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寻根

合集下载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中国文化与领导智慧

中国文化与领导智慧
中国文化 领导艺术
本人的“四个基本不 讲”
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假话基本不讲; 愤世嫉俗、牢骚满腹的怪话基本不讲; 句句正确、句句没用的废话基本不讲; 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什么要谈中国式的领导智慧?
一个鄙弃传统文化的民族必定是无根的民族 一种缺乏民族特色的领导注定是低效的领导
这种圆融变通的特质有时还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思路。但丧失了原则性的灵活性则容易招致对规则的 破坏,产生新的不公。
给法官送礼; 悬崖前的军训
2、中国文化是重人情讲面子的关系文化
(1)重“人情”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之一。 (2) “面子”与“气节”是中国人的基本生存信念。 (3)“关系网” 是中国人的基本生存境遇;关系就是生产
古代故事:楚成王死要面子
所谓“死要面子”,就是说,宁愿死,也要面子。公元前626年(鲁文 公元年),楚成王被儿子商臣(即后来的穆王)逼死。然而吊死以后,却 怎么也不肯闭上眼睛。不肯闭眼睛的原因,倒不是觉得自己死得冤枉, 而是拿不准那些不肖子孙会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谥号。“谥号”是古 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人死后,获得的一个带有盖棺论定性质的 称号。它是对死者的总体评价,也是死者最后的面子,非争不可。起 先议定的谥号是“灵”。这是“恶谥”:“乱而不损曰灵”。成王一 听,便不肯闭眼睛。子孙们见他“死不瞑目”,没有法子,只好改谥 为“成”。这是“美溢”:“安民立政曰成”。成王这才满意地把眼 睛闭上。这位老兄,虽然死于非命,但死了以后,却好歹把面子争了 回来,所以终于“死可瞑目”。因此,作为一个领导,当你批评下属 的时候,尽量不要让他觉得很丢“面子”;当你反驳或建议上级的时 候,请你给他保留面子。否则,一旦你严重伤害他的自尊,不但工作 可能不能正常开展,弄不好他会记恨你一辈子。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从文化寻根看传统文化热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文学界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作家,他们利用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 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时光如逝,寻找传统镜头转眼聚焦在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百家讲堂》将一场以研读论语为名的国学热遍及中国各个阶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有学者(董乃强,中国孔子协会理事)认为,当今的文化热,即当年的寻根热的延续。

两者在产生背景、指导思想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寻根文学发端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动乱走向稳定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思想开始跳出阶级的囚笼,旧的意识形态显然无法对现实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是再次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还是批判性接纳?茫然中的人们需要令人信服的答案。

于是,人们寻求答案的眼睛转向曾被自己亲手打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上.作为文坛上力量日益成熟的知青作家们需要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改变文学受到政治控制的现状,“寻根热”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学界。

知青作家们通过一篇篇富有黄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将这股思潮推向顶峰.传统文化热兴起的背景,虽没有权威论断,但个人认为有三点:第一,这与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国家地位,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关系。

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标准之一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现重要性。

新时期“崛起"的含义不单是做个经济强国、军事大国而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文化领域里发起的新的“争夺战”。

例如,我们的近邻韩国将端午节、屈原、汉字、孔子申请世界遗产;日本早在多年前通过漫画、动漫、电影向世界宣传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及本国价值观。

中国在这方面也不能干于人后。

寻根问祖,探寻血脉里的中国精神实践活动

寻根问祖,探寻血脉里的中国精神实践活动

寻根问祖,探寻血脉里的中国精神实践活动
寻根问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对祖先、家族、故土、文化等方面的追溯和探究。

以下是一些探寻血脉里的中国精神实践活动:
1.祭祖:在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按照传统的礼仪和方式进行祭祀活动。

祭祖既是对祖先的缅怀和感恩,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2.拜大老爷:这是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信仰活动,人们会前往庙宇或涂鸦中的大老爷庙进行拜祭,祈求安宁和保佑。

3.传统节日庆祝: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人们会在这些节日里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舞狮、放烟火、吃团圆饭等。

4.书法、绘画、剪纸等文化艺术活动:这些传统文化艺术活动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练习,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承精神。

总之,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小度写范文[文化寻根与价值关怀] 关怀生命价值包含哪些方面模板

小度写范文[文化寻根与价值关怀] 关怀生命价值包含哪些方面模板

[文化寻根与价值关怀] 关怀生命价值包含哪些方面一、“文化书法”提出的时代语境仰望中国文化艺术的星空,可谓群星璀璨。

其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并占据核心位置的一个星座便是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智慧和文化基因,“是一种体验生命本体的审美符号。

它浸淫于中国古老的哲学美学之中,在笔飞墨舞的音乐律动中,完成一种时空的审美形式”,[1]它的点线变化、结体取势、章法布局以及笔墨情趣等,蕴含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商周以降,书法艺术的风格因时代而嬗变:商周的朴拙,秦汉的气势,魏晋的风骨,盛唐的法度,以及宋元的“尚意”和明清的“尚趣”,书法艺术承载着中华文明发展的足迹,历经数千年沧桑总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精神,传递出历史文化的审美魅力。

时至今日,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现代文明和后现代文明的强势入侵,中国的文化主流经历了大众化转型,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新的特征:“在功能上,它成为了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为了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为了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

”[2]在文化的大众化转型的语境下,中国的影视、文学,包括艺术品都成为了供大众消遣的手段,渗透着商业策划的痕迹。

大众文化所具备的商品性、时尚性和媚俗性在当下消费型社会里得以充分展现,而作为中国国粹的书法艺术则日渐式微,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些从事书法创作的人以功利的目的和游戏的心态对待书法艺术,一味将书法艺术大众化、世俗化,甚至按照西方的理念趣味消解中国书法传统,营造出所谓的“西化书法”和后现代的书法行为艺术。

几乎与此同时,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与文化主流的大众化转型形成参照,那就是“国学热”的出现。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的行情一路飙升:国学班开办、国学大师开坛、国学博客圈开放、孔子学院、孟母堂等纷纷成立……真可谓“千年礼乐归华夏”。

追溯起来,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其实是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一种折射。

12寻找文化的根

12寻找文化的根

三、寻根文学的分类与特征


对“根”的理解:根——文化——传统(南方:楚辞——绚丽——凤— —浪漫主义——怎么写;北方:诗经——质朴——龙——现实主义——写什 么)一是指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或民间文化,如韩少功的“楚文化”、李杭 育的“吴越文化”、贾平凹的“秦汉文化”;二是指蛮荒色彩的原始生活形 态,如乌热尔图(鄂温克族)写传统生活方式的痛失、郑万隆(女真人使犬 部)、扎西达娃(藏族)写藏族原始生活形态与现代生活的交织、李佗(达 斡尔族)北京知识分子圈子中“新古派”代表;三是指传统的精神信仰和文 化价值观念,如王安忆《小鲍庄》——仁义(礼仪之邦、捞渣),阿城“三 王”——庄禅,张承志“回民系列”——伊斯兰的“哲合忍耶”精神 对“根”的态度: 一是认同,指望用传统精神疗救现代精神疾病;(阿城、张承志、郑万 隆、乌热尔图) 二是批判,表现为一种反讽性观望,(韩少功的《爸爸爸》鸡头寨、丙 崽——古老的思维方式的象征,王安忆《小鲍庄》 三是矛盾,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最后倾向于对传统的眷顾(李杭育、郑 义、贾平凹)
二、产生的原因
1)、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在文学 艺术领域的直接反映。
2)、世界文学“寻根”潮流的影响。 前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如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 耶夫等)对异族民风的描写、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作家(如马尔克斯、阿斯图里亚思等)关于印第 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东方 风味的现代小说,对中国年轻一代作家是深有启 发的。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 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同时,又分明渗透了现 代意识的精神,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 了现代感的创作倾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 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和有效的鼓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三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END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为一名骄傲的中国人,我们要 了解并发扬我们自己的文化!!!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教熊、罴 (pí )、貔(pí )、貅(xiū )、豹、虎, 以与炎帝战于阪(bǎn)泉之野。”其中的“熊、 罴、貔、貅、豹、虎”实际上是指以野兽命名 的六个 氏族 。
古代姓氏图腾
周武王灭商以后,追 封前代圣王的后人, 找到了舜帝的后裔妫 (guī)满,封他为陈 侯。其子孙后来就以 国为氏,就是 陈 氏。
传统节日之四:七夕
旧时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 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 星,并乞巧。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 已经盛行。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 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 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传统节日之二:清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清明节为农历四月五日。清明祭祀坟 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 祭祖扫墓。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 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 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传统节日之三: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 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 蒲、赛龙舟、吃粽子、拴五色线、挂香包、 饮雄黄酒。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 大的诗人屈原。
新 百 家 姓
一、既然有这 么多的姓氏, 那这些姓氏是 怎么来的呢?
姓氏创建
炎黄以前人是没有姓氏的。首先出现名后 来才有姓。 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 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还是中华民族的“人文 始祖”。伏羲氏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 通媒妁,制嫁娶”。《三坟》曰:“伏羲氏, 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此“风” 为中华第一姓。(在传说中,伏羲神是燧人氏 (火神)的后代 )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 氏 源 流

文 化 寻 根
引言
在中华文化这条源远 流长的河流中, 流长的河流中,姓氏 和年节风俗不可磨灭。 和年节风俗不可磨灭。 文化的源流淌进每一 个中国的血液里, 个中国的血液里,影 响着并永远影响着一 代又一代的人。 代又一代的人。今天 就让我们追其源头, 就让我们追其源头, 一起唤醒我们内心的 中华情” “中华情”。
姓氏的演变
4.盛氏中华 4.盛氏中华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 终延续和发展着。 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 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 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 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 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 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 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 国谱牒学, 国谱牒学,目前不但在社会科学中 得到了发展, 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 得到了重视和应用, 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 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 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通过 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 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 讨人群的遗传结构、 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 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 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
例举) 百家姓的由来(例举)
相传古代有一个部族首领受封罗国。 罗 相传古代有一个部族首领受封罗国。国 人以国为姓,称罗氏。 人以国为姓,称罗氏。后另有唐代西突厥可汗河 清代爱新觉罗氏的后代改姓罗。可见, 清代爱新觉罗氏的后代改姓罗。可见,罗氏时一 个汉族与少数民族共用的“大家庭” 个汉族与少数民族共用的“大家庭”姓。罗姓时 唐至五代迁入石城的15 15个开基大姓之一 唐至五代迁入石城的15个开基大姓之一 造夫从华山一带得到8 赵 造夫从华山一带得到8匹千里马辣的 车子来到昆仑山上, 车子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 这时东南方的徐偃王造反, 他。这时东南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 行千里,及时赶回镐京,发兵打败了徐偃王。 行千里,及时赶回镐京,发兵打败了徐偃王。 由于造父在这次平叛中立了头功, 由于造父在这次平叛中立了头功,周穆王就 赐给他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从此, )。从此 赐给他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从此, 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 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造 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 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赵姓氏唐朝至五 代南迁到石城的15个开基大姓之一, 15个开基大姓之一 代南迁到石城的15个开基大姓之一,也是赣 南客家大姓之一。 南客家大姓之一。

寻根文学的主要内容

寻根文学的主要内容

寻根文学的主要内容
“寻根文学运动”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运动。

寻根口号的提出和具体的实践都是历史主流要求的反映,这一切都源自于现代化历史愿望,“寻根文学运动”主要内容是:
1、民族文化的审视,代表作有邓友梅《那五》《烟壶》、冯骥才《神鞭》;
2、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判国民劣根性。

寻根文学把笔伸向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从人们的现实心态中,发掘出历史的沉淀物,探索并解剖批判中国文化并解剖批判中国文化的劣根性。

3、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例如阿城的小说《棋王》和《孩子王》;
4、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

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族艺术精神的认同, 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复活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灌注进我们民族所特有美学气韵和情致。

寻根中国文化演讲稿三分钟

寻根中国文化演讲稿三分钟

寻根中国文化演讲稿三分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去寻根追溯中国文化的源头,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华夏文明。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文化成就,包括典籍、艺术、哲学、科技等各个方面。

这些成就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中国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忠孝等道德伦理,提倡“中庸之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佛家则倡导“解脱生死”,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艺术等,这些文化形式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传承至今。

在当今世界,中国文化也在不断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盛会,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先人的智慧和精神,让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绽放出新的光彩。

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在当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其他文化,同时也要自觉地保护和传承好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中国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

让我们共同努力,寻根中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文化寻根中阿城的名篇

文化寻根中阿城的名篇

文化寻根中阿城的名篇1. 引言阿城(1949年-)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以批判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为特点,风格独特。

阿城擅长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本文将以阿城的名篇为视角,探讨其在文化寻根中的重要地位。

2. 阿城的文学风格阿城的文学风格独特,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元素。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阿城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内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命运。

3. 阿城的名篇3.1 《灯塔》《灯塔》是阿城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灯塔为象征,通过对一个小岛上的两个家庭的描写,展现了人类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迷茫。

小说中的灯塔象征着希望和光明,同时也象征着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命运的无奈。

阿城通过对灯塔的描写,寓意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反思。

3.2 《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是阿城的另一部重要作品,该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城镇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沉默和无力。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阿城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4. 阿城的作品对文化寻根的贡献阿城的作品在文化寻根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内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命运。

阿城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反思。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和人性的复杂性。

5. 结论通过对阿城的名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文化寻根中的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阿城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反思。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内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命运。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第一章:姓氏的起源与发展1.1 讲解姓氏的起源:通过讲解中国古代的姓氏制度,让学生了解姓氏的来源和发展。

1.2 分析姓氏的演变:介绍姓氏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包括姓名的构成、命名习惯等。

1.3 实例分析:以一些常见的姓氏为例,讲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第二章:中国姓氏的分布与特点2.1 讲解中国姓氏的分布:通过地图和数据,展示中国姓氏的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各地姓氏的差异。

2.2 分析中国姓氏的特点:介绍中国姓氏的命名规律、传承方式等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独特性。

2.3 实例分析:以一些特色姓氏为例,讲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故事。

第三章:常见姓氏的文化内涵3.1 讲解常见姓氏的文化内涵:分析一些常见姓氏的文化内涵,包括其历史背景、家族传统等。

3.2 实例分析:以一些知名人物为例,讲解其姓氏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或他人的姓氏,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姓氏与家族文化4.1 讲解家族文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分析姓氏与家族文化的关系:讲解姓氏如何体现家族文化,包括家族的历史、传统、家风等。

4.3 实例分析:以一些著名的家族为例,讲解其姓氏如何体现家族文化。

第五章:姓氏寻根与家族传承5.1 讲解姓氏寻根的意义:让学生了解姓氏寻根对于个人和家族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文化传承的价值。

5.2 分析姓氏寻根的方法:介绍一些寻根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查阅家谱、寻访家族故地等。

5.3 实例分析:以一些成功寻根的案例为例,讲解其对于家族传承和文化保护的意义。

第六章:家谱与姓氏传承6.1 讲解家谱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了解家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其对于姓氏传承的重要性。

6.2 分析家谱的结构与内容:介绍家谱的基本构成要素,如世系、辈分、人物传记等,并解释其对于姓氏传承的作用。

6.3 实例分析:以一份具体的家谱为例,解读家谱中的姓氏传承信息,让学生了解家族历史的沿革。

中国当代文学第十六章 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

中国当代文学第十六章 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

第十六章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教学目的1了解文化寻根意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方向2掌握寻根文学代表作家和作品。

3了解探索电影的文化反思性。

教学重点文化寻根思潮在各方面的体现,寻根文学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代表作家和作品。

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步骤一、文化寻根意识与文学实验㈠文化寻根意识产生的历史背景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势必要学习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和引进先进技术,这样一来,西方现代文化思想也就相应地进入中国,打破了过去意识形态方面闭关自守的愚昧状态。

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是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寻根热。

㈡文化寻根意识的三个方面1.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等);2.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3.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三个方面也不是绝对分开的,许多作品是综合地表达了寻根的意义。

㈢寻根文学的形成●1983年以后,随着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作品的发表和引起轰动,许多知青作家加入到“文化寻根”的写作之中,并成为这一文学潮流的主体。

●1984年12月,在《上海文学》杂志社与杭州《西湖》杂志社等文化单位在杭州举办座谈会上,许多青年作家和评论家讨论近期出现的创作现象时提出了文化寻根的问题,此后韩少功在《文学的“根”》1 一文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的根应该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释放现代观念的能量来重铸和镀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传承文化寻根历史征文500字

传承文化寻根历史征文500字

传承文化寻根历史征文500字导语:“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传承文化寻根历史征文,请大家认真阅读!【传承文化寻根历史征文1】秦人贾平凹,对于秦地的热爱、对于秦文化的思考,我们从其散文、小说中都能够了解到。

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视作分析贾平凹“寻根”情愫的很好例证。

当然,这似乎和已然被我们认作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品的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我喜欢从“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关系来读这部作品。

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情感及其所生发出的文字都源于对秦地文化的深厚热爱。

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作家”的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触及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

《秦腔》中,作者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

显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认同的。

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很清晰,由议论展开、夹叙夹议;先后写了等戏、看戏、议戏的场面,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想必给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种场面的描写,地域色彩浓厚,给读者一种对秦地、秦人、秦腔的感性认识。

而透过这些作品内容,我们能够看到的更有秦川一带文化具象后的影子。

秦地自然条件的恶劣连结着秦人悲苦而又奋争的生命;秦人的释放和粗犷又造就了秦腔“吼”的艺术。

秦人、秦地、秦腔就在这种必然的联系中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延展,绵延千年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也许,有人说“文化的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我不否认这种观点,我只是想明确一个小问题,即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一定不可忽视自身文化的价值。

“寻根文学”,乃至“文化寻根”不是复归传统,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载体。

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也已经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

文化寻根作文

文化寻根作文

文化寻根作文
【篇一:文化寻根】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根源。

中国人类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必有其产生的根源。

寻找文化的根源,了解认识历史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为祖国的未来发展画下伟大的蓝图。

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成为文化,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交通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居室文化、婚姻文化等等。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一直都是以龙作为图腾,被称作“龙的传人”。

在甲骨文中龙字有几十种写法。

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

龙是一种神物,它具有神话中翻云覆雨的能力,寓意着中华民族永盛不衰。

但在全球性现代化浪潮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当今时代,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西方的文化受到了当代青年人的崇尚。

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面对“洋节日”显得力不从心,越来越被遗忘。

面对异彩纷呈的社会,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更加应该寻找文化的根源,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刻意义。

弘扬传统美德,文化寻根,是我们目前最要。

文化寻根活动总结报告

文化寻根活动总结报告

文化寻根活动总结报告一、活动背景为了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提高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我校特举办了一次名为“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主题活动。

通过此次活动,希望能够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神,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活动结合了传统文化讲座、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二、活动内容1. 传统文化讲座在活动开始之际,我们邀请了资深的文化学者来校做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与魅力”的讲座。

讲座内容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学者生动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让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 实地参观在讲座结束后,我们组织学生们前往当地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进行实地参观。

学生们通过观看古代文物、书法、绘画和民族服饰等展品,真实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渊源。

在历史遗迹的参观中,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古代文明的伟大和独特魅力,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和自信。

3. 亲身体验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传统文化,我们在活动中设置了一些亲身体验的环节。

学生们有机会学习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如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舞蹈和中国音乐等。

在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美好和愉悦。

三、活动成果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他们不仅了解了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也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活动还激发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同时,此次活动也使学生们增长了见识,扩展了视野,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活动感想和建议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活动的主题要求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正的收获。

“文化寻根”与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建构论文

“文化寻根”与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建构论文

“文化寻根”与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建构“文化寻根”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新认识。

在新时期小说中,“文化寻根”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创作理念,许多作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现,来建构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

一、“文化寻根”与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建构“文化寻根”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新认识。

在新时期小说中,“文化寻根”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创作理念,许多作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现,来建构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

在新时期小说中,“文化寻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现许多新时期小说作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现,来建构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高粱”这一形象的再现,来表现中国农民的坚韧和勇敢;贾平凹的《废都》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废都”这一形象的再现,来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矛盾。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许多新时期小说作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来建构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着”这一观念的反思和批判,来表现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悲惨;苏童的《妻妾成群》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妻妾成群”这一观念的反思和批判,来表现中国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许多新时期小说作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建构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

例如,王安忆的《长恨歌》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恨歌”这一形象的传承和发展,来表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优雅;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马桥词典”这一形象的传承和发展,来表现中国乡村的文化特色。

二、结论“文化寻根”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新认识。

在新时期小说中,“文化寻根”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创作理念,许多作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现,来建构新时期小说的“民族性”。

文化寻根的诗句

文化寻根的诗句

文化寻根的诗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衍生注释:1. “少小”:年轻的时候。

2. “老大”:年纪大了。

3. “乡音”:家乡的口音。

4. “鬓毛衰”:鬓发稀疏脱落。

二、赏析:这首诗写诗人久客他乡,返回故里时的亲切感和陌生感。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直接点明自己年少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归来,其间蕴含着多少岁月的沧桑啊。

“乡音无改鬓毛衰”,虽然岁月改变了诗人的外貌,但是乡音却没有改变,这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的很是生动有趣。

孩子们看到诗人,因为不认识,笑着问他从哪里来,在孩子眼里,他就像一个陌生人,这更加深了诗人心中那种故乡虽在却已物是人非的感慨。

三、作者介绍:贺知章(约659年 -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

唐代诗人、书法家。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小明去他的老家游玩。

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去了,当他踏上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时,我突然就想到了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他虽然没有“老大回”,但那种多年未归的感觉是相似的。

他走在村子里,那些小孩子好奇地看着他,就像诗里写的那样,仿佛他是个外乡人,我笑着对他说:“你现在可有点像那诗里的主人公啦。

”他也只能苦笑着感叹岁月的变化。

这时候我才深刻体会到这首诗所表达的那种对故乡复杂的情感。

《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一、衍生注释:1.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2. “音书断”:没有书信往来。

3. “经冬复历春”: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形容时间很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寻根
中国文化寻根
2、中国本土说——中国现代文化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伏羲 神农
黄帝
少昊
颛顼 帝喾 帝尧 帝舜
盘古开天的故事
• 盘古在宇宙的蛋壳里 沉睡了一万八千年
用一把坚硬的板斧 劈开黑暗与混沌
万八千年
皇帝——对太阳神崇拜。 皇:天之子 炎帝、黄帝部落进入中原后经过两次战争
(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实现了统一,共 同繁衍了华夏民族
炎:太阳,传说中的太阳神
炎帝、黄帝与中国文化之根 黄帝:姬姓,号轩辕,北方农耕民族,
五千年前生活在今陕西渭水流域(宝鸡), 发明文字、养蚕、衣冠、舟车、音律、 算学及其一些社会 制度等
指 南 车
炎帝、黄帝与中国文化之根
社——土地神,黄帝就是黄土地上的神, 社稷:指国家
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中华五千 年文明古国便是从黄帝开始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 万年的文明启步,五千年 的文明古国,两千年的中 华统一实体。”
黄帝陵
海内外炎黄子孙数万人清明节聚集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 庙前,以传统的仪式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
台湾、港澳的同胞代表在公祭典礼仪式上。
炎帝、黄帝与中国文化之根
(二)龙——中华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 1、中华文化也称“龙文化”
传说龙有九个儿子,象征中华多民族大家庭
龙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同时诞生 龙山文化——河南、山西、内蒙等地均
有龙型图陶盆出土 (距今4500-3900年)
龙——美好、智慧、威力、 勇猛、兴盛、发达、吉祥、
用巍峨巨人的身躯 支撑天空和大地
天地不再合拢 世界不再混沌
• 盘古在成型的天地间 矗立了亿万八千年
用他硕大的身体 和人类一样死去 脱变成了一个 五彩缤纷世界
左眼变成太阳 右眼化为月亮
头发变幻星星 呼吸化成风云
声音变为雷鸣 眼泪化作雨水
躯体成立山丘 血液流成江河
• 肌肉变成田地 筋脉成为道路
骨骼化成石头 骨髓变作玉佩
幸运等的象征
形象奇妙:牛首、鹿角、 鹰爪、龟眼、虎掌、 蟒身、鱼鳞
能力非凡:能登天潜渊、 遨游四极,俯瞰八荒
炎帝、黄帝与中国文化之根
2、为什么叫华夏? 华:华山(陕西);夏:豫、陕交界处一
个地方叫夏,居住着我们的祖先。
炎黄集团:生活在豫、冀、晋一带。 图腾——兽
东夷集团:生活在鲁、豫东南、微中部一带, 图腾——凤
苗蛮集团:生活在鄂、湘、赣一带, 图腾——蛇
部落——氏族联盟——地域部落——部 族——民族——华夏——汉族
龙的形象包容了华 夏各民族的各种图 腾,象征华夏民族
文化的多元特征。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龙文化?
古老的传说
• 有巢氏 • 燧人氏 • 伏羲氏 • 神农氏
中国文化寻根
(2)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近一万年前) 仰韶文化(7000年前),出现记事符号 大汶口文化(6000年前),石刀、石斧、石铲、
早期农业;墓中发现陪葬人与物,阶级出现 四川三星堆文化(6000年前),青铜器 辽宁红山文化(5000年前), 原始城堡、庙坛
五、炎帝、黄帝与中国文化之根
(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1、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帝:姜姓,原为北方游牧民族(陕西一
带),与黄帝集团发生战争,失败后主 要生活在南方。传说炎帝发明了农具、 陶器、五弦琴,“日市”。 炎帝还发明中医药、被称为“神农” , 《神农本草》
炎帝、黄帝与中国文化之根
牙齿变成珍珠 皮肤化为花草
汗毛变成树木 汗水滴坐雨露
生命在盘古躯体里诞生 人类在盘古土地上耕耘
他把一个完美的世界 送给人类繁衍 他把一个动人的神话 交给人们传颂
人类世代相传的历史里 流传着盘古开天的故事
中国文化寻根
(1)旧石器时代:采桑、守猎(大约五万 年前)
• 170万年前元谋猿人; • 60万年前陕西蓝田人 • 20万年前广东马坝人 • 2万年前北京山顶洞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