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定稿

合集下载

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

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摘要:李清照资质聪颖,多才多艺。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地位。

她所留下的词作最令人注目的当数其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

李清照的人生体验尤其是凄清孤寂之愁怀在内心深沉的积淀,以靖康之变为分界点,形成两种不同的愁绪:前期是个人惜美易逝的闲愁、离剐难舍的伤愁、苦思肠结的怨愁;后期是流亡追昔的苦愁、怀国思乡的恨愁。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词:闲愁;恨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抒写过离愁别绪,但能把“愁”写得细致入微、情真意切、撼动人心者。

宋代词人李清照当属佼佼者。

李清照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使其词有着不同于一般男性词人之作的特色。

我们读李清照的词,但觉情致深远,缠绵悱恻,以凄楚幽咽之音,书写人世沧桑,好景难耐之感,沁人心脾。

李清照自幼受着浓厚的文学艺术空气的熏陶,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

十八岁时,与太学士赵明诚结婚。

婚后生活极其美满幸福。

这一时期作品中的愁绪,多是淡淡的、幸福的离愁。

后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自毁长城,之后,赵明诚应诏赴任途中中暑,身患痢疾,又误服药物,抛下爱妻,独赴黄泉。

国破家亡,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

因此,在她后期词作,再也无法一睹前期那样的情致,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无限痛楚的心音。

一、唯别愁而已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以咏闺思、寄闲愁、诉别情为主要内容,其风格含蓄委婉,迤俪清新。

早期创作的《如梦令》便含蓄的表达了少女特有的愁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留恋自己喜爱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逝去,焦虑于青春年华的虚度,淡淡的寂寞和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者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 (1)一、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1)二、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4)三、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6)注释 (7)参考文献 (7)[论文摘要]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

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

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

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

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清照词闲愁离愁浓愁哀愁论清照词的愁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省人。

她的父亲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轼。

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

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

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清照自小便有诗名。

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清照与太学生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

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

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不久她的丈夫明诚病死,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州(今),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

“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

浅析李清照不同时期之词作的审美风格及其成因

浅析李清照不同时期之词作的审美风格及其成因

浅析李清照不同时期之词作的审美风格及其成因内容提要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自己生命的写照,因而作品也就可以看作是作家生命的记录和反映,所谓“文如其人”。

如果把李清照的词作文本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并对之进行深入地美学审视的话,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个生命体也经历了它的生命之四季:春、夏、秋、冬。

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审美风格:少女时期的质朴清新、明快率真如春之烂漫;少妇时期的甜蜜自信、温柔缠绵如夏之热情;怨妇时期的委屈孤独、忧伤哀怨如秋之凄凉;嫠妇时期的沉郁苍凉、凄苦哀伤如冬之沧桑。

把词人的身世经历和词人的作品文本结合起来,深入细致地分析她的词作的审美风格的嬗变及其形成原因,对今后的文学创作不无裨益。

关键词李清照审美风格四期说嬗变成因一、引论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是作家创作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气质、格调、风貌。

是作家思想、才情、审美情趣、表现技法的独特而鲜明表现,它体现着作家特殊的生活经历、审美情趣和特有的个人气质以及与众不同的艺术素养,是作家在创作上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杰出的作家不仅有属于自己独特鲜明的审美风格,而且其风格还会因其境遇的变迁、审美趣味的转移而发生变化。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才华卓越的奇女子,在宋代词坛众多名家竞相绽放的时代里,她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和才情,以及对词“别是一家”的超凡见解,巾帼不让须眉,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华彩篇章。

明人杨慎这样称赞李清照和她的词: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1]清人李调元亦赞曰:“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词无一首不工。

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2]。

象这样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文学家,对其各个角度的研究可谓多矣,而关于她不同时期之词作的审美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学界虽偶有论及,但笔者认为论述尚不透彻。

自孟子“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一出,文学研究界便一直奉之为法宝,因而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上,过于注重对作家生平事迹和作品写作年代的考证,而忽视对作品文本本身的深层次解读。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摘要: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被后人称为“婉约词宗”。

在灿若繁星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是独树一帜。

因为受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响,李清照的词中,以愁词最为显著,词里面的满怀愁绪也是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怀和笔法把“愁”表现的极具感染力。

本文结合李清照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其少女时代的闺愁、少妇时代的离别相思之愁以及国破家亡的悲情之愁三个方面解读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闺愁离别相思之愁悲情之愁一、少女时代的闺愁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时期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化修养。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李清照不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没有带给她一丝束缚,也拥有同龄人所缺少的一份细腻和感悟。

这些从其早期作品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如《点绛唇》中“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的天真活泼,古灵精怪从中表现无疑。

在一首《如梦令》中,这种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昨夜雨疏风骤,浓醉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红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结合少女深闺中的生活细节,巧妙委婉的表达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词人通过描述经历“昨夜雨疏风骤”后海棠花已是“绿肥红瘦”,表达出词人的惜花之情,其中“肥”、“瘦”更是流露出对青春易逝的担忧。

李清照所处的家庭环境非常优越,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女性地位低下,不被世人所重视,更要求女性要恪守封建礼仪,这也决定了李清照只能在狭小的深闺里挥洒才情,这种无奈和烦恼也造成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闺愁。

三、少妇时代的离别相思之愁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当时的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鉴赏家赵明诚,两人婚后情投意合,过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父母受朝廷党争牵连,被罢官离京,李清照也不得不离开丈夫。

此外因为相处期间,赵明诚喜好金石常需外出寻访,李清照一人独守空房,对丈夫的离别相思之情难以排遣,只有在词中一表相思愁苦。

浅析李清照一生的愁情毕业论文

浅析李清照一生的愁情毕业论文

浅析李清照一生的愁情毕业论文浅析李清照一生的愁情【中文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她的词把“愁”作为主调,谱写着千百年来令人潸然泪下的愁歌。

有惜春伤时的闲愁,也有离愁别绪,更有刻骨铭心的愁己悲国。

无论是哪种愁,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这种闲愁别恨伴随了她一生,为世人传诵。

李清照的愁并非是无病而呻,而是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宋代文人的愁情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李清照;愁;愁情词;生命体验;封建礼教;愁情心态【Abstract】Li Qingzhao is a famous woman poet in Chinese literature, her is good at expressingworry about the situation of the master. She put the word "depression" as a melody and write thousands of years is the tears of sorrow songs. Besides the melancholy about the lonely boudoir life and sadness about departure, she reflected her worry feeling about the country defeated and the home lost. No matter depression, have deeply touched people's hearts. The depression went with all her life, and her was on everybody's lips in the world. Li Qingzhao's worry is not disease-free and groan, but the feudal shackles of propriety for women, the situ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scholars wor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psychology.【Key words】Li Qingzhao; Depression; Depression emotively; life experience; Feudal confucianism; mentality of the unhappy love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能诗、能词、能文、能画,可谓是多才多艺。

作为一名女性,李清照在文学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李清照词的基调,可用一个“愁”字概括。

她的词浸泡在愁液之中,就像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

李清照一生命途多桀,前期因丈夫远游求仕、仕途浮沉而幽怨担忧,后期又因丈夫亡逝、国破家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凄惨愁苦。

残破的故国、孤寂的境遇、失去的家园、病故的丈夫,她的一生可谓是在“愁”中度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现存词近50首,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从愁情的角度,可分为:1、南渡前期:离愁别绪的闺怨词清照十八岁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相爱,是志同道合的伴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就在明诚“出仕宦”不久,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又一次短暂的分别。

这次分别,给清照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于是,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

”以抒其别后相思之情。

《一剪梅》原文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感,“人去席冷”之意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传书,是谁托它带来家书?是心中所思念的人吗?月夜词人凭栏望眺,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3李清照的前期词与后期词“愁”情的比较

3李清照的前期词与后期词“愁”情的比较

李清照前期词与后期词“愁”情的比较1020110314吴明霞【摘要】: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就卓越的罕见的女作家,她以其超群的才艺、柔婉细腻的情感而著称是宋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朵奇葩。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曲折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她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对于“愁”情有着自己独到的感受及体验,她的词“愁”在各个阶段都蕴含了不同的意义,本文将从四个阶段对“愁”情进行探讨比较:未婚时期;新婚后;南渡前;南渡后。

她把女性细腻的情感和独到的感受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让心中的“愁”表现的极具感染力,为中国词坛增添了些许灵气,些许温馨。

【关键词】:李清照前期词后期词愁情女作家一、未婚少女时期(1)词中体现的隐隐忧愁:伤春悲秋、叹息年华易逝。

(2)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铸就了了她敏捷的感受力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新婚到青州夫妻屏居时期(1)对外出丈夫的相思愁苦之情。

寓深刻的社会现状于包含愁情的诗词中。

(2)李清照敢爱敢恨、、敢抒情怀、敢写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从未衰退,始终保持极为深挚强烈的情感感受。

三、青州屏居到难渡前(1)生活上很富足,感情上没有寄托,对丈夫是否钟情于彼此表示担忧。

(2)内心的愁苦跟无法变更的社会现实的矛盾,让她在痛苦中备受煎熬。

四、南渡之后时期(1)她的词充分的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国破家亡之恨,民族之灾难、个人之不幸凝结在了一起。

(2)词中虽然体现了愁情,同时她作为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词中也表现的尤为强烈。

总结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可以说她是以喜剧开始,以悲剧而告终,正是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的变局导致李清照词作的不断变化,并且这些生活的阅历在她的词中都一一体现,“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作为主线,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内容情绪,也大多与“愁”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暗中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久久不得沉浸与回味。

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

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

(王建花 甘肃永登县上川镇祁家嘴初级中学)
2007.08
万方数据
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王建花 甘肃永登县上川镇祁家嘴初级中学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MODERN CHINESE 2007,(8) 0次
参考文献(5条) 1.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 1988 2.徐中玉.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1987 3.罗宗强.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2000 4.王铧 跟我一起学宋词 1997 5.唐诗宋词 1987
清照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李清照 去曾 偏重三五 ( 永遇乐 元宵 ) 和热衷于寻找 雪
在 金石录后序 中回忆他们屏居乡里十年的幸福片 里 寒梅 的李清照 此刻却丧失了如此兴致 只觉得

每获一书 即同共校勘 整集签题 得书 画
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 临江仙 ) 永夜愤慨
篱 式的世外桃源之中 甘心老是乡 的时候 赵明诚却 衣清泪 ( 清平乐 )
不甘寂寞地重返仕途了 这无异于打翻了一个五味瓶 霎那
词人的满腹愁情 使得一向受到亲睐的桂花也受到了斥
间 酸甜苦辣千般味 一起涌上了词人的心头 甚霎儿 责 熏透愁人千里梦 却无情 ( 摊破浣溪沙 ) 如此
晴 霎儿雨 霎儿风 ( 行香子 ) 一首 凤凰台上忆 度过了愤懑不乐的两年 接踵而来的遭遇是赵明诚不幸病
历程可以分为泾渭分明的三个阶段 即婚前 婚后及其丈夫 连 李清照也被迫随父还乡 饱尝了恩爱夫妻的离别相思之
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 与此相对应的是李清照现存的48首 苦 一个 愁 字悄悄地来到了李清照的词中
词作 按其内容和格调来分 也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李清照词“愁”情的抒情艺术浅析

李清照词“愁”情的抒情艺术浅析

李清照词“愁”情的抒情艺术浅析【摘要】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她所作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写爱情与离愁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

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之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

本文试以李清照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来解析她的“愁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艺术李清照词的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

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一、思夫愁绪,情真意切《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是作为重九怀人词寄给丈夫赵明诚的。

词意蕴极其含蓄。

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用自我反观的手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容颜,形象抒写了相思之苦,意同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但同时选择不求浓丽,以自甘素淡的菊花自比。

这既是眼前取景,又反衬作者不同凡响的感人力量。

如“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

而时下已是深秋季节,昼短夜长,可知这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

作者借此点出独守空房的度日如年之感。

“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香炉中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可见作者的寂寞无聊。

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一个。

凉”字表面指天气,实写心情,写其情绪的愁闷和心境的凄凉,思夫愁情如此强烈,却又写得十分委婉、含蓄,轻描淡写。

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具体、易于理解的东西。

她既善于描绘实景寄托感情,又善于虚拟幻象表达感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此外,赵明诚与李清照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不仅有共同的文人诗词琴棋雅兴,也有相投的事业结合点如喜好古玩。

论李清照的愁

论李清照的愁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绪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之一,继承和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经研究发现,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而这个“愁”,又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贯穿她的一生。

关键词: 李清照词愁三个时期正文一、前言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之一,继承和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

读李清照的词,我们能够发现,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向我们展示了她复杂而又细腻的内心世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李清照的词,对“愁”的抒写,独树一帜,除了抒发寂寞深闺、离别痛苦的个人之愁,还抒发了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之愁。

前期,她以真实情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后期,其风格与愁绪则因为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

正是因为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李清照成为杰出的词人。

解读她的词作,品位他的愁绪,我们能感受到一代文坛巨匠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二、少妇之思,情真意切在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赵明诚,结为秦晋之好。

赵明诚是一个志向高洁的少年才子,与李清照情投意合、百般恩爱。

这段时期,词人生活非常幸福,在词作中也做了大量的描述,然而,爱的越深,离别也就显得更加痛苦,赵明诚获取官职,前往外地赴任之后,恩爱夫妻如同牛郎织女,难得团圆,相思成灾。

这种聚少离多的生活,让词人的心中充满了落寞与孤单,同时,长时间的两地分居,也让词人对他们的感情充满了怀疑,害怕恩爱夫妻,最终感情疏远,形同陌路,但是,词人的这些担忧,却无人可以诉说,因此词人的心情非常矛盾,充满了痛苦,这些,在词人当时的词作中,反映了出来。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不同时期情感及词风的变化

李清照不同时期情感及词风的变化

试论李清照不同时期情感及词风的变化摘要李清照的词大体可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词风有继承亦有差别,但都有愁绪在其中。

第一个时期的词作风格缠绵清丽且纯真质朴,写景抒情投射出少妇的淡淡哀愁,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风格以明快活泼为主偶有愁绪;第二个时期的词作风格率真凝重且飘逸婉约,在别离相思的痛苦中仍有等待的希望;第三个时期因汴京沦陷,词人颠沛流离、国破夫死,生活孤寂凄苦、彻底绝望,促使其词风转变,在婉约中又增添了几分豪迈奔放。

李清照的词意境开阔、格调低沉而凄苦,感情沉郁顿挫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蕴含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李清照情感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李清照是我们十分敬重的南宋女词人。

她学识渊博、经历坎坷,而且诗词成就极高,更是现代文学青年心目中永远的楷模。

她的词有二晏之高雅,含苏轼之旷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成为婉约派的一座丰碑。

她的词给词坛带来了清高空灵的意境,悠远淡雅的情怀,给后人留下了无以伦比的想象空间。

认真学习李清照的词,从中体会撼人心魄的情感,感受到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文学研究者们通过深入探究,把李清照的词作以“南渡”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来陈祖美又提出了“三期说”。

凭着对李清照的敬重和喜爱,笔者认真探究了她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和经久不衰的词作,认为“三期说”的分法更合理一些,即第一阶段为少女期;第二阶段为婚后到南渡前;第三阶段南渡后。

一李清照在少女期的情感及词风李清照于公元1084年出生在山东章丘,父亲李格非出身进士,饱读儒家经典,社会地位极其显赫。

他疾恶如仇、刚直不阿、清正廉洁。

母亲王氏出身名门望族,精通文章。

家庭的耳濡目染,父母的言传身教使李清照从小就受到文学薰陶,为她日后拥有良好的文学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李清照的心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博学开明也为她创造了更加宽松且随心随性的教育环境,使她的性格率真、文采出众、聪颖智慧。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2020年第4期341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女词人,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沈去矜《填词杂说》写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由此不难发现,李清照在我国词坛上拥有非同寻常的崇高地位。

李清照的一生跨越了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见证了南北宋的更替,正因如此,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多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而南渡后的作品和前期相比则显得迥然不同。

1 少女时代,伤春悲秋是心中浅浅闲愁。

《碧鸡漫志》说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此番言论并非假意吹捧,而是对真实情况的如实撰写。

她的父亲李恪非对写文章有着独到的见解,曾言道:“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是数君子在后汉之末,两晋之间,初未尝以文章名世,而其意超迈如此,吾是知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故老杜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

”这就是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乃是文学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出乎意料的是,她的母亲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一代才女,工诗词,能文章,善画墨竹,字也写得漂亮,且兼通音乐,显然与她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分不开。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是相对幸福稳定的,此时的她无事可愁。

但随着生命年轮的向外扩充,李清照渐渐由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走向青春必经的多愁善感。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归来归去都拨动着她敏感的心弦,个中滋味悄然涌上,使得她的心头始终萦绕着浅浅的闲愁。

《如梦令》便是极好的佐证之一: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全词虽仅是寥寥数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

在她的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

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和探讨。

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

正因为如此,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

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分析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分析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分析她的词与她的人生密切相关。

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

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爽朗明快,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即使是表达离愁和相思之苦的词中也透出夫妻恩爱,两情相悦的幸福之感。

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苍凉凄楚的,多表现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

下面就李清照的家庭生活、时代背景以及她的部分词作来探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创作风格的异同。

一.上阕——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李清照出身名门,家庭环境对她起了很正面的影响。

父亲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做过太学禄,太学正,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惟其如此,李清照少了许多女子固有的礼教束缚,活泼开朗,有大方优雅的气质。

这期间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活泼清新,语意隽秀,抒写了生离之愁、暂别之愁、个人之愁,有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

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体现了其独有的价值。

以《如梦令》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

这里没有丝毫的造作和粉饰,作者捕捉了闺阁生活中一次荡舟的活动,形象地描绘出塑造了一个天真无邪,娇态可人的纯真少女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

在封建礼教十分森严的宋朝,一个闺中女子酒醉晚归,可视为有伤风化,大逆不道,深闺中的女子多是纤弱,没有自由,而词人并非这样。

词人笔法精致、生动、细腻,寥寥数笔,将人和景融为一体,仿佛已经让我们看到夕阳映衬下的那一张张充满稚气,但个性张扬的年轻人,这此情此景多么壮观而美妙啊!再以《点绛唇》为例: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还挂着汗珠、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的娇美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的女词人,其词多抒写愁情。

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闺愁,亦或晚年时期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都深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她在写愁情的词作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研究愁情李清照一生写下很多词作,其词多是自身情况的真实写照。

其词大致可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晚年时期。

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自由无忧,其词活泼有趣但隐约表现出词人对美丽好景易逝的伤情,她既是无忧虑的,又是富有愁情的。

到了少妇时期,李清照经受着与丈夫频频分离的痛苦和寂寞,其词多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晚期的作品把自身情感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面对国破夫亡的苦痛,她表现十分沉重。

三个时期的词作足以让我们沿着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探索和体会其一生的愁情。

一、少女时期若有若无的闲愁在她十八岁之前的词作,抒写的大都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期的词大多体现一位贵家少女的生活情趣。

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出李清照对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

“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1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到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

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

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词人早期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

”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

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

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

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

“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

“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

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

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

“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

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

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

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

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夫妻,婚后生活美满幸福。

赵明诚是位古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

李清照和丈夫不同于封建时代那些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

夫妻之间这种和谐平等的关系使得每当赵明诚出游,李清照就思之情切,往往以委婉动人的诗词表达这种情思。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美好婚姻关系却要忍受着离别的痛苦。

由于丈夫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时常需要离家远出。

李清照的愁绪就这样溶于词中。

如她著名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和丈夫两人居青州后,赵明诚出任莱州守,李清照未同行。

这首词大约就是这次别时离李清照写下的。

词上阙写别前的情怀,先以物寄情,用香炉冷,被乱翻和奁尘满、日高升这些景物来描写,词人写下自己的慵懒愁态。

“生怕离怀别苦”,词人脱口而出,直抒胸臆,那是词人面对即将离别的愁苦心情。

词上阕的最后结语“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婉转曲折,使得愁情的表达更为深沉。

词的下阕是写别离后的相思之前,“休休”两个字点出了词人心中无法排遣的相思苦闷之情。

字字是苦,无可奈何。

但是李清照又把自己和丈夫的感情隐喻有如仙侣一样的美好。

这样把离愁别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总是在痛苦之致才这样吞吐往复。

词的结语“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把词人的愁情发挥到极点,情景交融,使整首词的思想情调更加凄苦。

李清照写和丈夫间离别的愁苦和相思的愁绪的词还很多。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2李清照词的内容也多为触景伤情所作,如词人著名的《一剪梅》,词的开头“红藕香残玉簟秋”就描写了萧疏的景象,词人触景生情。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描写了出游时的情景。

从“轻解”两个字,就可体会到词人因为愁绪而十分苦闷和犹郁的神情。

本想借出游来缓解内心的愁情,没想到“独上兰舟”更加难以克制愁苦的情绪,一个“独”字,把词人孤单寂寞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出游时少了丈夫的陪伴,所有的事物在词人眼中都更増愁情。

词人想起了往日和丈夫一起泛舟,而现在却自己划桨。

两种场景的对比使得李清照难以压抑内心的惆怅之情。

词人又转为幻想“谁寄锦书来”,想象丈夫该是寄书信来了。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又多么惬意多么优雅的场景,大雁把飞来这洒满了月光的西楼,把丈夫的消息带来。

然而,又是多么凄清。

李清照通过“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词,深刻地表达了自己感悟到年华似水,自己无奈地在这样的等待和思念之间,已经慢慢退去红颜,那是多么地惋惜,在此也可以感受到李清照和丈夫的这种离别在李清照看来已经是时常经历的事情,所以在这词句中,词人成熟的愁情已经远比少女时期的愁更赋于人生的感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体现了李清照因为思念丈夫,所以把思念之情变为上解人意之情,他相信自己的丈夫,相信这种想念是相互的,李清照并没有怀疑丈夫会因距离而忘记自己,她深信丈夫和他一样,在另一个地方思念着自己。

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相思之苦较于当时的一些词作是比较特殊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直接表达了自己根本无法消除这种愁绪,词人超脱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讴歌自己纯真、深刻的爱情,抒发夫妻之间心心相印和无发排遣的相思愁情。

三、晚年时期凄凉哀苦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词在少女和少妇时期属于她人生中前期的作品。

无论是少女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抒发离别相思之愁,都是词人局限于家庭的小视野中进行创作的,总体上是平静而美满的。

但是“靖康之变”完全改变了李清照的生活。

其词抒发的愁情更有深刻的时代意义,远远高于抒发个人人生的情感,艺术上也趋于成熟。

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次年,北宋亡。

李清照被迫走出闺房和书斋,踏上了流离漂泊的道路。

金兵陷青州,赵明诚所存的书画古器等收藏十余屋被焚。

之后赵明诚死去,李清照失去了她那时唯一的亲人,痛苦不已。

祸不单行,她又被诬告有通敌之罪。

她后改嫁却因为不如意而离异。

李清照在流离失所、伤时怀乡的晚年,以病弱之身,完成了《金石录后序》。

在晚年时期,李清照备尝了国破家亡、逃难漂泊、珍品散失、再嫁离异等惨痛和艰辛。

这些不幸,使得李清照后期的词愁绪更为深刻,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李清照逃乱于金华时所写的这首词以缓慢顿挫的节奏,回肠荡气的旋律,抒写词人深重的忧愁。

“风住”是以风住后的结果写出狂风劲吹,落红阵阵,化为泥土但仍有余香的整个过程。

李清照把花事阑珊的暮春景和词人极目是愁的惜春悲切之情统一成一体。

“物是”两字是词人抒发沉痛的心情,她感慨“事事休”,说明人生的变化莫测,包括了引起愁情的一切个人和社会、时代等因素。

比如自己的亡夫、漂泊流离、伤感病老、再嫁离异,还有国家的山河破碎,百姓遭难等等,这种悲痛是词人永远无法消除的。

“事事休”这三个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词人无奈的语调。

人往往就是看多了,看透了,才可以坦荡地发出这样的声音。

“物是人非事事休”这催人泪下的词句是李清照愁情的最佳发泄,是她晚年对人生成熟思考后的表达。

她将人生种种变化和遭遇概括性地抒发出来,不是简单的愁绪了,而是感人至深的心的呐喊。

词人想借出游来消愁,却把拟泛轻舟消愁转到恐舟轻愁重而载不动,继而再转向欲游又止的变化,最后点出是“愁”。

这就是因为她心理的瞬间多变,才更为形象地表现内心的矛盾和愁苦。

把无形的愁情变为有形地可以载动似有重量的东西。

沈祖棻说过“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3而李清照把愁搬上了船,更突出此愁不是可以随意拂去的。

李清照晚期的愁情之沉重表现在其词厚重的历史情感,词人对生活对苦难的经历所抒发的真切的感情。

如李清照著名的《声声慢》,这首词是她晚年的佳作,抒写其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和极度哀伤的内心痛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写词人寂寞痛苦却无法告知的凄苦。

她心神不安,怅然若失,她看到的外在意境是冷清的,其实映射出了内心世界的空虚和孤寂。

“窄暖还寒时候”到“到黄昏、点点滴滴”,是词人一天之中愁情的蔓延和一发不可收拾。

这其实是词人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

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达的情感》一文写道“这词,是写从早至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境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词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4时时刻刻萦绕在心间的愁绪是从早到晚的。

“满地黄花堆积”,指的是满园菊花盛开,然而“憔悴损”是李清照说自己因忧伤而容颜憔悴,衰弱瘦削。

她这么写是想表达,正因为自己满腹愁苦,所以正值菊花盛开,也无心采摘欣赏。

这首词句句是词人血泪的咏叹。

景和人的结合比较更突出李清照这位词人愁情所在。

又如《菩萨蛮·咏梅》中的一句“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借写花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情。

人还是像从前一样怜惜花,但花却不知道人的苦心。

这样的无可寄托情感的愁才是苦之至深之愁。

李清照晚年的词的愁苦情调,绝不是她个人生活境界的简单反映,也不仅仅是她自己的凄苦哀愁的“低吟”,而是包含着她对人生、社会、时代的感悟等内容。

李清照的词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直至今日仍然居高,她的愁情源于生活,源于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