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渡荆门送别》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诗人的情感。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几点感受颇深。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和演绎非常感兴趣,他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自己的声音和表情去传达诗句中的情感。这让我意识到,诗歌教学不仅仅是解析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今后,我将继续设计更多类似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升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诗歌意境与主题的把握: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诗歌的背诵与运用: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全诗,并能运用到实际的语言表达中。
举例解释:
-在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重点பைடு நூலகம்解“渡”字的含义,它不仅指代实际的渡过长江,还象征着诗人从少年步入成年的转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演绎。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探讨情感表达的方式,并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韵律、词汇解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课后的总结回顾环节,我认为可以进一步优化。今天的时间安排有些紧张,导致总结不够充分。今后,我会更加注意时间的分配,确保总结环节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内化。

部编八上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八上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点和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审美能力,提高对诗歌的欣
赏水平。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诵读法:通过反复 朗读,感受诗歌的 韵律和意境
讲解法:对诗歌的 背景、主题、艺术 手法等进行讲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讨论,探 讨诗歌的内涵和意 义
介绍诗人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诗歌中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入新课:介 绍《渡荆门送 别》和《钱塘 湖春行》的背
景和作者
朗读课文:带 领学生朗读两 首诗,纠正读
音和停顿
讲解重点字词: 解释两首诗中 的重点字词, 包括含义和用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结构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 达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和作 者生平,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辅助法:运 用多媒体手段,如 PPT、音频、视频 等,辅助教学,提 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利 用PPT、图片、 视频等多媒体手 段辅助教学
小组合作:组织 学生进行小组合 作,共同探讨诗 歌的主题和情感
朗读指导:注重 朗读指导,引导 学生通过朗读感 受诗歌的韵律和 意境
拓展延伸:结合 相关背景和资料, 对诗歌进行拓展 和延伸,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诗歌 内涵
添加标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难点是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通过 讲解、示范和讨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诗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3《渡荆门送别》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3《渡荆门送别》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四、品读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学生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三、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
三、赏析课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2、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三、整体感知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今唐.李白《静夜思》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乡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交代旅程
颔联喜悦开朗
颈联新奇景色
尾联思念故乡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周课序数
课题
课型
教 学 目 标
知识能力
〖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过程方法
朗读——翻译——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部编)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部编)

《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四首诗。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学习这首诗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准备多媒体教学。

2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熟读并背诵。

2.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李白这位大诗人的心灵吧!二、资料链接1.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3.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整体感知1.放声吟诵,读出节奏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精品教案】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

【精品教案】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有《李太白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三、读诗味,感知音韵美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jīng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视频范读,读准停顿。

渡远 /荆门/ 外,来从 /楚国/ 游。

山随 /平野/ 尽,江入 /大荒/ 流。

月下 /飞 / 天镜,云生/ 结/ 海楼。

仍怜 /故乡/水,万里 / 送 /行舟。

3、自由吟读,读出情感渡远 /荆门/ 外,来从 /楚国/ 游。

山随 /平野/ 尽,江入 /大荒/ 流。

月下 /飞 / 天镜,云生/ 结/ 海楼。

仍怜 /故乡/水,万里 / 送 /行舟。

4、学生齐读四、理诗意,探寻意境美1、注释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1)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1)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别家乡,远行江南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和壮志豪情。

教材中选取这首诗,旨在通过鉴赏这首诗,让学生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然而,对于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等深层次的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拓展思维,提升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这首诗,学生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的文化,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通过诗歌朗诵,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讲述李白的故事。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他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5 岁时随家人迁至剑南道绵州,成长于剑南地区。

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豪放奔放、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本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诗人简介及背景介绍三、教学新课1、听录音,明确节奏并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随之欣赏歌曲《渡荆门送别》。

2、字词释义(师解),然后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生答)。

(1)渡远:乘船远行;从:跟从,随从;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尽:消失;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天镜:比喻明月;云生:云彩兴起;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依旧,照旧;怜:爱。

(2)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3、叙事《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答: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4、描景(1)a、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对偶;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颔联画面的壮美。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用的很好,试分析揣摩其艺术效果。

答: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用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2)颈联里展现了几幅图?分别是何时的图?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两幅图所展现的画面。

答:两幅图(水中映月圆、天边云霞图);晚上,白天;5、抒情(1)“故乡水”如何理解?(师解)诗人从小开始,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实用】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实用】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结合字词,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重点)2.同题扩读,体验本课学习的鉴赏方法(二)教学过程:课间播放歌曲《渡荆门送别》,交流有关李白的知识。

1.初读诗歌,说说感受①导入:同学们,课间我们听的是吟唱版的《渡荆门送别》。

每当乐声乍起,歌韵初扬,我就心醉神驰,仿佛已经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和李白在荆门的长江上把臂同舟共游了。

②介绍荆门山: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人们常把荆门山称作“蜀楚咽喉”。

等到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荆门山口,才真正流入江汉平原地带,水面骤然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展奔放的姿态。

③介绍诗人:(出示幻灯片)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那一年,李白25岁,第一次离开故乡蜀地,此时舟出荆门山,故乡在身后,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从此开始。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这段旅程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板书课题)④自由朗读诗歌: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提示:豪迈、雄健、壮阔、深情、富有想象等。

⑤根据学生的感受,朗读全诗。

可以有不同的朗读处理,用最能渲染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的方式演绎《渡荆门送别》。

2.想象画面,领略意境①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苏轼赞王维的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高明的诗人都是善于营造画面的。

(板书诗中有画)朗读全诗,闭上眼睛回味,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些画面?(可以采用“男生读一二联,女生体会;女生读三四联,男生体会”的方式进行。

)②根据想象,展现画面:同学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依稀的画面,让我们和诗人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走到画面里去。

来,我们化身为李白吧!(出示幻灯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示例:我看见天险雄秀的荆门山渐渐远去,漫长的水路把我带到了楚地,家乡已经十分遥远,眼前是平阔的江面。

我心里充满憧憬,就要去新天地闯荡,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舞台?③梳理想象,找出依据:根据示例,找出想象在诗歌中的依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唐诗五首 - 渡荆门送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唐诗五首 -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积累优秀古诗词;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鉴赏送别诗的方法,触类旁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古人深邃真挚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学会鉴赏送别诗的方法,触类旁通;教学难点:感悟古人深邃真挚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江淹在《别赋》中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尤其在古代,人们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可谓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所以,表达离愁别绪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渡荆门送别》这首送别诗,通过这首诗找到鉴赏送别诗的方法,正可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抓好意象、感悟意境:好诗不厌百回读,品诗当从朗读开始,谁能勇敢的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五言律诗?(抑扬顿挫,读出了诗的韵味)老师再找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朗读律诗一定要注意轻重音、读出节奏)下面就请咱班所有同学来齐读一遍,《渡荆门送别》李白,齐通过这首诗你读出了什么?你又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呢?(我读出了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我是从山随平尽,江入大荒流中诗人对山、平野、江的描写中感受到的。

我读出了李白对家乡的依恋和不舍,我是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水和舟看出李白对家乡的不舍和眷念,尤其是一个“怜”字。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置身于李白当时所描绘出的那种优美辽阔的氛围之中,我是从诗人笔下的山峦起伏,江流奔腾,月明如镜,云霞飘飞等景物中感受到的。

)其实啊,同学们刚才提到的高山、月亮、云朵、水、舟等等这一系列东西就是意象。

(板书:抓意象)我们品诗歌首先就要抓意象,那么何为意象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意象的神秘面纱。

实则就是咱们通常所说的借物抒情。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同学们记得咱们之前学过的《天净沙秋思》吗?我们来齐背一下,《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齐。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分析李白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友情和离别的独特见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对友情和离别的真挚情感,体会人性的美好与脆弱。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李白的思想感情及其对友情和离别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背景介绍、意象解析等内容。

2. 准备相关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和《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意象或手法进行详细解析,并向全班分享。

4. 诗歌解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诗歌的详细解析。

重点讲解李白的思想感情,以及其对友情和离别的独特见解。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渡荆门送别》,并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短文。

7. 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李白意象:X表达手法:X情感:友情、离别、X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荆门地区的诗词,与《渡荆门送别》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诗人对同一地域的差异化表达。

2. 创作练习邀请学生尝试仿写《渡荆门送别》,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诗歌背景及创作背景;2.理解《渡荆门送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学习《渡荆门送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渡荆门送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片或视频导入,引发学生对《渡荆门送别》的兴趣;3.交流讨论法:学生小组互动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4.情感教育法: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引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别离的思考;5.创新设计法:组织学生创作自己的送别作品。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渡荆门送别》的兴趣。

可以使用一段美景如画的江湖风景视频或者几张带有诗意的荆门图片。

2.课堂讲解(15分钟)(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现的相思之情和离别之感。

3.交流讨论(15分钟)(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从词句、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发言,并提出自己对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4.情感教育(10分钟)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别离之痛和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欣赏能力。

5.课堂讲解(10分钟)(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2)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6.创新设计(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想象的情景,创作一首送别作品。

可以给出一些创作思路和诗歌模板,鼓励学生放飞自我、展示个性。

7.分享展示(10分钟)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每位学生轮流分享自己的创作。

教师和全班同学可以对作品进行评论和欣赏。

六、教学资源1.记录诗歌《渡荆门送别》的文字版;2.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源;3.创作送别作品的素材。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优秀教学案例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格式特点。
3.讲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4.诠释诗人的情感变化,从离别之情到豪迈壮志,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诗歌的某一方面进行讨论,如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创设“诗人之旅”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李白渡荆门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沉浸感。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渡江的情境,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教师应设计一系列有深度、有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通过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观察、提问、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渡荆门送别》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式等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人豪放的性格特点。
-分析诗歌的结构、用词、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渡荆门送别》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本单元主要是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古诗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闲适心境和山水田园之美。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离开家乡,乘舟渡过荆门时所见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引导。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品味、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解读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品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以及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离别之意。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2. 品味法:通过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和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 想象法: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探究法:通过探究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

八年级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八年级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八年级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诗句。

分析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诗人的情感相融合,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的含义。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美丽的山水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2)提问学生:当你们离开家乡,看到这样的美景时,会有怎样的感受?(3)引出课题《渡荆门送别》,介绍诗人李白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3、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如“荆门”“从”“大荒”等。

(3)学生分组交流,互相翻译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学生翻译全诗,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4、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2)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描绘了荆门的壮阔景色、平原的广袤无垠、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天空中飞翔的云彩等,展现出一幅雄浑壮阔、优美迷人的画卷。

5-4.《渡荆门送别》知识点梳理

5-4.《渡荆门送别》知识点梳理

5-4.《渡荆门送别》知识点整理
【诗歌】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或称“大李杜”。

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问题探究
1.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2.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3.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三、诗歌主旨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八上诗词知识点梳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文学常识】
1.作者: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他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瑰丽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韵和谐多变。

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长干行》、《子夜吴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2.写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

开元十三年,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写下了《峨眉山月歌》;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门送别》所述的情形。

【译文】
1、解释词义
从:往大荒:辽远无际的荒野怜:爱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江水。

2、句义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情感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壮丽雄奇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兴奋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写作特色】
1、两种观景角度
2、变换角度抒情3.以动写静的手法
【脉络结构】
点题,叙事。

交代地点和事由。

引出下面的景物描写。

以移动视角写行船时的体验:写山峦从视野中消失,化静为动;江流
仿佛奔向荒原,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入:写出了江水奔向原野的气势。

以静观的角度描摹江上美景:水中映月图,写出江水的澄净明澈;
天边云霞图,写出云霞飘飞的变幻多姿。

表现了作者喜悦兴奋的心情和青春的活力。

运用拟人,变换角度,以故乡水送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思乡之
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