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房子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这其中包括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形式,成为了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色。
以下是对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的一些介绍。
一、苗族建筑苗族建筑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格独特、精美绝伦。
苗族建筑主要是以土木结构为主,常常选用花岗石、青石、板岩等坚硬材料做柱子和基础,屋面则选用茅草、竹子、木头等材料覆盖。
苗族房屋通常分为三层:一层是柴火房,主要用来存放柴火和粮食;二层是居住区,一般是家庭居住和储物的地方,这里通常设有起居室、卧室、过门厅等;三层又称为“鼓楼”,是苗族建筑中最独特的部分。
鼓楼是苗族人用来打鼓、舞蹈、举办仪式的场所,经常也被用来作为家庭活动的地方。
鼓楼的造型常常精美瑰丽,体现苗族优美的艺术风格。
侗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侗族房屋通常以四合院为主,四面有房屋环绕,中央是小院子。
侗族房屋的门和窗通常都是木雕或石雕,形式美观大方,雕刻内容通常表现吉祥如意的意象。
侗族房屋的房梁多采用冰山石来制作,横屋梁采用大桶木,形成了独特的木构房屋结构。
这种房屋结构在当地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而且在抵御地震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优势。
土家族建筑通常以青石石墙、石头地台为主,建筑在山地上十分适宜。
土家族房屋通常采用“三开间一进深”的屋式,不仅实用而且造型美观。
土家族建筑的主要特色是墙上或地台上的画境和题诗。
画境和题诗通常表现农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寓意深厚、意蕴丰富。
土家族建筑的这种特色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的表现。
仡佬族建筑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中最特殊的一种。
仡佬族居住地多在山区,他们的房屋多以竹木为材料,结构独特之处在于其屋顶是用竹帘挂置而成的,再加上细长的木条,形成了独特的造型。
仡佬族房屋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分有几层,而是有多个房间,通常在一个大房子里有几户人家居住。
总结: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具有很多特色,这些特色无不体现出这些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少数民族住房
傣族干栏式建筑(竹楼):使用木头或粗大的竹做立 柱,屋顶为人字形,上面加盖树皮、茅草或陶瓦。这 种住房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居住层,下层做圈可以饲 养家禽、牲畜和堆放农具等杂物。在潮湿炎热的南方, 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御蛇、虫和野兽的侵害。
朝鲜族房屋呈大屋顶形状,屋脊外观是中间平、两头翘立,中 间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飞鹤。组成大屋顶所有的线和面,均 为舒缓的曲线和曲面,屋脊等主要轮廓线均涂为粗白线。缓慢、 稳重、优美的曲线和曲面正是朝鲜族大屋顶区别于汉族大屋顶 的差异点。
蒙古包特点:从外形来看,下面呈圆形,有一扇门, 一扇窗,上面有伞状圆顶,顶上有天窗。 优点:组装而成,可以随时拆装,坚固耐用,可以长 期居住。
藏族人民由于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被称为“世 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那里气候特殊,昼夜温 差大,使用牦牛毛织成的帐篷,冬暖夏凉。
维吾尔族平顶房:西北地区年降水有的地方小于50毫 米,屋顶没必要考虑排水设施,屋顶修成平顶可以在 屋顶晒粮食、农副产品等。
黎族的竹架棚房子 状如倒扣的船只,茅草 覆顶,木头或竹子的梁 柱,编竹抹泥墙、竹条 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 灶,灶上方悬挂竹筏, 做烤干食物作用,屋顶 侧面开天窗。没有间隔 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 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哈萨克族
白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壮族
朝鲜族
壮族的特色住 房叫做“干栏式木楼”,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 而居。点缀着一栋 栋干栏式木楼,这 就是壮族人民的传 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 圈牲畜。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 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 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 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白族瓦房: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 前伸重檐,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 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 卵石砌筑。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
云南少数民族住房情况
xx少数民族住房情况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的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特点,同一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各有千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也大不相同。
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筑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等特点。
从建筑样式来说更是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傈僳族的“木楞房”等,建筑原料基本都是就近取材。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受地理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住房类型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建筑样式。
此外,少数民族建筑随汉文化的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本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所以,现在我省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住房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样式,部分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加之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建起了和汉族相同的平顶式楼房,但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总之,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样式更加实用美观,居住环境更加宜人。
(一)彝族云南的彝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基本上各县市都有分布,尤以楚雄、红河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民居样式各不相同,与当地的居住现状密切相关。
彝族的村寨多选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斜坡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彝族的住房大多是土木结构,低矮无窗,阴暗而潮湿。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新疆的少数民族的住房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样式繁多,不过总的来说可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牧区的房屋,另一种是农区的房屋。
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头房,这主要是和他们的游牧生活有的联系的,这种房屋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区的特点。
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的毡房等。
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从外形来说是有区别的、哈萨克毡房支杆为穹窿状,而蒙古包的支杆则是直的,所以蒙古包外形的角是尖的,而哈萨克毡房的角则是圆形的。
其内部的住宿和放物处,两者之间差不多,但布置有些差别,一般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正中对天窗放炉子。
牧民们在春、夏、秋三季住蒙古包和毡房,到了冬季则住土房、木屋、地窝子和合头房。
维吾尔族的住房多为长方形、开天窗,屋顶平坦,可以晾晒瓜果和粮食。
室内砌土坑,墙上开壁塞,放置食物和用具。
墙上喜挂壁毡,地上铺地毯或花毡。
冬天以火墙或火炉取暖。
维吾尔人喜欢自己有个院落,住房前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内喜栽花木、果树和葡萄,打扫得十分整洁。
和田居民住房既有新疆维吾尔族居民住房的共同特点,同时又具鲜明的和田地方特色。
和田少雨雪,多风沙,住房从这一特定环境出发,做到了开放与幽深相结合。
维吾尔族既好客又善歌舞,因此,住房中多有宽敞的客厅,可待客也可举办“麦西来甫”(歌舞聚会)。
和田以农牧业为主,在住宅布局上,既要考虑放置农具、粮食的贮藏室,又要考虑牛棚、羊圈的设置。
农村一般的住房至少有三间,所谓“一明二暗”,多者五、六间、甚至十间’、二十几间。
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既有游牧民族的特点,也有农区的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
帐篷和草房现在已不存在了,现在的锡伯人多住正房,这种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
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
东西两屋住人,外屋做饭。
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锡伯族民间建筑。
住房均自成院落,一般为三间,也有多至五间者。
总结羌族房屋特色
总结羌族房屋特色1. 引言羌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而传统的建筑风格。
羌族房屋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本文将总结羌族房屋的特点,包括结构、装饰和功能等方面。
2. 结构特点羌族房屋的基本结构是木结构,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没有使用钉子或螺丝等金属连接件,非常环保和稳固。
房屋一般由粗壮的木柱和横梁组成,经过精心的搭建和拼接而成。
房屋的屋顶多采用独特的抬歇式结构,两端高而中间低,形状如同一个弓。
这种结构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还能有效抵御雨水和积雪的侵蚀。
同时,屋顶覆盖着草皮,增加了保温性能。
3. 装饰特色羌族房屋的外墙和屋顶经常被精美地装饰着,这是羌族人民独特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在外墙上,常常可以看到红、白、黑等颜色的几何图案和饰带,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效果。
羌族人民还利用石头在墙壁上浮雕出各种图案,如花草、鸟兽、山水等,石雕的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给房屋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屋顶的草皮经常被镶嵌着颜色鲜艳的唐卡,通过细致的绣制工艺,展示了羌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
4. 功能特点羌族房屋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一般来说,房屋分为生活区和储物区。
生活区通常位于前部,有客厅、卧室、厨房等功能室;储物区位于后部,用于存放谷物和家畜等物品。
羌族人民非常注重家庭的温暖和和谐,因此设计了独特的庭院,用于举行家庭活动和社交聚会。
庭院中经常种植着各种树木和花草,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5. 继承和保护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羌族房屋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些传统的建筑技术和装饰工艺正在逐渐失传,一些老旧的房屋面临废弃和拆除的命运。
为了保护和传承羌族房屋的文化遗产,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护组织,组织相关的研究和保护活动,以及培养新一代的传统建筑师和手艺人。
6. 结论羌族房屋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结构、装饰和功能特点。
总结羌族房屋
总结羌族房屋1. 引言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和甘肃等地。
羌族的传统房屋是他们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羌族房屋进行总结,介绍其特点和传统建筑风格。
2. 羌族房屋的种类羌族房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藏式房屋和土地神庙。
2.1 藏式房屋藏式房屋是羌族最常见的居住建筑。
它们依山而建,通常由木材、石块和泥土构成。
这种房屋的特点是牢固耐用、抗震能力强。
藏式房屋有两层或三层。
一层是用来存放谷物和家畜,二层是居住空间,三层用作仓库。
2.2 土地神庙土地神庙是羌族的宗教建筑,用于祭祀土地神。
这种房屋通常较小,由石块和木材拼接而成。
它们常用于丰收祈福和庆祝节日。
3. 羌族房屋的特点3.1 建筑形式羌族房屋建筑形式独特,通常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它们采用木结构和石块建造,外墙使用泥土加以涂饰。
房屋的屋顶倾斜,有助于排除雨水和雪。
3.2 装饰风格羌族房屋的装饰风格非常精美,多采用独特的木刻和彩绘。
房屋外部常常雕刻有羌族图案和神秘的符号,在阳光下闪烁着绚丽的色彩。
内部装饰精美,常见的装饰有挂毯、花草图案和壁画等。
3.3 空间布局羌族房屋的空间布局非常合理,通常将家畜和仓库分开,以保持居住空间的整洁和卫生。
居住空间通常采用开放式布局,屋内常设有火塘,保持温暖。
4. 羌族房屋的传统保护羌族房屋经过多年的使用,需要定期维修和保护,以确保其长久的使用寿命。
4.1 维修和保养羌族房屋的维修主要涉及木材和泥土的修补。
因为木材容易腐烂,需要及时更换;而泥土涂抹需要周期性地进行,以保持房屋外观的一致性。
4.2 环境保护羌族房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自然资源,因此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当羌族房屋建造完成后,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周边环境,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5. 结论羌族房屋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精美的装饰风格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保护和传承羌族房屋文化对于维护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对羌族房屋的研究和保护,以保留这段宝贵的文化记忆。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藏族
西藏布达拉宫
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族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 等布依族地区盛产 优质石料,而且还 有可一层层揭开的 薄厚基本均匀的平 整的大石板。当地 布依族就地取材, 用石料建造出一幢 幢石板房。除檩条、 椽子是木料外,其 余全是石料,甚至 家庭日常用的桌、 凳、灶、钵都是石 头凿的。
吊脚楼
吊脚楼为我国土家、 布依、苗族、侗族、 壮族、水族等少数民 族民居建筑。
吊脚楼
吊脚楼为我国土家、 布依、苗族、侗族、 壮族、水族等少数民 族民居建筑。
吊脚楼依山而建,房 屋一边靠地面,其它 三面悬空,靠柱子支 撑。
吊脚楼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 高悬地面既通风干 燥,又能防毒蛇、 野兽,楼板下还可 放杂物。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的骨架红柳木做 成,墙围用芨芨草编成。 其他的地方用牛皮绳固 定,门框和门用松树制 作,房子不需要用钉子。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的骨架由红柳木做 成,墙围用芨芨草编成。 其他的地方用牛皮绳固 定,门框和门用松树制 作,房子不需要用钉子。
布依族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 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 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 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当地 布依族就地取材,用石料建 造出一幢幢石板房。除檩条、 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 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 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
石板房朴实厚重,风雨不透, 还冬暖夏凉,防潮防火。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
风格及特点 东方红小学298班李俊希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新疆的少数民族的住房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样式繁多,不过总的来说可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牧区的房屋,另一种是农区的房屋。
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头房,这主要是和他们的游牧生活有的联系的,这种房屋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区的特点。
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的毡房等。
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从外形来说是有区别的、哈萨克毡房支杆为穹窿状,而蒙古包的支杆则是直的,所以蒙古包外形的角是尖的,而哈萨克毡房的角则是圆形的。
其内部的住宿和放物处,两者之间差不多,但布置有些差别,一般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正中对天窗放炉子。
牧民们在春、夏、秋三季住蒙古包和毡房,到了冬季则住土房、木屋、地窝子和合头房。
维吾尔族的住房多为长方形、开天窗,屋顶平坦,可以晾晒瓜果和粮食。
室内砌土坑,墙上开壁塞,放置食物和用具。
墙上喜挂壁毡,地上铺地毯或花毡。
冬天以火墙或火炉取暖。
维吾尔人喜欢自己有个院落,住房前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内喜栽花木、果树和葡萄,打扫得十分整洁。
和田居民住房既有新疆维吾尔族居民住房的共同特点,同时又具鲜明的和田地方特色。
和田少雨雪,多风沙,住房从这一特定环境出发,做到了开放与幽深相结合。
维吾尔族既好客又善歌舞,因此,住房中多有宽敞的客厅,可待客也可举办“麦西来甫”(歌舞聚会)。
和田以农牧业为主,在住宅布局上,既要考虑放置农具、粮食的贮藏室,又要考虑牛棚、羊圈的设置。
农村一般的住房至少有三间,所谓“一明二暗”,多者五、六间、甚至十间’、二十几间。
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既有游牧民族的特点,也有农区的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
帐篷和草房现在已不存在了,现在的锡伯人多住正房,这种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
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
东西两屋住人,外屋做饭。
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锡伯族民间建筑。
住房均自成院落,一般为三间,也有多至五间者。
少数民族的房子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
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
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
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
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
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
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
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
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南方自由式民居自由式民居指不采用院落形式,总体构成和单体造型都十分自由的民居,主要分布在南方乡野和小城镇,多为中下阶层所用。
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
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建筑传统。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住房建筑特色,通过不同的建筑风格、结构和材料展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
本文将对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汉族传统住宅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住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建筑风格。
在古代,汉族住宅多以庭院式建筑为主,以四合院为代表。
四合院围绕中心庭院布局,有前后左右四个翼房,整体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四合院注重空间布局和庭院景观的形成,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二、藏族传统住宅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住宅被称为“藏式建筑”。
藏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适应高原气候和地理条件。
藏式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墙体采用石块等材料砌筑而成,具有很强的隔热保温性能。
在外观上,藏式建筑多采用白墙红柱的颜色搭配,装饰着精美的图案和彩绘,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维吾尔族传统住宅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其传统住宅被称为“乌孜别克式建筑”。
乌孜别克式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外墙多采用夯土墙,屋顶采用瓦片覆盖。
乌孜别克式建筑的特点是风格独特、造型奇特、装饰精美。
建筑物通常由多个独立的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单独的出入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
四、壮族传统住宅壮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住宅以“木楼”为代表。
木楼多为三层或四层,采用木结构,楼层之间通过楼梯相连。
木楼的外墙多用竹瓦或木瓦覆盖,窗户和门窗装饰精美。
木楼的设计注重通风和采光,同时还能抵御台风和雨水的侵袭。
壮族木楼不仅是居住的场所,也是壮族文化和艺术的展示。
五、哈尼族传统住宅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地区,其传统住宅是著名的“土楼”。
土楼是由土坯砌筑而成的多层建筑物,外墙斜坡状,上层较大,下层较小。
土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形状独特,结构稳固。
土楼内部分为不同的房间,可供多户人家居住。
土楼是哈尼族世居千年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02
“斜仁柱”正对门的铺位叫“玛路”,是供神的地方,只许男性客人和男主 人坐卧。儿子、儿媳住左侧铺位,父母住右侧铺位。中间有火塘,上吊一铁锅, 也有用三角架支锅的。“奥伦”是一种搭盖在森林中的高脚仓房,存放暂时不用 的衣着、肉干、干菜、粮食等
03
鄂伦春族
地处东北,冬天降雪量大,如果房顶坡度小, 积雪会把房顶压塌。尖尖的房顶可使积雪顺利滑 掉,减小房顶的压力。
12
初极狭,才通人,而 后豁然开朗。不知留园的 主人是不是向往桃花仙境 ,以此为灵感,所以设计 了从狭小的走廊进入,在 走廊一直走,忽然看见一 个出口,走出去你便看到 大开的无限风光,这种感 受便像是寻到了人间仙境 。留园的冠云峰,是江南 园林中的湖石之最。太湖 石“瘦、漏、透、皱”的 奇美,在其身上体现的淋
18
03
02
3、金柱大门 这是一种门扉 安装在金柱(俗称老檐柱) 间的大门,称为“金柱大门”, 04 这种大门同广亮大门一样, 也占据一个开间,一般它的 规制与广亮大门很接近,门 口也较宽大,虽不及广亮大 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 第的气派,是广亮大门的一 种演变形式。
19
04
03
02
4、蛮子门 门扉安装在外 檐柱间,门扇槛握的形式 仍采取广亮大门的形式, 北京人把这种门称为“蛮 子门”,它是广亮大门和 金往大门进一步演变出来 的又一种形式。
7
04
03
02
8
苏 州 园 林
苏州园林,在汉族建 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 就的古典园林建筑。苏州 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 以私家园林为主。苏州园 林是一种隐逸文化的代表, 当你走进那些私家园林的 时候,感觉到的是这些园 林的主人,都在用诗意的 方式去热爱生活。
内蒙古呼伦贝尔达斡尔族传统民居解析
内蒙古呼伦贝尔达斡尔族传统民居解析达斡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当地人民族非常有特色,非常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那么关于达斡尔族的民居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当地的民居都是什么姓氏呢?达斡尔族民居建筑大多是依山傍水,周围风景十分秀丽,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
达斡尔族的民居建筑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地方,还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是达斡尔族人与当地自然环境不断作用下的产物。
达斡尔族民居建筑的简介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
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
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
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
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族民居建筑中的特色柱克查与乌日格:柱克查是几个世纪前达斡尔人居住的有门无窗的房子。
现已淘汰。
乌日格由柱克查改进而来的住房。
乌日格有门有窗和火炕等,比柱克查更适于居住。
桑格乐:达斡尔人用的仓房。
分两种:木板建造的叫扎德莫勒桑格乐,用柞木笆编成的叫库希莫勒桑格乐。
仓底离地面约3尺,以防潮湿。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
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
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
达斡尔族民居建筑是达斡尔族族人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文化形象,是达斡尔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结:达斡尔族当地人把自己的院子都是修建的非常整齐,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些编织的藤条,会有特色花纹的篱笆。
当地房子很多都是用抹黄泥为外墙,很多房子架构都是木材。
中国某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解读
中国某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解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少数民族的民居更是具有浓厚的特色。
本文将以中国某少数民族的民居为例,探讨其特色和文化内涵。
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居风格。
以壮族为例,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民居以“三间两堂”为主要形式,即由三间房屋和两个天井组成。
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
三间房屋分别用于起居、睡眠和储物,而两个天井则用于家庭活动和社交聚会。
壮族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外墙以石灰涂料装饰,屋顶则采用瓦片覆盖。
这种建筑风格简洁而实用,与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另一个例子是藏族的民居。
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等地。
藏族的民居以“堆秀”为主要形式,即由多层建筑组成的独特结构。
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又体现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藏族的民居通常采用土木结构,外墙以石灰涂料装饰,屋顶则采用石板覆盖。
建筑的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比如底层用于养牲畜,中层用于居住,顶层用于储藏。
此外,藏族的民居还常常装饰有各种图案和彩绘,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除了壮族和藏族,中国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也各具特色。
例如,哈萨克族的民居以“毡房”为主要形式,即由毡子和木材构成的圆顶结构。
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哈萨克族人民的游牧生活,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依赖。
毡房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音效果,能够抵御严寒和风沙。
此外,毡房还常常装饰有哈萨克族的传统图案和绣花,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的民居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它们融合了民族的历史、信仰、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这些民居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居住的场所,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之地。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民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大班教案少数民族的房子
大班教案少数民族的房子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很多少数民族居住的房子都很有特色。
2、懂得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三、教学过程:1、谈话引人新在中华大家庭里,很多少数民族居住的房子都很有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让我们走近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的住房,去领略独特的民族风情。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人类早期的居所》学生自己默读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根据文字的描述想象我们祖先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人类早期居住的房子。
师谈话: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我国各民族人民创造。
3、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不同的住房。
让学生阅思考:为什么我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住房风格各异?游牧民族为什么喜欢居住蒙古包、帐篷和毡房?哪些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定房里?建造平定房的材料是什么?学生阅读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指名回答。
四、大家评议总结: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色。
长期以来,蒙古人民生活在辽阔的北方草原上,以放牧为主,要经常转换牧场。
他们的房子要能随时拆装搬运到其他地方。
为了适应这种游牧生活的需要,他们创造了蒙古包这种独特的'住房。
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和裕固族等少数民族的牧民游牧时,普遍居住在搭盖的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的帐篷会毡房里。
这些帐篷会毡房冬暖夏凉,拆迁也很方便。
大班少数民族的房子教案反思
大班少数民族的房子教案反思大班少数民族的房子教案反思「篇一」活动目标:1、在交流分享中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2、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激发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3、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幼儿前期经验、调查表、PPT等活动过程:一、讲讲知道的少数民族价值取向:回忆已有的经验,引出内容。
1、教师:最近我们正在研究一些少数民族,谁知道什么叫少数民族?你都知道哪些民族?请你们用好听的、有节奏的声音说说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字。
(这里你的要求是用好听的节奏说,那么用什么样的节奏呢,最好你先预设一个节奏,比如老师先有节奏的说一说?)2、出示地图(地图上标有代表56个民族标志):刚才小朋友说了好多少数民族,看,它们就分布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四面八方,除了小朋友说道到,你们看,还有 (让幼儿简单知道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3、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吗?(用数字表示出来)总结:哇!祖国真大啊,原来我们一共有56个民族了,每个民族都有它们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特色,藏着好多好多有意思的秘密。
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价值取向:通过相互学习初步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三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教师:前几天,老师让你们自由组队重点调查了几个少数民族,今天请你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轻轻的商量下派个代表上来介绍。
(把幼儿的调查贴在黑板上,每个队从少数民族的吃,穿,住,运动四方面介绍)。
1、第一组幼儿代表介绍:维吾尔族①幼儿介绍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教师:你今天介绍的是什么族?(维吾尔族)你可以从这个地图上找出它的位置吗?(在地图上维吾尔族的旁边插上小红旗,幼儿介绍)②幼儿提问,幼儿解答。
教师:刚才这个队的小朋友介绍了许多关于维吾尔族的知识,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或者有什么还想要了解的?(幼儿之间互相提问,解答)③放PPT提升,梳理幼儿的经验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维吾尔族的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
少数民族的房子教案科学
少数民族的房子教案科学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少数民族的住所形式多样。
2.让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住所的特点。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倾听、观察与表达、搜集信息与交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少数民族住房的不同特点,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了解少数民族住房的不同特点,扩大学生视野。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搜集自己见到过的住房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就带着大家进行一次神秘之旅,希望在本次旅行中,同学们能够认真听我的讲解,重要的知识可一定要记住哟!(板书课题:形态各异的民族住所)1、辽阔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是我们本次旅游的第一站,热情好客的蒙古朋友居住的地方叫“蒙古包”。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特点:圆形尖顶,用羊毛毡子覆盖。
在大风雪中阻力小,包顶不积雪、不存雨水。
易于搬迁。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定居。
2、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分布与我国西北地区,当地少数民族的民居也体现了这一自然特点。
维吾尔族居民以南疆喀什一带最为典型,因当地干热少雨,风沙大,所以,创造了一种土墙、土平顶,居室分为冬室和夏室两部分的民居类型。
所谓夏室就是建筑前部有宽大的前廊,从5月到11月,全年大部分时间居民在此廊内做家务、吃饭、待客等,成为南疆居民生活的一大特色。
居室内装饰画美,有许多石膏花饰及各种形式的小璧龛嵌于壁间。
地面铺设地毯,席地而坐,冬暖夏凉。
3、接下来我们参观另一个游牧民族——藏族的帐篷(毡房)。
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4000 多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那里气候特殊,昼夜温差较大。
所以他们的帐篷是用牦牛毛织成的,能够达到冬天暖和,夏天凉爽的效果。
帐篷的平面为方形,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
帐房具有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4、壮族的特色住房叫做“木楼”,壮族人就地取材,使用木头间房,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全部悬空,用柱子支撑,可以圈养牲畜,这样可以有效防潮。
半地穴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还具有用材方便,构造简易的特点,而为中国北方居民长期使用。
谢谢观看
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
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 同活动的场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居住区周围有用于防护的壕沟。
半坡村落由1道深壕环绕而成,包括46房屋、6座陶窑、200余窖穴、250座墓葬。
墙壁结构
பைடு நூலகம்
墙壁结构
一号房屋是最大的一座,位于环壕聚落的中心。《西安半坡》考古报告是这样记述的:长方形浅半地穴式建 筑,面积约160平方米,西部残约三分之一。
残墙高约50厘米,用黄土夹草筋、树枝和树叶筑成,墙内插有密集的粗约20厘米的木骨,墙壁内侧有间隔约 100厘米的“扶壁柱”,墙面经火烧烤,光滑平整,坚实耐湿。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
半地穴式房屋,居住面的中部有四个对称的大柱洞(残存两个),用于立柱支撑屋顶。门道开在东墙中部, 宽约100厘米,长约500余厘米。半坡遗址更多的是面积在10~40平方米之间的中小型半地穴房屋,有圆形和方形 两种形式,其墙壁和居住面的做法与一号房屋相同,室内对着门道的地方,有一个小隔墙围成的门坎,门坎的后 方有一圆形或瓢形灶坑,用于炊爨取暖。
99平米藏式房子设计理念
99平米藏式房子设计理念99平米藏式房子设计理念藏式房子是西藏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设计一套99平米的藏式房子,应该融入到西藏文化中,展现出西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以下是我对99平米藏式房子设计的理念。
1. 建筑外观:根据藏式建筑的特点,房子的外观应该采用白色墙面,并结合饰以传统的彩色壁画。
同时,应该使用大量的木材作为建筑元素,例如窗框、门框、檐口等,增添房子的传统气息。
2. 建筑结构:房子采用木结构,以符合藏式建筑的特点。
木材的使用不仅能够保持房子的传统风格,还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适应西藏的气候条件。
3. 室内布局:在99平米的空间中,我会将房子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公共区域、私人区域和服务区域。
公共区域包括客厅、餐厅和厨房,私人区域包括卧室和洗手间,服务区域包括储物室和洗衣房等。
不同区域之间的分隔应该采用藏式传统装饰,如木质雕花或藏毯等,以区分功能区域的同时也增添了房子的装饰性。
4. 室内装饰:为了体现西藏文化的特色,房子的室内装饰应该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主题。
例如在客厅和餐厅中加入藏式唐卡(宗教绘画),或者悬挂藏式壁毯作为装饰。
在卧室中,可以使用传统的藏式家具和床罩,以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
5. 自然光与通风:西藏地区阳光充足,因此在房子的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增加窗户的面积,使得房间能够更好地享受到阳光的照射。
同时,为了保证房子的舒适性,应该合理设计通风系统,使空气循环顺畅。
6. 环保节能: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环保和节能。
例如,采用双层玻璃窗,提高房子的保温性能;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减少能源消耗;使用环保材料,如可再生材料和低VOC涂料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99平米藏式房子的设计理念应该融入到西藏文化中,展现出西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通过建筑外观、建筑结构、室内布局、室内装饰、自然光与通风、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考虑,可以打造一套独具魅力的藏式房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蘑菇房是哈尼族人所居住的特色房屋。哈尼族居住
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哈尼族蘑菇房状如蘑菇, 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相传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 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 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 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平顶房,民居建筑。河南濮阳一带流行,东北许多地 方泥平顶房也属此类。其基本结构是梁、檩、椽构成 房架。房顶不起脊,顶甃用砖瓦。平顶房可以做晒台, 而且华北雨水比较少,不用像江南那样把屋顶弄得尖 尖的好让雨水流下去。首先,北方雨水没南方多但风 大,高的话会受到影响。还有可以尽可能多接受阳光, 夏天可以晒麦子。还有北方上面可以放东西,仅能多 的减少地方的占用。造型较美观,且构造简单
子。帕雅依照凤凰的旨意终于为傣家人建成了美丽的竹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 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 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 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 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 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 半干栏式建筑。
竹楼的传说 相传很远的古代,傣家有一位青年叫帕雅桑目蒂,他很想给傣家人建一座房子, 让他们不再栖息于野外,他几度试验,都失败了。有一天天下大雨,他见到一只 卧在地上的狗,雨水很大,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向下流淌,他很受启发,建了一 个坡形的窝棚。后来,凤凰飞来,不停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型, 随后又以高脚独立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让他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房
识记中国民族的名称: 汉族 其他55个民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 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 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僳 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 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 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京 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 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 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 珞巴族。
竹楼是傣家的标志民居。主要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房,属于南方“干阑式 建筑”的一种,根据用途及造型差异,可分为宾馆楼、餐酒茶楼、观景楼及景致 楼等等,非常适用于旅游景区的观赏,住宿,餐饮等用途,绿色环保,贴近自 然。竹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傣族、基诺族等民族地区。 由于傣族竹楼的代表性,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 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不仅 居住在“竹”楼里,还吃着“竹”筒饭、喝着“竹”筒酒,真是比神仙还逍遥。 来到版纳,最令人心动的就是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映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丽别 致的竹楼。从外形上看,它像开屏的金孔雀,又似鹤然起舞的美丽少女,美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 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 (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 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 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 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 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 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石屋是石头砌成的房子。多 为僧人或隐士所居。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 多数为3层,每层高 3米余。房顶平台的 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 羌族碉楼 羌族碉楼
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 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 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 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 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息的场地。有些楼
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 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 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 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 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有史以来,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遍布哈 尼山乡,经长期的发展与改进,现在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 又日臻完善,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 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
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在古代侗族鼓楼还有作为开会 场所、外敌入侵鸣鼓警示等作用。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 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 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 楼击鼓的。
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 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 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 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 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风雨桥的建设即利于 交通、休息避雨、会友、观赏江面风景,同时可美化侗寨环境, 所以,风雨桥又叫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