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合集下载

说课稿(5)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说课稿(5)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说教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十四课,教材通过“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三个子目向学生介绍了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本课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变的第一步,在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通过史料研习,探寻“救国良方”产生的历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的过程。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感受先进人物忧国忧民的思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4.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政治史、经济史,具备一定的自学历史的能力。

但知识点较为零散,对历史事件缺乏整体认识,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已掌握知识进行整合。

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与材料教学法、合作探究法2.学法:图片法、史料分析、合作式学习、自主学习法四、教学过程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对外国人的称呼“老外”;100年前----“洋人、洋鬼子”(排斥、惊艳、效仿、痛恨);200年前-----“夷、洋夷”(蔑称)。

鸦片战争使清王朝颜面尽失,知识分子率先惊醒,掀起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大潮。

2.合作探究再现历史第一议题看世界雾里探花自主学习(1)为抵御外敌,林则徐除了建议朝廷仿制枪炮外,还做了哪些有意义的工作?(2)魏源的主要主张是什么?《海国图志》诞生时间及内容、意义。

高中历史说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高中历史说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3、史料分析法: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 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 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 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 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 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 (二)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 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 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 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 (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
• 4、比较法:通过表格的形式。
• 5、多媒体课件展示。
五、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以让学生回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占统 治地位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然后指出这一思想 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 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 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
•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并引出问题:鸦 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 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 是什么?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说课课件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说课课题: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
教材的地位 学情分析 、学法指导 教学程序
与作用
及教学手段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 (一)教材的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二 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 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所讲述内容对中国近百 年的历史走向,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 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THANKS
感谢观看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打破传统,引进西方技术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如军事装备、工业制造 等,打破了传统观念和制度束缚,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推动政治改革,促进思想启蒙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变法维新主张,推动 政治改革和思想启蒙,促进了考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思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期的各种问题,如该时期的历史意义、主要人物的评价、事件的 影响等。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该时期的历史,并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强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期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应用 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并培养自己的历史素养。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从师夷长技开始,中国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工 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传播西方文化与思想
维新变法时期,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西方文化与思想,开阔了 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
推动教育改革
维新派主张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 具有近代化知识结构的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西方科技与文化的传入与影响
西方科技的传入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方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例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企业的建立,引进了西 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北洋水师的建立则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
西方文化的影响
除了科技方面的影响外,西方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西方的教育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 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同时,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洋务派、第三组—早期维新派、第四组—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教学重难点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一篇: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

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 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下载后按住ctrl点击查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提高探究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评价;维新思想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

此后,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一系列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那么,先进的中国人就进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其结果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开眼看世界”1.设疑提问引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教师提问:“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人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学生根据必修一、二的已有知识可回答:(1)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3)鸦片战争的失败致使民族危机日深,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过渡: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培养其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师夷长技”的背景及内容:鸦片战争后,清朝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技、制度来强国富民。

2. “师夷长技”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奠定了基础。

3.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实现国家的富强。

4. 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尝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清朝面临的民族危机。

2. 讲述“师夷长技”的背景及内容,分析其影响。

3. 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分析其历史意义。

4.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维新变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2. 谈话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作业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及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近现代史教材相关章节。

2. 参考书籍:关于“师夷长技”和维新变法的相关历史书籍。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改革措施;(3)分析“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能力;(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开展课堂讨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历史情感;(2)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2)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及其影响;(3)“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2)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师夷长技”是什么?它的出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师夷长技”的内容及其影响;(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深入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改革措施;3. 思考:如何评价“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作业等;(2)评价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理解程度,包括知识掌握、分析能力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1. 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异同的深入理解。

2.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其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维新变法时期先进人士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师夷长技”的内涵、内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 讲解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其他重要的改革运动,拓宽知识面。

3.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讲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讲课稿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建成
1870年派遣的中国首批留美学生
同及一 文外八 馆交六 。人二
才年 ,为 在了 北培 京养 设翻 立译
教师过渡: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到“中体西 用”思想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学习西 方先进的制度。那么如果学习了西方先 进的制度,就一定能成功救国吗?由此 导入第3子目——维新思想。
教师提示:对中国制度的认识?(优于西方); 对中国技术的认识?(落后西方)。
设问三:如何评价早期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救国 思想?
教师提示:积极性;局限性(未付诸实践;只 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由局限性自然导入下一个子目——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多媒体展示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 务派代表的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必 修二已经学过的“洋务运动”。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教材分析 二、课程标准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十四课, 教材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19世 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渐进 过程,本课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变的第 一步,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 学习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
1创 1这887是6办07年 扩年 的李 建4天 鸿 后月 章 的津接 该,机办 局三天 兵 器津 工 口制机 厂通造 器 。商 制 局造大局臣并崇 扩建厚。
1890汉年张阳之铁洞厂在汉熔阳铁建立炉的湖北铁厂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概括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的内容及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总结“师夷长技”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4.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5. 史料分析:分析“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

6.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师夷长技”的实践与影响学习洋务运动中的代表性技术和工程,如江南制造局、北洋舰队等。

探讨“师夷长技”对近代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影响。

2. 第七章:维新变法的兴起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主要改革措施。

分析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如变法图强、君主立宪等。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说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时空观念:180年前,从东南沿海带来的大变局,“三千年未有”。

3、史料实证:历史亲历者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后世历史研究专家的评价。

4、历史解释:对每段材料做关键词、句的梳理,找到材料的中心意思,指向性。

5、家国情怀:感受先进中国人求学、成才、爱国、奉献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报国热情。

三、说教材1、教材地位: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在本册书里占重要位置,上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受西方现代政经思想的冲击,下启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探索。

先进的中国人在西学东渐,促进中国思想的转型中,有筚路蓝缕之功。

2、教学重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

3、教学难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特点。

四、说教法1、说教法:提问法,启示法,探究法,引导思维及治学方法。

2、布置预习:学生搜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作出贡献的九个代表性历史人物的小传(林魏,曾左李,王郑,康梁)。

3、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搜索,如: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知乎等途径。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新华书店等搜集中国近代史相关论著,中国知网、读秀等电子文库,搜集相关论文,开阔眼界,站在前人的肩膀往前进。

五、说学情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与搜集资料的能力。

多数同学养成自主学习与提前预习等良好习惯。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可以开展一些知识拓展的尝试。

六、说学法1、学法:圈点勾划法,自主探究法,整合笔记、整理知识与建立知识体系。

资料搜集:指导学生搜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作出贡献的九个代表性历史人物小传。

2、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书店,中国知网、读秀等电子文库查找近些年一些大学教授研究论文、论著及原始档案等。

七、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通过展示必修一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的图片和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旧课,主要的设计意图在于知识回顾、政思结合,从中体现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市比赛课说课稿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市比赛课说课稿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甘肃武威二中吕建芳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③思想文化史的第五单元第14课的内容,处于重要的地位。

(2)教材的内容:重组教材为:一条主线(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主线);两个阶段(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和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三个思想解放篇章:(①“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③突破“中体”,维新变法――19世纪60—90年代)。

(3)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个阶段各自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维新变法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必须结合必修1和2,突破19世界思想解放潮流这条主线,以及向西方学习的两个阶段由器物——制度,而不是困于旧教材的体系面面俱到碰到什么讲什么。

二、说教法1、问题教学法(设置三个自主探究的问题,学生参与讨论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情景教学法(让学生集体读林则徐的诗,体会林高尚的品质;看视频归纳总结戊戌变法的背景;课结束前集体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学完这节课后受到启发。

)3、讲述教学法三、说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一)营造氛围,走进历史——播放音乐自然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感悟历史——本节课主有三大块内容,在讲述每一部分块内容里设置一个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作用。

这三个自主探究的处理方式分别是:第一个自主探究:问题是:1、为什么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说魏源是“放看世界的先行者”的理由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阅读然后相互讨论,自愿举手回答这种方式来完成;第二个自主探究:问题是: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完成方式:组织学生四人一组,给学生留足的时间,大声讨论,每组由发言代表组织答案,讨论完以后派代表发言,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 教材地位本节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一课(第14课)的内容,它展示了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开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学三维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课三维目标确定为:(1)知识和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背景;认识洋务运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3.课标要求及重点、难点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近代中国人想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为了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说。

二、说学情:了解学情方可实现“以学定教”、有的放矢。

我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宜春三中实验班的学生,学生学习基础较好,而且通过对必修1的学习认识到近代中国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因而希望了解近代中国人如何进行自我救亡的。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

3、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 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 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进性 C.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 D.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不断涌 入中国
4、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 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 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 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中立党 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抵抗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有: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朝 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是对 “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无: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 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没有付诸实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学生明白“中体西 用”与“开眼看世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巩固重 点、分散难点。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反思
教材地位简析 学生情况分析
一 教学分 析
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简介
教材地位简析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近代前 期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中 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路的历程,具 有重要的地位。 教材内容可重组为:一条主线(近代中国 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主线);两个阶段(学习 科学技术即器物阶段和学习政治制度阶段); 三个思想解放篇章:(①“开眼看世界”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维新变法)。
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 学生能通过阅读教 材或情境材料,自 主提取有效信息, 解决问题。 2、合作探究法: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进行探究,提高合 作解决历史问题的 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多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例如,在讲解师夷长技运动时,我可以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于“师夷长技”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看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讨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成败原因时,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共同完成一份报告或海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我还可以设置一些历史情景模拟活动,如让学生扮演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感知能力。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和音频等资源。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更清晰、生动地展示历史事件和概念,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图片和视频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场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音频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事件的语音解说,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细节。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生动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如对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他们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主要包括:对师夷长技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准确把握。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存在困难,如对“自强”、“求富”、“维新”等概念的深入理解。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师夷长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其中,师夷长技运动是指清朝中期以来,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士大夫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振兴中华的爱国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政府推行的一项以自强为主的改革运动,旨在借鉴西方科技和管理经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维新变法是清朝末年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B
A
3.有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 能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提出此观点的 是 A.林则徐、魏源等人 B.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D.慈禧、光绪等 4.C. 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
B
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 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5.19世纪九十年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体现出张之洞主张 A.全面向西方学习以应付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B.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C.加强个人修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D.倡导西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背景:鸦片战争战败,天 朝上国幻梦破灭 •基础:魏源在《四洲志》 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 志》。
•地位:《海国图志》是当时介 绍西方历史地理 最详实的专著。 •宗旨:《海国图志》的宗旨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内容:战舰、火器、养兵 练兵之法(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扮演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 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探究:阅读材料和结合课本诊断人们对“中体西用” 认识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80年代) 1.代表: 王韬、郑观应
2.思想: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主张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3.评价: 早期维新派只是对洋务运动初步反思,未能突 破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能付 诸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年变局、苦苦求索高二必修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说反思Text说教材课程标准Text 说过程说方法Text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教材地位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所讲述内容对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通过学前问卷,学生对林则徐、康有为等人物有所了解,但对于其思想方面的具体内容缺乏认识,虽然初中学习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是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的特点缺乏认识。

(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史料研习,探寻“救国良方” 产生的历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的过程深刻体会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感受先进人物忧国忧民的思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

(突破方法:让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从史料中提取信息,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难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特点。

(突破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教法学法1. 导入新课2. 问题解决3. 思维拓展4. 课堂总结1. 教法:启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流程教法学法2. 学法:课前:进行预习,理清结构课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后:写作论文,合作探究体现5. 习题反馈依据:课标要求、教学资源、教学目标、学生现状、课堂实际学情分析:①优势:初步具备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②不足: 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合作互助能力。

——教学环节 1.课前准备自学导学学案,搭建沟通桥梁,明晰教学意图。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

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 2.引用《复兴之路》解说词,导入新课征服海洋。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联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

18 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欧美资本主义崛起千苦挡的历史潮流。

…………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年第一次工业革命苦第二次工业革命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

____《复兴之路》解说词变自由资本主义求垄断资本主义问题一“人类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指什么? 中国因此面局索 1840 1860 1895 临什么状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国际背景,学会用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

3.问题创设问题一结合漫画并阅读单元导言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存在怎样的病症?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弊病,为寻找济世良方打下基础。

问题二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你所知道的近代有识之士,他们为中国社会开出了怎样的药方?救世良方一: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救世良方二:洋务派中体西用救世良方三:早期维新思想寻医问药救世良方四维新派变法维新君主立宪意图:明晰线索,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归纳提炼信息的能力。

屠龙大会4、分组合作、解决问题第一组——师夷长技以制夷(P68) 第二组——中体西用(P69第1,2节) 第三组——早期维新思想(P69第3节) 第四组——维新思想(P69第4节,P70) 1、药方提出的背景 2、药方提出者 3、药方的主要成分 4、药方的药效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突破重点难点。

【材料研读】“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 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

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序》材料二:“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魏源《海国图志· 序言》结合材料概括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的背景、目的、方法、内容意图:直观感受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背景、原因和内容,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

探究一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

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讨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存在怎样的病症多数中国人仍然缺乏反省,新思想没有付诸实践。

意图:了解鸦片战争后新思想传播的艰难困境,为洋务思想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组阅读教材P69页第一、二小节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统治危机加深外患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药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什么?“西学”指什么?封建伦理纲常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中学”“西学”的地位:“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根本目的是什么?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探究二“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撑对付。

乃必欲双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请回答:(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2) “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3)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4)你认为只学“西用”不学“西体”是自强的道路吗?意图:加深学生对洋务运动和洋务思想的认识。

(第三组)(P69第3节)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问题:材料反映了郑观应哪些思想主张?跟洋务派相比,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有何进步?进步的原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洋务运动的发展;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西方思想传入;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兴起;意图:通过比较深化认识,明确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为维新思想的学习做铺垫。

第四组——维新思想小组(P69第4节,P70)康有为认为,甲午海战之后的中国已处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请根据材料诊断病症:意图:左图右史,增强感性认识。

【史料研读】《大同书》:“君主之专制其国,鱼肉其臣民,视若虫沙,恣其残暴。

” “背公理,害人道,未之有比抨击专制者。

”“不得不除之也。

”“人人自由,人人平等。

”“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种之殊,无男女之异。

”“下国家者,为天下国家之人公共同有之器,非人一家所得私有。

” 颂扬民主“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主张君主立宪一国之政法也”。

著作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观点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假如1898年大清民间举办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评选活动,请你结合教材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和活动,任选一位,为他写一份参评材料。

(请用第三人称,200字以内)意图: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兴趣,巩固新知。

【史料研读】——维新变法思想材料一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

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陈独秀《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

……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胡适《胡适自传·在上海》从材料看,康、梁“维新疗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洋务运动进行了30多年,维新变法却昙花一现,你觉得“中体西用”疗法和维新疗法哪个更有价值?意图:采用比较的方法加深认识。

5、课堂小结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千背景苦年代表人物苦求变思想主张 1.层次性、渐进性、连续性(器物—制度)索局 2.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与民族危机紧密相连3、在东西文化碰撞交融中,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影响嬗变过程。

特点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思维拓展:为什么每次西学东渐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持着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②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封建自然经济,因而,新思想缺乏经济基础;③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④封建顽固势力坚守纲常伦理,士大夫阶层思想保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一切外洋事务,抵制新思想,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

意图:深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6、习题反馈★习题反馈:*精选近年高考题。

意图:链接高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2010年全国1卷)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强可富,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励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