一开始,冯老师由美丽的风光导入,引导学生欣赏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颐和园美丽与神奇,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
更可贵的是老师预计去过颐和园的学生不多,出示了几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图片。
不过,这时要是能适时让学生描述一下眼中的颐和园的美的话,可能在下面的学习中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会更深一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表达。
二、字词扎实,关注需求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及时进行了必要而多样化的指导,如“殿、栽、堤”的字形强调,“耸立、神清气爽”的理解等。
感觉冯老师想学生所想,显现扎实的一面。
三、顺学而导,关注景点《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为此,冯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
“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为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作者抓住景物描绘的特点,冯老师在教学不同景时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
“长廊”抓住“长”、“美”,特别是聚焦于“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
”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画多,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其中一幅画。
从而达到读、写、说、想的结合。
“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只是在教学中读的时间还可以充分些,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
特别是当学生读得不够入境时,老师不妨示范引读,因为老师上课的激情在课堂中起决定作用。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有敏锐的语文意识,能捕捉到基于课程的文本表达秘妙之处,努力使“教课文”转身为“学阅读”、“学课程”。
颐和园评课稿3篇
颐和园评课稿3篇颐和园评课稿3篇颐和园评课稿1陈安老师的这节课我的点评有以下几点:一.教学思路清晰本课以参观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这些颐和园的景点。
二.教学目标实施到位课中学生从知识,能力,思想感情,学习的策略,文化的策略。
几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师教,生学和谐科学。
三. 读中品悟,读中评价每一处景点和精彩的句段,象昆明湖的堤岸,杨柳,桥上的狮子,长廊的美表现在它的长和美,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点学生反复的朗读,读中品悟,做到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课堂气氛,情绪高涨,真是书香满教堂。
四.拓展延伸想象丰富1.生读文,边读边想画面,说说你喜欢哪一处景点,并说喜欢的理由:生A.我喜欢排云殿,那一排排金壁辉煌的宫殿。
生B.我喜欢那黄色的闪闪发光的琉璃瓦的佛香阁。
生C.我喜欢昆明湖水,它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
真是一幅美妙的画卷。
生D,我喜欢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刻着许多的小狮子。
生E,看着这么多的小狮子,我想用有的.....有的.....来说句子。
生F ,我想画垂柳,我想吟垂柳的诗句。
五,课堂给人美的享受。
颐和园评课稿2今天上午,我听了两节课,觉得受益匪浅。
这两位执教老师的课各有各的特色。
下面我就陈玲清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做得非常务实,上得比较朴实。
她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预设,条理清晰,步步落实,训练得扎实、有效。
1、关注朗读朗读是中年级的一个训练点。
本节课中,陈老师把朗读的训练做得到位而且精彩。
课堂中,读得时间充分,读的形式多样。
初读课文时,陈老师先提出了读书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上自然段序号。
,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
学生带着目的去读,读得投入。
为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结构美,陈老师让学生二读课文然后通过交流、练习,学生明白了课文是按旅游顺序写的,同时也明白了课文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昆明湖。
【精编范文】颐和园的评课稿-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颐和园的评课稿篇一:《颐和园》评课稿《颐和园》评课稿(201X-201X学年度第一学期)冯苗苗一、《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
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
因而,高老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
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因此,高老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
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高老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
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
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大家可以看出,在高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第4、5自然段的处理:高老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
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
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
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高老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
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年级语文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评课稿评课教师:黎玲2015年11月17日星期三上午:第三节班级:四〔1〕班授课教师:庆丽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们到多媒体教室听课。
这教师上的一堂公开课——《颐和园》。
下面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教师紧扣浏览的顺序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展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师生配合不错,朗朗的书声时时萦绕耳畔,从中学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丽以与写景文章的写作特点。
不过,个人有些看法:1.语文强调多读,教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
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
课堂上教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
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
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展推敲。
课堂上,教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展教学,学生在比照教学中体会到了湖的静。
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
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
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
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防止平均用力。
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看法,不正之处还敬请各位批评指正.《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评课教师:黎玲2015年5月17日星期三上午:第三节班级:四〔3〕班授课教师:碧清《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开展顺序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而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意深刻,很有启发性。
四年级《颐和园》评课稿
星期五上午,听周先生指导颐和园教训。
这一课,周先生尊重教授死亡的认知特性,第一个帮助教会第一个解决第一级文章的反向秩序称谓。
二,引导死亡的教导,掌握词的理解基本,自我阅读的自我实现,相互交流,感受作者用清晰的词语,描绘景点的景点,进入字之间的写作。
在学校开始时,周先生从自己的心里生活了颐和园的电路图。
教学后,他教导了教学和学习的乐趣,提示他们阅读和理解文本。
与作者的旅行相反的是什么?快速阅读文本,用 - 绘制作者去翻译句子,以此类推,在我旁边的道路的另一边。
进入颐和园的宫殿,绕过大厅,然后去着名的长廊。
在长廊后,然后去了长寿山的脚。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陀前面昆明湖周围是长长的银行,通过十七洞桥到湖中间的岛屿。
从长寿山,它是昆明的湖。
死亡按照旅游路线,与颐和园的草一同旅行木。
在周先生的指导下,静态文本的文本,长期以来教导大脑在情况顺利理解,广场上一直混乱无章。
叶崇涛曾说过,笔者认为一条路,根据路的感觉真的。
在老师的指导下,教授遵循作者的写作思想,重新体验作者的原创作品 - 也就是颐和园的作者以相反的顺序。
1,简单地图,简单而不简单二,沉金话,Akira的命运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音单元,阅读文本,他们必须去教死人沉入词,通过过程和教一个味道的应用的精致的话,感知文本的核心内容。
例如,对水平基础这一术语的理解,周先生接受了离散教学教学的收集组成,首先要求死亡阅读文本与阈值的关闭句子,然后指导你可以按照文本提示,用手指指出哪个是阈值?请老师给老师的手写上来参考。
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周先生也应该引导。
在教室里有这样普遍的现象:教死人读这个词,是一个小和尚读佛的有无意的形式,有的教死人读这个词总是一种语调,读所有的话由先生,单调阅读的话,已经被教导读的话常见的问题。
而周先生在教导死亡读这个词,是如此指导:每一个字都是可行的,只要你专注于阅读,就能突出语言的魅力。
高耸的意义是什么?如何阅读这个词,在它的命运释放之前?只是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来读这个词,大概读出词的意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评课记录1
颐和园评课记录
李华:赵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
“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为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作者抓住景物描绘的特点,赵老师在教学不同景时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
“长廊”抓住“长”、“美”,特别是聚焦于“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
”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画多,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其中一幅画。
从而达到读、写、说、想的结合。
“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只是在教学中读的时间还可以充分些,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
特别是当学生读得不够入境时,老师不妨示范引读,因为老师上课的激情在课堂中起决定作用。
贾正奎:第4、5自然段的处理:赵老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
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
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
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赵老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
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武新芳:语文强调多读,赵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
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
引导。
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
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
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2016年11月2日,我聆听了XX中心小学劳老师的一节课,本堂课,劳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帮助学生扫除了生字词障碍,与学生一起解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问题。
其次,引导学生在“五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相互交流,来感受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各处景点的风景奇特。
我认为劳主任这节课的优点主要有:(1)语言水平高。
劳老师声音非常好听,亲切而自然,教学语言简洁明切,问的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引导学生的思考;(2)字词扎实,关注需求。
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及时进行了必要而多样化的指导,如“殿、栽、堤”的字形强调,“耸立、神清气爽”的理解等。
感觉劳老师想学生所想,课教学显现扎实的一面。
另一方面,劳老师注重帮助学生总结教学方法,在讲授完颐和园的长廊时,帮助学生总结出写作方法是:抓特点、用方法,明确写作方法的作用,以便学生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这说明劳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注重循环渐进,由浅入深。
劳老师设计教学环节时注重语言能力的推进,由读一读、说一说到想一想和写一写,非常好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这也显得课堂教学环节非常紧凑,条理清晰。
(4)收放自如,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在思考中提升。
教学设计中最后一个合作探究环节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提高了写作的水平,知道应该怎样去写好游记。
语文非常注重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劳老师设计的这个环节实现了“五读”教学法中“延读”这一步骤,非常好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中,学生在老师高效、实用的教学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语文《颐和园》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语文《颐和园》评课稿人教版学校四班级上册语文《颐和园》评课稿评《颐和园》TT昨晚去城西听课,获益许多,也有点滴感想。
下面就其中陈强执教的《颐和园》谈几点看法。
整堂课给我的印象是思路特别清楚。
下面我就从六个方面谈点看法。
1、导入简约明白,径直切入主题。
在板书课题时,对颐和园的“颐”字的字型作了强调,由于这个字的左边许多同学会把它写成“臣”。
对开头的颐和园简介安排得也很好,引起了同学对学习课文的爱好。
2、对字词教学陈老师也很着重。
对字音、字型、字义讲得很到位,用了近15分钟。
但是我想作为四班级的同学,应当自己有技能去完成字词的学习。
老师只要对几个典型的、难以理解的字词提示一下就可以了。
3、这篇课文是按巡游顺次描写了颐和园的漂亮景色,对于理清课文的脉络,陈老师做得很好。
陈老师在同学找到描写巡游路径的句子后,进一步出示了一段口头填空:先来到〔〕,接着到了〔〕,然后来到〔〕,最末到了〔〕。
同学对课文的脉络了解得很清晰了。
陈老师假如能在这时适时地进行这种写作方法的指导就更好了。
4、着重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同学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着重培育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同学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人们常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校生年龄小,对语文学习的深远意义是认识不到的。
推动他们学习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学习爱好。
所以,陈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生动的画面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在讲《颐和园》的第二自然段时,让同学欣赏颐和园长廊上的画的漂亮景色。
同学看到这些人物花草时,既惊异又兴奋,学习爱好特别深厚,并能直观感受颐和园的美。
5、《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既要组织学习活动,又要给同学以须要的点拨、辅导。
在出示走廊上的画后,陈老师提问:“看了这些画,你有什么想法?想说点什么?”同学只说出了辛苦,没有深入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能干,更不会产生民族骄傲感,教学难点就不能很好地解决了。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评课稿冰心说过:“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
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
”我听完卢小梅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心中油然想起这两句诗。
眼前这个纤弱的老师,在课堂上所迸发出来的力量着实令我震动不小。
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样,没有过于华丽的词藻,有的是清晰的环节,明确的要求,敏锐的观察,到位的点拨,对于学生学习的扎实推进,课堂就这样踏踏实实而又与众不同。
诚然,课堂教学可以看作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可以激发人的思维,沉淀一切改变人类的力量。
然而,教学的艺术无论怎么演变,原点还是踏实,唯有踏实才能创造美丽真实的语文课堂。
在卢老师一节《颐和园》的课堂上,我看到了“踏实”,并惊喜于踏实的力量。
踏实是一种厚重。
语文课纵然可以华丽,但,卢老师的课却给人以厚重感。
看起来常态的教学环节:导入——启发——深探——延展四个教学环节,但每一个教学环节,卢老师精心设计,踏实于“听、说、读、写”的训练,却又艺术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上不断碰撞出生成的火花,撼动听者的心灵。
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美的体验。
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厚重。
踏实是一种创造。
课很平实,教法却很新颖。
映像中“栽”的教法令我惊喜。
“为什么作者不用“种”而用“栽”呢?咱们来写写这个字,你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
”卢老师引用了“栽”字的来源,学生与老师一起,一笔一划写完这个字时,思维爆炸了:“用‘栽’显得长廊两旁的花更多”,“用‘栽’显得长廊的花不但多还种的整齐” ……卢老师对《颐和园》的美理解是有深度的。
引用资料丰富了学生对长廊的认识,扩展学生对横槛上图画的内容的畅想,惊喜于主席夫人和他们一样游览颐和园,《颐和园》的美是富有内涵的美,富有中华精髓的美,这堂课上,学生体验了这种美,听着何尝不是呢?我想这就是一种创造。
踏实是一种品性。
我很惊讶,上完课后,卢老师对自己教学的设计,课堂的表现,一针见血,反思自己的不足。
我想说的,她都说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评课议课会议记录
《颐和园》评课议课会议记录会议主题:针对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的课堂教学,进行评课议课。
会议过程:一、张月梅老师安排本次会议议程。
远程研修以来,大家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每一个人都受益匪浅。
今天,我们东营市胜利第三十四中学小学语文1组的8位老师共同观摩了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接下来我们就对这节课进行评析,请各位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不要有所保留。
下面先由邵老师对执教的《颐和园》一课进行说课。
二、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颐和园》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专题中的一篇写景的游记。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因此,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我们的教学,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课是一篇游记的特点,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听课评课记录
《颐和园》听评课记录听了老师们对我所执教《颐和园》的评课,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结合着我上课的感受和老师们的评课,来谈谈我对执教的《颐和园》一课的感受。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二.关注朗读。
朗读是中年级的一个训练点。
本节课中,我把“朗读”的训练做得到位而且精彩。
课堂中,读得时间充分,读的形式多样。
初读课文时,陈老师先提出了读书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上自然段序号。
”,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
学生带着目的去读,读得投入。
为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结构美,陈老师让学生二读课文(快速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先在哪里欣赏,又在哪里欣赏美丽的颐和园,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用横线画出来。
)然后通过交流、练习,学生明白了课文是按旅游顺序写的,同时也明白了课文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昆明湖。
在品读长廊时,抓住“你觉得长廊美在哪儿?”这一关键问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长廊的美,这种美是名副其实的,这种美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范读、引读,长廊的美在学生的印象中更深刻了。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三.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再加上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悟景悟中生情
---《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这篇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采用了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是四年级写作的一篇好范文。
教学中孙定国老师为了让学生景文结合,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他充分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先找景点,再说景物特点,最后品词品句体会情感”。
并且抓住重点语句,词语分析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朗读。
这样体现了教学中的“扶”和“放”。
所以课堂实行得有条不紊。
一、创设情境,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协助学生积累、使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
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在课堂中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万寿山顶——昆明湖;总分总的结构特点也非常明显。
尝试着让学生写游学校、游公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持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升写作水平。
三抓重点句、词加深理解
教者扣住文中的滑字让学生反复读书,体会用这个滑字好在哪里,为什么不用这个划字,在反复读书中体会到用滑的妙处,感受昆明湖的美景。
最后有一点建议,学完课文之后应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去写一些导游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