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西方文论选读 解构主义
精讲6 解构主义
考核知识点
• 13.1 解构主义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 13.2 转向解构的巴尔特的文本理论和文本阅读理论。 • 13.3 德里达论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 13.4 德里达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对汉字的向慕。 • 13.5 德里达常用的解构术语:“异延”、“播撒”、“补充”和“踪迹”。 • 13.6 德·曼的修辞学阅读理论。 • 13.7 布鲁姆的“影响即误读”理论。 • 13.8 哈特曼解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 13.9 福科的话语理论和权力理论。 • 13.10 福科论作者作为话语的功能。
13.1 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转向解构的巴尔特的文本理论和文本阅读理论:
文本理论: 从来不存在“原初”文本,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文本这种
“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游移、播撒、流转、扩散、转换和增殖,文本 本身只是开放的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 文本阅读理论:
○ 阅读“文本”需转喻式思维; ○ 判断“文本”间的区别,要依据它们不同的能指意指的活动路线与意义播撒过程; ○ 阅读“文本”是一种创造的双重“游戏”。
13.2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一、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1. 德里达1967年出版的《论文字学》被公认为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 2. 文字学:意为关于“字符”的“科学”。德里达认为传统语言学刻意用言语来压制文字
,从而阻碍了文字作为一门科学的建构。肃清言语加诸文字之上的阴影,是解构主义的 当务之急。 3. “逻各斯中心主义”(名词解释) 德里达称西方自柏拉图以来以言语直接沟通思想而贬抑书写文字的传统为“逻各斯中心主 义”,它的另一个名称就是“语言中心主义”。要建立文字的科学,势必要扫清这一障碍 。
解构主义学派
(二)德里达:延异和播散
德里达称西方哲学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而他的解构主义理 论就是演颠覆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 总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一个中心,而意义是固定不变的。 他得出了几种瓦解“在场”(Present)的解构主义策略:延 异(Differance)、播散(Dissemination)、踪迹(Trace)、替 补(Substitution)等概念。其中Differance(延异)就是德里 达自创的用来表现存在与意义之间的某种原始差异,从而瓦解 结构主义意义确定性的关键术语。“延异”与词语“差 异”(Difference)在拼写上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别,但“延异”既 指空间的差异或区分,又指实践的延期或推迟。
德里达:真正深刻影响了翻译理论的研究模式的是
后结构主义发起人德里达针对“逻各斯中心论”提
出的解构思想。它全方位摧毁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
各种“在场”(Present)的形而上学,集中表现为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意义的差异与延迟、意 义的播散和中心的分解等。德里达的代表作有《通 天塔之旅》、《文字语言学》、《写作与差异》等。
二、主要代表人物
本雅明沃尔特 (Walter Benjamin) :
本雅明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 20世纪在翻译研究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家、文学批 评家和语言哲学家、翻译理论家。20世纪20年代写的一篇题 为《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的序言, 从根本上质疑传统的翻译思想,认为译本和原文本无“忠实” 可言,译作不是去复制或传递原作的意义,而是既独立于原 作又与原作相互联系:译作迟于原作,是原作的“来世”, 是原作生命的延续。他的这种观点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与 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打破了原文的权威地位,将译作从次 等、屈从的处境中解放出来,对后来解构学派翻译思想家颇 有启发。
解构主义与劳伦斯·韦努蒂
• 劳伦斯·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策略
• 3.1 关于翻译,社区和乌托邦的关系
韦努蒂在文章“翻译,社区,乌托邦”中通过对 翻译、社区和乌托邦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 “在翻译过程中,两国的语言和文化不可避免地 存在着差异。在这种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译者试 图建立一个与外国文化进行沟通的社区 (community),使两国文化产生共鸣。译作 的生存是由译作与译作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条件 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这种关系就是社区。”
然而,韦努蒂指出,“十全十美的翻译是乌托邦式的想法,
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译者试图使本国文本与外国文本进 行交流,并预计到这种交际社区会被建立起来,翻译将会 成为国内外读者相互沟通的桥梁。而在意识形态上,翻译 并未使乌托邦式的社区得以实现。” 也就是说,意识形
态方面的差异不是通过翻译就能解决的,本国文化根深蒂 固的影响不可避免要同化外国文化。这种乌托邦式的设想 固然不能完全根除翻译中两国语言和文化不平衡等诸多因 素,但它毕竟表明:人们希望这种差异不会对不同语言文 化的交流形成障碍。
• 解构主义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20 世纪60 年代
倡导的一种反传统思潮。他1967 年出版的《文学 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 部书,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从此,解构主义就 显示出巨大的声势,并形成法国的德里达、福柯、 巴特和美国的德曼等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相互呼应 的解构主义的思潮。他们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 论,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开拓了 翻译研究的新视野,并逐渐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 译流派。
他的翻译策略也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弱点: (1)他反对意义的确定性,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
因而难以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此结论有点 以偏概全。 (2)如果说译作果如韦努蒂所言,根本无须忠实于原作, 那么翻译批评似乎也就失去了依据与意义,翻译研究也就 变得没有必要了。 (3)韦努蒂的翻译策略最明显的一个弱点是它缺乏对语言 问题的研究。语言是翻译活动的媒介,讨论翻译研究而不 讨论语言是不可思议的,这主要是因为它在批判了各种形 式的结构主义之后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语言理论作为翻译学 的基础问题。
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代表人物、作品
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代表人物、作品1、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最早反映在弗兰克?盖里被认为世界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代表作:1989年设计的德国维特拉国际家居展览中心。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Museo Guggenheim Bilbao)建于(1995~1997)年,作为90年代世界最著名的新建筑,盖里重新撰写了建筑手法的传统盖里的设计基本采用了解构的方式,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构造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形态。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采用解构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他重视解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整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的充分表达。
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但本身却是一种新的形式。
是解析了以后的构造。
他对于空间本事的重视,使他的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所谓的总体性和功能性细节,而具有更丰富的形式感。
2、P·艾曼森(Peter Eisenman)P·艾曼森(Peter Eisenman)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与P?艾曼森有较多联系,对其思想也有一定影响。
艾曼森的两大作品——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克斯纳艺术中心与辛辛那提大学DAAP学院。
艾曼森主持的DAAD学院扩建工程的设计工作始于1987年,学院1996年底建成。
原建筑呈折线互相联系,扩建部分在原有建筑北侧而且沿着山坡布置。
总体布局、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独具特色。
设计借助计算机,建筑轴网的每个交点都在三度空间不断位移,多层次交叉、错动。
利用扩建部分与己建成部分的空间作为中庭。
新旧建筑之间的空间本来就极不规则,设计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并予以发挥。
沿中庭北侧布置单跑大楼梯,平面呈曲线状,坡度极缓而且有宽度变化,大楼梯与横跨中庭的天桥、顶光组合成极具特色的共享空间。
由于高层的变化、构造的扭转、空间的穿插,形成强烈的动感,这种扑朔迷离的空间在建筑艺术确实有所突破。
德里达—解构主义
“logos”
“逻各斯中心主义”
看 作
“在场的形而上学”
语音中心主义
言语/文字,自然/文化, 男人/女人,灵魂/肉体, 意识/无意识,理性/疯狂, 真理/谬误,先进/落后, 开明/蒙昧,西方/东方, 主体/他者,等等
德里达则认为,对立项之间仅有一些差异,而无 孰优孰劣的等级秩序。不仅如此,对立项之间,还 存在着大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他身体力 行地发起多项针对二元对立及其等级制的解构。以 上述言语/文字为例,他证明文字不仅不劣于言语, 作为元书写的文字,反过来还宽宏大量地包括了言 语。
发明延异概念
索绪尔语言学认为,符号是由概念和声音两部分构成的。现实中 的具体事物在人脑中得到反应和体现,然后由具体的语言符号加以 表现。这就产生了结构语言学的一个重要两项对立:能指/所指。其 中,能指起主动与支配作用。 传统语言学也认为,所指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有着一一对应的关 系。它们在语言中的表达则是言语。能指不仅包括言语,还包括文 字。但是,文字作为能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表达言语。这 体现了传统哲学重语言、轻文字的观念。对此,美国批评家里奇在 《解构主义批评》中作出准确解释:符号的能指对应指向概念的所 指。也就是说,声音代表着一个完整概念。它们都被人们所意识。 举例来说chair(音标)这个发音所指的就是“椅子“这个反映在人们脑 中的概念。而现实中的椅子实物,并没有在场。
中国有哲学吗? 德里达:对中国文化一直非常关心,方方面面都有 兴趣。但是兴趣最大的是汉字的文化,因为汉字不像西 方文字那样对声音亦步亦趋。如是看哲学,它是西方的 传统。哲学能够在中国文化中植根发芽,花开结果?而 且,古代中国有没有哲学呢?我的看法是中国没有哲学。 德里达:西方哲学根子在于本体论的传统,穷究逻 各斯。即使中国的思想传统不叫做哲学,那又有什么关 系?今天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文化,都已不是原 封不动的古老中国文化,而已交织了西方的文化,正像 今天西方的文化里边,也渗透了中国的文化,故中国文 化一样需要西方的解构,一如西方之需要中国。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1]
7、3 解构主义7、3、1 解构建筑概况20世纪80年代,西方建筑界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解构主义”的新思潮。
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以后出现的历史主义、通俗主义的思潮持批评态度,试图建立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建筑的得名,与两次重要活动有关:一次是1988年6月至8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七人作品展;另一次是同年7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在思想观念上确实存在着某种关联,一些解构建筑师比较关注哲学,试图将建筑纳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而另一些解构建筑师则不然,他们更加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全新创造。
第一类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丹尼尔·里伯斯金、莱姆·库哈斯等。
第二类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蓝天组等。
7、3、2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从70年代到80年代,分别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普林斯顿大学等执教,在纽约和巴黎成立事务所,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院长。
思想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福柯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从“分解”到“叠合”为处理拉维莱特公园开发计划的复杂性和不定性,屈米以“分解”的观念在公园用地上建立起三个结构系统:“面”系统,以一种表层结构来表达;“线”系统,用了许多连接线条和线性构件;“点”系统,精心设计了许多小型构筑物。
“点”、“线”、“面”三个系统,还无法控制公园的整体结构。
屈米将“点”系统上的10.8m 见方的构筑物放置在一个间距为120m的方网格的交叉点上。
构筑物形式各异,但红色却是唯一的保留颜色。
在方网格有秩序地组织下,“点”系统及构筑物具有了决定整个公园结构的作用。
解构主义学派
一. 理论背景
翻译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后,主要向一 些“后现代”翻译理论发展,而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 原因之一就是解构主义被引入了翻译学研究。解构主 义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 颠覆传统的全开放式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学为哲学基 础,主张多元性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果的封闭性,消 除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观念,颠覆两元对立的西方 哲学传统。90年代后,解构主义大潮开始衰落,但是 解构主义原则已经深深渗透到翻译研究领域。
第三,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本雅明认为, 翻译像哲学,像批评或文学批评,像历史。译文与 原文在意义或内容上无关,只是语言之间的关系。 翻译拆散了原文,杀死了原文,并发现原文早就死 了。如果人们从纯语言的角度来阅读原文,那么译 文并不属于原文的生命,原文已经死了,但译文属 于原文的来世(Afterlife),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原文 的死亡。因此,翻译可以说是作品生命的延续,译 文成为原文永恒的来世。这样,本雅明就告诉我们, 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
主要理论
(一)翻译:一种文化和政治行为
韦努蒂对翻译下的解构主义定义是这样的:“翻译是译者在 理解的前提下,用目的语中的能指链来替代源语文本中的能 指链的过程。”因为意义是一个可能是无限的链(可以具有 无限的联系的、多义的和互文的)上的关系和差异所产生的 效果,意义永远是有差异的和被延迟的,永远不会是一个原 文的整体(Derrida,1982)。因此,不论是外国的文本,还 是译文,都是派生的,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材料构 成的。不论是外国的作者,还是译者,都不是原作者,同时 也使作品的意义产生不稳定性,以至会超越作品的意图,甚 至与作品的意图有矛盾。
解构主义
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
古根海姆博物馆位于西 班牙城市毕尔巴鄂。整个结 构体由盖里设计。博物馆在 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 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 属,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 业传统遥相呼应。 博物馆最醒目的是第一 层水滨景观。整个建筑由一 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 曲面体量组合而成,其形式 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 关涉,超离任何习惯的建筑 经验之外。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的外观,像 是由许多小型建筑或不同建筑元素 随意拼合的即兴表演。看似自由到 极致的造形实际上脱胎于一个很常 规的平面,各房间在空间上彼此联 系,使室内空间能彼此渗透交流。 白色抹灰的墙面、金属板的屋顶等, 结合看似残破、片断、舞动的形体 塑造了一个“可进入的雕塑”般的 建筑。 它继承了表现主义建筑的传统,以 丰富的空间设计,独特的光线组织, 以及精确的施工营造了解构的氛围。 在室内到处都有使人惊奇的景观和 奇特的光照。
彼得· 艾森曼及其代表作品
• 彼得· 艾森曼 • 思想基础:乔姆斯基的 结构主义哲学,德里达 的解构主义哲学,德勒 兹的后现代哲学。 • 代表实例:系列住宅, 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 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5-1989),哥伦 布会议中心(19891992),欧洲被屠杀 犹太人纪念碑
艾森曼关于解构主义的思想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德里达 屈米 彼得· 埃森曼 弗兰克· 盖里
解构主义的奠基人---德里达
(Derrida,1930—2004)全 名雅克·德里达,当代法国 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 论家和美学家,解构主义思 潮创始人。 德里达表示他一向尊 重古典文本如柏拉图和亚里 士多德,同时表明一切解构 均来自潜在的内部矛盾,不 是自外强加的。
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 艺术中心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解构主义建筑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建筑风格,其核心理念是反对传统建筑设计的规则和秩序,强调建筑设计的无序、动态和多元。
以下是一些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是解构主义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设计风格充满了流动性和动态感,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她的作品包括广州大剧院、南京青奥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
2.库哈斯(Rem Koolhaas)库哈斯是荷兰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也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设计风格充满了颠覆和创新,强调建筑设计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他的作品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址、荷兰国家博物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等。
3.埃森曼(Peter Eisenman)埃森曼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也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设计风格强调建筑结构的无序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空间和形式的多元性。
他的作品包括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公共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唐人街保护与发展规划等。
4.格里芬(Michael Graves)格里芬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风格充满了幽默感和卡通色彩,也具有很强的解构主义特征。
他的作品包括波特兰市政厅、迪士尼总部大楼、美国驻德国大使馆等。
5.哈林(Eduardo Kamin)哈林是阿根廷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风格充满了颠覆和创新的元素,以及很强的文化和历史意识。
他的作品包括阿根廷国家大剧院、智利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巴西圣保罗国际机场等。
总的来说,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了一种反对传统设计理念的创新思潮,其作品强调无序、动态、多元和开放性。
这些代表人物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后来的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解构主义
常常用来确认在场的连续性 (如潜能、实在、真实等)。
它构筑起的承诺:人最终可 以与作为是体现存在的现实 相遇而不需要任何介质,有 关世界的总体知识完全可以 被获得。
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是
关于每件事物的规定性的本 真说明。它的词根是希腊语 中的logos,意义是“语言” 或“定义”。强调在万物背 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 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
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 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 东西构成了一系列逻各斯, 所有的人和物却拜倒在逻各 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 逻辑,而它是永恒不变的。 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 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二 背景及形成原因
1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等叛 逆思想 2 1968年法国和欧洲的学生造 反运动 3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理论 尤其①提出语言第一的观点
3 向慕汉字
德里达为寻求西方哲学乃至语言 观念的出路,他把目光转向了东 方,尤其是中国文字的文化。 他发现汉字不仅是一种表意文 字,它同样也能表音。在言语\ 文字这个二元对立被颠倒过来了。
在结构上,表意胜过表音,始终 居于主导地位。
4 “德里达式”术语
Ⅰ最有名的是异言(diffe`rance) 法语中它与“差异”只有第七个 字母a和e一处只差。含义可理解 为异言是一种原型差异,它渗入
④原型文字 他认为文字是语言的本原和原型
2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 的解构
德里达发现二元对立是传统哲学 把握世界的一个最基本模式,且双 方并不平等;往往“其中一项在逻 辑、价值等方面统治着另一方”。 他的基本解构策略:“便是在一 个特定的时机,将这一等级秩序
颠倒过来,诸如真理\谬误、理性\ 感性、语言\文字、自然\文化等, 其先项的所谓本原意义都是形迹 可疑的 ”。
解构主义学派1
1992年漓江出版社的编辑找到董燕生,邀请他重新翻译《堂吉诃德》。
当时,杨绛版的《堂吉诃德》面世已经14年。
在《听杨绛谈往事》中,杨绛曾经回忆翻译这部72万字的译著前后经历整整二十年时间。
为了以读懂原著,杨绛从1958年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61年着手翻译,“文革”初期,已被完成的译稿被红卫兵没收,十来年后干校结束又从头翻起。
而《堂吉诃德》第一版在“文革”结束后不久首印的十万套很快售完,第二次印刷又是十万套。
1978年西班牙国王、王后访华先遣队到达中国见到的一个景观就是:北京书店门前读者排着长队购买《堂吉诃德》新出版中译本的盛况。
之后西班牙国王访华,邓小平把《堂吉诃德》作为礼物送给了国王。
二、教学重点: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解构与结构的概念,德里达的“延异”和“播撒”等学说,本雅明的“纯语言”理论,异化翻译。
三、教学难点:解构的概念,德里达的“延异”学说,本雅明的“纯语言”。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文结合,对学生进行一些提问。
五、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提问环节: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原文依赖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就无法存在。
(二)解构主义的背景:中国文化大革命影响,法国“五月风暴”,解构破坏结构。
(三)解构主义的起源:雅克·德里达攻击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攻击结构主义的理论,提出解构主义。
(四)与结构主义的比较:解构的基础是结构。
(五)解构学派突出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瓦尔特·本雅明,劳伦斯·韦努蒂。
1. 雅克·德里达:(1)生平:解构主义的鼻祖(2)主要著述:《论文字学》,《写作与差异》,《言语与现象》(3)翻译学说:“延异”概念-产生各种差异的播撒行为,“印迹”概念-意义表示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物,“播撒”概念-揭示了文本旅行方向的杂乱无序,“可重复性”概念-打开了不可译的上下文(4)翻译观点简述。
2. 瓦尔特·本雅明:(1)生平:哲学家,思想家。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8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是盖 里的一个重要作品,具 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 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 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 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 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 的统一,而在于部件个体 的充分表达。
9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的外观, 像是由许多小型建筑或不同建筑元 素随意拼合的即兴表演。看似自由 到极致的造形实际上脱胎于一个很 常规的平面,各房间在空间上彼此 联系,使室内空间能彼此渗透交流。 白色抹灰的墙面、金属板的屋 顶等,结合看似残破、片断、舞动 的形体塑造了一个“可进入的雕塑” 般的建筑。 它继承了表现主义建筑的传统, 以丰富的空间设计,独特的光线组 织,以及精确的施工营造了解构的 氛围。在室内到处都有使人惊奇的 景观和奇特的光照。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善于理论建树的艾森曼转向了对解构主义的关注德里达巴特尔等人的理论成为他在批判中形成更深刻的解构主义建筑学说的强有力支柱艾森曼认为后现代时期已不再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也没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这样形式和功能不再
解构主义
汇报人:Anne
目录
1. 概述 2. 产生背景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0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关于解构主义的思想
•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善于理论建树的艾森曼转向了对解构主义 的关注,德里达,巴特尔等人的理论成为他在批判中形成更深刻的解构主义建 筑学说的强有力支柱 • 艾森曼认为,后现代时期“已不再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也没有对原初形式的 信仰”,这样,形式和功能不再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形式的意义也与功能、美 学没有直接的联系。总之建筑并不存在原始价值。 • 建筑评论家菲利普·朱迪狄欧(Philip Jodidio)曾经问过艾森曼类似的问题“当 你自己在建筑中时,你不希望空间很舒服吗?”艾森曼回答说进入他的作品“ 第一感觉可能是不舒服,然后会觉得迷失方向。”他希望通过这种不舒适的感 觉唤起人们对建筑的关注。“当你感觉舒服时,你会开始忽视空间;在你感觉 舒服的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 • 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 ,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构主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构主义154.解构主义是什么?(1)解构主义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起于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总体上表现出对结构主义的不满和失望乃至批判否定。
(2)60年代法国一些文论家、作家和哲学家组成了“太凯系”集团,明确打出后结构主义的旗号,德里达也是其重要成员之一,该集团在思想上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有密切的联系。
随后德里达将解构主义介绍至美国,很快取代了新批评长期以来的支配地位,尤其是“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颇负盛名,80年代后半期解构主义逐渐退潮。
(3)代表人物:德里达、德•曼、哈特曼、布鲁姆、米勒、福柯等。
(4)理论来源:①尼采的非理性主义与解构主义关系密切,他主张文字超越一切观念形态,真理就是一支由隐喻、拟人和双关等修辞手段组成的军队,哲学和一切观念形态都首先是文字。
德里达受尼采影响也肯定文字的自由游戏。
②德里达在解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上与海德格尔极为相似,其语言第一的观点以及用文学和艺术来解构并拯救哲学的观点也对德里达发生了直接影响。
③巴尔特后期转向了后结构主义,建构了独特的文本理论与阅读理论:a从消解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入手,认为文本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并不能构成索绪尔所谓的完整固定的符号,能指所指涉的是一个能指群,能指最终只能够在所指的表面进行自由漂移,语词符号不再是明确固定的意义实体,巴尔特据此指出“作品”是“单数”的,而“文本”则是“复数”的。
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播散和转换,文本本身只是一个开放无尽的象征活动,任何意义都只不过是这个活动中迅速生成而又迅速消失的东西,这是对结构主义“作品论”的有力消解。
b阅读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阅读结构主义“作品”,只需要理解性思维;而阅读“文本”则需要转喻式的思维,就是需要把文本的每一部分和每一个象征都看作对另外更大部分和象征群体的无限替代品。
二是判断结构主义“作品”间的区别主要根据我们所理解的确定的意义内容,而判断“文本”之间的区别则需要根据不同的能指所指的活动路线和意义传播过程。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讲解共49页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45、法律的制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讲解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
整个建筑是由很多个相互依赖、形成独立 的结构组成,无论是立面还是总体,无论 是外部装饰细节还是室内设计,都强烈表 现出精心处理出来的分离感和破碎感。
27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
欧洲被屠杀犹太人纪念碑
入手点不是象征感,也不是纪 念意义,而是一种有构成感的 几何体块所造成的秩序感,在 具有有效部分的真实世界和无 法读解的玄想之间徘徊
29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伯纳德·屈米
• 伯纳德·屈米( Bernard Tschumi,1944 ~ ) 世界著名建筑评论家、设计师。出生于瑞 士,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 ,在美法两 国之间工作与居住,长期担任哥伦比亚大 学建筑学院院长。 •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是盖 里的一个重要作品,具 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 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 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 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 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 的统一,而在于部件个体 的充分表达。
9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的外观, 像是由许多小型建筑或不同建筑元 素随意拼合的即兴表演。看似自由 到极致的造形实际上脱胎于一个很 常规的平面,各房间在空间上彼此 联系,使室内空间能彼此渗透交流。 白色抹灰的墙面、金属板的屋 顶等,结合看似残破、片断、舞动 的形体塑造了一个“可进入的雕塑” 般的建筑。 它继承了表现主义建筑的传统, 以丰富的空间设计,独特的光线组 织,以及精确的施工营造了解构的 氛围。在室内到处都有使人惊奇的 景观和奇特的光照。
15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
•
内部,所有面也是歪的、扭的, 找不到一个有规律的东西, 采光好,理性的随意
16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17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洛杉矶迪斯尼音乐中心
既像数艘在大海上扬 帆破浪的帆船,又似外 星人的雕塑, 经历16年用巨型银色 钢块堆彻波折,沃尔 特·迪斯尼音乐厅20日在 洛杉矶市中心正式落成。 这座超现代的大型建筑 即将成为洛杉矶爱乐乐 团的新家,它将以其动 人心魄的独特外表成为 洛杉矶的新地标。
5
2. 产生背景
• 解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而后现代主义一方面被某些设计家所厌恶,另 一方面被商业主义滥用,因而没有办法对控制设计三、四十年之久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起到取而代之的作用时,作为一个后现代时期的设计探索形式之一而产 生的。在建筑上最先开始,重要的代表人物有FrankGehry,BernardTschumi, PeterEisenman,ZahaHadid,DanielLiberskind,CoopHimmelblau等人。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FrankGehry,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 家。
6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
• •
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1929 ~ ) 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生于加拿大多伦 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后移民美国加利 福尼亚,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 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被誉为“建筑界 的毕加索”。 代表实例: 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1987-1988),毕 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1993-1997),洛 杉矶迪斯尼音乐中心(1998-2003) 。
4
2. 产生背景
——解构主义领袖——
•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 ~ 2004)
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 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 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 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 大加责难。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 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 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28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 • 安放了2711块混凝土板,在一个斜坡上以 网格图形排列 。 • 用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动态 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 的划分——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 • 原有秩序因人为因素而远离人类。营造了 心神不安缠扰不清的气氛。 没有使用任何 象征主义对纪念碑传统观念的激烈手法
20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关于解构主义的思想
•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善于理论建树的艾森曼转向了对解构主义 的关注,德里达,巴特尔等人的理论成为他在批判中形成更深刻的解构主义建 筑学说的强有力支柱 • 艾森曼认为,后现代时期“已不再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也没有对原初形式的 信仰”,这样,形式和功能不再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形式的意义也与功能、美 学没有直接的联系。总之建筑并不存在原始价值。 • 建筑评论家菲利普·朱迪狄欧(Philip Jodidio)曾经问过艾森曼类似的问题“当 你自己在建筑中时,你不希望空间很舒服吗?”艾森曼回答说进入他的作品“ 第一感觉可能是不舒服,然后会觉得迷失方向。”他希望通过这种不舒适的感 觉唤起人们对建筑的关注。“当你感觉舒服时,你会开始忽视空间;在你感觉 舒服的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 • 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 ,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31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伯纳德·屈米
拉维莱特公园
城市公园出现于19世纪 中期。为了改善城市居 民的生活环境,减少城 市污染,人们提出了将 自然引入城市、以园林 弥补城市之不足的观点。 拉维列特公园便是在这 样一个背景之下诞生的 作品。它位于巴黎东北 角,是远离城市中心区 的边缘地带,人口稠密 而且大多是来自世界各 地的移民。
7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 盖里关于解构主义的思想
• 盖里的设计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打破,然后重新组合,形 成一种所谓“完整”的空间和形态,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 他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以及多种物质形式并将视 觉效应运用到图样中去。盖里使用断裂的几何图形以打破传统习俗,对他 而言,断裂意味着探索一种不明确的社会秩序。在许多实例中,盖里将形 式脱离于功能,所建立的不是一种整体的建筑结构,而是一种成功的想法 和抽象的城市机构。在很多时候,他把建筑工作当成雕刻一样对待,这种 三位结构图通过集中处理就拥有了多种形式。
12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都是运用金属 的材质,扭曲 的外形进行设 计,达到表象 的形似性,更 加诠释了解构 主义思想。
13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
他设计这个建筑后,城 市开始重新兴旺,很多 人去毕尔巴鄂旅游专门 为了看这个博物馆
14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30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伯纳德·屈米
屈米关于解构主义的思想
1982年,屈米在法国政府举办的,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巴黎 十大建设工程之一拉维莱特公园的国际设计竞赛中夺魁,从此名声大 振,成为解构主义的中心人物,拉维莱特公园也成了解构主义思潮的 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从“分解”到“叠合” 为处理拉维莱特公园开发计划的复杂性和不 定性,屈米以“分解”的观念在公园用地上建立起三个结构系统: “面”系统,以一种表层结构来表达; “线”系统,用了许多连接 线条和线性构件; “点”系统,精心设计了许多小型构筑物。 “点”、“线”、“面”三个系统,还无法控制公园的整体结构。屈 米将“点”系统上的10.8m见方的构筑物放置在一个间距为120m的方 网格的交叉点上。 构筑物形式各异,但红色却是唯一的保留颜色。在 方网格有秩序地组织下,“点”系统及构筑物具有了决定整个公园结 构的作用。至此,公园设计才由“分解”实现了三个迥然不同系统的 “叠合”
21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
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该中心可以被形容为 非建筑或一个考古工 程,其基本元素是脚 手架和景观美化
22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
23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
网格结构的变异,导致原本规则的网格中出现 模糊空间,空间显得密集、狭窄、深邃、变化 多端,人在任何一处的感受都是多层次的,造 就了一个消逝和反思的场所,亦即回忆。
18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洛杉矶迪斯尼音乐中心体现了盖里的设计思想: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 义建筑整体打破,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所谓“完整”的空间和形态,具有鲜明的 个人特征
19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
• 彼得·艾森曼 (Peter Eisenman,1932~ ) • 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 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 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剑桥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 校在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Opposi tions。1980年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 奖。 • 代表实例: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 艺术中心(1985-1989),哥伦布会议中 心(1989-1992),欧洲被屠杀犹太人纪 念碑
解构主义
汇报人:Anne
目录
1. 概述 2. 产生背景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4. 启示
弗兰克·盖里( Frank Owen Gehry)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 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 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2
1. 概述
3
2. 产生背景
• 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他的叛 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 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 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 论。 •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在法国,抗 议运动被称作“五月风暴”。可悲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昙花一现, 转眼即逝。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 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不妨说,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 难以摇撼,却偏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的 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 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 由。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 “带着镣铐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