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PPT

合集下载

体温过高的护理ppt课件

体温过高的护理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10
(2)冰毯机:医用冰毯全身降 温仪,简称冰毯机。分为单
纯降温法和亚低温治疗法两
种。前者用于高热病人降温, 后者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PPT学习交流
11
三、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 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实施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 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PPT学习交流
二、降温的措施 三、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四、冷疗法的应用 (1)目的 (2)禁忌症 (3)方法
PPT学习交流
2
一、体温过高的定义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 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 并超过正常范围,称体温过高。
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0C或口腔温 度超过37.50C,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0C以上称为 体温过高。
2、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病灶 因冷 疗使局部血流减少,妨碍炎症的吸 收。
PPT学习交流
23
(二)禁忌症
3、组织损伤、破裂 因冷疗可降低 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损伤,且影响 伤口愈合。尤其大范围组织损伤, 应绝对禁止。
4、对冷过敏 病人使用冷疗可出现 红斑、荨麻疹、关节疼痛、肌肉痉 挛等过敏症状。
PPT学习交流
12
(2)加强病情观察:
①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 一般每天测量4次,高热时应 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 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天1次 或2次。注意发热类型、程度 及经过,及时注意呼吸、脉 搏和血压的变化。
②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意识障 碍等伴随症状。
③观察治疗效果。
PPT学习交流
13
(3)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 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 励少量多餐,以补充高执的 消耗,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详细描述
发热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 散热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当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 体温升高。
发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结词
发热的病因多种多样,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细 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则由机体内部因素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症状。
观察方法
定时记录
设定固定的时间间隔,如每2小 时记录一次体温和其他症状。
持续监测
使用电子体温计等设备持续监 测体温,并记录在表格或电子 设备上。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异 常情况及时处理。
询问病史和家族史
了解病人是否有发热相关疾病 史或家族史,有助于判断病因

观察频率与记录
观察频率
高热量高蛋白
对于高热病人,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食 物,如牛奶、鸡蛋等。
心理护理
01
02
03
安慰与鼓励
给予病人安慰和鼓励,增 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释病情
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病情 和治疗方法,消除其紧张 和焦虑情绪。
倾听与关注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求和感 受,关注其心理变化,及 时给予心理疏导。
发热病人的病情评估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政策,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感染。
家庭护理要点
01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了解发热程度和变 化情况。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 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03
02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保证充足 的水分摄入。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2024/1/6
2 讨论病例的护理措施
8、切口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伤口的观察: 伤口处敷料的干燥、清洁程度 伤口处敷料有无渗液,有无渗血 伤口周围皮肤情况,有无红、肿、 热、痛及分泌物,并注意分泌物的 颜色,气味。
2024/1/6
思考题
伤口的护理要点 如何区分术后吸收热及感染性发热
2024/1/6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肺炎 以及癌症病人。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分期 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
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
发热病人的护理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引起发热的病因以及机制 重点:对发热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重点: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病例分析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一、体温升高
是指由任何原因引起的产热增多、散热 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 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 升高,并且超过正常的范围。
二、发热
体温升高超过0.5C即为发热。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引起发热的病因以及机制
重点:对发热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重点: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病例分析
2024/1/6
原因分析
体温升高
生理性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应激
感染性
病理性 非感染性
2024/1/6
发热的病理原因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发热患者护理 PPT课件

发热患者护理 PPT课件

冷疗部位
常规护理
• (一)酌情减少活动。高热绝对卧床,因高热时,新 陈代谢率增快,消耗过多,进食少,体弱,要保证休 息环境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 (二)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 (三)入院后尽早留取大、小便标本及血培养送检。 • (四)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流质或 半流质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每日饮水3000ml以上; 对不能进食可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 (五)测量体温:一般为3-4次/日,≥38.5每4小时测量 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1-2次。
热型
热型
热型
热型
发热的分期
• 1、体温上升: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皮肤 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病 人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 伴畏寒、颤续在较高转状态,因 皮肤血管开始扩张,体表血流量增加.病人表现 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脉搏、心率加快。 • 3、退热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降至正 常水平,体温趋于正常。此期皮肤血管进一步 扩张,皮肤温度增高,引起汗腺分泌增多,病 人大量出汗。
发热的治疗
• 物理降温:冰枕(冰槽、冰帽) 、酒精擦 浴、温水擦浴、冰冷敷 、灌肠 、降温毯
• 退热药 :肌肉、静脉、口服、外贴退烧 贴、肛塞退热药
冷疗部位
• 有大血管处和额头,如腋下,腹股沟等 • 禁忌:枕后、耳廓、阴囊、心前区、腹部、足 底 • 注意:用冷时间适当,不得超过30分钟,休息 60分钟后再使用。用冷过程中随时观察局部皮 肤颜色,确保无发紫麻木及冻伤。冰袋及时更 换,不得直接接触皮肤。
发热的分类
• 发热的程度 • 低热:37.5℃ ~ 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 风湿热;低热持续2周以上,则可称之为长期 低热 • 中等热:38.1℃ ~39℃,多见于急性感染 • 高热:39.1℃ ~41℃,见急性感染;高热持续 2周以上者,即为长期高热 • 过高热:>41℃,如中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期热
且体温多次38.0℃以上者
对发热病人的临床观察要点
对 发
同发 的热 临往
感染性疾病的发热特点
热 床往
病 人
表随 现原 及发
的 临
热病 型的

起病急,伴有或不伴寒战 血象:白细胞>1.2×109或
<0.5×109


全身、定位症状体征
观 察
伴 有
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感染及

风湿 热,阴性提示病毒感染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变态反应性疾病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 其他:甲亢、中暑、热射病
发热的原因及发热机理
机体释放内 致热中介
(白介素1;白 介素2;TNF)
外致热源
体温调 节中枢
交感神 经兴奋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减少;骨骼肌 收缩,产热增加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发热的临床过程
发热病人的护理
物理降温
冰袋、冰帽、冰毯、冰盐水灌肠、降低 环境温度、温水浴、酒精浴、减少盖被 和衣物等。
药物降温
非甾体类、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中药制剂。
TIPs:婴幼儿、有高热惊厥史患者 应及早降温;发疹性疾病发热时不 宜冷敷 擦浴;儿童慎用酒精浴!
发热患者测体温4/日,高热患者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三天。注意及时、正确留
饮食护理
因此应给以高热量、高蛋白、 高维生素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 同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液,昏迷 患者鼻饲饮食。
发热病人的护理
安全防护
高热出现意识障碍者应注意加床挡或适 当约束,防止坠床、碰伤等。
医护人员
严格查对,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 感染
患者
注意环境卫生,勤开窗通风,注意营养摄 入,增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不去或少 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环境
安静、清洁、通风良好,疑似 为 传染病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 施以防交叉感染。
皮肤护理
出汗较多的患者应注意及时更换 衣服、被褥,长期卧床病人注意 防止压疮。
发热病人的护理
饮食护理
高热时,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 胃肠道活动减慢,加之消化酶 活性降低,消化吸收功能减弱; 另一方面分解代谢增加,消耗 增加,
病人护理
护理经验
注意事项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2X.X.X
体温可随年龄、性别、昼夜、情绪及生理周期不同时期而
出现生理性波动,一般波动不超过0.5~141.4℃ 直肠温度超过 41.0 ℃ 可引起持久性脑损伤 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小时可致休克和严
重并发症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体温调节系统
温度信息传导 体温调节中枢 效应器
发热的原因及发热机理
体温调节系统
该系统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内的温 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 体温调节反应,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 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恒定。
发热的 原因
感染性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非感染性
要 点
种 不
对发热病人的临床观察要点
热程长,往往大于2个月
非感染性发热特点:
发热患者常伴有原发病症状。如: 甲亢患者可伴有心悸、脉快、多汗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可伴有 关节痛,皮肤损害及肾脏损害等; 阑尾炎患者伴有转移性右下腹痛。
贫血、无痛性多部位淋巴结 肿大、肝脾肿大
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中毒症状
病人护理
护理经验
注意事项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2X.X.X
目录Contents
02
04
01
发热的原因 及发热机理
发热的临床 过程
发热病人的 护理
03
对发热病人的 临床观察要点
发热的原因及发热机理
发热
也称体温过高(Hyperthermia),是由于致热源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等原因,使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高 于正常的一种临床症状。
取各种检验标本:血、尿、便、痰、培养标本等。
提问:测体温4/日,应什么时间进行?
发热病人的护理
休息
因高热时新陈代谢增快,消耗增 加,患者进食减少,应卧床休息, 低热患者可适量活动。
口腔护理
发热可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 膜干燥,口腔食物残渣易发酵, 促进细菌繁殖,导致口腔异味, 口腔溃疡。因此应做好口腔护理。
体温上升期
机体产热>散热 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下降,表现为皮肤苍白,无 汗,畏寒,有时伴有寒战
高温持续期
产热=散热 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心 跳加快, 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惊厥和昏迷
退热期
散热>产热 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 降低
发热的临床过程
口腔温度
腋下温度
直肠温度
36.3~37.2℃ 36.0~37.0℃ 36.5~37.7℃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0℃
发热的临床过程
弛张热 稽留热 间歇热 不归则热
>39.0℃,波幅>2℃ 持续在39.0~40.0℃ 时而发热,时而正常
发热不规律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解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临 床有些患者的热型往往不典型或不规则
急性发热
热程<2周
长期发热
热程>2周
反复发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