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成语典故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
魏王从之,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是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膑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膑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十三年后,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成语寓意孙膑就是看准了魏国内部空虚,才想出了对魏国趁虚而入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救赵国的目的。
因此避实就虚,击中要害,才是解围的好方法。
围魏救赵的典故
围魏救赵的典故典故词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它存在于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大家带来围魏救赵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围魏救赵的典故:战国时期,有两位着名的军事家。
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
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
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想方设法地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骨。
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当时,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
当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诸侯国,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
魏国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显得比较弱小。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
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
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
身为军师的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
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
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
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
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语“围魏救赵”由此而来。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围魏救赵的典故延伸点拨:齐国兵马在军事奇才孙膑的指导下,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避实击虚,以逸待劳,不仅援救了赵国,而且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创造中国军事史上着名的“围魏救赵”战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围魏救赵典故_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典故_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那么大家对围魏救赵的典故了解的有多少呢?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围魏救赵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围魏救赵典故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围魏救赵解析[释义]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
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
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辨形] 魏;不能写作“味”。
[反义] 围城打援声东击西[用法] 用于军事。
围魏救赵成语典故
围魏救赵成语典故
成语讲的主要是齐国为救援赵国,围住了魏都大梁的故事。
成语最初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其原文如下: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
”......七月,邯郸拔。
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这个成语典故讲的是,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友卫国,卫国不敌,求救于老大哥魏国,于是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发兵救卫。
庞涓趁赵国攻卫之际,突发大兵进攻赵国,赵国不敌,杰杰败退,直至退守都城邯郸。
庞涓领兵将邯郸团团围住,见自己打不过魏国,赵国便向东方的大国齐国求救。
齐王在与大臣商量后,决定派遣田忌与孙膑领兵救赵。
田忌原本是想直接将大军开赴邯郸与庞涓决战的,但被军师孙膑制止了,孙膑让齐军趁魏军主力在邯郸之际,迅速将魏国都城大梁围住。
魏惠王见都城都被齐军给包围了,便遣人冲出包围向庞涓报信回援大梁。
而此时的庞涓也已经攻破了赵都邯郸,于是就领兵来救大梁。
孙膑见魏军主力来了,便假装害怕魏军,撤出了大梁。
同时,孙膑在撤退时还不忘让田忌率军故意与庞涓大军作战,作出故意打不过庞涓的架势,以引诱庞涓前来追击。
庞涓见田忌打不过自己,真的来追赶齐军主力。
而孙膑早就在桂陵这个地方埋伏好了,就等庞涓大军的到来。
当庞涓大军到达桂陵之后,齐军突然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将魏军团团包围。
魏军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防不胜防,迅速便瓦解了,主将庞涓也被齐军活捉了。
魏军回援大梁大败给了齐军后,赵国也就顺利得救了。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源自中国战国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通过攻击敌人的弱点或后方,以解救被敌人攻击的盟友或自己。
故事的主人公是孙膑和庞涓,两人都是著名的军事家。
庞涓是魏国的将军,孙膑则是齐国的军师。
故事发生时,赵国被魏国攻打,情势十分危急。
为了救赵国,孙膑向齐王建议,攻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兵。
齐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任命田忌为将,率军攻打大梁。
庞涓得知消息后,立即从赵国撤兵,回援大梁。
在回援途中,庞涓被孙膑设计困住,无法前进。
为了摆脱困境,庞涓不得不撤退。
在撤退途中,庞涓又遭遇了齐军的追击。
经过一番激战,庞涓被俘。
孙膑通过围攻魏国的首都,成功地解救了赵国。
赵王为了感谢齐国的救援,将一半的土地割让给了齐国。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通过攻击敌人的弱点或后方,可以有效地解救被敌人攻击的盟友或自己。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通过某种策略或手段,解决一个问题的另一种方法。
例如,在企业经营中,如果遇到竞争对手的攻击或市场的变化,可以通过“围魏救赵”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扩大
市场份额、推出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来分散竞争对手的注意力,同时加强自身的实力和地位。
总之,“围魏救赵”这个成语故事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战略思想。
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_围魏救赵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_围魏救赵成语故事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围魏救赵成语故事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将田忌、孙膑率兵救赵,直捣魏都大梁。
魏军闻讯撤回,在桂陵遭到齐兵的截击而大败,赵国之围遂解;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庞涓为大将,他恃强凌弱、常常侵犯邻近的国家;在进攻赵国的时候,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自己的实力太弱,无法抵抗魏军,就将中山之地献给齐国,以求齐国派兵救援。
于是齐王任围魏救赵的主人公田忌为大将,并拜孙膑为军师,兴兵救赵。
孙膑献计道:“我们将军*埋伏在路上,对魏国宣扬攻打襄陵,魏军知道后一定会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力,回头来救襄陵。
我们则在中途拦路截击,一定会取胜。
”田忌采用了孙膑的的计策。
果然,庞涓得知齐国要进攻襄陵的消息后,立即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力去救襄陵,不料在回来的路上遭到齐军袭击,被杀得片甲不留。
庞涓拼命逃走,当晚就撤回大梁。
成语解析:【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结构】连动式【近义词】声东击西【相反词】围城打援【同韵词】岸然道貌、老罴当道、清灰冷灶、公诸同好、万应灵药、投其所好、求之有道、死搬硬套、恐伤雅道、经邦论道【年代】古代【灯谜】孙膑救邯郸【邂逅语】孙膑救邯郸【成语举例】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成语围魏救赵故事典故
成语围魏救赵故事典故
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之一,源自战国时期赵国和魏国之间的恩怨纠葛。
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与魏国之间因领土争端而矛盾重重。
当时,魏国派遣大将庞涓率领精兵攻打赵国,赵国首都邯郸被围。
赵王情急之下,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遣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去救援。
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解围,但孙膑建议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即不直接进攻邯郸,而是趁机进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师自救。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于是齐军主力迅速进攻大梁。
庞涓得知消息后,急忙从邯郸撤军返回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魏军大败。
赵国得以解围,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故事。
成语“围魏救赵”的主旨思想是通过转移矛盾焦点,达到解决主要问题的目的。
在故事中,孙膑通过围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师自救,从而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这种方法避开了敌人的锋芒,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体现了高超的谋略和战术素养。
成语“围魏救赵”在写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论述如何应对危机时,可以引用这个成语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比如,在讲述历史故事、战争策略或商业案例时,“围魏救赵”也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实用的典故。
总之,通过围魏救赵这个故事典故,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成语“围魏救赵”的背景、意思、主旨思想及应用场景。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智慧和谋略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善
于运用智慧、寻找突破口,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同时,“围魏救赵”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局限,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围魏救赵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它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讲述了魏国攻打赵国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魏国用兵力围攻赵国,而赵国国君派遣大将李牧率领军队攻打魏国,从而转移了魏国对赵国的攻击。
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一个常用的典故,用来形容在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变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者用来形容在困境中互相帮助,共同应对困难。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智谋的重要性。
在这个故事中,魏国围攻赵国,形势非常危急,赵国国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局面,赵国国君决定采取变通的方法,他派遣大将李牧率领军队攻打魏国,从而转移了魏国对赵国的攻击。
通过这个变通的方法,赵国成功地化解了魏国的围攻,最终保住了国家的安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危机,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智慧和智谋,采取变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有时候,传统的方法已经无法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只有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灵活应对,才能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
除此之外,围魏救赵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在困境中互相帮助,共同应对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就像赵国国君和大将李牧一样,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应对魏国的围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因此,围魏救赵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古代典故,更是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灵活应对,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同时,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也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团结一致、智慧应对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化解危机,取得最终的胜利。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的体现。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保持智慧、勇气和团结,就能战胜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华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中华成语典故·围魏救赵作者:李业琼陆惠忠来源:《儿童时代》2018年第09期“围魏救赵”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一个战术。
它讲述的是在战国时期,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解救了赵国。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
魏军很快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情况十分危急。
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国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
这时,他的军师孙膑劝他说:“要解开一团乱丝,绝不能抓在手里硬扯。
救兵解围也是一样。
要避开敌人的强处,打击敌人虚弱的部位,从而打破僵局。
” 田忌急切地问孙膑应该如何作战。
孙膑沉思了片刻说:“现在魏国精兵在外,国内防守的都是老弱残兵。
将军可率兵直扑魏国都城大梁。
魏军必然放弃围攻赵国,回师救援。
这样,我们既解了赵国之危,又可以以逸待劳,乘魏军奔走疲惫之时击败它。
”田忌一听,连声称赞:“这个计策真是妙啊!”孙膑先通过乱丝不能硬扯的事例来说明救兵解围不能硬碰硬,而应该找到对方的弱点,一举击破。
随后,孙膑分析了魏国当时的兵力情况,抓住魏国国内防守空虚的弱点,定下了战备计划。
田忌按照孙膑的方法,部署了战术,发兵攻打魏国。
果然,当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回攻打赵国的军队。
在匆忙跋涉的途中,被埋伏的齐军攻击。
魏军始料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几乎全军覆没。
成语“围魏救赵”的意思是袭击来犯之敌的后方,迫使其撤回,比喻借一件事解救另一件事情。
嘉嘉哥哥,“围魏救赵”这个战术看似简单,却出其不意。
的确如此,“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是相当精彩的战术。
它采取迂回战方法,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从而一招制胜。
小百科孙武和孙膑刚才的故事里我们认识了孙膑,因为他受过膑刑(被挖去膝盖骨),所以被称作孙膑,他可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
你可能还听说过孙武这个人,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軍事家。
那这两个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据考证,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的故事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
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
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一步,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草木皆兵的故事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历史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历史成语典故围魏救赵围魏救赵的意思是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
那围魏救赵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历史成语典故围魏救赵,供大家阅读!围魏救赵的解析【注音】wéi wèi jiù zhào【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声东击西【相反词】围城打援【成语举例】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历史成语典故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团团地围住了赵都邯郸。
情况非常危急,赵国的国君赵成侯派使者到齐国去求援兵。
齐国的国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为大将,拜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
田忌打仗非常勇敢,但智谋不足,又是个急性子,奉命之后,便想立刻赶到邯郸去与魏兵厮杀,可孙膑不同意。
孙膑,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军事学家孙子的后代子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学家,田忌很佩服他。
有这样一回事:田忌常喜欢与齐国宗室的公子们跑马比赛,押重金,赌输赢。
可他赢的次数并不多。
田忌去向孙膑请教,问怎样才能多赢。
孙膑没回答,却去看了看田忌和公子们比赛时用的马。
孙膑发现,马的脚力相差不大,但可分为上、中、下三种等级。
于是孙膑便胸有成竹地对田忌说:"下次有跑马比赛时,您只管放大胆量下重金与他们赌输赢,我自有办法叫您获胜。
"不久,又逢跑马比赛,田忌就去报名参赛,并押下千金。
等到临场比赛时,孙膑向田忌面授机宜说:"第一场,您用您的下等马去同他们的上等马周旋;到第二场,您用您的上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中等马;到末场时,您则用您的中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待三场赛完下来,田忌只输一场而赢了两场,结果以总分之多取胜,赢得了齐王的千金奖偿。
围魏救赵故事
围魏救赵故事围魏救赵故事围魏救赵故事1齐国的将军田忌经常同齐威王赛马。
他们赛马的规矩是:双方各下赌注,比赛共设3局,两胜以上为赢家。
然而每次比赛,田忌总是输家。
这一天,田忌赛马又输给了齐威王。
回家后,田忌把赛马的事告诉了自己的高参孙膑。
这孙膑是军事家孙武的后代,饱读兵书,深谙兵法,足智多谋,被庞涓谋害残了双腿。
来到齐国后,很受田忌器重,被田忌尊为上宾。
孙膑听了田忌谈他赛马总是失利的情况后,说:“下次赛马你让我前去观战。
”田忌非常高兴。
又一次赛马开始了。
孙膑坐在赛马场边上,很有兴趣地看田忌与齐威王赛马。
第一局,齐威王牵出自己的上马,田忌也牵出了自己的上马,结果跑下来,田忌的马稍逊一筹。
第二局,齐威王牵出了中马,田忌也以自己的中马与之相对。
第二局跑完,田忌的中马也慢了几步而落后。
第三局,两边都以下马参赛,田忌的下马又未能跑赢齐威王的马。
看完比赛回到家里,孙膑对田忌说:“我看你们双方的马,若以上、中、下三等对等的比赛,你的马都相应的差一点,但悬殊并不太大。
下次赛马你按我的意见办,我保证你必胜无疑,你只管多下赌注就是了。
”这一天到了,田忌与齐威王的赛马又开始了。
第一局,齐威王出那头健步如飞的上马,孙膑却让田忌出下马,一局比完,自然是田忌的马落在后面。
可是到第二局形势就变了,齐威王出以中马,田忌这边对以上马,结果田忌的马跑在前面,赢了第二局。
最后,齐威王剩下了最后一匹下马,当然被田忌的中马甩在了后面。
这一次,田忌以两胜一负而取得赛马胜利。
由于田忌按孙膑的吩咐下了很大的赌注,一次就把以前输给齐威王的都赚回来了不说,还略有盈余。
田忌以前赛马的办法总是一味硬拼,希望一局也不要输,结果因自己总体实力差那么一点,总是赛输了。
孙膑则巧妙运用自己的优势,先让掉一局,然后保存实力去确保后两局的胜利,这样便保证了整体的胜利。
围魏救赵故事2出处:《·孙子吴起列传》。
意思: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以解越国都城邯郸的危险。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郸(今河北邯郸)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求救于齐国。
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
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水浒传》第六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成语典故:战国策·齐策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
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
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
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
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
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田侯曰: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
七月,邯郸拔。
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涉及人物:齐:田忌、田婴、孙膑魏:庞涓、魏惠王、庞葱赵:赵成侯、丕选三十六计三十六计一语,先于着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孙膑兵法……子曰:吾…………孙子曰:毋待三日…… ⑴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围魏救赵成语发源地
围魏救赵成语发源地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典故发源于战国时期,具体地点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附近。
故事背景发生在战国七雄相互争霸的时代,其中魏国在都城大梁(今开封)进行了一次重大军事行动,派遣庞涓率领大军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无力抵抗,于是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遣田忌和孙膑前往救援,他们分析了战局,发现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
于是,他们决定采用一种策略,即攻击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军从邯郸撤军回防。
孙膑带领军队进攻大梁,这一行动迫使庞涓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
在回救过程中,齐兵在桂陵要隘设伏,成功截击了魏军,几乎使魏军全军覆没。
这一战使赵国得以解围,也使齐国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个典故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播,成为兵法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围魏救赵的策略在于利用敌人的弱点,采取以攻为守的战术,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来迫使敌人撤退,从而解围或取得胜利。
这种策略体现了战争中的逆向思维和出奇制胜的智慧。
除了在军事上被广泛应用外,围魏救赵的策略也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等领域。
其精髓在于通过改变局面或采取出奇制胜的策略来获得优势或胜利。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策略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发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典故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万一具体到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这个成语典故
万一具体到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这个成语典故1、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
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
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
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
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成语“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2、完璧归赵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
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
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
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
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
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
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成语典故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
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
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
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
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
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
围魏救赵的文言文翻译
围魏救赵的文言文翻译导语: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围魏救赵的文言文译文以及相关内容。
欢迎大家阅读。
围魏救赵译文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却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
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
孙膑到来、下三等,这其间,于是再击鼓发令。
然后按顺序任用两队第二人为队长,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
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露出白木,写上,夺取了五座城池,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
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田忌经常跟齐国贵族子弟赛马,下很大的赌注,奉事鲁国国君。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可以。
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他母亲死了。
就击鼓发令。
”阖庐说:“可以用妇女试验吗?”回答说,互不接应。
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妇人们不论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样的趋势而加以引导。
兵法上说,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当时。
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将。
”于是就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带蓬帐的车里,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跪倒、站起都符合号令、纪律的要求,再没有人敢出声。
于是孙子派使臣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可以下台来验察她们的演习,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孙膑说,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
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魏军被打得大败,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
桂陵之战的成语典故
桂陵之战的成语典故
桂陵之战的相关成语是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
魏王从之,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膑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膑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十三年后,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
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
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
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1、这两部分是围魏救赵的重要铺垫,充分反映了孙膑超群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精深的用兵计策。
2、眼见李思豪难逃金轮法王杀招,我情急智生围魏救赵,英雄剑从下挥出直削法王跨下。
3、中国雅虎的未来究竟如何,马云的围魏救赵之举能否带领中国雅虎走出困境,走向辉煌?
4、教父使出围魏救赵之计,威胁杀害老潘的家人来解危。
5、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6、后来中国的军事家就用围魏救赵来说明类似的战法。
7、此战还有围魏救赵,官渡之战,火烧赤壁,淝水之战,黄天荡之战,万历援朝战争,赤嵌之战,萨尔浒之战,土木之变等战役。
8、围魏救赵看起来会有人道问题,但是在战争中,如此的战术却很常见。
9、这道剑气远非先前那些飘忽的剑气可以比拟,天无极知道单凭天师符法绝对挡不下这道剑气,明知这是围魏救赵之意,但也不得不撤招回保天幻。
10、现在如果请夷狄国前来帮忙,自然是远水不解近渴,但是,如果飞鸽传书,让他们在北边动手,围魏救赵,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1. 教父使出围魏救赵之计,威胁杀害老潘的家人来解危。
12. 说什么良策,这良策其实说穿了一文不值,那就是四个字,围魏救赵。
13. 大树又忙回援,却才发现突袭来的蛇发仅有数十根,见到大树的树根回援,立马又回缩到蛇发青年的头上,竟是围魏救赵之计。
14.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15. 李向阳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三进山城,敌人被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撤回进攻根据地的部队。
16. 只有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打败敌人。
17. 《扫雪打碗》、《孙庞斗智》等。
》与《孙庞斗智》等剧。
近现代版本也有题《孙庞斗智演义》的。
榭内横梁上彩绘历史上著名的“孙庞斗智”故事。
擅演剧目有《钟离剑》、《孙庞斗智》、《夺印》等。
随着孙庞斗智终结,魏国的强国梦想,画上了残破句号。
孙庞斗智戏二十余本,从《孙膑学艺》起到《马陵道》止。
28.“孙膑赛马”、“围魏救赵”和“孙庞斗智”是怎么回事?《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就已提到有“论机谋有孙庞斗智”。
湘剧《马陵道》则用全新的方式演绎了孙庞斗智这古老的故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