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修订版)
一、名词解释1、美学: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
它以丰富的现实的审美活动和集中体现审美活动的最典型和最高级的艺术活动为研究对象。
美学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2、美学研究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总之,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3 、非理想型生存:所谓“非理想型生存”又可以称之为人的“非理想性的人生实践”。
它是指人以其背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人生实践。
4、理想型生存:所谓“理想型生存”,也可以称之为“理想性的人生实践”。
它是指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主客二分,又叫主客关系。
就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它物为客体,主体凭借着认识客体的本质、规律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6、异化生存方式:7、功利性:8、审美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进行主动审美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
9、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被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注意、关照、欣赏的客观实体为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
10、审美关系: 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审美惊异: 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美学 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美育:是艺术和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的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化性起伪:是美育的功能之一,荀子以“化性起伪”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体现美育的功能。
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功能,伪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
怡情养性:美育通过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心里平横、人格的完善。
建立在主体的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
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教育,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勉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审美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寓教于乐:古罗马贺拉斯提出,把娱乐看成娱乐与道德的统一,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在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高度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境界。
艺术天才:1)艺术天才是艺术创造者的源动力2)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具有超于常人的能力,他们创造的作品超绝群伦,旁人难以比拟,被称为“天才”3)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艺术敏感: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艺术技巧:艺术创造者通过艺术品的生产全过程中,在质料上留下的形式符号痕迹,使意象完美的物态化和物化的生产行为。
艺术想象力: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或意象思维能力的程度。
艺术创造力:指艺术家通过艺术想象力把艺术感触丰富、充实起来,用恰当的形式符号表现在物体上,使艺术品得以完成的一种综合能力。
艺术操作:是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在质料上留下艺术形式符号的痕迹、使意象完美的物态化和物化的生产行为。
艺术接受的“观”: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1. 审美观点:指个人或群体对于美的理解和偏好,是对艺术作品进行主观评价和感受的角度。
2. 客观美:指美的存在和价值独立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 主观美:指美的存在和价值相对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具有个体差异和主观性。
4. 表现力:指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传达和表达作者情感、思想、意图的能力。
5. 比例:指艺术作品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大小、长度、宽度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平衡。
6. 对比:指艺术作品中通过对不同元素、色彩、形式、构图等进行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和对立,以增强艺术效果。
7. 平衡:指艺术作品中各个要素之间的权衡和协调,使整体具有和谐、稳定的效果。
8. 对称:指艺术作品中形式、结构、色彩等在中心线或轴线上呈现的对称关系,传达出稳定、庄重的感觉。
9. 韵律:指艺术作品中连接或重复出现的节奏、音调、形态等元素,使作品具有节奏感和动感。
10. 色彩对比:指艺术作品中通过不同颜色之间的对比,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增强作品的色彩表现力。
11. 空间感:指艺术作品中通过透视、构图等手法创造出的三维立体感和深度感。
12. 纹理:指艺术作品中通过线条、细节、笔触等表现出的质感和触感。
13. 意象与象征:指艺术作品中通过特定的形象、符号等表达作者的思想、主题或情感。
14. 躯体性经验:指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身体感觉和情感体验。
15. 群众审美:指大众对于美的偏好和主流审美趋向,受到社会、文化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美学的名词解释
美学的名词解释美学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美学来造句?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美学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美学的意思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1]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美学造句欣赏1. 兄弟啊,朱光潜老先生要是看见你的话,他肯定会放弃美学研究的!2.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3. 任何一种建筑,最初都是实用的。
它的美学意义是附加的。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实用性和美学之外,它还会产生第三种意义,那就是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
4. 真正的艺术品包含着自己的美学理论,并提出了让人们藉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
歌德5.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6. 纽约亦步亦趋地跟从着欧洲现代主义者的功能美学,城市很快就被亮闪闪的由玻璃和钢搭建成的国际风格的写字楼占领了。
7. 以上说明,中国少数民族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是十分丰富而多彩的,是中华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珠玉,它们为中华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的丰富、发展和繁荣作出了独特贡献。
8. 美学是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从丰富复杂的现实生命活动中分析审美要素,从浩如烟海的器物与中爬梳审美的蛛丝马迹,确是一桩苦役,但不下如此功夫,中国美学研究便无以深化,永远只能处于前科学阶段。
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审美关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形成的,对象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人也要求对象能够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的,对象对人的特殊关系。
审美关系的特征主要有:超越功利性、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
美的本质:把美的事物和非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
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
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崇高:是指在矛盾双方的冲突对立中显示出来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美。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浩方、劲健、奇特的特色。
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的研究也常常是在与优美的比较中进行的。
崇高是人与对象之间一种由对立冲突而最终趋于和谐统一的审美关系,其中人经由恐惧感、挫折感或敬畏感而获得精神快感,人的本质力量经过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得以显现或提高。
崇高既指对象的“巨大”存在,又是审美主体之精神的胜利。
崇高的事物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的简答题:一·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什么?答:1.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研究对象就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艺术的美学的中心研究对象。
2. 美学研究范围:根据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组成的三个方面,美学研究的范围也可以相应的划分为三个方面:审美主体的研究,审美客体的研究,审美创造的研究。
2、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哪些?答: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及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的规律。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一、名词解释美学: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归纳起来,美学有以下定义: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优美:亦称“秀美”。
美学范畴之一。
与“崇高”相对。
指事物呈现出婉约柔和、纤巧雅致的特性,以此唤起人们亲切、愉悦、平和、自由的审美感受。
崇高:是一个与优美相对的美学范畴,崇高是以人力反抗自然、以人性反抗兽性、在挑战拼搏抗争中获得的精神愉悦,是实践主体的巨大精神力量的表征。
丑: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
荒诞: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荒诞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活动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时间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二、简答1、美是什么?(优缺)美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概括归纳起来不外五个方面:(一)美在客观说。
这种理论最初注重美的自然属性的研究,发现了有关和谐、比例、对称、多样统一等美的外观形式法则。
后来侧重于社会美的研究,对美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有精辟的论述。
代表人物有狄德罗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二)美在主观说。
认为美是人的意识、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表现,这种理论在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感情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柯罗齐等。
(三)主、客观关系说。
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二者的结合中。
但在论说中有倾向于客观的,也有倾向于主观的。
美学名词解释(修订版)
一、名词解释1、美学: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
它以丰富的现实的审美活动和集中体现审美活动的最典型和最高级的艺术活动为研究对象。
美学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2、美学研究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总之,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3 、非理想型生存:所谓“非理想型生存”又可以称之为人的“非理想性的人生实践”。
它是指人以其背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人生实践。
4、理想型生存:所谓“理想型生存”,也可以称之为“理想性的人生实践”。
它是指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主客二分,又叫主客关系。
就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它物为客体,主体凭借着认识客体的本质、规律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6、异化生存方式:7、功利性:8、审美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进行主动审美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
9、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被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注意、关照、欣赏的客观实体为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
10、审美关系: 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审美惊异: 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三、名词解释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表达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鲍姆嘉登:德国理性哲学家、美学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理论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详细感性的审美活动表达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5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白觉、系统的理论性考虑。
6.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关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考虑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实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7.理论概念:马克思的理论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理论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概念的根底上形成开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理论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白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根底。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理论的。
这里,理论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根底的物质消费活动,义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消费活动,以及人们广阔的日常生活活动。
8.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详细表达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
9.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 -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美学名词解释
18、审美对象的开放性所谓开放性,就是说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可确定性。一方面,任何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但它只是一种意象或者说幻象;另一方面,真正的审美对象富有浓郁诗意是能够唤起人的审美意识,能使人闻之动心、品之无极,启迪人做无穷的追索和探寻。
《美学》名词解释
一、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二、1、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的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自己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的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通过自己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15、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和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
美学的名词解释是
美学的名词解释是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学科,也是一门探究审美现象和美的本质的学科。
美学不仅仅关注艺术作品,还关注日常生活中所感知到的美。
它试图回答关于美的定义、美的标准以及美的体验的问题。
美学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美的认知、审美观点、美的情感和创造力等。
一、美的定义美的定义一直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不同学者和文化背景对美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普遍性和不变性。
这种观点主张美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和主观感受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美是主观的,取决于个体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背景。
无论美是客观还是主观,美的定义都必须考虑到审美经验和美的创造力。
二、美的标准美学研究着美的标准,试图确定何为美的标准和评判美的尺度。
在不同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中,美的标准有所不同。
例如,在西方艺术中,尺寸、比例、对称和构图等因素被认为是衡量美的标准。
而在东方传统艺术中,追求内涵、意境和空灵等美的特征更受重视。
尽管美的标准因文化而异,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共通的。
三、美的体验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美的体验。
美的体验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
当我们感受到美时,会产生愉悦、享受和赞美的情感。
美的体验可以通过感官觉知,如观赏艺术品、听音乐和品味美食等途径获得。
同时,美的体验还包括心灵层面的思考与反省,如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理解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沉思等。
四、美的创造力美学研究还探讨美的创造力,即艺术家和创造者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表达美。
艺术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媒介来传达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感知。
美的创造力是艺术创作中的核心任务,它要求创作者具备创造力和艺术技巧,以达到表达自己对美的独特见解的目的。
美的创造力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和创新中体现。
五、美和人类文明美学的研究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美的追求是人类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和理解美,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提升审美品味和创造能力。
美学的名词解释
美学的名词解释美学是一门关于美的研究,涉及到审美经验、审美价值和审美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标准以及美的感受和评价等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美的定义和理解会有所不同,但美学的核心问题始终是人们对于美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评价。
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美感、表现、艺术、审美经验和美的哲学等。
美感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能力,是通过感官来感知和享受美的体验。
表现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美的方式,可以是绘画、音乐、文学、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建筑、设计和服饰等。
艺术是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它是人们通过创造和表达来呈现美的一种形式。
艺术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艺术、文学艺术、舞蹈艺术等,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创造力。
审美经验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涉及到知觉、情感和理解等方面。
审美经验可以是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也可以是对于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的感受和评价。
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同的人可能因为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和个人偏好等因素会有不同的审美评价。
美的哲学是美学探讨的重要内容,它关注对于美的本质和价值的理性分析和探讨。
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客观存在、形式结构和主观感受等方面。
美的价值涉及到美的权威性和价值感受,既包括对于美的意义和意义,也包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实现。
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描述分析、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实证研究和形而上学研究等。
美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也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进步相互关联,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实践。
总的来说,美学研究美的本质、价值和经验等问题,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科学探索,也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实现的重要支持。
通过美学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也可以为创造和传播美做出贡献。
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
2.劳动说:关于审美起源问题的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持这一观点。
具体而言,包含的观点有:社会实践创造了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审美观念是与物质生活方式相适应,由物质生活方式决定的。
原始艺术活动是从原始劳动演化出来的,审美活动是为了表达劳动的喜悦,而且审美活动的内容主要就是劳动生活。
3.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4.艺术美:艺术美是指以艺术作品形态存在的审美对象,他是人类专门为了审美而创造的对象。
艺术美是审美的最高形态,具有非功利的性质,它的原型是神话传说和巫术仪式,在文明时代转换为艺术。
5.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的一种理论。
巫术活动所创造的艺术具有双重的意义,它既能够增加巫术效果的气氛、情绪与形象的逼真,又能够使这种摹仿的外观创造及情绪宣染将人们带入一种幻觉真实,从而导引出一种愉快的感觉,最终又使之转化为审美愉快,这是,这种源于巫术活动的形象与情绪就脱离了实用的、功利性的目的,获得了独立的意义,不再是巫术,而是艺术了。
但是,如果将巫术作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不妥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原始艺术都与巫术有关。
6.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
在欧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时代朗吉诺斯的《论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博克,后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其做了全面分析。
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美学原理》名词解释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5、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成员我是自然科学家。
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认识世界就在于认识支配着世界的数。
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音乐就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人体的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的着名命题。
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美的,而且美的理念要获得一种感性的显现,要表现为一定的感性形象,才成为美。
8、美在愉快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事物引起的人生理和心理的快感的美的真正本质。
代表人物有休谟等。
9、美在关系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这种“关系”才是美的本质。
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学家狄德罗提出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0、美是生活说:美的本质的一种说法,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
它是由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美学是一门探讨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涉及美的本质、美的标准以及美的感受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美学这个词是由希腊语“aisthēsis”(感官)和“logos”(理论)两个词组合而成,字面意思是“感官理论”。
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理论框架,包括对美的本质、特征、起源和发展进行探讨。
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包括:什么是美?美的标准是什么?美在不同的个体和文化之间是否具有普遍性?美和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美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美的本质。
有些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感受无关。
他们认为美是一种客观的特质,能够在任何人或文化中被普遍认同。
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人类主体在感受和体验中产生的一种情感。
在这个观点中,美是个体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过程。
美的标准是判断美的等级和质量的尺度。
在不同的时间和文化背景中,美的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然而,美学家们认为存在一些普遍的美的标准,例如比例、协调、对称、和谐等。
这些标准被用来评价艺术作品的美丑,帮助理解和解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美学也研究美的感受和评价。
审美经验是人们对艺术作品以及其他美的对象的感受和体验。
人们对美的感受可以是主观的、情感的、理性的或直觉的。
美学家们试图理解和解释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评价的机制和规律。
美学还研究美和艺术的关系。
艺术作为创造美的手段和媒介,在美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艺术作品是一种通过形式、结构、颜色、声音等媒介来表达美的方式。
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都通过不同的媒介和表现形式来传递美的体验。
美学家研究艺术的目的是理解和解释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美和艺术家的意图。
总之,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涉及美的本质、标准、感受和评价以及美与艺术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美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的存在和表现。
美学名词解释最全版
1.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展改造而成为集体无1.2.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展传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些本质、特征、规律比拟自觉的理性认识。
1.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1.7.审美关系是指附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表达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2.1.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开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美学的全部名词解释
美学的全部名词解释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价值和效果的学科,它探讨了美的感知、美的创造和美的理论。
美学包含了众多的名词和概念,下面将会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美美是美学的核心概念,它是一种审美感受,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对于事物外在形态或内在意义的感知和评价。
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品和自然景观中,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体现。
美本质上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不同。
2. 审美审美是指个体对事物美的感知和评价。
它涉及到对艺术作品、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和体验。
审美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评价都有差异。
同时,审美也是情感和理性的综合体现,通过对事物的直觉和理性的思考来产生美的感受。
3. 美学对象美学对象是指被人们用来体验和感知美的事物,包括艺术作品、自然景观和人类行为等。
艺术作品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例如绘画、雕塑、音乐、戏剧和文学等。
自然景观如山水、花园和日出日落等也常常被人们视为美学对象。
此外,人类行为中的道德和行为美也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4. 美学经验美学经验是指人们对事物美的直接感知和体验。
它并非是理性的思考,而是一种直觉的情感体验。
美学经验可以发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可以出现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中。
通过美学经验,人们可以感受和体验美所带来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
5. 艺术艺术是一种通过创造和表现来表达情感、思想和经验的形式。
它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包括绘画、雕塑、音乐、戏剧、文学和电影等。
艺术作品通过形式、结构、节奏、色彩、字词等来传达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6. 美学理论美学理论是研究美的本质、起源、形式和价值的学科。
它包括众多的理论派别和观点,如形式主义、实用主义、心理学美学、社会美学等。
美学理论旨在解释美的实质和特点,以及美对个体和社会的价值和作用。
通过美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
7. 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的活动。
名词解释美学
名词解释美学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现的学科,探讨人类的审美体验、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
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艺术、音乐、文学、建筑、视觉传达等,通过研究这些领域的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
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美的本质。
在中世纪,美学被看作是宗教的领域之一,主要研究的是艺术作品和教堂建筑中的审美元素。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开始转向对绘画、雕塑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研究,同时也开始关注人类的审美体验和主观感受。
在现代,美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美的追求不断变化,美学也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现在,美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对美的理解和欣赏。
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术研究,它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无论是在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还是个人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和素养,以便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美学(Aesthetics)是一门探索审美经验、审美价值和艺术理论的学科。
它研究艺术作品和自然界的美,以及审美观念和美感的生成与理解。
以下将对美学中几个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审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审美经验指的是个体在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自然景观或其他美的对象时所产生的直接感受和体验。
这种经验往往包含感官的愉悦、情感的共鸣以及对艺术形式和符号的理解。
审美经验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审美价值(Aesthetic Value)审美价值是指人们根据审美经验中的主观感受,对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对象赋予的价值评判。
审美价值的准则有很多,包括美感的强烈程度、艺术的技巧、作品的情感表达、背后的文化意义等。
审美价值不仅仅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也受到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三、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艺术运动。
它主张通过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来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表现主义作品通常以夸张和夺目的形象、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构图形式展现,以表达个体对社会、人性和存在的独特见解。
四、象征主义(Symbolism)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
它追求超越现实的境界,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现道德、宗教、精神等抽象主题。
象征主义作品常常采用寓言、幻想和神秘的元素,通过所选择的符号和形象来传达深层次的意义和感悟。
五、平衡(Balance)平衡是指艺术作品中各要素在视觉上的稳定和和谐的状态。
在绘画、雕塑和设计中,平衡是指形状、颜色、线条等元素在空间中的分布和结构上达到均衡。
平衡可以是对称的、不对称的和放射状的,艺术家通过巧妙地运用平衡来创造出视觉上的美感和稳定感。
六、色彩对比(Color Contrast)色彩对比是指不同颜色在艺术作品中相互作用形成的明暗、冷暖、互补等对比效果。
色彩对比的运用可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表现情绪和焦点的集中等。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和理论。
它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2、美学研究对象:在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存在有分歧意见。
表现在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现状方面,形成了四种观点:一是认为以美为研究对象。
二是认为以艺术为研究对象。
三是认为以审美经验和人的审美心理为研究对象。
四是认为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动。
3 、非理想型生存:所谓非理想性生存,是指人以其背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有限的、片面的人的生存方式。
4、理想型生存:所谓理想型的生存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自由的诗意的生存的生存状态。
5、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就是指人的生存实践使现实的人陷入一种“思”的生存状态之中,从而导致生存实践缺少诗意,陷入局限的,非本真的生存状态。
6、异化生存方式:异化生存方式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对象的双向关系变成了为自己的对象所支配的单向关系,对象成为与他相对立的异己力量,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
人的生存陷入到完全囿于一种“尺度”的生存、一种非人性的物的生存。
处在异化生存方式中的人,他的生命的表现成为他的生命的丧失。
7、功利性:功利性在美学中表征的是,人“与人的真正自由本性相疏离的单向度的片面的存在。
”在这种存在中,对象世界仅仅具有现实的有限的意义。
囿于功利态度的制约,主体把对世界的有限把握当作完整的生存的把握,由此则遮盖了存在意义。
功利性的主体生存,意味着主体的局限性生存或非理想性生存,它不能形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8、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是指在当下形成的对特定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观照,并与之构成特定审美关系、产生美感的人。
9、审美对象:所谓审美对象是指在当下形成的为特定审美主体所观照,并与之构成特定审美关系的具体可感的自然、艺术社会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名词解释
1、美学: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和理论。
它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2、美学研究对象:在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存在有分歧意见。
表现在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现状方面,形成了四种观点:一是认为以美为研究对象。
二是认为以艺术为研究对象。
三是认为以审美经验和人的审美心理为研究对象。
四是认为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动。
3 、非理想型生存:所谓非理想性生存,是指人以其背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有限的、片面的人的生存方式。
4、理想型生存:所谓理想型的生存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自由的诗意的生存的生存状态。
5、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就是指人的生存实践使现实的人陷入一种“思”的生存状态之中,从而导致生存实践缺少诗意,陷入局限的,非本真的生存状态。
6、异化生存方式:异化生存方式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对象的双向关系变成了为自己的对象所支配的单向关系,对象成为与他相对立的异己力量,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
人的生存陷入到完全囿于一种“尺度”的生存、一种非人性的物的生存。
处在异化生存方式中的人,他的生命的表现成为他的生命的丧失。
7、功利性:功利性在美学中表征的是,人“与人的真正自由本性相疏离的单向度的片面的存在。
”在这种存在中,对象世界仅仅具有现实的有限的意义。
囿于功利态度的制约,主体把对世界的有限把握当作完整的生存的把握,由此则遮盖了存在意义。
功利性的主体生存,意味着主体的局限性生存或非理想性生存,它不能形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8、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是指在当下形成的对特定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观照,并与之构成特定审美关系、产生美感的人。
9、审美对象:所谓审美对象是指在当下形成的为特定审美主体所观照,并与之构成特定审美关系的具体可感的自然、艺术社会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10、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具有感性特征、摆脱限制,进而实现主体整体、自由地与客体之间进行精神交流的特殊关系。
11、审美惊异:所谓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经验的特殊心境。
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由于发生直接碰撞与神会,而被激活的一种主体强烈的审美注意和兴趣。
12、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13、审美澄明:在审美活动中,由于主体“以开放的行为”或者说以完整的自我,自由地与世界相“遭遇”,因而就使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导致主体进入光亮无蔽的境界状态。
美学中就把这种人生境界状态称之为审美澄明。
14、审美形态:所谓审美形态,是指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展示出来的生存意
义、生存境界的特殊状态。
它是主客体间生成的审美意象世界及其在逻辑上的归类和总结。
15、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16、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知觉的总称。
其中,审美感觉是对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而审美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不过,在具体的经验活动中,感觉和知觉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经验行为的基础层面。
17、移情说:所谓移情说,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出现的一种感情移置的现象。
具体说来,就是主体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心境、人格移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获得生命和意义,美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作“移情”。
18、同构说:同构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提出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体现在美学上,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认为,自然万物都可以用力的结构来解释,不仅物理世界充满着力的结构,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力的结构。
这二者之间具有相似的对应性,当人的精神世界中包含的力的式样与外在物理世界中存在的力的式样,在结构上具有相似的对应性时,人就会对事物产生审美反应,这就是“同构对应”或“异质同构”。
19、审美的感官直观性:所谓审美经验所具有的感观直观性,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非绕道思维理性,直接而非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即感官可以把握、感觉的外显形式)而非内在本质,直接而非间接地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即审美关系。
20、审美静观:所谓审美静观,是指审美主体以一种非功利的精神态度,通过对于对象的形式或形象的观照、体验、感悟,实现对对象的精神上玩味和占有。
21、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审美教育专指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广义的审美教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
22、审美境界:审美境界是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对象之间交流过程中体验到的诗意化的人生存在状态。
它是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积极建构、自由无碍、澄明无蔽的主客同一的境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