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一些与春节相关的风俗习惯:
1. 贴春联:春节前,人们会在门上贴春联,春联上写有吉祥如意的祝福语句,希望新年里好运连连。

2. 扫尘:春节前一天,人们会彻底清扫房屋,扫除旧年的灰尘,象征着将旧事物抛弃,迎接新的一年。

3. 放鞭炮:除夕夜,人们会放鞭炮来驱逐恶灵,并辟邪消灾。

4. 吃团圆饭:除夕之夜,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象征着家庭团结和幸福。

5. 拜年:在新年的前几天,人们会互相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表示祝福和保佑。

6. 穿新衣:春节期间,人们会穿新衣服,以示欢庆和祥瑞。

7. 舞狮舞龙:在一些地方,人们会表演舞狮和舞龙,以驱逐恶灵、求得好运。

8. 祭拜祖先: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祭拜祖先,烧香献花,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和繁荣。

9. 看春晚:春节除夕晚上,人们会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欢欢乐
乐地度过新年的第一个夜晚。

10. 逛庙会:春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办庙会,人们可以品尝传统美食,购买手工艺品,体验热闹的氛围。

这些风俗习惯代表了中国人民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期待,也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春节的风俗习惯都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一。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新年为岁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针对这一礼仪,有一些地方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正月初一:拜年贺岁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

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

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陈竞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穷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春节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春节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1、祭灶神: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扫尘:二十四,扫尘日”。

迎新首先要除旧。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

2、贴红春联: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3、贴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

4、倒贴福字: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5、年夜饭: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

6、守岁: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

7、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

8、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

9、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

10、逛庙会: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11、中国结: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

春节的意义有哪些1、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2、春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春节代表的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美好祝愿。

4、春节这一天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5、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时候、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的精神支撑。

春节吃什么春节吃年夜饭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

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简介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简介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简介11、贴对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2、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扫尘的意义在于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希望来年的生活过得更加的美好。

4、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5、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6、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7、给压岁钱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8、祭祖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9、燃爆竹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春节民间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民间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民间风俗习惯有哪些春节是中国⼀个古⽼的节⽇,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个节⽇,信仰、祭祀与家庭伦理是春节历久弥新的精神核⼼,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体,形成了⼀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下⾯是⼩编整理的春节民间风俗习惯有哪些,欢迎阅读。

春节民间风俗习惯有哪些风俗⼀:扫尘扫尘顾名思义就是打扫尘⼟,过年前都要把家⾥⾥⾥外外都要打扫⼀遍,这样才能以最新的⾯貌迎接春节的到来,表达除旧迎新的寓意,扫尘这个习俗⾃腊⽉⼆⼗七⽇开始,也有些地⽅早早就开始除尘了。

风俗⼆:贴春联贴春联⼀般是在除⼣那天贴,春联决不能够等到过年的时候贴,不然没任何寓意,也没有达到喜庆的效果,春节贴春联很是讲究,春联的顺序,不同样式的春联等都要按着规则来,这样才能家宅平安,来年阖家幸福、事事顺⼼。

风俗三:放鞭炮放鞭炮是⾃古以来的习俗,⼀开始有个传说是为了驱赶年兽,如今却是增添吉利,让鞭炮声除旧迎新过新年。

不过,现在⼤多数城市禁⽌居民随意放鞭炮,所以⼈们想出了很多模拟鞭炮声过年的⽅法,挺有⼀番意思。

风俗四:守岁守岁其实说来也很有意义,就是⼀家⼈齐聚⼀块⼀起从除⼣跨越到春节,迎接春节的到来,为新的⼀年许下美好的祝愿。

风俗五:拜年拜年这个习俗⼩孩⼦可喜欢了。

每到过年,他们就会穿上新⾐裳,戴上新帽⼦,然后⾼⾼兴兴的去家⼈长辈⾯前说吉祥话,讨要过年红包,然后和朋友们⼀起去玩耍嬉闹。

风俗六:压岁钱压岁钱想必⼤家都知道,过年添福添喜的⼀种⽅式,虽然现今社会变成红包时代,但是古时候传下来的“压岁”和“压祟”还是有的,压岁钱给长辈是压岁,希望⽼⼈长命百岁,岁岁平安;给孩⼦是压祟,希望孩⼦⽆灾⽆难,幸福安康。

春节为什么要贴窗花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数量最⼤、最为普及的品种。

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

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氛的⽬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窗花⽆论题材、表现⼿法、剪刻技艺都是剪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春节习俗大全

春节习俗大全

春节习俗春节习俗大全中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祖国各地的春节习俗许许多多,各地还有些许不同,正是这些春节的习俗,构成了除夕浓浓的年味。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习俗,欢迎大家分享。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5.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春节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家庭团聚、亲友相聚的日子。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遵循特定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春节过年常见的一些风俗习惯。

1. 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一家人会聚集在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

年夜饭的菜肴通常非常丰盛,包括鱼、肉、蔬菜等,寓意着财源广进、年年有余。

2. 放鞭炮春节期间,人们喜欢放鞭炮来驱逐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放鞭炮的声音能够驱散病魔和霉运,同时也象征着说旧岁,迎新年。

3. 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物,由对联组成,一般贴在门上或悬挂在房间里。

春联上的词句往往富有寓意,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希望。

4. 送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通常会给晚辈送红包,里面装有压岁钱。

这个传统意味着祝福和好运,也希望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

5. 舞狮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经常在春节期间表演。

人们会穿上狮子服装,表演各种技巧和动作,旨在驱逐邪灵、迎来好运。

6.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串门拜年,这是表达节日祝福和问候的方式。

拜年时,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双方互道吉祥话,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

7. 看春晚春晚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是一种家庭娱乐活动。

人们会欣赏歌舞、相声和其他节目形式,同时也是人们团聚的机会。

8. 贴门神和年画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贴上门神和年画,用以驱逐邪灵和保佑家庭平安。

门神通常是画有神仙形象的纸质剪影,而年画则展示了不同的主题和寓意。

9. 给长辈拜年在春节期间,晚辈会给长辈拜年,表达敬意和祝福。

同时也是传承尊长文化的一种方式,加强家庭关系。

总结起来,春节过年的风俗习惯有年夜饭、放鞭炮、贴春联、送红包、舞狮、拜年、看春晚、贴门神和年画以及给长辈拜年等。

这些风俗习惯代表着对新一年的祝福和美好期待,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华人社区,春节过年的习俗都能看到这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让人们在喜庆的氛围中共度欢乐时光。

春节 健康相关风俗

春节 健康相关风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许多与健康相关的风俗。

以下是一些详细介绍:
1.扫尘:春节前要进行大扫除,包括清洁房屋、器具、庭院等。

这一习俗寓意着辞旧迎新,扫除一切晦气和穷困,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健康。

2.祭灶: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人们要祭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这一习俗也是为了祈求家庭和睦、身体健康。

3.守岁:除夕之夜,人们要守岁,即待到半夜钟声敲响之后,才能入睡。

这一习俗寓意着珍惜时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也有助于调整生物钟,保持身体健康。

4.拜年:春节期间,人们要互相拜年,祝福对方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这一习俗有助于增进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也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5.贴春联、福字:春节期间,人们要在门口贴春联和福字,寓意着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如意。

贴春联和福字也有助于营造节日氛围,提高心情和情绪。

6.饮食调整:春节期间,人们的饮食习惯也会有所调整,如吃团圆饭、年糕、饺子等传统食品,寓意着团圆、吉祥、幸福。

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健康,避免过度油腻和暴饮暴食。

总之,春节期间的健康相关风俗多种多样,寓意着祈求新年平安、健康、幸福。

这些习俗不仅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中国春节习俗1小年(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 祭灶(又称祭旺火)趣闻灶糖2腊月二十四扫尘史料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4腊月二十六5腊月二十七6腊月二十八7腊月二十九祭祖小除夕8腊月三十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象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象,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的风俗习惯(15篇)春节的风俗习惯1春节的风俗习惯东北——北疆悠久的继承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替代),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也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祥的事都破损,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严寒,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

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经由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适口,果汁富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不仅可口,还能起到解酒、解油腻的作用。

年三十点长寿灯东北人家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整夜通明。

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停。

此外还有正月不剪头、月朔初二不扫地等习俗。

华东——缠绵水乡的温柔点岁灯汉族节日旧俗,这一汉族节日旧俗流行于江南部分地区,一般在除夕或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

在此期间,夜间卧室里通宵燃灯,称“岁灯”。

一般在屋柱脚、床下、桌下、灶下点灯。

多用红萝卜切成段作盘,插上小蜡烛,也有用陶器盛油点灯的,是除夕守岁的一种活动,还要贴春联,放爆竹、唱辞岁歌、饮分岁酒、吃岁饭等。

接青龙这一习俗广泛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

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各路龙灯集中到吴山龙王庙,挂红点睛,称为“龙灯开光”。

打年糕打年糕这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

年糕谐音“年高”,寄予了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对老人还有“年高”长寿、对小孩有“年年长高”之意,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过年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除夕夜那天,有的家里还会做些糖年糕。

手巧的一些人还会把年糕雕成鸡、鸭、元宝等形状,寓意着来年家里甜甜蜜蜜。

听花鼓戏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在春节期间常用来增添节日气氛。

春节的民俗习惯与禁忌

春节的民俗习惯与禁忌

春节的民俗习惯与禁忌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同时也会遵循一些民俗习惯和禁忌。

一、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访亲戚朋友,这是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

走亲访友是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也是为了增进亲情和友情。

在亲戚家做客时,一般会带上一些礼物,以表达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二、贴对联贴对联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对联是由上下两幅对称的对子组成,通常中间还会有一幅大字。

对联的内容通常祝福家人平安幸福、事业顺利、财源滚滚等。

贴对联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喜庆的氛围,也是为了祈求吉祥和好运。

三、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能够驱除邪气,带来吉祥和好运。

在中国古代,人们放鞭炮的目的也是为了驱走怪兽和恶鬼。

然而,由于鞭炮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现在很多地方已经禁止了放鞭炮的行为。

四、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这顿饭通常由全家人一起吃,也被称为“团圆饭”。

年夜饭的菜式丰盛多样,代表着丰收和幸福。

人们相信年夜饭吃得越丰盛,来年的生活就会越好。

五、禁忌在春节期间,也有一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禁忌。

比如,不要在大年三十晚上打扫房屋,因为这会“打走”家中的财运。

还有,不要在大年初一说不吉利的话,因为这会带来厄运。

此外,还有一些与数理相关的禁忌,比如不要剪头发,因为剪头发的音同“剪”字,容易剪断财运。

春节的民俗习惯和禁忌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吉祥和幸福的向往。

这些习俗和禁忌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但它们所传递的美好祝福和家庭团聚的重要性是不变的。

在春节来临之际,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个特殊的时刻,与亲人朋友一起共度欢乐时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春节必知的10个民俗习惯

春节必知的10个民俗习惯

春节必知的10个民俗习惯春节必知的10个民俗习惯辞旧岁,迎新年。

年根儿下,处处喜气洋洋。

贴春联、生旺火、吃饺子……这些老传统年年延续。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春节必知的10个民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春节必知的10个民俗习惯解析一、春联和年画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春联起源于桃符,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

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传统春联是用毛笔书写,但亦有印制的春联。

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二、生旺火生旺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主要以山西为主,河北、内蒙古等地也有庆祝。

垒旺火一般在春节除夕和元宵节时进行。

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称之为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

在古代,有一些与旺火形式类似的活动,如“庭燎”、“籸盆”等,被认为是早期的旺火。

主要是用于祭奠祖先,或是为了驱邪,且当时大多是烧柴、烧炭。

三、爆竹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

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

这奇特的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春节风俗活动内容

春节风俗活动内容

春节风俗活动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和活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春节风俗活动的内容。

一、大扫除:春节前夕,人们会进行大扫除,以清除旧年的旧气,迎接新年的新气象。

在进行大扫除的过程中,人们会认真清理家中的每一个角落,从地板到天花板,从家具到窗帘,确保整个家庭焕然一新。

二、贴春联: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中门框上贴上鲜艳的春联,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联上的内容通常是祝福和吉祥的话语,如“万事如意”、“和谐幸福”等,寓意着新的一年万事顺遂,生活幸福美满。

三、包饺子:在除夕夜这一天,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包饺子,象征团团圆圆。

包饺子时,大家会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流着近期的生活和工作,拉近了亲情和友情的距离。

四、守岁:守岁是春节夜晚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午夜的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都会点燃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会守夜,不睡觉,以示对新年的期待和祈福。

五、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拜访亲友,传达新年的祝福与问候。

在拜年之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象征着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

而晚辈则要恭敬地给长辈磕头,表示敬意和孝心。

六、看春晚:春节前夕,央视都会播出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吸引了亿万观众围观。

人们会聚在电视机前,观看精彩的表演节目,感受节日的气氛,共度一个欢乐祥和的除夕之夜。

七、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活动,具有浓厚的民俗民俚色彩。

舞狮象征着威武和祥瑞,舞龙则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们在舞狮、舞龙的表演中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祥和。

八、猜灯谜:猜灯谜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灯笼下贴上谜语,其他人则要猜出谜底,猜对了就有奖品。

灯谜寓意着新的一年将会充满谜底和惊喜,增添了春节的趣味性。

九、观花灯:春节期间,人们会去公园或庙会观赏花灯,花灯色彩缤纷,造型别致,寓意着新的一年万事如意,生活美好。

观赏花灯是春节期间的一项愉快的活动,让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春节的风俗习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吃年饭团圆饭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2、贴门神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

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

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

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象征着天鸡。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

据说尧帝时,过去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每年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

人们刻木头的重明鸟,或者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令其不敢再来。

因重明鸟样子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贴画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贴门神朱仙镇木板年画“对脸门神马上鞭”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不是神茶、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

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春节的传统饮食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传统饮食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传统饮食习俗有哪些提起春节的过法,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

那么春节传统饮食习俗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春节的一些传统饮食习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传统饮食习俗1、吃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2、吃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3、元宵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

元宵在宋代时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

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4、屠苏酒据说是我国汉末名医华佗创制。

由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苃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

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将其流传开来。

屠苏,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

饮屠苏酒也是过年的一种风俗。

据说于正月初一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

5、元宝汤即馄饨,因其形似元宝,故称“元宝汤”。

吃馄饨寓意招财进宝,象征财源如汤水滚滚而来。

一般或以猪肉、菠菜、青韭为馅,或以羊肉、白菜为馅。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中午要喝元宝汤。

春节的民俗与风俗变迁

春节的民俗与风俗变迁

春节的民俗与风俗变迁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春节的民俗与风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传统习俗、时代变迁等方面来探讨春节的民俗与风俗变迁。

一、历史背景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起源于古代的岁时节令祭祀和民间风俗习惯。

最早的春节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年节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与中国农耕文明密切相关。

二、传统习俗1.团年饭团年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是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象征。

过去,家庭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中举办团年饭,亲人团聚、辞旧迎新。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乡或者旅游度假,导致团年饭逐渐变成了家庭外出就餐的方式。

2.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之一。

过去,人们主要是拜访亲友、长辈等,以祝福他们新年吉祥。

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人们也开始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来拜年,尤其是在异地工作、学习的人群,这种方式更加方便快捷。

3.红包红包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春节期间,长辈通常会给晚辈(尤其是未婚晚辈)发放红包,象征着压岁钱的祝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的红包更多的已经数字化,人们通过手机转账等方式来发放红包,更加方便快捷。

三、时代变迁1.节日消费春节期间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春节期间的物质享受和舒适生活。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春节消费更加注重品质、体验和文化内涵的体现,比如旅游、文化活动等,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开始崭露头角。

2.文化传承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一些传统的春节民俗与风俗正在逐渐淡化。

年味的丧失,逐渐让人们关注到文化的传承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等都开始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比如举办庙会、人文讲座等活动,以保护传统文化的繁荣。

3.新年潮流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他们对于春节的期待和热情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中国春节习俗1小年(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 祭灶(又称祭旺火)趣闻灶糖2腊月二十四扫尘史料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4腊月二十六5腊月二十七6腊月二十八7腊月二十九祭祖小除夕8腊月三十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象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象,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

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传统习俗:1、办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烧炮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

爆竹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

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3、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民间称做“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4、贴年红(挥春)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5、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那么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1:祭灶神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2:观社火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

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

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3:中国结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

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

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

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

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

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

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4:扫尘“二十四,扫尘日”。

迎新首先要除旧。

春节的习俗大全

春节的习俗大全

春节的习俗春节的习俗大全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习俗大全,欢迎阅览。

春节的习俗1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

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

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

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

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

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

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的风俗习惯(一):春节的习俗1、腊月二十三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之后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之后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向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完美期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能够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拜年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齐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之后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之后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

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

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

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构成了尚火观念。

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资料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9、舞狮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

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

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能够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

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

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

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

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

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

舞狮要使出浑身解人们为什么个性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

之后,有人推荐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

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10、舞龙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

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

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

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

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但是去,只好说出实情。

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

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

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貌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春节的风俗习惯(二):春节食俗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务必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齐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还能够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能够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一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齐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资料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十分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