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D复习资料地大武汉地空学院复习资料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D复习资料地大武汉地空学院复习资料

一、填空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范畴是油气藏及其形成与分布。

2.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包括流体、储集层和盖层、圈闭。

3.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包括碳、氢。

4.石油馏分中汽油的馏程为35-190℃,柴油的馏程为260-320℃。

5.石油组分包括烃(烃包括饱和烃和芳烃)和非烃(包括胶质和沥青质)。

二、名词解释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狭义的天然气指地壳上部存在的各种天然气体,包括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

油田水:广义油田水: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油田水: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三、简答1.高硫原油和低硫原油的区别高硫原油:S%>1%低硫原油:S%<1%2.高氮原油和低氮原油的区别高氮原油:N%>0.25%低氮原油:N%<0.25%3.轻质油、中质油、重质油、超重油的区别相对密度:轻质油:小于0.9 中质油0.9~0.93 重质油0.93~0.98 超重油/天然沥青:大于0.98 4.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区别5.干气和湿气的区别干气:C2+<5% 湿气:C2+>5%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盖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储集层:具有连通孔隙、能储存油气,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

盖层: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存油气,是因为具备了两个特征:孔隙性(指储集层内孔隙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它直接决定岩层储集油气的数量)和渗透性(控制了储层内所含油气的产能)。

孔隙度: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来表示,孔隙度可以分为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孔隙:广义:岩石内未被固体物质占据的空间(孔、洞、缝)。

狭义:岩石内除裂缝之外的各种空间(孔)。

*裂缝:岩石因破坏作用而产生的面状孔隙(裂隙)。

*总孔隙度:也称绝对孔隙度(Φt),是指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Vt)与岩石体积(Vb)的比值。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复习资料.docx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复习资料.docx

一、名词解释:1、油田水:广义:油气田区域(含油气结构)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狭义:油气出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

2、干酪根: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组分称为沥青。

3、门限温度:生油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时的温度;通常都在50-120度。

4、烧源岩:曾经产出并排除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烧类的细粒沉积。

5、生油岩系:在一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岩性组合。

6、储集岩: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

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儿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互相连通关系。

8、生储盖组合:指在地层剖而中紧密相邻的包括生油层、储层和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

9、二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进入输导层或储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10、圈闭:地下储集岩中能够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容器,它由储层、盖层和遮挡条件三个部分构成。

11>油气藏: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一水(或气一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12、含油气盆地: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富集成为工业性油气出的盆地。

13、油气聚集带:与大构造单位联系在一起的油气出带(群)。

14、油气再分布:油气在新条件下发生再运移和再聚集的过程。

15、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遭破坏后油气再次运移、重新聚集起来形成的油气藏。

16、非常规油气资源:指目前还不能完全用常规方法和技术进行勘探和开发与加工的部分油气,如油页岩、重油、油砂矿、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生物气、甲烷水合物等。

17、油气运移:油气在地层条件下受到某种自然动力的驱动而发生的位置转移。

18、初次运移:桂源岩中生成的油气从绘源岩中排出的过程。

19、相对渗透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20、闭合度:圈闭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典型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典型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典型考题1 什么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3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馏分及组分。

答: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H 其次是O、S、N,此外,还有其它微量元素。

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成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馏分:分为轻馏分如石油气、汽油,中馏分如煤油、柴油、重瓦斯油,重馏分如润滑油、渣油,等。

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1)油质:凡能溶解于中性有机溶剂,不被硅胶所吸附,浅黄色粘性油状物。

2)胶质:能溶解于中性有机溶剂,被硅胶所吸附,主要溶于苯,属暗色的油状物。

3)沥青质:用石油醚分离,得到一种不溶于石油醚的物质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

4)碳质:石油中不溶于有机溶剂的非烃化合物。

4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答:1.颜色,2 密度和相对密度,3 粘度,4 凝固点,5 导电性,6 溶解性,7 荧光性,8 旋光性。

5 简述天然气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答:1.聚集型:指呈游离状态的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天然气。

包括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

2.分散型:在地下呈分散状态的天然气。

包括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吸附气)和固态气水合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思考绪论基本知识: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基本知识:1.石油2.生物标志化合物3.油气显示4.石油旋光性5.石油荧光性6.石油凝固点7.石油的馏分8.湿气和干气 9.非伴生气 10.气顶气 11.气藏气 12.固态气水合物 13.煤层气14.伴生气15.凝析气 16.天然气(狭义) 17.非常规气藏 18.底水和边水19.油水的矿化度20.油田水 21.油矿物 22.油气苗 23.同位素效应 24.同位素类型曲线25.同位索分馏作用思考问题:1.简述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2.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3.蒂索和怀特(1978)提出的石油分类。

4.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5.油田水的分类(Sulin,1948) 。

6.油田水的来源。

7.油田水的产状。

8.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9.不同成因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和碳氢稳定同位素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基本知识:1.束缚孔隙2.渗透性储集层3.孔隙结构4.相对渗透率5.有效孔隙度6.流体饱和度7.有效渗透率 8.储集层(岩) 9.合油气层 10.储集模式 11.圈闭盖层 12.盖层的自封闭13.区域盖层 14.盖层的微渗漏 15.盖层 16.闭合度 17.油气柱高度思考问题:1.简述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成因。

2.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内容?3.按孔隙大小可分为几种类型?4.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5.如何评价储集岩的物性?6.如何评价储层孔隙结构?7.影响砂岩储集性的因素有哪些?8.影响砂岩储集性的成岩后生作用有哪些?9.影响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因素有那些?10.沉积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不均一性有几种类型?11.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成岩后生作用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其他岩类储集层有哪些岩类?12.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如何评价盖层的好坏?13.盖层的封闭机制。

14.盖层的岩石类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试卷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试卷 (4)

考试课程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卷 学时: 40考试方式:闭卷考试内容:一、名词解释(每题 3分,共 30 分)1、石油2、储层3、盖层4、复合圈闭5、有效相渗透率6、含油气盆地7、原油氧化变质作用8、初次运移 9、生油窗 10、干酪根二、选择题(每题 1分。

25分)1、石油地质学诞生在 年。

a. 1859­1900b. 1901­1925c. 1949­1959d. 1926­19602、石油中碳和氢平均含量约为 。

a. 51%b. 67%c. 87.5%d. 97.5%3、陆相石油具有 特征。

a. 高蜡低硫b. 高蜡高硫c. 低蜡低硫d. 低蜡高硫4、海相石油δ 13 C 值一般 。

a. 小于­29‰b. 大于­29‰c. 等于­27‰d. 大于­27‰5、有效孔隙度与总孔隙度之比 。

a. 小于 1b. 大于 1c. 小于 1.5d. 大于 0.956、石油中饱和烃含量与馏分比重之间关系一般为 。

a. 正相关b. 负相关c. 无关d. 正线性关系7、若石油中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含是为 20%,芳烃和 NSO 化合物含量为 19%,该石油属于 。

a. 石蜡型b. 环烷型c. 芳香中间型d. 石蜡­环烷型8、石油的颜色通常是在 下观察确定的。

a. 反射光b. 折射光c. 透射光d. 偏光9、固态气水合物的产状属于 。

a. 凝析气b. 水溶气c. 伴生气d. 分散型气10、 干气中 C + 2 含量一般定义为 。

a. >5%b. >2%c. <5%d. <10%11、油田水(Cl­Na)/Mg>1 属于 。

a. 硫酸钠型b. 重碳酸钠型c. 氯化镁型d. 氯化钙型12、裂缝型储层抽象成立方体模型时,孔隙度(e为裂缝宽度,d为裂缝间距)为a. e/db. 2e/dc. 3e/dd. 4e/d13、储层中某流体相对渗透率变化范围 (注:md为毫达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复习资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油田水:广义:油气田区域(含油气结构)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狭义: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2、干酪根: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组分称为沥青。

3、门限温度:生油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时的温度;通常都在50~~120度。

4、烃源岩:曾经产出并排除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烃类的细粒沉积。

5、生油岩系:在一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岩性组合.6、储集岩: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

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互相连通关系。

8、生储盖组合:指在地层剖面中紧密相邻的包括生油层、储层和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

9、二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进入输导层或储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10、圈闭:地下储集岩中能够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容器,它由储层、盖层和遮挡条件三个部分构成.11、油气藏: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或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12、含油气盆地: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富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盆地。

13、油气聚集带:与大构造单位联系在一起的油气田带(群).14、油气再分布:油气在新条件下发生再运移和再聚集的过程.15、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遭破坏后油气再次运移、重新聚集起来形成的油气藏.16、非常规油气资源:指目前还不能完全用常规方法和技术进行勘探和开发与加工的部分油气,如油页岩、重油、油砂矿、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生物气、甲烷水合物等.17、油气运移:油气在地层条件下受到某种自然动力的驱动而发生的位置转移。

18、初次运移: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从烃源岩中排出的过程。

19、相对渗透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20、闭合度:圈闭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考试题库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考试题库

硕士研究生《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考试题库学号:姓名:成绩:一、名词解释(20分,任选10个)1 煤成油2 油气系统3 异常流体压力封存箱4 异常地层压力5 油气藏6 储集层7 地温场8 孔隙结构9 盖层10 含油气盆地11 低熟油12 地温梯度13 地层压力14 干酪根15 生油窗16 排驱压力17 构造圈闭18 岩性圈闭二、回答下列问题(56分,每题8分)1 近几十年来,石油地质学在基本理论、勘探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和新进展?2 形成异常高压的地质因素有哪些?3 简述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实验方法及主要获取哪方面的孔隙结构信息。

4 简述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形成时期及预测方法。

5 测定古地温主要借助哪些方法及其原理?6 试述流体压力封存箱中封闭层的成因及其特征。

7 油气系统的基本地质要素和成藏作用过程包括哪些?8 当前世界油气勘探发展动向有哪些方面?9 圈闭描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采用的方法是哪些?10 常规生油模式的观点有哪些?11 简述煤成油的判识标志。

12 我国碳酸盐岩储层有哪些特点?13 简述盖层的封闭机理类型及其特点。

14 简述油气系统的分类依据和对应的分类结果。

三、根据要求完成问题(14分)1 在油气系统命名中,下列油气系统名称代表的含义是什么?(4分)太原组+山西组——山西组+下石盒组(!)2 根据下图所给样品的压汞曲线图,求下列孔隙结构参数:(5分)(1) 排驱压力(2)饱和中值压力(3)最小非汞饱和体积百分数(4)退汞效率3 根据下图图例说明,请写出每个数字编号1~15处的按圈闭成因分类的相应油气藏类型名称。

(5分)BAC++++++盐D渗透层非渗透层不整合面油气藏受力方向断层111212++++15F图10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E l=12 V,E2=6V,R1=R2=1Ω,R3=4Ω,求各支路电流。

2用戴维南定理求图中R3支路的电流I3。

3三相异步电动机每相阻抗为l0 Ω,额定相电压为380V,功率因数为0.6,电源线电压为380 V,试计算电动机接成Y形时的线电流和功率。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复习资料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复习资料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各章思考题第一章思考题1.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化合物组成、石油的地球化学类型,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2.微量元素钒和镍的石油地质意义,正烷烃分布曲线特征的石油地质意义;3.石油颜色、比重、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石油、天然气的溶解性特点,石油具有荧光性、旋光性的原因;4.天然气的主要化学组成、产状类型;;5.油气中碳、氢同位素丰度表示方法,油气中碳、氢同位素分布特点;6.油田水的基本特征、主要化学组成、水型,苏林水型划分方案7.重要名词术语:正烷烃分布曲线、生物标志化合物、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的旋光性、凝析气(藏)、固态气水合物、油藏饱和压力。

第二章思考题1.油气成因两大学派的根本分歧、两大学派的代表性观点,油气有机成因早期说和晚期说的根本分歧;2.生物有机质的类型及其成烃潜力,干酪根类型划分及各类型相关特征;3.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理化条件;4.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特征;5.烃源岩的基本地质特征,反映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的主要指标;6.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的主要特点,无机和有机成因甲烷、煤型气和油型气、有机和无机成因CO2的主要识别标志;7.油源对比的基本原理、目的、目前常用的方法;8.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条件的异同;9.重要名词术语:生油门限、时间-温度指数、低熟油、煤成烃、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烃源岩、油源对比、氯仿沥青A、干酪根。

第三章思考题1.重要名词术语:储集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有效孔隙度、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2.什么是孔隙结构?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3.碎屑岩的储集空间,影响碎屑岩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4.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渗滤通道;影响碳酸盐岩孔隙(洞)和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5.盖层的基本特征、封闭油气的机理,影响盖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和盖层封闭油气的相对性。

6.试比较碎屑岩、碳酸盐岩、特殊岩类三类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差异;第四章思考题1.重要名词术语: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二次运移、正常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流体势、油气输导体系、有效运移通道、优势运移通道;2.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促使烃源岩产生超压的动力因素,异常高压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作用特点;3.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地质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动力、阻力、通道、相态、方向、时期的差异;4.油气二次运移运载层的组合关系;油气二次运移优势通道受哪些因素控制?5.不同构造背景下,水动力与浮力的相互配合对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的影响;6.试分析构造运动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7.试用流体势概念分析静水与动水环境中油气的运移方向;8.如何应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油气运移,追索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第五章思考题1.重要名词术语:圈闭、油气藏、原生油气藏、次生油气藏、差异油气聚集、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固态气水合物、凝析气藏、深盆气藏;2.构成圈闭的基本要素,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3.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主要机理和过程,.图示说明各种圈闭中油气聚集的可能模式;4.油气差异聚集基本原理,控制油气差异聚集的根本因素;5.油气成藏必备的地质要素,形成大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6.造成油气藏破坏的主要作用,有利于油气藏保存的地质环境;7.影响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简述无效圈闭出现的主要原因;8.确定油气成藏期的方法;9.气藏与油藏形成及保存条件的异同。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

1. 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有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 油田水:从广义上讲,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3. 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既包括以分散状存在于沉积岩中的有机质,也包括以集中状态存在于煤种的不溶有机质。

4.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除了或正在生成和排除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5. 次生孔隙: 在岩石形成以后,由溶解、交代、重结晶、白云石化以及构造运动等作用下形成的孔、洞、缝。

常见的次生孔隙如碎屑岩中的溶蚀孔、收缩孔和晶间孔,碳酸盐岩中的溶孔、晶间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溶模孔、溶洞以及构造运动产生的各类裂缝。

6. 储集岩指有孔隙和渗透性具备流体储存和流通空间条件的岩石或岩层7. 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8. 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

9. 地层圈闭和油气藏:指由于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其中的油气聚集就是地层油气藏。

10.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基本聚集,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地基本单位。

11.排替压力:岩石中非润湿相流体被润湿相流体排替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即是岩石中最大连通孔隙的毛管压力。

饱和烃:又指烷烃,是只有碳碳单键与碳氢键的链烃,是最简单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烷烃分子里的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外,其他化合价全部为氢原子饱和。

12. 芳香烃:指含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组成的特殊碳环——苯环的化合物。

13.孔隙度:岩石中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来衡量分为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14.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5.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油气地质学考试复习大纲

油气地质学考试复习大纲

简答题
1、石油组分分析流程 2、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3、稠油的成因 4、油气田水的来源 5、控制火山岩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6、圈闭类型的划分依据及其类型 7、干酪根生烃演化阶段及主要产物 8、煤成气的地球化学特征 9、干酪根类型的评价参数及其适用性 10、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和动力 11、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6、镜质体反射率 6、地层压实作用 7、未熟-低熟油 8、煤成油 9、油型气 10、煤成气 11、煤层气 7、静水压力 8、静岩压力 9、成烃坳陷 10、生储盖组合 11、有效圈闭
概念题 1、含油气系统 2、盆地模拟 3、非常规油气系统 4、非常规油气资源 5、深盆气 6、沥青砂 7、油页岩 8、煤岩显微组分 9、油气勘探 10、油气资源评价 11、油气储量
简答题
1、大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2、系列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3、油气藏形成时间确定 4、油气聚集单元 5、含油气系统的描述 6、盆地模拟的子系统构成 7、非常规含油气系统 8、非常规油气资源 9、盆地中心气(深盆气)系统特征 10、煤层气赋存状态的影响因素 11、断裂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概念题源自10、圈闭 11、隐蔽圈闭
油气藏
填空题
1、聚集型的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油气田水的水化学类型以_______ 和_______常见,_______ 和氯化镁型较为 罕见。 3、储集层的孔隙系统由孔隙和喉道两部分组成。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 的孔隙和喉道的_________、_______、分布及其_______关系。 4、一个完整的盆地模拟系统由_______、热史、_______、排烃史和_______ 等 五个模型(子系统)的有机组成,五个子系统结构上相对独立,在系统内依次排列、 彼此耦合。 5、未熟-低熟油生成阶段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o)值大致在_________范围内, 相当于干酪根生烃模式的_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_阶段早期。 6、地壳中发育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盆地是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 7、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地质要素和成藏作用二大部分,其中地质要素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盖层和_________。 8、非常规油气资源目前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等,非常 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将逐步成为接替的能源资源。 9、天然气水合物是在_________ 和_________ 条件下由天然气与________形成的 类冰非化学计量的笼形化合物。 10、油气勘探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交叉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油气勘探一般 可划分为盆地区域普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阶段。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4、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5、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6、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7、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8、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9.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11.相渗透率:又称有效渗透率,指储集层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分别用K0,Kg,K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

12.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3.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4.盖层闭合度:15.油气藏:地壳上的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16.油田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诶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17.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18.力场强度:把单位质量流体在力场中受到的力E为力场强度。

19·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他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第一章绪论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3、沈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2、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

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0.5%(大庆);含硫石油:S =0.5~2%(胜利)。

6、馏分: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

(温度区间(馏程):馏分有所差异。

)❤轻馏分:石油气、汽油(C5-C10);中馏分:煤油(C11-C13)、柴油(C14-C17)、重质油(C18-C25);重馏分:润滑油(C26-C35)、渣油7、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胶质、沥青质。

8、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海相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9‰。

石油类型也不同。

9、颜色:淡黄色、黄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

胶质和沥青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10、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g/cm3)。

相对密度:105Pa,20oC石油与4oC纯水的密度比值。

(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3为重质石油,小于0.90为轻质石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问答题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题型:一. 选择题(10x2=20)三.简答题(四选三,20)四.论述题(40)选择题1.含油气盆地:是指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工业油气流或者有油气形成过程的盆地。

一个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1)必须具有巨厚的沉积物和丰富的有机物质,这样才能保证含油气盆地有足够的生油母质。

(2)要有一个有机质耐以繁殖、聚集和沉积下来使其避免氧化而向油气转化的古地理环境。

实践证明这就是具有一定水体深度的陆内湖泊和陆棚浅海地带。

(3)要有一个稳定持续下降的大地构造条件。

这样才能使堆积下来的有机质迅速埋藏,并逐渐向利于转化为油气的物理化学条件(如:压力、温度等)方面发展。

(4)含油气盆地必须经历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油气运移和为油气运移创造必要的构造条件,而且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场所。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类型(1)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根据两个一级成分不连续面,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指地球最外的一圈,即在地面以下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陆壳30-50km 洋壳5-12km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可分为三层:上地幔、过渡带、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包括外核、过渡层、内核三部分。

(2)地球内部的力学分层岩石圈: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厚度20-150Km,大陆地区110-150Km,大洋盆地70—80Km,洋脊裂谷20—50Km。

软流圈(50-250km范围内):岩石圈以下的弱流变区,下界一般认为不超过400Km,顶部约有100Km的地震低速带。

具强度小,粘度低,塑性较高的特点,有局部熔融,易于蠕动变形。

岩石圈板块因软流圈的存在才能运动。

中间层: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大于2000Km,强度大不、易变形。

地核:与成分分界相当,对其力学性质知之甚少。

3.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及其特点(1)大陆地壳1、分布在大陆、大陆架和某些岛屿上2、具有双层结构3、厚度大(30-50km)4、时代老、分布时代长5、地壳成分相当于安山岩类6、地质构造复杂(2)大洋地壳1、分布在大洋盆地、洋中脊和边缘海地区2、具有单层结构3、厚度小(5-12km)4、时代新、分布时代短5、洋壳成分相当于玄武岩类6、地质构造简单4.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1)大陆漂移说提出人物早期法国学者施纳德提出轮廓;后来美国地质学家泰勒等曾经论证过大陆漂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考研真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考研真题

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题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编号:一:名词解释1氯仿沥青“A”指岩样未经酸处理,用氯仿抽提出的有机质产物。

具有游离性和还原性,分散在岩石中,与石油性质接近。

是最常用的有机质丰度指标之一2&值3可燃冰(固态气水合物)4次生油气藏5力场强度6有效渗透率7输导层8地层油气藏二:简答题1、rock-eval原理及应用(岩石热解)1聚集性天然气特点和类型2水动力圈闭的特点和类型3油气初次运移的介质条件三:论述题(3选2)1有机质的成烃演化阶段(与干酪根有关)2不整合油气藏的形成机理3举例说明油气藏的形成条件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题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编号:一:名词解释1盖层微渗漏2石油3伴生气4成烃坳陷5含油饱和度二:简述题1不整合油气藏的封闭机理、特点和主要类型2岩性油气藏的封闭机理、特点和主要类型3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点4评价有机质成熟度方法5天然气分类方法三:论述题1油气藏充分条件2成烃演化阶段3断层和油气聚集4油气藏形成时间确定方法及评述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题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编号:一:名词解释1圈闭之现代概念2储集层3油气运移4天然气水合物5生物标志化合物6干酪根6油气运移7饱和度中值压力、8油气聚集方式9甲烷水合物二:简述题1有机质类型的确定方法2盖层的封闭机制及评价参数3背斜油气藏概念、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1论述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及其特点2试举例论述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3影响砂岩储集层储集性的因素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题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编号:一:填空题1石油主要是由()()()()()等元素组成。

其中主要是()和(),他们的元素组成一般是:(),()2根据控制圈闭形成的地质因素,可将圈闭分为四大类:(),地层圈闭,(),复合圈闭。

3沉积岩中不容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称为()4通常要从()()和()等三方面的分析来对烃源岩作出定性分析评价。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绪论单元测试1.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地质课程。

()答案:对2.1859年作为近代油气勘探工业的开端,标志事件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钻出世界第一口出油井。

()答案:对3.近代油气勘探和工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直接找油阶段、背斜学说找油阶段、地球物理勘探找油阶段、协调勘探找油阶段、深化勘探找油阶段5个阶段()答案:对4.1960年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

()答案:对5.石油有机成因理论开始突破是在地球物理勘探找油阶段。

()答案:错第一章测试1.任何一个油气藏或油藏中都存在石油、天然气和油气田水三种流体。

()答案:对2.一个纯气藏中只有天然气。

()答案:错3.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答案:对4.石油在成分上和相态上都是比较单一的。

()答案:错5.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是碳和氢。

()对第二章测试1.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两大特性。

()答案:对2.只要具有孔隙的岩石,就能成为储集层。

()答案:错3.储集层一定是油气层,但油气层不一定是储集层。

()答案:错4.油气层一定是储集层。

()答案:对5.孔隙性决定了储集层中储存油气的数量。

()对第三章测试1.圈闭就是油气藏。

()答案:错2.圈闭的构成要素包括储集层和封闭条件。

()答案:对3.油气藏的构成要素包括圈闭和流体。

()答案:对4.从流体力学基础来理解圈闭,它就是储集层中被油气高势区和非渗透性遮挡联合或单独封闭的相对油气低势区。

()答案:对5.一个油气藏中可以存在多个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错第四章测试1.油气无机成因理论和有机成因理论争论的核心是油气起源物质和生成过程。

()答案:对2.19世纪中叶,各种油气无机起源假说应运而生,其中最完整最有影响力的是1876年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碳化物说”。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知识归纳整理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油田开辟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光、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普通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惟独油藏,称为油田;惟独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普通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圈闭中只聚集了油,算是油藏,只聚集了气,算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举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举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

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具层序地温梯度。

14、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阶段,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15、异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基础试题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基础试题库
第三章 地壳和岩石圈
二、是非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20.×
三、选择题1.c; 2.a;3 d;4.b; 5.b; 6.c; 7.a; 8.a; 9.b;10.d
第二章 地球
一、名词解释大地水准面;大陆;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裂谷;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裾);海沟;岛弧;洋脊;洋隆;大洋盆地;海山;海岭;重力;理论重力值;实测重力值;重力异常;地磁;地磁场;地磁要素;磁异常;地热;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地面热流;地热异常;地震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软流圈二、是非题1地球两极的理论重力值比赤道大。 ( )2.在同一纬度上,大陆上的重力值一般比海面上小。 ( )3.因为地心处重力值为零,所以地心处压力值也为零。 ( )4.地球内部物质密度随深度增加呈直线型增加。 ( )5.在同一热源情况下,热导率小的地区地温梯度较大。 ( )6.岩石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7.地壳以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规律称地热增温率。 ( )8.地壳与地幔合在一起又被称为岩石圈。 ( )9.软流圈的物质全部处于熔融状态。 ( )10.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 )11.地磁轴与地理轴的夹角称磁偏角。 ( )三、选择题(按后面的参考答案选择填写)1.大气圈中与地质作用关系最密切的次级圈层是( )。a.平流层; b.对流层; c.中间层; d.热成层。2.地球上重力值最小的部位是( )。a.地心;b.地面 c.莫霍面;d.古登堡面。3.地球上重力值最大的部位是( )。a.地心;b.地面 c.莫霍面;d.古登堡面。4.地面上的重力值( )。a.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b.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c.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d.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5. 随深度增加地热增温率的变化规律是( )。a.不断增大;b.不断变小; c.先增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增大。6.就全球范围看,恒温层的相对平均深度大致是( )a.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深;b.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浅; c.内陆比沿海地区深;d.内陆比沿海地区浅7.陆壳与洋壳的边界位于( )。a.海岸高潮线处;b.海岸低潮线处; c.大陆架外缘处;d.大陆坡的坡脚处8.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时所用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是( )a.古地磁法;b.地电法; c.地震波法;d.重力法9.地球最主要的热源是( )a.太阳能;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能; c.重力分异能;d.构造作用能。四、填空题1.地球的重力主要来源于( )。2. 大陆平均地表热流值为( )HFU;洋底平均地表热流值为( )HFU。3.陨石按化学成分不同可分成( )、( )和( )三大类。4.当今陆地上最高、最雄伟的山系是( )和( )。5.大陆边缘可分为( )与( )两种不同类型。6.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 )和( )等方面。7.保留在岩石中的剩磁,根据它们的成因不同,可分成( )和( )等类型。五、问答题1.试分析地球形状不成为正球形的可能原因。2.举例说明研究地表形态特征的地质意义。3.我国地势的基本特点如何?4.地表实测重力值可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而与理论重力值不相一致?5.为什么洋壳的地温梯度高于陆壳?6.为什么不能按全球平均地热增温率来求地心温度?7.举例说明研究大气圈的地质意义。8.举例说明研究水圈的地质意义。9.举例说明研究生物圈的地质意义。10.试分析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可能形成原因。11.试述洋脊的主要分布特征。12.艾里模式与普拉特模式有什么共同与不同之处?13.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组成与状态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思考
绪论
基本知识: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
基本知识:
1.石油
2.生物标志化合物
3.油气显示
4.石油旋光性
5.石油荧光性
6.石油凝固点
7.石油的馏分8.湿气和干气 9.非伴生气 10.气顶气 11.气藏气 12.固态气水合物 13.煤层气
14.伴生气15.凝析气 16.天然气(狭义) 17.非常规气藏 18.底水和边水
19.油水的矿化度
20.油田水 21.油矿物 22.油气苗 23.同位素效应 24.同位素类型曲线25.同位索分馏作用
思考问题:
1.简述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2.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3.蒂索和怀特(1978)提出的石油分类。

4.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5.油田水的分类(Sulin,1948) 。

6.油田水的来源。

7.油田水的产状。

8.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9.不同成因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和碳氢稳定同位素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基本知识:
1.束缚孔隙
2.渗透性储集层
3.孔隙结构
4.相对渗透率
5.有效孔隙度
6.流体饱和度
7.有效渗透率 8.储集层(岩) 9.合油气层 10.储集模式 11.圈闭盖层 12.盖层的自封闭
13.区域盖层 14.盖层的微渗漏 15.盖层 16.闭合度 17.油气柱高度
思考问题:
1.简述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成因。

2.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内容?
3.按孔隙大小可分为几种类型?
4.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
5.如何评价储集岩的物性?
6.如何评价储层孔隙结构?
7.影响砂岩储集性的因素有哪些?
8.影响砂岩储集性的成岩后生作用有哪些?
9.影响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因素有那些?
10.沉积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不均一性有几种类型?
11.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成岩后生作用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其他岩类储集层有哪些岩类?
12.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如何评价盖层的好坏?
13.盖层的封闭机制。

14.盖层的岩石类型。

15.储层与盖层的关系如何?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基本知识:
1.圈闭
2.油气藏
3.溢出点
4.气顶和油环
5.闭合面积
6.含油边界和合油面积
7.构造圈闭
8.断层圈闭 9.基岩油气藏 10.地层圈闭 11.岩性圈闭 12.水动力圈闭13.复合圈闭
思考问题:
1.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

2.简述圈闭的现代概念及各种圈闭类型特征?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
第四章油气成因和烃源岩
基本知识:
1.干酪根
2.TTI
3.烃源岩
4.CPI
5.沉积有机质
6.地温梯度
7.门限温度
8.油型气
9.生物成因气 10.无机成因气 11.煤型气 12.煤气发生率 13.有机质成熟度 14.烃源岩系
思考问题:
1.简述如何评价烃源岩的好坏?
3.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

4.简述沉积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特征。

5.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主要指标及其应用?
6.温度和时问对干酪根成烃演化的影响?
7.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及其对成烃的意义?
8.油气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9.促使沉积有机质演化成烃的主要因素?
10.油气地球化学对比的意义及其主要参数?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运移
基本知识:
1.油气运移
2.初次运移
3.油气二次运移
4.流体势
5.久压实作用
6.排烃效率
7.净浮力
8.流体力场强度
思考问题:
1.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

2.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是什么?
3.初次运移、二次远移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4.初次运移的介质条件如何?
5.初次运移(排烃)与油气生成关系如何?
6.如何确定初次运移的时间、深度?
7.初次运移的模式。

8.初次运移的相态。

9.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

10.影响初次运移的因素有哪些?
11.二次运移的特征二次运移与油气聚集成藏关系如何?
12.二次运移油气的受力情况。

13.有机包裹体研究在油气过移研究中有哪些应用?
14.如何确定二次运移的方向?
15.水动力对油气二次运移影响如何?
16.二次运移的条件与结果。

第六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基本知识:
1.生储盖组合
2.系列圈闭
3.成烃凹陷
4.产烃率
5.聚集系数
6.产烃丰度
7.成烃潜量 8.油气聚集 9.有效圈闭 10.石油的氧化变质作用 11.原油热演化变质作用
思考问题:
1.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

2.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
3.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及意义生储盖组合的基本该念和分类。

4.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方法。

5.形成有效圈闭闭的必要条件油气藏中石油的变化。

6.引起圈闭破坏和油气再分布的地质作用。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
基本知识:
1.沉积盆地
2.含油气盆地
3.油气田
4.油气聚集带
5.构造型油气田
6.地层型油气田
7.复合型油气田
8.二次成烃
思考问题:
1.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活动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2.决定盆地中油气丰度的基本因素。

3.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第八章含油气系统及盆地模拟
基本知识:
1.盆地模拟
2.含油气系统
3.含油气系统组成
4.上覆岩层
5.源岩潜力指数
6.含油气系统效率
7.盆地模拟系统组
8.成沉积压实原理
思考问题:
1.含油气系统的命名方案及主要分类。

2.含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

3.含油气系统的评价内容。

4.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第九章非常规含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

基本知识:
1.盆地中心气(深盆气)系统
2.煤层气的概念
3.煤层气系统
4.油页岩
5.天然气水合物
思考问题:
1.非常规天然气系统目前主要指哪几类?
2.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指那些类型?
3.盆地中心气(深盆气)系统的地质特征。

4.请总结我国和世界油页岩分布现状。

5.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气体资源量和含碳量。

第十章油气勘探与油气资源评价
基本知识:
1.油气勘探
2.勘探程序
3.油气资源评价
4.油气资源
5.油气储量
6.探明储量
7.可采资源量
思考问题:
1.油气勘探涉及到的主要方法技术。

2.油气勘探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与技术布置。

3.油气资源评价的特点与主要任务。

4.油气资源评价的层次、内容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