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莲 说(答案)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f2e24deff9aef8951e0615.png)
22课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②濯.清涟而不妖③不蔓.不枝④陶后鲜.有闻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⑦宜.乎众矣2. 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3. 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我的理解:4. 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
我最喜爱的花是:我喜爱的原因是: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①在古诗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
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多答加分。
②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我的观点: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7.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8.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9.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10.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11.翻译句子。
爱莲说(附带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附带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d6fb8fd0d233d4b14e694c.png)
词类
编辑本段阅读理解 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16、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17、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文章从哪个方面写莲花:1.生长环境 2.体态香气 3.风度气质。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爱莲说》(考点复习)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爱莲说》(考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62157d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9.png)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答案】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案】莲是花中的君子。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案】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答案】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案】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1.《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能独善其身。
2.“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答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案】助词,的。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友人惭,下车引之.。
【答案】代词,指陈元方。
5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补充: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答案】本文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情怀。
2.文章都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答案】①衬托。
作者用菊花进行正衬,用牡丹进行反衬,突出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现了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57d67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6c.png)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莲说》阅读答案1四、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
(共16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现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到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注释】①群葩(pā):百花。
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放,这段时节称为当令。
②芙蕖:荷花的别称。
③妍:美丽。
④迨至:等到。
菡(hàn)萏(dàn):尚未开的荷花。
⑤资:资财,这里指享受。
⑥目:观赏。
16.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3分)(1)陶渊明独爱菊 (2)香远益清(3)陶后鲜有闻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9.甲文和乙文作者喜欢莲(荷花)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
(5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79ed03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2.png)
《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爱莲说》阅读答案1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14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周敦颐,字,号,北宋哲学家。
(1分)小题2:.解释划线词语。
(2分)①可爱者甚蕃()②宜乎众矣()③陶后鲜有闻()④不可亵玩焉()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并赋予君子哪些品格?(4分)小题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小题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
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分)小题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3分)参考答案:小题1:茂叔濂溪小题1:多应当少轻慢小题1: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小题1: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小题1: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污浊世风的批判和讽刺。
小题1:(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小题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都是课内重点。
专题09 爱莲说(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9 爱莲说(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8fa654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7.png)
专题09 爱莲说(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文】君子亭记(明)王守仁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
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
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
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
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
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
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③伏:暑天。
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
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濯.清涟而不妖(洗)B.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C.陶后鲜.有闻(新鲜)D.无所不宜.(合适)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至少提出三点)【答案】1.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2.C 3.(1)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b0a6073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0.png)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共11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为:(2)宜:2、翻译下列语句。
(2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3分)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2分)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2分)答案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
3、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修辞方法的作用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答。
4、此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理解文段内容,再根据要求筛选文中的句子即可。
5、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爱莲说课后题答案
![爱莲说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2b6ed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d.png)
爱莲说一、1(I)横生藤蔓旁生枝茎(2)远闻2.(1)①清澈②清芬③清波④凄清(2)①远远地(从远处)②疏远,远离⑶①少②新鲜③新鲜3.(1)多(2)只(3)沾染(污秽)(4)洗水波艳丽(5)贯通笔直(6)更加(7)耸立的样子竖立(8)亲近而不庄重赏玩(9)应当4.(1)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连词,表转折,却,但是(3)语气词,不译(4)与“也”连用,表判断(5)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二、1.我则只喜爱莲——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艳丽。
2.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
3.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匕对接课内【参考译文】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与哥哥马况告别,想要到边境地区种田放牧。
马况说:“你多才,应该年岁较大才有成就,技艺高超的人,不把未经加工的木材拿给人看,尚且顺从你自己的意愿吧J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
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强盛」后来(他)拥有几千头牲畜,几万斛粮食,不久又叹息说:“大概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不这样(的话),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戚故旧。
听说隗嚣礼贤下士,前往去跟随他。
隗嚣很敬重马援,与(他一起)筹划决策。
1(4分)(1)告别(2)对……说(3)更加(4)很,非常(每小题1分,有错该小题不给分)2.(3分)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标对一处或两处均给1分,标对三处给3分)3.(4分)(1)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
(2)听说隗嚣礼贤下士,前往去跟随他。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4.(3分)马援志向坚定,赈施钱财。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实词迁移】香远益清更加可爱者甚蕃很,非常停数日,辞去告别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对……说【翻译关键词/句式迁移】1.省略句(省略主语)示例: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爱莲说答案
![爱莲说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56b57cf5335a8102d22096.png)
爱莲说答案(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解析]宜:应当)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蕃(多)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我的身体劳累。
11.简要回答问题。
(1) 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2)衬托莲之高沽。
(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给分)12.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3分) 12.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3.C[解析]‘‘说”侧重于议论。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14.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3 分)14 . ( 3分)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写出一点给2分,写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爱莲说》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e36ea4bcd126fff7050bf7.png)
《爱莲说》练习及答案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蕃:(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予:独:染:(3)濯.清涟.而不妖.濯:涟:妖:(4)中通外直.直:(5)香远益.清益:(6)亭亭..净植.亭亭:植:(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8)予谓.菊谓:(9)花之隐逸..者也隐逸:(10)宜.乎众矣宜: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内容理解。
(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2)文末为什么将第一段中“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精题演练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何陋之.有B.自.李唐来屠自.后断其股C.濯清涟而.不妖朝而.往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
“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 .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 .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7.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对比阅读(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二)郁离子曰:“小人其犹膏①乎?观其皎而泽,莹而媚,若可亲也。
忽然染之则腻,不可濯矣。
故小人之未得志也,尾尾焉②;一朝而得志也,岸岸焉③。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3f5fd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7.png)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爱莲说》阅读附答案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__②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
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多②长枝蔓2、C3、①(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4、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5、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百色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
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2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完整版)爱莲说习题答案
![(完整版)爱莲说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3a6329960590c69ec376ae.png)
习题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北宋家,本文文体是 .一、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甚,蕃,濯,清涟,妖,香,益,涟,亵玩,亵,..染,淤泥,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植,隐逸,谓,鲜,予,宜,众。
三、原文分析:1、最能概括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2、能够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3、文章中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4、表明莲肯有高雅而庄重的气质的句子是:,。
5、赞颂莲花正直而又通达事理的句子是:,。
6、文章中交代陶渊明特殊爱好的句子是:,。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8、在形容人或物气质清高,让人敬重不可轻侮时我们常引用本文中的:,。
9、文章中隐含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句子是:,。
10、与鲁迅的《莲蓬人》中的“扫除粉腻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1、与“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和语言形式相似的是:,。
12蕴含着知音难寻的感伤的句子是:,。
13、文章的主旨句是:,。
14、本文中的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15、形容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四、思考题:1、文中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什么?2、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针对文章思想内容对此手法的应用做简明阐述3、从作者对莲的描写来看作者所赞美君子有哪些美好品德?4、本文描写的对象是莲。
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5、从结尾的“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你能悟出什么道理?7、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颐选择了大胆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8、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自拟一幅不少于五言的对联:9、、周敦颐妙笔生花,将莲的高洁形象树立于读者心中。
全文仅一百一十余字,却内蕴无比丰富。
就艺术手法而言,既有精雕细刻的描写,也有激情四溢的议论,既有拟人化的手法,也有鲜明的对比映衬,请从这些手法中任选其一加以品评。
爱莲说答案
![爱莲说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1b791c960590c69ec376dd.png)
《爱莲说》
①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 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运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 2)窥谷
4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遮蔽(遮住,遮掩)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甲】《爱莲说》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2)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思想感情)
示例 l ;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 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 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 难的精神。 示例 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 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4 .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 .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的意思去理解它。
D .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5.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
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有官府公文拖累身体。
4.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
都采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
初中语文《爱莲说》阅读答案
![初中语文《爱莲说》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02c04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1.png)
(一)18、(1)多(2)洗涤(3)亲近而不庄重(4)少(4分。
每题1分。
意思对即可。
)19、(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显得幽香,笔直洁净的挺立在那里。
(3分,意思对即可,有两个实词理解有误扣1分。
)20、答题要点: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表里如一、行为端正;美名远扬;端庄、清高、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分。
答对一点得1分,得满3分为止。
能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出君子的美德,大意对即可。
)21、虞世南、陆龟蒙(2分,每个1分。
答错不倒扣,全答扣1分。
说明,此题纯考文意理解,不涉及对古人的历史评价。
)(二)16、(1)多(2)沾染(污秽)(3)亲近而不庄重(4)少(2分,对两个得1分,意对即可。
)17、中间贯通,外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接。
(2分,意对即可。
)18、(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出淤泥而不染(3)香远益清(6分,每小题2分。
)19、写出花名(1分),有自己的理由(1分)。
用文中的花名、观点正确也可。
(三)18.略 19.①、多;②、树立 20.略21.⑴、品德高尚的人;⑵、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亵玩焉”(或者答18.略 19.①、多;②、树立 20.略21.⑴、品德高尚的人;⑵、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亵玩焉”(四)七、30.31见教材。
32.A 33.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
(五)20.21(略)22.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六)答案;7.(1)沾染;污染(2)我(3)听说(4)等待;等8.莲,是花中的君子。
9.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11.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12.(2分)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七)答案:7(1)却(可是,但是)(2)通(同)“返”,返回(3)遮蔽(遮住,遮掩)8、(1)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b874a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d.png)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
(4分)(D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亭亭净植()@陶后鲜有闻()【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旬子。
(6分)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小题3】周敦颐喜欢莲的淡雅高洁,你喜欢什么花,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理由不少千20个字)(3分)答案【小题1】(D沾染(污秽)@亲近而不庄重@树立@少【小题1】心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小题1】略解析【小题1】学生对课内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旬意完整、语旬通顺。
【小题1】只要设计合理,理巾充分,文通旬顺即可。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比较阅读《陋室铭》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臼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组旬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 有仙则名/莫名其妙B.宜乎众矣/因地制宜C.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D.香远益清/精益求精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旬子。
《爱莲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
![《爱莲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67685d482fb4daa58d4bb9.png)
《爱莲说》习题带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多。
2、【独】只。
3、【李唐】指唐朝。
4、【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染】沾染(污秽)。
6、【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濯,洗。
涟,水波。
妖,过分艳丽。
7、【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8、【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
益,更加。
9、【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10、【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1、【焉】语气词。
12、【隐逸】隐居避世。
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13、【噫】叹词,表示感慨。
14、【鲜】少。
15、【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6、【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
宜,应当。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蔓.不枝: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生长枝蔓。
②香远.益清: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③无丝竹之乱.耳: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④无案牍之劳.形: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词类活用,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⑥亭亭净植.:古今异义,古义:立。
今义:栽种。
2、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形容词,读xiǎn,少。
②芳草鲜美:形容词,读xiān,鲜艳。
远①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②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①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
②濯清涟而不妖:表转折。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
3、判断文言句式: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省略句,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三、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翻译: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5篇)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cde7f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7.png)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5篇)《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②亭亭净植()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多②树立或立2.D3.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解释下列词语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爱的有很多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三、按课文填空3、《爱莲说》用来比喻君子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4、比喻君子通达整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四、理解课文,回答问题1》2、作者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使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至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4、“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独爱菊指的是平静安逸的生活。
独爱莲指的是洁身自好的态度。
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独爱莲表明作者即不想像世人那般庸俗,但也不想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表现个人的品味是独一无二的。
唯有对莲的喜爱有一层非常丰厚的情谊。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6、写出莲花的别称两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
]7、给句子标出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8、本文从香气、体态、气质、生长环境方面描写莲花。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本文选自《刘禹锡集》,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填人名),他的字是梦得,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解释文中指定的字名:著名灵:灵异的(水)斯:指示代词,这惟:只有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何: 什么白丁: 没文化的人鸿:博学儒:读书人调: 弹奏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案牍:公要文书丝竹:奏乐声乱:扰乱3、翻译下列句子(1)水不再深,有龙则灵。
水不在于深浅,有了龙就成了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一所简陋的屋子,只因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管弦演奏的乐声使我的两耳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身心劳累。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和有学问的人说说笑笑,来来往往的没有没学问的人。
4、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1)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无丝竹之乱耳乱: 扰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之乱乱: 战乱5、用原文回答:(1)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指出“龙”、“仙”比喻什么比喻道德高尚的人(5)《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6、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B)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7、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各有怎样的特点从三方面描写陋室:环境之雅:“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
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生活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索怀的心态。
8、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不同意,因为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高洁清峻的品格。
而不是消极避世的心态9、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表现了作者高雅脱俗,安贫乐道,追求精神生活,不拘泥于物质享受的高尚情怀、10、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以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喻德馨,点明文章主旨,引出下文1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用类比的手法,把“山”和“水”比作陋室,把“仙”和“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13、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运用类比的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绿”、“青”色调搭配和谐,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在我们学习的古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缘溪行:顺着、沿着忽逢桃花林:遇到落英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欲穷其林:穷尽土地平旷:平坦开阔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延至其家:邀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中人语云:告诉处处志之:作标记诣太守:见到便扶向路:顺着旧路回去寻向所志:标记欣然规往:计划寻病终:不久后遂无问津者:问路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缤纷:繁多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俨然:整齐的样子依然:愉快的样子妻子:妻子儿女邑人:乡邻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隔:隔断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不足:不值得未果:没有实现问津:访求,探求垂髫:指小孩4、文中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
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嗟叹惋”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各”,“皆”有什么作用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影响诞生的成语是: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作者对美好仙境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10、在社会飞速方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11、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淳朴、热情的特点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2、“黄发垂髫”分别代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黄发:指代老人,垂髫:指代孩子。
展现了老人、孩子安居乐业,愉快幸福的生活景象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
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豁然开朗(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仙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