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3e90be5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2.png)
100%
吸收操作
开启恒温水浴,使吸收塔内温度 恒定。将配制好的吸收剂从塔顶 缓慢加入,保持塔内液面稳定。
80%Βιβλιοθήκη 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定时记录气体流 量、塔内温度、压力以及吸收剂 液位等关键数据。
数据记录与处理
01
数据整理
将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各项数据整理成表格,便于后续分析。
02
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原理,对数据进行处理,如计算吸收速率、吸收效率等关键指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前准备
熟悉实验流程,了解设备构造及 功能,检查实验装置是否完好,
确保实验条件符合安全要求。
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避免误 操作引发事故。
数据记录
认真记录实验数据,确保数据真 实可靠,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安全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
实验人员需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实验服、护目镜、手套等, 以降低化学品对皮肤和眼睛的伤害。
数据处理结果
通过数据处理,得到了不同条 件下的吸收率和传质系数,为 后续结果分析和讨论提供了依 据。
结果分析与讨论
吸收率分析
01
分析了不同操作条件下吸收率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温度、压力、
流量等因素对吸收率的影响。
传质系数讨论
02
讨论了传质系数与操作条件的关系,以及传质系数对吸收过程
的影响。
结果合理性判断
03
根据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判断了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并对可
能存在的误差进行了分析。
与理论预测比较
理论预测模型
介绍了用于预测吸收过程的理论模型,包括传质方程、热力学模 型等。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比较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原因。
吸收实验报告实验小结
![吸收实验报告实验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1051de9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12.png)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吸收塔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习如何测定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并分析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实验是化工过程中常见的传质操作之一,主要用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物质传递。
本实验采用填料塔作为吸收设备,通过改变气体和液体的流量,研究其传质性能。
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是指单位体积填料层在单位时间内,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传质速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KYa = (qL (C2 - C1)) / (qV (C2 - C1))其中,qL为液体流量,qV为气体流量,C1为进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C2为出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装置及原理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填料塔、气体发生器、流量计、压力计、温度计等。
填料塔内填充有适当的填料,气体和液体在填料层内进行逆流接触,实现物质传递。
2.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装置,检查各连接处是否严密,确保实验过程中无泄漏。
(2)开启气体发生器,调整气体流量,使其达到实验要求。
(3)调整液体流量,使其达到实验要求。
(4)记录进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C1,出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C2,以及气体和液体流量。
(5)重复上述步骤,改变气体和液体流量,记录数据。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气体和液体流量下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
实验结果表明,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随着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2. 结果分析(1)气体和液体流量对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随着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增加,使得气液两相接触面积增大,传质速率提高。
(2)填料类型对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填料类型对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有较大影响。
一般来说,填料比表面积越大,孔隙率越高,体积吸收系数KYa越大。
吸收的实验原理
![吸收的实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e52b5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0.png)
吸收的实验原理吸收实验原理是指通过测量溶液中溶质对溶剂的吸收程度来确定溶质浓度的方法。
吸收实验原理基于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比较吸收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与标准样品的吸收能力之间的差别来确定溶质浓度。
光吸收是一种物质与光相互作用的现象,当光通过物质时,根据物质的性质,可能会发生无色的穿透、反射或吸收。
在吸收实验中,通常使用的是可见光或紫外光源。
可见光范围内的波长为400-700纳米,紫外光波长则更短,通常为200-400纳米。
光吸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物质吸收光的能力与其浓度成正比。
当光通过溶液中的溶质时,溶质分子会吸收或散射光的一部分能量,造成透射光的强度减弱。
透射率可以用来衡量溶质对光的吸收程度,透射率越低,表示溶质浓度越高,吸收能力越强。
贝尔-朗伯定律描述了光吸收与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该定律,溶液中的溶质浓度与溶液的吸光度(或吸光值)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吸光度的定义是表示样品光吸收的相对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入射光和透射光的强度来计算得到。
吸光度值越高,表示溶质浓度越高,溶液对光的吸收能力越强。
在吸收实验中,一般会借助分光光度计或吸光光度计来测量样品的吸光度。
这些仪器可以通过将入射光和透射光之间的光强度差值转化为吸光度的数值。
具体操作时,首先需要设置一个基准样品,即已知浓度的溶液或纯溶剂,用来校准光度计。
然后,按照一系列浓度递增或递减的样品进行测量。
测量结束后,可以根据基准样品的吸光度和已知浓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计算其他样品的浓度。
吸收实验也可以借助于光谱分析来确定溶质浓度。
光谱分析是一种通过测量物质在各个波长下的吸光度来研究其性质的方法。
通过绘制吸光度与波长之间的曲线,可以确定溶质的吸收峰位和吸收峰高度。
吸收峰高度与溶质浓度成正比,可以通过测定吸收峰高度与浓度之间的标准曲线来计算样品浓度。
总之,吸收实验原理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测量吸光度或吸收峰的高度来确定溶质浓度。
吸光度或吸收峰高度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成正比,这种比例关系可以通过标准曲线或已知浓度的基准样品来建立。
最新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要点
![最新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52bb56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3.png)
最新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要点在进行化工原理实验,特别是吸收实验时,有几个关键要点需要关注:1. 实验目的:理解吸收过程中的质量传递原理,掌握吸收塔的操作和设计基础,以及熟悉相关设备的使用。
2. 实验原理:吸收实验通常涉及将气体中的某一组分通过与液体接触而转移到液体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依赖于气液之间的浓度差和接触面积。
通常,气体从塔底进入,液体从塔顶喷洒下来,气体和液体在塔内逆流接触,实现质量传递。
3. 实验设备:主要包括吸收塔、气体流量计、液体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计、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仪)等。
确保所有设备校准正确,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 实验步骤:- 准备工作:检查所有设备是否正常,准备实验所需的化学试剂和标准溶液。
-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包括设定气体和液体的流速、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 数据记录:准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所有观察和测量数据,包括气液流量、塔内温度和压力等。
-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收效率,分析影响吸收效果的因素。
5. 安全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处理化学品时要小心谨慎。
6.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吸收塔的效率和操作条件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理论值和实验值,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 结论:基于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关于吸收过程效率和操作参数对吸收效果影响的结论。
同时,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8.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和资料,确保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吸收实验的主要内容要点,每个实验报告的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条件有所不同。
吸收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48b664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8.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塔的吸收原理和操作方法;2. 学习测定填料塔的吸收系数;3. 分析影响吸收过程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气液两相接触过程中,气体中的溶质分子被液相吸收的过程。
在填料塔中,气液两相逆流接触,溶质分子从气相转移到液相。
本实验采用理想气体吸收模型,即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与气相分压成正比,吸收过程遵循亨利定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填料塔(玻璃或有机玻璃制成,内装填料)2. 气体发生装置(可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3. 气体流量计4. 温度计5. 液相流量计6. 吸收液(溶剂)7. 计时器8.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确保填料塔内填料均匀分布;2. 在气体发生装置中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通过流量计调节气体流量;3. 在填料塔底部加入吸收液,通过液相流量计调节液相流量;4. 打开气体发生装置,记录气体流量和液相流量;5. 观察气体在填料塔中的流动情况,记录气体进出口的压力、温度等参数;6. 测定一定时间后,收集塔顶出口气体,分析气体中溶质浓度;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吸收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条件:气体浓度C1=0.1mol/L,液相流量Q=1L/min,气体流量Qg=1L/min,填料层高度H=1m。
实验时间:T=10min气体进出口压力:P1=101.3kPa,P2=101.3kPa气体进出口温度:T1=25℃,T2=25℃气体进出口溶质浓度:C1=0.1mol/L,C2=0.05mol/L2. 吸收系数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收系数Kx:Kx = (C1 - C2) / (C1 Qg H) = (0.1 - 0.05) / (0.1 1 1) = 0.5mol/m²·s3. 结果分析本实验中,填料塔的吸收系数Kx为0.5 mol/m²·s。
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填料塔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
吸收系数的大小与气体浓度、液相流量、填料层高度等因素有关。
吸收的测定实验报告
![吸收的测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cbd06a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c.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收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流程;2. 掌握吸收系数的测定方法;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吸收系数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指气体或液体中的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溶质分子进入溶剂中的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采用分光光度法来测定吸收系数。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当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会吸收一部分光能,导致透射光的强度减弱。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光程成正比,即:A = εlc式中,A为吸光度,ε为摩尔吸光系数,l为光程,c为溶液的浓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移液器、容量瓶、烧杯、玻璃棒等。
2. 试剂: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溶剂、实验样品等。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的制作(1)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2)将标准溶液依次倒入比色皿中;(3)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选择合适的波长,测定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4)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实验样品的测定(1)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实验样品至容量瓶中;(2)用溶剂稀释至刻度;(3)将稀释后的溶液倒入比色皿中;(4)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选择合适的波长,测定样品溶液的吸光度;(5)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实验样品的浓度。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标准曲线的制作(1)标准溶液的浓度:0.001mol/L、0.002mol/L、0.003mol/L、0.004mol/L、0.005mol/L;(2)标准溶液的吸光度:0.150、0.250、0.300、0.350、0.400;(3)标准曲线的拟合方程:y = 0.2437x + 0.0156。
2. 实验样品的测定(1)实验样品的浓度:0.003mol/L;(2)实验样品的吸光度:0.312;(3)实验样品的浓度计算:根据标准曲线,查得实验样品的浓度为0.003mol/L。
六、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绘制了标准曲线,并测定了实验样品的浓度;2. 吸收系数的测定结果表明,实验样品的浓度为0.003mol/L,与理论值相符;3. 实验过程中,我们分析了影响吸收系数的因素,如光程、波长、溶剂等,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参考。
实验六 吸收实验.
![实验六 吸收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b05bb62927284b73f24250c2.png)
实验六吸收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塔吸收塔的结构与流程;(2)测定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体积吸收系数;(3)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
2.基本原理由于CO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本实验选择CO2作为溶质,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2。
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2浓度控制在10%(质量)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
⎡⎤Y1-mX21NOL=ln⎢(1-A)+A⎥1-AY-mX11⎣⎦计算公式:LXdYLKXa==NOL⎰XX*-XZΩZΩ 12式中 KXa :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 / (m3·s);NOL: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传质单元数;A:吸收因数L:水的摩尔流量,kmol /s;V:空气的摩尔流量,kmol /s;Z:填料层高度,m;Ω:塔的横截面积,m2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Y= mX;式中 m:相平衡常数,m=E/P;E:亨利系数,E=f(t),Pa,可根据液相温度t查得;P:总压,Pa(取大气压)。
测定方法:(1)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空气和水的体积流量,并根据实验条件(温度和压力)和有关公式换算成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2)测定塔底和塔顶气相组成Y1和Y2(利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质量分率,再换算成摩尔比)。
(3)塔底和塔顶液相组成X1、X2的确定:对清水而言,X2=0,由全塔物料衡算可求出X1 。
A=L/Vm; V(Y1-Y2)=L(X1-X2)3.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流程如图2-10所示。
自来水送入填料塔塔顶经喷淋头喷淋在填料顶层。
由风机送来的空气和由二氧化碳钢瓶来的二氧化碳混合后,一起进入气体混合贮罐,然后从塔底进入塔内,与水在塔内进行逆流接触,发生质量传递,由塔顶出来的尾气放空。
由于本实验为低浓度气体的吸收,整个实验过程可看成是等温操作。
填料吸收塔内径为100mm,塔内分别装有金属丝网波纹规整填料和θ环散装填料两种,填料层总高度Z=2 m.。
实验五吸收实验
![实验五吸收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ebedad4ae87101f69e3195f0.png)
17.5 实验五 吸收实验气体吸收是典型的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
吸收过程通常在填料吸收塔中进行。
根据气、液两相的流动方向,分为逆流操作和并流操作两类,工业生产中以逆流操作为主。
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它不仅与流体的物性、设备类型、填料的形状和规格等有关,而且还和塔内的流动状况、操作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只有实验测定才是获得吸收系数的根本途径。
对于相同物系及填料类型、尺寸已固定的设备而言,吸收系数将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故掌握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中z p ∆~u 曲线的测定也显得十分重要。
7.5.1 实验目的(1)熟悉填料吸收塔的结构与操作方法。
(2)掌握塔的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
(3)学会分析操作条件变化对塔性能的影响。
(4)了解z p ∆~u 曲线和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a K Y 对工程设计的重要意义。
7.5.2 实验内容 (1)测定两个液相流量下的z p ∆~u 曲线,确定出液泛气速。
(2)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氨气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以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定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OG N 和吸收率η)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OG H 和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a K Y )。
7.5.3 实验原理7.5.3.1 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下图中载点前后的斜率差别不明显,其中bc 段斜率可以小些,图中斜率已远超过2了)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填料层的持液量、填料层的压降、液泛、填料表面的润湿及返混等。
其中填料层的压降和液泛气速的测定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和确定填料塔的适宜操作范围,选择合适的气液负荷。
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以z p ∆对u 作图得到一条斜率为 1.8~2的直线(图7-5-1中的aa 线)。
而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时(c 点以前)压降也比例于气速的1.8~2次幂,但稍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 段)。
6吸收(解吸)实验
![6吸收(解吸)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1d97596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ab.png)
φ100×100mm,比表面积700m2/m3。 θ环散装填料:
(3)转子流量计;
条 介质
最大流量
空气
4m3/h
最小刻度 0.1 m3/h
标定介质 空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件 标定条件 20℃ 1.0133×105Pa
CO2
60 L/h
10 L/h
空气
20℃ 1.0133×105Pa
水
1000L/h
20 L/h
水
20℃ 1.0133×105Pa
(3)测定塔顶和塔底气相组成y1和y2; (4)平衡关系。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 y = mx
(1-36 )
式中: m---相平衡常数,m=E/P;
E---亨利系数,E=f(t),Pa,根据液相温度由附录查得;
P---总压,Pa,取1atm。
对清水而言,x2=0,由全塔物料衡算可得x1 。
6.1.4实验装置与流程
A.计算公式 填料层高度Z为
z
Z
dZ
L
0
K xa
x1 dx x2 x x
H OL
NOL
(1-33)
式中:L为液体通过塔截面的摩尔流量,kmol / (m2·s);
Kxa是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的传质系数, kmol/(m3·s);
HOL为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NOL为液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令:吸收因数A=L/mG
(1-34)
N OL
1 ln[(1 1 A
A)
y1 mx 2 y1 mx1
A]
(1-35)
B.测定方法
(1)空气流量和水流量的测定
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空气和水的流量,并根据实 验条件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9e220c4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2.png)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吸收塔的操作方法;
2. 熟悉吸收塔的工作原理;
3. 了解吸收塔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吸收是指将气体中的某种成分溶解在液体中的过程。
在工业生产中,吸收常用于气体分离和净化。
吸收塔是常用的吸收装置,常见的吸收塔有塔板吸收塔和填料吸收塔两种类型。
实验仪器及材料:
1. 塔式吸收塔;
2. 气源;
3. 转子流量计;
4. 吸收液;
5. 相应的连接管道。
实验步骤:
1. 将吸收液倒入吸收塔中,注意液位不要过高;
2. 连接气源至吸收塔的底部,控制气源流量;
3. 打开气源,调节气源流量;
4. 连接转子流量计并调节流量;
5. 观察吸收液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
根据实验步骤所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气体吸收的效率和吸收塔的传质系数。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吸收塔的工作效果和适用范围。
实验结果和结论:
通过实验可以得到气体吸收的效率和吸收塔的传质系数,进而评估吸收塔的性能。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吸收塔是否适用于化工过程中的气体分离和净化。
根据实验结果和结论,可以调整吸收塔的操作方法和参数,进一步优化吸收塔的性能。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吸收塔时需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控制气源流量时需谨慎,避免发生压力过大或流量过大的情况;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吸收塔和相关设备。
吸收试验
![吸收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a7ae0015f18583d04964599b.png)
吸收试验操作
3.第1、2 两排每管各加2% A 型红细胞盐水 悬掖0.2 ml ,第3、4 两排每管各加2% B型 红细胞盐水悬液0.2 ml。 4.将试管振摇使红细胞充分混匀,放置室温1 h( 或 1000 r/min 离心1 min) ,观察凝集反 应。
吸收试验操作
5.结果判定 吸收后,抗A 效价较未吸收抗A 效价显著降低或消失者为A型; 抗B效价较未 吸收抗B效价显著降低或消失者为B型;如吸收 后抗A 及抗B效价都显著下降者为AB型;吸 收后抗A及抗B效价都无明显差异者为O型。 如试验的目的是鉴定A亚型,则按受检红 细胞的吸收强度, A1> A2> A3>A4> Am规 律来判定。B亚型的鉴定与此相似。
注意事项
1.本试验用以间接证明红细胞上的血型抗原及其强度,常用 于ABO亚型的鉴定、全凝集或多凝集红细胞的定型以及某种 原因引起红细胞血型抗原减弱时的定型等。 2. 本实验中所用的抗A及抗B血清效价不宜过高,应先将抗 血清效价稀释到32倍为宜。因为,如果抗血清效价太高,抗 血清被A亚型红细胞吸收后,效价下降不明显,难以判断结 果。 3. 红细胞经洗涤压紧,盐水应尽量去尽,以免抗血清被稀释。 4.吸收试验的温度,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来决定。 ABO 系统以4℃为宜,Rh 系统以 37 ℃为宜。
再以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来滴定比较吸收前后抗血清中抗体的效价便可证明受检红细胞上有无相应抗原以及强度间接判定受检红细胞的血型及其亚型的种类o
吸收试验
原理 试剂 操作 注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项
吸收试验原理
当受检细胞加入己知效价的抗 A 及抗B 血 清后,若红细胞 上有相应的抗原,便吸收血 清中的抗体。再以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来滴定, 比较吸收前后抗血清中抗体的效价,便可证 明受检红细胞上有无相应抗原以及强度,间 接判定受检红细胞的血型及其亚型的种类O。
吸收实验原理
![吸收实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a285b4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9.png)
吸收实验原理吸收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物质对底物的吸收性能及其工作机制。
本文将介绍吸收实验的原理及其相关应用,旨在加深对该实验方法的理解。
一、吸收实验的定义吸收实验是一种通过测量底物在溶液或气体中被吸收的程度来研究底物与吸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
吸收实验常用于分离纯化、分析检测以及废气处理等领域,并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吸收实验基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底物溶解于吸收剂中,它们之间会发生一系列物理或化学反应,使底物从混合物中被吸收。
通常,吸收过程遵循亨利定律或拉伯特-比尔定律。
亨利定律描述了气体溶解在溶液中的行为。
该定律表明,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与气体分压成正比例关系。
换句话说,溶剂中溶解的气体的浓度取决于气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常见的应用包括溶液中气体的吸收和溶解氧的测定等。
拉伯特-比尔定律用于描述吸收实验中液体吸收有机化合物的行为。
该定律表明底物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其浓度成正比。
在实验过程中,通常可以通过测量吸收前后溶液中底物浓度的变化来确定吸收效果。
三、吸收实验的应用1. 底物分离纯化:吸收实验可以用于从混合物中分离纯化底物。
通过选择合适的吸收剂,使目标底物选择性地被吸收,从而实现底物的分离纯化。
2. 分析检测:吸收实验可以用于定量或定性分析检测目标物质的含量或性质。
通过测量底物在吸收剂中的吸收量,可以确定底物的浓度或进行定性分析。
3. 废气处理:吸收实验可以用于废气处理过程中有害气体的吸收。
通过选择适当的吸收剂,将有害气体从气流中吸收并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四、吸收实验的关键因素1. 吸收剂的选择:吸收剂应根据底物的特性和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溶剂或吸收剂。
2. 实验条件控制:实验中的温度、压力、流速等条件对吸收效果有重要影响,应进行适当控制。
3. 实验装置设计:实验装置的设计要符合吸收实验的需求,保证充分接触和混合底物与吸收剂。
实验七:吸收实验
![实验七:吸收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c178c60402020740be1e9b65.png)
一、实验目的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总传热系数K x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装置先用吸收柱将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并流操作),送入解析塔顶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K x a,并进行关联,得到K x a=AL a V b的关联式,同时对四种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此压降对气速作图可得一斜率为1.8~2的直线(图中为aa线)。
当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下(c点以前)压降也正比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
随气速的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斜率变陡(图中cd段)。
到液泛点(图中d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图1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2、传质实验本实验是对富氧水进行解吸。
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富氧水浓度很小),即平衡线为直线,操作线也为直线,因此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
传质速率方式为:G A =K x a*V p *△x m K x a= G A /(V p *△x m )其中 *22*11*)22*11x x x x l x x ()x x (X -----=∆n m G A =L (x 1-x 2) V p =Z*Ω相关的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为:⎰-Ω=12x x *xx x *x L Z d a K =H OL *N OL 即 H OL =Z/ N OL 其中, N OL =⎰-12x x *x x x d H OL =Ω*x L a K 由于氧气为难溶气体,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总传质系数K x a ,应增大液相的湍动程度。
吸收实验报告处理
![吸收实验报告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16fc3ac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9.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不同吸收剂对气体的吸附能力;3. 分析影响气体吸收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实验是研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和吸附过程的一种实验方法。
根据吸收机理,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和吸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种:1. 物理吸收: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溶解;2. 化学吸收:气体分子与液体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3. 物理吸附:气体分子被固体吸附剂吸附。
本实验主要研究物理吸附过程,通过比较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能力,分析影响气体吸收效果的因素。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气体发生器、吸收瓶、温度计、压力计、秒表、量筒、电子天平等;2. 试剂:NaOH溶液、NaCl溶液、活性炭、硅胶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吸收瓶、温度计、压力计等;2. 将NaOH溶液、NaCl溶液、活性炭、硅胶等分别装入吸收瓶中;3. 调节气体发生器,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4. 将气体通入吸收瓶,记录气体通过吸收瓶的时间;5. 测量气体通过吸收瓶前后的压力和温度;6. 重复上述步骤,比较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效果。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计算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速率;2. 分析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效果;3. 探讨影响气体吸收效果的因素。
六、实验结果1. 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速率:活性炭 > 硅胶 > NaOH溶液 > NaCl溶液;2. 活性炭对气体的吸附效果最好,其次是硅胶、NaOH溶液和NaCl溶液;3. 影响气体吸收效果的因素包括吸附剂的种类、气体浓度、温度、压力等。
七、结论1. 活性炭对气体的吸附效果最好,其次是硅胶、NaOH溶液和NaCl溶液;2. 气体浓度、温度、压力等均会影响气体吸收效果;3. 吸收实验可以用于研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和吸附过程,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八、实验心得1. 本实验使我了解了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通过实验,我掌握了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能力;3.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4. 本次实验让我认识到,实验过程中要严谨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吸收试验实验报告
![吸收试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5558fa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3.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收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不同条件下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规律;3. 分析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4. 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吸收试验是研究气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通过测定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了解气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原理基于亨利定律和传质速率方程。
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气体在液体上方的分压成正比。
传质速率方程:吸收速率与气体在液体中的浓度差成正比,与气液接触面积、液体性质、气体性质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气体发生器、吸收瓶、温度计、流量计、压力计、计时器、移液管、滴定管等;2. 试剂:氯化氢气体、硫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气体发生:将氯化氢气体通入吸收瓶,调节气体流量,使气体在吸收瓶中稳定。
2. 吸收:将氯化氢气体通过吸收瓶,观察气体颜色变化,记录气体在吸收瓶中的溶解度。
3. 稳定:将吸收瓶放置一段时间,使气体与液体达到平衡。
4. 重复实验:重复上述步骤,分别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不同气体浓度下进行实验。
5.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在高温下运动速度加快,更容易从液体中逸出。
2. 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压力增大,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浓度增加,导致溶解度增大。
3. 气体浓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浓度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气体浓度增大,气体分子与液体分子的碰撞机会增多,导致溶解度增大。
六、实验结论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因素有关;2. 吸收试验是研究气体与液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可用于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3.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吸收试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吸收试验的实验报告
![吸收试验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c958b7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c.png)
吸收试验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吸收试验,探究不同物质对特定化合物的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实验原理:吸收试验通常涉及将待测物质置于特定条件下,观察其对目标化合物的吸收效果。
实验过程中,吸收率、吸收速度以及吸收量是衡量吸收效果的关键指标。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浓度等,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设备:1. 待测物质:包括但不限于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
2. 目标化合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化合物。
3. 试剂:包括溶剂、缓冲液等。
4. 设备:天平、量筒、移液管、离心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的所有材料和设备,并确保设备准确校准。
2. 按照预定比例配制待测物质和目标化合物的溶液。
3. 将待测物质加入目标化合物溶液中,混合均匀。
4. 在设定的条件下进行吸收试验,记录时间,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变化。
5. 通过离心或过滤分离待测物质和溶液,取上清液进行吸收率测定。
6.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液中目标化合物的浓度,计算吸收率。
7. 根据需要,改变实验条件,重复步骤2-6,以研究不同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部分应详细记录每次试验的具体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溶液的初始浓度、吸收后的浓度、吸收率等。
数据应以表格形式呈现,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
实验讨论:在讨论部分,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此外,应将实验结果与现有文献或理论进行比较,指出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局限性。
结论:基于实验结果和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应简洁明了,概括实验的主要发现,并提出可能的应用前景或建议。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格式化。
附录:如有必要,附上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图表等补充材料。
请注意,这是一个实验报告的通用模板,具体实验内容应根据实际实验设计进行调整和补充。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1cb4c0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1.png)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吸收实验实验报告引言:吸收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旨在通过观察物质吸收其他物质的能力和效果,从而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物质对于特定溶液的吸收能力和效果,并探讨吸收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物质对于特定溶液的吸收能力;2. 探究吸收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实验材料:1. 特定溶液(如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等);2. 不同物质(如活性炭、氧化铁等);3. 实验器材(如试管、滤纸等);4. 实验记录表。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环境整洁和安全。
2. 将特定溶液分装到不同的试管中,每个试管中加入相同量的溶液。
3. 将不同物质分别加入试管中,观察物质与溶液的反应情况。
4. 根据观察结果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作为特定溶液,选择了活性炭和氧化铁作为不同物质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对酸性溶液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能够迅速吸收溶液中的酸性物质,使溶液呈现中性或碱性;而氧化铁对碱性溶液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能够迅速吸收溶液中的碱性物质,使溶液呈现中性或酸性。
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物质对于特定溶液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这是由物质的性质和结构所决定的。
2. 吸收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吸收能力和反应特点,从而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 吸收实验在环境保护、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我们净化水源、去除有害物质等。
实验应用:吸收实验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环境保护为例,吸收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不同物质对于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吸收能力,从而设计出高效的废水处理方法。
此外,吸收实验还可以用于研究空气污染物的吸收和净化,提高空气质量。
在医药领域,吸收实验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过程,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通过本次吸收实验,我们研究了不同物质对于特定溶液的吸收能力和效果,并探讨了吸收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吸收实验原理
![吸收实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384921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e.png)
吸收实验原理吸收实验原理概述吸收实验是一种用于测定物质对特定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能力的实验方法。
在吸收实验中,物质被置于光束中,光束的强度被测量,然后物质被移除并重新测量光束的强度。
通过比较两次测量之间的差异,可以确定物质对电磁辐射的吸收能力。
原理1. 光学基础在进行吸收实验之前,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光学知识。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特定的波长和频率。
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光具有不同的颜色和能量。
当光通过某种物质时,它可能会被反射、折射、散射或吸收。
2. 吸收定律根据比尔-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当光通过一个透明介质时,其强度与其传播距离成指数关系。
这意味着当光线通过透明介质时,其强度会随着路径长度增加而减少。
这个关系可以表示为:I = I0 * e^(-αl)其中I是通过物质后的光线强度,I0是入射光线的强度,α是吸收系数,l是光线通过物质的路径长度。
3. 吸收实验在吸收实验中,透明介质被置于一个光束中。
入射光线的强度被测量,并记录下来。
然后,介质被移除并重新测量光束的强度。
通过比较两次测量之间的差异,可以确定介质对电磁辐射的吸收能力。
应用吸收实验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应用。
在化学中,它可以用于测定溶液中特定化合物的浓度。
在生物医学中,它可以用于检测血液和尿液中特定分子的含量。
在环境科学中,它可以用于监测大气和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
总结吸收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用于测定透明介质对电磁辐射的吸收能力。
它基于比尔-朗伯定律,并可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
吸收实验的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29f0f8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f.png)
1. 了解填料塔吸收装置的基本结构及流程;2. 掌握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3. 探讨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4. 分析吸收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动状况及传质速率。
二、实验原理吸收实验是研究气液两相接触过程中,溶质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过程。
实验采用填料塔作为吸收装置,通过改变气液流量、温度等条件,研究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原理如下:1. 传质速率方程:在低浓度、难溶等条件下,吸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Ga = Kxa V (Xm - X2)其中,Ga为填料塔的吸收量(kmol CO2),Kxa为体积传质系数(kmolCO2/m3·hr),V为填料层的体积(m3),Xm为填料塔的平均推动力,X2为气相出口处的溶质摩尔分率。
2. 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通过改变气液流量、温度等条件,测定填料塔的吸收量,从而计算出总体积传质系数。
三、实验器材1. 填料塔2. 气体发生器3. 气体流量计4. 液体流量计5. 温度计6. 计时器7. 计算器1. 装置准备:将填料塔、气体发生器、气体流量计、液体流量计等实验器材连接好,确保气液两相在填料塔内逆流接触。
2. 实验开始:开启气体发生器,调整气体流量,使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料塔。
同时,调整液体流量,使液体以一定流速进入填料塔。
3. 测量数据: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气体进出口温度等数据。
4. 计算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吸收量,进而计算出总体积传质系数。
5. 改变实验条件:改变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温度等条件,重复实验步骤,观察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气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填料塔的吸收量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体流量增加,气液两相接触时间减少,传质效果变差。
2. 不同液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液体流量的增加,填料塔的吸收量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液体流量增加,液相在填料塔内的停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溶质在液相中的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七 吸收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及设备结构;2. 测定填料层的压强降和空塔气速的关系;3. 测定总体积吸收系数,并分析气体空塔气速及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
二、设备流程吸收塔为玻璃塔,塔内径为0.1m ,填料为12×12×2.2mm 的拉西环,整个吸收实验装置由四部分组成: 1、空气系统:空气由风机(旋涡气泵或容积式风机)供给,进入缓冲罐6,通过空气调节阀8调节流量,经空气转子流量计10计量后,在主管路上和氨气混合后由塔底进入,为保持一定的尾气压力(100~200mmH 2O )以通过尾气分析器,在尾气出口处装置有尾气调节阀22。
2、氨气系统:氨气由氨气钢瓶供给,经减压阀降压至0.1Mpa 以下后,进入氨气缓冲罐(为确保安全,缓冲罐上装有安全阀,其排出经塑料管引到室外),由氨气调节阀3调节流量后,经氨气转子流量计5计量后(同时串联有孔板流量计)与空气混合进入塔底。
转子流量计前装有压力计及温度计。
3、自来水系统:自来水经过滤后,由调节阀15调节流量,经转子流量计16计量后,进入塔顶,经莲蓬式喷淋器均匀地喷洒在填料上,塔底吸收液经排出管17排出。
4、尾气分析系统:由尾气分析器19及湿式气体流量计21组成(并联有质量流量计,使用质量流量计时要使用喷射管装置以补充尾气压力的不足)。
三、实验原理1、填料层流体力学性能的测定:AES —II 型吸收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1氨气缓冲罐;2氨气温度计;3流量调节阀;4氨表压计;5转子流量计;6空气缓冲罐;7空气温度计;8流量调节阀;9空气表压计;10转子流量计;11吸收塔;12喷淋器;13塔顶表压计;14压差计;15水流量调节阀;16转子流量计;17排液管;18尾气三通阀;19吸收盒;20尾气温度计;21湿式气体流量计;22尾气稳压阀;压强降是填料塔设计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直接决定了吸收塔的动力消耗。
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Δp/z 和气液两相流量有关,将不同喷淋量下的单位厚度填料层中的压强降和空塔气速u 的实测数据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作图即得到不同喷淋量下的关系曲线。
2、总体积吸收系数的测定:(1)总体积吸收系数的计算公式:稳定操作条件下,低浓度吸收时:m Y Y Y Y a K VZ ∆-⋅Ω⋅=21则:()m Y Y Z Y Y V a K Ω∆⋅-=21 (1) 式中:Z ——填料层厚度(m )Ω——塔的横截面积(m 2)V ——惰性气体的摩尔流量(Kmol/h )Y 1,Y 2——进、出塔气体中溶质氨的摩尔比Kmol (A )/Kmol (B ) ΔY m ——气体总平均传质推动力:2121ln Y Y Y Y m ∆∆-∆=∆ (1—2) 式中:ΔY 1= Y 1-m X 1 (1—3)ΔY 2= Y 2-m X 2 (1—3a ) m —相平衡常数X 2,X 1——进、出塔液体中溶质的摩尔比,kmol(A)/kmol(S) 由式(1)可知要测定K Y ɑ,应把右式中各项依次求出。
(2)空气流量:标准状态下空气流量V o 可由下式求算2121oo 1o T T P P P T V V = (1—4)式中:V 1——空气转子流量计示值m 3/h ;T o ,P o ——标准状态下空气温度及压强;T 1,P 1——标定状态下空气温度及压强,T 1=293K ,P 1=1.013×105Pa 。
(3)氨气流量:标准状态下氨气流量V o ′可用下式计算:21o221o1oo1o T T ρP P ρP T V V '=' (1—4a )式中:V 1′——氨气流量计示值,m 3/h ;T o ,P o ——标准状态下的温度及压强;T 1,P 1——标定状态下的温度及压强,T 1=293K ,P 1=1.013×105P n ; T 2,P 2——操作条件下的温度及压强; ρo1——标准状态下空气密度,Kg/m 3; ρo2——标准状态下氨气密度,Kg/m 3。
在本实验中氨瓶中含纯氨是98%,则纯氨在标准状态下的流量V o ″可用下式计算:V o ″=0.98 V o ′ (1—5)纯氨的摩尔流量:Kmol/h22.40.98V 22.4V V oo '="=' (1—6)(4)惰性气体的摩尔流量()Kmol/h 22.40.02V Vo V o'+=(1—7)(5)进气浓度Y 1o o o1V 0.02V 0.98V Y +''=(1—8)(6)平衡关系式在本实验条件下,吸收液浓度小于5%,气液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Y *=mX (1-9)而P E m =(1-10) 式中:P —操作系统总压强(Pa);E —亨利系数(Pa);P=大气压+塔顶表压+21填料压差。
(7) 尾气浓度Y 2或吸收液浓度X 1 尾气浓度Y 2测定测定Y 2可用尾气分析器及湿式气体流量计来测定,其原理是在吸收容器内中装入一定量已知浓度、一定体积的稀硫酸作为吸收液并加入指示剂(甲基红),当被分析的尾气样品通过吸收管后,尾气中的氨被硫酸吸收,其余部分(空气)由湿式气体流量计计量。
由于所加入的硫酸数量和浓度是己知量,所以被吸收的氨量便可计算出来。
湿式气体流量计量出空气量就可以反映出尾气的浓度,空气量愈大表示浓度愈低。
W WV V Y '=2 (1—11)式中:V W ′—标准状态下吸收盒中被吸收的氨的体积(ml)V w —标准状态下通过湿式流量计的空气体积(ml)V W ′—可由吸收盒中刚好被完全中和的硫酸量及浓度来确定 V W ′=2×22.4VsCs (1—12) 式中:V S —吸收盒中硫酸的体积(l)C s —硫酸的体积摩尔浓度mol/l而V W 可由下式计算:111T P T P V V o oW = (1—13) 式中:T 0,P 0——标准状态下温度及压强T 1,P 1——空气流经湿式气体流量计的温度及压强 V 1——湿式气体流量计所测得的空气体积(ml)。
吸收液浓度X 1测定其原理是取一定量的塔底吸收液并加入指示剂(甲基红),采用配置好的已知浓度的稀硫酸作为中和液进行滴定。
计量中和反应终点所加入的硫酸量,便可计算出来被吸收的氨量,即可计算出吸收液中的氨摩尔量,进而换算吸收液的摩尔浓度。
特别注意:(1)测定吸收液浓度的方法简单,所用时间短,但测定误差较大,对中和反应终点的控制要求较高,如跨过中和点,计算出的尾气浓度可能产生负值。
因此一般要求测量时,滴定不得少于3次;(2)取塔底吸收液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保证塔底吸收液被充分置换。
测定出尾气浓度Y 2或吸收液浓度X 1后,便可利用全塔物料衡算得到另一参数:即:()2211X Y Y L VX +-= (1—14)式中:V ——惰性气体摩尔流量 Kmol/hL ——水的摩尔流量 Kmol/hX 2——吸收剂中NH 3的摩尔比,在本实验中X 2=0 Y 2——尾气浓度 (8) ΔYm 的确定2121ln Y Y Y Y Y m ∆∆∆-∆=∆(9) H OG 的确定Ω⋅=a K VH Y oG (1—15)以上各项分别求出后即可求出K Ya 四、实验步骤:(一)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测定在该项实验操作中,毋需开动氨气系统,仅用水和空气即可操作 1. 干塔压降的测定在无水喷淋的条件下,启动风机,通过调节阀8缓缓调节空气的空塔气速,记录不同空塔气速下的干塔压降,注意气速不可过大。
2. 湿填料压降的测定(1)微开调节阀15,启动自来水,通过调节阀15调节水的流量,并逐步增加空塔气速,使塔内接近液泛后,然后再逐步减小空塔气速,该项操作是使填料表面充分润湿。
(2)固定某一喷淋量,通过空气调节阀8增加空塔气速,记录不同气速下的填料层压降,实验接近液泛时,要缓缓增加空塔气速,同时密切注意填料层内气液两相接触情况,并注意填料压降的变化幅度。
(二)总体积吸收系数的测定1. 首先确定好操作条件(如氨气流量,空气流量,喷淋量),准备好尾气分析器,实验中中喷淋密度在13m3/m2左右取值,空塔气速在0.5~0.8m/s取值,氨气入塔浓度控制在3%~5%;2. 启动水系统,空气系统,然后启动氨气系统,在适宜的空塔气速及喷淋密度范围里,固定某一空塔气速,在不同的喷淋量下进行实验操作,稳定后测取数据,并进行尾气分析或吸收液滴定。
然后改变空塔气速,在前述的不同喷淋量下重复上述实验;3. 氨气系统的启动方法启动前先将氨气减压阀弹簧放松,使之处于关闭,打开钢瓶顶阀,关闭氨气转子流量计前的调节阀3,然后缓慢压紧减压阀弹簧,使减压阀打开,氨气减压至0.5~0.8Mpa时,即可停止,而后开启转子流量前调节阀3调节氨气流量。
氨气系统关闭步骤和启动时相反;五、注意事项1、空气系统启动前应关闭调节阀8,否则气量过大有可能冲坏空气转子流量计,关闭空气系统时,应先关闭空气调节阀8。
2、启动水系统时,调节阀15应微开,否则滤水器有可能超压。
3、启动及关闭氨气系统时应严格按操作步骤操作,实验结束后应立即关闭氨气系统,以节约氨气。
4、实验过程中气液两相流量应在前述适宜范围里取值。
六、思考题1. 综合实验结果,你认为以水吸收空气中的氨气过程,是气膜控制还是液膜控制?为什么?2. 要提高氨水浓度,在不改变进气浓度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这时会带来什么问题?3.气体流速与压强降关系中有无明显的折点,意味着什么?4. 填料吸收塔,塔底为什么必须有液封装置,液封装置是如何设计的?5. 从传质推动力和传质阻力两方面分析吸收剂流量和吸收剂温度对吸收过程的影响?6. 对填料塔的支承装置有什么要求?7. 为了有效润湿填料,保证操作过程中气液两相良好接触,在填料塔内应设置哪些装置?附录:孔板流量计的计算公式及参数1、孔板流量计的计算公式:空气:V=A1R A2水:V=B1R B2氨气:V=C1R C2V:流量,m3/h;R:孔板压差,kpa;2、孔板流量计参数:1#塔 2#塔A20.96 21.01 10.488 0.484 A267.67 50.59 B10.482 0.470 B20.488 0.463 C10.476 0.479 C2七、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结果表一填料塔压降记录表格基本数据:实验介质:空气、水填料种类:拉西环填料层厚度:水温:塔内径:大气压强:填料规格:表二传质系数测定记录表1、基本数据:气体种类:氨、空气混合气吸收剂:水填料种类:瓷环(拉西环)填料装填高度: [米];填料规格:2、操作记录:大气压强______(毫米汞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