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建筑
河南大学建筑赏析课件01 原始、奴隶社会的建筑
![河南大学建筑赏析课件01 原始、奴隶社会的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12f94f9951e79b896802268a.png)
概述( 概述(Outline) )
三、奴隶制社会的建筑概况 1、人类社会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无论在建筑的类型上、规 、人类社会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无论在建筑的类型上、 模上、形式上、技术上都是前所莫及的,并创造了不少古代世界的奇迹, 模上、形式上、技术上都是前所莫及的,并创造了不少古代世界的奇迹,如: 近150m高的陵墓;容纳几万人的大剧场;直径达40多米的穹顶等。 高的陵墓;容纳几万人的大剧场; 多米的穹顶等。 2、建筑成就发达的国家及地区: 、建筑成就发达的国家及地区: 1)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2)两河流域——西亚和古波斯;3)印度河流域— 古埃及; 西亚和古波斯; —古印度; 4)爱琴海地区——古希腊和古罗马; 5)黄河流域——中国; 6)中 古印度; 古希腊和古罗马; 中国;
隶制国家。 隶制国家。 二、奴隶制的社会概况 1、社会结构:两个主要对立阶级 奴隶主和奴隶。 、社会结构:两个主要对立阶级——奴隶主和奴隶。 奴隶主和奴隶 2、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很大发展,财富有很大积累。 、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很大发展,财富有很大积累。 3、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主和平民。 、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主和平民。
南美洲
3、一些建筑物的形制;一些建筑物的结构和施工技术;一些建筑的艺术手法; 、一些建筑物的形制;一些建筑物的结构和施工技术;一些建筑的艺术手法; 以及关于各类建筑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理,从原始的状态中发展起来,并达到相当高 从原始的状态中发展起来, 的水平。 的水平。 4、奴隶制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分工,出现了专业的建筑师,大大促进了 、奴隶制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分工, 建筑的发展。(多工匠出身,社会地位相当高) 。(多工匠出身 建筑的发展。(多工匠出身,社会地位相当高) 5、奴隶社会的建筑是为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和享乐服务的。 、奴隶社会的建筑是为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和享乐服务的。 6、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水平、社会结构的不同,反映在建筑上有所差异,使奴 、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水平、社会结构的不同,反映在建筑上有所差异, 的同时, 的特点。 阶级性、 隶社会的建筑在充分暴露其阶级性、社会性的同时,还表达出地域性的特点。
02原始社会建筑
![02原始社会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5f55a9d5ad51f01dc281f145.png)
始
穴居的发展过程: 天然洞穴→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社 会
原始穴居想象图:
·
原
穴居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发展为半地面和地面建筑:
始
社
会
穴居被认为是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
原 始 社 会
半地穴式建筑复原
·
三、河姆渡文化的建筑遗迹
原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
始
石器时代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
一。中国的历史记载是从神话开始的。
社
会 神话中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天皇建国,地
皇序时,人皇分九州……
有巢氏改善住所,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饲
养屠宰,神农氏(炎帝)尝百草植五谷……
黄帝统一炎黄部落,涿鹿之战胜蚩尤。嫘祖养蚕抽
丝,仓颉发明文字,隶首发明算术……
尧舜禹“三代”禅让,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
数极高,地数极深,盘
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
原 始 社 会
《风俗通》:“俗说天地开 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 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 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淮南子》:“女娲炼五色 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 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 灰以止淫水。”
·
原 始 社 会
传说于公元前2698年,黄帝统一了中原,建立王朝。 今天的中华民族仍自称“炎黄子孙”,并在陕西桥山建“黄帝 陵”
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
私有制和商品交换,随之也出现了阶级。
社
会 到了末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开始破裂,一
些氏族成员脱离自己的氏族,到别处与无血缘关系的
人们杂居,于是出现了按地域划分的农村公社。
到了这时,原始社会基本上就已经瓦解了,不同 阶级之间出现了斗争。私有财产的增多也引起频繁的 部落战争。随着情况的深化,出现了“国家”的概念 来对人民进行有效的统治。
1原始社会建筑
![1原始社会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269d1186b9d528ea81c779dc.png)
第一篇:原始社会的建 筑 第二篇:古代奴隶制国 家建筑 第三篇:中古封建制国 家建筑
原始社会的建筑
居住形式:巢居 穴居 地面居所 湖居 宗教纪念性: 整石柱:崇拜太阳
英格兰史前巨石门建筑
原始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与自然界作斗争, 在斗争过程中,创造了原始人建筑。 1、原始人最初或栖居于树上,如巢居,或住 在天然洞穴。 2、生产力发展,建筑中逐渐出现了人工竖, 在湖沼地区并出现了水上村落--湖居。
湖居,据考查,当时已有相当水平 的梁柱结构与造桥技术。 在原始人居住过的山洞中发现有涂 抹了 艳色彩的壁画,有些地方还有 雕刻。 建筑从诞生之日 孕育着艺术装饰的 萌发 。
第二章,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章,原始社会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3d41d93731126edb6f1a104b.png)
仰韶文化遗址
聚落建筑布局整齐有序 村落或大或小, 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 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 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 窑场。 窑场。 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 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 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 圆形单间为多, 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 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 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 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 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墓葬——直肢葬、合葬 直肢葬、 墓葬 直肢葬 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房屋 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 房屋 多间,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 多间,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其 他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 他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 形布局。 形布局。
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 山东) 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山东)特征 山东
城子崖遗址堆积层分为三层, (1989年) 城子崖遗址堆积层分为三层,上 年 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 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 龙山文化层。 龙山文化层。 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 米左右, 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 米左右 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 万平方米。 米左右, 万平方米。 西宽约 米左右 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 面积为17万平方米 城垣夯层规整, 万平方米。 上,面积为 万平方米。城垣夯层规整,夯土 坚实。 坚实。
城子崖遗址
欧洲史前巨石艺术——3100年前的爱尔兰首都柏林博因遗址
墓 室 的 墓 道
墓 壁 上 雕 刻 着 的 代 表 着 太 阳 的 旋 涡 花 纹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19857a4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11.png)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一、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啊,咱们的老祖宗住的可简单啦。
那时候大多就是穴居或者巢居。
穴居呢,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然后住在里面,就像小动物的洞穴一样,不过可没那么精致哦。
巢居呢,就是在树上搭个简单的窝棚,跟鸟儿搭窝有点像,这样可以躲避野兽啥的。
这时候的建筑材料啊,基本上就是土啊、树枝啊这些随手可得的东西。
虽然很简陋,但这可是咱们古代建筑的开端呢,就像一个小种子,慢慢会长成大树。
二、奴隶社会时期到了奴隶社会,建筑就开始有点样子啦。
像夏朝,就有了一些比较大的宫殿建筑。
这个时候建筑材料就丰富了一点,开始使用石头和青铜工具来建造了。
商朝的时候呢,建筑就更有规模了,有了城墙,房子也更讲究布局。
而且这个时候的建筑风格开始有了等级之分,就像人分三六九等一样,不同等级的人住的房子那可不一样,贵族的房子又大又豪华,普通奴隶可能就只能住在很破的小房子里。
三、封建社会时期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那可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啊。
像阿房宫,那规模可大了去了,虽然最后没建成,但从描述里就能想象有多宏伟。
这个时候的建筑技术进步可大了,斗拱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开始出现了。
汉朝呢,建筑风格更加大气雄浑,建筑规模也很大,而且砖石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啊,佛教传入中国,对建筑的影响可大了。
寺庙建筑开始大量出现,而且融合了很多佛教的元素。
建筑风格也在慢慢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同地区有了自己的特色。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高塔建筑,那高塔可壮观了,就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大地上。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建筑那是相当辉煌。
唐朝的时候啊,长安城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建筑布局非常规整,有中轴线,对称分布。
建筑风格呢,既大气又华丽。
像大雁塔,到现在都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这个时候的建筑色彩也很丰富,红墙绿瓦的,看起来特别漂亮。
而且建筑的工艺也更加精湛了,木构架体系更加成熟。
4. 宋元时期宋朝的建筑呢,比较注重建筑的细腻和精致。
06 原始社会建筑
![06 原始社会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5f16ae535f0e7cd184253649.png)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原始社会建筑2奴隶社会建筑1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2100年)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住所(几十万年前~一万年前)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约1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住所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涿(zhuō)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特点:1.近水2.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3.洞内较为干燥,以利生存4.洞口背寒风,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5.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2.居住状况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n包括三支古文化1.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2.中原古文化(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山东历城龙山镇3.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至燕山以北地区)红山文化内蒙古n古代文献相关的记载:《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有巢氏”《墨子·辞过》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礼记》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家语·问礼篇》注曰:有柴谓橧,在树曰巢《孟子》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n文献表明原始建筑存在着“巢居”与“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n架空的巢居——水网沼泽及热湿丘陵地带的主要居住形式:“穿斗式”木结构的主要渊源1.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干阑式建筑、榫卯构造2.中原古文化(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仰韶村、半坡村——选址:河谷台地——布局:居住区、陶窑、公墓、壕沟——建造技术:木骨泥墙、屋顶开洞、绑扎法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山东历城龙山镇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3.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至燕山以北地区)红山文化内蒙古一、南方古文化图一:浙江余姚市河姆渡干阑建筑遗址平面二、中原古文化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3.穴居的形态4.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5.穴居的发展过程1.仰韶文化n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n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n西安半坡F1大房子n西安半坡F24n郑州大河村F1~4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间”的雏形的雏形郑州大河村F1~4单间型向多间型演进2.龙山文化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淅川下王岗排房遗址父系氏族社会建筑活动父系氏族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1.建筑形态变化:2.出现了私有的窖藏3.技术发展1)出现吕字型半穴居2)大房子消失3)大型排房式住居3.技术发展1)地面建筑的比重上升2)白灰面的推广3)土坯比例推敲合理(40×20×10㎝)4)夯土3.穴居的形态1)原始横穴宁夏海原林子梁遗址F132)深袋穴河南偃师汤泉沟遗址H63)半穴居I.圆形洛阳孙旗屯遗址II.方形、长方形西安半坡遗址F21III.吕字形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3.穴居的形态1)原始横穴宁夏海原林子梁遗址F132)深袋穴河南偃师汤泉沟遗址H63)半穴居I.圆形洛阳孙旗屯遗址II.方形、长方形西安半坡遗址F21III.吕字形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4.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1)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2)适合于黄土地带干燥的气候特点3)对黄河流域的寒冬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4)易于施工,减法空间,耗费材料最省5.穴居的发展过程n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两种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黄河流域—土文化长江流域—水文化1)它们都朝向地面建筑发展,成为木构架建筑发展的主要渊源2)它们又各自延续着有生命力的原始形态穴居—窑洞建筑巢居—干阑建筑三、北方古文化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是国内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建筑。
01外建史-原始奴隶(gai)
![01外建史-原始奴隶(gai)](https://img.taocdn.com/s3/m/3e10df82524de518974b7d2e.png)
代表建筑——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
地理位置:位于地中海几 条航道交叉点
经费:钱大部分来自提洛 同盟的海军经费
目的:赞美雅典(纪念波 希战争胜利和炫耀雅典 的霸主地位)
景观路线:胜利神庙、山 门——雅典娜女神铜 像——帕提农神庙—— 伊瑞克先神庙
雅典卫城山门
山门:建筑师穆尼西克 里,卫城的入口,地 面不取平,西面比东 面低1.43米,不 对称形式,主体建筑 为多立克柱式,内部 为爱奥尼柱式
“麦加伦式建筑”
“麦加伦型”影响了整个希腊古典时期的 建筑形式。它发展成为希腊古典神庙的 基本样式。这种纵深发展的型制一直贯 穿于欧洲宗教建筑的发展始终,使西方 建筑走了一条与中国建筑完全不同的道 路。
迈西尼卫城遗址
迈西尼卫城——它的外围有用巨石砌成的围
护墙,这些石头大的有5-6吨重。围墙里面有宫殿、 住宅、仓库、陵墓、庙宇等,形制与克里特岛的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第一篇:原始社会的建 筑
第二篇:古代奴隶制国 家建筑
第三篇:中古封建制国 家建筑
吉萨金字塔群
原始社会的建筑
居住形式:巢居 穴居 地面居所 湖居 宗教纪念性:
整石柱:崇拜太阳神
穴居——“竖穴”是地穴建筑的一种,它
是人类最原始的居所之一。它的平面一般 为圆形,剖面上小下大,故而又成为袋穴。
4.BC4世纪后期,希腊化时期(希腊化建筑是希 腊古典建筑风格同当地传统的结合);
5.BC146年,希腊为古罗马所灭。
古希腊建筑
古风时期——神庙,建德尔斐阿波罗圣地(公元前 6世纪)、奥林匹斯宙斯神庙(公元前468年-前 456年)、建波赛东神庙(公元前460年-440年);
第2章 奴隶社会的建筑(自考3)
![第2章 奴隶社会的建筑(自考3)](https://img.taocdn.com/s3/m/2be6d5d6ad51f01dc281f195.png)
周朝都城建设:
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布局。 王宫位于城中心,围墙高筑。
(一)西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1、城市建设
城市代表:周公营洛邑 城市建设的体制:按宗法分封制度,所以城市的规模 按等级来定。 周朝都城建设: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布局。(王宫 位于城中心,围墙高筑。)
①修建城郭、沟池和宫室。 ②筑城方法比较原始,用卵石夯土筑成。
甲骨文“鼎”
一、夏、商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21~前11世纪)
(二)商朝(公元前16~前11世纪)
历史特点: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商朝建筑:建筑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夯土技 术已趋于成熟,古代木构建筑体系初具规模。 1、宫室 2、陵墓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第2章 奴隶社会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奴隶社会
(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 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从此中国进入了 阶级社会。 • 奴隶制在中国经历了1600年(夏、商、 西周、春秋),大约从战国开始,过渡 到封建社会。
一、夏、商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21~前11世纪) (一)、夏朝(公元前21~前16世纪) 1、历史特点:奴隶制国家。 2、遗址:河南登封五城岗遗址 3、夏朝建筑:
遗址中出土 的瓦件:
(三)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材料、技术和艺
术
1、建筑材料和技术 瓦:西周时期瓦出现,解决了屋顶防火;西周中期 出现了半瓦当;春秋时期瓦普遍使用,出现全瓦当。 三合土抹面:凤雏遗址在夯土墙上使用三合土抹面 2、建筑艺术: ①西周建筑色彩十分丰富,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木 构等级设色、内墙白色、宫室地面朱红色。 ②春秋时开始使用彩绘及雕刻(木雕和石雕)等手 段装饰美化建筑。
02第二章 原始社会的建筑 54片 7.64MB
![02第二章 原始社会的建筑 54片 7.64MB](https://img.taocdn.com/s3/m/daae0f310912a216147929dc.png)
三、原始社会的解体
:
由于农、牧业生产发展,出现了人类社会第 一次大分工,男人成为主要劳动力;出现了红铜 工具,商品交换,已形成“日中为市”“交易而 退”的早期市场;屈肢葬,随葬品增多,财产私有 并引起部落战争。著名的战争有:黄帝与炎帝阪 泉之战;炎黄联军与蚩尤的涿鹿之战;舜与共工 、三苗的战争。禹之后,帝位由揖让改为世袭; 战争中的胜者为君,败者为奴;于是,原始公社瓦 解了。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河姆渡出土木胎漆碗
南方,干栏式民居
海城岫玉砍砸器
海城玉器
河姆渡玉石砍砸器
河姆渡磨制玉石斧
河姆渡磨制玉石工具
河姆渡磨制工具的磨石
⒉北方,穴居
北方,穴居
二、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
⒈仰韶文化早期建筑遗迹: ⑴.1933 年在黄河中游,河南渑池仰韶村发 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发 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其中有一种陶 器表里光滑,表面彩绘,十分精美,因之又叫“ 彩陶文化”,距今 5000─7000 年,属母系氏族 社会;已从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以从事农业 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
第二章 原始社会的建筑
(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中说:“上古之世,人民 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 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 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号曰有巢氏”。
《庄子· 盗跖》记载: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 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易》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 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 雨,盖取诸大壮”。
龙山文 化蛋壳 黑陶杯
060301止於此 日中为市, 交易而退。
长安县客 省庄半地穴住 宅遗址:
分内、外 二室, 内室有柱洞 和火塘 , 外室有柱洞、 灶、壁炉和窖穴。 出现了少 量土坯;陶场。
2原始社会时期建筑PPT课件
![2原始社会时期建筑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e32739e009581b6ad9eb7d.png)
面积180多平方米 我国已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的木结构房屋
-
17
2.1.3两种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黄河流域—土文化 长江流域—水文化
1) 都朝地面建筑发展,成为木构架建筑发展的主要渊源 2) 各自又延续着有生命力的原始形态
穴居—窑洞建筑 巢居—干阑建筑
-
18
2.2 仰韶文化(陕西临潼 河南渑池等黄河流域)
• 围护与结构
– 土坯,夯土墙 夯筑,河南汤阴白营遗址,最早的 夯土实例
– 土坯砖,河南永城县龙山文化晚期,目前所知最早 的土坯
• 广泛使用石灰面
-
33
-
34
-
35
地面建筑
有财产的产生, 出现了双室套 家庭私间
-
36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原 始社会祭坛遗址二座
-
37
2.4 河姆渡文化(BC5000年—BC3300年)
-
22
陕西西安半 坡遗址
居住区分 为一片,每 片有一座 “大房子” 。
窖穴分布 在各房子之 间。
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图
-
23
2.2.2半穴居建筑
-
地穴 以上周围为 “木骨泥 墙”。
屋顶 和墙壁的结 合类似后来 的歇山式屋 顶。
房屋 平面布局以 火塘为中心。
24
2.2.2半穴居建筑
a半坡遗址f37
-
3
1.中国通史回顾
1.2 奴隶社会
①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②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③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④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
4
1.中国通史回顾
第2章:原始社会建筑
![第2章:原始社会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e9160c2a453610661ed9f43c.png)
帝(英文: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
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
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
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
《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
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传正月十六为伏羲氏生日,我国甘
肃天水市(伏羲故里)有伏羲文化节。
伏羲氏
河姆渡文化建筑遗迹
2 ·建筑遗迹
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 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 建筑
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 多构件上都带 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 榫卯与代表意义
广东韶关马坝仰子山
3·实例 长阳人遗址
长阳人遗址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城西南45公里、赵家堰下钟
家湾附近,关老山南坡。为一海拔约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约2
米,阔约6米,平面呈不规则状。1956年以来先后发现人类的上
颌骨和牙齿及共存的古脊椎动物等化石。经鉴定,人的上颌骨和
牙齿比之北京猿人具有显著的进步性质,但也存在着原始特征。
层年代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 母系氏族社会· 骨器有凿、锥、针、镞(zu)、耜(si),木器有茅、耜、镞 、 浆、
耜、碗。发现大量人工栽培的 水稻粒和杆。家畜有猪、狗、水牛。
1·实例 燧人氏
燧人氏,又称“燧人”,远古人 “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 熟食,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关于 他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 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 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 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 遂皇于天。”是神话中以智慧、勇 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
第2章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建筑
![第2章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64410a20a300a6c30c229f60.png)
召陈建筑遗址的瓦件
3. 瓦出现的意义
1) 提高了屋面的防水性能 2) 推动了木构架的发展 3) 改善了建筑的造型、面貌 4) 意味着陶质材料走入建筑领域
三、高台建筑
商、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室”的建 筑潮流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隶社会时期建筑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商、西周和春秋为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出现了:
1) 阶级 2) 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3) 青铜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期铁器的使用
夏商时期
宫室 陵墓
宫室(一)茅茨土阶
—华夏文明第一殿 表明: 1)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2) 单体殿屋已存在“前堂
四、奴隶社会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
1. 从构筑技术看,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并创造了大 体量的台榭建筑
2. 在木构技术方面,已开始运用斗拱,连接木构件的节 点—榫卯已做得很精巧
3. 屋顶形式已有两坡顶、攒尖顶和“四阿重屋” 4. 建筑装饰在涂饰、彩绘、雕刻、壁画等方面都有进展
战国木构榫卯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晚商青铜器
1. 近水 2. 洞口标高较高 3. 洞内较为干燥 4. 洞口背寒风 5.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
建筑最初两种形态出现-巢居、穴居。 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人为生活空间。 南方---巢居;北方---穴居。
古代文献相关的记载: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
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
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
西安半坡F1大房子
西安半坡F24
郑州大河村F1~4
2. 龙山文化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 淅川下王岗排房遗址
02第二章原始社会的建筑
![02第二章原始社会的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2b2b742f02768e9951e73887.png)
南方,巢居
2020/9/15
南方,干栏式民居
2020/9/15
干栏建筑遗址长 25m,进深 7m,朝水一面 有 1.3m 的前廊,通向各个房间。有直棂栏杆,墙 壁用木板、竹笆和芦席做成,并可抹泥;地板是 活的,上住人,下养畜。建筑下部用方、园、板 桩三种尖桩,打入地下,形成排桩,桩上架梁,铺厚 板。梁柱间开榫、卯与销钉连结,墙板用企口 搭接。(书16页图1-1)
⑵.陕西临潼姜寨 遗址,占地面积达 五万m2,有五座 大房子,围绕中心 广场呈圆形排列; 每个大房子又各 有一群(14─15个) 小房子,其房门都 朝向各自的大房
子。遗址外围有 三条防护沟;遗址 西为制陶区,东为 墓地。(教科书
17页图1-4)
2020/9/15
临潼姜寨的彩陶
2020/9/15
2020/9/15
2020/9/15
年代划分
• 1.旧石器时代: 一百七十万年前 元谋人遗址 五十万年前 北京人 一万八千年前 山顶洞人 • 2.新石器时代:(早、中、晚)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2020/9/15
分布地理位置(新石器文化时期)
• 1.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仰韶村,
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河南郑州大河村 、陕县庙底沟,山西石楼岔沟
2020/9/15
• ⑴.1933,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 ,“彩陶文化 ”, 。
距今 5000─7000 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 以从事农业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
2020/9/15
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彩陶
2020/9/15
2020/9/15
2020/9/15
2020/9/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室(二) 亳、殷墟 陵墓-妇好墓
夏商建筑成就
已出现我国古典建筑主要类型 “城以为君,郭以守民” 前朝后寝宫室布局 夯土技术进一步发展
西周、春秋时期
《考工记》的城市规划思想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 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宋人聂崇义在《三礼图》中据 《考工记》所画的王城示意图
1.
1) 大量奴隶劳动的中止
2) 木构技术的进步
1. 高台建筑的特点
1) 2)
3) 4)
以土台为核心,其外包上木构建筑 木构本身并不大,结构也简单,但外观效 果感觉很大 夯土工作量很大 形体很大,但空间不大
四、奴隶社会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
1.
2.
3. 4.
从构筑技术看,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并创造了大 体量的台榭建筑 在木构技术方面,已开始运用斗拱,连接木构件的节 点—榫卯已做得很精巧 屋顶形式已有两坡顶、攒尖顶和“四阿重屋” 建筑装饰在涂饰、彩绘、雕刻、壁画等方面都有进展
1) 阶级
2) 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3) 青铜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期铁器的使用
夏商时期
宫室 陵墓
宫室(一)茅茨土阶
—华夏文明第一殿 表明: 1)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2) 单体殿屋已存在“前堂 后室”的空间划分 3) 建筑组群呈现庭院式布 局 4) 廊庑环绕的廊院式布局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 特点:
1. 2. 3. 4. 5.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 洞内较为干燥 洞口背寒风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
建筑最初两种形态出现-巢居、穴居。 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人为生活空间。
父系氏族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
1.
建筑形态变化:
1) 出现吕字型半穴居 2) 大房子消失 3) 大型排房式住居
2. 3. 1) 2) 3) 4)
出现了私有的窖藏 技术发展 地面建筑的比重上升 白灰面的推广 土坯比例推敲合理(40×20×10㎝) 夯土
第三章
奴隶社会时期建筑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商、西周和春秋为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出现了:
瓦屋、高台建筑
一、瓦屋 二、高台建筑 三、奴隶社会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
二、瓦屋
1.
两个实例:
凤雏西周建筑遗址 召陈建筑遗址
2. 3. 4.
瓦的出现 瓦出现的意义 瓦的演变
凤雏西周建筑遗址
召陈建筑遗址
2. 瓦的出现
有各式板瓦、筒瓦,有的带柱状瓦钉,有的 带瓦环
召陈建筑遗址的瓦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瓦出现的意义
1) 2)
3)
4)
提高了屋面的防水性能 推动了木构架的发展 改善了建筑的造型、面貌 意味着陶质材料走入建筑领域
三、高台建筑
商、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室”的建 筑潮流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 筑之,数年乃成。
中山王陵园全景想像复原图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高台建筑的特点 2. 产生高台建筑的原因: 防卫上和审美上的需要 3. 到汉代以后被淘汰掉的原因:
1. 仰韶文化
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 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 西安半坡F1大房子 西安半坡F24 郑州大河村F1~4
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
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
西安半坡F1大房子
西安半坡F24
郑州大河村F1~4
2. 龙山文化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
淅川下王岗排房遗址
战国木构榫卯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晚商青铜器
绍兴战国墓出土的小铜屋
殷墟出土虎首人身大理石雕像
战国半瓦当
商、战国时的家具
第四章
封建社会初期建筑
第一节 秦代建筑——BC221~BC206年
秦咸阳宫 秦始皇陵 秦长城
第二章 原始社会时期建筑
第二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2100年)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住所(1万年前) 猿人-元谋人、蓝田人、早期的北京人 古人 -长阳人、丁村人 新人-山顶洞人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约1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家语·问礼篇》注曰:有柴谓橧,在树曰巢
《孟子》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巢居--穿斗式木构架的渊源
穴居---土木混合结构的渊源
发展形态: 原始横穴 深袋穴 半穴居
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
1)
2)
3)
4)
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 层 适合于黄土地带干燥的气候特点 对黄河流域的寒冬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 易于施工,节省空间,耗费材料最省
南方---巢居;北方---穴居。 古代文献相关的记载: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 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有巢氏”
《墨子·辞过》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
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礼记》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