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及评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及评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社会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学习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和行为的影响,并认为学习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实现。
该理论对个体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提供了解释人类行为的一种新的视角。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含四个关键概念:观察学习、模型、反馈和自我效能。
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包括动作、言语和情感表达,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模型指被观察者希望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媒体中的角色。
反馈指他人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和后果,可以是正面的、负面的或中性的。
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评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它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重要性,从而对传统的行为主义学派进行了批判。
其次,该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个体学习和行为的新框架,强调了观察和模仿他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通过试错和奖惩来实现的,而且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也可以实现。
最后,该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效能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会影响其对学习任务的投入和努力程度。
然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存在一些评价和争议。
首先,一些学者认为该理论过于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忽视了内部因素的作用,如个体的情绪、动机和认知能力等。
其次,一些人认为该理论对社会影响的解释过于简化,没有考虑到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该理论的实证研究也存在一些方法上的局限性和局限性,如样本选择的偏差、观察方法的主观性等。
总的来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学习和行为模型,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观察学习、模型、反馈和自我效能等关键概念。
虽然该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但它为我们理解个体学习和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1977年,《社会学习理论》一书的 发表标志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
系的诞生。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背景: 1、电子工程学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技术发生了革 命性的变化。
2、行为主义的衰落为整个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 历史性的机遇。
(一)观察学习
1、概念:是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 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将具有的某些 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2、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复制过程 自我效能感 (4)动机过程 两种强化
小结:
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2、班杜拉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意义
思考:
(二)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1、人类许多学习都是认知的 2、反应结果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来源。 3、观察是学习的另一个主要来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呈现一个榜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5、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
(三)示范疗法
程序: 1、真人示范程序(真人真事儿)
2、符号示范程序(视听、书面)
3、内隐示范程序(榜样)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
1、观察学习是班杜拉在大众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时 代,对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反思的结果。
2、社会学习理论虽然与行为主义的观点有许多共同 之处,但由于社会学习理论引入了认知过程,所以 它超出了行为主义的范畴,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 主义模式。
3、社会学习理论是建立在设计严密的实验研究基础 上的,其假设大多数有实验结果证明。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重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特别 重视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指导 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指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接受强化和惩罚,从而获得新的行为模式和技能的理论。
在各种学习理论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被广泛运用和研究。
本文将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进行详细探讨。
理论起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源于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综合研究。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行为,而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
班杜拉认为,个体获取新行为的方式不仅仅是通过强化和惩罚,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模仿。
关于观察和模仿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和模仿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模仿其行为来获得新的技能和行为方式。
这种观察学习的方式可以帮助个体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避免了通过试错而产生的不必要的错误。
强化与惩罚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强化和惩罚仍然是影响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根据他人获得的强化或惩罚来决定自己是否模仿该行为。
当他人获得积极的强化或避免惩罚时,个体更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
社会环境的作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学习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社会交往、观察和模仿,个体可以获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因此,班杜拉提倡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成长。
理论应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培训和领导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示范、鼓励和强化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领导者可以通过榜样效应和奖励机制来影响团队成员的行为和绩效。
此外,在职场培训和团队建设中也可以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帮助员工更好地学习和适应工作环境。
总结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模仿、强化和惩罚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取新的技能和知识,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教育、培训和领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行为再造过程:
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 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 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 的和行为的操作。
�
表象式表征和语言-概念式表征。
�
21
由内向外、从概念到行为的转换过程。
22
二、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
二、社会学习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起源于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 论,是继米勒和多拉德的社会学习发展起来。
这个体系的三大特点: (2)强调社会学习或模仿学习不一定必须要由强化, 它可以借助于个体主动的自我调节代替被动的强化而 得到学习。
� � �
是一种出身于行为主义,又超越行为主义的理论 。 这个体系的三大特点: (1)强调社会学习和模仿,认为个体的习得行为,不一 定事事都要经过亲身的直接体验才能学会。
外部强化 自我强化 替代性强化
23
24
二、社会学习理论
2、交互决定论
� �
二、社会学习理论
2、交互决定论
� �
2.1 历史背景:关于行为的决定因素: (1)个人决定论:20世纪中期,人本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的心理动力学和人格理论的特质论,认为个 人的自由选择完全可以决定自己成为什么,人的行为 完全由个人动机决定。
示范活动的特征 示范活动的实用价值 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 联系网络
20
�
19
二、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
二、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
�
(2)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 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 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 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真实榜样:学习者直接接触的人与事,包括家庭成员、朋友、 同事以及与个体有直接关系的其他人。
象征性榜样:指符号化的人与事、行为的图示表征。
观察学习的条件
2、强化
观察学习的条件
3、个人的信念
信念是人对自己和对外界的带有情绪色彩的主观认识。据班 杜拉分析,人的信念有四个来源: (1)亲生经历; (2)替代经验;
引起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
第一,榜样或范例要能引起观察者的注意, 也就是说刺激的本质决定注意的产生。 第二,是否复习所观察的行为,以增强记忆 。 第三,是否强化通过观察而学习的行为。 第四,能否灵活地将观察到的行为用于自己 的行为之中。
导致思想和行为形成与改变的两类学习
2、亲历学习
社会认知论认为,观察学习是人们形成思想和行动的一种 途径,但也没有否认直接经验得到的学习。班杜拉将通过反应 结果获得的学习称为亲历学习。 班杜拉认为,反应结果之所以能够引起学习,取决于人们 对反应结果功能性价值的认识。
观察学习的效应
3、反应促进效应
反应促进效应指通过观察促进新的学习后加强原先习得的行 为。
4、刺激指向效应
刺激只想效应指通过观察榜样行为,观察者将自己的注意指 向特定的刺激。
5、情绪唤醒效应
情绪唤醒效应指看到榜样表达的情感,在观察着身上容易唤 起类似的情感。
观察学习的条件
1、榜样人物及其行为后果
对个体来说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影响他的行为,而 其中榜样的影响值较大的。 班杜拉把被模仿的榜样人物或事件分为两类:
儿童观看一位女性成人榜样的四种攻击性行为的电影后,精确再现这四 种攻击是行为的情况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 而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获得榜 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导观察者在今 后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班杜拉认为,这一过程 受到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见下图)。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来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注意到其结果,从而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观察学习。
此外,班杜拉还提出了四个关键概念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 注意(Attention):个体会选择性地关注那些与自己当前需求和兴趣相关的行为。
2. 记忆(Retention):个体通过将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存储在记忆中,以便以后引用和复制。
3. 仿效(Reproduction):个体会试图模仿观察到的行为模式。
这种模仿可以是直接的行为复制,也可以是尝试着从观察到的行为中提取某些关键要素。
4. 动机(Motivation):个体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激励,从而决定是否要模仿观察到的行为。
例如,如果观察到的行为获得了奖励,个体可能会更有动力去模仿。
综上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并通过注意、记忆、仿效和动机这四个过程来加深和巩固学习的效果。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A.Bandura)不同意华生和斯金纳的外界刺激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
同时,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
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必须主动学习。
但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
当通过观察获得新行为时,学习就带有认知的性质。
在一个经典研究中,班杜拉(1965)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部电影。
在电影中一个成年男子对充气娃娃表现出踢、打等攻击行为,影片有三种结尾。
将孩子分为三组,分别看到的是结尾不同的影片。
奖励攻击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在影片结尾时,进来一个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
惩罚攻击组的儿童看到另一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责骂。
控制组的儿童看到进来的成人对主人公既没奖励,也没惩罚。
看完电影后,将儿童立即带到一间有与电影中同样的充气娃娃的游戏室里,实验者透过单向镜对儿童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让孩子回到房间,告诉他们如果能将榜样的行为模仿出来,就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张精美的图片。
结果,三组孩子(包括惩罚攻击组的孩子)模仿的内容是一样的。
说明替代性惩罚抑制的仅仅是对新反应的表现,而不是获得,即儿童已学习了攻击的行为,只不过看到榜样受罚,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
(1)注意过程。
如果没有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
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一、班杜拉生平简介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约丹讲座教授。
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天下的当代独树一帜,影响波及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社会生活领域。
二、社会学习理论基本概述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
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行为和环境是可以通过特定的组织而加以改变的,三者对于儿童行为塑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包含观察学习,自我效能,行为适应与治疗等内容。
他把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四个阶段,简单地说就是观察学习须先注意榜样的行为,然后将其记在脑子里,经过练习,最后在适当的动机出现的时候再一次表现出来。
并于 1977 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用以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
他认为个体对效能预期越高,就越倾向做出更大努力。
班杜拉指出了四点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即:直接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的唤起。
班杜拉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他区分了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即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提出了观察学习是人类间接经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普遍地存在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中,他的社会学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强化理论,并且以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按照班杜拉的理解,对于有机体行为的强化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予以正或负的刺激;二是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三是自我强化,指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付的强化。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系理论一、基本概述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二、基本观点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
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
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
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由加拿大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类学习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而非只是通过个人的个体经验。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观察学习”或者“建模学习”,也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技能或者其他的知识。
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强化。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是首要的一步,因为要想学习某个新的行为,必须注意到别人正在执行这个行为。
在这个阶段中,观察者必须特别注意这个行为的特点以及这个行为是如何执行的。
保持是依次发生的步骤,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对于学到的内容的记忆。
如果在观察其他人的时候没有适当的记忆,那么在之后需要模仿时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复制是接下来的步骤,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成功的保持对于学习内容的记忆,那么就可以尝试重复要学的行为。
这个阶段最好是通过模仿其他人,因为观察者还没有完全掌握新的行为,但是慢慢地可以达到熟练地程度。
最后一个步骤是强化,也就是说,在成功地复制了其他人的行为后,需要得到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正确地强化这些行为,观察者可以越来越熟练地执行他人的行为,最终达到自己掌握这个行为的目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社会性质,并且拓宽了原先只侧重于内在体验的学习观念。
这个理论对于教育和心理治疗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孩子和成人的学习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 榜样受罚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少,控制组居中 。
• 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 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3、进一步又提出新问题:这结果是否意味着中,在上述三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 ,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忆 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
• 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 会拳打脚踢。
• 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 ,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 得新行为。
2、实验做进一步延伸:想了解两个问题①榜样攻击性行
为的奖惩后果是否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②儿童是否 能不管榜样攻击性行为的奖惩后果而习得攻击性行为。
• 在实验中,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 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 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被表扬,第二组儿童看 到成人榜样受批评,第三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的 行为既不受奖也不受罚。然后,把三组儿童都带 到一间游戏室,里面有成人榜样攻击过的对象。
(二)观察与模仿
1、观察者的特征:
• 观察者自身的因素也是影响观察学习的重要因素。主要 有以下几点:
(1)观察者的信息加工能力与情绪唤醒水平:信息加工能 力强、情绪唤醒水平高的个体,能从观察中学到更多的 东西,模仿的质量也就越高。
(2)知觉定势:观察者过去的知觉定势,会影响他们在观 察中抽取什么特征以及如何对所见所闻做出解释。
四、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
1.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 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 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 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2.保持过程:在观察学习的这个阶段示范者虽 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 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 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 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2.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中也广泛应用了社会学习理论。治疗师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帮助患者 学习和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同时,他们也注重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和面对挑战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3. 社会政策和公共管理
社会政策和公共管理也受到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更加重视社区和社 会的榜样作用,通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来鼓励人们采取健康的行为模式。同时,他们也 注重提高公众的自我效能,帮助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和公共事务
理论三大支柱
理论三大支柱
3. 情绪和动机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动机在行为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个体对行为的情绪反应会影响他们 对该行为的模仿和学习。同时,动机也调节着学习的过程,影响着学习的方向和结果
PART.3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1. 教育和教学
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下,教育者和教师 们开始更加重视学生的观察学习和自我效 能。他们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新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仅仅通过直接的奖 励或惩罚。同时,他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 自我效能,帮助他们建立对自己的信心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
汇报人:x2 理论相关实验 3 理论优缺点 4 结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与价值
PART.1
理论提出者的简介
4 理论提出者的简介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年 12月4-2021年7月28日),男,新行为主义的 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心理 学系约丹讲座教授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 ,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当道的现在 独树一帜,对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 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
他的理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关于学习与模仿。
班杜拉认为,学习者不是通过直接的刺激-反应模式来学习的,学习者不直接介入行动过程本身,不亲自接受强化,不直接作出反应,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即可学习和获得这个新的行为和反应方式。
他将模仿分为两种类型:适应性模仿是指人为了积极地达到目的而观察学习别人的行为;选择性模仿是指人们经过思考有选择地选取模仿行为。
对榜样人物的观察、模仿是人们学习产生新的符合文化的适应性行为的重要手段。
第二,关于替代强化。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赞赏和惩罚得到强化的。
班杜拉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这种强化被称为替代强化。
第三,关于认知的重要性。
班杜拉认为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
如果没有认知能力的支持,观察学习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必须细心注意被观察者的行为,同时还要积极地整理、吸收,然后将这些信息储存到我们的记忆中,以备我们将来对该行为的模仿。
第四,关于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创造了交互决定论的概念,他认为人及其环境互相成为各自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等诸多决定因素之间连续的、互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第一,小组是一个学习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组员通过观察和模仿会学习和习得一些行为,其中有正面的行为和负面的行为,小组工作者要正确地利用奖励和惩罚,使得组员能观察和模仿到正确的行为,从而学习和习得良好的行为。
第二,小组组员之间分享经历、经验的材料,可以为每个组员提供学习的榜样或前车之鉴,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A.Bandura)不同意华生和斯金纳的外界刺激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
同时,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
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必须主动学习。
但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
当通过观察获得新行为时,学习就带有认知的性质。
在一个经典研究中,班杜拉(1965)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部电影。
在电影中一个成年男子对充气娃娃表现出踢、打等攻击行为,影片有三种结尾。
将孩子分为三组,分别看到的是结尾不同的影片。
奖励攻击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在影片结尾时,进来一个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
惩罚攻击组的儿童看到另一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责骂。
控制组的儿童看到进来的成人对主人公既没奖励,也没惩罚。
看完电影后,将儿童立即带到一间有与电影中同样的充气娃娃的游戏室里,实验者透过单向镜对儿童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让孩子回到房间,告诉他们如果能将榜样的行为模仿出来,就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张精美的图片。
结果,三组孩子(包括惩罚攻击组的孩子)模仿的内容是一样的。
说明替代性惩罚抑制的仅仅是对新反应的表现,而不是获得,即儿童已学习了攻击的行为,只不过看到榜样受罚,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
(1)注意过程。
如果没有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
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在继承了前人研究“刺激-反应”的基础上,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形成了认知—行为主义模式,并建立了社会学习理论或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一、班杜拉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因为通常儿童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
班杜拉试图使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然后将这些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
通过这一实验,他认为由直接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即观察学习。
所谓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另一重要来源。
换而言之,观察者自己不去做,看别人做(实验中的别人就是成年人),由此儿童学会或者改正某一行为。
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
实验中的成年人就是作为榜样存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引言在教育学领域,社会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设计和学习管理中。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模仿他人的行为以及通过社会互动和交流来实现的。
本文将介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并从中获取信息、模仿他人行为并进行实践、以及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来实现的。
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个人的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
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
观察学习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形式。
直接观察是指学习者亲眼目睹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从中获得学习效果。
而间接观察是指学习者通过间接渠道(如电视、书籍、互联网等)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从中学习和获取知识。
模仿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学习者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技能、知识和态度。
模仿学习可以是直接模仿和间接模仿两种形式。
直接模仿是指学习者直接模仿他人的行为,通过实践来获得学习效果。
而间接模仿则是学习者通过模仿他人的描述、演示或图像等来获得学习效果。
社会互动和交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了社会互动和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共同构建知识、发展技能和形成态度。
社会互动和交流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和交流等方式来实现。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意义与应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应用:教学设计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观察学习的机会和模仿学习的环境来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专家的行为并从中获取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模仿实践的任务,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提高学生的技能。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行为学习理论,即个体通过社会交往中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新的行为,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基因和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进行详细的探讨,重点介绍该理论的特点、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概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起源于他对动物学习的研究。
他认为,动物的行为主要受到外部刺激和回报的影响,即刺激-反应机制。
然而,人类的行为是更加复杂和灵活的。
人类表现出一种更高级别的学习方式,即通过社交学习来获取新的行为和技能。
人类的社交学习主要依赖社会认知的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意图和动机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发生的。
也就是说,个体能够学习新的行为,是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然后模仿他们的行为来实现的。
2. 学习不仅是基于明确的奖惩机制,而是基于内在的强化机制。
也就是说,个体内在地决定什么是正确和有价值的行为,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
3. 学习过程涉及很多认知过程,例如注意、记忆、评价和自我监控等,而这些过程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4. 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内部生物学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意味着环境和社会因素可以对人类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5. 学习过程不仅依赖于个体内在的动机和目标,还依赖于个体对具体情境的理解和评价。
基于以上特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范式,强调了社会因素在人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为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为了证实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许多研究人员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其中一个典型的实验范例是博卡洛夫老鼠实验。
实验者将一群老鼠放在一个带有一定空间的圆形迷宫中,观察它们如何找到食物。
其中,每只老鼠都只有一次机会。
结果表明,当老鼠被放在一个新的迷宫中时,它们无法找到出路。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对认知--行为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交互决定观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例如攻击性强的儿童期望其他儿童对他产生敌意反应,这种期望使该儿童的攻击行为更有攻击性,从而又强化了该儿童的最初的期望。
三、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一)注意过程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
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观察什么。
(二)保持过程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
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三)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①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
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
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能掌握一个任务,他们就不能继续做一个任务。
(四)动机过程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杜拉社会学系理论一、基本概述于1977年提出得。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与自我调节在引发人得行为中得作用,重视人得行为与环境得相互作用。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
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
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
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二、基本观点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得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得观察学习现象。
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得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得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
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就是建立在奖励与惩罚之结果得基础上得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为了证明自己得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得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她得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得行为,特别就是人得复杂行为主要就是后天习得得。
行为得习得既受遗传因素与生理因素得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得影响。
生理因素得影响与后天经验得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
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得过程:一种就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得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得结果所进行得学习”,即我们所说得直接经验得学习;另一种就是通过观察示范者得行为而习得行为得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得学习”,即我们所说得间接经验得学习。
班杜拉得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得就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在观察学习得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得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得操作。
观察学习得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
注意过程就是观察学习得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得特征、观察者本人得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与示范者之间得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得效果。
在观察学习得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她得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
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得形式表象化。
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得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观察学习得第三个阶段就是把记忆中得符号与表象转换成适当得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得示范行为。
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得认知组织与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得调整等一系列认知得与行为得操作。
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就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得影响。
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与替代性强化。
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瞧成就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得动机力量。
2、交互决定论班杜拉得社会学习理论还详细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得诸种因素。
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得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得先行因素与决定行为得结果因素。
决定行为得先行因素包括学习得遗传机制、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得对行为得预期、社会得预兆性线索等决定行为得结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强化(观察者瞧到榜样或她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得行为)与自我强化(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得标准时,她们以自己能够控制得奖赏来加强与维持自己行动得过程)。
为了解释说明人类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
班杜拉对其中得环境决定论与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得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与环境三者得交互作用。
环境决定论认为行为(B)就是由作用于有机体得环境刺激(E)决定得即B=f(E);个人决定论认为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作用,即E=f(B);班杜拉则认为行为、环境与个体得认知(P)之间得影响就是相互得,但她同时反驳了“单向得相互作用”即行为就是个体变量与环境变量得函数,即B=f(P,E),认为行为本身就是个体认知与环境相互作用得一种副产品,即B:f(P*E)。
班杜拉指出,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与其她个人得因素)与环境就是“您中有我。
我中有您”得,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她因索重要得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索可能起支配作用。
她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3、自我调节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就是个人得内在强化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得计划与预期与行为得现实成果加以对比与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得过程。
人能依照自我确立得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得行为。
按照班杜拉得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得认知框架与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
她认为人得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得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得内在因素得调节。
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与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得调节。
4、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得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也就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得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得感受。
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与场合得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
被知觉到得效能预期就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得努力得主要决定者”。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得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得影响进行了大量得研究,指出自我效能得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得影响,包括行为得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得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第一,行为得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得信息或直接经验。
成功得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得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得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得评估,使人丧失信心。
第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她人得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得认识。
第三,言语劝说包括她人得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
第四,情绪与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得形成。
在充满紧张、危险得场合或负荷较大得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得情绪唤起与紧张得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得预期水准。
最后,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得形成也有一定得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
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得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得水平与强度。
三、德育价值1、强调观察学习在人得行为获得中得作用。
认为人得多数行为就是通过观察别人得行为与行为得结果而学得得。
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得行为模式。
2、重视榜样得作用。
人得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
但就是获得什么样得行为以及行为得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得作用。
榜样就是否具有魅力、就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得复杂程度、榜样行为得结果与榜样与观察者得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得行为表现。
3、强调自我调节得作用。
人得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结果得影响,而且更重要得就是受自我引发得行为结果得影响,即自我调节得影响。
自我调节主要就是通过设立目标、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得。
4、主张奖励较高得自信心。
一个人对自己应付各种情境能力得自信程度,在人得能动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将决定一个人就是否愿意面临困难得情境,应付困难得程度以及个人面临困难情境得持久性。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得能力有较高得预期,在面临困难时往往会勇往直前,愿意付出较大得努力,坚持较久得时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得能力缺乏自信,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与逃避行为。
因此,改变人得回避行为,建立较高得自信心就是十分必要得。
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得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得自我调节,主张建立较高得自信心。
所有这些思想都就是十分可取得,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
就企业管理来说,企业领导应充分瞧到员工与员工之间得互相影响,主动在企业中树立员工榜样,利用榜样得作用激发员工得工作热情、使员工更多得表现出企业所希望得行为。
在树立榜样时,企业领导要力求使榜样真实可近、平凡感人。
如果将榜样完美化、理想化,常常会使员工感到高不可攀,或者感到榜样脱离生活、虚假骗人。
结果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使员工反感,降低员工士气。
四、社会评价(一)理论得积极意义班杜拉得社会学习理论就是在前人研究得基础上,特别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但她突破了旧得理论框架,把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加以融合,以信息加工与强化相结合得观点阐述了学习得过程与机制,并把社会因素引人到研究中。
她所建立得社会学习理论开创了心理学研究得新领域。
第一,班杜拉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得研究成果,地结合起来,以认知得术语阐述了观察学习得过程与作用,提出了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元交互、自我效能等概念,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一反应,轻中枢过程得倾向,使解释人得行为得参照点发生了重要得转变。
第二,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得影响,把学习心理学同社会心理学得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观察学习、间接经验、自我调节等概念,对学习心理学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班杜拉得实验结果都就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而得出得,这就避免了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把由动物实验得出得结论推广到人当中得错误倾向,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理论得局限与不足当然,班杜拉得社会学习理论也有其明显得不足与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班杜拉得社会学习理论缺乏内在统一得理论框架。
该理论得各个部分较分散,如何将彼此关联起来,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得体系,就是一个亟待解决得问题。
第二,班杜拉得社会学习理论就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来得,但她忽视了儿童自身得发展阶段会对观察学习产生影响。
第三,班杜拉得社会学习理论虽然可以解释间接经验得获得,但对于比较复杂得程序性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与理性思维得形成缺乏说服力。
第四,班杜拉虽然强调了人得认知能力对行为得影响,但对人得内在动机、内心冲突、建构方式等因素没做研究,这表明其理论本身仍然有较大得局限性。
五、教育应用1、班杜拉在对行为习得过程得叙述中提出了人类得观察学习模式,并且,班杜拉在论述观察学习过程中反应信息得传递时指出:不同得示范形式具有不同得效果,用言语难以传递图像及实际行动所具有得同等量得信息,而且图像与实际行为得示范形式在引起注意方面也比言语描述更为有力。
这些理论与我们所说得“身教胜于言教”得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为教育上解释学习行为得自律问题提供了依据。
教师应把学习刻苦、自觉守纪、品德优良得学生典范确立为其她学生学习得榜样,使学生沉浸在_种良好得氛围中,充分发挥榜样得作用,从而使学生自觉向好得方向发展。
同时,我们可以用优秀科学家、有成就者得事迹来教育学生,这会产生鞭策激励得巨大力量。
此外,教师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得行为表现,为学生起到好得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