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作品简介《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首诗有二十首,此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师: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事—对比——引出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议论--设问——心境高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联想—实虚——物我合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景物——返朴归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感受——得意忘言五、品读课文名句: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分析“车马喧”的含义。
<饮酒(其五)>教学课件精选全文
诗五首·饮酒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 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 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如果 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 望,就失去了一种意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 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诗五首·饮酒
“采菊”是俯,“见 南山”是仰,俯仰之间,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 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 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 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 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 怀。
诗五首·饮酒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 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 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 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 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 俗的人生追求。
诗归五纳首·饮:酒
• 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 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 明的思想精神?
•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 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 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 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加此有其积极意义。
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 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 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 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 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 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研习第一层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 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 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 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释: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 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 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 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 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饮酒》其五-陶渊明(晋)
《饮酒》其五-陶渊明(晋)(第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一、教学背景:1、酒驾入刑2、中国的酒文化3、初中生对“喝酒”的认知度4、教学课时:1课时二、教学课题:八年级人教版下册《饮酒》其五-陶渊明三、教材分析:陶渊明又名陶潜,系列《饮酒》诗一共有二十首,都是归隐初之作,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酒与中国诗人的不解之缘2、理解中国的酒文化,并进行思想教育。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谈论法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这样说“无酒不成宴”,什么庆功酒啦结婚酒啦满月酒啦,,都与一个酒字有关。
这几天,我们同学是否留意到央视全程直播的一个新闻事件?------高晓松酒驾案,高晓松是一位著名音乐人、达人秀的评委,他因为喝酒醉驾而导致三车相撞,被法院判处6个月的牢狱之灾,罚款4000块钱。
无独有偶,前几天北京法院也宣判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案,可这位车主(陈家)就没有这么幸运啦,他因酒驾致两人死亡、一人重伤,被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被判处无期徒刑。
后来有人就把高晓松《同桌的你》改了歌词,大家想不想听呀,那来点掌声鼓励吧!(师唱)“明天你是否会想起,喝的是啤滴白滴?明天你是否会后悔,视法律如同儿戏……谁灌醉才华横溢的你,谁让你放纵自己;谁让你不尊重法律,谁给你穿上囚衣。
”那现在我问你们,是谁给高晓松他们穿上囚衣?(酒)很聪明,可见酒有时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上个学期我们班不是有个同学因喝醉酒而受处罚吗?我们那时真是少年不更事啊!现在大家一定要切记:酒能成事,也能败事。
/11/0520/10/74G6NK3F00014JB6.html/newmedia/2011-05/11/c_121402066.htm 说了这么多与酒有关的事,那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今天将要上哪一课没有?(《饮酒》)[板书]好,说来也好笑,昨天晚上我又做了一个梦,是梦见陶渊明陶老先生嘀,(生笑)大家知道,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陶渊明很多作品啦!因此,我梦见陶老先生,就高兴地说:陶老先生啊,很久不见啦,又有什么大作啦?这时陶老先生举起他那半空的酒瓶,醉醺醺的样子,说:饮酒…,饮…酒。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人生真意在田园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人生真意在田园——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人生真意在田园——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公元417年,归隐12年的陶渊明在醉后写作了二十首以《饮酒》为题的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也是二十首《饮酒》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的心境和陶醉于大自然中的生活情趣。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也是陶渊明最擅长的诗歌写作形式。
虽然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也不像近体诗要求那样地严格,但在本首诗中,偶数句却韵脚统一,都压在了“an”韵上,这样,诗歌在朗诵起来,极富韵感,朗朗上口。
而整首诗中,陶渊明以浅显质朴的语言,将写景、抒情和叙理融合在一起,使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而在这种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中,使读者在赏析中不禁心生向往自然的情感。
从诗歌内容上,主要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前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来揭示普遍存在的生活哲理;中间四句,写田园生活及所见之景;最后两句,写一种无法言说的生活理趣。
现从这三方面来加以分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四句诗,充分的显现了陶诗浅显质朴的特点。
这四句,有叙,有问,有答。
就好像唠家常一样在娓娓地向读者在谈论一个富有哲理的生活体验。
他说啊!我的家呀!住在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可是,我却听不见来往的车马的喧闹声。
这样,就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疑问了,为什么在嘈杂喧闹的地方居住却听不到“车马喧”呢?这种生活体验是怎么产生的呢?在读者的一文中,诗人在紧接着的三四句中来了一个自问自答,解决了读者的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是因为心志高远,心思宁静就不会感到外界事物的嘈杂啊!“心远地自偏”简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什么是哲理性的句子?简单地说,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就是能够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一种指引作用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饮酒【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借“菊、山、鸟”等意象,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3.以作者的人生境界引领学生形成在纷乱繁杂的现实生活中学做“真人”,学做“真事”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声情并茂吟诵诗文。
2.感受意象,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探讨式【教学过程】一、交流1.同学们,自古梁邹多圣贤,范氏一族天下扬。
近几日,忙里偷闲去了趟长山,在拜谒范公故居后,我有感于先生“先忧后乐”的情怀而写下了此文。
先人已由鹤伴去,忧续千古天下传。
后知后觉尚有为,乐生长山越千年。
大德不言潜龙起,义薄云天岱宗前。
范子驻足黛溪上,公承师表一圣贤。
范公大义,万家忧乐到心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亦可指点江山。
上课。
2.刚刚重温了范公的大义,我们再去寻访另一位故人,请看大屏幕,猜猜看他是谁?饮酒饮到酩酊辞官辞到彻底闲适闲到忘我爱菊爱到痴迷3.学生回答4.教师明确:对,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作品《饮酒》(其五),品酒论道、读诗识人。
请大家把书掀到(207页)。
板书课题——饮酒陶渊明二、了解背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共创作了20首《饮酒》诗,我们来了解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饮酒》小序——“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学生读)师问: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学生回答:师问:既是酒后所作,那么我们诵读时应表现怎样的状态呢?学生回答:还原当时醉酒的情境(摇头晃脑、声音延长等)三、吟“酒”——醉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先生的脚步返回到那久远的东晋,一同醉倒在美丽的山水田园中吧!1.(多媒体)提出要求,吟出节奏美(注意抑扬顿挫,读出音乐的美感)、吟出意境美(注意情景交融,清代文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吟出情感美(做到情真意切,心里想着“我即是陶渊明”)2.学生试读。
(自由读)课前见面时我教给大家一种诵读诗词的方法,“平长仄短”诵读诗文,现在就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收获。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饮酒陶渊明
《饮酒》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饮酒》(其五),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30课《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学博大精深,诗歌犹如其中的一泓清泉,常常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清凉的慰藉。
陶渊明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诗人。
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更对晋以后的唐宋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饮酒》则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归隐之后的思想,赞美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流露出诗人融入自然的那种闲适自得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憎恨。
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并不陌生,但对其思想的高度,对其历史地位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利用这首古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理解。
将作品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习鉴赏诗歌的常见方法,而且在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结合本组教研主题,于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为以下几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真意”“悠然”等词句的含义以及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根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庐山风景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原文及赏析如下:
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这首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五首的第五首。
诗的意境是描绘渊明摆脱官场污浊,回家过躬耕隐居的生活。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孤傲品质;后四句则写出了诗人对优美自然风光的向往和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自然而不露痕迹,物我交融,写景状物都融入了主观意念。
这首诗的意境高远而质朴,意蕴丰富而深厚。
语言看似自然,实则经过精雕细琢,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功力。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思。
整首诗充满了陶渊明特有的清新、自然、恬淡的风格,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初二下册古诗文(课内):饮酒·其五
初二下册古诗文(课内):饮酒·其五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饮酒其五语文课件
• 了解背景
本诗大概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 作。归隐之后的陶渊明常一醉方休,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借 诗书写感慨。《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课文选的是其 中第5首。
• 整体感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 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曾做过祭酒、 参军一类的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 柴桑。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 辞赋散文等十多篇。陶渊明的诗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 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有《陶渊明集》。
“见”并非有意寻求,而是无意中看 见,它把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 对接的情状,不动声色,又极其传神 地表现了出来。
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诗人从飞 鸟晨出夕还的景象,悟出返璞归真 的人生真谛。
• 疑难探究
怎样理解《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生活中悠然自得的情景,是诗人的心灵 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诗人在东篱下悠闲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南山 映入眼帘,诗人的悠然恬适之情自然流露,诗人与自然的“物我合一” 的美好意境自然生成。真正是妙手偶得的“绝妙好辞”,创造了浑然 天成、物我合一的最高诗境。
结庐:建造房舍。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山气:山间的云气。 相与:相伴。
• 诗歌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诗五首导学案精彩开篇词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一首首诗歌,脍炙人口,我们朗诵着诗歌长大,我们品味着诗歌行走,我们书写着诗歌成长。
【学习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学习重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饮酒》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一、新课导入在中国古代诗人中,陶渊明、李白、杜甫是最耀眼的明星,他们的诗个性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吧!(板书文题、作者)二、预习与交流1.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庐(lú) 喧(xuān) 篱(lí) 樽(zūn) 箸(zhù) 怒号.(háo) 罥.(juàn) 坳.(ào) 顷.(qǐng)衾.(qīn) 厦.(shà)庇.(bì) 兀.(wù) 见.(xiàn) 岑参(cén shēn)裘(qiú)着(zhuó)辕(yuán)瀚(hàn)阑(lán)羌(qiāng)掣(chè)己亥(jǐ hài) 吟(yín) 即(jí) 2.读准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
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合作与探究☆学习《饮酒》读通诗意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4、提问:“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人的自然本性。
具体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
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5、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6、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见南山”的“见”能改成“望”吗?为什么?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
“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7、赏析“心远地自偏”。
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8、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15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啖粥而读音: dàn 义: 吃②辄以水沃面音: zhé义: 往往,总是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选自《元史》有删改)【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有遗楮币于途者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读书不辍辍耕之垄上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不能指其一端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6.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阮孝绪传(节选)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②,虽蔬菜有味亦吐之。
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③,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⑤之及?”竟获免。(节选自《南史选译•阮孝绪传》)[注释]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绵纩(kuá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③颠覆:指王晏遭杀身之祸一事。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坐:因事入罪。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闻者咸叹异之惊异(认为……奇异) (2)不服绵纩穿(3)孝绪度之必至颠覆估计8.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C )。A.屡至其门B.故人不独亲其亲C.安陵君其许寡人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等到王晏被杀,内外亲属都因此很害怕。10.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不爱财(不慕富贵);有远见;孝顺。【课外拓展】目不见睫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注释】①庄跻: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11.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B )A.楚庄王欲伐越B.此智之如目也齐师伐我其家甚智其子C.王之伐越,何也D.庄王乃止无丝竹之乱耳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见之谓明。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是明智。13.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示例:知(智)者不惑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百战百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ì)〕记住。⑥〔甚习〕很熟。习,熟悉,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14.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于舅家见之B.以授二子以彰其咎C.问其简其真无马邪D.出诸袖中而奏之人不知而不愠15.文意理解。(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诵其词甚习”、“出诸袖中而奏之”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