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析情绪 喜伤心
中医中情绪分类
中医中情绪分类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将情绪分为七种类型,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每一种情绪都会对人体的脏腑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医中情绪分类,并探讨其对人体的影响。
喜,是指人感到愉快、满足的情绪。
喜情绪可以使人体气血流畅,心情愉悦,对身体有积极的影响。
而长期过度喜悦或喜怒无常则会消耗人体精气,导致心火旺盛,进而引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
怒,是指人在愤怒、生气时的情绪。
怒情绪会使人体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血压升高、头痛、心慌等症状。
同时,长期的愤怒情绪还会导致气机郁结,影响肝脏的功能,进而引发肝胆疾病。
忧,是指人在担忧、焦虑时的情绪。
忧情绪会导致人体气机不舒展,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进而引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同时,长期的忧虑还会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思,是指人在思考、记忆时的情绪。
思情绪会使人体气血运行集中在脑部,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引发头晕、失眠等症状。
同时,长期的过度思虑还会导致脑神经衰弱,影响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悲,是指人在悲伤、难过时的情绪。
悲情绪会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胸闷、气短等症状。
同时,长期的悲伤还会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恐,是指人在恐惧、害怕时的情绪。
恐情绪会使人体气机不舒展,影响肾脏的功能,进而引发尿频、遗尿等症状。
同时,长期的恐惧还会导致肾气不足,影响人体的生殖和生长发育功能。
惊,是指人在受到突然刺激时的情绪。
惊情绪会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心悸、失眠等症状。
同时,长期的惊恐还会导致心神不宁,进而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
中医中将情绪分为七种类型,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每一种情绪都会对人体的脏腑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以维护身心健康。
可以通过调节饮食、锻炼、休息等方式来缓解不良情绪,保持身心的平衡。
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生总有一种情困扰着你
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生总有一种情困扰着你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
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
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
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
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与明显的精神刺激有关。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人体情绪的七种基本表现,具体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然而,当这七种情志活动发生异常变化,即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引起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七情的具体含义及其对人体的影响1、喜:代表心情愉快、欢乐和愉悦的情感。
适度的喜悦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心脏功能,但过度的喜悦可能会损伤心脏,导致心神涣散,出现失眠、健忘等症状。
2、怒:代表愤怒、愤慨和情绪激动的状态。
愤怒易导致气机上逆,气血紊乱,对肝脏的健康产生影响。
过度愤怒可致肝气郁结,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甚至引发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3、忧:代表忧虑、焦虑和精神刺激。
长期处于忧情状态会消耗脾胃气血,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4、思:指长时间的思考、忧虑和忧伤的情绪。
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和脾胃功能,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5、悲:指悲伤、伤心和失望的情绪。
过度的悲情会伤及心脾肾,导致气滞血瘀,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脏病、抑郁症等疾病。
6、恐:代表恐惧和害怕的情绪。
恐惧会引起体内的肾气紊乱,影响膀胱和肾脏的功能,出现尿频、尿急、遗尿等症状。
过度恐惧还会伤及肾脏,引起精神紧张、恶梦、失眠等问题。
7、惊:指突然受到惊吓或意外刺激而引起的紧张、惊恐的情绪。
惊情常使心神错乱,导致气血失禁,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过度惊吓还会伤肾,导致肾气不足。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1、扰乱气机:七情不畅会扰乱人体气机,造成气机逆乱,主要特点是精气先虚。
2、伤及五脏:情志发病首先伤及五脏心、肝、脾、肺、肾,尤其是肝脏。
3、反复性:情志病在临床上都有比较强的反复性,稍有不如意,病就会复发。
4、兼夹性: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纠结在一起会发病。
5、周期性:七情致病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更年期时肝气亏虚,容易发病。
中医中情绪分类
中医中情绪分类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被视为影响人体内脏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将情绪分为七种基本类型,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每一种情绪在适度的表达下有益于身心健康,但过度或长期的情绪不良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对中医中的情绪分类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喜,即快乐的情绪,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在中医看来,喜能舒展胸腹,活血气,对心脏功能有益。
然而,过度的喜乐也会消耗身体的精气神,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
因此,保持适度的喜乐,避免过度兴奋,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怒,是一种愤怒或愤慨的情绪。
中医认为,怒能上逆气,使心火上升,对肝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怒气会导致肝气郁结,引发头痛、胸闷、失眠等症状,甚至诱发高血压等疾病。
因此,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愤怒,有助于维护肝脏健康。
忧,是一种担忧或忧虑的情绪。
忧能伤脾,使气机郁滞,对脾胃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忧虑会导致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症状,甚至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担忧,有助于维护脾胃健康。
思,是一种思虑或思考的情绪。
中医认为,思能伤肺,使气机郁滞,对肺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思虑会导致气喘、咳嗽、声音低哑等症状,甚至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因此,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过度思考,有助于维护肺健康。
悲,是一种悲伤或悲痛的情绪。
悲能伤心,使心气郁结,对心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悲伤会导致心痛、心悸、胸闷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脏病。
因此,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悲伤,有助于维护心脏健康。
恐,是一种恐惧或害怕的情绪。
中医认为,恐能伤肾,使肾气耗损,对肾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恐惧会导致腰膝酸软、尿频、遗精等症状,甚至引发泌尿系统疾病。
因此,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恐惧,有助于维护肾健康。
惊,是一种突然受到惊吓或震惊的情绪。
中医认为,惊能伤心,使心火上升,对心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惊吓会导致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脏病。
中医如何评估患者的情志状态
中医如何评估患者的情志状态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状态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它们的过度或失调可能导致身体的疾病,而身体的疾病也可能反过来影响情志。
因此,准确评估患者的情志状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环节。
那么,中医是如何评估患者的情志状态的呢?中医评估患者情志状态的方法多种多样,首先是通过望诊。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状态会在面部表情、神态、眼神等方面有所体现。
例如,一个长期处于愤怒状态的人,可能会眉头紧皱、双目圆睁、面部肌肉紧绷;而一个忧愁的人,往往面色黯淡、眼神无光、神情沮丧。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进入诊室时的整体状态,包括走路的姿态、面部的表情等,就能初步判断其情志的大致倾向。
闻诊也是中医评估情志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里的闻诊不仅包括听患者的声音,还包括嗅患者身体散发的气味。
一个情绪激动、愤怒的人,说话的声音可能会高亢、急促;而一个心情低落、忧郁的人,声音可能会低沉、无力。
此外,长期情志不畅的人,身体可能会散发出一些特殊的气味。
问诊在评估情志状态中起着关键作用。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状况、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睡眠情况等。
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容易发脾气、是否经常感到焦虑、是否过度思虑某件事情等。
同时,还会了解患者情志变化的诱因,比如是否经历了重大的生活变故、是否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等。
通过这些问题,医生可以深入了解患者的情志状态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情志。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状态会影响脉象。
比如,愤怒可能导致脉象弦而有力;恐惧可能使脉象沉而细;忧愁可能造成脉象涩而不畅。
当然,脉象的判断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因为脉象的变化往往是微妙而复杂的。
除了上述的四诊方法,中医还会考虑患者的体质因素。
不同体质的人在面对相同的外界刺激时,情志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阴虚体质的人可能更容易急躁、心烦;阳虚体质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到恐惧、不安。
中医的五志名词解释
中医的五志名词解释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信任。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的五志进行解释,以深入了解这一概念。
五志,即喜、怒、思、忧、恐,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情绪的五种基本状态。
这五种情绪的平衡与调节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对每个词进行详细解释。
喜,指开心、愉悦的情绪状态。
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畅通的体现,对人体的健康和免疫功能都有很大的帮助。
喜的情绪状态使人体内分泌功能平衡,从而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然而,如果一味追求喜的情绪,过度的兴奋和亢奋会损害人体的正常机能,甚至导致一系列身体疾病。
怒,指愤怒、激动的情绪状态。
怒的情绪是一种消耗体内气血的情绪,使得气血流动不畅,容易引起气滞血瘀等病症。
当一个人太过愤怒时,容易导致气血逆乱,形成外感风寒症状,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等。
思,指思虑、忧闷的情绪状态。
思的情绪是思维活跃的体现,但是过度的思虑会使人体内阴阳失衡,影响脏腑功能的正常运作,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失眠等症状。
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摆脱过度思虑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忧,指忧愁、担忧的情绪状态。
忧的情绪会使人体内的气血凝滞,导致气滞血瘀等症状。
同时,过度的担忧还会引起心脏负担加重、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人们应该及时释放内心的压力,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与忧相关的疾病。
恐,指恐惧、惊慌的情绪状态。
恐的情绪会使人的心理紧张,容易导致肾气不足,从而影响脏腑的功能。
恐的情绪还可能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对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在面对恐怖和压力时,应该及时寻找有效的方式来释放紧张的情绪。
总之,五志作为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对维护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喜、怒、思、忧、恐这五种情绪状态的平衡与调节,对于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免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过度和不良的五志情绪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因此,人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各种情绪,通过调节情绪来维护身体的健康。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是指中国传统医学中认为的七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情与心脏、肝、脾、肺、肾、胆、小肠等内脏器官相应相连,当情绪过度或持续不宜时会影响内脏器官功能,引起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时,通常会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通过调节情绪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每种情绪都与一种或多种脏腑有关,具有不同的影响和病理表现。
七情影响脏腑的具体表现如下:
1. 喜:喜可以舒展肝气,促进气血流通,但也可能导致心肺气虚、气滞血瘀等疾病。
2. 怒: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疾病。
此外,经常生气还会影响血压、免疫力以及消化功能等。
3. 忧:忧会伤及脾气,引起脾虚湿重、气血不足等疾病。
忧虑心事也可能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
4. 思:思维过度,易伤及心脏,引发心神不宁、内分泌紊乱等问题。
5. 悲:悲伤可以刺激肺气,使气血畅通,但若过度悲伤会伤及肺气,导致肺气虚弱,产生胸闷、咳嗽等疾病。
6. 恐:恐惧可以刺激肾气,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但过度恐惧会伤及心神,引起虚惊、癫痫等疾病。
7. 惊:惊恐可以打乱人体的生物节律,影响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引发失眠、忘记、头痛等症状。
因此,中医注重维持情绪稳定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强烈、持久的负面情绪,以维护身心健康。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入门系列(17)——内因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入门系列(17)——内因内因以七情为主,还有痰、瘀、寄生虫等,同为重要因素。
1.七情:七情即忧、思、喜、怒、悲、恐、惊,《内经》上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指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据此,七情发病是一种情志病,是因于外界事物的刺激,使精神上发生变化。
由于外界刺激的不同,精神的变化也有不同的反映。
常见的症状,如抑郁不乐,喜怒无常,心烦意乱,惊惕善疑,失眠多梦,悲哀哭泣,不饥不食,胸闷太息,严重的神志恍惚,语言错乱,如癫如痴。
七情引起的病变,主要是气的变化,《内经》提出了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乱、气结,后人根据这些理论又有气滞、气壅、气郁、气闭等名称。
总的来说,七情的影响最先是气,气与血是不可分离的,故病情进一步是影响到血。
气血受七情影响为病有虚有实,但在初期实多虚少,故以调达气血,使其舒畅和平,实为重要步骤。
七情变化既由外界刺激引起,似可作为外因,但是与一般的外因发病毕竟不一样。
外因引起的只要去其外因其病即愈,七情已经在精神上起到变化,并使内在的生活情况改变,即使刺激不再存在时也不能立即恢复。
用样的七情病,由于刺激有强弱,在病症上就有显著的差别。
同时,病人的体质和敏感性,对受病亦有极大关系,需要仔细观察。
2.痰:脾阳衰弱,水湿不化,凝聚成痰;肺热煎熬津液,亦能成痰。
痰与内脏的关系,以肺和脾最为密切。
痰的主要症状为咳嗽,阻碍气机肃降则为喘息;亦能流窜经络,出现手足麻木、舌强蹇涩、瘰疬瘿瘤等症。
若和其它因素结合,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等,则症状更为复杂了。
痰在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因痰生病之外,很多病症整均能引起痰浊,既有痰浊必须兼顾。
显而易见的如伤风、伤寒,多有咳痰,疏散风寒剂中往往佐入化痰药。
中风尤以涤痰开窍为治疗要着。
3.饮食:饮食为营养的泉源,但恣贪口腹,没有节制,运化不及,亦能治病。
七情的中医名词解释
七情的中医名词解释七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的情绪状态,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的理论起源于古代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类情绪反应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互动的一种表现。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有深远的影响,七情过于极端或不稳定会影响身体的内脏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首先,我们来探讨喜、怒、忧、思四种情绪。
喜和怒相互对立,怒则气上,喜则气下。
怒可以消耗体内的精气,造成失眠、脱发等问题。
喜则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忧与思也是相对的情绪,忧伤心脾,思伤心肺。
长期的忧虑和思虑容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出现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
悲、恐、惊是另外三种情绪。
悲伤伤心肺,恐伤肾和心,惊则伤肝。
悲伤会导致肺气郁结,引发哮喘、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恐惧会使肾气不固,引发尿频、遗精等病症。
惊的情绪会导致肝气犯寒,引发头晕、月经不调等状况。
七情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来判断病情。
比如,患者多愁善感,情绪低落,中医会判断其体内脾气不和,进而采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来治疗。
治疗可以采用草药配方或针灸、推拿等手段。
除了药物和针灸,中医还强调情志调摄的重要性。
情志调摄即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来调节情绪。
中医认为,保持心情舒畅愉快,远离负面情绪和压力,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七情的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一定的认可。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联。
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加重,而积极的情绪则有益于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总之,七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人类情绪的基本形态。
七情过于极端或不稳定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不仅注重药物和技术手段,还强调情志调摄的重要性。
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向上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通过理解和掌握七情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身体的健康与发展。
中医漫谈喜怒忧思悲恐惊及其疏通方法
中医漫谈喜怒忧思悲恐惊及其疏通方法七种主要的情绪对我们的能量流动具有最大的影响。
身、心、灵整体系统的主要压力源分别是:恐惧、愤怒、创伤、悲伤、担忧、压力和过度兴奋。
(译注:中医体系将七情划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和情绪阻塞攸关的所有情绪与状况,都跟这七种基本情绪有关。
调节自己,管理这些情绪,使它们变得祥和,就可以完全去除身体里的紧绷感与压力。
一、恐惧恐惧会主导情绪,让气(能量)变得枯竭。
恐惧来自于对生命的迫切危机感,它根植于无法忍受某个特殊状况所引起的想法,或许是担忧自己可能失去最重要的一些事物(例如我们的生命、心爱的人、我们的生活条件、拥有物,或是我们的理智)。
恐惧是一种物化的情绪,也是最有力的疾病制造者。
元素:水。
器官:膀胱、肾脏。
主要情绪:不安全感、犹豫不决。
次要情绪:不信任、怀疑和绝望。
自我肯定陈述:「我深爱并接纳自己以及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主要穴位:位于胸骨两侧,在锁骨下方。
【俞府穴】次要穴位:位于双眉内侧的起点。
【睛明穴】附记:掌握恐惧的关键之一,就是专注在你的呼吸上。
缓慢地用丹田呼吸,一共呼吸七次,吸气时小腹缓缓胀起,然后屏住呼吸数到三,接着再用嘴巴慢慢地吐气,同时小腹尽量向内缩。
短评:惊恐症和恐惧症通常与焦虑有关(关于土元素,请参考「担忧」)。
二、愤怒压抑了愤怒或不适当地乱发脾气,可能会极度危害到心脏以及其他重要器官。
许多不同的原因都会引发愤怒,举例来说:感觉被不公平地对待、不被了解、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感觉受辱等。
处理愤怒的关键就是不要理会令我们生气的人或事。
愤怒是需要被释放并逐出系统外的能量,因为它遮掩了视野与逻辑,经常使我们作出仓促而冲动的决定。
元素:木。
器官:肝脏、胆囊。
主要情绪:沮丧挫折、焦躁易怒。
次要情绪:失望、嫉妒、盛怒、尖酸、记恨、受虐感以及放不下。
自我肯定陈述:「我深爱并接纳自己以及自己的愤怒和挫折感。
」附注:这句自我肯定陈述一如其他的情况,可以更改而适用于别的情形。
古人说的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有依据吗?
古⼈说的喜伤⼼、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有依据吗?依据中医的理论来说,⼈⽣病的原因,⽆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这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伤⼼、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等,成为中医情绪致病的主要理论。
对于这些总结,古⼈的依据在哪⾥?⼜该怎么样解释呢?过喜伤⼼所谓喜伤⼼,其实叫“过喜伤⼼”,从⽽引起⼼⽕太盛,或被痰热所扰。
此时⼈会喜笑不休,神情恍惚,进⽽语⽆伦次、举⽌失常。
好⽐点燃的烛⽕若摇曳不停,屋⼦⾥的⼀切都会显得摇摆不定、不得安宁。
同理,当⼈的⼼中过于喜悦时,⼼⽕也会摇曳、乱动。
此时,⼼的外围,也就是我们的肺,也会随着肺⽓摇曳,不得安宁。
⼼藏神,肺藏魄,当⼼⽕摇曳、肺⽓不宁时,我们会神⽓涣散,魄⽓不藏。
此时的外在表现会喜笑不休、神情恍惚,甚⾄语⽆伦次。
怒伤肝⽽怒伤肝,就是在⼈暴怒引起肝胆之⽓横逆时,表露出⾯红⽬瞪、⽓逆呕⾎、⼼中烦乱、善怒,甚⾄神昏暴厥的状态。
中医认为肝胆属⽊,⽽⽊是什么形态的?是直的。
⽊的⾛势,必然是伸展的。
所以当肝胆之⽓稍有⼀点被郁遏时,肝胆难以遂其直达之性,于是就会激⽽成怒,怒则⽓逆,然后⾯红⽬瞪。
思伤脾说到思伤脾,是因为思虑过度⽽伤及脾,形成倦怠⾷少、健忘怔忡、嗜睡、消瘦、脉沉结的状态。
其实思伤脾应该称作“思伤⼼脾”。
思,本来是伤及⼼,才会涉及到脾。
何谓思?思是来回地思考。
思考靠什么来⽀撑呢?靠的是⼼神,若思虑过度,⾸先会伤及⼼神。
此乃《灵枢》⾥⾯所述:“⼼怵惕思虑则伤神”。
那么,⼼属⽕,脾属⼟,⼼⽕⽣脾⼟,⼼为母脏,脾为⼦脏。
如此⼀来,母病及⼦,就会引起脾⽓异常。
外在表现就是倦怠⾷少、健忘怔忡、嗜睡、消瘦、脉沉结等。
悲伤肺悲伤肺,是因为过度悲伤⽽导致的⽓消、伤及⼼肺诸多脏器。
中医认为肺主⽓机的升降。
升者,阳也。
降者,阴也。
⽽对悲喜来说,喜者,阳也。
悲者,阴也。
所以说悲忧和⽓机的下降“同⽓相求”,当⼈处于⼗分悲伤的状态时,肺⽓不升,⼀⾝⽓机过降,外在表现就会想哭,⼼情不好,易于悲伤,⾯⾊惨淡,神⽓不⾜,脉象紧或者结。
“喜、怒、思、悲、恐”情志影响健康,中医来解
“喜、怒、思、悲、恐”情志影响健康,中医来解⼈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接触过程中,对任何⼈事、物都不是⽆动于衷,⽽总是表现出⼀定的情感,例如:喜爱与厌恶,⾼兴或悲伤,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俗话说“⼈逢喜事精神爽,⾬后青⼭分外明。
”⼈在⾼兴的时候,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感到称⼼如意,精神百倍;⽽在悲哀之时,会感到⼀切⽆望,⼼灰意冷,认为周围事物都死⽓沉沉,甚⾄伤⼼追泪或绝望。
我国古代养⽣学家把⼈们复杂多变的情志早就归纳出来,称之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就是⼈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
情的通达与脏腑功能的正常有着密切关联,中医认为每⼀个脏腑都对应于⼀种情志——“⼼主喜,肺主忧,脾主思,肝主怒,肾主恐”。
“七情”本来是⼈体正常的感情活动,若是这些情志的变化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将内⼼的情绪表露于外,对⼈体是有利的;相反,这些情志过于激动,就可以使⼈百病滋⽣。
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旦情绪过激,⽐如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剌激,超出了⼈体的承受范围,就会对相应的脏器造成影响,⽽产⽣相应的疾病,故过喜则伤⼼,⼤怒伤肝,思虑伤脾,悲泣伤肺,惊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
情志不仅对⼈的胃肠影响关系密切,对⼈体的⽓⾎也会产⽣很⼤的影响,中医认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关联的,⼈体的五情六志对⼈体的五脏六腑都会产⽣影响,所以⼈体五情六志会导致⼈体的五脏六腑功能紊乱。
“移情”之法治疗情志疾病中医历来⼗分重视情志致病和对疾病的影响,历代医家主张:“善医者,必先医其⼼,⽽后医其⾝。
”凡⼼之病当须⽤⼼药治才能见效。
⽽“移情”以情相胜法,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护理⽅法。
移情就是指将注意⼒转移,是以⼀种情抑制另⼀种情志,达到淡化,甚⾄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种情志护理⽅法。
“悲可以治怒,以苦楚之⾔感之;喜可以治悲;恐可以治喜,怒可以治思,思可以治恐”运⽤好这些⽅法,将有效地提⾼情志疾病的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认识情志病现代医学也对对情志致病有清楚的认识。
中医关于情绪的说法
中医关于情绪的说法
中医说“百病生于气”,说的是很多病都与情志不遂,造成气血经络不通有关。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很大。
肝气犯胃是中医的说法,在中医的理论里面,肝属木,中医将人体的五脏分成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来配五脏。
肝属木,脾属土,中医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承、相恶的关系。
肝木容易克土,所以肝气旺盛的人容易发脾气、头痛、睡眠不好、口干、口苦,出现脾胃消化不好的症状。
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吃东西很容易饱,便溏,一天有几次大便,舌苔很白很厚,这些是脾胃虚弱的情况。
所以凡是有肝病的病人,很容易影响到脾胃,这就叫木能克土。
所以中医《金匮要略》有一篇原文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有这个说法。
《伤寒杂病论》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就是心情对脾胃的影响。
因此,人在委屈伤心的时候,肝气郁滞,就伤脾胃。
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主要由脾胃完成。
胃主收纳、腐熟;脾主运化精微。
而这些功能都必须依耐气机正常运行来完成。
而肝主疏泄,是气机运行的枢纽。
如果肝气犯胃,就会引起胃失和降;肝木克脾,就会引起脾气虚弱。
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态,也就是“淡定”、“从容”,是远离胃肠病的前提。
而那些已经有胃肠道疾病的人,更要注意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焦虑和忧郁,这样才能有利于身体康复。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黄帝内经养生经:“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意思是无论喜怒哀乐,情绪浮动太大总是会伤身体的,那么养生经里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喜伤心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如《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
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欢喜过度,则损伤心气,如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意思,在《淮南子·原道训》中也有“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别是一些心脏不好的人,过度兴奋就会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因此,喜乐应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过度就会伤身。
二、怒伤肝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
有些人发怒后,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就是这个原因,中医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
经常发怒的人也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三国演义》中周瑜就是因生气吐血而亡。
因此,我们要尽量戒怒,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三、思伤脾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
如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与脾有一定的关系。
四、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相连的情志,人在忧伤时,可伤及到肺,出现气短、干咳、咯血、音哑等。
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悲是由于哀伤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忧与悲损都会伤及到肺,所以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的说法。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伤肺的最好的证明。
情绪相生相克原理
情绪相生相克原理
情绪相生相克原理,也被称为情志生克法,是中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用来调节和管理情绪的一种方法。
根据这种原理,每一种情绪都可以克制另一种情绪。
- 喜胜悲:喜是火属性,对应于心;悲是金属性,对应于肺。
因为火克金,所以高兴的事情可以缓解悲伤。
- 悲胜怒:悲是金属性,对应于肺;怒是木属性,对应于肝。
因为金克木,所以悲伤的事情可以克制怒气。
- 恐胜喜:恐是水属性,对应于肾;喜是火属性,对应于心。
因为水克火,所以恐惧的事情可以压制狂喜。
- 怒胜思:怒是木属性,对应于肝;思是土属性,对应于脾。
因为木克土,所以愤怒的事情可以克制思虑。
- 思胜恐:思是土属性,对应于脾;恐是水属性,对应于肾。
因为土克水,所以思虑可以战胜恐惧。
情绪相生相克原理提醒我们,在面对不良情绪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相反的情绪来调节和平衡。
例如,当感到极度悲伤时,可以尝试寻找一些令人高兴的事情来缓解;当感到愤怒时,可以尝试冷静下来思考问题的根源。
同时,也要注意控制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避免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中医对情绪的分类
中医对情绪的分类《中医对情绪的那些事儿》咱今天就来说说中医对情绪的分类这档子事儿。
要说情绪啊,那可是咱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调皮。
中医把情绪分为了好几种呢,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个个的可都有它的特点和影响力。
咱先说说这“喜”吧。
你瞧,遇到高兴事儿谁不乐啊?中彩票了,升职加薪了,那可不得乐呵乐呵嘛。
但中医说了,大喜也得有个度,要不就容易“乐极生悲”哦。
我就记得有次我中了个小奖,兴奋得不行,结果心跳都加速了,差点没晕乎过去,这可就是喜过头了啊。
再来说说“怒”。
这怒气一上来啊,那可不得了,感觉自己像个炸药包,一点就着。
发起火来那叫一个吓人,脸红脖子粗的。
中医讲怒伤肝啊,咱可不能老让这肝儿受气。
像有时候遇到那些不讲理的人,咱得学会控制自己的怒气,不然气坏了身子可不值当。
那“忧”呢,咱都有烦心事的时候。
工作不顺利啦,感情出问题啦,就容易忧心忡忡。
感觉这心里头跟压了块石头似的。
中医就提醒咱们啦,老这么忧着容易伤肺。
咱得学会看开点,别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思”也是常有的情绪。
有时候想事情想得多了,脑袋都大了。
特别是晚上睡觉前,想着白天没做完的事儿,那叫一个纠结。
中医说思多伤脾,这脾胃要是不好了,那吃东西都不香了。
所以啊,该放下的时候就得放下,别老琢磨那些有的没的。
还有“悲”。
这悲伤的情绪一来啊,那眼泪就止不住了。
失恋啦,失去亲人啦,那心里难过得哟。
中医说悲则气消,这人一悲啊,就没精神了。
不过咱可不能老沉浸在悲伤里,生活还得继续呢。
这“恐”和“惊”呢,就是遇到吓人的事儿会有的情绪。
比如突然看到个恐怖的东西,或者被吓一跳,那种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感觉。
中医说了,这惊恐可不能太多,不然伤肾啊。
总的来说,中医对情绪的分类真是有道理。
咱得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它们随意撒野。
高兴的时候别忘了保持冷静,生气的时候深呼吸,忧伤的时候听听歌。
中医养生:如何应对情绪波动
中医养生:如何应对情绪波动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情绪波动,而中医养生作为一个悠久而丰富的传统养生方法,不仅可以帮助调理身体,也对情绪波动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应对情绪波动,帮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个平和健康的心态。
情绪与健康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中医强调情绪对脏腑的影响,认为不同的情绪会对身体的不同脏腑产生影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如何正确应对情绪波动,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
情绪的分类中医将情绪分为七类,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每种情绪都有其对应的脏腑,不同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到相应的脏腑,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喜:喜欢、欢乐的情绪,主火。
怒:愤怒、愤慨的情绪,主肝。
忧:忧郁、担忧的情绪,主脾。
思:思虑、忧虑的情绪,主脾。
悲:悲伤、伤感的情绪,主肺。
恐:恐惧、惊恐的情绪,主肾。
惊:受惊吓的情绪,主心。
情绪波动对健康的影响长期的情绪波动对身体健康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等。
因此,及时有效地调节情绪,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调理情绪的方法中医养生具有“治未病”的理念,重视预防和调理,注重整体平衡。
以下是一些中医养生调理情绪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药补不如食补”,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帮助调节情绪。
推荐多食用蔬菜水果,少油少盐少糖,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清淡,有助于平和情绪。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身体机能,释放身体内的累积能量。
常见的中医养生运动有太极、气功等,可以帮助舒缓情绪,调整身心状态。
穴位按摩中医认为人体存在着很多经络和穴位,通过按摩适当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改善情绪。
比如大椎穴可以镇静心神,合谷穴可以疏肝理气,云门穴可以疏肝清火,等等。
药膳调理中医药膳是一种独特的养生方法,通过炖煮不同的药材和食材,可以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比如枸杞鸡蛋膏、当归羊肉汤等药膳都有调理情绪的作用。
黄帝内经关于情绪与疾病
黄帝内经关于情绪与疾病《黄帝内经》关于情绪与疾病中医认为,人的情绪有七种:怒、喜、思、忧、悲、恐、惊,即所谓“七情”。
《黄帝内经》认为:某种情绪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疾病。
《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刺法论》云: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其气复散也。
《素问?疏五过》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灵枢?寿夭刚柔》云:忧恐忿怒伤气。
《灵枢?百病始生》云:忧思伤心,忿怒伤肝。
《灵枢?九针论》云: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
《黄帝内经》认为:某种情绪可以通过另一种情绪来调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恐胜喜。
《黄帝内经》这些关于情绪失常导致疾病以及调节情绪治疗疾病的观点对后世运用情绪疗法治疗疾病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名医通过调节情绪治疗疾病,不乏其例。
《三国志?魏书?方伎传》载有华佗以情绪治病的例子:“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瘥,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声而愈。
”金代名医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对于用调节情绪的方法治疗疾病颇有发挥。
其所著《儒门事亲?卷三》云:“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儒门事亲?卷五》记载了几个张从正通过调节患者情绪治病的例子: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乃求于戴人。
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
至是大笑,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
戴人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
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解析情绪
过喜伤心
说到过喜伤心,很多人都想不明白,要说喜是最好的情绪了,怎么会伤心呢?书上有大笑而死的情节,生活中也有乐极生悲的故事,都是为什么呢?
《黄帝内经》上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喜则伤心”。
因为心藏神,主管人的思维、意识、神志活动。
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
这里的喜其实说的是大喜,过分的高兴、兴奋会损伤心气。
中医讲“喜则气缓”,太高兴、太兴奋了,心气涣散,就出现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严重的甚至发疯。
范进中举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因为范进太想考取举人了,这喜讯突然来临了,高兴过度了,人也就疯癫了。
同样的例子在外国也有,加拿大一位贫穷的鞋匠,在得知自己中了百万元的巨彩后,竟“因喜暴亡”,直到入殓之时,仍面带笑容。
这种因过度兴奋造成的损伤,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人过中年,全身的动脉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如若心脏剧烈地跳动,必然增加能耗,心肌将会发生相对的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或心搏骤停。
这是“乐极生悲”的一个原因。
所以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对于喜事与悲事、兴奋与气愤、顺境与逆境、快乐与痛苦等,都应一视同仁,应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一定注意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