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学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中图版地理七上《中国的地势和地形》word学案

中图版地理七上《中国的地势和地形》word学案

中图版地理七上《中国的地势和地形》word学案《中国的地势和地势》学案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的地势和地势,并讲出地势的特点(2)地势对生产、生活的阻碍。

学习重点
中国的地势和地势,并讲出地势的特点。

学法指导
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我国地势的总特点是高低,呈状分布:如此的地势有利于海洋上。

2.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米以上,号称。

3.我国的地势类型有、、、、。

4.我国是一个多的国家,山地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高原面积约占全国的,这两种地势的面积约占全国的 %,要紧集中在我国的地区。

5. 我国的山脉众多,按照山脉的走向可分为:东西走向的山脉要紧有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要紧有
;南北走向的山脉要紧有等;庞大弧形山脉指的是。

6.连线题:
A.青藏高原①千沟万壑,支离破裂
B.内蒙古高原②坎坷不平,石灰岩广布
C.黄土高原③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D.云贵高原④地面平坦,一望无际
二、展现提升
在图中标出我国要紧地势区:
(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
(2)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三、交流平台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成:。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及其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展示了中国的地形地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学会分析地形对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及其影响。

2.突破策略:利用地图、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从而深化对地势、地形特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图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分析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话题,准备相关案例。

3.安排好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流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势、地形的特点,并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地形对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4.巩固(5分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地势、地形特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形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地理素养。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优教学案(第2课时)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优教学案(第2课时)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优教学案(第2课时)【学习目标】认识我国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二、中国的地形特征1.山区面积广大(1)山区:通常把_____、_____,连同比较崎岖的_____统称为山区。

(2)山地和山区所占面积比例: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____,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____。

(3)山区面积广大的优势与劣势:①优势:在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

②劣势:地面崎岖,_____不便,不利于发展_______,_____资源不足。

2.类型复杂多样读“中国地形的分布”图,按走向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填写下面表格。

山脉的走向山脉的分布东西走向⑦—阴山,⑥,南岭东北一西南走向①—太行山一③一雪峰山,长白山—⒆,④西北一东南走向阿尔泰山,⒃南北走向⒇,六盘山,⒄弧形山脉⑧【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主要山脉,将这些不同走向的山脉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连接起来,看一看中国山脉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达标检测】1.下列山脉的走向与祁连山一致的是()A.阿尔泰山B.横断山脉C.阴山D.长白山2.下列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的是()①阴山②太行山③天山④横断山脉⑤南岭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⑤3.我国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A.祁连山一横断山脉B.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C.天山一阴山一燕山D.贺兰山一六盘山一横断山脉4.右图体现的我国地形特征是()A.地势西高东低B.地势呈阶梯状分布C.地形复杂多样D.平原面积广大【拓展阅读】我国主要山脉的形成山脉主要是由内力作用而形成的。

当地表岩层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力作用时,会发生褶皱或断层,使有的地方隆起而成山。

中图版地理七上中国的地势和地形word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上中国的地势和地形word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

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类各样的______。

(学生:形态);地势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总趋势)师: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咱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新课:读图:再次展示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咱们能够发觉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域,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域)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咱们还能够发觉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读图:《我国东西向(北纬36°)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能够发觉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板书:西高东低活动: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转变的示用意。

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遍示用意,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散布?(学生:阶梯状)读图:读地图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用意》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一、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二、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学生: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域)1、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为界)提问:海岸线向东向南是我国近海的什么海底地形?(学生:大陆架)观察判断:让学生仔细阅读图D,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限?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限?(学生: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分界限;后者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分界限)小结: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用意上能够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地形区。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对我国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形、地势的概念及特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我国各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还需加强记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2.难点:地势、地形的概念及其区别,各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各地形区的特点,加深对地形、地势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中国地形图、地势图等相关地图资料。

2.图片:收集各地形区的典型图片,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

3.实例:准备一些与地形、地势相关的实际案例,如黄河泛滥、地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美景背后的地理特征吗?”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形图、地势图,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和地形特征。

引导学生关注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地形区的特点,如海拔高度、地表形态等。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材信息教材名称: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作者:王民主编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二、授课目标1.知道中国地势和地形的基本情况;2.能够区分中国的高原、平原、山地等地势和地形;3.了解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第一课:中国的地势和地形1.了解什么是地形和地势;2.了解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情况。

第二课:中国的平原1.了解中国的平原的基本情况;2.了解平原地区的地貌、气候、人文特征等。

第三课:中国的高原1.了解中国的高原的基本情况;2.了解高原地区的地貌、气候、人文特征等;3.学习青藏高原的特点和对中国环境的影响。

第四课:中国的山地1.了解中国的山地的基本情况;2.了解山地地区的地貌、气候、人文特征等;3.了解华山、泰山、衡山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PPT、黑板等工具,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势和地形的基本情况。

2.实地考察: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中国不同地区的地貌和气候差异。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1.考试:出一份测试卷,考察学生对中国的地势和地形的掌握程度。

2.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每个地区的地貌、气候、人文特征等,加深对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理解。

3.情境评估: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观察他们对地形和地势的区分是否正确,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否理解。

平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新闻,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地势和地形的认识。

六、教学体会本节课基于中国的地势和地形,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课堂讲授、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这一课题。

针对学生的不同诉求,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授课和引导上的不足之处,认为平时应多关注学生的情况,加强基础,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4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4 中图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1教学目标1.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指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形特征对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预习活动(一)课前预习案:学生利用课前时间,上百度互联网搜索中国的地形图,提前把本节课进行一定的预习,根据学案中的要求完成知识分类。

在图2—2中,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按走向分为五大类:(小组内每人一类,在地图上指出来)并能在下面空白处画出山脉分布简图。

1、东西走向:①北:②中:③南:2、南北走向:①西:②东:3、东北—西南走向:①西:②中:③东:4、西北—东南走向:①北:②南:5、弧形山脉:活动2【讲授】讲授1、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对照地形图,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分布位置,并在上面山脉简图中标出来。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教案

第三章《复杂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地形地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国的地形和地势》这一节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讲述的地形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知识,而且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这一章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很大的联系,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中国的气候、河流等教材内容的学习,也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生活等。

二、学生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性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2、学生对于理解本节知识的地理能力较低,知识不足,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设计理念本着积极实施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的理念,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独特优势,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创设情境——分组讨论——信息反馈——共建图式”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是第一步,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否,这一步是教师用客观事物、客观现象、问题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并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关键一步。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教学情境。

教学中做到如下几方面:1、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

教学中利用直观图片、视频和举实例等方式,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形成良好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引入新课时,欣赏歌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利用地形图找各阶梯地形区,介绍各阶梯内地形区,运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

2、本节课的设计目的是在于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各抒己见,相互争论,最后达到解决疑难、深化知识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

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1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1 中图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1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能够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脉,并且说出它们的走向。

2、能够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并且了解它们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表述地形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主要山川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在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教材地位:本节课是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课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其它章节的基础,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多,学生记忆起来也比较困难,可是用2—3个课时完成。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识记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分布;2、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布和特点;教学难点:形成山脉、地形区分布的空间概念,构建主要山脉、地形区的“脑”地图。

4教学建议在对本节课标认真研读后,我认为本课最关键的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要教会学生如何来认识中国地形图。

并且本课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绘制中国地形图,来帮助学生记忆。

本节教材内容多,学生记忆起来也比较困难,可是用2—3个课时完成。

5探索活动设计活动一:成果展示让高原组、盆地组、平原组和丘陵组的代表,依次展示课下搜集的有关地形区的资料。

活动二:贴图游戏——我给地形区“安家”各小组快速的将写有地形区名称的彩色纸片贴在各组的中国地形挂图的正确位置,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又准又快。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分布、地势特点以及各种地形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接受新知识,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分布、地势特点,以及各种地形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现象的积极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地形分布、地势特点。

2.难点:地势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地形分布、地势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地形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地形分布图、地势图等相关地图资料。

2.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地形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实例。

3.准备教学课件,以便于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的地形分布图、地势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的地形分布、地势特点,以及各种地形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形对气候、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图,总结中国的地形分布、地势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中图版地理初一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学案

中图版地理初一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学案

中图版地理初一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学案学习目标:1.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阵势三级门路的漫衍特点及各级门路的主要特性,记着位于门路分界限的山脉名称。

进一步培育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漫衍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3.议决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宽大的地形特性。

传授重点:1.指导学生怎样从各种地理图像中剖析总结我国阵势、地形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形特性对别的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怎样去适应、利用、改造地理环境。

传授难点:中国阵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平常生活和所履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相连,因此敷衍这些标题需要老师举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学习探究历程:一、阵势研究课题:我国大陆阵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漫衍对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门路流向低一级门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代价?我国阵势对工具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夸大小组合作学习,适时变动学生,巡回指导,积极到场各小组的学习讨论。

最后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全班分成A、B、C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多少个四人小组,每个大组讨论一个专题(A组:①题;B组:②题;C组:③题),各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看法。

培育合作能力。

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要领。

二、地形动脑动手:1.读图剖析回答我国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

2.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剖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

培育读图、绘制地理图表的能力。

探究标题:1.山区有哪些成长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山区应怎样开辟和保护,要注意些什么标题?怎样充分合理地开辟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成长与可持续成长?全班学生分成A、B两大组,每个大组分成多少个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导学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导学案

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我国主要山脉、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理解这种地形地势带来的影响。

(难点)2、在案例分析、方法引导能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速记和练习加强记忆,提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3、了解我国大好河山,培养相关地理思维和民族自豪感。

【重要考点知识点】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海拔米以上,主要地形以和为主;第二级阶梯海拔- 米,主要地形以和______ 为主;第三级阶梯海拔米以下,主要分布地形以和为主。

2.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由、、等山脉构成;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由、、、___________等山脉构成。

3.北纬36°纬线自西向东横穿了、、等地形区。

北纬30°纬线自西向东横穿了、、等地形区。

4.我国的五种基本地形:33%、26%、19%、12%、10%。

5.①东西走向的山脉:、、、、。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台湾山脉。

③南北走向的山脉:。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⑤弧形走向的山脉:。

⑥五岳:东岳山、西岳山、中岳山、北岳山、南岳山。

6.四大高原: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世界屋脊”。

②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边。

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

④云贵高原: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

7.四大盆地:①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多沙漠、戈壁。

②准噶尔盆地:多沙漠、戈壁。

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

③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我国唯一一个高原盆地,“聚宝盆”。

④四川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

内有成都平原,较为平坦,“天府之国”。

8.三大平原:①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松花江、嫩江、辽河冲积而成,“天然粮仓”。

黑土地。

②华北平原: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

黄土地。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东西狭长,地势低平,河湖众多,重要农业生产基地,“鱼米之乡”。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 中图版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能力。

2.概括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特征,记住位于地势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

3.初步树立自然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启发教学。

教学重点我国地形地势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各种地理图象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内蒙古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的资料,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到这些地形区的位置,并根据地形区的颜色对照图中高度表判断海拔高度。

教师小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

教授新课一、中国的地势特征(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是深浅不同的绿色及浅黄色,代表平原及丘陵地形,西部黄色的颜色加深,代表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根据颜色的分布概括我国地表高低起伏的总体趋势是:学生答:西高东低。

(2)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学生尝试绘出我国地势示意图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对可能出现的两种示意图进行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能是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也可能是由西向东阶梯状降低,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学生得出结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课堂活动:阅读第57页图B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及沿36°N地形剖面图”,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的,三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

教师: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一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4)教师出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学生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研究)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②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课堂小实验)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向内地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地形区。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往往注重记忆,缺乏对地理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地势特点和地形特征。

2.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中国的地势和地形特点。

2.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地形区实例,使学生了解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地图、图片和实例的PPT,辅助教学。

2.地图:准备中国地形图、地势图等相关地图。

3.实例材料:收集相关地形区的实例材料,如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中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中国的地势图和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中国的地势特点和地形特征。

3.操练(10分钟)针对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完成PPT上的地理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地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但同时,他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图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2.教学难点:地势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势对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中国地图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强调地势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势对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势与地形的特点和作用。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势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势对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4-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4-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中国的地势特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2、我国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

三、教学难点: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问答式引导法、比较法等。

六、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欣赏〈〈好汉歌〉〉,理解歌词“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河流为什么向东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会自己找到答案。

二、新课(一)理解地势的概念。

(二)1、观察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从整体上看我国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呢?引出西高东低的特点。

2、观察我国沿36°N地形剖面图提问:我国地势高低起伏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引出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3、指导学生在地图上画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并结合P59D图找出分界线上的山脉名称。

4、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自然延伸到海洋中的部分是大陆架,我国有广阔的大陆架。

5、画一画,指导学生能用简笔画画出我国的地势特点。

6、小结: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7、我国有很多古诗词里均能证明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导致河流自西向东流的特点。

回看“探索”活动,理解为什么叫倒淌河?(三)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分组议一议: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

(四)总结(五)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中国的地势一、概念二、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三、对我国的影响(气候、河流、交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要求知识目标: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结构分析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

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

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内容点析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

2.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对这两幅图的阅读和分析是学生理解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关键。

图2.1加注了海拔高度的网格线和经度线,可以从图中方便地读出各个地形区的海拔高度,并与分层设色地形图进行比照。

图2.2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示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它的颜色不代表准确的高度。

这幅图主要是便于学生分清阶梯的界线,而阶梯的内部特征和平均海拔等则要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来分析。

3.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可以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4.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

图2.7给出了四种山脉走向,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采取近似的方法。

例如:大兴安岭和太行山可以看作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5.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

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

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6.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地方,黄土的特点是土质疏松,再加上这里多暴雨、缺乏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图中所描绘的就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有宽广而平坦地面的黄土高平原被称为塬;有长条脊线的是梁;各自独立的丘状土山是峁。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典型的杰作,这种特殊的“建筑”,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在一定的高程内向纵深掘进,挖成拱形窑洞,施工技术和工具简单,也不需要贵重的建筑材料,就获得防风避雨、冬暖夏凉的功能。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7.“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举世闻名的《敕勒歌》创作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北齐时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

据考证,敕勒川指的就是阴山之南的草原地区。

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一望无际。

除镶嵌在东部边缘和内部几条不高的山脉外,其余大多为“远看似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状起伏高原。

这里的蒙古族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内蒙古高原丰富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

8.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1/4。

它的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青藏高原的边缘和内部分布着一系列雄伟的山脉,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山脉之间,高原起伏平缓。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内部的山脉一般相对高度不大,“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地)”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9.教材提供了一段有关“地形与民俗”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分析这一段材料时应注意,地形可以对当地风俗习惯起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例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10.山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

11.山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上,山区具有我国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山区也存在着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等自然方面的劣势。

再加上山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近年来开发强度偏高,研究程度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断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

发达国家的实际证明,只要重视山区开发和山地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山区经济能够迅速发展,达到甚至超过平原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教学建议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注意,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具体地形名称的记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另一重点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引入新课】1.过渡引入: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进行过渡: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之中呢?这样的新课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把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交代。

2.设问引入:根据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区吗?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联系实际引入:从学生所在的地形区讲起,如果学生不知道名称,可以先从地形的特征引入,从学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观说起。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

4.图片、视频引入:课前准备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资料,或者我国各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

复习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建议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2.2时,准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

这一教学过程可带领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

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

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可以自制一个透明小水槽,用实验来说明阶梯交界处的水能资源。

同时可以自制复合投影片,将长江、黄河、珠江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能资源的利用。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地形复杂多样】1.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

读第24页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这五种地形在我国是不是都有分布,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

教学中也可以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

2.讲解关于山脉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页的活动1。

讲解山脉的走向,板图的效果也很好。

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3.对照第24页中国地形图,完成第26页活动2和3。

鼓励学生将这个练习深入下去,尝试多分析练习中所没有的山脉界线,教师也可补充一些人文地理的界线。

4.不同种类的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的学习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分三步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第25页的四幅景观图,配合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