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ppt课件
合集下载
《蜀相》PPT课件

知识梳理
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 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 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 军中。 出师:出兵。
文本梳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 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 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 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 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 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贰 文本梳理
文本梳理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 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 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 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 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 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蜀相
——杜甫
本课 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本诗背景 2.梳理诗歌,掌握诗歌知识 3.了解本诗深刻含义
目 壹 贰叁肆 背 文知归 景 本识纳
录 介 梳梳总
《 蜀相》 ppt课件16张

听朗诵音频,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根据注释,掌握诗歌大意。
指诸葛亮,蜀汉丞相,封武乡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遮蔽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遮着台阶的青草自绿,树上黄鹂 徒然发出好听的声音。
即频繁。一说多次烦劳咨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创 扶助
Hale Waihona Puke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 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 耿。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
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
7.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字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表现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
课堂总结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 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 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 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 死的惋惜之情。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第3课 蜀 相
学习目标
1.分析重点词语,赏析景物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2.理解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
襄阳(今湖北襄阳)。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创作颇丰,诗艺精湛,被尊称为 “诗圣”。
3-2《蜀相》课件(共1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虚实结合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 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 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 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 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表达了诗 人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 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 史不幸。
英雄:指的是像诸葛亮一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但壮志 未酬之人。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壮志未 酬,鬓已先斑,甚至身已先死。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未 能出将入相。
蜀相 (七律怀古诗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联:寻访祠堂 叙事(仰慕)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祠堂春色 写景(叹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
蜀 相 杜
甫
杜甫(712-770):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被后人尊称:诗圣 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诗歌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 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诗风:沉郁顿挫
写作背景
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 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 屋里。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 ,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 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杜甫定 居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他探访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 肺腑的千古绝唱。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 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 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 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 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表达了诗 人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 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 史不幸。
英雄:指的是像诸葛亮一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但壮志 未酬之人。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壮志未 酬,鬓已先斑,甚至身已先死。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未 能出将入相。
蜀相 (七律怀古诗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联:寻访祠堂 叙事(仰慕)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祠堂春色 写景(叹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
蜀 相 杜
甫
杜甫(712-770):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被后人尊称:诗圣 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诗歌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 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诗风:沉郁顿挫
写作背景
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 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 屋里。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 ,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 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杜甫定 居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他探访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 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相 》ppt课件

• 我们今天学习这首咏怀诗就是诗人对蜀相雄才大略、辅 佐两朝、忠心报国的高度赞扬。
新课导入——欣赏图片
1.走近作者,了解《蜀相》创作的时代背景
学
2.把握全诗的主要内容
习
目
3.精读全诗,剖析作者的写作特色
标 4.总结和归纳全诗表达的思想内涵
5.熟读全诗,探究相关问题
走近作者
•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于河南巩 县,原籍湖北襄阳。
合作探究
• 首联展现了丞相祠堂怎样的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 祠。这里柏树成辙,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 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 然起敬。
合作探究
• 颔联的“自”和“空”用得十分巧妙,分析其表达效果。
写作特色
• ①借景抒情。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抒发作者对诸葛 亮的深切仰慕之情和深沉痛惜之情。
• ②表达方式多样。有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杜诗 “沉郁顿挫”的风格。
• ③对仗工整,用字传神,极富表现力。
谢谢大家
• 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 多地。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 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 大历五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创作背景
• 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 所作。当时,他结束了长期的颠沛流离生活,在成都浣 花溪畔定居。
• 成都是蜀汉的都城,城西北有诸葛亮的庙宇,称为武侯 祠。在访问武侯祠时,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人 肺腑的诗作。
新课导入——欣赏图片
1.走近作者,了解《蜀相》创作的时代背景
学
2.把握全诗的主要内容
习
目
3.精读全诗,剖析作者的写作特色
标 4.总结和归纳全诗表达的思想内涵
5.熟读全诗,探究相关问题
走近作者
•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于河南巩 县,原籍湖北襄阳。
合作探究
• 首联展现了丞相祠堂怎样的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 祠。这里柏树成辙,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 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 然起敬。
合作探究
• 颔联的“自”和“空”用得十分巧妙,分析其表达效果。
写作特色
• ①借景抒情。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抒发作者对诸葛 亮的深切仰慕之情和深沉痛惜之情。
• ②表达方式多样。有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杜诗 “沉郁顿挫”的风格。
• ③对仗工整,用字传神,极富表现力。
谢谢大家
• 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 多地。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 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 大历五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创作背景
• 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 所作。当时,他结束了长期的颠沛流离生活,在成都浣 花溪畔定居。
• 成都是蜀汉的都城,城西北有诸葛亮的庙宇,称为武侯 祠。在访问武侯祠时,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人 肺腑的诗作。
《蜀相》(共33张PPT)

三顾堂: 建于清康熙五十 八年(公元1719 年),是刘备"三 顾茅庐"、诸葛亮 作《隆中对》的 纪念堂。
知识回顾
•杜甫(712—770)
字_子__美_,自称_少__陵_野__老。他创作 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 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诗_史_”,是 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
也被誉为“____”诗。圣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琊 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蜀汉政治 家、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 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 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 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 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 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 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感情、韵味
(1)感情基调?
伤感、叹惋
——要读得稍慢,读得 深沉,读出点感伤。
两朝开济老臣心。
(2)如果要你将全诗
悲 出师未捷身先死,
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 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
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
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 深沉、叹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______;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______;
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蜀相》课件 (共33张PPT)

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 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 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 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 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 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所以,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 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 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 碧草春色,黄鹂好 音,入一自字、空字, 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 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诸葛亮《出师表》) • 频烦——多次 •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 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 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 中对策”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作品特点
思想内容:多写个人身世飘零、壮 志未酬之悲与国家动荡、百姓劳苦 之痛,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艺术特点:多以雄浑开阔的景物来 抒发深沉悲壮的情感。 风格(诗风):沉郁顿挫。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 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 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1、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2、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高士其 3、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 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翰 ·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 ——别林斯基
《蜀相》ppt课件

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唐诗钞》
比较鉴赏 浪漫与现实
肆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 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 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是一个潇洒的负剑 游子,杜甫则是一个苦吟的草堂诗人。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 撑起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两个人各有所长,又同样伟大。
业无成之感慨…… ③ 对国家对时代: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批判,重蹈覆
辙之告诫,人民疾苦之同情 ④ 对自然: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⑤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虚实结合、衬托、借景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
头。
背景:国乱、君昏、民困、己穷
(1)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 封为武乡侯。
(2)表达敬佩缅怀之情:题为《蜀相》而 非《诸葛祠》,说明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 个人。
(3)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
柏树象征坚贞、挺拔、坚韧,以它的高大茂密的来衬托诸葛亮
高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参考此 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 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1)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绘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明手法: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
《蜀相》ppt课件

判,重蹈覆辙之告诫,人民疾苦之同情 ④ 对自然: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⑤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虚实结合、衬托、借景抒
情……
咏史怀古诗
如何赏析咏史怀古诗?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吟咏诗韵
思考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 明确:叹惋感伤。 思考2: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明确: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
文本赏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思考:“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柏森 森”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1)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表现出对诸葛亮的 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现了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2)“柏森森”:形容柏树的高大茂密,写出武侯 祠的历史悠久,渲染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象征坚 贞、挺拔、坚韧,以它的高大茂密的来衬托诸葛亮高 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 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 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 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 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 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 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 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 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 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 书写人生。
文本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释词义:自:徒自;空:空有 ➢ 述句意/描图景: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
鹂好音,无人聆听。 ➢ 点手法:融情于景,以乐衬哀 ➢ 悟感情/析作用:落寞和感伤
情……
咏史怀古诗
如何赏析咏史怀古诗?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吟咏诗韵
思考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 明确:叹惋感伤。 思考2: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明确: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
文本赏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思考:“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柏森 森”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1)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表现出对诸葛亮的 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现了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2)“柏森森”:形容柏树的高大茂密,写出武侯 祠的历史悠久,渲染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象征坚 贞、挺拔、坚韧,以它的高大茂密的来衬托诸葛亮高 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 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 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 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 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 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 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 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 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 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 书写人生。
文本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释词义:自:徒自;空:空有 ➢ 述句意/描图景: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
鹂好音,无人聆听。 ➢ 点手法:融情于景,以乐衬哀 ➢ 悟感情/析作用:落寞和感伤
《 蜀相》课件 (35张PPT)

2.借古抒怀:针对个人(明志)。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 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 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怀古伤今:历史变迁、人世沧桑,对古人、古事做客观的 评价或抒盛衰变迁。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在怀古咏史诗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要弄清史实(内容),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分析写法(手法),典故,对比,虚实。 ③要体会意图(主旨),作者为什么怀古;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诗圣”美誉的杜甫,因其生活在唐由
盛而衰的动乱年代(安史之乱),又饱受动乱带 来的离乱之苦,诗不仅写出了对藩镇叛乱的愤慨, 也写出对国家中兴的期待,更描绘出黎元百姓的 灾难,像一面镜子,照射出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赢得了“诗史”的美誉。
写作背景
出师_____身先死,____英雄_______。
1、杜甫《蜀相》中“丞__相_祠__堂__何_处_,寻,__锦__官_城__外_柏__森_。森 ” 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 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奠定了全诗 “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 的气氛。 2、杜甫《蜀相》中“三_顾__频__烦_天__下_计,,_两__朝__开_济__老_臣__心_。
诗歌主题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 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 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 感慨。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_________何处寻?_________柏森森。 映阶碧草_______,隔叶黄鹂_______。 _________天下计,两朝_________心。
3.怀古伤今:历史变迁、人世沧桑,对古人、古事做客观的 评价或抒盛衰变迁。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在怀古咏史诗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要弄清史实(内容),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分析写法(手法),典故,对比,虚实。 ③要体会意图(主旨),作者为什么怀古;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诗圣”美誉的杜甫,因其生活在唐由
盛而衰的动乱年代(安史之乱),又饱受动乱带 来的离乱之苦,诗不仅写出了对藩镇叛乱的愤慨, 也写出对国家中兴的期待,更描绘出黎元百姓的 灾难,像一面镜子,照射出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赢得了“诗史”的美誉。
写作背景
出师_____身先死,____英雄_______。
1、杜甫《蜀相》中“丞__相_祠__堂__何_处_,寻,__锦__官_城__外_柏__森_。森 ” 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 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奠定了全诗 “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 的气氛。 2、杜甫《蜀相》中“三_顾__频__烦_天__下_计,,_两__朝__开_济__老_臣__心_。
诗歌主题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 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 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 感慨。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_________何处寻?_________柏森森。 映阶碧草_______,隔叶黄鹂_______。 _________天下计,两朝_________心。
《蜀相》ppt课件

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 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五) “炼字”题答题步骤:
•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 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 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 ----- 释字意 •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景象; -----绘景象 •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 -----点作用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2
• 他,生于唐朝,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用他如椽 的巨笔和现实的态度,留存下那一段腥风血雨的 记忆,他因此被尊为“诗史”; • 他,来自民间,亲身体验了流离之苦,以他沉郁 的诗风和忧民的情怀,确立了他在诗坛上的颠峰 地位,他因此被尊为“诗圣”。
• 他,心系苍生,慨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他,胸怀天下,高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就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杜甫杜子美
揣摩语言 想象意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独自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空 ——白白地
意境
冷清寂寥
寄 寓
融情于景 以乐衬哀 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
•(1)释义 •(2)描述 •(3)答手法 •(4)意境/感情
寂寞和感伤
• 找找诗眼
• • • • •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 蕉。”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 两句话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1,解释字 2,解释话。3,答手法。4,答思想感情
《蜀相》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梳理提升
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开头,穿越时空隧道,写一段文字劝慰他。
梳理提升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5日
子美
少陵野老
杜工部
诗史
诗圣
语不惊人死不休
现实主义
三吏
三别
沉郁顿挫
引导聚焦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这里的英雄指的是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之人,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壮志未酬,鬓已先斑,甚至身已先死。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未能出将入相。如陆游,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只能“塞上长城空自许”,因此必然会“泣泪沾襟”。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自主生成
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是标题是“蜀相”,而非“诸葛祠”,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训练反馈
引导聚焦
蜀 相 杜甫
诵读感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开头,穿越时空隧道,写一段文字劝慰他。
梳理提升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5日
子美
少陵野老
杜工部
诗史
诗圣
语不惊人死不休
现实主义
三吏
三别
沉郁顿挫
引导聚焦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这里的英雄指的是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之人,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壮志未酬,鬓已先斑,甚至身已先死。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未能出将入相。如陆游,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只能“塞上长城空自许”,因此必然会“泣泪沾襟”。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自主生成
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是标题是“蜀相”,而非“诸葛祠”,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训练反馈
引导聚焦
蜀 相 杜甫
诵读感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ppt课件

课外拓展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请说说杜甫借昭君事迹,抒发了自己怎 样的情感?
课外拓展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中, “自”“空”二字妙在哪里?
(1)“自”“空”均为“徒然、白白地”的意思。
(2)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 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黄鹂之声,本是婉转动听,却无心 欣赏,无心倾听。 (3)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手法。
(4)寄寓了诗人的寂寞和感伤之情,与作者凭吊诸葛亮的哀痛之情 相照应。
4.杜甫《蜀相》中“ __出__师__未__捷___身__先__死___,___长__使__英__雄___泪__满__襟__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以诸葛之伟才,得先主托孤之 重,后主言听计从,本可以一统河山,建千秋伟业。无奈天 不从人愿,诸葛亮正当盛年之时,即在五丈原病逝军中,苦 心经营的兴复大业也付之东流。确实让人痛惜不已。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 但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 堂前,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 的伟大情怀。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中, “自”“空”二字妙在哪里?(1、2、3组) 2 .“ 三 顾 频 繁 天 下 计 , 两 朝 开 济 老 臣 心 ” 表 现 了 怎 样 的形象?(7、8、9组)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指的 是什么?尾联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5、6 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
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
名的一首。
长出两三隔映锦丞 使师朝顾叶阶官相
英未开频黄碧城祠 蜀
雄捷济烦鹂草外堂
泪身老天空自柏何 相
满先臣下好春森处 襟死心计音色森寻
古典诗歌(体裁)
古体诗(又称为古风)《石壕吏》
没有格式、平仄限制
五言 《登鹳雀楼》
概括主旨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 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 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 深沉感慨。
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它的美,美在意蕴!
以诗写人
•
李陵
五千步卒入强胡,
• 十万驱驰众寡殊。 可怜屈膝背旧主,
• 枉使司马累无辜。
• 岳飞 风波亭外起风波,
• 国仇家恨奈若何。 千秋功业“莫须有”,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 •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 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 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 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 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 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 军山
•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
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 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 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 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 穆的气氛——记叙兼描述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映阶——映照着台阶 •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草堂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
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
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
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
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
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
•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 都市南郊
•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成 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 官员管理
• 森森——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 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 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 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两行清泪慨而歌。
以诗写人
•
李世民
兄弟阋墙玄武门,
• 江山一统震乾坤。 贞观长歌千秋颂,
• 四夷宾服谢圣恩。
•
赵子龙
• 枪挑魏将五十员,
• 马踏曹营整七番。
• 一心只为酬知己,
• 英雄出处是常山。
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整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
3、课后找几首杜甫的不同时期的诗,体 会诗人情感。 如:“三吏”,“三别”,《望岳》、 《春望》等等。
蜀相 (七律、怀古诗 )
•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首联:寻访祠堂
叙事(仰慕)
•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祠堂春色
写景(叹惋)
•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
• 长出使师英未雄捷泪身满先襟死。,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 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诸葛亮《出师表》)
• 频烦——多次 •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
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 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 中对策”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在这个地方,有一副对联。联曰:
•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 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 酬三顾;
•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 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 用火攻。
• 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
文安一中:张晓辉
杜甫
(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 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 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因而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 “三吏”“三别”等。因其卓越的成 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 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里指鸟鸣 • 特写镜头,由远而近,从
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本联中有两个字用的极为精妙,试找出?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 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 欣喜愉悦的情感
• “自”是“兀自”、“徒自”的意思, “空”是“空有”的意思,这两个字是全 诗的诗眼,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说 明这里的景色没人欣赏,进一步说明到这 里的人很少,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 遗忘,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 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全诗通过缅怀 诸葛亮,表达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
绝句
七言 《回乡偶书》
近体诗
五言 《过故人庄》
律诗
有格式、平仄限制
七言《蜀相》《书愤》
• 1.提问,这首诗的题材是?
• 怀古诗
• 2.提问,既是怀古诗,为何不以《题成都武 侯祠》或《武侯祠怀古》为题?
• 本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 功伟绩,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另以 《蜀相》为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目 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五) “炼字”题答题步骤:
•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
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
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
----- 释字意
•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景象;
-----绘景象
•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
-----点作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这两句诗为什么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感叹。 ——诸葛亮壮志未酬,抱恨而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浩然 正气激动人心。
•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 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借痛悼诸 葛亮的遭际抒发了自己内心深沉的感 叹。
•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 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 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 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 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 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