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值及其特性的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价值及其特性的研究

1.潘火强《价值定义问题的一种研究思路》,《滁州学院学报》第9 卷第2 期2007 年3 月2. 张曙光,戴茂堂《价值的存在论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5

3. 刘宗碧《生命的起源与价值的原始发生和本然规定———关于价值问题的本体论思考》,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2 卷第2 期 2004 年4 月

4. 林幼槐《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与现代国有企业经济增加值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

理论研究理论月刊》2006 年3 月号

5. 孙伟平《论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主体性》,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 卷

第5期2006 年9 月

6. 张正翔《从劳动价值论到价值本质论——析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2006. 5

7.徐章勇《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和市场价格理论———兼论马克思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理论

意义》,《江汉论坛》2007.1

8. 黄立勋《试论哲学意义的价值本质———从“价值”概念的起源谈起》,《西南民族学院

学报》2001 年9 月

9. 张昆仑《关于商品价值、生产价格及其售卖价格公式量化的探讨》,《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

10. 孙伟平《作为价值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学术研究》 2007年第一期

11. 李醒民《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哲学动态》 2006年第1期

12. 李茜胡余映《浅谈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科教文汇》 2006.11

13. 赖金良《关于价值哲学与价值科学的思考》,《学术月刊》 2006 年9 月

14. 沈湘平《价值共识是否及如何可能》,《哲学研究》 2007年第2期

15. 刘晓华《价值、善恶、权力与道德———对自然价值论的一种理解》,《南京林业大学

学报》第6 卷第4期2006 年12月

16. 赵馥洁《论中国价值主体观念的起源》,《人文杂志》 2004 年第5 期

17. 陈驰《价值概念辨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3期 2004 年6 月

18. 张昆仑《价值概念探新》,《青海社会科学》 2004 年第5 期

19. 杨翟《价值的本质及相关概念新解》,《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年9月

20. 王玉立《关于价值及其相关若干问题的思考》,《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年9月第5 期

21. 陈宪章《关于价值的哲学思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27 卷第5 期 2004 年9 月

22. 刘芳《对价值本性的哲学探讨》,《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5 年第1 期

23.黄涛《探寻价值的源泉———佩佩尔的自然主义价值理论述评》,《安徽大学学报》第

28 卷第3 期2004 年5 月

24. 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哲学》,《社会科学辑刊》 2004 年第2 期

25. 姜明《从价值的涵义看价值理论的争论》,《江汉论坛》 2004.01

26. 张帆《价值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24卷第4期 2004

年12 月

27. 刘化军《事实与价值关系的探讨》,《石河子大学学报》第4 卷第1 期2004 年3 月

28. 杨桂森《价值的绝对性与象征性》,《社会科学辑刊》 2004 年第2 期

29. 曹明《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价值取向》,《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5期 2006

年10月

30. 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河北学刊》第25卷第1期2005年1月

31. 兰久富《走出价值哲学的理论困境》,《哲学动态》 2004年第7期

32. 李垂发《价值是人关于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合理认识》,《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第22卷第5

期2004年5月

33. 李江凌《价值与事实关系的自然主义解释———培里的价值本质论评析》,《广东教育学

院学报》第24卷第1期 2004 年2 月

34. 潘自勉《在价值与规范之间》,《哲学研究》 2005年第1期

35. 贺来《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及其限度——从“生命现象”的视角看》,《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第2 期

36. 尹星凡《价值的本质和本体》,《学术研究》 2003 年第4 期

37. 杨国荣《存在与价》值,《文史哲》 2003年第3期

38. 徐泉《关于价值哲学的思考》,《合肥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39. 周凡《价值的当代生存论诠释》,《社会科学辑刊》 2003 年第4 期

40. 郭凤志《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概念辨析》,《东北师大学报》 2003 年第6 期

关于价值及其特性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价值一词的起源

从思想史上看,在最初的词源学阶段“, 价值”主要是指某物的有用性。正如马克思曾经考证过的那样,“value”、“valeur”、“wert”这些词在词源学上不可能有其他的来源“, 它们最初无非是表示物对于人的使用价值,表示物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同样,古代希腊语中的“axia”来自形容词“axios”,后者最初也是用来表示某物对于人的有用性,以及关于有用性的衡量或估价。

按照休谟的说法,所谓价值(如道德之善恶) ,只是人们内心的主观情感或情绪,而决非理性所能发现其存在的客观事实。他所提出的这一把价值排除在“事实”之外的思想,后来被各种形式的实证主义所继承或推广,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既通俗又典型的说法,即“事实代表着客观性,价值意味着主观性”。

-----赖金良《关于价值哲学与价值科学的思考》,《学术

月刊》 2006 年9 月

物的功能、作用或属性相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言的价值,这称为使用价值,马克思说:“一种物品的效用,使它成为一个使用价值” ;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与其他商品交换时能通过价格表现出的,这称为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 ;以及前面分析的其他一些意义、用法。总之,其意义是广泛的,因为“价”可以是指代多个不同的内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价值”一词的核心是“值”,即表达某物(甲) 与某物(乙) 因某种固有的联系而进行的“比较”。从数学(定量分析) 的角度说,比较的结果有一个“数值”,但没有褒贬含义;从非数学(既定性分析又定量分析) 的角度说,比较的结果有“值得”、“合算”、“相当”、“相称”或“不值得”、“不合算”、“不相当”、“不相称”等,有褒贬含义。

根据我们的思路,进一步对名词的“价值”作个定义:价值是人的大脑对存在着特定关系的事物之间(也包括人与物、人与人) 比较比值的反映,并且归根到底以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 为根本衡量尺度对被衡量方面的作用(或功能、功效、效用等) 的性质以及作用的大小(程度) 的反映。

-----黄立勋《试论哲学意义的价值本质———从“价值”

概念的起源谈起》,《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年9 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