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
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关键词:福建;地质灾害;特征一、福建省省自然地理概况福建省地貌上属于中国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
海拔一般5—2158m,其最高峰位于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最低位于东部的堆积平原地带。
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武夷山、鹜峰山、袱帽山、戴云山一博平岭走向北北东向,与海岸线总体走向一致。
境内山岭耸立、低丘起伏、河谷和盆地错综其间,沿海港湾、岛屿众多,地形区域性差异较大。
省内西北部是以武夷山脉为主体的闽西大山带;中部分布由鹭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组成的闽中隆起大山带,其间多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平原地带。
构成中山的岩石中,武夷山脉多为沉积岩和变质岩、鹜峰山一砒帽山与戴云山一博平岭多为火山岩和侵入岩;构成低山、丘陵的岩石多为沉积岩、变质岩、火山岩、侵入岩;红土台地多由花岗岩风化残积土构成;平原与山间盆地则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
二、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
根据野外调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是福建省主要的地质灾害。
1、滑坡滑坡是福建省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灾害类型,各个设区市、各种地貌和岩土体类型均有分布。
总体上而言福建省滑坡空间分布广泛,数量多,山区普遍发育,具有区域性和群发性的特征;土质滑坡为主。
福建省斜坡多为残坡积土,该类土体为松散结构,透水性较好,当降雨大量入渗后,土体抗剪强度显著降低,地下水侧向径流,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增加下滑力,进而产生滑坡;小型浅层滑坡为主。
福建省斜坡残坡积土,由于浅层地表易受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容易诱发小型浅层滑坡;直接诱发因素以暴雨为主省内的滑坡与崩塌多数发生在强降雨或台风暴雨阶段,同类型灾害发生地域较集中、并普遍具有群发性特征;区域空间及时间上灾害的发生呈现出不均匀性的特点;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明显。
2、崩塌福建省崩塌发育分布主要有如下特征:以土质崩塌为主,其次岩质及混合质崩塌也占一定比例。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一、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按规模划可分为:二、主要地质灾害概念及特征:(一)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受降雨、河流冲刷、融雪、地震、人工切坡、弃土加载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别名叫地滑,俗称“走山”、“垮山”、“山剥皮”。
1、滑坡的临灾前兆:(1)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明显的向前推挤现象。
(4)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
这种现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
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土)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这是临滑的明显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8)临滑之前,在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
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2、滑坡的应对措施(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
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安全的地段撤离。
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逃离危险区段。
跑离时,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
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险的。
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立即向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力和能量作用、地壳结构、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规模大、危害较大的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人们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
一、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是由于山体内部的岩土体发生松动、失稳导致的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现象。
主要原因有地震、降雨、地质构造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和潜在风险。
2.合理设计工程结构,采取加固措施,如搭建加固桩、设置挡土墙等。
3.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动态。
4.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潜在滑坡和泥石流危险区建设。
二、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地壳内部的岩石断裂产生的震动和波动。
地震通常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地震防治知识:1.教育公众学习地震逃生技能,如就近避险、保护头部等。
2.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和工程建设,使用抗震建材。
3.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震活动。
4.建立灾后救援体系,提高抗震救灾能力。
三、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地下软弱层失稳导致地面下陷、沉降的现象。
常见的地面塌陷包括煤矿塌陷、土地沉降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勘察,了解地下水位、地下岩层结构等信息。
2.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减少矿井塌陷的风险。
3.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表下陷。
4.加强地面监测,早期发现地面塌陷迹象。
四、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火山岩浆、热气、火山灰等物质从火山口喷出的现象。
火山喷发会引发火山灰、火山岩流等物质对周围地区造成冲击和覆盖,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威胁。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火山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火山活动。
2.制定火山喷发应急预案,做好撤离和救援工作。
3.加强火山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4.避免在火山附近建设大型工程和人口密集区。
以上是一些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的简要介绍。
地质灾害名词解释
地质灾害的名词解释
----------------------------------------------------------------------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等。
这些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变形等地质因素所引发的,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地质灾害被认为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安全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地震:由于地壳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传播,造成地表震动和破坏。
地震具有突发性和破坏力大的特点,可能引发建筑物倒塌、土地变形等后续灾害。
2、火山喷发:火山活动期间,地下岩浆喷发至地表,造成火山灰、烟尘、火山流等喷发物的释放。
火山喷发造成的灾害包括火山爆炸、岩浆流、火山灰降落等。
3、泥石流:在强降雨或山体溶蚀作用下,山区坡面土壤、岩石和水混合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高速流动和巨大破坏力的特点,可能带
走建筑物、道路等人造设施。
4、滑坡和崩塌:岩土体在地震、降雨、人为开挖等因素的作用下,失去稳定性发生滑坡或崩塌。
滑坡和崩塌可能导致山体坡面下滑,造成房屋、道路等被掩埋或破坏。
5、地面塌陷:地下空洞形成或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表塌陷。
地面塌陷可能导致建筑物下陷、地表沉降等现象。
6、其他地质灾害:如地面裂缝、岩溶塌陷、地壳运动引发的海啸等。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每种灾害的成因及其引起的破坏特点各不相同。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精)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巢志众地质灾害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的自然灾害,近年来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要素。
这里就我省常见的几类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作简要介绍。
一、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作用产生和人为活动诱发的导致地质体或地质环境发生变化,给人民生命财产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灾害。
通常所说(广义)的地质灾害可分地震与火山、斜坡岩土位移、地面变形、土地退化、海洋(岸)动力灾害、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特殊岩土灾害、水土环境异常、地下水变异、河湖(水库)灾害等10类38种。
这里所说的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主要是指上述斜坡岩土位移和地面变形两大类中的六种地质灾害,我省常见且危害大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4种。
2、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降水、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典型的滑坡通常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裂缝、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鼓丘等要素组成(见图1)。
有以下特征和识别标志:(1)地物地貌标志:常在斜坡上造成环谷(圈椅、马蹄状地),出现异常台坎及斜坡坡脚侵占河床,有鼻状凸丘或多级平台。
滑坡体两侧常形成沟谷,有双沟同源现象。
滑坡体上有的还有积水洼地、地面裂缝、醉汉林、马刀树和房屋倾斜、开裂等现象。
(2)岩、土体结构标志:滑坡范围内的岩、土体常有扰动松脱现象。
常见有泥土、碎屑充填或未被充填的张性裂缝,有时有小型坍塌。
(3)水文地质标志:在滑动带前缘常有成排的泉水溢出。
(4)滑坡边界及滑坡床标志:滑坡后缘有拉张裂缝,断壁上有顺坡擦痕,前缘土体常被挤出或呈舌状凸起;滑坡两侧常以沟谷或裂面为界;滑坡床常具有塑性变形带;滑动面很光滑,有擦痕,且方向与滑动方向一致。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中国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②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③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久雨,④人类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严重,⑤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黄土高原),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范围广、频次高、强度大5.灾害的严重后果: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严重、交通运输受阻等6.防治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植树造林、生态退耕、改善生态环境③修建护坡工程、改造或加固岩土体、合理采矿等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
(一)地震灾害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1含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2原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人为活动(核爆炸,修建水库)(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3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烈度相同4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注: a与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此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5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①位置:南起南美洲南段,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勘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西南②国家: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文莱、加拿大、哥伦比亚、智利、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东帝汶、萨尔瓦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斐济、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印尼、日本、中国、基里巴斯、马来西亚、墨西哥、纽西兰、尼加拉瓜、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拿马、秘鲁、菲律宾、俄罗斯、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汤加、图瓦鲁、美国③特点: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总量80%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①位置:横亘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②国家: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土耳其;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塞黑;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
广东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点
广东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点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分布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时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分为山地地质灾害和平原地质灾害(地裂缝、地面沉降等);根据地质灾害活动的时间特点划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7种。
其中,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是全省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多分布在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广大中低山区和丘陵区。
具有点多面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特点。
崩塌,是指高陡斜坡(含人工边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广东崩塌可以进一步分类成为亚类(表4-2):按照物质类型可分为岩质崩塌和土质崩塌两大类;按照运动形式可划分为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错断式崩塌、拉裂式崩塌、鼓胀(塑流)式崩塌等五种。
滑坡,是指坡地上的岩土体,受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广东地区的滑坡, 与我国西南及西北的多滑坡地区相比, 其规模是比较小的。
崩塌、滑坡从地理位置上主要分布在翁源、乐昌、新丰、乳源、连山、清新、信宜、高州、德庆、怀集、郁南、五华、兴宁、梅县、东源、和平、紫金等17县(市)。
滑坡与崩塌往往组合出现,有时兼具两者的特点而成为滑塌。
滑坡崩塌在地貌上,大多分布在地形切割强烈、边坡陡峻的沟谷或陡坡地带;在地形上,主要见于丘陵山区和台地边缘,河岸及海岸也有发生;从岩性上看,主要分布在松散层厚或软弱及软硬相间的岩层,特别是母岩为花岗岩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地段;从构造上看分布在褶皱、断裂发育和存在顺坡构造面的地段。
其成因有自然形成的、人为诱发的,或者兼而有之。
一般地,滑坡与崩塌是风化作用、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常常表现为沿风化土与强风化岩石的界面滑移和塌落。
风化程度不同的岩体与土体,其底部界面大多与地形坡向一致。
各种块体在雨后处于饱水状态,往往自重增加,抗滑能力降低,在地下水沿风化底面渗流的诱导下,失去平衡而滑落。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要点精析】1.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地震构造示意图(1)震源是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
(2)震中是指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
(3)震源和震中之间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
(4)地面某个地点距离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在同一次地震中,一般离震中越近,破坏程度越大。
(5)等震线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等的点连接而成的线,它并不是一个同心圆。
地震的形成机制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其发生过程如下所示:危害: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滑坡的发生机制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的发生机制爆发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原因),所以其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危害3.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4.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1)加强监测预报,建立预警系统。
(2)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增强防灾意识。
(3)加强防灾演练。
(4)对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区采取植树造林,加固工程等措施。
【典型例题】【例题1】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小题1】关于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C.两种地质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小题2】关于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灾害地质学——精选推荐
○1灾害:是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不幸事件或过程,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以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
○2灾害地质: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认为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发生突变的或渐进式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3地质灾害: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和破坏的地质事件。
○3地质灾变:只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的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
○2灾害效应:原生效应(灾害事件本身造成的)次生效应(是有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它与主要灾害事件本身无直接关系)后续效应(往往是长期性甚至是永久性的)○3地质灾害属性特征:自然属性(自然现象)社会经济属性(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预防性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生复发性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地质灾害的认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5和○10我国地质灾害分布:1、以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矿井突水为主的东部区2、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中部区3、以冰融、泥石流为主的青藏高原区4、以土地沙漠化为主的西北区○42地震:是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应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发生错位移动,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震动的事件。
○43地震波:体波(横波和纵波)和面波(面波为体波形成的次生波)纵波(P波):振幅小,周期短,速度快,固液可传横波(S波):振幅大,周期长,速度小,只能在固体中传面波(L波):传播速度最慢,振幅最大,波长最大。
甘肃省天祝县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基本特征
2022年 4月下 世界有色金属211甘肃省天祝县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基本特征师 浩(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九队,甘肃 兰州 730030)摘 要:甘肃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大,强度高,因而存在非常突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尤其是天祝县矿山地质灾害具有类型多、危害严重的特点,对当地矿山事业持续稳步发展形成较大阻碍。
为此,下文结合实践,对甘肃省天祝县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指出这些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特点。
通过研究发现当地的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泥石流、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几种类型,矿山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特征与天祝县的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开采规模及其方式密切相关,危害特点和矿山灾害的发育特征与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
关键词:甘肃省;天祝县;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基本特征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2)08-0211-3Type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ine geological hazards in Tianzhu County, Gansu ProvinceSHI Hao(team 149, Gansu coalfield geology bureau, Lanzhou 730030, China)Abstract: Gansu is a province with large miner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has large scale and high intensity, so there are very prominent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particular, Tianzhu County's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y types and serious hazards, which greatly hinders the sustainable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mining industry. Therefore, combined with practice, the following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main type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ianzhu County, Gansu Province, and points out the hazar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s.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local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s mainly include debris flow, landslide, collapse, unstable slope and other types. The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ining scale and mode of Tianzhu County. The hazar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mine disaste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ctivities.Keywords: Gansu Province; Tianzhu County; Mines; Geological hazards; Type; basic feature收稿日期:2022-04作者简介:师浩,男,生于1989年,汉族,陕西延安人,本科,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1 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凡直接或间接、已发生或潜在的恶化环境、物圈生态发展的地质事件 , 都属于地质灾害。
地裂缝、地下热害、煤田自然、瓦斯爆炸、降低环境质量 , 危害人类安全及整个生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 , 诸如 :地震、火山、岩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渗透变形、突水突泥、砂土液化、特殊岩土地质灾害、冰川运动、土地冷浸、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河湖变迁、海洋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和地方病等。
地质灾害的特点是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治理主要是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气候、能源、自然景观、地理地质环境资源等)、地质环境的利用过程出现的。
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公益性、地域性 , 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受益特点。
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估损难。
地质成灾会达到什么样程度 ,在灾前是一个未知数。
而在灾害发生后也需要20〜30 d的时间,才能作出较为全面、准确的灾害评定。
地质灾害的级别、发生在不同季节和时令、不同的区域和环境条件 , 对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度等等的不同 , 决定了对地质灾害损失估计的难度。
其次是破坏面广。
地质灾害是一种人间劫难,可使一个村庄或一座城市化为一片瓦砾。
再次是续发性强。
地质灾害往往具有迭加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地震往往伴有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等。
3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长期性等特点,所以完全靠市场进行地质环境保护是很困难的,国家必须辅以宏观调控的手段,使地质环境市场更加完善。
随着科学研究揭示地质灾害的真实本质,国家对建设投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
我国目前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多局限于“发现和治理”,并没有调整到“预见和防止”上来。
要在各省市运用地质灾害影响的评估、发展规划和地质灾害检查等手段,根据合理利用自然地质资源的发展计划,形成自然地质资源的计算和预算程序。
可以采用让破坏地质环境者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供特别基金,根据“谁破坏谁付款”的原则,征收地质环境破坏费和罚款等。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第二章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2.1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概述一、地球的演化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约46亿年,根据地壳运动的特征、岩层结构、生物演变可以将其发展演化过程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不同阶段,其中太古代与元古代合称为前古生代,又称隐生宙,而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合称为显生宙。
1、前古生代,又叫前寒武纪,约距今40~5.43亿年前古生代是指自地壳形成至古生代开始的一段地质时期,延续约34亿年,是地球地质历史上第一个阶段,约占地质历史85%的时间,大致以25亿年前为界,分为太古代与元古代两个阶段。
太古代时(40~25亿年),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薄弱,为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极频繁,火山活动也极强烈。
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有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
后经过多次的强烈构造运动,至太古代末,形成了最初的较稳定的基底地块(称之为陆核),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结束。
太古宙大约经历了十几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孕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
主要表现在:①缺氧的气圈及水体;②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③岩石变质很深;④海洋占绝对优势;⑤陆核形成;⑥原始生命萌芽。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
元古代时(25~5.43亿年),由于陆核的出现和扩大,地壳稳定性得到加强。
到早元古代末,地球上发生一次较广泛而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称吕梁运动),一些洋壳褶皱隆起,并伴有岩浆喷溢和岩层的变质作用,使陆核加大,形成一些较大而稳定的古陆。
以后又围绕这些古陆不断焊接增长,至晚元古宙时,逐渐形成了大型的稳定古陆。
元古宙的地史具有下述特征:①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由于藻类植物日益繁盛,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CO2,放出O2,使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
②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太古宙已出现菌类和蓝绿藻类,到元古宙得到进一步发展。
应急救援中的地质灾害防范与救援
应急救援中的地质灾害防范与救援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不可预测的一种灾害形式,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地质灾害防范与救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特点、应急救援的重要性、地质灾害防范与救援的策略和地质灾害防范与救援的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特点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涉及地质、水文、气象、人文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灾害。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隐蔽性: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不易被人们察觉,往往在发生之前无法提前预警。
2. 大范围性:地质灾害覆盖面积广,可涉及山区、平原、河道等各种地理环境,给救援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 破坏性:地质灾害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应急救援的重要性地质灾害在发生后,迫切需要进行应急救援工作。
应急救援对于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应急救援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救援的及时性:应急救援能够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展开,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
2. 救援的专业性:应急救援需要专业的人员和设备,能够有效地处理各类地质灾害事故,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3. 救援的组织性:应急救援需要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操作流程,能够协调各方力量,提高救援效率。
三、地质灾害防范与救援的策略地质灾害防范与救援要采取科学、系统化的策略,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前预防:通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测技术,实时掌握地质环境变化,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建立应急机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机制,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行动,组织有序的救援工作。
3. 多部门协同合作:各相关部门之间需要密切合作,形成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提高救援效率。
4. 加强技术支撑:注重地质灾害防范与救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应急救援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
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威胁或破坏的自然灾害。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资源开发的不断扩大,地质灾害的频发性和破坏力也在不断增加。
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工程在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方法。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与特点地质灾害按照发生的地质因素可以分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种类型。
不同地质灾害具有其特点和规律,因此在预防与治理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地震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因此预警系统和建筑物抗震设计是预防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而滑坡和泥石流则需要通过植被恢复和导流隧道等工程控制措施进行治理。
二、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预警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预警是减轻地质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
地质学研究通过对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分析,掌握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从而提出相应的预测方法。
地震预测主要包括地震带划分、地震活动性评价和地震预警等内容;滑坡和泥石流预测则侧重于对地质体的稳定性和监测指标的建立。
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高人们的自救能力和安全意识。
三、环境地质工程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环境地质工程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分析,环境地质工程可以提供治理方案和工程措施。
例如,在滑坡治理方面,环境地质工程可以通过地下引排水、加固和护坡等措施,提高地质体的稳定性和抗滑能力。
在泥石流治理方面,环境地质工程可以通过导流隧道、拦挡坝和植被恢复等手段,减少泥石流流量和破坏范围。
此外,环境地质工程还需要考虑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治理效果的持久性和综合效益。
四、地质灾害的公众教育与宣传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不仅是专业人员的责任,也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公众教育与宣传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一环。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且具有巨大破坏力的现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科学家们对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风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评估。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点、空间分布规律、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等方面探讨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
首先,地质灾害根据其形成原因可分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岩溶塌陷等多种类型。
每种地质灾害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也有所不同。
例如,地震是指地壳内部岩石破裂释放能量形成的一种地质现象,其破坏性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倒塌、地面破裂等方面;滑坡是指受到外力作用的岩土体在表面或较浅的深度上发生滑动的现象,给山区地区的交通、水利、农田等带来很大的破坏。
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有着不同的成因机制与特点,因此它们的空间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其次,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质构造、岩性与地形地貌是影响地震发生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地壳板块边界、断裂带等地质构造较发达的区域,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的发生概率较高。
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与地形地貌和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地势陡峭的山区容易发生滑坡,而降雨过程中陡峭山坡上的积水会形成泥石流。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分布产生着一定影响。
例如,过度采矿、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随着地质灾害风险的不断增加,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风险评估方法以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预防与应对能力。
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灾害概率评估、易损性评估与风险价值评估。
灾害概率评估主要通过历史灾害数据、地质构造等因素预测未来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易损性评估则是评估目标物体在地质灾害下的脆弱性;风险价值评估将灾害发生的概率与损失的程度结合起来,综合反映灾害的风险。
这些评估方法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对于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地质灾害_基本特点与分类
什么是地质灾害_基本特点与分类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地质灾害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
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崭发展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因素。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而沉降、海水人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区域性地质构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区的频繁洪灾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其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当然,不能简单地把洪水归类于地质灾害。
但长时期、大范围且爆发频繁的洪灾是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的,是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或防洪治水方略与地质环境演变方向比较长期的不相适应的结果。
利用考古资料恢复长江荆江河段近5000 a来洪水位的上升过程,发现近2000 a来是荆江洪水位相对荆北平原上升的主要时期,累计上升13.6 m,特别是近500 a来的洪水位上升的平均视速率达20~27 mm,/a。
近500 a来的荆江走堤厦其堤基的决口破坏历史研究表明,在两岸干堤地基的渗漏、管涌、溃决、软上地基变形和崩岸等工程地质问题中,洪水期以北岸的管涌和渍决占绝对优势,干早期则以南岸的崩岸引人注意,这反映了荆江高水位与其地质环境已不相适应的关系。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表过程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对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类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特点、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相关技术问题进行浅谈。
地质灾害的特点地质灾害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和不可预知性的特点。
地质灾害多受地质构造、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往往也十分复杂。
地质灾害往往是整体性的,即灾害不仅对地表造成直接的危害,同时也对地下和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生难以预测,因为许多地质灾害都是突发事件,缺乏早期预警的能力。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评价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和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的一项重要工作。
危险性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估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常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定性评估是通过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专家经验和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定性评估主要侧重于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和发生可能性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通常采用专家评估法、层次分析法等定性分析方法。
定量评估是通过将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各项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计算出其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数值化结果。
定量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方法、概率分析方法、信息模型方法等多种数学模型分析方法。
定量评估较定性评估更加科学、客观和可靠,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相关技术问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涉及到地质构造、地质勘查、地震监测、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一、常有地质灾祸种类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点,常有地质灾祸共有12类、48种:1、地壳活动灾祸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祸倒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祸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祸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祸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聚积等;6、河、湖、水库灾祸塌岸、淤积、渗漏、淹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祸海平面起落、海水入侵、海崖侵害、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大海地质灾祸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别岩土灾祸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祸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样灾祸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资源枯竭灾祸河水漏失、泉水干枯、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凡下降)等。
二、地质灾祸发生的先兆倒塌发生的先兆有倒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停发生,倒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踪迹等。
滑坡发生的先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忽然消逝,有轰鸣声等,房子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辨别滑坡的重要特点。
泥石流发生的先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升和正常流水忽然中止。
岩溶塌陷产生的先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有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一般角闪石、一般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有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有堆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有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检查(一)检查重点1、不稳固斜坡检查重点检查的内容包含: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脆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点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凡直接或间接、已发生或潜在的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安全及整个生物圈生态发展的地质事件,都属于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诸如:地震、火山、地裂缝、地下热害、煤田自然、瓦斯爆炸、岩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渗透变形、突水突泥、砂土液化、特殊岩土地质灾害、冰川运动、土地冷浸、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河湖变迁、海洋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和地方病等。
地质灾害的特点是: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治理主要是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气候、能源、自然景观、地理地质环境资源等)、地质环境的利用过程出现的。
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公益性、地域性,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受益特点。
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估损难。
地质成灾会达到什么样程度,在灾前是一个未知数。
而在灾害发生后也需要20~30 d 的时间,才能作出较为全面、准确的灾害评定。
地质灾害的级别、发生在不同季节和时令、不同的区域和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度等等的不同,决定了对地质灾害损失估计的难度。
其次是破坏面广。
地质灾害是一种人间劫难,可使一个村庄或一座城市化为一片瓦砾。
再次是续发性强。
地质灾害往往具有迭加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地震往往伴有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等。
3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长期性等特点,所以完全靠市场进行地质环境保护是很困难的,国家必须辅以宏观调控的手段,使地质环境市场更加完善。
随着科学研究揭示地质灾害的真实本质,国家对建设投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
我国目前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多局限于“发现和治理” ,并没有调整到“预见和防止” 上来。
要在各省市运用地质灾害影响的评估、发展规划和地质灾害检查等手段,根据合理利用自然地质资源的发展计划,形成自然地质资源的计算和预算程序。
可以采用让破坏地质环境者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供特别基金,根据“谁破坏谁付款”的原则,征收地质环境破坏费和罚款等。
征收来的资金可用于资助地质灾害的防治活动。
但从经济效益的观点来看,这样做又很可能会导致地质资源基础自我毁灭。
政府在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宜采用以下策略:
3.1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在防治地质灾害中的主导地
位作用。
地质灾害危害的对象是公众,地质灾害发生的载体是山川大地和海洋。
地质灾害的侵害对象不只是物,而是人,是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发展的环境,是人们的群体利益和公共安全。
其防治单靠“谁受益谁防治”这样的经济利益的驱动效应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应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序列。
政府应对所辖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协调资金使用。
3.2 在投资上,要加快推行国家、集体、个人相结
合的原则。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投资后可以收取受益者一定的费用(“谁投资,谁收费”)。
从而在不需要国家增加实质性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在现有的体制下运作,减少有关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或损害某方面的利益,也易为各方接受。
同时也可以采用“谁受益,谁负担”的投资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地质灾害防治建设资金。
对受益范围比较明显的,实行受益单位和个人集资兴办。
当然也可以采取“谁破坏,谁治理投资”的对策。
3.3 在法制上,加快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立法工作。
为依法治灾奠定可操作性依据。
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止人为的自然地质环境的破坏活动。
3.4 在监管上,要不断深化地质灾害防治的监测质量。
有内容、有目的、有时期地展开对地质灾害区的遥控,从上而下,统一部署,集中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信息监测、资料搜集、分析和反馈。
3.5 建立完善健全的地质灾害保险制度。
这套制度必须具备预灾、避灾、分灾、保灾、监灾、转灾、补灾等功能。
目前而言,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和健全地质灾害防范的各种制度、措施和方法。
(2)根据灾害程度,准确划分地质灾害的等级,并采取各种措施,实施分级管理。
3.6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优先防治重灾、急灾和频发区,对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可以实行承包责任制。
承包内容必须把防范措施当作硬性指标来考核,逐项落实到承包者身上,使其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全盘考虑,统一安排。
3.7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预算。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预算,可以直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区域地质灾害的程度规模、状况,便于研究制定解决措施;进一步加强环境地质的调查研究。
全国要开展以县(市)域为单元的大比例尺环境地质调查,详细查明地质灾害的孕育条件、发生规律、分区评价预测,为开展有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8 充分认识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等手段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性。
地质灾害防治要以科技为先导,防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增加科技投入,保证治理资金到位及时。
采用计算机技术、微波通讯技术、遥感技术等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融汇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9 地质灾害防治监查人员应自廉自律自洁。
一旦发现违反规定,徇私舞弊者,必将严肃处理,以制约监查人员,提高监查工作的透明度。
深入开展超前监查,做到以防为主,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举报,加大灾害防治的监管力度,促进地区经济的安全发展。
3.10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做好灾害预测预报。
对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是防止灾害发生、
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
当前,应把国家各部门的分散监测纳入到一个整体全面的监测预警系统,改变落后的监测手段,采用计算机、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实现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高技术化,提高预测预报质量。
把规范性监督与审情监管结合起来,做到既规范又灵活,从而使监查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11 加大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将地质灾害控
制在最小程度内。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提高全民环保防灾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让群众了解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宣传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辨证关系,宣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提高人们的环保防灾意识和觉悟,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防治地质灾害的行列中来。
关、停、并、转那些严重破坏地质环境,又不能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发生的、经济效益差的企业。
3.12 国土资源部成立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机构。
指导、监督国内各省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的宣传与立法;对全国地质灾害进行统一管理,防止政出多门,克服多头领导,避免盲目性。
3.13 要在政府监督协调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今后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途径是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完全依靠政府或者完全依靠市场是不切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