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人生-四、知密州

合集下载

体现苏轼积极心态的诗句

体现苏轼积极心态的诗句

体现苏轼积极心态的诗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和医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许多诗句都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心态。

以下是一些体现苏轼积极心态的诗句: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他认为人生就像飞鸿踏雪泥一样,虽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勇敢面对,就能留下美好的足迹。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悲观,而是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3.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的另一首代表作,其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苏轼在任密州知州期间所作,其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虽年事已高,但仍保持着少年时的豪情壮志,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令人敬佩。

5.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时所作,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词再次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悲观,而是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6.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首词是苏轼在夜晚饮酒后所作,其中“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在酒后的豪放不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令人向往。

7. 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苏轼在游泳时所作,其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在游泳时的悠然自得,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令人感叹。

8.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是苏轼在重游井冈山时所作,其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他认为只要有心,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克服的。

苏轼最好的十首诗词欣赏

苏轼最好的十首诗词欣赏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词作品数量
不多,但质量很高,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以下是苏轼最好的十
首诗词:
1.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最著名的词作之一,通过
对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周瑜的追忆,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人生短
暂的感慨。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赞美,表
达了苏轼对人生短暂和离别的遗憾,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

3.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对狩猎场面的描写,表
达了苏轼对豪放不羁、游猎生活的向往。

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

5.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6. 《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江景的描写,表
达了苏轼对故乡和旧日友人的思念之情。

7.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通过对自己被贬谪
的描写,表达了苏轼的孤独和落寞。

8.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通过对亡妻的
追忆,表达了苏轼深深的哀痛和怀念之情。

9.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青春时光的珍惜和感慨。

10.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以上十首诗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每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值得细细品味。

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

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

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城子密州出猎①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

④酒酣胸胆尚开张。

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

⑧【作者】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

卒谥文忠。

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

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

苍:苍鹰。

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

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

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

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

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

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苏轼密州诗词

苏轼密州诗词

苏轼密州诗词《密州诗词》密州,位于辽东半岛东南,历史悠久,山水秀丽,文化荟萃。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无数文人墨客,其中苏轼是最为著名的一位。

笔者特以苏轼在密州所创作的诗词为主线,为读者展现一幅密州的风景画卷。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生于北宋宣和六年(1033年),卒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101年),享年六十九岁。

作为一位卓越的文化名人,苏轼的文学才华横溢,不仅在诗词方面有所建树,还以文章、书法和政治才能闻名于世。

他曾在密州任职时,写下了许多优秀的创作。

苏轼任密州知州的时间并不长,虽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有《夫山留言》、《齐州谢董宅判官十首》、《守夜曲》等多首佳作。

《夫山留言》是苏轼在探视被流放夫山的好友欧阳修时写下的。

夫山位于今日密州市的夫山岛上,山势陡峭,自古以来就是海盗、流亡者的天堂。

苏轼来到夫山时,看到了好友欧阳修勃然变色、独自倚窗凝望大海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分。

他用深情的文字形容了夫山风景的壮丽,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身世的思索。

全诗用典极富哲理,表达了苏轼在流放之地的心境和对乐观人生态度的追求。

《齐州谢董宅判官十首》是苏轼在密州任职时,写给董宽的寿诗。

董宽是当时密州判官,与苏轼是好友。

苏轼为了表示友情,特地用诗歌来赞美董宽的品德和才华。

这首诗从第一首“心心相照,兄弟之间”到第十首“寿亦吉,曰禄高,愿驰年势,万寿无疆”,全诗以循序渐进、分寸适度的方式,表达了苏轼对董宽的赞赏和祝福之情。

这些诗词不仅传达了苏轼对董宽的深厚友情,也道出了当时官场风波和官场人物的苦衷和疲惫。

《守夜曲》,是苏轼在密州看守明光寺时所赋。

明光寺位于密州市东南郊,山岭环绕,景色宜人。

苏轼守夜的时候,默默地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词。

诗中的“一鸟万人望不空,凭阑人喜入罗云”表达了对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其中的“月光自古照共飞,梦他人峡对中央”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词既展示了密州的山川美景,又道出了苏轼对家和故乡的眷念和思考。

苏轼的诗词人生 四、知密州.

苏轼的诗词人生 四、知密州.

四、知密州由于在杭州工作已满三年,按宋朝的规定得换地方任职了。

苏轼为了能够和在济南作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作官,于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到达密州任。

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改调到山西的河中府,离开密州,共在密州生活工作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在此介绍了他在密州期间写的十二首诗词和一篇赋。

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九月,三十九岁的苏轼在结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之后,为了能够和在济南作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作官,可是,已经有五年时间没有见面的兄弟俩。

受诏移知密州(山东诸城),秋末离杭,十二月三日到达密州任。

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兼怀子由,做《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

他遣怀为主,遣怀什么?兼怀子由。

苏轼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不到时两个月,王安石又第二次罢相(1074年第一次罢相)。

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改调到山西的河中府,离开密州,共在密州生活工作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次年苏辙改赴南京(今河南商丘)做签判。

七月,兄弟会晤在徐州。

夜晚共宿。

想着当年的期约,如今又要分别,苏辙便写下了著名的两首诗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和《逍遥堂会宿》。

《雪后北台书壁》或《雪后书北台壁》1其一黄昏犹作雨纤纤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虚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赏析】此诗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

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

作者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

“堆盐”,即堆雪。

用盐喻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欢效用,如白居易《对火玩雪》:“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苏轼苏辙的兄弟之间感情非常的深厚,而两人也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与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欢迎阅读!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满江红·怀子由作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

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队长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花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沾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赏析:【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开头三句写作者望着清澈的颖水东去,触景生情,【愁目断、孤帆明灭】一个“愁”字统领了全词,为后句“恨此生”做了伏笔。

眼里的孤独的小船时隐时现写明了浪涛的艰险,进而作者联想到了自己仕途中的坎坷深有感触【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宦游处”宦途中的风险正如“青山白浪,万重千叠”起起伏伏,升迁贬谪。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当时两人睡在一个屋里,同时在夜间听着夜里下着雨,淅淅沥沥的雨声如萧瑟声。

兴致勃勃的高谈阔论,手足情是何等的亲切,回忆起当年和其弟子由,当年兄弟俩风华正茂时的雄心壮志、远大抱负,而今却是壮志未酬【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显示了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恨”是“愁”字的派生,“愁”深自然会对某些事的.感慨而生“恨”,作者恨的是“恨此生、长向别离中”和子由阔别,自己风华正茂的大好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日月催人老,在不知不觉中华发增添了白发。

【一尊酒,黄河侧】借酒消愁,心绪万千,就犹如浪涛滚滚的黄河之水,波涛此起彼伏,难以平静,浮想联翩,自然而然的想起了过去兄弟俩聚在一起的欢乐。

那就是【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这四句正是作者当时的心里感想的写照。

现在回想起过去的许许多多往事,犹如就像昨天发生的事。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一个“馀”表明了对子由的想念和自己心里感慨的泪水流了许多,那时兄弟俩谈笑风生眉间显现的喜气,而今化作“添黄色”愁上眉间。

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

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

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苏东坡,北宋文豪、艺术家。

其散文、诗、词、赋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创作赏析苏东坡与其弟苏辙兄弟情深,任杭州通判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相思甚切,为接近亲人,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熙宁七年(1074)起程赴密州。

这首词便作于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

苏东坡是怀着矛盾复杂的心情前往密州的。

由于与新法派的矛盾,朝中难以立足。

赴密途中,触景伤情,凭鞍沉思,思绪万千,不禁感慨唏嘘,通过词作,把胸中块垒一古脑儿向子由倾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东坡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东坡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的十首饮酒诗

苏轼的十首饮酒诗

苏轼的十首饮酒诗苏轼是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以诗词闻名于世,生前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词作品。

其中,十首饮酒诗被誉为苏轼最佳的饮酒诗篇之一,今天我们将通过对这些诗句的解读和分析,一探苏轼的饮酒人生。

1.《浣溪沙·东篱乐府》“绿肥红瘦,浅草深林的中条山路,幽楼派出南来的风起,我正饮酒,笑问此中谁是高士。

”这首饮酒诗描绘了苏轼在山路边饮酒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真实和自然之美。

诗句中的“我正饮酒,笑问此中谁是高士”也展现出苏轼对自己的自信和自豪,展现了他对人生和品酒的热爱。

2.《江城子·密州出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饮酒诗道出了苏轼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情。

他通过饮酒,抚慰心灵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感受到了自然和酒香的温暖与舒适。

诗中描绘的兄弟登高、插茱萸的情景,则是苏轼对家人的怀念和追忆。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自言本是京华子弟,家在虾蟆陵下柿树溪,惯称泥鳅不称鱼,自小爱读诗书,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首饮酒诗记录下了苏轼在梦里追忆过去,回顾自己在科场路上的艰辛与奋斗。

诗中的句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则展现了苏轼在文坛上获得了自己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也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骄傲和自信。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实王炳方壁》“此地无银三百两,不办戎机自命松江。

处州徐刘二舍人,夜郎谷北坐迟客。

酒罢不知人在否,月明江上自潺湲。

”这首饮酒诗则是苏轼为了庆祝江西造口实王炳方壁而作。

他用饮酒来表示对友谊、对历史传承和对人生的致敬。

诗中的“酒罢不知人在否,月明江上自潺湲”则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和对酒香的向往。

5.《江城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饮酒诗则感慨苏轼的异乡漂泊和思乡之情。

苏轼39岁被贬密州的诗句

苏轼39岁被贬密州的诗句

苏轼39岁被贬密州的诗句
哎呀呀,苏轼啊,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想当年,他 39 岁的
时候被贬到了密州,在那儿写下了好多超级棒的诗句呢!就比如说那首,“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你看这写得多豪迈呀!就
好像他带着猎犬和猎鹰,在广阔的原野上尽情驰骋,那股子豪情壮志
简直要冲破天际了!这难道不像我们在生活中,偶尔也会有那种想要
尽情释放、不顾一切去追求梦想的冲动吗?
还有那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哇,这问得多么有气势啊!就好像他在和老天爷对话一样,把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思念都一股脑儿
地倒了出来。

这就好比我们有时候心里有好多话,找不到人倾诉,就
只能对着天空大喊大叫,希望能得到回应。

苏轼在密州虽然遭遇了挫折,但他却能通过这些诗句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多么
了不起啊!
他的诗句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心中那些被隐藏起来的情感
之门。

我们读着他的诗,仿佛能看到他当时的心境,感受到他的喜怒
哀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话说得多好啊!这不就是
生活的真实写照吗?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开心、难过、相聚、离别,
就像月亮会有圆有缺一样。

苏轼在密州的这些诗句,真的是太经典了!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
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情感的宣泄。

它们让我们知道,即使在最困
难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我觉得,这就是苏轼的诗句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魅力和启示!我们真应该好好去欣赏、去品味这些诗句,让它们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苏轼诗词及人生智慧

苏轼诗词及人生智慧

苏轼诗词及人生智慧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具有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以下是一些苏轼的诗词及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通过描绘明月和酒来表达苏轼对人生
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他表达了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愿望。

2.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表现了苏轼豪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
对壮志未酬、英雄无路的感慨。

他通过描绘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3. 《赤壁赋》:这篇赋文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苏轼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宇宙是永恒的,我们应该摆脱尘世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
达的心态。

他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苏轼的人生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2. 追求超越的精神自由:苏轼强调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愿望,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3. 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苏轼不仅关注个人的人生,也关注社会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

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4. 坚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苏轼在文学、艺术和社会问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他不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苏轼10首经典诗词

苏轼10首经典诗词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以下是苏轼的10首经典诗词: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2.《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J
3.《赤壁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J
4.《东篱乐府•春日》:“桃花扇底开琐窗,绿杨阴里带轻风。


5.《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J
6.《定风波》:“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7.《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8.《江城子•密州出猎》:“落日熔金,大江流浪,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9.《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J
10.《临江仙•谶潮随波千万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J
以上就是苏轼的10首经典诗词,这些诗词不仅表达了苏轼对自然、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感慨和思考,也具有深刻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苏轼在密州写的诗词

苏轼在密州写的诗词

苏轼在密州时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首词。

其中《江城子·密州出猎》充满了少年的狂气,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愿望;《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充满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原文如下: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这首词中,苏轼描绘了自己在密州出猎时的壮观场面,以及他的豪情壮志。

他牵着黄狗,举着苍鹰,头戴锦帽,身披貂裘,率领着上千的骑兵,席卷着平原的山冈。

他希望像孙权一样能亲射虎,为国家效力。

虽然已经喝了酒,但他的胸怀仍然开阔,胆气仍然豪壮。

他希望朝廷能给他机会,让他像冯唐一样持节云中,挽弓如满月,向西北的天狼星射去。

整首词洋溢着少年的狂放之情,展现了苏轼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忠诚。

另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原文如下: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的深深思念之情。

他与妻子生死离别已经十年,虽然他不去想,但亡妻的影子却永远不能忘。

他在亡妻的坟前感到无尽的凄凉,即使能相逢,可能也已经不认识了,因为他已经变得如此苍老。

在梦中,他忽然回到了故乡,看到了亡妻正在窗前梳妆。

他们相对无言,只有眼泪流下。

这样的场景让他感到年年断肠,在明月的照耀下,短松冈上充满了凄凉和悲伤。

整首词充满了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的无奈感慨,是苏轼词中的经典之作。

苏轼在密州(1074-1076)

苏轼在密州(1074-1076)

苏轼在密州(1074-1076)熙宁七年(1074年)12月,苏轼知密州,同年的四月,王安石罢相,韩绛为相,吕惠卿为参知政事。

从繁华的江南到凄凉的密州,心情无比沉重。

但是也不能阻止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也欣赏陶渊明,对其诗很是喜爱,如诗《西斋》不仅可以看出真正的宁静满足,还有与自然的融为一体的喜悦: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

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

褰衣竹风下,穆然濯微凉。

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以光。

鸣鸠得美荫,困立忘飞翔。

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

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也只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写出下面的诗句,《吏隐亭》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

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

刚到密州时,心中思念子由。

苏轼只要想到弟弟,他就诗意大发,经典出口成章,如诗《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每每遇到苏轼的诗都好想细细地品读,这首也不例外。

词的大意是:孤零零旅舍灯光青冷,厌听这荒野鸡鸣,收拾起旅枕残梦。

晓月渐渐淡去了白绢似的皎洁,微亮的晨霜一片晶莹;山上云白如展开的锦缎,朝露点点与晨光辉映。

人世间的行程没个尽头,有限的是这劳顿的人生。

似这般无足称道的平庸,难得有欢愉的心境。

我这里独自低吟罢,征鞍上,悄无声息,许多往事涌心中。

当年我们风华正茂,同时客居在汴京,如同陆机、陆云兄弟,初到京城还年轻。

幸有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辅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

其实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

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少不得那分明哲与淡定。

好在你我身体康健,只须终年悠闲游乐,姑且杯中寻醉慰平生。

苏轼的哲理诗词名句

苏轼的哲理诗词名句

苏轼的哲理诗词名句
1.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出自《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出自《赤壁怀古》
3.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 出自《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4.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出自《登飞来峰》
5.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出自《赤壁赋》
6.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出自《江城子·密州出猎》
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出自《青玉案·元夕》
8.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出自《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9.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出自《题西林壁》
1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出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体现苏轼豁达乐观的诗句

体现苏轼豁达乐观的诗句

表现苏轼乐观豁达的诗词
宋朝苏轼豁达乐观的诗句如下:
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朝:苏轼
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朝:苏轼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朝:苏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苏轼
译文: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 一作:偏向)——《水调歌头》宋朝:苏轼
译文: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苏轼仕途得意的诗词

苏轼仕途得意的诗词

苏轼的仕途得意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对人生境遇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苏轼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不可预测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态度。

2.对自身成就的自豪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词描绘了苏轼豪情满怀,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3.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例如,《和子由蚕市》中写道:“吏岂我忧,老使我惧。

神岂我思,蚕使我瘁。

”这首诗以蚕市为题,讽刺了社会上追求名利、忽视道德的现象,也表达了苏轼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总之,苏轼的仕途得意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和自我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

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

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下面是下店铺整理的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欢迎来参考!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此时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此时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此时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此时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此时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然后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守岁】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和子由踏青】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瞋。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浣溪纱苏轼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苏轼在密州时的作品

苏轼在密州时的作品

苏轼在密州时的作品一、《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写的,它以长江东逝水的壮丽景象为背景,抒发了苏轼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词中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表达了苏轼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赤壁赋》《赤壁赋》是苏轼在密州时创作的又一杰作。

这篇赋以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战斗场面和英雄豪情。

赋中融入了苏轼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文学才华。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写的,它以明月的出现为引子,描述了苏轼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表达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疑问。

四、《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时创作的,它以岳飞的英勇形象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时局的忧虑。

词中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悲愤,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情怀和担当。

五、《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创作的,它以出猎的场景为背景,描绘了苏轼在大自然中的豪情和激情。

词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俗的嘲讽,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时创作的,它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词中的意境深远,表达了苏轼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七、《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时写的,它以饮酒作乐为背景,抒发了苏轼对人生短暂和享受生活的态度。

词中的语言优美,抒发了苏轼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时创作的,它以登楼赏景为背景,描绘了苏轼对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词中的意象描写细腻,表达了苏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的感慨。

苏轼在密州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苏轼十大劝诗词

苏轼十大劝诗词

苏轼十大劝诗词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广受欢迎。

苏轼的诗词以豪放洒脱、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而著称,十大劝诗词中的一些诗句也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以下是苏轼十大劝诗词的内容:1.《赤壁怀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诗表达了人生短暂,要珍惜当下,不要留下遗憾的思想。

2.《定风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句诗表达了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3.《念奴娇·赤壁怀古》:“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句诗表达了珍惜友情,不要轻易放弃。

4.《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诗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祝福,希望大家长命百岁,幸福安康。

5.《江城子·密州出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6.《东篱乐府·秋风词》:“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句诗表达了思念之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7.《临江仙·滁州西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表达了闲适自得、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佩之情。

9.《念奴娇·赤壁怀古》:“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句诗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10.《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句诗表达了对情感的深沉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知密州由于在杭州工作已满三年,按宋朝的规定得换地方任职了。

苏轼为了能够和在济南作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作官,于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到达密州任。

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改调到山西的河中府,离开密州,共在密州生活工作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在此介绍了他在密州期间写的十二首诗词和一篇赋。

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九月,三十九岁的苏轼在结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之后,为了能够和在济南作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作官,可是,已经有五年时间没有见面的兄弟俩。

受诏移知密州(山东诸城),秋末离杭,十二月三日到达密州任。

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兼怀子由,做《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

他遣怀为主,遣怀什么?兼怀子由。

苏轼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不到时两个月,王安石又第二次罢相(1074年第一次罢相)。

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改调到山西的河中府,离开密州,共在密州生活工作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次年苏辙改赴南京(今河南商丘)做签判。

七月,兄弟会晤在徐州。

夜晚共宿。

想着当年的期约,如今又要分别,苏辙便写下了著名的两首诗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和《逍遥堂会宿》。

《雪后北台书壁》或《雪后书北台壁》1其一黄昏犹作雨纤纤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虚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赏析】此诗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

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

作者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

“堆盐”,即堆雪。

用盐喻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欢效用,如白居易《对火玩雪》:“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

”作者“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一联,亦世称咏雪名句,但历来有歧解。

南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雪诗”条以为,“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

自昏达旦皆若晓色。

”据此解,则“五更”应总指分为五更的一整夜。

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寒冷未能安眠,加上“不知庭院已堆盆”,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

直到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溜子,这才省悟,原来是雨转为雪,所以有这“半夜寒声”。

上句写地面上积雪的反光,下句写房檐下雪水凝成的冰溜,都紧扣“雪后”的标题,且又与末两句意思连贯。

“扫北台”、“看马耳”,是天明以后所为。

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

”(《水经⋅潍水注》)作者扫除积雪,登上北台,观赏雪景,只见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

原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埋没”,可见这双峰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

2其二城头初日始翻鸦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注释】1.北台:即密州的超然台,在山东诸城县北城上。

2.马耳:山名,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与台相对,即密州城南的马耳山。

3.堆盐:谢安侄儿咏雪,有“撒盐空中差可拟”句。

4.幌:帘幕【赏析】此诗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

太阳已升起,虽然前一晚下了一场大雪,但第二天却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晴天。

往上看,天空中一群乌鸦开始活跃起来,绕着城墙,上下翻飞;低头瞧,小路上渐渐融化的积雪被来往的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放眼望,在阳光照耀下,积雪的原野上屋似玉楼,地如银海,冻得人皮肤起粟,耀得人目眩眼花。

这四句皆是白描眼前实景。

作者另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说“玉楼已峥嵘。

”《雪中过淮谒客》:“万顷穿银海。

”其“玉楼”、“银海”皆系实写。

有人以为这里是用道家语“玉楼为肩,银海为目”,实则凿之过深。

颈联则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

大雪灭蝗,麦子得雪覆盖则来年会长得茂盛,眼前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在观赏雪景时,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

诗人十分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把这场瑞雪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一一用诗表达出来,但他既老且病,诗力大不如前,只得空自磋叹,以吟诵唐元和年间(806~820)诗人刘叉的《冰柱》诗来自慰了。

此时诗人虽年仅三十九,但退出朝廷已三四年,心境不佳,且古人四十叹老亦为常事。

这首诗全诗不着一“雪”字而雪景宛然,确非高手不能为,该诗极为王安石欣赏并有和章。

在道教的典籍里边,用玉楼来形容人的双肩,用银海形容人的两只眼睛。

两句诗的意思是在冬天的时候把人冻得肩膀都缩起来了,光线让人的眼睛都感到炫目。

他拿去让王安石看,王安石一看就明白了,苏轼不得不承认,自从这两句诗写出来,还没有一个人知道这里边藏了这么两个典故,他不得不承认王安石是有真学问的。

世传王荆公常诵先生此诗,叹曰:“苏子瞻乃能使事至此。

”时其婿蔡卞曰:“此句不过咏雪之状,妆楼台如玉楼,弥漫万象若银海耳。

”荆公哂焉,谓曰:“此出道书也。

”蔡卞曾不理会于玉楼何以谓之“冻合”,而下三字云“寒起粟”;于银海何以谓之“光摇”,而下三字云“眩生花”乎?“起粟”字盖使赵飞燕虽寒体无轸粟也。

王安石看后即指明,道家称人的肩膀为玉楼,称人的眼睛为银海。

同时,批评苏轼把冷词僻典放进诗中去故弄玄虚,让人难懂。

王安石一番中肯的言语,令苏轼服膺,之后他作诗行文就很少犯晦涩之病。

另一则说的是,一次,苏轼读到王安石新作中“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骚句后大为赞叹,连称今日所见为千余年所没有的离骚佳句。

两首诗用韵颇有特色。

“尖”、“叉”二韵属险韵、窄韵,而作者运用自如,韵与意会,语皆浑成,自然高妙,毫无牵强拼凑之迹。

正如前人所评:“才高气雄,下笔前无古人。

”(《瀛奎律髓》卷二十一)【背景】北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的北面。

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十一月到任,正是寒冬季节,这两首诗即作于此时。

3《后杞菊赋》天随生自言常常食杞菊。

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

因作赋以自广。

始余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

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

而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

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

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

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

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

扪腹而笑。

然后知天随生之言可信不谬。

作《后杞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椽属之趋走。

朝衙迭午,夕坐过酋。

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

对案颦蹙,举箸噎呕。

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

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

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粮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

何侯方丈,庾郎三九。

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

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译文】唐代一个自号天随生的诗人陆龟蒙,说自己常吃枸杞和菊花,五月间,杞、菊枝叶老硬,气味苦涩,还是一样吃。

他于是作了《杞菊赋》来宽解自己。

开始,我曾经怀疑过,士大夫遭遇不好,可以清心寡欲,降低一点生活水准就行了,说饿到吃草木,就过分了。

现在,我觉得他讲得不错。

我作官十九年,家里越来越贫困,吃的、穿的还比不上过去。

本来认为,到了密州知州任以后,可以得到饱食,然而,厨里空空的,家里人要吃饭,同僚们要吃饭,整日忧愁,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于是,我与本州的副长官刘庭式君每天沿着密州的古城和荒废了的园圃,寻找枸杞和菊花,吃起来有滋有味,摩着肚子,看着对方,会心地一笑。

我认为天随生说得不错,是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

于是,做这篇《后杞菊赋》,一面自解,一面自宽。

唉呀,我的苏先生,谁叫你在堂上称太守?你看,你身前有众多宾客的拜访、请托,身后有众多的办事人员来往奔走。

你从早上进衙办公,一直到中午,一直到傍晚酉时。

这样辛劳,却从来没有见过你桌上放着酒杯,你只是拿着杞和菊来欺骗自己的口腹。

人们对着你的饭桌就皱起了眉头,拿起筷子就想吐。

你不会不知道东汉光武帝阴皇后的弟弟阴就将军,用麦饭和葱叶来接待大儒井丹,井丹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尊与不敬,推去不吃。

现在,你丧失了起码的自尊,吃起杞、菊来。

我实在不明白,你为什么对这里还这么眷恋,难道你的家乡什么都没有?你可以辞官回乡嘛。

先生我听了,哈哈大笑,说:你知道吗?人生一世,好比臂肘的一伸一屈,什么是贫?什么是富?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的人吃麦糠和杂在糠中没有破碎的麦粒却肥肥胖胖,有的人顿顿山珍海味却又黑又瘦。

晋朝何曾吃起饭来,肴菜摆满了方丈的桌子,南齐瘐杲之吃饭只有三九(韭),除了韭,还是韭。

许多人就是在梦中,也要分出谁吃的丰盛,谁吃的寒素。

这又有什么意思呢?其结果都是身死骨朽。

我现在正以杞、菊为干粮,春天吃苗,夏天吃叶,秋天吃果实,冬天吃根。

我自信能活上百岁,和住在西河的孔子学生子夏差不多,和住在南阳郦县山中饮甘谷水的人一样高寿。

【赏析】唐代诗人陆龟蒙,曾植杞菊以食,而作《杞菊赋》。

本文系效法陆龟蒙而作,故名之《后杞菊赋》。

这是一篇幽默风趣,令人绝倒的妙文。

在“超然台记”记述,东坡从杭州通判自请调胶西(密州)为太守,一方面是子由在济南,到密州可常常与弟弟见面;另一方面或许是以为作太守总比作通判强,起码可图个温饱吧。

没想到到了密州做了太守,反而更加穷困。

因为胶西地瘠民贫,且连年歉收,盗贼又多,公务比在杭州时繁忙多了。

非但如此,竟然堂堂太守,还落得三餐不继,每天到荒郊野地采杞菊果腹。

到此地步,东坡实该大呼冤枉才对,谁知他吃饱野菜之馀,竟能“扪腹而笑”,无比的满足,满足之馀,写了此赋来自我解嘲一番。

【背景】苏轼四十岁作此赋,时任密州知州。

这年密州蝗虫成灾,民不聊生。

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冬十一月至密州,因灾情严重,生活困苦,采杞菊以食。

但他心胸豁达,超然物外,以洒脱的态度对待困难,表现了不羁心于外物,不戚戚于贫困的博大胸怀和高深修养。

文章记述真切,议论风生,颇有谐趣。

此文后被诬为讥讽朝廷减削公使钱太甚,成为“乌台诗案”罪证之一。

4《和子由四首⋅送春》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释】1.《法界观》:即《注华严法界观》,佛家典籍。

【赏析】密州是苏轼的重要人生驿站。

在这里他虽然也积极为地方办事情,勤政爱民,但是因为政治上的消沉,更多的时间用在与亲友交游、谈论禅宗与庄子,并写下了大量经典的诗词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