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主义与管理1

合集下载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与管理研究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与管理研究
第 卷 第 期
2011 2月 年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o . NO 1 19 .
F b u r 2 e r a y 01 1
组 织 社 会 学 新 制 度 主 义 与 管 理 研 究
尚航 标 田 国双 李 卫 宁
( . 北 林 业 大 学 , 龙 江 哈 尔滨 10 4 2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 东 广 州 60 2 ) 1东 黑 5 00;. 广 2 15
( ) 度环 境 一 制 组织社 会学新 制度 主义 学派 揭示 制度 环境对
律 、 章 和规则 ( 如 竞争 及 强 制性 政 策 、 识 产 规 例 知 权制 度 、 同法 及其 执 行 ) 权 力 部 门 和监 督 部 门 合 ,
组织 的影 响。新 制度理 论强 调文 化 因素及其 来源 ( 如符 号 、 知 系统 、 同信 念 等 ) S o ,9 7 , 认 共 ( ct 18 ) t 关注 由社会创 造 的 、 以理性神 话形 式而存 在 的 、 组
和认知 等要 素所 构成 的制 度环境 如何 对组 织产生 影 响 ( ee n o a ,9 7 。新 制 度 主义 理论 M yr dR w n 17 ) a
转 型期 背景 对西 方 组织 管 理 理论 的 中 国“ 本 土化 ” 出挑 战 。研究 转 型期 的制 度 变迁 以及 中 提 国与其 他 国 家 的制 度 差 异 对 中 国企 业 实 践 的影 响, 成为 中 国学 者无 法 回避 的 重 要 研 究 内容 ( 郭 毅 等 ,0 9 。组 织 社 会 学 新 制 度 主义 学 派 强 调 20 ) 制 度环境 对组 织 的 影 响 ( ee n o a ,9 7 M yr d R w n 17 ; a

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 经济学

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 经济学

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经济学
制度主义指的是经济学中一种研究社会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
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制度是指一系列交互作用的规则和组织形式,它们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资源配置。

制度主义认为,政治、法律、
文化以及形式和规则等各种制度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因此,制
度主义研究的重点是建立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制度。

新制度主义是制度主义的一个分支,它强调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
影响。

新制度主义认为,在一个有效、透明、稳定的制度环境下,人
们更容易创造和创新,这将推动经济增长。

新制度主义也提出了通过
改变制度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政策建议。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学科。

经济学家通
过研究市场的运作和政策的影响来解释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趋势。


济学中的主要分支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总的来说,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和经济学都是研究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学科,它们的出发点是探讨如何建立和优
化合理的制度体系,实现最大化社会效益的目标。

社会学 新制度主义

社会学 新制度主义

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是一种重视制度的学说,强调制度对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

它在社会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研究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围绕“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展开阐述。

第一步,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框架,认为制度是社会变化和社会行为的关键因素。

它强调制度规则、组织形式以及文化价值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限制和引导。

新制度主义对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它认为制度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复杂的构成和固定的规则体系。

新制度主义的意义在于,它从制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社会问题,研究社会问题的根本,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步,我们需要了解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行为的背景条件和规范约束。

制度具有“路径依赖性”,即现有制度往往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并逐渐变得固定化。

同时,新制度主义强调对于制度的“转制化”,即对固定制度的改革和创造。

新制度主义中关键的概念是“依存路径”和“关键人物”,后者也称为“改革创新者”,他们促成了制度的转制化。

第三步,我们需要了解新制度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将社会问题视为一种社会现象,通过研究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变化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新制度主义在社会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社会学应当从制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问题,探讨制度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影响。

第四步,我们需要了解新制度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

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对于政策制定、管理运营以及法律标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政策制定中,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了解现有制度的依存路径,探讨制度的改革方式和流程。

在管理运营中,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度的限制和规范,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在法律标准中,法律制定者可以通过掌握制度崩溃的因素和改革的创新者,做出更为全面、深度的法律条规。

综上所述,新制度主义是一种重视制度、注重制度对社会行为影响的学说,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制度主义—制度的涵义及功能

新制度主义—制度的涵义及功能

新制度主义—制度的涵义及功能新制度主义一、制度:政治学定义二、制度:经济学定义三、制度的政治经济内涵及制度的功能由于行为主义革命在几十年中仍无法实现最初宏伟的学术“抱负”,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受到了挑战。

与此同时,在经济学界,由于凯恩斯主义失灵、新古典经济学面临着困境、新古典综合派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一批著名的济学家开始专门分析制度因素对经济的作用,被称为新制度主义。

受经济学界同行对制度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鼓舞,政治学家们开始重新把制度纳入当代主流政治学理论视野。

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制度在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制度分析方法开始了回归。

新制度主义行为主义旧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西方的新制度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m)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主要存在于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中。

新制度主义首先出现在经济学领域,然后扩展到政治学和社会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新制度主义打通了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主要体现在对制度的理解上。

制度主义所说的制度包括了政治、经济和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经济学界开始介绍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一批经济学家不仅介绍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而且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得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结论。

制度是新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制度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起点。

新制度主义用制度统一政治和经济行为,还努力把制度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互动整合起来以弥补行为主义的缺陷。

此外,他们还制度的定义从政治和经济扩大到社会和技术,逐步完成了对制度的一般性认识,使制度分析有了广泛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一、制度:新制度经济学定义经济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称为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包括比较经济学、新经济史和产权经济学等流派,当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诺斯、科斯、德姆塞茨、舒尔茨 ,香港经济学张五常,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等。

新制度主义对战略管理的理论意义

新制度主义对战略管理的理论意义

理论 的新 思维 、 范 式。新制 度主 义导致 对战略 管 理 主导 逻辑 的超越 , 新 包括 合 法性 机制 、 织 组 场域 和制度 化 。整合制 度基础 观 与管理认 知观 , 以此提 出管理认知 的制 度特性 和 中介 作 用 , 探 讨战略 管理研 究基 于新 制度 主义 的新 范式 。进 而探 讨在 中 国情景 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制度 主 义理 论如 何 应 新
c g ton o nii
组 织 社会 学 的新 制 度 主 义 理论 打 破 理 性行
论 发 展 具 有 较 大 影 响 。 本 文 基 于 新 制 度 主 义 理 论 与 战 略 管 理 理 论 的 内在 联 系 , 在 探 索 新 制 旨
SH A N G a gb a H n io
H U A NG i Pel un
( . r he tFor s r i r iy,Ha b n,Chi a; 1 No t s e t y Un ve st ri n
2 S t . ou h Chi a U n v r iy o c ol gy,G ua z u,Chi a) n i e st fTe hn o ng ho n
用 于 企 业 战略 管 理 研 究 。
关 键 词 : 制 度 主 义 ;合 法 性 机 制 ; 度 基 础 观 ;管 理 认 知 新 制
中图分类 号 : 9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 6 28 4 2 1 )30 9—7 C3 A 1 7 —8 X(0 1 0 —3 60
Th a a e e m plc to s o he Ne I tt to ls t t a e i a a e e e r e M n g m ntI ia i n ft w nsiu i na im o S r tg c M n g m ntTh o y

管理制度的变革与现代管理理念

管理制度的变革与现代管理理念

管理制度的变革与现代管理理念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管理制度的变革成为一项必然趋势。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下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的现代管理理念正在兴起。

二、传统管理制度的不足1.僵化官僚:传统管理制度因其一成不变的规定和程序,导致员工缺乏创新和灵活性,工作重复性高,效率低下。

2.权威管理:传统管理模式中,上级对下级采取严格的指令控制,员工参与度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组织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三、现代管理理念的核心现代管理理念强调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员工参与和动力激发,提高员工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从而达到提升整体效能的目的。

四、激励机制的变革1.奖励机制:传统的奖励机制多以绩效为导向,而现代管理理念倡导多元化的奖励机制,如优秀员工奖、团队合作奖等,可以激励员工全面发展和长期投入。

2.激励方式:现代管理注重员工的内在动机,通过给予认可、尊重和发展空间等方式,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五、沟通与协作的改进1.沟通方式:传统管理中,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多采取单向、命令式的方式,现代管理倡导双向沟通,鼓励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协作模式:现代管理理念重视团队合作,通过搭建合作平台、设立跨部门团队等方式,推动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提高组织整体竞争力。

六、权力分配的革新1.下放权力:传统管理模式中,权力高度集中在上级,限制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现代管理强调赋予员工更多的决策权和自主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权力下沉:为了提升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现代管理理念鼓励将决策下放到最接近问题的层级,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加速问题解决的效率。

七、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1.学习氛围:现代管理理念强调组织的学习型文化,鼓励员工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提高组织的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

2.培训机制:现代管理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通过内外部培训、跨岗位轮岗等方式,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管理制度新旧适用原则

管理制度新旧适用原则

管理制度新旧适用原则一、适用原则的重要性适用原则是指在企业中制定和实施管理制度时所要考虑的事项和准则。

它关乎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和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成长空间。

因此,在设计和调整管理制度时,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来确定新旧管理制度的适用原则。

二、新旧管理制度的区别与特点1.新管理制度新管理制度通常指的是基于新技术、新思维和新理念而设计的管理制度。

它更加注重创新和灵活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竞争环境。

新管理制度通常采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2.旧管理制度旧管理制度是指已经形成并运行较长时间的管理制度。

旧管理制度通常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但在面对市场变化和新挑战时可能显得笨重和不灵活。

因此,需要不断对旧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升级,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三、新旧管理制度的适用原则1.基于企业需求和战略目标在确定新旧管理制度适用原则时,首先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需求和战略目标。

新管理制度应该能够支持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务需求,旧管理制度则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改进。

2.平衡创新和传统新旧管理制度之间需要平衡创新和传统的元素。

新管理制度可以引入创新的管理理念和工具,但也需要保留传统管理制度的有效经验和做法。

只有在创新和传统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实现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

3.考虑员工接受程度新旧管理制度的适用原则还需要考虑员工的接受程度和适应能力。

如果新管理制度过于激进或复杂,可能会导致员工的不适应和抵制。

因此,在设计新管理制度时,需要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和反馈,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和支持管理制度的实施。

4.持续调整和改进管理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

在确定新旧管理制度的适用原则时,必须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只有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制度,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竞争力和战略优势。

四、新旧管理制度适用原则的实践案例以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决定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

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强调经济行为是在特定环境和制度框架中进行的,制度则可以改变经济效果。

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制度经济学,它将经济行为置于制度环境中分析,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的重要因素。

新制度主义强调市场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力量,而是由制度规则所塑造的。

它关注市场机制外部的制度环境,包括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安排等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安排可以影响市场的效率和公正性,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新制度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制度的重要性,它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产生的影响。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等)和非正式制度(习俗、道德准则、社会规范等),这些制度规定了经济参与者行为的框架和约束。

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制度规则分析和交易成本分析。

制度规则分析研究制度规则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强调制度规则的设计和改革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交易成本分析研究经济交易的成本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强调降低交易成本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新制度主义对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

首先,它强调制度安排对市场效率和公正性的影响,主张通过制度改革来提高市场效率和公正性。

其次,它强调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构建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制度环境来降低交易成本。

再次,它强调市场和政府的互动作用,主张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的协调来推动经济发展。

新制度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在经济改革中面临着制度转型的挑战,新制度主义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需要通过改革制度规则、降低交易成本、协调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来提高市场效率和公正性,推动经济发展。

总之,新制度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的影响。

它为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新制度主义对于制度改革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国家新管理制度

国家新管理制度

国家新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提高管理效率,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探讨国家新管理制度的构建和实施,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二、国家新管理制度的必要性1.时代发展需要新的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需要更灵活的管理方式来应对,而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2.提高管理效率和能力传统的管理制度往往过于官僚化,难以有效地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新的管理制度应该更加科学和灵活,能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

3.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管理制度。

只有通过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国家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提高治理水平。

三、国家新管理制度的构建1.改革管理体制国家新管理制度的构建需要首先改革管理体制。

传统的官僚机构往往过于庞大和僵化,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深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管理机构。

2.建立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的管理法律法规是构建新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才能有效地推动新管理制度的实施。

3.推动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国家新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好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

四、国家新管理制度的实施1. 深化管理改革在实施新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深化各个方面的管理改革,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彻底的颠覆和改造,推动管理方式朝着科学化、现代化、法治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2.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是新管理制度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励管理者和员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

3.加强监督和督导加强对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督导是新管理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加强监督和督导,才能确保新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和运行。

新管理主义名词解释

新管理主义名词解释

新管理主义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新管理主义不?新管理主义啊,就像是一场席卷现
代社会的风暴!
比如说吧,在一个公司里,以前可能大家按部就班地工作,没啥特
别大的压力。

但新管理主义一来,哇塞,各种目标设定、绩效考核,
就像给每个人身上绑了根无形的鞭子,赶着你拼命跑!这难道不像一
场变革的风暴吗?
新管理主义强调效率、效益,追求最大化的成果。

就好像是一场赛跑,大家都拼命地往前冲,谁跑得慢了,就可能被淘汰。

这不,公司
里的小张,本来工作挺轻松自在的,新管理主义一来,每天都忙得晕
头转向,嘴里还嘟囔着:“哎呀,这新管理主义可真要命啊!”而领导呢,则不断强调:“我们要紧跟新管理主义的步伐,不然怎么在竞争中
胜出呢?”
再看看学校,以前老师们可能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们也能慢悠
悠地学习。

但现在呢,新管理主义渗透进来了,各种评估、排名,老
师们压力山大,学生们也跟着紧张起来。

这是不是像一场无声的战斗?
新管理主义它不是个温柔的家伙呀,它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它让我们不得不更加努力,更加拼命,但也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不是吗?
新管理主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推动了组织和社会的进步,让一切都变得更加高效、有序;另一方面,它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也不能一味地抗拒它。

我们要学会在新管理主义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你说呢?。

新型管理制度

新型管理制度

新型管理制度
新型管理制度是指一种基于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和管理环境变化的管理制度。

其特点如下:
1. 去中心化:新型管理制度强调组织内部权力下放和决策的分权,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自主管理。

2. 平等协作:新型管理制度注重员工之间的平等协作和合作,弱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垂直关系,提倡团队合作和沟通。

3. 创新激励:新型管理制度鼓励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员工积极主动地推动组织的发展。

4. 弹性工作:新型管理制度鼓励灵活的工作模式和弹性的工作时间安排,允许员工根据个人需求和工作情况灵活调整工作方式。

5. 个人发展:新型管理制度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学习,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激励员工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引入新型管理制度,组织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提高业务效率和员工满意度,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方式。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下面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的考研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 党的领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和最大优势。

3.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以人民为中心,最广泛、最真实地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益。

4. 依法治国与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依法治国,注重发挥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法制建设,加强法律保障,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1. 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国家宏观调控为主要手段的经济运行机制;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经济制度等。

2. 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3. 文化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指导地位、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4. 生态文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主要包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1. 高效性和权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高度有效,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并及时执行,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权威性和组织性。

制度创新与管理制度改革

制度创新与管理制度改革

制度创新与管理制度改革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下,制度创新与管理制度改革成为了各行各业追求发展的重要手段。

制度创新可以为组织带来新的机遇和竞争优势,而管理制度改革则有助于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和响应能力。

本文将探讨制度创新与管理制度改革的关系以及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性。

一、制度创新的定义与特点制度创新是指在原有制度基础上,通过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的过程。

它不仅仅包括组织内部的制度优化,也包括对外部环境进行调整和改良。

制度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挖掘潜力:制度创新可以帮助组织发现和开发潜在机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突破旧有限制:通过制度创新,组织可以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创造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管理方式。

3. 持续变革:制度创新需要持续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组织发展的需要。

4. 引领行业发展:通过制度创新,组织可以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与动因管理制度改革是指通过对内部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的改革,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组织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需要通过管理制度改革来提高运营效率和响应能力。

2. 技术创新的推动: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带来了组织运营方式的变革,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改革来适应新技术的应用。

3. 规模扩张的挑战:组织的规模扩张需要更加完善和有效的管理制度来支撑,以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营。

三、制度创新与管理制度改革的关系制度创新与管理制度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关系密切。

制度创新为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动力,而管理制度改革则是制度创新的落地和实践。

制度创新为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动力。

通过制度创新,组织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例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组织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引入更灵活、高效的管理制度,提高组织的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

新型管理制度与理念范文

新型管理制度与理念范文

新型管理制度与理念范文新型管理制度与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管理制度和理念逐渐不能适应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新型管理制度和理念逐渐兴起并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新型管理制度和理念以强调协作、创新和灵活性为核心,强调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强调员工的自我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型管理制度和理念的特点、优势和应用情况,并针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新型管理制度和理念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型管理制度和理念强调协作与共赢,强调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关系。

传统的管理制度和理念往往以权威和指令为核心,忽视了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导致组织内部存在着“上下级”等级差别较大的现象。

而新型管理制度和理念重视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尊严和权益,鼓励员工参与组织决策和管理。

其次,新型管理制度和理念注重创新和灵活性,强调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

传统的管理制度和理念往往以规章制度和标准化为核心,给员工带来了艰苦和压抑的工作环境,导致员工缺乏激情和创造力。

而新型管理制度和理念鼓励员工提供创新和灵活的解决方案,注重员工的发展和成长。

再次,新型管理制度和理念注重员工的自我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发挥,鼓励员工主动地参与组织决策和管理。

传统的管理制度和理念往往以控制和监管为核心,限制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而新型管理制度和理念强调员工的自我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和发掘员工的潜力和价值。

新型管理制度和理念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型管理制度和理念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传统的管理制度和理念往往以控制和监管为核心,给员工带来了压抑和束缚的工作环境,导致员工缺乏激情和创造力。

而新型管理制度和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员工的发展和成长,鼓励员工提供创新和灵活的解决方案,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新型管理制度和理念可以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企新的管理制度

国企新的管理制度

国企新的管理制度1. 管理制度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企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其管理制度也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因此,建立新的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国企的竞争力,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益,促进国企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管理制度的理念和原则(1)市场导向新的管理制度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调市场竞争。

鼓励国有企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市场营销和产品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科学决策新的管理制度应当强调科学决策,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提升管理层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合规经营新的管理制度要求国有企业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坚持合规经营,加强内部合规管理,预防和遏制违法违规行为,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4)创新驱动新的管理制度要鼓励企业创新,创造条件和环境,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3. 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措施(1)组织架构优化国有企业的组织架构,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明确权责清晰的管理层级,推行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执行效果。

(2)人才培养加强国有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人才氛围。

(3)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通过设立激励机制,推行绩效考核,激励员工积极奋斗,推动企业发展。

(4)风险控制强化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4. 管理制度的实施和监督为了确保新的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需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包括:(1)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管理层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激励履行职责,惩罚违规违纪行为。

(2)加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3)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预防失职渎职行为的发生。

(4)加强外部监督,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维护国有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新制度主义与管理1

新制度主义与管理1

新制度主义与管理1新制度主义与管理学在新制度主义与管理学这一章,作者首先对社会学上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及其相关的组织理论和环境理论进行了梳理和介绍,然后将新制度主义与组织联系起来,对合法性在管理学研究中的意义和如何依据合法性做出策略选择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读完本章节后,我着重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1.“新制度主义”新在哪里?在新制度主义出现之前,早期制度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建立的技术的组合体(韦伯的理性组织模式),同时组织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塞尔兹尼克)。

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一个组织具体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等。

然后在前述理论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新制度主义理论。

梅耶和罗文从现实现象的观察中提出了与权变理论相反的观点:为什么不同的组织会有类似的内部制度和机构?,由此,他们得出不能仅从技术环境的角度来解释组织现象,而是要考虑企业的制度环境,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等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

早期与新制度主义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1)早期的组织研究强调环境的技术方面,即关注组织生产产品和服务的环境。

研究者往往从狭义上把环境等同于生产过程所必需的知识,比如输入的可预期性、有关因果联系的知识、研究过程的可分析性等,并且认为是技术塑造了组织的结构;而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环境,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

(2)早期研究技术环境重视效率,要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生产;而新制度主义要求企业运用正确的结构和程序,“形式上”要正确,要与制度环境“同行”,要服从“合法性”机制,采用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形式和做法对组织内部运作是否有效率。

因此,新制度主义最大的“新”在于:改变了人们将组织环境等同于技术环境的认识,把组织环境重新概念化,将制度环境引入人们视野,并强调了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精品范文-对新制度经济学与公司管理理论进行比较

精品范文-对新制度经济学与公司管理理论进行比较

精品范文-对新制度经济学与公司管理理论进行比较管理理论经济学制度(一)、新制度经济学概述在西方经济学的各种理论观点和流派学说中,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是很晚的,但它的地位相当独特,影响十分深远,其研究的领域和课题越来越宽广,并且有成为经济学主流之势。

它的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思等。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从理论探讨上,还是实践推进中,也可以看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

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应当成为我们了解的重点。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蔚为壮观的体系中,制度经济学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支。

制度是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

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就是规则,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政治或经济的制度,传统上所理解的制度是政治或经济体制意义上的。

制度这一概念是在规则这一意义上被制度经济学家使用的。

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它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制度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其基本出发点的逻辑是这样的:经济发展的绩效是由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造成的,而人们活动、行为的方式和逻辑是由人们的动机决定的,人们的动机则是由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制度所诱导、塑造和决定的。

因此,制度是影响经济绩效好坏以及确定经济绩效好坏评价标准的最终决定因素。

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

与旧制度经济学相比,二者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

例如,新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虽然都强调制度的重要性,都对新古典经济学忽略制度的作用以及过分的形式化表示不满。

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和发展,以实际的人出发来研究人,强调研究人、制度和经济活动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旧制度经济学尽管对古典经济理论不满意,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新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虽然都重视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但二者仍然有区别:旧制度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主要是从法律、文化等逻辑的角度分析;而新制度经济学由于引进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将制度问题纳入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进而使得用制度因素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可以实现形式化、模型化。

新制度主义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新制度主义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新制度主义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新制度主义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新制度主义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将新制度主义理论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已成为西方管理研究的新的热点之一。

本文回顾了新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介绍了新制度主义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传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都将“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和“经济理性”作为既定的事实和分析的前提。

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被普遍认为是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影响雇员的行为、态度和绩效的一系列活动和政策。

而新制度主义学派则从另外一种视角,解释企业的行为,认为除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理性之外,企业的结构、决策和行为同时还受非竞争需求的驱动(如为了寻求“合法性”),表现为“规范理性”(Oliver,1997)。

[1]近年来,新制度主义开始应用于管理领域,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成为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热点之一。

一、新制度主义理论主要回顾在反思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西方社会科学重新认识到“制度”对于分析现实问题的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应运而生,在社会学领域、经济学领域、和政治学领域都有很大拓展。

由于与管理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相交叉的新制度主义思想主要源于社会学,因此本文主要阐述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

制度是“具有高度弹性的社会结构。

它由文化认知因素、规范因素和规制因素构成,与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一起提供社会生活的稳定性。

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程序或规范,而且还包括符号系统、认知规定和道德模板。

制度要素的载体很多,包括文化模式和认知图式,表征和社会逻辑,关系系统和社会网络,日常事务或以习惯行为为形式的结构性活动,还有人工制品等(Scott,2001)”。

[2]社会学对制度的定义较为广泛,它将文化也包括在制度范围之内,研究的重点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程序和规范,而且更侧重于由符号、认知图示和道德模板构成的引导人类行动的意义框架。

新制度主义名词解释

新制度主义名词解释

新制度主义名词解释
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和流行的一种制度研究方法。

它将研究重点放在国家政府制度之外的非正式制度之上,认为仅仅通过研究正式的法律制度来理解政治生活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大量的非正规制度。

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分析,以“结构改革”为研究的重点,分析科学技术进步对现代资本主义性质特征的影响及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矛盾,提出改良主义的社会改革方案。

此外,新制度主义在政治经济学中也有所涉及,它是对古典民主主义的一种批判,将人民的权力看作是人民有机会选择决策者,而政治问题是决策者的专业。

总的来说,新制度主义是一种重视非正式制度和结构分析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政治生活和社会现象背后的制度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制度主义与管理学
在新制度主义与管理学这一章,作者首先对社会学上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及其相关的组织理论和环境理论进行了梳理和介绍,然后将新制度主义与组织联系起来,对合法性在管理学研究中的意义和如何依据合法性做出策略选择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读完本章节后,我着重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新制度主义”新在哪里?
在新制度主义出现之前,早期制度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建立的技术的组合体(韦伯的理性组织模式),同时组织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塞尔兹尼克)。

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一个组织具体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等。

然后在前述理论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新制度主义理论。

梅耶和罗文从现实现象的观察中提出了与权变理论相反的观点:为什么不同的组织会有类似的内部制度和机构?,由此,他们得出不能仅从技术环境的角度来解释组织现象,而是要考虑企业的制度环境,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等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

早期与新制度主义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1)早期的组织研究强调环境的技术方面,即关注组织生产产品和服务的环境。

研究者往往从狭义上把环境等同于生产过程所必需的知识,比如输入的可预期性、有关因果联系的知识、研究过程的可分析性等,并且认为是技术塑造了组织的结构;而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环境,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

(2)早期研究技术环境重视效率,要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生产;而新制度主义要求企业运用正确的结构和程序,“形式上”要正确,要与制度环境“同行”,要服从“合法性”机制,采用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形式和做法对组织内部运作是否有效率。

因此,新制度主义最大的“新”在于:改变了人们将组织环境
等同于技术环境的认识,把组织环境重新概念化,将制度环境引入人们视野,并强调了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同时,新制度主义还将“认知理性”纳入到组织分析中来,用合法性将组织与环境联系起来。

2.新制度主义在强调制度环境的同时出现的现象和分析逻辑
合法性机制是组织与环境之间发生管理的重要方式。

新制度主义认为合法性机制即环境的压力导致企业不得不采取与制度环境相同的组织形式和做法,不断调整自身结构来适应合法性的需要,而不管此种合法性是否会降低企业效率。

这就造成,在极力追求“同行”与“形似”的同时,组织的结构会与日常活动相背离。

一方面,组织为了取得并证实自身的合法性,不得不在形式上建立那些被制度确立为必不可少的部门和设法应付无穷无尽的礼仪活动,而这些部门和活动大部分和组织绩效不相关;另一方面,组织在实践上又必须处理各种日常事务并努力追求绩效,而这些事务和绩效却又与上述形式上的部门和活动无关。

由此导致了新制度主义所谓的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异常现象”:例如,在中国几乎所有企业都建立有职工福利部门和工会,但实际工会活动却少之又少;一些部门雇佣专家,只是为了明面上的合法性而并不是为了咨询;企业和政府的一些政策虽出台已久却并未执行。

因此,新制度主义在强调制度环境的同时,也出现了“形式上合法性”与“实际运作”之间的分离现象。

分析逻辑即为:之所以出现不同组织会有类似的内部制度和组织形式,是因为制度环境影响组织形式。

组织必须从服从合法性机制,从形式上满足外界环境的要求。

但部分组织形式是无效率的,因此就导致实际运作会与组织形式背离,从而出现组织的“形同质异”现象。

3.新制度主义的发展和转变
新制度主义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强调的“制度环境”范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合法性所强调的“认可”含义也在不断变化。

梅耶和罗文最先提出新制度主义,他们强调一个大的
宏观制度环境的重要性,这个制度环境影响了人和组织的行为模式,并且人和组织一直在寻求制度环境的“认可”,在其认可的范围内行为。

而迪马奇奥和鲍威尔则强调在中观的组织场域内部的组织之间的“认可”。

本章进一步的,将分析的层次降低到组织内部,即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也存在着合法性机制的作用,组织在寻求外部合法性的同时,也要寻求组织内部的合法性,寻求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可”,即管理学上的“组织认同”问题。

因此合法性可以进一步分为组织外部合法性和组织内部合法性。

组织外部合法性是组织与环境发生关联的一个重要机制,组织内部合法性则是组织与组织成员发生关联的一个重要机制。

即制度环境从整体环境到组织场域内再到组织内部,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范围不断缩小,同时从层次上来说,也从组织外部延伸到组织内部。

而托尔博特和朱克,则从各个城市采纳公务员制度有早有晚的现象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即早期对公务员制度的采纳是受理性选择机制影响,后期则为合法性机制所支配。

他们的研究是对以上研究的突破,即从过程动态的分析制度趋同性的演变,而上述分析则是对趋同性这一静态结果进行分析。

之后,豪斯查尔德和曼纳又对组织间模仿机制进行了细分。

4.新制度主义从社会学到管理学的演变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制度主义最初在社会学中发展起来,之后应用到管理学中,但管理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对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进行了调整和更改,以更好地适应管理学的需要。

例如,站在组织的角度看,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是从“外”往“内”,先从社会现象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发展理论来解释问题;而管理学是从“内”往“外”,首先思考组织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行为和做法,以及组织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

同样,社会学将合法性视为一种约束,是所有组织都必须参与的,组织处于消极的被动状态,一般只能适应环境的合法性;而管理学认为组织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可以将合法性作为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积极地采取措施,对合法性进行控制、选择和构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5.相关文献阅读
在读完本章之后,我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搜索,浏览了《基于评价者视角的组织合法性研究:合法性判断》和《基于认知视角的社会创业企业合法化机制及获取策略》等文章。

学术界主要从三个路径来研究组织的合法性:即制度路径、战略路径和评价者路径。

制度路径把合法性视为组织的内在需求,解释了组织场域内各组织的结构和实践如何达成制度同形,并探讨了新的组织结构或组织实践如何在场域环境中获得有效性以及其在场域环境中的制度化过程。

战略路径把合法性视为可以帮助组织实现经营目标的资源,着重探讨了组织合法性的获取、维持和修复策略以及组织应对制度压力的策略。

而评价者路径,则着眼于组织合法性的授予主体,即评价者。

此外,陈昀(2018)从认知视角构建了社会企业的合法性模型。

并得出社会公众的合法性判断是建立在直觉与理性相结合基础上的综合考虑的结论。

公众对社会企业合法性判断短期主要基于道德合法性,即对企业行为与社会制度规范一致性的直觉感知;在长期,则主要基于实用合法性,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要求有所提高。

公众的认知合法性判断是道德合法性与实用合法性判断共同作用的合意结果。

因此,要通过修辞策略与产品策略来获得道德合法
性与实用合法性,并注意身份建构、情境嵌入与发展阶段等因素对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马力通过实证研究,将合法性作为中介变量,证明了创业导向、伦理导向能够通过合法性对企业经济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三种路径的不同点
战略路径的合法性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云, Wang G Greg,基于评价者视角的组织合法性研究:合法性判断[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39(5):73-114.
(2)陈昀,陈鑫,基于认知视角的社会创业企业合法化机制及获取策略[J].管理学报,2018,15(9):1304-1310.
(3)马力,薛建,高洋,创业导向、伦理导向与企业经济绩效关系研究——基于组织合法性的中介作用[J].商业研究,2018,8:29-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