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准确率权衡

合集下载

朱滢《实验心理学》重点

朱滢《实验心理学》重点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1.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被叫做绝对阈限.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操作定义)2.差别阈限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

3.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通常用△I/I = k 表示。

在这里,△I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强度,k是小于1的常数。

K也称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不同感觉道的韦伯分数是不同的。

后来,Fechner把这个关于差别阈限的规律称为韦伯定律。

4.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程序及特点刺激通常都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

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

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5.信号检测论色子游戏的四种情形:击中、漏报、虚报、正确否定3 0击中漏报虚报正确否定击中率+漏报率=100% 虚报率+正确否定率=100%①击中:当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有”。

②虚报:当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有”。

③漏报: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

④正确否定:当无信号而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

操作者特征曲线:以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随着标准的变化,击中率与虚报率相应发生的变化。

判断标准β:做出决策的分界线,人根据最优原则主观划定的标准,对应决策过程。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1)有无法:当主试呈现刺激之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给与口头报告。

(2)评价法:也叫多重决策法,呈现刺激的方式同有无法一样,要求被试根据自信度给出更细腻划分的有无的等级评价,得出的评价将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连续体。

第4章反应时1.唐得斯A、B、C反应时间及其测定A反应时: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

2017实验心理学之反应时间_毙考题

2017实验心理学之反应时间_毙考题

2017实验心理学之反应时间第四章反应时间一、反应时间的概述(一)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reaction time,RT):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

2、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经运动神经达到效应器官。

3、效应器官接受神经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二)反应时间研究的简史1796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公案;1820年Bradly的眼耳法、Bessel人差方程;1850年Helmholt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经传导速度;1868年,Donders发明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分离出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1879年及以后,冯特及其学生对反应时间进行了系列研究。

其中,Cattell揭示了选择反应时长于简单反应时的原因iexcl;ordf;iexcl;ordf;在反应的准备上不同;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心理学兴起。

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把这些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而任何过程都需要时间,因而可利用反应时间这一客观指标,来对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和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

1969年,Sternberg在相减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相加因素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由于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和相加因素法都不是直接测得某一特定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而是要通过间接的比较才能得到,并且相应的加工阶段也要通过严密的推理才能被发现。

因此,Hamilton等(1977)、Hockey等(1981)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开窗实验。

人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一个人很快去完成某件事时,他会比慢慢地做某件事犯更多的错误。

反之,如果某人很正确地做某件事时,速度上就会变慢。

心理学家称这种关系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Meyer等(1988)速度-准确率分解技术(speed-accuracy decomposition,SAD)第一阶段:1850 1969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方法学核心为减数法第二阶段:1969年以后,反应时研究的新时期。

反应时范式

反应时范式
步 1 2 3 4 5 6 7 试验次数 20 20 20 40 20 20 40 练习或测试 左键反应对象 练习 练习 练习 测试 练习 练习 测试 花的图像 褒义词 花的图像+褒义词 花的图像+褒义词 昆虫的图像 昆虫的图像+褒义 词 昆虫的图像+褒义 词 右键反应对象 昆虫的图像 贬义词 昆虫的图像+贬义词 昆虫的图像+贬义词 花的图像 花的图像+贬义词 花的图像+贬义词
反应时范式
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的概念 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 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 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 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 测量反应时间的注意事项
一、反应时间的概念 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RT)是心理实验中 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 呈现到反应的开始 开始之间的 呈现 开始 时距。 反应并不能在给予刺激的同时就发生。 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 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 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 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 反应的潜伏 期”。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 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 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 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 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 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Sternberg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 用的四个因素:
(3)反应时ABC 3 ABC的应用 ABC
反应时间的相减法最初是被用来测定某一心 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 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 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反应时间相减法 的。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含5年内真题)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含5年内真题)

名词解释1.因素型实验:含义:即为探明所要研究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进行的实验。

也叫“什么型”实验,“定性实验”或者“探索性实验”程序:控制其他因素,突出其中一个因素,探索此因素与所研究心理现象有无关系。

然后再突出另一个因素,逐个探索,系统探明所影响的因素。

2.函数型实验:含义:指研究各种因素怎样影响行为的实验,试图确定研究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叫作“怎样型”实验,“定量实验”或者“假设验证实验”。

特点:对自变量进行大范围的量化操纵,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确定二者的函数关系。

3.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4.天花板效应:由于实验任务过于简单,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好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5.地板效应:由于研究者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差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6.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汉斯效应):指实验者有意无意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言语将预期的要求给被试所造成的使实验结果有利于实验假设的效应。

7.要求特征: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产生某种假设,然后它们会以满足该假设的方式做出反应。

8.霍桑效应:是指主试和被试的人际关系影响实验效果的效应,人们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

9.安慰剂效应:是由暗示引起的被试行为向暗示方向发展的效应,如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10.双盲程序/双盲法:被试和实验者都不知道当下进行的实验目的和假设。

11 单盲实验:被试不知道其接受的是何种处理的一种实验12.实验效度分类(1)构想效度指某项研究理论构思的逻辑合理性,以及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操作定义的恰当程度。

影响因素:理论概念是否模糊、思路逻辑是否混乱,设计到选题、假设、研究框架等单一方法和操作引起偏差,如状态焦虑、特质焦虑。

2014年心理学专业考研测试题及答案解析(5)

2014年心理学专业考研测试题及答案解析(5)

2014年心理学专业考研测试题及答案解析(5)一、单选题1. 神经元中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的是( )A.树突B.胞体C.突触D.反射2. 病人的沉睡和动物的假死体现的是( )A.外抑制B.超限抑制C.消退抑制D.分化抑制3.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A.精神活动B.意识活动C.反射活动D.机能活动4. 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同时对比D.继时对比5. 刺激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是( )A.闪光融合B.视觉对比C.后像D.联觉6. 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是按照( )原理制作而成的。

A.时间知觉B.真动知觉C.似动知觉D.错觉7. 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8. 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B.加工深度说C.图式理论D.知识分类学习论9. 痛觉的生物学意义在于(D)A.它可以增强一个人的意志力B.它使我们感到生活的真实C.它能使我们更快地适应环境D.它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的作用10.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是( )A.绝对感觉阈限B.差别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觉能力11. 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A.注意分散B.注意分配C.注意转移D.注意广度12. 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 )影响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干扰抑制D.双重抑制13. 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新形象的过程是( )A.有意想象B.随意想象C.创造想象D.再造想象14. 不随意想像的特殊表现是( )A.灵感B.原型C.梦D.顿悟15. 巴甫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除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扩散和集中规律以及条件反射的抑制规律外,还有( )A.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B.两种信号系统C.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D.动力定型16.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调节和促进活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可破坏和瓦解活动,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 )A.适应功能B.动机功能C.组织功能D.信号功能17. 中国女排奋力拼搏,终于获得五连冠,表明中国女排具有的意志品质是( )A.自觉性B.果敢性C.坚韧性D.自制力18. 引起动机的内在心理条件是( )A.感觉B.思维C.需要D.性格19. “活泼好动”是下列哪种表现? ( )A.能力B.兴趣C.气质D.性格20. 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抑制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21. 詹姆斯一兰格情绪外周理论认为( )A.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B.认知在情绪的发生中起着决定的作用C.情绪与动机有密切的联系D.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22. 具有情境性、反应性、简略性特点的是( )A.书面言语B.独白言语C.对话言语D.内部言语23.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 )A.一个人的气质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B.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是难于变化的C.环境改变了,人的气质也不会发生变化D.环境改变了,人的气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24. 有爱就有恨;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绪和情感( )A.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B.具有不可调和的特性C.两极是不相容的D.两极是绝对对立的25. 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示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应用心理学考研真题汇编

应用心理学考研真题汇编

《应用心理学》考研真题汇编一、名词解释
1心境
2.诱因
3.知觉定势
4.共情
5.成就动机
6.情绪
7.系列位置效应
8.表象
9.随意注意
10.习得性无助
11.情绪智力
12.应激
13.实验中的因素和水平
二、简答题
1.简述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关系。

2.简述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

3.在心理学量表的编制过程中,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别有哪些用途。

4.哪一种归因风格容易导致抑郁,请举例说明。

5.简述4种类型的动机冲突。

6.请简述注意的特征。

7.请简述思维的基本过程。

8.请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加班会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

三、论述题
1人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
2.请设计一项研究,探索积极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

3.班杜拉的理论是什么?并举例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4.请结合相关研究,论述三种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三种语言心理学的技术研究。

5.近期影视作品经常提到原生家庭的话题,请论述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过程的作用。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A 最小可觉差法B 恒定刺激法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A 费希纳定律B 韦伯定律C 史蒂文森定律D 艾克玛定律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A 变量B 假设C 结果D 控制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A 3B 4C 9D 24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A 双盲法B 恒定法C 随机化法D 统计控制法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A 唐德斯B 赫尔姆霍茨C 卡特尔D 冯特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B 字母转换作业C 心理旋转实验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A信号检测范式B 提示范式C 搜索范式D 双任务范式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A 随机化技术B 匹配技术C 平衡技术D多基线设计技术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A 评价忧虑B 期望效应C 投射效应D 刻板效应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A 方差分析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C 协方差分析D 回归分析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A 反应速度的差异B 反应的难度C 反应速度D 口语记录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A 实验者效应B 地板效应C 霍桑效应D天花板效应15以下哪种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A)A 匹配B ABBA设计C 拉丁方设计D ABA设计16以下哪项是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B)A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B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C统计回归D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17实验仪器中测量人的速度判断能力的仪器是(B)A 速示器B 速度知觉仪C 时间知觉测试仪D反应计时器18在“摔跤、柔道运动员减重期能量平衡内分泌机制及力量变化的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D)A摔跤、柔道运动员B能量平衡内分泌机制C 力量变化D能量平衡内分泌机制及力量变化19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C)A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权C 给被试一定的报酬D保密原则20实验信度的验证不包括(A)A内容验证B直接验证C 系统验证D 概念验证21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B)A极限法B 恒定刺激法C 阶梯法 D 平均误差法22下列陈述中哪个是操作性定义(A)A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B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C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的个性特征的方法D以上都不是23最早和最重要的内隐学习研究范式是(A)A人工语法B 序列反应时C 复杂系统D 信号检测论24基本模式“O1 X O2”属于(B)A单组后测设计 B 单组前后测设计C 固定组比较设计D 事后回溯设计25事后回溯设计的基本模式为“X O”其中X表示(C)A引入的实验处理B研究者操纵或某种未知因素的处理C自变量或实验处理,是研究者不能操纵或改变的D以上都不是26以下属于单组准实验设计的是(D)A单组后测设计B固定组比较设计C单组前后测设计D时间序列设计27心理学实验类研究设计中条件控制最严的一类是(B)A准实验设计B 真实验设计C 非实验设计D平衡设计28两等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实验数据的处理应采用(B)A 配对样本t检验B 独立样本t检验C 单因素方差分析D卡方检验29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D)A 提示范式的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比较。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表情识别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表情识别

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差异研究一、引言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下面我们将尝试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来展示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之间普遍的权衡关系。

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

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

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

本实验主要探讨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识别速度与准确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假设: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通过自编的e-prime实验程序对四十名被试进行施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图片(均选自于标准的实验图片库)、电脑、e-prime程序四、实验设计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自变量为不同面部表情、区分为(痛苦、微笑、悲哀、快乐)四种。

每个小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只对一种表情做出反应。

因变量为反应时、准确率,分别是识别的准确率、以及被试对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

五、实验程序(一)被试构成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弘德楼随机选取了几个自习室,共选取了40个被试。

男女各半,年龄为18-23岁,随机分为四个小组。

(二)研究工具在计算机上自编好e-prime实验程序(三)实验过程(1)正式实验前被试要先进行几次类似练习,以熟悉按键反应。

(2)被试坐在电脑前,接受相同的指导语。

其指导语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你将继续进行此类题目的正式作答,请用心作答”。

被试按键确认后即开始正式实验、期间不再中断休息。

(3)使用主试自编计算机视觉搜索程序,每帧呈现一副面部表情图片,每幅图片呈现的间隔时间一致,随机播放图片。

每种表情的图片都有10张,每张呈现2次,共呈现20次,所有表情图片共呈现80次。

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

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

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1.引言速度-准确性权衡问题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

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

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

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也比如被试对实验目的的理解,被试的实验动机等。

本实验的目的是加深理解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问题。

2.方法2.1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两名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均为女,21岁。

2.2仪器一支笔、两份份英文材料、一个计时器。

2.3程序(1)准备好一支笔、一份英文材料、一个计时器。

设置30秒时间,请被试甲以正常速度浏览英文材料的某段文章,要求划掉每个字母“e”。

统计正确划掉的字母数、漏掉的字母数、浏览过的行数和任务的正确性。

(2)第二次仍设置30秒时间,要求浏览行数增加20%。

第三次时间相同,浏览行数减少20%。

第四次行数增加40%,第五次行数减少40%。

(3)准备第二份材料,字母“e”密度大于第一份,其它均保持一致,被试乙重复上述实验。

(4)统计比较结果。

3.结果表1 被试甲速度-准确性权衡的经验测定行数正确划掉的字母数(1)遗漏的字母数(2)总字母数(1)+(2)正确率(1)/(1)+(2)基线B 6 37 6 43 0.86 B+20% 7 32 16 48 0.67 B-20% 5 33 0 33 1.00 B+40% 8 44 25 69 0.64 B-40% 4 27 3 30 0.90表2 被试乙速度-准确性权衡的经验测定行数正确划掉的字母数(1)遗漏的字母数(2)总字母数(1)+(2)正确率(1)/(1)+(2)基线B 5 33 1 34 0.97 B+20% 6 27 16 43 0.63 B-20% 4 29 1 30 0.97 B+40% 7 36 19 55 0.65 B-40% 3 23 0 23 1.004.讨论4.1反应时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地使用,在具体采用反应时指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

如何优化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速度和准确性

如何优化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速度和准确性

如何优化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速度和准确性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速度和准确性是许多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大规模数据集和复杂模型的情况下,训练一个高效而准确的模型可能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本文将介绍一些优化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速度和准确性的方法,帮助您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1. 数据预处理在开始训练模型之前,数据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首先,对数据集进行归一化或标准化处理,确保特征具有相似的量级。

这可以减少模型在处理特征时的数值计算复杂度,提高训练效率。

其次,可以考虑使用特征选择方法来降低数据维度,从而减少模型训练所需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2. 特征工程特征工程是指通过特征提取、变换或创造新特征来改进模型表现的过程。

一个好的特征工程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将重点放在与目标变量相关的特征上,利用领域知识、数据可视化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挖掘潜在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在特征工程的过程中,采用自动特征选择算法如L1正则化、随机森林等,可以快速排除无关和冗余特征,减少模型的训练时间。

3. 模型选择选择合适的模型对于训练速度和准确性都至关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线性模型如逻辑回归和线性支持向量机通常具有较快的训练速度。

而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梯度提升树等集成模型则往往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因此,根据任务的需求,选择更适合的模型能够平衡训练速度和准确性。

4. 批量训练和随机化批量训练是指将数据集分割成小批量进行训练,而不是一次性使用整个数据集。

这可以减少内存需求,加快参数更新的速度。

同时,引入随机化可以让训练过程更具随机性,有助于模型更全面地学习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常见的随机化技术包括随机梯度下降和随机森林。

5. 分布式计算对于大规模数据集和复杂模型,单个计算节点可能无法满足训练需求。

分布式计算是一种将数据和计算任务分发给多个计算节点的技术,可以显著加速模型训练的速度。

一种常见的分布式计算框架是Apache Spark,它提供了高性能的分布式计算引擎和机器学习库,使得分布式训练变得更加容易。

北大“实验心理学”课程串讲资料(十一)

北大“实验心理学”课程串讲资料(十一)

第五章反应时间 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题: 1、70年代,波斯纳等⼈运⽤反应时相减法的研究表明,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存在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

2、斯腾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作⽤的四个因素:识记项⽬的数量;探测刺激的质量;反应的类型;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这四个独⽴的加⼯阶段依次为: ①探测刺激的编码阶段 ②顺序⽐较阶段 ③⼆择⼀的决策阶段 ④反应组织阶段。

3、在简单反应时间的测试中,应避免被试出现过早反应或其他错误的反应。

测定反应时间的标准程序就是随机改变预备信号与刺激之间的时距,以避免被试形成反应定势。

4、防⽌出现“假反应”的有效措施是在实验中插⼊侦察试验,即预备信号之后并不呈现刺激。

5、在选择反应时间的测验中则不必插⼊“侦察试验”,因为被试倘若出现“抢码”的话,他的错误率会提⾼。

由于反应时间部分地依赖于错误率,所以,在选择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时,既要考虑反应的速度,也要考虑反应的准确性。

也就是说,反应时间不是⼀个单⼀的因变量,⽽是⼀个多维的变量。

6、视觉反应时与听觉反应时相⽐,视觉在神经通路上消耗的时间较长。

不仅不同的感觉器官的反应时不相同,⽽且同⼀感觉器官接受刺激不同,其反应时间也不同,甚⾄同⼀刺激作⽤于同⼀感觉器官的不同部位,其反应时间也不同。

当利⽤复合刺激同时作⽤不同的感觉道时,其反应时间也不同。

声⾳和电击联合呈现所测得的反应时间,⽐单独刺激呈现所测得的反应时间要短些。

7、刺激的空间累积作⽤还表现在双眼视觉和双⽿听觉⽅⾯,即当⽤双眼观察⼀个光刺激时,其反应时间短于单眼观察时的反应时间。

8、从预备信号的发出到刺激的呈现这段时距称为预备时间。

预备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会对反应有不利影响,许多研究表明,的准备时间是1?5s-2s. 9、在电击⽽造成罚的条件下,被试反应的额外动机,因⽽其反应时间最短;赏的条件下反应时间次之;不赏不罚的正常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最长。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观察法(observation)是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问卷法(questionares):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方法。

测验法(testing)是通过修订的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按照一定的测量程序收集数据的方法。

访谈法(Interview)又叫个案法(Case Study)或临床法(Clinical Study),是研究者围绕事先设计好的问题,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调查,收集尽可能详细的资料,以确定心理和行为的前因后果。

文献检索(literature search)与分析是提出有价值的前沿课题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研究课题具体化的必经之路。

这一工作可在两个层次上展开:第一个层次在于把握研究生涯的方向;第二个层次在于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

假设(Hypothesis)是对研究问题提出的设想,是根据已有事实及原理所作出的猜测。

可得总体(accessible population):能找到的、可能用为被试的研究对象。

代表性样本(representative sample):在与研究有关的特征方面,样本与总体一致(误差允许范围内)有偏样本(biased sample):如果样本特征与总体特征相差甚远,超出了误差许可的范围,这样的样本叫有偏样本。

目标总体(target population):指研究对象的全体。

简单随机取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 个单位作为样本。

便利取样(convenience sampling):研究者只使用那些容易得到的个体作被试,被选的人必须是那些找得到的、乐于参加研究的。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在心理实验中,被试对待实验的态度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被试因为知道或被告知某种情况会造成某种反应,实际上并不会产生这的反应,但是被试却感觉出现了这种反应或表现出这种反应。

实验心理学重要名词

实验心理学重要名词

重要名词(一)1、知会同意表:心理学研究过程中,为保护被试的,防止实验给被试带来身心上的伤害,必须在实验开始之前以书面的形式将研究的所有特点告知被试(或被试的监护人),确保被试对研究的知情,并决定就是否同意参加实验。

如果一个研究项目的进行必须要隐瞒信息或进行欺骗时,研究者必须得到同行的委员会的认可。

2、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点上研究不同年龄的人,通过比较不同年龄被试的在某些方面的差异,从而研究发展的某些方面就是否与年龄有相关的变化。

3、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被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观察(即追踪),找出某种心理现象发展过程的系统性、规律性特点。

4、横纵交叉研究: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5、趋势研究:又称预测研究,它就是在有关对象的先前情况与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某种预测模型,并在进一步的多次观察与测量中做出检验。

6、被试间设计:用随机化的方法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实验的目的对各族被试实施不同的实验处理。

也叫独立样本设计,完全随机化设计。

7、被试内设计: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或水平,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也叫重复测量设计,随机区组设计,相关样本设计。

8、被试间因子式实验设计:让不同的被试分别进入不同因子条件,从而比较实验的结果。

9、被试内因子式实验设计:让相同的被试分别进入不同因子条件,从而比较实验的结果。

10、完全随机化设计:用随机化的方法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实验的目的对各族被试实施不同的实验处理。

也叫独立样本设计。

11、多因素实验设计:在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自变量),并且每个因素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各因素的各个水平互相结合,构成多种组合处理的一种实验设计。

又称为完全随机析因设计。

12、拉丁方设计:一种平衡设计。

研究者为了抵消实验处理的顺序误差与学习效应,达到实验控制的目的,对实验处理的顺序与实验时间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使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试卷1(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小明完成简单反应需要250毫秒,完成辨别反应需要400毫秒,完成选择反应需要700毫秒。

那么选择过程需要( )毫秒(分数:2.00)A.300 √B.150C.700D.450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减法反应时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B反应时包含刺激辨别、反应选择和基线时间,而C反应时只包含刺激辨别和基线时间。

因此,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得到的是对反应选择时间的估计,这个刺激时间称为选择时间。

3.练习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相当密切。

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反应时会( )(分数:2.00)A.一直增加B.一直减少C.先增加,然后趋于稳定D.先减少,然后趋于稳定√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练习与反应时间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练习开始时,反应时的进步较快;当反应时接近极限时,反应时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减少的速度就很慢了。

反应越复杂,经练习,反应时间变化幅度越大;简单反应,反应时间的变化幅度则较小。

4.如果要被试对正确肯定的句子和正确否定的句子做反应,反应速度可能会( )(分数:2.00)A.正确肯定>正确否定√B.正确肯定<正确否定C.正确肯定一正确否定D.不确定解析:解析:根据斯腾伯格短时记忆的提取实验,我们知道有一个被试选择反应种类的阶段,而且产生N 反应比产生Y反应难。

5.唐德斯的减法反应时技术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其中反应时最长的是( )(分数:2.00)A.简单反应时B.选择反应时√C.辨别反应时D.复杂反应时解析:解析:简单反应时是呈现一个刺激,被试仅对这个刺激反应,它测得的是反应时的基线时间,所以是最短的反应时。

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权衡关系的定律

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权衡关系的定律

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权衡关系的定律1.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1.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反应速度是指物质反应的速度,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催化剂、光照等。

当反应物的浓度增加时,反应速度也会增加,因为反应物的碰撞机会也会增加;而当温度升高时,反应速度也会增加,因为反应物的移动速度也会增加;此外,催化剂能够加速反应,而光照则可以促进光敏型反应的发生。

2.反应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反应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认知水平、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情绪因素。

认知水平是指反应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能力,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注意力和判断能力等。

环境因素是指外界环境对反应准确性的影响,包括环境的噪音、温度、光照等。

生理因素是指个体的生理状态对反应准确性的影响,包括疲劳、饥饿、病症等。

情绪因素是指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反应准确性的影响,包括情绪的持续时间、强度等。

3.反应速度与准确性的平衡反应速度和准确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平衡是实现成功的关键。

当反应速度提升时,准确性会受到影响;当准确性提升时,反应速度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反应速度和准确性之间的平衡是实现成功的关键。

要达到反应速度与准确性的平衡,首先要确定反应速度和准确性之间的最佳比例,并确定最佳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水平。

其次,要确定反应速度和准确性之间的最佳比例,并确定最佳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水平。

最后,要确保反应速度和准确性之间的比例保持稳定,以便在反应速度和准确性之间保持平衡。

另外,要达到反应速度与准确性的平衡,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提高反应速度的同时改进准确性,以及提高准确性的同时降低反应速度。

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技术措施,比如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反应速度和准确性的同时实现反应速度与准确性的平衡。

总之,反应速度与准确性之间的平衡是实现成功的关键,要达到反应速度与准确性的平衡,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技术措施,比如提高反应速度的同时改进准确性,以及提高准确性的同时降低反应速度,并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速度准确性权衡名词解释

速度准确性权衡名词解释

速度准确性权衡名词解释
在计算机科学中,速度准确性权衡是一种折衷的技术,它涉及在计算机系统中
权衡速度和准确性之间的关系。

它的目的是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最佳性能,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基本原理是,在计算机系统中,速度和准确性之间存在着一
定的权衡。

如果要求系统的准确性更高,则系统的速度会变慢;反之,如果要求系统的速度更快,则系统的准确性会变低。

因此,要实现最佳性能,就必须在速度和准确性之间进行权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实现方式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算法优化。

算法优化是一
种技术,它可以改进算法的性能,以提高系统的速度和准确性。

例如,可以使用算法优化来改进算法的运行时间,以提高系统的速度;也可以使用算法优化来改进算法的准确性,以提高系统的准确性。

此外,还可以使用硬件优化来实现速度准确性权衡。

硬件优化是一种技术,它
可以改进硬件的性能,以提高系统的速度和准确性。

例如,可以使用硬件优化来改进硬件的运行时间,以提高系统的速度;也可以使用硬件优化来改进硬件的准确性,以提高系统的准确性。

总之,速度准确性权衡是一种折衷的技术,它涉及在计算机系统中权衡速度和
准确性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最佳性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它可以通过算法优化和硬件优化来实现,以提高系统的速度和准确性。

行李包裹安检仪的扫描速度与准确度的权衡

行李包裹安检仪的扫描速度与准确度的权衡

行李包裹安检仪的扫描速度与准确度的权衡随着恐怖主义威胁的增加,行李包裹安检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确保公共安全,安全官员需要在机场、火车站和其他交通枢纽对行李进行彻底的检查。

然而,随着全球旅行的增加,快速而准确的行李安检变得至关重要。

因此,行李包裹安检仪的扫描速度和准确度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行李包裹安检仪的扫描速度与准确度的权衡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提高安检效率和可靠性。

扫描仪快速运行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旅行人数的增加,机场安检通常会面临巨大的人流量。

如果扫描速度过慢,将导致长队排队,严重影响乘客的心情和等待时间。

此外,行李包裹安检仪的快速运行还有助于提高整个安检流程的效率,减少繁琐的人工检查过程,减轻安检人员的负担。

快速而高效的扫描仪将加快行李检查的速度,提高安全性,为乘客提供更好的旅行体验。

然而,仅仅追求速度而忽视准确度也是不可取的。

一个精确的行李包裹安检系统是保障公共安全的关键。

过于追求速度可能导致安检仪错过潜在的威胁,增加安全风险。

因此,行李包裹安检仪的准确度必须得到保证。

当前的行李检查技术已经非常先进,可以利用X射线和其他成像技术获取详细的图像,以便安检人员对行李进行分析。

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但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解读和分析结果。

为了取得行李包裹安检仪扫描速度和准确度的平衡,有一些关键的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技术创新和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行李检查技术的不断改进可以提高扫描速度和准确度。

例如,引入更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识别潜在的威胁,并减少误报率。

其次,培训和教育也非常重要。

安检人员需要接受系统化的培训,掌握最新的安检技术和规范要求,以确保他们在分析图像和判断潜在威胁时具备准确性和敏锐度。

此外,建立高效的安检流程和排队系统也可以提高整个安检过程的效率。

除此之外,行李包裹安检仪制造商和相关机构应该积极探索相关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与开发,以进一步提高扫描速度和准确度。

速度与准确率权衡

速度与准确率权衡

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被试有时候以牺牲准确率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候以牺牲反应速度换取准确率。

在SAT实验中,可以通过控制被试做出反应的时间长短来作为实验自变量,测定在各种时间条件下的反应准确率。

,以反应时为横坐标,以准确率为纵坐标,得到速度与准确率权衡曲线。

影响反应时的因素:1、反应时间与刺激强度相关反应时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当刺激强度较弱时,反应时间较长,并随着刺激强度增加,反应时间也会逐渐缩短。

这种缩短,最初随着刺激强度增加,,缩短得较快些,随着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时间的缩短速度减小甚至停止在某一水平。

大量训练后反应时的缩短将遭遇”生物墙”,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反应时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过程中。

eg:绰绰里(Chocholle,1945)用1000 赫兹强度不等的纯音作反应时测定,结果两名熟练被试的平均成绩见表4-3:反应时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强度每增加一个对数单位,反应时便有一定缩减;但达到中等强度后,减少量减小;而当刺激强度为10 个单位(即在阈上100 个分别)时,被试的反应时则始终处于110 毫秒之上。

可见,在反应时的实验中,为了维持反应时的相对稳定,必须要将刺激强度维持在一个稳定值上。

2、刺激的复杂程度也会影响反应时3、反应时与刺激的时间特性与空间特性有关刺激强度不变,当刺激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其反应时间越短,缩短有一定的界限(Froeberg做了一个光作用于眼睛的久暂时间)。

当强度,刺激时间不变时,仅增加刺激的面积,由于感受器神经兴奋的空间积累的作用,也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反应时缩短(eg:Froeberg用不同面积正方形白纸上反射的日光作为刺激物)4、反应时与所接受的感觉器官有关不同感觉器官反应时间不同(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痛觉《味觉)。

同一感受器官受到不同刺激,反应时间不同;同一感受器官,同一刺激,不同位置,反应时间不同。

(舌尖:咸《甜《酸《苦)5、反应时与被试的机体状态有关A 反应时间与机体的适应水平眼睛对明、暗适应水平不同,反应时间不同B 反应时与被试的准备状态从预备信号发出到刺激呈现这一时距为预备时间。

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

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

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1 引言速度——准确性权衡问题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

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力求较快速度时,必然要牺牲准确性为代价。

同样,当被试力求较高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

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被试对实验目的的理解、被试的实验动机等等。

速度和准确性是反应时实验中的两个基本变量。

在反应时实验中,如果只选取他们的其中一个为因变量,而对另一个没有进行说明的话,所以得到的结果就很可能是不全面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加深理解速度与准确性权衡的问题。

2 方法2.1 被试某大学本科生两名,男,20岁。

2.2 材料英文材料2份,秒表一个。

2.3 程序①准备好一支笔,英文材料,一个计时器。

设置30秒的时间请被试以正常速度浏览英文材料的第一段,要求划掉每个字母“e”。

统计正确划掉的字母数、漏掉的字母数、浏览过的行数和任务的准确率。

②第二次仍旧设置为30秒时间,要求浏览行数增加20%,第三次相同,但浏览行数减少20%。

第四次增加行数30%,第四次减少行数30%。

3 结果从实验的结果来看,两个被试的实验成绩在行数为4.8行以下时成绩都较好,大致都在90%以上,但是当行数为5.2行,即基线B+30%时,两位被试的成绩都不理想,只有60%左右。

两位被试的在第四次实验时,都没能完成实验,有一行基本没有完成,会对实验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2 。

表1 被试一速度——准确性权衡的经验测定结果行数正确划掉的字母数(1)漏掉的字母数(2)总字母数(1)+(2)正确率(1)/(1)+(2)基线B 4 33 7 40 82.5%B+20% 4.8 43 2 45 95.56%B-20% 3.2 30 1 31 96.77%B+30% 5.2 36 18 54 66.67%B-30% 2.8 31 0 31 100% 表2 被试二速度——准确性权衡的经验测定结果字母数(1)数(2)(1)+(2)(1)/(1)+(2) 基线B 4 36 4 40 90%B+20% 4.8 44 1 45 97.78%B-20% 3.2 30 1 31 96.77%B+30% 5.2 34 20 54 62.96% B-30% 2.8 30 1 21 96.77%4 讨论从总体实验的数据来看,相同的时间下,随着行数的增加,被试的速度增加,正确性降低,随着行数的减少,被试的速度降低,正确性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速度与准确率权衡
被试有时候以牺牲准确率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候以牺牲反应速度换取准确率。

在SAT实验中,可以通过控制被试做出反应的时间长短来作为实验自变量,测定在各种时间条件下的反应准确率。

,以反应时为横坐标,以准确率为纵坐标,得到速度与准确率权衡曲线。

影响反应时的因素:
1、反应时间与刺激强度相关
反应时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当刺激强度较弱时,反应时间较长,并随着刺激强度增加,反应时间也会逐渐缩短。

这种缩短,最初随着刺激强度增加,,缩短得较快些,随着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时间的缩短速度减小甚至停止在某一水平。

大量训练后反应时的缩短将遭遇”生物墙”,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反应时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过程中。

eg:绰绰里(Chocholle,1945)用1000 赫兹强度不等的纯音作反应时测定,结果两名熟练被试的平均成绩见表4-3:反应时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强度每增加一个对数单位,反应时便有一定缩减;但达到中等强度后,减少量减小;而当刺激强度为10 个单位(即在阈上100 个分别)时,被试的反应时则始终处于110 毫秒之上。

可见,在反应时的实验中,为了维持反应时的相对稳定,必须要将刺激强度维持在一个稳定值上。

2、刺激的复杂程度也会影响反应时
3、反应时与刺激的时间特性与空间特性有关
刺激强度不变,当刺激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其反应时间越短,缩短有一定的界限(Froeberg做了一个光作用于眼睛的久暂时间)。

当强度,刺激时间不变时,仅增加刺激的面积,由于感受器神经兴奋的空间积累的作用,也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反应时缩短(eg:Froeberg用不同面积正方形白纸上反射的日光作为刺激物)
4、反应时与所接受的感觉器官有关
不同感觉器官反应时间不同(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痛觉《味觉)。

同一感受器官受到不同刺激,反应时间不同;同一感受器官,同一刺激,不同位置,反应时间不同。

(舌尖:咸《甜《酸《苦)
5、反应时与被试的机体状态有关
A 反应时间与机体的适应水平
眼睛对明、暗适应水平不同,反应时间不同
B 反应时与被试的准备状态
从预备信号发出到刺激呈现这一时距为预备时间。

准备时间过短,被试来不及做好反应准备;准备时间过长,被试的准备状态越过最佳状态,趋于衰退。

eg:Telford用0.5,1、2、4作为时距,发现1与2的时距的反应时更佳。

C、反应时间与额外动机
罚时,额外动机最强,因而反应时最短,赏条件下,反应时间次;不赏不罚反应时间最长。

D 反应时间与被试年龄
25岁以前,其反应时间逐渐变快;进入成人阶段,反应时间的变化很小;到60岁之后,反应时间开始缓慢下来。

E 反应时与练习
一般练习越多,反应时越短,最后达到最小限度。

任务越复杂,变化越大,越简单,变化幅度越小。

F 反应时与个体差异
被试变量中主要的是个人在反应时间上的差异。

一、序列反应
20 世纪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内隐学习研究中出现了新的研究范式----序列学习范式,用以研究人们对序列规则的无意识获得。

序列反应时(serial reaction time ,SRT)任务正是序列学习范式中的经典任务之一, 它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机序列下的操作成绩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

(一)SRT 的基本程序和原理
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尼森(Nissen, M. J.)和比勒姆(Bullemer, P.)于1987 年提出的。

这种研究范式以反应时为指标,整个实验过程十分类似一个选择反应时实验: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视觉刺激分别对应不同的反应键,每次呈现一个视觉刺激,被试按相应键尽快予以反应,该刺激随即消失,短暂的时间间隔后出现下一个视觉刺激。

SRT 的特点在于,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

例如,在尼森和比勒姆(1987)的实验中,屏幕上从左到右的四个位置依次被设定为位置1、2、3、4,每个位置都对应着一个按键。

视觉刺激是一个星状图形,并按固定的位置序列(4-2-3-1-3-2-4-3-2-1)呈现。

一般来说,固定序列循环6-10 次构成一个组段。

在实验前,被试只被告知将要进行的是反应时测试,他们不知道在任务中刺激是按某个固定但不明显的模式依次呈现的。

主试会在多次重复该固定位置序列的情况下(通常是8—12 个组段)插入一个随机的位置序列,之后再恢复固定的位置序列。

结果发现,尽管被试没有意识到序列规则的存在,其反应时还是会随着固定序列的重复而逐渐下降,但这并不一定代表被试对序列规则发生了学习,因为反应动作的练习效应也是可能的解释。

研究者必须比较被试对固定序列和对随机序列的反应时。

当后者的反应时要显著大于对前者的时,才说明序列学习发生了。

SRT对内隐学习的揭示符合减数法的基本逻辑:反应时的差异对应着心理过程的差异。

在SRT 实验中,对固定序列和随机序列的反应都是对同样刺激的同样规则的选择反应任务,因此两者的反应时差异只可能说明,被试在固定序列中作出选择反应的心理过程被易化了。

即对固定序列中的目标刺激做出反应相对容易,从而使反应时缩短;而对于随机序列,选择反应的心理过程没有易化,反应较为困难,因此反应时相对较长。

由于本实验中被试并没有外显地意识到固定序列的规则,因此这种学习就是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说明:反应时任务结束后,被试还要接受测量外显知识的任务,通常是生成任务(generate task),即刺激位置仍按固定序列顺序呈现,但被试要根据屏幕上出现的刺激位置,预测下一个刺激出现的位置。

这个任务的指标是准确度,它反映了被试的外显序列知识。

如果反应时任务的反应时差异与生成任务的准确度相关很低,说明发生的是内隐学习。

局限性: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研究,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标准SRT 实验的内隐性还是受到了质疑。

有研究者认为标准SRT 中的序列规则对被试太过简单,很容易被意识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