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3节《身体的防卫》导学案(第1课时)

合集下载

中小幼3.3 身体的防卫(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表格式)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等奖】

中小幼3.3 身体的防卫(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表格式)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等奖】

并以中箭士兵为载体层层深入推进新课。

)任务二读图交流,初抗破伤风过渡:日常生活中,他身体的哪些防卫能够抵抗破伤风?请结合图片和模型罗列士兵的防卫办法,例如“纤毛——摆动清除细菌”,注意简洁,并准备交流。

生:读图,在任务单上书写归纳,并结合图片和模型展示。

(学生边讲,老师边板书)师:播放视频《白细胞消灭病原体》。

小结:结合板书,小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通过皮肤直接阻挡或者分泌液杀死细菌或病毒,第二道防线通过吞噬细胞杀死细菌。

师:士兵的吞噬细胞非常努力,它可能增加是1000倍的数量,但仍然没有杀死所有的破伤风菌,细菌在体内快速繁殖,并产生毒素,将毒素注入血液,感染细胞和组织。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和模型直观的认知人体防卫的第一、二道防线,基于信息加工理论,不仅让学生找出人体的防卫方法,还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简要罗列和找出中箭士兵的防线是怎么被突破的,通过知识的加工,让科学学习从简单学习引入深度学习)任务三概念辨析,再抗破伤风师.结合流程图,小组合作,演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防卫过程。

要求:(1)分工:毒素、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蛋白质、记忆细胞、被毒素感染的细胞各1人;(2)配合旁白和肢体动作,演示第三道防线的工作过程;(3)每人简要说出自己角色的作用;生:在组长带领下演示,其他小组点评。

提问:记忆细胞有什么作用?如果士兵抵抗住了这次破伤风,对他今后有什么好处?生:从表演中可以看出,记住这种毒素,以后可以快速消灭毒素。

师:抗原——进入人体引起免疫反应物质。

抗体——专门消灭某种抗原的蛋白质。

指出士兵感染破伤风过程中的抗原和抗体?生:毒素是抗原、蛋白质是抗体师:请揭开道具的毒素和蛋白质的封面,看看你们的判断是否正确?提问:请举例天花病的抗原和抗体。

生:天花病毒是抗原、消灭天花病毒的蛋白质是抗体。

师:小结,B淋巴细胞在体液中作战,称为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在在细胞内作战,称为细胞免疫。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过程、情景模拟和概念辨析,来促进学生的参与,从活动中、从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理解和应用,突出“做中学”,对角色的模拟加深了学生对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抗原和抗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对概念的理解,也更有趣味性。

《身体的防卫》PPT(第1课时)

《身体的防卫》PPT(第1课时)

二、特殊的防病措施
1.人工免疫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患者死亡率很高。
宋代
种牛痘
1.人工免疫
类型一:像种牛痘这样,采用人工的方法将由病原微生 物制成的疫苗或其他抗原物质接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 相应的抗体、获得免疫的方法。
类型二: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淋巴因子等免疫物 质注入人体,可使人体立即获得免疫。主要用于治疗和 应急预防。
(2)第二道防线
组成:溶菌酶、 吞噬细胞(是一种白细胞) 。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作用
吞噬细胞在组织中 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血液中的吞噬细胞
皮肤破损,病原体进入体内
病原体
皮肤
血管
非特异性免疫:
对病原体的抵抗,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 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这种保护性生理功能称为非特 异性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
以上两种方法可综合使用,如对被狗咬伤的人, 应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对咬伤严重者同时注射 狂犬病血清,以提高疗效。
为了预防某种传染病而进行的接种叫做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的原理是什么?
预防接种的原理是特异性免疫。在 人不生病时接种疫苗,刺激人体产 生抗体,人便获得了对该抗原的免 疫力。当这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 人便不会得病了。
第3章 人的健康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第1课时
-.
生活链接
生命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随时可能受到细菌、 病毒的入侵,体内自身也会产生衰老、破损、 死亡、异常的细胞。
生命体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对微生物的抵抗
人体有多种结构和方法保护我们免受病患,这些 构造和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人体的防卫:
一、防止病原体侵入人体内; 二、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九年级下册科学《身体的防卫》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科学《身体的防卫》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身体的防卫》这一章节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好奇心强:学生对免疫系统这一神秘领域充满好奇,渴望了解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2.思维活跃: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师引导: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导入新课:
在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身体的防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讲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及作用,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举例、展示图表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免疫系统的知识。
2.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探究: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团队协作: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及作用。
2.了解疫苗和免疫接种的原理,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3.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2.教师指导:
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评价反馈:
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和预防接种的意义。

《身体的防卫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身体的防卫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身体的防卫》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理解《身体的防卫》的主题和意义;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和短语;3. 学会从文中提炼信息,进行思考和讨论;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导学内容:1. 通过导读了解文章大意;2. 梳理文章结构,并分析每一部分的内容;3.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表达方式;4. 进行思考和讨论,展开个人见解。

三、课前准备:1. 阅读《身体的防卫》全文;2. 准备笔记和思考问题;3. 准备教师提供的导学材料。

四、导学过程:1. 导读:简要介绍《身体的防卫》的主题和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文章结构分析:解读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了解脉络;3. 核心内容讨论: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4. 个人见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5. 总结提高: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1. 整理笔记,对《身体的防卫》进行复习;2. 写一份读后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3. 思考课堂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做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六、评价标准:1. 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 能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3. 能够理性思考,提出合理见解和观点;4. 能够批判性思维,拓展思维空间。

通过《身体的防卫》导学案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主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愿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进步!第二课时一、课程背景本次导学案是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身体的防卫》而设计的。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边界,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避免受到性侵犯等不良行为的侵害,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保护自己的身体权益。

二、学习目标1. 了解身体的防卫意义和重要性;2. 掌握身体边界的概念和范围;3. 学会有效的自我保护技巧;4.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5. 增强拒绝不良行为的勇气和能力。

3.3身体的防卫(第1课时)导学案

3.3身体的防卫(第1课时)导学案

课题:3.3身体的防卫(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刘文兵审核人:初三科学备课组姓名:学习目标:1.人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什么?2.抗原和抗体是什么关系?3.认识免疫现象,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学习重点: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区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合作探究】思考:细菌和病毒存在生活环境中,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自然环境中这些微生物的威胁,为什么我们不一定会患传染病呢?对微生物的抵抗1、人体能防止微生物侵入的方法:(1)(2)一、人体的三道防线第1道防线:如: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泪腺、伤口等相关结构作用(见课本76页)第2道防线:(1)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遭到体液中的抵抗,它能在组织内和病原体。

(2)吞噬细胞对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这种保护性生理功能成为。

第3道防线:(1)、病原体可能进入血液,血液中的就会产生。

这种保护性生理功能称为(2)、抗原:能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物质,如:、、、、等。

(3)、体液免疫:①血液中的B淋巴细胞在侦察到抗原后,产生的对抗抗原的和,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消灭。

②抗体是一类,通常称为。

③:某种病原体只会使身体产生特定抗体,一种抗体也只能对抗相应的某种病原体(4)细胞免疫:血液中的也能识别侵入人体的寄生虫、外来细胞团块、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等异物,并发挥直接或间接(释放)的作用,来消灭和清除异物。

T淋巴细胞也有。

★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T 淋巴细胞消灭称为 免疫。

被抗体消灭称为 免疫。

★第 道防线是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第 道防线是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其中:第 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 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 记忆小窍门:B 与TT ,T 与BBB 淋巴细胞――抗体(T )、体(T )液免疫 ;T 淋巴细胞――淋巴(B)因子、细胞(B )免疫二、自然免疫:对病原体的抵抗作用有一种天生的防御能力☆ 即时反馈11.判断:抗原都来自体外。

九年级科学下册 3.3《身体的防卫》(第1课时)学案 浙教

九年级科学下册 3.3《身体的防卫》(第1课时)学案 浙教

身体的防卫(一)学习目标1、认识免疫现象。

2、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了解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2、难点:区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课前准备1. .如图中一只蚊子在吸食了甲的血液后,又叮咬乙,若甲的血液中含有丝虫病的幼虫——微丝蚴,乙被蚊子叮咬后患上了丝虫病,请回答:(1)甲是传染源;乙在患病前是易感人群,微丝蚴是传播途径。

(2)针对丝虫病,要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搞好环境卫生,并及时防蚊灭蚊。

拓展与提高1. 据调查,患有流感的人在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而周围抵抗能力不强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可能引起流行感冒。

据此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流行性感冒病原体是流感病毒,传染源是患有流感的人,传播途径是空中飞沫,易感染群是周围抵抗能力不强的人。

(2)患者症状轻微时,一般可不用药物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免疫能力。

患者痊愈后,一般不会再感染同样的流感病毒,是因为体内已存在这种病毒的抗体。

(3)在教室中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通风透气,消毒。

新课预习一、对微生物的抵抗1. 对微生物的抵抗:一是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2.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是防止病原体侵入人体,皮肤、呼吸道、口腔、胃等保护屏障能抵挡和杀死与人接触的大多数病菌;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对突破屏障侵入人体的微生物进行吞食和消化;第三道防线是对吞噬细胞不能吞噬的病原体,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消灭病原体。

3.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可分两类:(1)体液免疫:由 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再由抗体来完成免疫反应;(2)细胞免疫:由 T淋巴细胞直接或间接(释放淋巴因子)参与的免疫反应。

九年级科学下册 332 身体的防卫教案 新版浙教版1

九年级科学下册 332 身体的防卫教案 新版浙教版1

第三节身体的防卫第2课时课前练习:1、通过飞沫传播的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结核杆菌从传染病的角度看属____,从免疫学角度看属于____,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____成分。

2、以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___。

(1)曾经得过甲肝的人很少再得甲肝。

(2)皮肤的屏障作用。

(3)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4)泪液的冲洗和杀菌作用。

(5)一个人一生只得一次麻疹。

复习自然免疫的内容新课:介绍: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患者的死亡率很高资料:宋朝时有人把病人的痘痂(伤口痊愈后脱落的块状物)经过减毒后,吹进小孩的鼻孔,使小孩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

思考:1、小孩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病人的痘痂属于抗原还是抗体?3、痘痂吹进小孩的鼻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资料:19世纪,炭疽病的传播严重危害了欧洲的畜牧业,牛羊等牲畜成群死亡。

巴斯德从病畜血中分离出致病菌,并用高温处理,使其毒性降低。

然后,给25只健康羊注射毒性降低后的病菌,另25只健康羊不注射,作为对照。

几周后,给这50只羊分别注射了足以致病的强毒炭疽杆菌。

几天后,注射过毒性降低病菌的25只羊都很健康,而另外25只羊都感染了炭疽杆菌。

你能用免疫学的原理来解释巴斯德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吗?思考:1、你手臂上有接种时留下的小疤痕吗?你知道目的是为了什么?预防接种,以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2、如果外出活动,有人被毒蛇咬伤,这时候用抗原好还是注射含抗蛇毒抗体的血清好?立即注射含抗蛇毒抗体的血清,因为这样快速。

人工免疫:人体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分类:人工自动免疫:接种抗原,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人工被动免疫:注入特异性抗体或淋巴因子练习:人工自动免疫:获得免疫作用速度__,维持时间__;人工被动免疫:获得免疫作用速度__,维持时间__.计划免疫: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____进行____,使他们获得__, 来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如:乙脑疫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脑菌苗: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人体的免疫功能:(1)抗传染免疫功能(防御感染) :皮肤的屏障作用等(2) 免疫监视的功能:识别清除异常细胞(3)保持自我稳定的功能消除衰老死亡细胞免疫功能失调: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强;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学生读图:过敏反应的机理介绍艾滋病,读图总结巩固练习:请把不对的地方找出来,并改正)人体的抗传染免疫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前者指由T—淋巴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它能产生抗原,抗原是指一类蛋白质,能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菌产生的毒素,细胞免疫是指针对细胞外体液中的病原菌进行免疫,它由T—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反应.T—淋巴细胞无记忆功能.1、把乙肝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这种措施和这种免疫分别是( )A、控制传染源,人工免疫B、保护易感人群,人工免疫C、切断传播途径,非特异性免疫D、保护易感人群,细胞免疫2.人体的免疫功能是 ( )A、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B.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C.抗感染免疫、自我稳定、免疫监视D.人工免疫和计划免疫3.接种卡介苗是为了预防哪一类传染病 ( )A.乙型肝炎B.结核病C、小儿麻痹症D.破伤风4.接种牛痘能预防天花的原因是 ( )A、直接杀死天花病毒B.全面增强易感人群的体质C.使人在不生病的情况下产生抗天花的抗体D.使人获得非特异性免疫5、人体的免疫功能可清除自身损伤细胞,在这一生理过程中,是下列人体的哪一项免疫功能发挥作用 ( )A.防御感染 B、保持自我稳定C、实施免疫监视 D.以上三项都是6.下图表示的是人在先后两次感染同一种细菌后,血液中相应抗体产生的情况。

身体的防卫教案

身体的防卫教案

⾝体的防卫教案⾝体的防卫(第⼀课时)⼀、教材分析:教材有关免疫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问题:⼀是免疫对⼈体的主要作⽤和免疫的类型;⼆是免疫的概念;三是计划免疫。

关于免疫的作⽤和免疫的类型,先联系⼈们⽣活的⾃然环境,指出⼈之所以能在有许多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活,是因为⼈体具有保卫⾃⾝的三道防线。

然后,结合前⾯所学过的⽪肤、粘膜、吞噬细胞、淋巴结等有关知识,配以形象化的插图(课⽂中插见图⾄4),分别讲述⼈体的三道防线。

在讲完第⼀和第⼆道防线之后,⼩结这两道防线的特点,指出这两道防线的作⽤属于⾮特异性免疫。

讲述第三道防线时,先介绍了第三道防线的组成,然后举例讲述了抗原、抗体的概念及它们的作⽤,最后⼩结这道防线的特点,指出它的作⽤属于特异性免疫。

预防接种是贯彻执⾏预防为主⽅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易感⼈群,预防传染病发⽣,保护⼴⼤⼈民⾝体健康的⼀种有效措施。

因此,在本章教材的最后,结合⽣活实际举例讲述了计划免疫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标:(1)、知识⽬标1.了解免疫的概念;2.了解免疫器官、⾮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3.了解爱滋病的相关知识;4.理解计划免疫。

(2)、能⼒⽬标分析⽐较传统的免疫概念与现代免疫概念的联系与不同。

教学中溶⼊对学⽣进⾏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们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个认知⽔平上,需要的是对科学不懈的努⼒与追求,培养学⽣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

(3)、情感⽬标结合学⽣打预防针的亲⾝经历,使学⽣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下⼀代健康成长,为提⾼⼈⼝素质进⾏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我国在医药卫⽣事业上的巨⼤成就,向学⽣进⾏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的概念。

难点: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的概念。

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其原因有⼆:⾸先要考虑到学⽣对免疫的基础知识⽐较⽣疏;其次是这个内容中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较难理解。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设计:(⼀)、引⼊:在感冒流⾏的季节⾥,有的⼈始终很健康地⼯作、学习和⽣活,⽽有的⼈却未能幸免。

科学九年级下浙教版3.3身体的防卫教案

科学九年级下浙教版3.3身体的防卫教案

3.3 身体的防卫【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免疫现象;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了解抗原和抗体;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了解人工免疫和计划免疫;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

2.能力目标:学会读图和分析图表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了解免疫现象及自身免疫能力的兴趣;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了解免疫现象。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教学难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准备】练习题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引入设问: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有很多微生物,我们是否都会生病呢?在感冒流行期间,是否周围的每个人都会被传染呢?学生回答后引入:我们的身体有一定的抵抗病原体,保护自己不生病的能力。

且不同的人抵抗力不同。

二.新课(一).对微生物的抵抗人体对微生物的抵抗有两类: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学生读图并讨论:哪些结构能把病原体阻挡在体外?哪些结构能杀死病原体?学生小结:(鼻黏膜分泌的黏液;纤毛;泪液;胃酸等)介绍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作用。

小结:以上对病原体的抵抗,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后介绍:抗原;抗体;B淋巴细胞的作用;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等知识。

游戏:以讲述的形式用教室代表人体,部分学生代表病原体,部分学生分别代表皮肤、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模拟人体对微生物的抵抗过程。

强调:1.抗体是一类蛋白质,通常称为免疫球蛋白。

2.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有免疫记忆功能3.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来消灭抗原的免疫反应,称为体液免疫;由T淋巴细胞来完成的免疫反应,称为细胞免疫。

4.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只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

5.人天生的抵御能力,称为自然免疫。

学生讨论:1.有些传染病,你只要得过一次,就不会得第二次,这是什么原因?2.为什么移植的器官会遭受排异?练习: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B 抗原不同会引起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C 抗体一旦在体内产生即可终身存在D 进入人体的抗原包括病原体和异物等2.烧伤病人常采用自身的皮肤进行植皮治疗,而不植入外来皮肤,这是因为()A 会产生免疫反应B 神经血管不易接通C 外来皮肤含菌量的大D 外来皮肤含有抗体3.下图表示的是人在先后两次感染同一种细菌后,血液中相应抗体产生的情况。

九年级科学下3.3人体的防卫教学案设计

九年级科学下3.3人体的防卫教学案设计

初中九年级科学学科人体的防卫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三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前一节内容学生刚学习了微生物的威胁,知道了人们身边有许多可以引起人生病的微生物——细菌和病毒,也埋下了问题,既然有那么多病原体,可人为什么不是总生病呢。

所以很顺理成章的学习点就从第二节引到了第三节人体防卫,学生也一如既往的对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很想搞清楚人体是怎么防御这些微生物的侵袭的,很想要自己去探索这些新知识。

但是这节内容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如什么是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体抗原等等,而这些知识又让学生看到或者体会到,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概念即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这些概念,也能说出点一二来,陌生的是里面好几个概念容易混淆,分不清楚,很多学生自己预习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起来都有点吃力,这样会慢慢消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所以如何很好的把这堂课中抽象的概念讲清楚,讲生动,让学生容易理解,爱听爱看,就成了本堂课教师该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特别喜欢生物方面的内容,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意识非常强烈,虽不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但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积极思考讨论,勇于创新,教师应尊重学生,平等参与,给予每一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示自我机会。

三、教学目标1.认识免疫现象。

2.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了解抗原和抗体。

4.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四、教学重点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五、教学难点区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这堂课的内容中抽象的概念比较多,如果只是一味的教师讲解就显得过于枯燥乏味了,而在多媒体视频的应用上,我们能选择的也只有图片跟视频,这些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视频如果用多了也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感觉,越是内容丰富的视频,反而学生越难在视频中提炼出与跟课本有关知识内容,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得被动接受知识了。

新浙教版九年科学下册第3章第3节身体的防卫 第1课时(教案)

新浙教版九年科学下册第3章第3节身体的防卫 第1课时(教案)
难点
理解抗原和抗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这是为什么?
【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因为我们的身体有一种抵抗病原体,保护自己不生病的本领。】
那么这种本领是什么样子的呢?
④体液免疫:当血液中的B淋巴细胞侦察到抗原时会大量增殖、分化,大部分细胞会产生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抗体,小部分细胞会形成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在数月乃至数十年内“记住”入侵的该抗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动画:免疫作用的过程
⑤细胞免疫: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有效应的T淋巴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同时,T淋巴细胞也有免疫记忆功能。
知识小结
总结概括
板书
【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清除该病原体。当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抗体,将抗原清除,人也就不会再得此病了。】
为什么移植的器官会遭受排斥?
【在人体器官移植中,移入的器官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来说,相当于侵入人体的大分子异物(好像是病原体),千方百计要除去。(排斥反应中相当于清除人体中的寄生虫、异物,起免疫作用的是T淋巴细胞)】
浙教科学九年级下册身体的防卫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身体的防卫 第1课时


学科
科学
年级Leabharlann 九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身体的防卫》第1课时优教课件

《身体的防卫》第1课时优教课件
2.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B ) A.患过麻诊的人不会再患此病 B.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C.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D.吃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糖丸
3.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免疫是人体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 B.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 C.免疫能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D.由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组成
第三节 身体的防卫
(第1课时)
CONTENTS
新课导入
以流行性感冒为例子,说说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 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 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 人为什么能在有大量病原体的环境中生活呢?
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区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粘膜、眼泪和胃液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 清扫作用
泪液中的溶菌酶的 溶菌作用
胃液呈强酸性,具有杀菌作用
皮肤和粘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他们不仅能 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 作用。呼吸道粘膜上的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
2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当病原体侵入体内时,吞噬细胞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1、体液和细胞免疫都具有记忆功能。
2、在人体器官移植中,移入的器官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来 说,相当于侵入人体的大分子异物(好像是病原体),千方 百计要除去。(排斥反应中相当于清除人体中的寄生虫 、异物,起免疫作用的是T淋巴细胞)
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小组合作学习)
免疫的类型 第一道防线 先天性
组成
第二道防(线后天性)
作用 阻挡病原体的
侵入 吞噬病菌
第三道防线 后天性
免疫的类型
组成
作用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3节身体的防卫第1课时课件—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课件31张)

第3节身体的防卫第1课时课件—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课件31张)

完成人体的免疫功能。
为什么移植的异体器官会遭到排挤?
在人体器官移植中,移入的异体器官对人体的免疫 系统来说,相当于侵入人体的大分子异物(病原体), 千方百计要除去。(排挤反应中相当于清除人体中 的寄生虫、异物,起免疫作用的是T淋巴细胞)
二、特殊的防病措施
1.人工免疫
方法一:采用人工的方法将由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 苗或其他抗原物质接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 抗体、获得免疫。
疫苗 卡介苗 脊灰糖丸 乙脑疫苗
百白破疫苗
流脑疫苗 流感疫苗
预防的疾病
病原体
肺结核
结核杆菌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病毒
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
百日咳杆菌 白喉杆菌 破伤风杆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双球菌
流感
流感病毒
课堂小结
皮肤的屏障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泪液、胃液杀死病菌
抗传染免疫 (自然免疫)
及时巩固
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同之处在于( C ) A.产生抗体 B.释放淋巴因子 C.免疫记忆能力 D.产生非特异性免疫
及时巩固
4.接种卡介苗是为了预防哪一类传染病( B) A.乙型肝炎 B.肺结核 C.小儿麻痹症 D.破伤风
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比较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的
诞生以后逐渐形成的
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备作用, 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作用特点
不具有专一性
具有专一性
结构基础
第一、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的
联系 形成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两者相互配合、共同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人的健康第3节身体的防卫教学初中九年级下册自然科学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人的健康第3节身体的防卫教学初中九年级下册自然科学

巴因子)的作用,来消灭和清除异物。 消灭
寄生虫、异物
在细胞内(y消ìwù)灭(xiāomiè)病原体 →细胞免疫清除
释放 淋巴因子
2021/12/12
第十八页,共二十五页。
记忆细胞
类 型 淋巴细胞
体液(tǐyè)免疫 B 淋巴细胞
细胞(xìbāo)免 T 淋巴细胞 疫
病原体 所在
细胞外
产生免 疫物质
2021/12/12
第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当B淋巴细胞侦察到抗原时,就会产生对其有对抗性的抗体和
记忆细胞。
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huāfěn)、 自身组织(癌细胞)等。
抗原 能和淋巴细胞产生(chǎnshēng)免疫反应的物质。
(kàngyuán)
抗体 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
No 的病原体。它们(tā men)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如果病原体大量涌入,突破
钱两道防线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抗体 附在病原体表面,使病原体更易被吞噬细胞吞噬。类 型。病原体 所 在。B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等
Image
12/12/2021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因为我们(wǒ men)的身体有多种结构和方法保护自己不
生病,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防止(fángzhǐ)病原体侵入体内。
二是抵抗(杀死)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那么人体到底有哪些结构和方法防止病原体入侵呢?哪
些结构能杀死病原体?
2021/12/12
第三页,共二十五页。
读图:找出人体防御(fángyù)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 有纤毛(xiānmáo)细胞、皮肤、泪液、消化液等。

3.3身体的防卫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

3.3身体的防卫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参与度有待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同时,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注重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综合理解。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维持免疫平衡
3.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
-免疫记忆
-免疫耐受
课后作业
1.根据教材,概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答案: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如胸腺、脾脏、淋巴结)、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免疫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组成。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维持免疫平衡。
2.举例说明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清除病原体。
-小组讨论:探讨免疫平衡的重要性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免疫系统相关问题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应用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免疫系统的PPT、视频等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设计探究性问题,如“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清除病原体?”
8.请解释什么是自身免疫疾病,并简述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
答案:自身免疫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原因可能包括遗传、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失调等。特点包括多器官受累、病程迁延、治疗困难等。
-在线科普文章,了解免疫系统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

第3章第3节《身体的防卫》(2)教学设计

第3章第3节《身体的防卫》(2)教学设计

胞,这些细胞都能得到及时的消除,不会对人体产生不
良影响。这属于免疫的哪一项功能( B)
A.抗感染免疫功能
B.自我稳定功能
C.免疫监视功能
D.特异性免疫功能
练习10-3
4.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以预防小儿麻痹症,这种免疫属于
( D)
①非特异性免疫 ②特异性免疫
③自然免疫
④计划免疫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出现过敏反应,可用药物减轻过敏症状,但最好的办法是尽 量避免与使你过敏的物质接触。
讲授12-8
青霉素过敏
【青霉素皮试反应】 阴性:无红肿,无感觉症状。 阳性:有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或 红晕周围 有痒感。
讲授12-9
自我稳定功能异常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分辨“自我”和“非我”,而 在免疫功能异常时,抗体或淋巴细胞会失去这种能力,把自身的 某些细胞和组织当做入侵的抗原而攻击,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导 致自身免疫病。常见的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讲授12-10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1.感染了 HIV 后,是否就是艾滋病患者? 在潜伏期不是患者,发病后都属于患者
2.对于艾滋病患者,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措施。 请你谈谈预防艾滋病的措施有哪些。
遵守性道德、不共用刮胡刀、医学上不共用注射器针头等
讲授12-11
3.下列社交接触会感染艾滋病吗?
病畜尸体烧毁或深埋属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控制传染源

(3)按传播途径分,炭疽病是一种 体表 传染病。
练习10-7
8. 19世纪,炭疽病的传播严重危害了欧洲的畜牧业,牛羊等牲 畜成群死亡。巴斯德从病畜血中分离出致病菌并用高温处理, 使其毒性降低。然后,给25只健康羊注射毒性降低后的病菌, 另25只健康羊不注射,作为对照。几周后,给这50只羊分别注 射了足以致病的强毒炭疽杆菌。几天后,注射过毒性降低病菌 的25只羊都很健康,而另外25只羊都感染炭疽杆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体的防卫(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免疫现象。

2、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了解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2、难点:区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课前准备
1. .如图中一只蚊子在吸食了甲的血液后,又叮咬乙,若甲的血液中含有丝虫病的幼虫——
微丝蚴,乙被蚊子叮咬后患上了丝虫病,请回答:
(1)甲是传染源;乙在患病前是易感人
群,微丝蚴是传播途径。

(2)针对丝虫病,要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
搞好环境卫生,并及时防蚊灭
蚊。

拓展与提高
1. 据调查,患有流感的人在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
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而周围抵抗能力不强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可能引起流行感冒。

据此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流行性感冒病原体是流感病毒,传染源是患有流感的人,传播途径是空中飞沫,易感染群是周围抵抗能力不强的人。

(2)患者症状轻微时,一般可不用药物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免疫能力。

患者痊愈后,一般不会再感染同样的流感病毒,是因为体内已存在这种病毒的抗体。

(3)在教室中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通风透气,消毒。

新课预习
一、对微生物的抵抗
1. 对微生物的抵抗:一是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体
内的病原体。

2.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是防止病原体侵入人体,皮肤、呼吸道、口腔、胃
等保护屏障能抵挡和杀死与人接触的大多数病菌;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对突破屏障侵入人体的微生物进行吞食和消化;第三道防线是对吞噬细胞不能吞噬的
病原体,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消灭病原体。

3.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可分两类:(1)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再由抗体来完成免疫反应;(2)细胞免疫:由T淋巴细胞直接或间接(释放淋巴因子)参与的免疫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抗原,而是对多种抗原都有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它通常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4.抗原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对人体有重要性的抗原为各种病原体、蛋白质毒素等。


体是一种特殊蛋白质,与相应抗原在机体内结合后,可以被吞噬、排泄而将抗原清除或使抗原失去致病作用。

抗原是进入人体后能使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

淋巴细胞都有免疫记忆功能,能在数年乃至数十年内“记住”
入侵的抗原。

课堂练习
1.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人体的免疫在发挥作用。

皮肤的保护作用是( A )
A.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后天形成的防御功能
2. 下列表示特异性免疫的是( C )
A.御敌于国门之外 B.城市巷战 C.定点清除 D.扫地出门
3.下列不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
A.泪液的杀菌作用
B.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完成免疫反应
C.T淋巴细胞直接消灭病原体
D.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完成免疫反应
4.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细菌性痢疾属于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__ 饮水和食物__传播。

其病原体经口进入消化道后,大部分被胃酸杀灭,人体的这种生理功能称为__ 非特异性__免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