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教育与校园环境优化
学生品德与环境建设管理制度
学生品德与环境建设管理制度一、学生品德的重要性学生品德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良好的品德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对学生的期待。
在一个良好的品德环境中,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合作、助人为乐的品质,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生品德与环境建设的互动关系学生品德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环境支持。
良好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同时,学生的品德表现也会影响整个环境的建设。
通过构建良好的环境,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价值观。
三、学校作为品德建设的主导者学校是学生品德建设的重要场所,也是品德建设的主导者。
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品德规范和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品德的榜样。
四、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品德建设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品德的第一课堂,家长的关注和指导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至关重要。
社会则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培养机会和挑战,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学生可以锻炼品德,增长见识。
五、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品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实施。
例如,可以通过开展品德教育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道德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品德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品德表现进行认可和奖励。
六、文化传统对品德建设的影响文化传统对品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伦道德、仁爱之心等价值观念,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七、责任与义务的培养责任与义务是学生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班级职务、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意识。
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会体会到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品德品质。
八、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管理制度是学校品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品德表现进行约束和引导。
高校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及改进对策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J ournal of J iamus i Education Ins titute62010年第5期总第101期No.5.2010Sum 101高校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及改进对策徐 静(四川省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摘 要:高校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同时对高校德育活动和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影响也很明显,故本文对此加以重点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突出强调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校环境;德育教育;校园文化中图分类号:G 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5-0296-01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徐 静(),女,四川夹江人,硕士,西昌学院教师,从事高教方向的研究。
一、高校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1.校园物质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是学校环境中的硬件建设部分。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物质条件的建设,学校设施齐备、条件优越容易鼓舞学生的士气,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相反则容易使学生有失败感,自暴自弃。
目前总体经费不足,国家教育投资又明显倾向于一些重点大学,造成了教育内部贫富悬殊。
二是空间关系,一个办公楼占据耀眼位置、教学空间相对被冷落的学校,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权力之上的价值观教育,不少高校恰恰出现此种情况。
2.对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谁拥有足够的办学空间,谁就可以吸纳更多生源,其规模效益就能突出。
由于过去招生规模小,学校基础设施尚能敷衍。
扩招后,大量学生涌入校园,给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管理力量、制度建设造成巨大的压力,各高校主要的精力用在应对扩招的压力上,较少用于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有盲目跟风、贪大求高的现象,而且一般都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顾不上校园文化建设。
新校区建成后,基础设施方面一般能一步到位,但缺乏大学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与高素质的教师以及和师兄师姐的接触与交流普遍偏少,缺乏人文关怀和大学精神的熏陶。
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策略
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
学校德育环境优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文明。
本文将就如何优化学校德育环境进行探讨。
一、加强德育教育,注重思想启蒙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的核心任务是要加强德育教育。
我们既要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德育的教育要求,也要从思想启蒙入手,让学生在思维和认知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生学习生涯中,在教育的各环节中渗透,学校应制定全面的德育计划和教育方案,让德育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德育管理,监督和指导学生行为德育管理同样是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的重要任务。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明确德育工作的职责和分工,通过不同载体的方式推广德育思想。
其中,班主任是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人物和重要责任人。
班主任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良好品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公德、守纪律、文明交往、感恩父母、向善向上等良好行为习惯,力求将德育管理和课堂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塑造健康校园文化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品质。
学校应该注重建设学生自治、文明礼仪、环保健康、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受到德育的氛围,培养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能力。
四、注重德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活动是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德育讲座、文明礼仪比赛、志愿服务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习社会道德知识,提升自我意识、责任感和主动服务意识。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个人优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家庭是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与学校进行积极的沟通。
以德治校,努力构建和谐校园论文
以德治校,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造就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国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学生管理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实现以“德育为先”、“多育并举”的全面素质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培养严于律己,踏实做人,勤奋做事的作风。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为基础,包括:1.加强主人翁意识及公民意识教育,培养遵守社会公德,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学生;2.加强情感教育,培养有爱心、善于沟通,具有合作能力的学生;3.加强环保意识、卫生意识教育,培养具有良好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的学生;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心态,身心健康的学生;5.加强职业道德意识、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教育,培养自立自强、爱岗敬业的优秀学生。
一、以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为基础,使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建立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完善有效的工作制度,包括行政职能科室岗位责任及工作制度、班主任岗位责任及工作制度、任课教师岗位职责及工作制度,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干部、学生评优奖励制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制度,学生会、团委会工作等制度。
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奖惩机制。
定期研究工作,部署任务,落实措施,检查评估。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学生管理职能科室及班主任队伍建设。
现代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了学生管理工作新的挑战及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学生管理职能科室及班主任工作应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由单纯管理型向终合服务型转化。
试论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环境建设
。收 期〕 06一 03 〔 稿日 加 04一 t作者简介〕 房秀全(196 一 , 蒙古族, 5 ) 男, 内蒙古科左中旗人, 内蒙古民 族大学副教授, 法学硕士, 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道
德教育研究。
89
与发展是一个过程, 具有长期性、 渐进性、 无止境性
育因素的无系统性、 不协调性, 这种不系统、 不协调
往往导致各种德育影响的相互— 大学生产生 思想混乱, 导致负效应。因此, 必须协调各种德育环 境因素, 使社会环境、 校园环境、 家庭环境、 媒体舆论 环境等各种环境因素密切配合, 加强相互沟通, 协调 一致, 形成一种具有影响的整合力。
马克思曾经指出:“ 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
造 ” 伍 在德育过程中, 人。 9 J l ) ( 2 环境与人的关系是辩
证的关系。 一方面, 人生活在环境中, 一刻也离不开 环境的影响,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受到 环境的制约、 感染和熏陶, 因此环境创造人、 决定人。 另一方面, 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的同时并不是消极 的、 被动的, 而是积极的、 能动的。 人不仅对不同的 环境的影响感受不同, 就是在同一环境的影响下, 不 同的 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人可以选择环境, 也可 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环境、 创造环境。这种人与环 境的辩证关系, 是我们建设德育环境的理论支撑。 高校德育环境建设有两种含义:其一指高校现 有环境的利用, 即赋予高校现有的物质环境和精神 环境以 德育的意义, 如有些高校给教学楼、 图书馆冠 以“ 园丁楼”“ 、创新楼”“ 、博学楼” 等意义深远的楼 名, 使之具有激励学生奋发学习、自 强不息的功能。 其二指高校德育环境的创建, 特别是校园文化的创 建, 如在各地高校中普遍开展的文明校园建设活动 等。 那么, 在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加强高校德育环境 建设呢? 笔者认为, 首先要明确加强高校德育环境 建设的 原则, 其次要研究探索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 设的途径, 再次要营造有利于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 设的良 好工作氛围。
学生德育与文明校园建设方案
学生德育与文明校园建设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德育在教育体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构建一个文明校园,教育部门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学生德育与文明校园建设方案。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回答,旨在探讨学生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进文明校园的建设。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学生德育的核心内容。
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道德操守。
例如,开设关于公民道德、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等课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加强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加强班级管理是实现文明校园的基础。
班主任可以制定班规班纪,明确学生在校园内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
同时,班主任还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艺修养和审美能力。
例如,举办音乐会、戏剧表演和艺术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和价值。
四、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学生自治组织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华。
通过参与学生自治组织,学生可以学会民主协商、团结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师生沟通师生沟通是学生德育和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推进德育工作。
学校可以开设师生座谈会,鼓励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建议,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
六、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德育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影响。
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提供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文化场所。
同时,加强校园卫生管理和绿化工作,营造整洁、安全、美丽的校园环境。
七、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是学生德育和文明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
学校应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通过开展消防演练、安全知识讲座和安全教育培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学校德育与文明校园建设方案
学校德育与文明校园建设方案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教育的多元化,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优秀的文明素养,学校需要制定全面而有效的德育与文明校园建设方案。
二、德育目标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良好品德、积极向上、自信、有责任感的公民。
在学校德育方案中,应明确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和公民意识等。
三、课程设置学校应该针对每个年龄段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德育课程。
对于小学生,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设关于基本道德规范的课程。
中学生则可以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道德伦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规范行为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促使学生自觉遵守。
这些规范可以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守时守纪等方面。
通过规范行为的塑造,学生将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
五、活动组织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各类德育活动,例如有关礼仪、交往、互助等方面的培训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演讲比赛等。
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培养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六、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学校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信任、尊重和关爱的氛围。
教师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七、社会参与学校应该积极与社会机构、家长等合作,共同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
与社会资源的互动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并将学校德育工作融入社会全局。
八、环境创设文明校园建设是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
学校应该创建整洁、美丽的校园,设置文明标语和相关教育宣传,让学生在美好环境中感受到文明的力量。
九、奖惩机制学校应制定明确的奖惩机制,激励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进步,同时对违反规定和行为不端的学生进行适当处理。
奖惩机制的建立将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十、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基因库。
学校应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学校与家庭可以持续沟通,分享学生的情况,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提供家庭教育的支持。
学校环境与高校德育环境建设
基础 理论 研 讨
学 校环填与高校德胄环壤建设
湖 南工 学院 尹强 明
[ 摘 要] 高校 德 育环 境 是 教 育 环 境 的 一 个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指 高校 德 育所 面 对 的 , 绕 在 大 学 生 周 围 , 响 其 思想 、 治 、 德 观 念 是 环 影 政 道 形成和发展 的外部条件与 因素的总和。不论是从理论上讲 , 还是从 实践上讲 , 学校环境 与社会环境相 比, 在其环境建设上 , 学校环境
一
、
Hale Waihona Puke 一系 I J 宏观的社 会环境对人 仃思想行 为和思想政 治教育的影响一般是通 J 过 微 观 环境 实现 的 。 在 微 观 环 境 中 , 其是 学 校环 境 对 学 生 的思 想 和 而 尤 行为产生更 为直接 的影响 。 这种影响在高等学校表现尤 为突出。 不论是 从理论上讲 , 是从 实践上讲 , 还 学校环境 与社 会环境相 比, 在其环境建 设 j, 校 环 境 的建 设 具 有 相 对 独 立 的 自 主性 和可 控 制性 。 所 以 , 校 :学 高 德 育 环境 的建 设 , 重 点 放 存 学 校 环境 的 建设 上 。 应 学校 的主要职能就是利用一定 的教育 没施 和选定 的环境 来教育学 生, 使之成 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特有 的社会职能和优势 它 条件决定 了它对 于学生思想政 治道德素质 的培育 负有特殊 的职 责 , 发 挥着独特的作用 。 校园环境作为德育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对学生的 思 想 政 治 品德 形 成 发 展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高校 德 育 的学 校 环 境 , 指 学 校 是 的 校 园 、 职 工 、 育 内容 、 园 文 化 、 风 、 风 、 教 教 校 校 教 学风 等 诸 多 因 素 构 成 的境 况 。归 纳 起 来 , 校 德 育 的 学 校 环 境 主 要 包 括 校 园物 质 环境 、 园 高 校 文化 环 境 和 校 园人 际 环 境 。 校 园物 质 环 境 ,是 指 校 园 内 对 学 生 的学 习和 生 活 产 生 影 响 的 一 切 物质 条 件 的 总 和 。 括 学校 的 自然 地 理 环 境 、 容 校 貌 、 园 规 划 布 局 、 包 校 校 校内景观绿化 、 各类建筑雕塑 等方 面的状况 。 校园物质环境既是学校生 存发展 的基本条件 , 又是精神环境 中各种 冈素 的载体 。 学校的德育不能 离开特定的校园环境 而进行 。 学校 的师生员工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主体, 他们既是校园环境 的创造 者, 又是校 园环境 的审美者和享受者。校园环 境, 如果能够匠心独运地按照有 利于育人的要求 , 遵循德育规律加 以精 心设计构造 ,就会赋予其 生命 的灵性 ,丰富人文底蕴和 自然 和谐 的美 感。身处这样的环境 , 不仅有利 于控 制情绪 、 调适行为 、 陶冶情操 、 美化 心灵 , 还可以启迪智慧 , 激发灵感 , 使学 生的精神生活 时时感到美 的升 华。 校园文化环境从 广义上讲 , 是指师生员工在学校教学 、 工作 、 学习过 程中共 同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这里是指狭义 的校园文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开发德育隐性课程资源
生活的激情 , 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意识、 民族意识 , 使他 们 的身 心 在丰富多彩 的校 园文化环境 中受 到 良好 的感染和熏陶 , 人文素 质 得到 不断培养 和完善 。学 生长期置 身于 良好 的校 园文化 环 境, 便会 陶冶情 操, 净化心灵 , 它能给人以启迪 , 催人以奋进 , 学
的统 一 、 的 享 受 。 校 园 内绿 树 成 荫 , 春 葱 茏 滴 翠 、 夏 浓 阴 美 阳 盛
1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 , 促进 良好师生关系形成 , 营造一 个 良好 的“ 的环境 ” 人 。优化集体 内部 的人 际关系 , 在教师 中树 立 良好 的师德形象 , 敬业爱 生, 加强师生之 间的人 际沟通 , 增进 彼此 了解 , 建立新 型的师 生关系 , 对促进学 生对学校 的认 同感 和 归属感 , 增强集体意识 , 养主人翁精神 十分重要 。 培 学校始终 要把师德教 育放在 首位 , 教师要 以“ ” “ ” 影响感染 学生 德 育 德 ,
围 , 移 默 化 中陶 冶 学 生 的情 操 , 造 学 生 美 好 的心 灵 。 设 优 潜 塑 心 布 置 , 力 创 造 优 美 的校 抓 努
园环境 , 充分发挥它 的隐性课程 的作用 。要创设各种文化设施 , 开辟 阅报栏 、 黑板报、 图书室、 阅览室 、 团活动室 、 德育展览室等 思 想、 文化教育 阵地 ; 悬挂张 贴名人 、 言挂 图、 出学生书画 名 展 作 品; 开辟图书角、 外语 角、 知识长廊 。使 学校 的每 个角落 都成
爱 同学 、 老 师 、 父母 、 集 体 、 人民 、 祖 国 。 要 养成 以诚 爱 爱 爱 爱 爱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一、课程教学融入德育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课程教学是首要的实施途径。
学校应将德育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
1. 制定德育教育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明确德育教育目标,确保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实施。
2. 整合课程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内容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3. 创设情境教学: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道德行为,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道德成长的氛围。
1. 弘扬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尊重师长、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2. 开展主题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德育主题月、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然地接受德育教育。
三、家庭教育协同家庭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与家庭建立紧密联系,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1. 加强家校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德育意识,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2. 指导家庭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为家长提供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3. 家庭实践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德育实践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共同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四、社会实践锻炼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1. 定期组织社会实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支教活动等。
2. 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行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3. 社会实践评价:建立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学生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在当今社会,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校园文化水平,我们提出以下活动方案。
一、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每月组织一次道德讲堂,通过讲解案例、道德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二、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集中体现。
我们将组织一系列文化活动,如校园音乐会、文艺演出等,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意识。
三、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志愿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有效途径。
我们将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公益等志愿活动,让他们深入了解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
四、提供个人成长的机会个人成长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我们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为他们提供展示个人才华和实践能力的平台。
五、推行学生自律管理学生自律管理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关键。
我们将组织学生参与学生自治组织,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是学生道德素养和品德形成的基础。
我们将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培训,为家长提供一系列教育知识和亲子教育的指导,促进家校合作。
七、开展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美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将增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更多艺术交流和创作的机会。
八、组织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
我们将组织各类体育赛事和运动会,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九、加强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学生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我们将加强学生干部培训,提高他们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华,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和互助合作。
十、开展读书活动读书是培养学生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将建立学校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图书讲座等,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精心打造校园文化 构建良好育人环境——刍议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
1美 化 校 园 环 境 .
德 育 工作 也在 发 生 深 刻 变革 校 以 我
新 课 改 理 念为 指 导 . 以加 强 校 园文 化
建 设 为 突 破 口 . 化 校 园环 境 . 建 优 创
天 . 小 为 我 自豪 ” 实 的教 育 . 之 产 生 使
自豪 感 与 责 任 感 低 年 级 教 学 楼 前 .
、
优 化 校 园 文 化 , 挥 浸 润 发
功 效
学 校 的 环 境 文 化 是 无 声 的 思 想
校 园文 化 以理 想 的 校 园 环境 、 浓
郁 的 文化 氛 围 、 完善 的教 育 设 施 为 载
体 . 学 生 产生 有 益 的影 响 。新 课 改 对
工 作 园 每 一处 环 境 的设 计都 应 融 校
治 校 方 略
构建 良好育人环境
刍议 校 园文 化 建 设 与 德 育 工 作
福 建 邵 武 市 实验 小 学 赵 志 华
德 育 工作 是 学 校 的 “ 魂 工 程 ” 灵 .
是 大 力 推进 精 神 文 明 建 设 的 核 心 内
具 有 个 性 的学 校 制 度 文 化 和 管 理 文
多 彩 文 化 .调 整 和 充 实 了德 育 内 容 . 改 进 了德 育 工 作 的方 式 、 法 . 效 方 有
者 。 每 间教 室 有 班 训 . “ 真 知 . 如 求 做
真 人 ” 自尊 、 “ 自爱 、 自强 、 自立 ” ; 等 或 名 言 警 句 . “ 识 就 是 力 量 ‘ 能 如 知 勤 补拙” 等 每条 走 廊 的 墙 面 . 都悬 挂 也 了 学生 自行 创 作 . 有 鲜 明 主题 和教 带 育 内容 的字 画 “ 风 潜 入夜 . 随 润物 细
论高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
于该法人是 当地政府还是各级 政府的旅游管理部 门或旅 游公 司
必须正视旅游规划可能造成 的直 接或 间接经济损失 ,必须
并不重要 ,只要 明确代表国家 、关键 在于能够理顺和明确各级 建立合理 的赔偿制度 ,保护产权 ,让 中国旅游业发展契约受到 政府在旅游产权管理上的关系。根据我 国旅游资源 国家垄断与 真正保护 。旅游规划 同时也是一项社 会活 动 ,是广 大公众应当 谁投 资、谁收益 的原则 ,保证旅游规划的有效实施 ,充分发挥 参与 的社会实践 。由于资本的影响力往往要通过某种渠道影响 旅 游资源利 用程度及其 良好的外部效果 ,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可 到政府及其旅游管理部 门,进而影响旅游规划 ,使规划 向资本 靠度 , 针对 目前我 国旅游资源产权分离过于笼统和简单的状况 , 利益倾斜 ,这是一种现实 ,而政府部门为了顾及公众 ,反映公
校 园规划布局、 内景观绿化、 校 各类建筑雕塑等方面的状况。 校 负面 影响。可感 性特 征要求我们要 系统 地看待高校德育环境 , 园物质环境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又是精神环境中各 注意 到它的不 同层面不 同类别的所有因素 ,全面 营造 良好的高
种 因素 的载体 。校 园环境如果能够 匠心 独运地按照有利于育人 校德 育环境 , 以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德育的顺利开展。
德育活动及德育对象的主要 实践范 围进行划分 ,分为社会环境 和学校环境两大部 分 ,社会环境 主要包括 经济 环境 、政治环境
人 际关系主要是指教职工 与教职工之 间 、教职工与学生之 间、
和文化环境 ,学校环境 指校 园物质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 学生 与学 生之 间的关系 ,核心是指教 师与学生之 间的关系。校 园人 际环境对学生 的思想道德影响集中表现 为教书育人 、管理 人 际环 境 。
以环境道德教育促进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活 、休憩 、安全等设备设施 ,以及校 园雕塑 、花 圃等 ,是 构成学校育人环境 的物质基础 。校舍 是从 事教育活动的物
质保证 ,因而 也是 校 园环境 文 化硬 件 中的 基本 部 分。优
美 、洁净 、舒适的校舍直接影 响着学生 的身心健康 。学校 图书馆 、电化教 室 和阅览 室 是校 园文化 设施 中 的首 要部 分 ,它们是先哲遗作和现 代文化科学发展成 果的宝库。 同 时陈列室和展览馆也 是校 园文化设施 的重要 部分。
3 .活动环 境文化 系统 校 园环境文化包括很多实践性 的课外活动 ,这里包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课堂活动 、体育活动 、文娱活 动、艺术节 、各种竞赛
、
校园环境文化的 内涵
活动 、板报展评活动 、审美活动 、社 会实践活动 、书 画艺 术活动等等 。这些 课 外 活动 具 有 实践 性 、群 体性 、竞 技 性 、创造性等特点 ,使校园形成教育 的积极热烈 的氛 围。
学校党 、团和行政体 系中的基层组织 ,少先 队 ,各 种
群众性文化 、学术 、社 会活动组 织等构成 校 园组 织 网络。 校 园组织 网络从不 同角度 在不 同层 面为学校 教育活动提供
组织保证 ,是重要 的育人环境 因素 。同时 ,组织 环境 文化 系统还包括各种形式 的制 度 ,比如 ,行为规 范体系和管理 制度体系 。行为规范是外化 的价值 观 ,它控 制、规 范着人
以环 境 道 德教 育 促 进 校 园环 境 文 化 建 设
杜 春 娥
( 阳师范 大 学马克 思主 义 学 院,辽 宁 沈 阳 10 3 ) 沈 10 4
[ 摘 要 ]环境道德教育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素质教 育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它有 助于 形成 良好 的德育 环境。从 环境道德教育人手 ,开展校 园环境 文化建设 的途径有 :建设原 生态校园 ,创造天然 的 校 园环境育 人空 问 ;提高教职工队伍环境道德素质 ,营 造校 园环境 的德育 氛围 ;开展有关 环境道德教育 的节 日 和 实践 活动 ,活跃校园环境文化气氛 ;设立遵守环境道德规 范的监督 机制和评价机 制 ,形 成优 良校风 。 [ 关键词 ]校 园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道德教育 ;育人 环境 [ 中图分类号 ]G 67 [ 4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 编号] 17 0 7 (0 6)0 0 7 — 3 6 3— 2 5 2 0 4— 0 1 0 环境道德教 育是校 园环境文 化建设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也 是素 质教育 的重要组成 部分 ,它 是指 一定的社会为 了使 人们在生态 活动中遵循生 态道德 行为 的基 本原 则和规 范 , 自觉地履行维护 生态平衡 的义务 ,有组织 、有计划 的对人 们施加 系统 的生 态道德影 响 的一种活 动。由此 可 以看 出, 在校 园内开展环 境 道德 教育 ,有 助 于完善 学生 的道 德 品 质,它 的 目标 与校 园环 境 文化建 设 的 目标 是 一致 的。因 此 ,学校可 以从环境 道德 教育人手 ,开展校 园环境文化建
加强小学德育工作,优化学生育德环境-教育文档
加强小学德育工作,优化学生育德环境一、以新理念引导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
学校在学生德育工作中要确立四个理念,真正履行好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动力和保证职能。
1、确立“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理念学校要确立“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
要将教育价值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上,积极倡导“尊重个性差异,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的观念,让德育回归本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接受正面的德育教育。
2、确立“德育渗透,实践体验”的理念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学校应让德育渗透进课堂、进课程、进活动,增强实践性体验教学的比重,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求感悟,在活动之余有所反思,在情境中自主体验,从而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3、树立“育人为本,为人师表”的理念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主体。
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成效,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因此,学校不但要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还要把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4、构建“德育网络,全员育人”的理念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空间,学校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学生德育教育的责任;家庭、社会是学生校外不可或缺的学习空间,家长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决定着学生德育的归属感,社会的舆论导向决定着学生对学校德育的认同感。
因而,要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教育联系起来,构建一体化的德育模式,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二、多渠道融入,营造良好的育德环境,用优质的德育工作教育人(一)融入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学校蕴涵的德育资源,实现渗透式教育学科是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各类课程及实施的各科教师,因而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无疑是挖掘出德育的一个巨大资源宝库。
树立”环境育人“观念,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树立“环境育人”观念,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班王怡雯100110978【摘要】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环境因素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对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
由于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就成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首要并且也是重要的场所,必须要秉持着“环境育人”的理念,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
本文将阐述校园环境建设与德育的关系,并且就如何构建良好有效的育人环境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校园环境环境育人有人说过,校园环境犹如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德育课程的隐性资源,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同化等方面的功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所以,要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在开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一、校园环境概述(一)校园环境的内涵校园环境广义上课分为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前者包括校舍建筑、绿化环境,以及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运动器材等一系列需要有物质基础构成的环境。
后者则指学校办学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约定俗成的习惯以及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建设受人文因素影响所构成的环境。
故本文也将从这两方面展开与论述。
1.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设施,既是学校开展各式活动的空间前提,同时又是学校独有的物质文化特征的体现。
因此,常常会将称她为“会说话的空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学校外部环境,主要涵盖校舍建筑(教学楼、图书馆、操场、宿舍、食堂等)以及学校绿化。
(2)校园雕塑,有纪念性雕塑、象征性雕塑、装饰性雕塑等。
(3)标志性物质环境,即校服、校旗、校徽等。
(4)教室环境,包括教室的空间、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放等。
优化德育资源打造成功德育
等公民道德建设活动, 我们要大力宣传助人为乐精神, 大力 倡导共创一片蓝天的爱心教育。 二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如 校训、 校风、 学风、 教风建设, 树立身正为范师德风范, 更新
办学理念 、 营造正确的校园文化氛围等。 四、 讲究策略, 优化德育方法资源。 德育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实际效 果, 通常我们把德育的过程看成一个单纯的知识 、 能力教育 的过程, 因而以说教为主, 为塑造我们 自己心 目中的学生而
提倡“ 在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进步, 在社会中成长” 的德
育活动实践。三是积极创建文明校园。校园是社会组成部 分,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美化、 绿化、 优化校园环境, 使
它成为师生学习的精神家园, 这能潜移默化学生的行为, 改
变学生的品德。 三、 大力弘扬, 优化德育文化资源。 文化在于对人心灵的熏陶, 文化在于对人情感的改造。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 让我们感到自 , 豪 也要求我们努 力去学习、 去体验、 去改造。 对于未成年人, 什么叫文化他们 理解不透 , 但能感悟它的魅力。关注文化建设 、 关注学生健 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对学校而言, 我们一要重视 重大历史事件纪念 日的教育 , 挖掘内涵 、 丰富活动、 启迪新 知, 让学生有所感, 有所知, 有所悟。 如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 神。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抓好“ 五四” 青年节、 国庆节、七七” “ 事变、九一八” “ 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开展活动, 让学生了解 我国解放的历程, 增强国防意识。开展团结友善、 自 勤俭 强
成功德育。
力,同时也依靠学校对家长教育方式的指导。穷的孩子肯 读书, 富的孩子也会读书, 这要成为社会公平的体现。学校
要承担起指导家长开展家教的责任, 开设家长学校, 经常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德育教育与校园环境优化
【摘要】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全民素质,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因此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如何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德育教育;环境优化;校园环境
德育环境是指对德育活动和德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的总和。
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是一部立体、多彩的教科书,它对儿童个体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重要作用。
因此,德育环境是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校园物质环境的优化
这是校园文化中的实体部分,包括学校的各种建筑群,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术报告厅,操场、广场、草地、树木,各种墙报、宣传栏、阅报栏,学校的校徽、纪念章以及各种象征物等。
首先,挖掘放大,突显校园物质环境中的养正元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力图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校园物质文化的具体形态向我们展示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学校,往往具有不同形态的物质文化,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因此,校园中各种物化的东西都能体现出学校独有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向上的动力,学校可以借助其有利的地域优势,就地取材,并将其挖掘放大。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从环境建设方面入手,让师生沉浸在浓郁的养正文化氛围中。
其次,化实为虚,提升校园物质环境的涵养价值。
校园物质环境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优美的学校建筑、雕塑和喷泉、花草树木等外在的物质建设。
我们说,只有将校园的物质环境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深入到教育活动的每一日,这样的校园物质文化,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找到理想的归宿。
否则,一条腿走路,必将行而不远,成为学校的一个“花瓶”。
二、校园精神环境的优化
首先,彰显校训。
一所学校的“校训”体现了学校的核心道德价值取向,或者说,核心道德价值取向是校训的重要内容。
校训的形成是在学校历史传统的支持下,通过学校成员的互动,即学校成员的价值冲突以及为解决冲突而采取的协调与整合而形成的。
因此,彰显学校的校训,把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和生长点之一,使其成为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并成为学生德性发展追求的目标。
其次,榜样引领。
学校应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与现实中的榜样或典范人物,发挥其人格示范作用。
这类人物往往是学校核心道德价值观的体现者和理想人格的表征,容易被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对学生的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历史中的榜样和典范则需要“发掘”,擦掉附在其表面的“历史尘土”后,通过故事等方式来发挥作用。
再次,建设“三风”。
校风、学风和班风是精神环境的核心要素。
这“三风”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学校历史的积淀,是学校精神与学校个性特征最本质、最集中的外化,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的自觉行动和共同信念。
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与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代替的。
比如,我们可以以“养正”文化为向心点,解读、实践、创新以“养正”为内核的学风、校风,同时,鼓励各个班级打造自己的特色,创建自己的班风,并为之不断努力。
在文化的滋润下,在集体团结向上的氛围下,学生认同规则,共同遵守;集体活动,彰显团结;学习竞争,力争上游;同学之间互相督促,营造一股正气。
三、校园制度环境的优化
首先,育养规范,化为习惯。
校园制度文化下的学校生活并不是铁板一块,它也有与日常生活有“近亲性格”的日日重复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制度生活中的“日常行为”。
这种“日常行为”既是人内在德性冲破制度之网的自然流露,也是日常生活行为在制度生活中的惯性与坚持。
但是,这种“日常行为”的发生地是非日常的制度生活,不可避免地又带有制度生活的烙印,随着其重复次数的增多,也就有了日常的性质并回注到日常生活中去,进而对日常生活发生影响。
这种“日常行为”不仅联系着制度生活与日常生活,还
将道德“引入”制度生活之中,使道德成为内在而又不易察觉的调控因素之一,冷冰冰的制度生活也有了日常而又和蔼的一面,濡化着制度生活中学生的德性。
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完善一些守则,将它演变成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规章制度,让学生人手一册,促使学生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最终内化为一种良好的习惯,成为一种规范的道德行为。
其次,自主参与,增强德效。
学校制度作为学校成员社会互动的行为模式,是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与每个成员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学校成员不能参与学校制度的设定,学校制度完全成为其成员外在的、异己的存在,那么,这种制度不仅是没有生命力的,还会有碍在这种制度下生活的人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德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与学生相关的一些学校制度,从本质上讲,应该是学校与学生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这就要有双方的互动和协商。
陶行知指出,专制国家需要服从的顺民,必须使民众时常练习服从,习惯成自然,民众不知不觉学会了顺从。
共和国需要能自治的国民,平时就要练习自治,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也就有了自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要养成服从的人民,必须用专制的方法;养成共和的人民,必须用自治的方法”。
我们可以尝试着带领学生自主制定规范:如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荡小人”、“养成学习好习惯”展开讨论,制定公约,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违反规范又该接受怎样的处罚等。
自我监督、自主管理、自我觉醒、自我发展,使学生的纪律意识、
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为“正”的行为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 孔颖达等:《名家批注周易》,万卷出版公司,2009.
[2] 杨明辉:《中国古代勤俭思想的发展》,学海,2009(11).
[3] 许瑞芳:《传统童蒙教育对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启示》,中国教育,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