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六国论》翻译【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翻译【部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f8154bca98271fe900ef965.png)
《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重点句子翻译: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而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翻译: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翻译: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翻译: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⑤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翻译: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翻译:(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翻译: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⑧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翻译: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对了。
⑨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翻译: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⑩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翻译: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作战失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⑪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翻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判断的呢。
⑫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翻译:(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⑬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3e54c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0.png)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赏析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六国论翻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07ee5f5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61.png)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六国论北宋-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4224f1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1.png)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
(用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扩展资料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一想(或念及)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或李牧接连使秦国的进攻败退)。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cdcab0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f.png)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②在赂③秦。
赂秦而力亏④,破灭之道也。
或⑤曰:六国互⑥丧⑦,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⑨失强援,不能独完⑩。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11)攻取之外(12),小(13)则获邑(14),大(15)则得城。
较(16)秦之所得(17),与战胜而得者,其(18)实(20百)倍;诸侯之所亡(21),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22)秦之所大欲(23),诸侯之所大患(24),固(25)不在战矣。
思厥(26)先(27)祖父(28),暴(29)霜露,斩荆棘(30),以(31)有尺寸之地(32)。
子孙视(33)之不甚惜(34),举(35)以予(36)人,如弃草芥(37)。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38)则(3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0),奉(41)之(42)弥(43)繁,侵之(44)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45)矣。
至于(46)颠覆(47),理(48)固(49)宜(50)然(51)。
古人(52)云:“以地事(53)秦,犹抱薪(54)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55)之(56)。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57)迁灭(58),何哉?与(59)嬴(60)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61)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62)亡,斯(63)用兵之效也。
至丹(64)以荆卿(65)为计(66),始(67)速(68)祸焉。
赵尝五战于(69)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70)再(71),李牧(72)连却(73)之。
洎(74)牧以谗诛(75),邯郸为郡(76),惜其用武而(77)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78)殆(79)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80),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8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82)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83),当(8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译文及注释
![《六国论》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5559af6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f.png)
《六国论》译文及注释《六国论》译文及注释《六国论》是苏洵代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那么《六国论》译文及注释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56bfd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c.png)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注释(1)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赂,赠送财物。
(2)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3)互丧:相继灭亡。
(4)率:全都,一概。
(5)完:保全。
(6)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7)厥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
厥,相当于“其”。
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8)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
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暴,同“曝”。
(9)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10)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11)判:决定,确定。
(12)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13)迁灭:灭亡。
(14)与赢:亲附秦国。
与,亲附、亲近。
(15)远略:长远的谋略。
(1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
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
速,招致。
(17)李牧:赵国大将,曾几次打退秦军。
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
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赵国。
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
(18)洎(jì):及,等到。
(19)三国:指韩、魏、楚三国。
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2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
数、理,指天数、命运。
(21)较:较量。
(22)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23)劫:胁迫,挟持。
(24)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25)下:降低身份。
(26)故事:旧事。
六国论赏析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六国论》中重要句子规范翻译
![《六国论》中重要句子规范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a39413b964bcf84b9d57b9d.png)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
翻译:回想他们的过世的祖辈父辈,冒着霜 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
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翻译: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6、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
翻译:然而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 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更加频繁,它 侵犯谁就更加急迫。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贿赂秦国因而力量亏损,是六国灭 亡的道理。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翻译: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 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翻译: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 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有一百倍 。
10、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翻译: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使秦 国退却。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 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 坚持到底啊。
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或未易量。
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翻译: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 这样。
8、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 赂秦。
翻译: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来自大的谋 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 赂秦国。
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翻译: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 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重蹈 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对照翻译及知识点
![《六国论》对照翻译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e89423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9.png)
《六国论》对照翻译及知识点蔡老师语文 2020-02-11 21:43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第二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第三段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六国论原文注释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注释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b21ad3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3.png)
六国论原文注释及翻译六国论【作者】苏洵【朝代】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对照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翻译
![《六国论》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93152c908a1284ac85043f1.png)
《六国论》翻译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弊在赂秦。
兵:兵器。
利:锋利。
善,好。
赂:贿赂。
这里指向秦国割地求和。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道:原因。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有人,有的人。
互,交互,接连。
率:都,皆。
有的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难道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4.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以:因为,表因果的连词。
盖:原因是,因为。
独:独自,单独。
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故:因此,所以。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自己。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5.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以:介词,用,凭借。
攻取:用攻占(的办法)而夺取。
即凭借战争夺取土地。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
邑:泛指一般的城镇。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6.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得:动词,得到,获得。
其实:古今异义。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事实上,承上文而表转折的副词。
亡:动词,丧失,丢失。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而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相比,它的实际数量也要多到百倍。
7.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则:那么。
大:最。
欲:名词,欲望。
患:祸患。
固:副词,本来。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8.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思:想。
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
《六国论》翻译及赏析
![《六国论》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931b21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5.png)
《六国论》翻译及赏析原文《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含文学常识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含文学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4f82b817a6c30c2259019eb0.png)
六国论文学常识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文言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文言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9322ddaffe4733687f21aa18.png)
【文言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翻译和默写六国论
![翻译和默写六国论](https://img.taocdn.com/s3/m/d8854adc33d4b14e8524681e.png)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 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2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
3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 一点土地。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 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 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
4、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6、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 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 而族灭也? 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 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6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 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 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 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2、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
《六国论》重点翻译
![《六国论》重点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9341cf227d3240c8447efdc.png)
小国,却用后来才作灭为亡,才这就招致是用兵抗秦曾经的效果。
古:两次 使···退却,击
• 6、至丹以荆卿为计,今:始又速祸焉。赵退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
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 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 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 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 • 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
向咽西下(去对。付秦国)为句,··式·所那;,么为表,,被翻动我译的恐成固被怕定秦国人吃饭也不能 走向
治理
•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 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像这样的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 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
等到 因为 被杀
成为
坚持到底
•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
• (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古:坚没持有前往,
到底。
没有去
以前假使
今:不可以
• 8、向使三国各爱其运数地,齐人勿理附数同“于倘秦果”,,如刺客不行或,许 良将
《六国论》古翻:它;译实际上
一词多义,此 处:丧失、失
今:副词,有转 折之意
• 1、较秦之所去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它 实 的际土上地代(与前词“战,者其败相”比古当所今:后于:丧祖者祖辈失辈)父的多辈土百地倍相。比六,国它诸实侯际(也贿要赂多秦百国倍)所。丧失
六国论重点翻译句子
![六国论重点翻译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c884673fbcd126fff7050b2d.png)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翻译: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
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 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 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轻 易估量呢。
1、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哉! 翻译:可悲啊!六国本来有这样的有利的形 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 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 不要使自己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 • 翻译:齐国人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 亡而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翻译: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这是燕国善于用武力对付秦国的功效啊(判断 句) 。到了燕太子丹用荆轲作为对付秦国的策 略,这才招致了亡国的祸害。
•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翻译: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 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凭借用不 赂秦而战胜秦国的形势。 •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 翻译:假如(我们)凭借着这样大的国家, 在六国之后而去跟从六国灭亡的先例,这 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
• • • • • • • •
1、非兵不利: 兵器 2、弊在赂秦: 弊端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4、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的 • 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 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六国论》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
![《六国论》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d0fee25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1.png)
《六国论》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教师版)班级:姓名:一、挖空翻译六国破灭(灭亡),非兵(武器)不利(锋利),战不善,弊(弊端)在赂(贿赂)秦。
赂秦而(表因果关系)力亏(亏损),破灭之道(道理,原因)也(句式:判断句)。
或(有人)曰:六国互丧(彼此相继灭亡),率(全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灭亡),盖(表示原因,因为)失强援(后援),不能独(独自)完(保全)。
故曰:弊(弊端)在赂秦也。
秦以(凭借)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小的方面)则获(获取)邑(小城镇),大(大的方面)则得城(大城池)。
较(比较)秦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得,与战胜而(表因果关系)得者,其实(它实际数量)百倍;诸侯之所亡(所丢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那么)秦之所大欲(想要),诸侯之所大患(担心的),固(本来)不在战(战争)矣。
思(回想)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暴(暴露在)霜露,斩(披斩)荆棘,以(才)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看待,对待)之不甚(很)惜(珍惜),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如弃草芥(小草)。
今日割(割让)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安稳)寝(休息,睡觉)。
起视四境(四周),而(可是,表转折关系)秦兵又至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残暴)秦之欲无厌(通“饜”,满足),奉(献,送)之弥(更加)繁(多),侵(侵略)之愈(更加)急(厉害)。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确定,断定)矣。
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灭亡),理(道理)固(本来)宜(应当,应该)然(这样)。
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犹(犹如)抱薪(干柴)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得当,适宜)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最后)继(随着,跟随)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幸免)矣。
燕赵之君,始(开始)有远略(远大的谋略),能守其土,义(坚持正义)不赂秦。
六国论文言文翻译
![六国论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0602fa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e.png)
古之善论者,必能察时之势,辨地之宜,审人之处,而后能言之有物,论之有理。
六国者,战国之时,天下分裂,诸侯并起,各思以自强,以求存。
然而,强弱之势异,存亡之道殊,故有合纵连横之策,有成败之理。
兹论六国之形势,以见其得失之由。
昔者,齐、楚、燕、韩、赵、魏,皆强国也。
齐地千里,楚地万里,燕、韩、赵、魏亦各数百里。
土地广袤,物产丰富,人民众多,兵强马壮。
然而,六国之君,各有短长,或贪或暴,或懦或弱,故国势亦各有盛衰。
齐威王,英明之主也。
其时,齐强盛,威震四海。
威王善用兵,有孙武、田忌等名将辅佐,故能战胜各国,称霸一时。
然威王晚年,好神仙之道,不务政事,国势渐衰。
楚庄王,雄才大略之主也。
楚地广大,民风剽悍,庄王善用兵,有吴起、孙膑等名将,故能灭越,北并陈、蔡,南服百越。
然庄王晚年,宠信佞臣,政事废弛,国势亦衰。
燕昭王,仁德之主也。
燕虽小国,然昭王有远见,广纳贤才,修文德,振武备,使燕国强盛一时。
然昭王死后,燕国渐衰。
韩、赵、魏,皆强国也。
韩有申不害、韩非等法家之贤,赵有平原君、赵奢等名将,魏有信陵君、吴起等良将。
然三家皆内斗不已,国势日衰。
至于合纵连横之策,乃战国之时,诸侯相争,互相联合以抗强敌之策略。
合纵者,六国联合,南北为纵,共抗秦国。
连横者,六国分立,东西为横,各与秦国结盟。
然而,合纵连横之策,虽一时能抗强敌,但终究不能长久。
秦孝公,始变法强国。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使秦国国力大增。
孝公之后,惠文王、武王、昭王,皆英明之主,秦国更加强大。
至秦始皇,一统六国,天下归一。
六国之亡,盖由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合纵连横之策不固,终为秦所灭。
夫国者,如舟也,舟之覆,由水之漏。
六国之君,不能防水之漏,故国破家亡。
夫论六国,非徒论其成败,亦论其所以成败之由。
成败之由,在于君德、臣能、政事、地理。
六国之君,德薄能薄,政事不修,地理不利,故不能久存。
而秦,德厚能厚,政事修明,地理有利,故能一统天下。
呜呼!六国之兴亡,亦足为后世之鉴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
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
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考察秦国受贿赂所得
到的土地,和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
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
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
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
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
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
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
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
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
也许还不能轻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
(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国
家,却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是比六国还要差了。
一词多义
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把)全译:把土地拿来送给别人省略句:举以之予人
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
7、洎牧以馋诛(由于,因为)
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7..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
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接)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并列)
5.二败而三胜(并列)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这样以后。
兵: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1.暴霜露(动词,曝露)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1.以地事秦(动词,侍奉)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犹: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始: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与: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2、与战胜而得者(和)
3、陈涉少时,常与人佣耕(替)
4、吾与汝毕力平险(和)
二、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古义:结交今义:和
9.速:古义:招致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今义:不可以
11.再:古义;两次今义;第二次
三、成语
如弃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
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薪: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通假字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
4.暴霜露通曝:冒着
词类活用
1.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2.牧连却之却:使……退却,译为打退动词的使动用法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词为动词
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词为动词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月:每月名词作状语
6.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8.不能独完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9.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名词作状语
10.始速祸焉速:招致形容词作动词
1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
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苏询的《六国论》,不属于写的自由潇洒或错综起边的类型,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规范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
文论证严谨的特点。
因为头绪清楚,变化较少,通过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归纳,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脉络和主要思
想内容,在文章结构上便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