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为何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为何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近代西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管理学的产生

管理是人类社会有组织地追求目标必不可少的活动,管理理论是实际存在的管理活动及其职能、目的和范围的主观性反映。管理成为一种理论,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管理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及现代管理理论等一系列管理理论。

从有组织化活动开始,便有了管理活动,但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知识进行了系统化的综合。管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其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先是在经验管理中,根据实践对具体的知识加以抽象,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随后,根据客观的实践需要,在具体运用科学管理理论这一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从孤立地研究工人个体发展为研究组织整体,从而形成了组织管理理论的知识体系。又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基于核心能力的既合作又竞争,形成了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管理学研究便向着组织间管理方向发展。可见,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工厂管理、组织管理和组织间管理三个阶段。而且在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理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代替,而是相互补充与系统整合。

虽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应用到实践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然而中国管理学的真正发展却是在1978年以后,是以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工业化进程为背景。短短30多年,中国的管理学科在大量借鉴西方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曾对我国初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但是根植于西方价值观的西方管理模式难免也会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更无法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融合。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这样评价:“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很多东西可以引进,资金可以,机器可以,甚至先进的技术也可以,唯有一样东西——管理者不能引进。中国应该培养属于自己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只有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并为管理者所应用,才能培育真正强大的中国企业。”5000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推动和成就了世界上最富饶、最强盛的华夏帝国,形成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然而,为何管理学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通过查阅资料及小组探讨,我们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将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四个因素:

一、经济因素

与现代很多理论一样,管理理论是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管理活动实践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进入18世纪下半叶时,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使传统的小规模手工工厂一跃成为社会化大生产性质的工厂。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近现代工厂的出现,向传统管理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机械化自动化大生产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证生产的连续性、节奏性和均衡性?在产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怎样去保证产成品的质量和标准?工人与工作是否可能实现协调运转、有效生产?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管理活动主要局限于教会、军队、政府,可是正在兴起的工厂制度所提出的管理问题,同以前所碰到的问题完全不同。天主教会可以用教义和信徒的虔诚来组织管理它的财产;军队可以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管理大批官兵;政府机构可以不必对付竞争或获取利润而展开工作。可是,新工厂制度下的管理人员却不能用上述任何办法来确保各种资源的合理使用。生产实践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必须从理论的高度来思考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问题。随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完成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19世纪末,资本主义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竞争的优势必须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基础。为了解决当时工厂面临的市场和竞争者问题,产品质量和成本问题,工人的管理问题等,迫切需要提高和完善当时的管理的制度。可见,西方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对科学管理的迫切需要,为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打了坚实的基础。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是工厂制度的建立,而工厂制度对管理又提出来客观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西方的现代管理学理论。与此同时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期,未出现像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中国仍然是以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为主体,虽然催生了一些新的经济因素,但仍改变不了中国经济的性质,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中国没有发生过像工业革命这样大的经济革命,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工业化”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成果而已。当时的中国已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输出的场所,处于萌芽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在我国生产力低下,几乎没有对管理理论的需求的背景下,管理理论未能在中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学科互动因素

经济的高度发展,使西方不论是在社会科学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比中国大大先进,而这些学科的发展又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营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贝尔、爱迪生等人的一系列技术发明,为美国的工业化插上了翅膀。管理科学的学科边缘较为模糊,涉及面宽,许多学科都容易向管理学渗透,其中既有来源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也有来源于社会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与此同时学科之间分化和综合的矛盾也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就

我国而言,生产力基础的薄弱使各学科的渗透性不强,这样由于缺乏相关学科的渗透,管理学孤掌难鸣,体系亦因此难以构建和完善。

三、政治因素

十九世纪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历经了几千年已走向衰落。封建君主统治黑暗腐败,权利过于沉重,加上长期闭关自守,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不可能有所成就。明清政府都实行对内强化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工商业发展,束缚了生产力,如禁止私人开矿,规定布坊中的织机不能超过限定数量,对私营商业课以重税等,缺乏市场竞争,技术进步也步履维艰。明清政府闭关锁国,海禁便是自明朝开始的。到了清朝,更是变本加厉,一度规定“寸板不得下海”。康熙二十三年收复台湾后,沿海贸易有所恢复,但康熙五十六年重申禁海令,规定只能造不适合远航的平底船;私自卖船给外国者斩。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往来大为减少。而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则是一个民族不落伍、不被淘汰的关键。从1840年到1905年,中国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华战争的硝烟中。中国政府卑躬屈膝,疲于处理来自列强的各种无理条约,根本无暇顾及中国的经济发展,最后只能被动接受更为先进的西方技术,从时代的大背景下,失去了现代管理学发展的客观条件。反观西方国家,在我国固步自封的同时,西方国家不断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彻底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解放,以英国为首的许多西方国家都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阶段。在14至15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的巨变,政治上的导向,都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西方政府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社会民主自由的风尚逐渐传播来,成为了管理学发展的摇篮。

四、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形成的合力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管理学在西方的兴起。

(一)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一千多年来,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仅仅是为封建国家服务的,传统教育体制僵化,创新型人才匮乏。1905年,清朝虽然正式废除科举制度,但长期以来的封建教育思想仍根深蒂固,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即便各种新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马列主义等思想,但人们的思维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意义上的解放。

相比而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经过启蒙运动后,欧洲人民的思想得到普遍的解放,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自由主义盛行,民主国家逐步建立及完善,资本主义制度达到对全球的统治。

中国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让经济以及政治发展停滞不前,人们依然处于传统的生产及思维模式中,而西方自由开放的思想下的经济、政治发展形势良好,为近代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