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比较阅读——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教学设计漳州市芗城实验
如何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
如何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推荐文章如何写大三入团申请书热度:如何写党员自我鉴定热度:结合工作如何加强党性修养_党员增强党性修养的措施热度:共产党员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热度:共产党员如何做到讲政治有信念热度:阅读理解、课文背诵,是各位大中小学生心中的痛。
如何提纲挈领的了解文章大意、如何理解文章主旨、如何精确快速的记忆文章内容?开卷有益。
阅读本就是每个人都该做的事,不需要附加任何目的。
让孩子爱上阅读、学会良好的阅读方法,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读书方法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快速阅读1、浏览书名页什么是书名页呢?就是我们翻开书看到的第一页,也叫作“扉页”。
一般书名页上面除了有书名、出版社名等信息,还有编者对书的简单介绍,根据这些我们可以对这本书有个初步的认识。
2、研读序或引序又称为“引”,一般是作者“自序”或者他人“代序”,篇幅较短,但信息量巨大。
我们常常能够从引种大致了解创作的背景、环境等。
这能帮助我们快速地了解书本内容和主旨。
3、梳理目录页目录是书本内容、结构和篇幅最直观的呈现方式。
对于文集等篇章间没有太多延续性的书籍,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或兴趣选择性地阅读。
快速阅读是我们把书读薄的第一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书本内容和思想内涵,但是想要进行深层次的阅读还需要掌握其它方法。
深层阅读挖掘主题1、逐篇阅读,整合内容我们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尝试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总结完每篇的内容后,逍遥右脑认为我们可以按照逻辑线索把这些章节串联起来,整合出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例如以思维导图的模式,整理和归纳主要内容,能够帮助我们迅速的了解书籍或者文章的脉络。
当你能够简短地描述书本内容时,就已经对这本书比较熟悉了。
2、分析情感升华主旨故事读完了,我们需要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者他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书中的一些段落和句子可以给我们提供线索。
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印象深刻、有感触的文字、段落进行摘录能够帮我们进行承前启后的思考。
把书读薄,把文读厚.doc
把书读薄,把文读厚——叙事散文教学的两点浅见江西省安远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刘玲玲叙事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并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达到读懂散文,与文中主人公共鸣,是叙事散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笔者以为,要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在散文阅读指导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沿“线”概“形”“抓“神”——“把文读薄”叙事散文根据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它们都有有着散文的共性:“形散神不散”,“形散神聚”。
“形散”指的是写的内容很宽泛,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也可以是以人物为中心,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的勾勒等。
“神不散”、“神聚”,指的是不管写了哪些事都只表达同一个主题。
这些宽泛、琐碎的内容往往由一条线贯穿,犹如一根银线串彩珠。
在教学叙事散文时,我们可以根据散文的特点,让学生沿“线”透过“形”抓住“神”,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做到整体感知,“把文读薄”。
例如在教学《老王》时,学生初读了文章,我问学生,“我”与老王交往过程中,了解到了他哪些事情,老王做了哪些事?作者有什么感受?学生沿着“我”与老王的交往这根线,很快找到了答案:“我”了解到老王的职业是蹬三轮,有生理缺陷,看到他居住条件差等方面感受到老王的“苦”与“不幸”。
马上概括出了老王所做的几件事,即老王送冰,送默存去医院,给我送鸡蛋和香油等。
透过这件事,学生初步感受到老王的“善”。
当“我”知道老王死了以后,“我”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里不安“,“我”心生愧怍。
学生初步能从中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我是一个幸运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生活,回想起来,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内心深感愧疚,同时也发人深思,到底应该怎么去对待社会中的不幸者。
又如:在教学《背影》时,指导学生沿着“背影”这根线概括出:开头回忆,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抒怀,照应背影。
读“薄”·读“厚”·读“活”
读“薄”·读“厚”·读“活”一篇课文要教的点总是很多,但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量。
如何准确捕捉知识的生长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渐进点,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让40分钟的课堂教学高效产出,让语文学习更富实效性指导?笔者认为,以课文为本,落实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剂良方。
一、初读,落实把课文读“薄”的学法指导把课文读“薄”是一种学会概括的读书方法。
长期坚持训练,对于形成快速浏览、快速捕捉信息能力很有帮助。
一旦形成这种能力,就容易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迅速捕捉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中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中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可见,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把课文读薄,培养其提纲挈领的信息获取能力。
然而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
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二是无法将内容缩成一两句话。
由此可见,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薄”时,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掌握判断、捕捉重点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概括表达的方法。
在起步阶段,应特别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寓方法指导于读书实践之中。
比如,可以从指导概括段意入手,先出示概括的样式,让学生完成填空,既留下概括课文大意的语言印象,又学习归纳概括的语言模式,降低概括的难度,体现指导概括的“扶”。
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我首先出示第二自然段的段意:猫头鹰上任下令从现在开始跟他一样,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一星期下来,动物们叫苦连天。
然后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讨论老师是怎么寻找课文中的语句来概括段意的。
厚书读薄,薄书读厚
厚书读薄,薄书读厚原创:<a href=””>点睛数学</a>厚书读薄: 抓本质、核心;把知识浓缩成精华;薄书读厚:运用精华,去推导新知识,解决实际的习题。
从厚到薄,再丛薄到厚,反复多次后,我们将彻底精通知识。
例如:对于直线方程,如何“厚书读薄”?最核心的内容有两个:1、“倾斜角”,其数字描述是“斜率”(倾斜角为90度时,斜率不存在。
)2、一般式:A*x + B*y + C=0 ; 它完善(包含了倾斜角为90度的情况),刻画了直线的本质。
是所有直线知识的基础(比如“点到线的距离、直线束”,都以它为基础)。
如何“薄书读厚”?1、根据倾斜角(斜率)的含义,我们可以自行推导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
比如两点式( x1不等于x2 )。
斜率k=(y-y1)/(x-x1) ;同时k=(y2-y1)/(x2-x1);所以(y-y1)/(x-x1) =(y2-y1)/(x2-x1) => (y-y1)/(y2-y1) = (x-x1)/(x2-x1);其它各种形式,我们都应该自己推导一遍,这样可以透彻的理解斜率。
2、尽量利用一般式(A*x + B*y + C=0)去解题,才是高中生应该有的水平。
受初中知识的影响,大部分人喜欢“点斜式”方程。
点斜式的毛病在于:它提前假定了斜率k存在,这非常容易造成思维不完整。
多用一般式,我们就会彻底掌握它,也会彻底爱上它。
小结:厚书读薄:掌握最精简、有效的知识;理解知识的层次;减少记忆的负担。
薄书读厚:巩固了精华,提高了熟练度。
两者互相促进,良性循环。
学霸的秘诀,其实不多;关键是,我们实践了吗?。
读“薄”,读“厚”,读“活”
2019/01【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为本,落实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把课文读“薄”、读“厚”、读“活”,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剂良方。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薄读厚读活读“薄”,读“厚”,读“活”江西吉安市永丰县恩江小学贺和平书,谁都读,但怎么读,因人而异。
有的人一目十行,快速阅览;有的人一字一字,慢慢细研;有的人贪图痛快,如过烟云;有的人感悟至深,终身不忘。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那么,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把课文读“薄”、读“厚”、读“活”呢?一、读“薄”把“厚”的文章读“薄”,就是把“长”的文章读“短”了。
读“薄”的过程,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
把课文读“薄”,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跳进文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的脉络,感知文本的主体,读出文本主要意思。
有的几千字的课文,其实紧要处往往就那么三两句,在繁密的文字下躲躲闪闪若隐若现,读书时需要抓住课文关键的语句。
如阅读《詹天佑》时,引导学生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关键句理解主要内容。
有的课文则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归纳、体会,抓住文章的精髓。
如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体会“爱”字,阅读《少年闰土》感悟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活泼可爱”形象,阅读《将相和》归纳课文大意为: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读“厚”所谓读“厚”,就是要读出文本之外的东西,读出作者未及之意、未写之言,读出文本中未言之境,读出文章中角色的未明之情……让文本内容变得厚实与丰富。
“薄厚”得当,助力阅读教学
“薄厚”得当,助力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薄厚”是指教师在选择教材和设计阅读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阅读能力,选择合适的材料和任务,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适度的挑战对学生的阅读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讨“薄厚”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并介绍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
选择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阅读能力。
对于初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都有限,如果给他们使用过于复杂的教材,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困惑,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薄教材,适当降低难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
选择厚教材可以挑战学生的阅读能力。
随着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逐渐增加教材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和批判性的阅读。
通过阅读较难的材料,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词汇量、阅读理解能力和学科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来鼓励学生思考和分析阅读材料,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
除了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将课堂分为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任务。
在预读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标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的背景知识。
在阅读阶段,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速度和声调朗读文本,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流畅性和理解力。
在后阅读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阅读材料。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提供适当的反馈和指导。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书籍和文章,让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和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
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阅读反馈,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来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教师可以使用电子书籍、网络文章和多媒体资源来增加学生的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来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练习和自我评估,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把书读薄”与“把书读厚”——例谈文本整合的两种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阶段不同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这充分说明: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多阅读、广泛阅读,注重阅读的“量”的累积,从而达成“质”的飞跃。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学习时间中扩充阅读量呢?文本整合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读薄”,把握文本的共性,掌握可迁移的方法策略;同时还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把书读厚”,努力达成课外阅读的量的提升。
一、把书读薄:课内文本的组合“把书读薄”,本意是指阅读时钩玄提要,把握一本书的核心内容。
在文本整合时可借用这一思想,将相关联的几篇课内文本组合来教。
统编教材的单元或以人文主题为核心,或以语文要素为核心,教师可以将同一单元的课文相整合,引导学生把握多篇文本的共性特点,从而“把书读薄”。
(一)根据人文主题来组合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人文主题,单元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共同的内容主题进行组合。
人文主题的统一给单元课文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主题单元,改变以往逐篇教学的模式,把整个单元的课文整合在一起,根据人文主题,营造一个主题性的、综合性的学习环境。
具体来说,可分以下四步展开教学:第一步,初步感知整个单元,整体感悟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及具体内容;第二步,分别探究各篇课文,揭示每篇课文展现的人文主题的不同侧面,以及具体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侧重写法);第三步,再次整体学习文章结构、语言、景物、事件等,从表达细节处深刻感知人文主题;第四步,注重读写融通,根据写法、主题进行迁移与应用。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乡村生活”,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四篇课文,从不智汇资源库“把书读薄”与“把书读厚”——例谈文本整合的两种思路潘晓红文本整合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学习时间内扩充阅读量。
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结合统编教材的单元编排,根据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来进行多篇课文的组合;也可以引导学生“把书读厚”,将课外文本嵌入学生理解的关键处、认知的空白处,以课外文本助力课内文本的深入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新课标语文下册教案书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新课标语文下册教案书五篇课堂教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系统的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当中,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孟子》一、检查学生读课文二、整体感知1.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
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
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
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
六斛(hu2)四斗为一钟。
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
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
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三、内容结构分析第一段本段可分为四层。
“把文本读“厚”,把教材教“薄”
“把文本读“厚”,把教材教“薄”-----------<<巧妙搭配>>搭配问题是排列组合的初步知识,也是学习统计概率的基础,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接触到最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设计本课前我们级段老师本着“把文本读“厚”,把教材教“薄”的理念,仔细阅读教材。
我们思考:“本节课教学的目标在哪里?它的下线目标如何定位,上线目标如何延伸?二上与三上两册知识的联系点又如何展现?”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进行了两次对比。
一、解读教材:(1)教材编排的对比二上教材通过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让学生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动一动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本册教材(以3个例题为平台,通过搭配衣服、四个球队两两踢球的组合数及用3个数摆出不同的三位数的排列数)继续让学生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原型。
从两种教材的内容上不难看出二上教材简单基础,三上教材更系统更全面地介绍了排列、组合。
重点都是向学生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教学目标的对比二上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上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对比两册目标发现目标1、二上多了个最。
说明二上要求更基础,孩子建立在具体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操作方法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数。
三上却把二上的2、3两个目标归为目标2。
同时增加3、4两个目标,增加的目标是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与突破。
将教材读厚读宽读薄
将教材读厚\读宽\读薄作者:金坤荣汪婷华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1年第08期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语文活动的重要依托。
新课改下,教师的教材观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教师要努力尊重教材,但不做教材的奴隶;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包装教材,要形成“大教材”的意识。
然而,这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是随意的增删和重组,而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深度解读教材、宽度拓展教材、薄度回归教材。
一、读厚,以丰富教材把教材读厚,是预约精彩课堂的先决条件。
“厚”,不是外在知识的叠加,而是语文内涵的丰厚。
我以为“厚”的含义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把文本故事发生的背景还原丰满,把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放在当时的背景上来理解,这样人物或故事在我们的心目中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了。
例如,解读《筑路》,我们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著通读一遍,对《筑路》的把握就会有“厚”的感觉。
二是每一篇文章,由于表达或编人教材的需要,里面都有若干空白点,教师解读时就应当把这些空白点用理解和想象填补起来,这是对文本情节的增“厚”。
例如,《窗》戛然而止的结尾就是这样一个空白点,耐人深思、启人思考。
把它想象出来,续写出来,文本就厚实了。
三是深入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特点,并通过文本中的语言因素,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蕴合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挖掘出来,全面把握,要读出言外之意,品出内在意蕴——虽然教师的这些深度理解不一定全部传递给孩子,但我们仍然要深入品味和体验,因为居高才能临下、深入才能浅出,这是思想情感方面的厚。
比如,学习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我们就可以通过挖掘文本精彩的语言因素来丰富文本,体会文本所要表现的内涵。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这里用“无精打采”和“懒得动”形容柳树,用的是拟人手法,突出了酷热的天气。
但是祥子还得出车,不然他没有生计,所以这句话并不是为描写柳树,而是要表现这种严酷的环境,要写祥子的命运,要揭露社会现实。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目标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体会《谈读书》语言简练优美的特点及作用。
2.初步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通过同伴互助,基本完成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阅读任务;同时,以“好书推荐”“质疑大师”等活动方式进行,能够让学生培养思考和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谈读书》一、预习反馈、初读感知1.坦诚相告: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2.走近培根,了解作者。
3.生字词预习检测。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课文,小组交流整理本课的字词及文学常识,由教师检测。
旨在让学生养成专注预习的习惯,促进课堂的高效性。
)二、互助探究、精读品析1.齐读课文,谈谈自己最喜欢文中哪句话,或认为文中哪句最有道理,说说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中名言警句的含义。
2.齐读课文后,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两道题考查其他小组。
(温馨提示:你可从文章内容、论证方法、所用修辞、词语运用、句子赏析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出题。
)(设计意图:学生畅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以小组为单位谈论,把握修辞、论证方法、文章内容等。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赏析语句,学会抓住论证方法进行把握。
希望转变方式,从新的角度引导学生主动地有兴趣的学习。
)三、师生联动、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互助探究的成果。
2.师生共评。
3.课堂生成问题的质疑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成果的评议,引导学生质疑并解惑。
教师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就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适时地加以点拨。
)四、体验实践、拓展延伸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告诉他们这本书的优点,以及你从中获得的益处。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向同伴推荐好书,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写推荐语。
读薄与读厚
读薄与读厚
——教学叙事教学语文我得出来一个结论:教学语文,需要把薄的教厚,厚的教薄。
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我发现本文篇幅较长,背景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怎样才能把文章教透呢?逐字逐句地理解是不可能的,逐段理解也不现实,需要几个能统领全文的问题把文章串起来,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熟读教材后,我找到了几个能担此重任的问题。
1.你能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出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
2.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3.他为什么这么做?
这三个问题逐个抛出,领着学生一步步接近文本,一步步走进李大钊的内心。
在解决完前两个问题后,我把学生的总结依次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解决第三个问题,学生稍一思索就解决了,我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合上书,看着板书又把这三个问题回顾了一遍,然后问学生发现了什么,生茫然,我说:“学语文原来很简单,原来这么长的一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读得这么短,而我们也能把这么短的几个词,读成这么长的文章,如果你能自如地把厚的读薄,薄的读厚,长的读短,短的读长,那你就真正学会语文了。
”学生若有所思。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解读教材也是如此,入乎其内,走进教材,才能和作者心心相印,言他所言,想其所想,与文本产生共鸣。
出乎其外,跳出教材,才能设计出符合学情,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案。
“入乎其内”就是把教材读厚。
“出乎其外”就是把教材读薄,厚薄之间的转换,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熟稔,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熟悉。
若每一篇文章都能转换自如,信手拈来,教学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就谈把文本读薄与读厚!
就谈把文本读薄与读厚!杭嘉湖地区首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观摩会听课有感织里实验小学潘娟晶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作为一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能从这篇文章中收获许多知识,所以在教学生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总会先将文本认真阅读,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体会出文本中所蕴涵在语言文字外在和内在的方方面面的内容。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往往混淆了一点,那就是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开放的自由思考的空间,还是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牵者着学生的思维走,或者说是让学生只能顺着老师所设计的教案依样画葫芦。
最近我参加了“杭嘉湖地区首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观摩会”,有幸聆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其中还包括现在在青年教师当中很有名气的一些名师,像余杭区临平一小的蒋军晶,湖州安吉外国语学校的王自文,嘉兴平湖叔同实验小学的张滔元,湖州东风小学的肖绍国等。
听了这些名师的课堂教学,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魅力,这些魅力来自于感人、优美的教材本身,更来自于我们教师认真,潇洒,独特的教学设计。
但欣喜的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因为听下来,有一些课实在太精细,教师的匠心可谓细致入微,但多样的环节设计却使听课的老师都跟不上,一堂课听下来让人感觉有些累,而且有些零散。
然而有些课的设计却十分简单,用我们以往的判断就是粗枝大叶不够层层推进,层层提高,可听来却清晰,温馨,因为在这样的课上学生可以说的内容很简单也很符合学生的实际认识,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还是回到我的问题上来,那么什么是把文本读薄什么是把文本读厚?靠的是什么?最终的意图是什么?哪种方式的设计更可取?我想借用这次听到的两堂课的设计来与大家探讨。
呈现两个案例案例一:《姥姥的剪纸》一、词语引路,把课文读薄(一)一度引路,把课文读成一串声音出示两组词:啧啧赞叹心灵手巧刷刷刷刷身心入境悦耳至极喜鹊登枝清清爽爽牛驮小兔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二)二度引路,把课文读成一个词语找到一句话“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把书读厚,把教材读透
把书读厚,把教材读透【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光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要以教材为点辐射开去,去扩充必要的内容,让我们的语文教材“厚”起来,读透教材,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读厚读透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把书读厚,指的是解读文本,力求全面透彻。
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清楚地知道,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光靠用一本薄薄的教材来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以教材为点辐射开去,去扩充必要的内容,让我们的语文教材“厚”起来,有的放矢地利用语文知识点的拓展训练、语文实践活动、超级链接课外读物等超文本手段把一篇课文或一单元课文读厚,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深掘,读透教材,提高课堂效率。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其实,用今天的网络语言来说,老师应该是一组“超级链接”,随时随地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把薄薄的书“读厚”。
那么怎样才能走好这一步呢?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曾说:“想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主要还得靠自已实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本文将从经典课例和个人实践谈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把书读厚,走进文本背后的故事,深掘文本主旨。
教学的文本与真实的文本是有区别的,作者写了真实的文本,他创作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当教材,文本中有些句子或主题对于涉世未深、知识面狭窄的孩子来说,可能是艰涩难懂,所以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状态或时代背景,对学生理解文本显得尤为必要。
1、补充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为文本主旨服务。
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
背景虽然很多时候并不直接现于文本之中,但却决定着文本的核心主题。
因此,考究作品创作的背景,需联系与作者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具体而细微的情境,解读文本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得作者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而深刻的。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四周围黑洞洞,还不容易碰壁吗”的理解,如果不清楚当时的背景,单凭文本表面理解,势必会闹出如同作者般的“因为夜色黑,所以碰壁”这样的笑话。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教案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3)学会写作各类文体,提高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3)写作能力的提高;(4)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1)部分课文内容的理解;(2)写作技巧的运用;(3)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单元(第1-4课):2周2.第二单元(第5-8课):2周3.第三单元(第9-12课):2周4.第四单元(第13-16课):2周5.第五单元(第17-20课):2周6.第六单元(第21-24课):2周7.期末复习:2周五、具体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生字词;②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③学会概括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②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①回顾上学期学过的鲁迅作品;②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②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学习生字词。
比较厚薄教案(16篇)
比较厚薄教案(16篇)比较厚薄教案(1)目标:1、利用不同的方法,区分2-5样物体的厚薄,并对其进行排序。
2、培育幼儿的观看力、比较力量。
3、利用分类合作比较,体悟欢乐。
4、认识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培育幼儿对数字的熟悉力量。
活动预备:木板,书,围巾,纸,袜子,毛巾,饼干,鞋盒,饮料,积木,篮子活动过程:一、目测1、师:小伴计冬天穿的外套,比你们现在穿的要怎么样啊(厚)那现在的的呢(薄)2、展示木板师:我这里有一块木板,你们觉得是厚还是薄呢? 师:那我现在在拿出一块,现在这块木板是厚还是薄呢?小结:原来一样东西是不能比的,要两样或两样以上的东西才能比较厚薄3、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这块木板厚的(用眼睛看)师:你们的小眼睛真亮呢,一看就知道厚薄。
4、展示书师:那请你们再来说说这两本书谁厚谁薄师:请你上来指一指看,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啊5、展示鞋盒师:咦,那这两个盒子呢,请你上来指指看,你用这么方法啊小结:我们能利用自己的眼睛,来比较东西的厚薄。
二、触摸1、老师展示围巾师:天气变得冷起来了,我要围怎样的围巾,那请你们想想看,这两条,我要围哪一条呢师:你们都觉得是这条厚吗师:那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呢师:对了还能够用摸一摸的方法来比较2、老师请幼儿上来摸,上来区分师:那金老师请小伴计来摸一摸,看看是哪条厚,哪条薄小结:我们刚才能够用自己的手来摸一摸,来比较物体的厚薄3、在每张椅子下面放两样厚薄不一的东西师:老师在你们每个小伴计的椅子下面放了个篮子,请你来比较篮子里的东西,在最厚的东西上面贴上紫色的记时贴,贴好的小伴计把篮子送到这里,记住自己是放在哪里的老师检验2-3样物品。
小结:我们的小伴计真棒,能用手触摸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厚薄三、并放比较1、老师展示两块厚薄不明显的肥皂(桌上地面上)师:那请你来看看,这两块肥皂,谁厚谁薄师:哇,有的人觉得是这快厚,有的人觉得是这快厚,那底是谁厚呢,请你来想想方法比一比。
“薄-厚-薄”阅读法
“薄-厚-薄”阅读法作者:孙婷婷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2020年第03期有人说,读书要把书读“薄”,也要把书读“厚”。
怎样把书读“薄”,又怎样把书读“厚”?到底是应该把书读“薄”,还是应该把书读“厚”?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中学生。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一次讲话中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巾,如果你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添加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
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
”(引文有校改)从这段文字巾,我们能大致了解到把书读“厚”和把书读“薄”的含义。
华罗庚先生认为,渎书应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经常用这样的方法读书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笔者认为,这里面有三个过程:首先,要把书读“薄”;其次,把书由“薄”读“厚”;最后,再把书由“厚”读“薄”。
下面以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介绍一下这三个过程。
一、把书读“薄”要将书读“薄”,最常用的方法是概读。
概读的主要内容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信息、主要内容等几个方面,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使读者理解作品描述的历史大环境,有助于读者更精确、深入地解读作品的多重意义。
了解作者的详细信息,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的风格。
掌握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信息,对读者掌握作品描述的主要内容很有帮助。
一般来说,作品的封面、前言、目录等内容,会有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信息、主要内容的介绍。
在精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前,可以通过阅读本书的封面、前言、目录等内容进行概读。
通过概读,可以知道:本书是一部描写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无产阶级战士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同各种敌人及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优秀小说;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参加过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此书是作者双目失明后历时3年创作而成的,是一部自传性作品;全书分为两部,共18章,主要讲述的是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参加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
比较厚薄教案
比较厚薄教案主题:比较厚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3.培养学生科学的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或实物:厚书和薄书各一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介绍两本书的名字,一本名字是"厚书",另一本名字是"薄书"。
请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对这两本书的猜测和比较。
二、观察比较(10分钟)将厚书和薄书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本书的外观、大小和厚度等方面的差异,并提醒学生用手触摸书的表面来感受书的厚度。
三、文章朗读(15分钟)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厚书》和《薄书》的内容,并让全班学生听两本书的内容。
四、讨论比较(15分钟)1.请学生就厚书和薄书的内容、阅读时间、阅读难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列出两者的优点和缺点。
2.请学生就厚书和薄书对于学习和阅读的影响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五、综合总结(10分钟)请学生总结并表达对厚书和薄书的理解和评价。
教学延伸:1.请学生搜索并阅读一篇关于厚书和薄书的文章,进一步了解两者的优缺点,并撰写读后感。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比较各组的观点和理由,评选出最好的比较。
板书设计:比较厚薄教学反思:通过比较厚书和薄书的内容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通过讨论比较,培养学生科学的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综合总结,让学生总结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延伸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比较思维和写作能力。
通过小组比赛,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的意识。
把书读薄与读厚
“读薄”与“读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华罗庚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观察,颇耐人寻味。
“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譬如都离不开读,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
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将书“读薄”,自是一桩苦差使。
曾从报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人在外国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中世纪的哲学巨著,一周大概得读上一千页。
到了周末,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
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把书的内容缩减为二十页,然后再减到十页,五页,最后只剩下二页。
所有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统统去掉、缩减,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两页。
到了下一周,又从另一部鸿篇巨制开始。
这样一来,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
“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浓缩、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这般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雁过留声”、“水过留迹”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
据记载,青年时期的陈寅恪去拜见历史学家夏曾佑。
夏见到陈后,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
”陈寅恪一直到晚年才发现:中国的古书尽管浩如烟海,但是追根求源,只不过数十种而已。
其它不过是衍生品。
无论夏曾佑抑或陈寅恪,有这般深切的体会,不亦缘于其将书“读薄”的功夫吗?钱锺书亦然,有一次,国家要黄永玉画一幅《凤凰涅盘》作为礼物送给日本,访问团团长王震关照黄永玉写一个“凤凰涅盘”的文字根据。
在翻遍数据、访遍人而不得之时,黄想到了钱锺书。
钱告诉他:“这是郭沫若一九二一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
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
“读薄”与“读厚”
“读薄”与“读厚”
赵畅
【期刊名称】《国学》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在于:先“薄”而“厚”,再“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总页数】1页(P47-47)
【作者】赵畅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92
【相关文献】
1.读\"薄\",读\"厚\",读\"活\"
2.读厚·读薄·读活:古诗词品读三部曲——王崧舟《墨梅》教学赏析
3.读“薄”·读“厚”·读“活”——苏教版六下《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从厚读薄,读懂文意;从薄读厚,读出情怀——以《骑鹅旅行记(节选)》为例
5.将教材读厚、读薄、读活——例谈在高三复习中构建知识网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教学设计
漳州市芗城实验中学袁秀萍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准确把握住文本的本质特征。
2.学会比较阅读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
2.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
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的信息群。
教学方法
1. 灵活运用快乐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2. 做到讲与练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
教学用具
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比较中阅读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比较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那么,该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
二.分析比较阅读的四种方法
(一)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
1.《扁鹊见蔡桓公》《孙权劝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比较
(1)扁鹊劝蔡桓公治病为什么失败?
因为他直接对蔡桓公说“您有病。
”(君有疾在……)见面就被人说有病,谁受得了!当然就有抵触情绪了。
(2)孙权、邹忌为什么劝说成功?
孙权对吕蒙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蒙乃始就学。
邹忌则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再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因为他们讲究方式方法,都从自身说起,尽情尽理,让人听了舒心,自然而然就接受建议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进行比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但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才学,学有所成。
(2)联系现实你有什么样的启示?通过延伸迁移,能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运用。
3.小结
这样一比较,大家对知识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解,一目了然,阅读、评析能力不仅会有一个完整的提高,比较、思考能力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鲁迅先生曾说过:“愈会比较,就会愈有益处。
”通过比较阅读能拓展课堂容量,超越了“这一篇”的局限,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
(二)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1.杜甫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
(1)青年时代的杜甫踌躇满志,朝气蓬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他不仅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也开阔了视野和心胸。
(2)安史之乱时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感时花溅泪,恨悲鸟惊心”《春望》。
他的忧愤如此深广,以至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脱险后到成都盖起一座茅屋,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那年八月的暴风雨袭击了她的茅屋,诗人彻夜难眠,从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公元763年,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生平第一首快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将杜甫的生平、各个时期的作品、思想进行比较,做一个系统的整理与评价,可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2.鲁迅的作品也可以进行不同文体的比较
如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通过比较,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的信息群。
(三)文本内容与生活经历进行比较
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纯真的童心却是相同并且相通的,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更有这方面的优势。
(1)在《社戏》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结合我们闽南的民俗文化,大家说说村里每年什么时候演戏,看戏时场景是怎样的?
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说“正月抬神时就会表演大鼓凉伞、芗剧、布袋木偶戏等”,“村里有个戏台,是村里请人演社戏的地方。
唱戏的那几天是过大节,往往戏还没有开始,那些卖甘蔗、卖煎糕、卖三角饼、卖玩具的小贩们早已在戏场周围摆起了摊子……”。
书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用我们的生活经历来感悟书中的内容。
(2)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大家想想:如果你身处其境,会不会也那样做?结合自己回忆类似的童年经历。
从文本内容到自身的生活经历,通过比较阅读能拓展课堂容量,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
(四)课内与课外的比较阅读
我们中考文言文考试都采用甲乙两个文段比较阅读的方式,甲文段为课内语段,乙文段为与课内语段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的课外文段。
这样,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阅读材料加以对比、分析地阅读,既考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把课内文言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延伸拓展阅读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养成课内外知识比较阅读的习惯。
三.小结
此外,不同版本的同一作品,同一单元课文,相同或相似的题材等都可以进行比较。
总之,在平常的学习中,或在课堂上,或在课后作业里,尽量做到篇篇都有类似的比较阅读,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潜移默化地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在比较中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四.布置作业
对下列课内外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
1.《马说》与《千金市骨》、《按图索骥》
2.《鱼我所欲也》与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3.《陋室铭》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