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头部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层解剖-头部
(二) 基底核 basal nuclei
尾状核: (头、体、尾) 新纹状体
豆状核:
壳 苍白球
旧纹状体
杏仁体: 与内脏活动有关。 屏状核: 功能不清。
调节大幅度运动, 伤:运动增多综合征
调节小幅度运动; 伤:运动减少综合征
(三) 白质 white matter
包括连合系、联络系和投射系。
侧脑室 室第间四孔脑室 第三脑室
外侧中孔脑水管 第四脑第室四脑室
脉络丛
正中孔
侧脑室
前 角
中央部
后 角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下角
第五脑室 即透明隔腔。 第六脑室 又称 Verga 腔,穹窿脑室或三角脑室,位于
穹窿连合与胼胝体之间的一个水平裂隙。
胼胝体 穹窿体
胼胝 体
穹窿脑室 穹窿连合
透明隔
2. 眦耳线(canthomeatal line, CML) 或眶耳线( orbitomeatal line, OML) , 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颅脑水平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3. 上眶耳线(supraorbitomeatal line, SML) , 为眶上缘中 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此线与颅底平面大致平行,因此 ,采用 SML 扫描,可减少颅底骨结构的伪影;有利于颅 后窝结构的显示。
03 经顶枕沟上份的横断面
9. 髂内侧回 10. 扣带回 11. 楔前叶 12. 枕叶 13. 额上回 14. 额中回 15. 中央前回 16. 中央后回 17. 顶下小叶
04 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面
1. 上矢状窦 2. 扣带沟 3. 顶下沟 4. 顶枕沟 5. 额上沟 6. 额下沟 7. 中央沟
穹窿
穹窿脚
海马伞
(五)硬脑膜隔和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乙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小脑幕 小脑幕切迹
大脑镰
海绵窦
海绵窦内有颈内 动脉、展神经通过; 窦的侧壁有动眼神 经、滑车神经、眼 神经、上颌神经通 过。
脑垂体
海绵窦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颈内动脉
展神经
蛛网膜下池 蛛网膜下隙
在某些部位扩大, 称为蛛网膜下池.
07 经上丘和后连合层面
07 经上丘和后连合层面
17. 额上回 18. 额中回 19. 额下回 20. 中央前回 21. 中央后回 22. 颞上回 23. 颞中回 24. 侧副隆起 25. 海马旁回 26. 侧脑室前角 27. 室间孔 28. 丘脑间粘合 29. 第3脑室 30. 侧脑室后角
(3) 损伤表现: 对侧肢体偏瘫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
(四)脑室 cerebral ventricles
侧脑室是位于大脑半球深部的腔隙,左右各 一,略呈“C”字形,内含脑脊液,分为四部:
前角:位于额叶内 中央部:位于顶叶 后角:深入枕叶 下角:深入颞叶
侧脑室的中央部和 下角中有脉络丛,可产 生脑脊液;脑脊液经室 间孔流向第三脑室。
RBL CML SML
Biblioteka Baidu
4. 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 line):为经过前连合( anterior commissure, AC)后缘中点和后连合 (posterior commissure, PC)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 AC-PC线。脑立体定位手术和X刀,γ刀治疗多以此线 为准。
(二)头部横断层解剖
上部断层:胼胝体以上层面,主要是中央沟、顶 枕沟的识别,以区分额、顶、枕叶。
中部断层:胼胝体以下层面,有内囊及左右侧脑 室、第三脑室。以内囊为中心,主要 识别内囊及其周围结构。
下部断层:脑干出现层面,主要识别中脑、脑桥、 延髓的形态及毗邻结构。
01 经中央旁小叶上份的横断层
1. 硬脑膜 2. 上矢状窦 3. 大脑镰 4. 中央沟 5. 中央前回 6. 中央后回 7. 额上回 8. 额内侧回 9. 顶内沟 10. 顶上小叶 11. 顶下小叶
交叉池 脚间池
桥池
(环池) 上池 小脑延髓池
二、人体头部的横断层解剖
(一)头部断面解剖常用的基线
1. Reid 基线 ( Reid’s base line, RBL), 即下眶耳线, 也称为 人类学基线,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头部断层标 本多以此线为准,每层10 mm,分别向上、向下切割。
02 经中央旁小叶下份的横断面
1. 硬脑膜 2. 上矢状窦 3. 大脑镰 4. 中央前回 5. 中央后回 6. 额上回 7. 额中回 8. 顶内沟 9. 顶上小叶 10.顶下小叶 11.顶枕沟 12. 楔前叶 13. 楔叶
03 经顶枕沟上份的横断面
1. 大脑镰 2. 上矢状窦 3. 扣带沟 4. 顶下沟 5. 顶枕沟 6. 额上沟 7. 中央沟 8. 顶内沟
内囊 internal capsule
(1)定义:是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由上下行 的纤维构成的白质板,可分为三部分,即:内囊前脚、内囊 后脚与内囊膝。
前脚
膝
后脚
(2) 通过的纤维束:
内囊前脚:丘脑前辐射、额桥束
内囊膝: 皮质核束
内囊后脚: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听辐射
04 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面
8.髂内侧回 9. 扣带回 10. 楔前叶 11. 楔叶 12. 额上回 13. 额中回 14. 中央前回 15. 中央后回 16.缘上回 17. 角回 18. 半卵圆中心
05 经胼胝体干的横断面
1. 胼胝体干 2. 胼胝体压部 3. 枕钳 4. 视辐射 5. 额钳 6. 扣带沟 7. 距状沟前部 8. 距状沟后部 9. 额上沟 10. 额下沟 11. 中央前沟 12. 中央沟 13. 外侧沟
1. 连合系: 指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包括胼 胝体、前连合、穹隆连合等。
前连合 穹隆连合
胼胝体
2. 联络系 连接同侧大脑半球各个脑叶或脑回之间的纤维。
弓状纤维 上纵束 下纵束 钩束 扣带
上纵束 钩束
弓状纤维 扣带 下纵束
3. 投射系:
是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 维绝大部分经过内囊。
05 经胼胝体干的横断面
14. 额上回 15. 额中回 16. 额下回 17. 中央前回 18. 中央后回 19. 缘上回 20. 角回 21. 扣带回 22. 扣带回峡 23. 舌回 24. 楔叶
1. 上矢状窦 2. 直窦 3. 窦汇 4. 胼胝体膝 5. 上丘 6. 尾状核头 7. 背侧丘脑 8. 豆状核 9. 内囊前肢 10. 内囊膝 11. 内囊后肢 12. 扣带沟 13. 侧副沟 14. 额上沟 15. 额下沟 16. 中央沟
(二) 基底核 basal nuclei
尾状核: (头、体、尾) 新纹状体
豆状核:
壳 苍白球
旧纹状体
杏仁体: 与内脏活动有关。 屏状核: 功能不清。
调节大幅度运动, 伤:运动增多综合征
调节小幅度运动; 伤:运动减少综合征
(三) 白质 white matter
包括连合系、联络系和投射系。
侧脑室 室第间四孔脑室 第三脑室
外侧中孔脑水管 第四脑第室四脑室
脉络丛
正中孔
侧脑室
前 角
中央部
后 角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下角
第五脑室 即透明隔腔。 第六脑室 又称 Verga 腔,穹窿脑室或三角脑室,位于
穹窿连合与胼胝体之间的一个水平裂隙。
胼胝体 穹窿体
胼胝 体
穹窿脑室 穹窿连合
透明隔
2. 眦耳线(canthomeatal line, CML) 或眶耳线( orbitomeatal line, OML) , 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颅脑水平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3. 上眶耳线(supraorbitomeatal line, SML) , 为眶上缘中 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此线与颅底平面大致平行,因此 ,采用 SML 扫描,可减少颅底骨结构的伪影;有利于颅 后窝结构的显示。
03 经顶枕沟上份的横断面
9. 髂内侧回 10. 扣带回 11. 楔前叶 12. 枕叶 13. 额上回 14. 额中回 15. 中央前回 16. 中央后回 17. 顶下小叶
04 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面
1. 上矢状窦 2. 扣带沟 3. 顶下沟 4. 顶枕沟 5. 额上沟 6. 额下沟 7. 中央沟
穹窿
穹窿脚
海马伞
(五)硬脑膜隔和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乙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小脑幕 小脑幕切迹
大脑镰
海绵窦
海绵窦内有颈内 动脉、展神经通过; 窦的侧壁有动眼神 经、滑车神经、眼 神经、上颌神经通 过。
脑垂体
海绵窦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颈内动脉
展神经
蛛网膜下池 蛛网膜下隙
在某些部位扩大, 称为蛛网膜下池.
07 经上丘和后连合层面
07 经上丘和后连合层面
17. 额上回 18. 额中回 19. 额下回 20. 中央前回 21. 中央后回 22. 颞上回 23. 颞中回 24. 侧副隆起 25. 海马旁回 26. 侧脑室前角 27. 室间孔 28. 丘脑间粘合 29. 第3脑室 30. 侧脑室后角
(3) 损伤表现: 对侧肢体偏瘫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
(四)脑室 cerebral ventricles
侧脑室是位于大脑半球深部的腔隙,左右各 一,略呈“C”字形,内含脑脊液,分为四部:
前角:位于额叶内 中央部:位于顶叶 后角:深入枕叶 下角:深入颞叶
侧脑室的中央部和 下角中有脉络丛,可产 生脑脊液;脑脊液经室 间孔流向第三脑室。
RBL CML SML
Biblioteka Baidu
4. 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 line):为经过前连合( anterior commissure, AC)后缘中点和后连合 (posterior commissure, PC)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 AC-PC线。脑立体定位手术和X刀,γ刀治疗多以此线 为准。
(二)头部横断层解剖
上部断层:胼胝体以上层面,主要是中央沟、顶 枕沟的识别,以区分额、顶、枕叶。
中部断层:胼胝体以下层面,有内囊及左右侧脑 室、第三脑室。以内囊为中心,主要 识别内囊及其周围结构。
下部断层:脑干出现层面,主要识别中脑、脑桥、 延髓的形态及毗邻结构。
01 经中央旁小叶上份的横断层
1. 硬脑膜 2. 上矢状窦 3. 大脑镰 4. 中央沟 5. 中央前回 6. 中央后回 7. 额上回 8. 额内侧回 9. 顶内沟 10. 顶上小叶 11. 顶下小叶
交叉池 脚间池
桥池
(环池) 上池 小脑延髓池
二、人体头部的横断层解剖
(一)头部断面解剖常用的基线
1. Reid 基线 ( Reid’s base line, RBL), 即下眶耳线, 也称为 人类学基线,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头部断层标 本多以此线为准,每层10 mm,分别向上、向下切割。
02 经中央旁小叶下份的横断面
1. 硬脑膜 2. 上矢状窦 3. 大脑镰 4. 中央前回 5. 中央后回 6. 额上回 7. 额中回 8. 顶内沟 9. 顶上小叶 10.顶下小叶 11.顶枕沟 12. 楔前叶 13. 楔叶
03 经顶枕沟上份的横断面
1. 大脑镰 2. 上矢状窦 3. 扣带沟 4. 顶下沟 5. 顶枕沟 6. 额上沟 7. 中央沟 8. 顶内沟
内囊 internal capsule
(1)定义:是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由上下行 的纤维构成的白质板,可分为三部分,即:内囊前脚、内囊 后脚与内囊膝。
前脚
膝
后脚
(2) 通过的纤维束:
内囊前脚:丘脑前辐射、额桥束
内囊膝: 皮质核束
内囊后脚: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听辐射
04 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面
8.髂内侧回 9. 扣带回 10. 楔前叶 11. 楔叶 12. 额上回 13. 额中回 14. 中央前回 15. 中央后回 16.缘上回 17. 角回 18. 半卵圆中心
05 经胼胝体干的横断面
1. 胼胝体干 2. 胼胝体压部 3. 枕钳 4. 视辐射 5. 额钳 6. 扣带沟 7. 距状沟前部 8. 距状沟后部 9. 额上沟 10. 额下沟 11. 中央前沟 12. 中央沟 13. 外侧沟
1. 连合系: 指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包括胼 胝体、前连合、穹隆连合等。
前连合 穹隆连合
胼胝体
2. 联络系 连接同侧大脑半球各个脑叶或脑回之间的纤维。
弓状纤维 上纵束 下纵束 钩束 扣带
上纵束 钩束
弓状纤维 扣带 下纵束
3. 投射系:
是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 维绝大部分经过内囊。
05 经胼胝体干的横断面
14. 额上回 15. 额中回 16. 额下回 17. 中央前回 18. 中央后回 19. 缘上回 20. 角回 21. 扣带回 22. 扣带回峡 23. 舌回 24. 楔叶
1. 上矢状窦 2. 直窦 3. 窦汇 4. 胼胝体膝 5. 上丘 6. 尾状核头 7. 背侧丘脑 8. 豆状核 9. 内囊前肢 10. 内囊膝 11. 内囊后肢 12. 扣带沟 13. 侧副沟 14. 额上沟 15. 额下沟 16. 中央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