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六国论》翻译【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重点句子翻译: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而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翻译: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翻译: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翻译: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⑤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翻译: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翻译:(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翻译: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⑧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翻译: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对了。
⑨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翻译: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⑩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翻译: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作战失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⑪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翻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判断的呢。
⑫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翻译:(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⑬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赏析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六国论翻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六国论北宋-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
(用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扩展资料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一想(或念及)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或李牧接连使秦国的进攻败退)。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②在赂③秦。
赂秦而力亏④,破灭之道也。
或⑤曰:六国互⑥丧⑦,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⑨失强援,不能独完⑩。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11)攻取之外(12),小(13)则获邑(14),大(15)则得城。
较(16)秦之所得(17),与战胜而得者,其(18)实(20百)倍;诸侯之所亡(21),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22)秦之所大欲(23),诸侯之所大患(24),固(25)不在战矣。
思厥(26)先(27)祖父(28),暴(29)霜露,斩荆棘(30),以(31)有尺寸之地(32)。
子孙视(33)之不甚惜(34),举(35)以予(36)人,如弃草芥(37)。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38)则(3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0),奉(41)之(42)弥(43)繁,侵之(44)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45)矣。
至于(46)颠覆(47),理(48)固(49)宜(50)然(51)。
古人(52)云:“以地事(53)秦,犹抱薪(54)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55)之(56)。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57)迁灭(58),何哉?与(59)嬴(60)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61)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62)亡,斯(63)用兵之效也。
至丹(64)以荆卿(65)为计(66),始(67)速(68)祸焉。
赵尝五战于(69)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70)再(71),李牧(72)连却(73)之。
洎(74)牧以谗诛(75),邯郸为郡(76),惜其用武而(77)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78)殆(79)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80),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8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82)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83),当(8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译文及注释
《六国论》译文及注释《六国论》译文及注释《六国论》是苏洵代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那么《六国论》译文及注释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注释(1)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赂,赠送财物。
(2)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3)互丧:相继灭亡。
(4)率:全都,一概。
(5)完:保全。
(6)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7)厥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
厥,相当于“其”。
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8)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
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暴,同“曝”。
(9)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10)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11)判:决定,确定。
(12)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13)迁灭:灭亡。
(14)与赢:亲附秦国。
与,亲附、亲近。
(15)远略:长远的谋略。
(1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
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
速,招致。
(17)李牧:赵国大将,曾几次打退秦军。
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
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赵国。
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
(18)洎(jì):及,等到。
(19)三国:指韩、魏、楚三国。
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2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
数、理,指天数、命运。
(21)较:较量。
(22)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23)劫:胁迫,挟持。
(24)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25)下:降低身份。
(26)故事:旧事。
六国论赏析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六国论》中重要句子规范翻译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
翻译:回想他们的过世的祖辈父辈,冒着霜 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
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翻译: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6、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
翻译:然而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 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更加频繁,它 侵犯谁就更加急迫。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贿赂秦国因而力量亏损,是六国灭 亡的道理。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翻译: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 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翻译: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 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有一百倍 。
10、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翻译: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使秦 国退却。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 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 坚持到底啊。
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或未易量。
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翻译: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 这样。
8、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 赂秦。
翻译: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来自大的谋 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 赂秦国。
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翻译: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 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重蹈 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对照翻译及知识点
《六国论》对照翻译及知识点蔡老师语文 2020-02-11 21:43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第二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第三段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六国论原文注释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注释及翻译六国论【作者】苏洵【朝代】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对照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翻译
《六国论》翻译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弊在赂秦。
兵:兵器。
利:锋利。
善,好。
赂:贿赂。
这里指向秦国割地求和。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道:原因。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有人,有的人。
互,交互,接连。
率:都,皆。
有的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难道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4.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以:因为,表因果的连词。
盖:原因是,因为。
独:独自,单独。
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故:因此,所以。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自己。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5.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以:介词,用,凭借。
攻取:用攻占(的办法)而夺取。
即凭借战争夺取土地。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
邑:泛指一般的城镇。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6.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得:动词,得到,获得。
其实:古今异义。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事实上,承上文而表转折的副词。
亡:动词,丧失,丢失。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而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相比,它的实际数量也要多到百倍。
7.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则:那么。
大:最。
欲:名词,欲望。
患:祸患。
固:副词,本来。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8.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思:想。
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
《六国论》翻译及赏析
《六国论》翻译及赏析原文《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含文学常识
六国论文学常识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文言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文言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翻译和默写六国论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 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2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
3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 一点土地。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 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 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
4、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6、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 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 而族灭也? 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 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6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 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 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 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2、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
《六国论》重点翻译
小国,却用后来才作灭为亡,才这就招致是用兵抗秦曾经的效果。
古:两次 使···退却,击
• 6、至丹以荆卿为计,今:始又速祸焉。赵退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
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 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 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 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 • 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
向咽西下(去对。付秦国)为句,··式·所那;,么为表,,被翻动我译的恐成固被怕定秦国人吃饭也不能 走向
治理
•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 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像这样的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 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
等到 因为 被杀
成为
坚持到底
•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
• (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古:坚没持有前往,
到底。
没有去
以前假使
今:不可以
• 8、向使三国各爱其运数地,齐人勿理附数同“于倘秦果”,,如刺客不行或,许 良将
《六国论》古翻:它;译实际上
一词多义,此 处:丧失、失
今:副词,有转 折之意
• 1、较秦之所去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它 实 的际土上地代(与前词“战,者其败相”比古当所今:后于:丧祖者祖辈失辈)父的多辈土百地倍相。比六,国它诸实侯际(也贿要赂多秦百国倍)所。丧失
六国论重点翻译句子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翻译: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
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 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 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轻 易估量呢。
1、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哉! 翻译:可悲啊!六国本来有这样的有利的形 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 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 不要使自己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 • 翻译:齐国人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 亡而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翻译: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这是燕国善于用武力对付秦国的功效啊(判断 句) 。到了燕太子丹用荆轲作为对付秦国的策 略,这才招致了亡国的祸害。
•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翻译: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 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凭借用不 赂秦而战胜秦国的形势。 •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 翻译:假如(我们)凭借着这样大的国家, 在六国之后而去跟从六国灭亡的先例,这 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
• • • • • • • •
1、非兵不利: 兵器 2、弊在赂秦: 弊端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4、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的 • 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 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六国论》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
《六国论》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教师版)班级:姓名:一、挖空翻译六国破灭(灭亡),非兵(武器)不利(锋利),战不善,弊(弊端)在赂(贿赂)秦。
赂秦而(表因果关系)力亏(亏损),破灭之道(道理,原因)也(句式:判断句)。
或(有人)曰:六国互丧(彼此相继灭亡),率(全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灭亡),盖(表示原因,因为)失强援(后援),不能独(独自)完(保全)。
故曰:弊(弊端)在赂秦也。
秦以(凭借)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小的方面)则获(获取)邑(小城镇),大(大的方面)则得城(大城池)。
较(比较)秦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得,与战胜而(表因果关系)得者,其实(它实际数量)百倍;诸侯之所亡(所丢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那么)秦之所大欲(想要),诸侯之所大患(担心的),固(本来)不在战(战争)矣。
思(回想)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暴(暴露在)霜露,斩(披斩)荆棘,以(才)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看待,对待)之不甚(很)惜(珍惜),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如弃草芥(小草)。
今日割(割让)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安稳)寝(休息,睡觉)。
起视四境(四周),而(可是,表转折关系)秦兵又至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残暴)秦之欲无厌(通“饜”,满足),奉(献,送)之弥(更加)繁(多),侵(侵略)之愈(更加)急(厉害)。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确定,断定)矣。
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灭亡),理(道理)固(本来)宜(应当,应该)然(这样)。
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犹(犹如)抱薪(干柴)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得当,适宜)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最后)继(随着,跟随)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幸免)矣。
燕赵之君,始(开始)有远略(远大的谋略),能守其土,义(坚持正义)不赂秦。
六国论文言文翻译
古之善论者,必能察时之势,辨地之宜,审人之处,而后能言之有物,论之有理。
六国者,战国之时,天下分裂,诸侯并起,各思以自强,以求存。
然而,强弱之势异,存亡之道殊,故有合纵连横之策,有成败之理。
兹论六国之形势,以见其得失之由。
昔者,齐、楚、燕、韩、赵、魏,皆强国也。
齐地千里,楚地万里,燕、韩、赵、魏亦各数百里。
土地广袤,物产丰富,人民众多,兵强马壮。
然而,六国之君,各有短长,或贪或暴,或懦或弱,故国势亦各有盛衰。
齐威王,英明之主也。
其时,齐强盛,威震四海。
威王善用兵,有孙武、田忌等名将辅佐,故能战胜各国,称霸一时。
然威王晚年,好神仙之道,不务政事,国势渐衰。
楚庄王,雄才大略之主也。
楚地广大,民风剽悍,庄王善用兵,有吴起、孙膑等名将,故能灭越,北并陈、蔡,南服百越。
然庄王晚年,宠信佞臣,政事废弛,国势亦衰。
燕昭王,仁德之主也。
燕虽小国,然昭王有远见,广纳贤才,修文德,振武备,使燕国强盛一时。
然昭王死后,燕国渐衰。
韩、赵、魏,皆强国也。
韩有申不害、韩非等法家之贤,赵有平原君、赵奢等名将,魏有信陵君、吴起等良将。
然三家皆内斗不已,国势日衰。
至于合纵连横之策,乃战国之时,诸侯相争,互相联合以抗强敌之策略。
合纵者,六国联合,南北为纵,共抗秦国。
连横者,六国分立,东西为横,各与秦国结盟。
然而,合纵连横之策,虽一时能抗强敌,但终究不能长久。
秦孝公,始变法强国。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使秦国国力大增。
孝公之后,惠文王、武王、昭王,皆英明之主,秦国更加强大。
至秦始皇,一统六国,天下归一。
六国之亡,盖由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合纵连横之策不固,终为秦所灭。
夫国者,如舟也,舟之覆,由水之漏。
六国之君,不能防水之漏,故国破家亡。
夫论六国,非徒论其成败,亦论其所以成败之由。
成败之由,在于君德、臣能、政事、地理。
六国之君,德薄能薄,政事不修,地理不利,故不能久存。
而秦,德厚能厚,政事修明,地理有利,故能一统天下。
呜呼!六国之兴亡,亦足为后世之鉴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
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
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考察秦国受贿赂所得
到的土地,和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
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
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
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
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
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
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
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
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
也许还不能轻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
(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国
家,却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是比六国还要差了。
一词多义
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把)全译:把土地拿来送给别人省略句:举以之予人
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
7、洎牧以馋诛(由于,因为)
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7..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
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接)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并列)
5.二败而三胜(并列)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这样以后。
兵: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1.暴霜露(动词,曝露)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1.以地事秦(动词,侍奉)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犹: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始: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与: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2、与战胜而得者(和)
3、陈涉少时,常与人佣耕(替)
4、吾与汝毕力平险(和)
二、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古义:结交今义:和
9.速:古义:招致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今义:不可以
11.再:古义;两次今义;第二次
三、成语
如弃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
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薪: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通假字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
4.暴霜露通曝:冒着
词类活用
1.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2.牧连却之却:使……退却,译为打退动词的使动用法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词为动词
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词为动词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月:每月名词作状语
6.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8.不能独完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9.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名词作状语
10.始速祸焉速:招致形容词作动词
1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
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苏询的《六国论》,不属于写的自由潇洒或错综起边的类型,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规范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
文论证严谨的特点。
因为头绪清楚,变化较少,通过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归纳,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脉络和主要思
想内容,在文章结构上便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