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戏剧述论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4dde3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6.png)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
《典型的美国人》是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作品之一,小说着重描写了一个华裔家庭
的移民经历和在美国的生活。
通过对中国叙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对于华裔移民
的心理状态、文化冲突以及身份认同的探索。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通过主人公李洁洁的视角来展示一个华裔家庭在美国的
生活。
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李洁洁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使
叙事更加具体而真实。
小说中还展现了华裔移民对于家庭的追求和重视。
李洁洁的家庭关系是小说的一个重
要主题,她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定义和维系她的家庭。
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洁洁怀念着
中国的家庭和亲人,但在美国,她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这种对于家庭的追求和重视使她
得以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小说还描写了华裔移民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在中国,李洁洁的家庭受到政治迫害,他们希望通过移民来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生活。
尽管在美国,李洁洁发现自己仍然面临着各
种困扰和压力,这使她开始重新思考自由和平等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讨,小说不
仅为读者提供了对于华裔移民的思考,还对于整个移民群体追求自由与平等之路的艰辛进
行了深刻的叙述。
《典型的美国人》通过对华裔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们
在文化冲突、身份认同、家庭关系和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这种
叙事方式不仅使小说富有情感和戏剧性,也为读者提供了对于华裔移民群体的深入了解和
思考。
英语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美国华裔实验派剧作家张家平作品《中国色彩》之叙事策略
![英语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美国华裔实验派剧作家张家平作品《中国色彩》之叙事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5780650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75.png)
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美国华裔实验派剧作家张家平作品《中国色彩》之叙事策略姓名:亢文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91201美国华裔实验派剧作家张家平作品《中国色彩》之叙事策略作者:亢文佳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被引用次数:1次1.华明西方先锋戏剧的时空变幻[期刊论文]-戏剧 2001(03)2.黄振林先锋戏剧的逆向思维[期刊论文]-当代戏剧 2001(06)3.马爱平分裂的叙述聚合的效应--论《财主底儿女们》的家族叙事[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4.庞彦强后戏剧时代的戏剧[期刊论文]-大舞台 2008(01)5.张健,林蕾先锋戏剧:对谁说话[期刊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1)1.张颖跨越与再现——林小琴《纸天使》的历史解读[学位论文]20092.张田鹏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研究[学位论文]20093.李雅蕙人生如梦——论乔治·麦克唐纳的想象观[学位论文]20094.戴丽丽论谢耀《他们自己的语言》中人物性取向的意义[学位论文]20095.柴利鹏抗氧化剂二巯代氨基甲酸吡咯烷对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20096.周阳子妊娠中期胎儿开放性手术产科处理方法的初步探讨[学位论文]20097.盛晓月论王颖电影的情感表述——王颖电影研究[学位论文]20078.佘艺玲《所罗门之歌》的对话式解读[学位论文]20099.刘志伟分析《黑暗崛起》中的传统因素[学位论文]200910.王加璐急性脊髓炎激素治疗的早期疗效分析[学位论文]2009引用本文格式:亢文佳美国华裔实验派剧作家张家平作品《中国色彩》之叙事策略[学位论文]硕士 2009。
《寻找中国城》:美国华裔的真实文化身份
![《寻找中国城》:美国华裔的真实文化身份](https://img.taocdn.com/s3/m/cb681d14650e52ea55189836.png)
21 0 0年 8月第 4期
《 寻找 中 国城 》 :美 国华 裔 的真实 文化 身份
陈 静
( 福建商 业高等专科 学校外语 系,福 建 福 州 30 1 ) 50 2
[ 摘 要]在黄哲伦 ( ai H n w n )的独幕剧 《 D v er H ag d y 寻找 中国城》 中,作 家以对 于华裔 身份认 同的不 同看法
以互通 。通过 文化交流 ,华裔美 国人可 以成为 既非完
全融合亦 非完 全疏离 ,具 有双重 文化身 份与文 化心理 的 “ 华裔美 国人 ” ,最终 形 成 独 特 的 华裔 文 化身 份 , 成 为文化 的超 越者 。
一
、
异域 、故土 与 中国城
中 国城 ( h a w )也称 为唐人街 、中华街 或华 Ci t n no 埠 ,通 常是 由一条或数条 街道所 构成 的具有浓 郁 中 国 情 调 的地 域 ,是 华 人 在 中 国 之 外 其 它 国 家 聚居 的地 区 ,是异 域 他 乡 中华 文 化 区 的 代 名 词。对 外 国人 来
ar o oi ie t f us l )上 演 。在作 品 中 ,作 家通 过 两种 不 e L vl 同类 型 的华 裔美 国人 对于文 化认 同的不 同态 度 ,表 明 华裔 美 国人族 裔身份 的不 同不是 由肤 色所决 定 的 ,而 是 由文化 因素来 确定 的。肤色 虽不能改 变 ,但 文化 可
}收稿 1期 :2 1 0 3 0 0— 5—1 0
美 国中 国城 的形 成 ,从 历史上 看 ,是 由于早 期 华 人 移居美 国时 ,人地 生疏且语 言不 通 ,于 是华人 们便
集 中住 在一起 ,群居在 一个 相对 封 闭的地 带 ,这 样彼 此之 间能够 团结 互助 ,相 互支撑 ,休戚 与共 ,共 同面
华裔美国人英语文学概况
![华裔美国人英语文学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8bbbf7c6d5bbfd0a79567387.png)
华裔美国人英语文学概况*外交学院·范守义国弱真难讲。
华侨到异邦。
阻留候审困山房。
供一不符案死绑。
总唔放。
同胞呼冤枉。
志在严禁拨返港。
可怜梓里泪汪汪。
(歌九)1华人文学之滥觞或许可以追溯到旧金山湾区天使岛上的木屋里,那里是自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以后,拘禁抵美华人,进行审讯的地方;这种拘留可长达数周,乃至一年之久。
这里生活条件极差,毫无隐私可言,被拘禁在这里的华人在忍无可忍的时候,走上不归之路。
一些有文化的华人在木屋中的墙壁上留下一首首诗歌,以抗议美国政府执行如此非人道的排华政策。
这些诗歌被后人保留下来,得以流传至今。
华人文学可以根据语言载体而划分为华文文学和英语文学两大支流。
我们这里所要介绍的是在美华人使用英语写作的自传、传记、小说、报告文学、剧本和一些应属于社会学的专著等。
基本上我们是按照作品的出版时间顺序对这些华裔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进行介绍的。
我们选择的原则是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代表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或来自不同的群体,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这些作品多数是以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的创作的源泉。
我们希望通过华裔美国人或旅美华人的特定视角,考察美国社会的诸多侧面,去认识那块曾经吸引过许多淘金者,且今天仍吸引着“淘金者”的土地。
一百多年前,有一群留着辫子的中国少年留学生来到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市。
有一个孩子叫李恩富(Yan Phou Lee,1861-1938?),字少弼,广东香山人,是容闳组织的第二批(1873年)留美学习的幼童之一,时年十三岁。
1881年他与其他留学生全部被清廷召回,数年后李恩富自己返美,继续其学业,1897年毕业于容闳的母校耶鲁大学。
他用英语写作的《我在中国的童年》(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发表于1887年,比他的老师容闳的作品早了22年。
这部单薄的小书当是最早用英语写出的华人传记作品,并在美国的波士顿出版。
当然这部作品的影响不大而主要内容都讲的是在中国发生的事情。
【经典范文】《初来乍到》中的华裔形象及人物剖析
![【经典范文】《初来乍到》中的华裔形象及人物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cc008da1c7aa00b52acbf3.png)
《初来乍到》中的华裔形象及人物剖析华人形象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华人在国际上所投射出的形象, 但从国际学术界和思想界扩散至整个国际社会的情况来看, 由于各种政治、历史、文化的原因, 尤其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目前仍存在短板, 华人形象很大程度上是指西方话语体系所构筑的华人形象。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美剧不仅仅是闲暇之际的娱乐消遣, 也是美国价值观的一种输出。
美剧中所塑造的华人形象无论是配合剧情还是现实需要, 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美国人视野里的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
张建琴在其研究中指出, 电子传播时代以来, 数字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 加之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使视觉文化取代印刷文化成为现代社会主导性的文化形态。
这不仅意味着视觉文化特别是影像因素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也意味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 在跨文化的视野中审视西方影像中的中国形象, 具有时代的价值。
随着中美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 美剧中的中国元素和华人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2015年美国广播公司(ABC) 推出了美剧中第一部以华裔家庭为主题的情景喜剧《初来乍到》(Fresh off the Boat) , 该剧描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来自台湾的家庭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唐人街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定居的故事。
一经播出就颇受好评, 在IMDb1上的评分更是高达7.9 (总分为10) 。
要知道, 美国电视十分重视收视率, 一部收视率低下的电视剧是无法生存的, 只要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 那么不管该剧的情节进行到何处, 电视台都会毫不留情地腰斩, 而《初来乍到》已经播出四季。
本文将以该剧为依托, 分析美剧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以及《初来乍到》对华人定型化形象的挑战。
一、定型化的华人形象“定型化形象”, 英文“stereotype”的汉译, 又译为套话、滞定性、定性视野、刻板印象等, 原本指印刷上用的铅版, 因此可以反复使用, 引申为一成不变的老框框, 旧俗套;思想领域内指人们对事物的先入之见。
华裔美国文学
![华裔美国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d626e2c482fb4daa58d4b4d.png)
Poetry:
Tsiang His Tseng 蒋希曾 Poem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29 《中国 革命诗歌》 Mei-Mei Berssenbrugge 美美· 伯森布拉格 Fish Souls, 1971《鱼魂》 Shirley Geok-lin Lim 林玉玲 Crossing the Peninsula and Other Poems, 1980 《穿过半岛和其他诗歌》 Russell C. Leong 梁志英 A Country of Dreams and Dust, 1993 《梦尘之 国》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华裔美国文学
Discrimination 1882-1943
In this soap advertisement from the late 1800s Uncle Sam kicks a Chinese immigrant. The bottom of the poster says “The Chinese Must Go,” referring to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 and the anti-Chinese prejudice of the time.
Hawaiian novelist Kirby Wright with Maxine Hong Kingston
III. Late 1980s Amy Tan谭恩美 (1 Nhomakorabea52-)
The Joy Luck Club, 1989 《喜福会》(National Book Award) The Kitchen God’s Wife, 1991 《灶神之妻》
华裔美国文学_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
![华裔美国文学_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e48101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d4.png)
华裔美国文学_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篇1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故国想象流变在美国华裔文学中,故国想象作为一个文化镜像不断地被建构、解构和重构。
故国想象的流变史不仅折射了美国华裔作家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和民族集体意识的尝试,也折射了美国华裔群体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身份认同焦虑和文化价值取向。
本文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置身于全球化和历时性语境中,从具象写实、诗性想象、抵抗叙事和反省叙事几个方面分析了华裔作品中故国想象在叙述视角上经历的流变。
与此同时,美国华裔作品中的故国想象的文化动因也由最初的精神慰藉和集体记忆,逐渐演变为一种诗性的文化反省和身份的叙事构建。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故国想象;流变史;叙述视角;文化动因美国华裔文学源于19世纪中早期,是指华裔作家以美国华裔人的独特视角书写的叙事结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逐渐在众多族裔文学中脱颖而出,其研究也日渐成为显学,呈现出多维的理论形态。
不少学者对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多角度探索,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语用文体学,语义学等角度,分析了文化语境,叙述方式,文化认同等侧面。
国内学者李贵苍指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经历了“生民视角”、“民族视角”和“离散视角”的变化。
①而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则更多地将其置身于全球化语境和历时性时空,来思索华裔文学中的中国移民话语以及中国文化在华裔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故国想象的源起:夹缝中挣扎的具象写实1.《英汉习语全书》的恳请和宽容:“如果将唐人街看作美国华裔人生根繁衍的原点,那么华裔文学的起点应该是最早一批金山客留下的英文文字。
”④陈耀光等人编撰的华裔和日裔文学《大唉咦》把美国华裔文学的源头定为王山(wangam)编写的《英汉习语全书》。
该书收录了华人常用的中英对照语,给初到美国的华工提供语言交流的帮助。
《英汉习语全书》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但作为最原始文本,书中大量的自我防卫和保护的信息,凸显了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折射了语言学习者与生存环境的恶劣关系,使其极具文学的特质与功能。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华裔文学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华裔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022935a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0.png)
【收稿日期】2005-04-10【作者简介】胡爱华(1971-),女,江苏宝应人,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美国文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华裔文学胡爱华(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9)摘要:20世纪70年代后,华裔文学通过追寻和建构自己族群的文化属性,终于在美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斯皮瓦克对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以及赛义德对文化霸权等理论的阐述,梳理华裔文学作品中反复再现的华工修铁路这段被湮没的历史记忆,可以发掘其中蕴涵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华裔文学作品;跨文化经验;历史记忆;文化霸权【中图分类号】I7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 (2005)06-0150-0420世纪后半叶开始,后殖民主义异军突起,风行全球,爱德华·赛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被尊为后殖民批评的“三圣”。
以对东方和东方主义的批判和建构为理论基础,美国巴勒斯坦裔著名学者赛义德确立了其作为主要后殖民理论家的地位。
美籍印度裔女学者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带有明显的女权主义和解构色彩,而霍米·巴巴则擅长于从拉康式精神分析角度,对外在的、强迫的权力如何通过心理因素扭曲人性加以描述,以达到削弱权威话语的目的。
在后殖民主义研究中,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全球化与民族身份、文化与帝国主义、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等与后殖民语境中的“主体文化身份认同”和“主体地位与环境”紧密联系,是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批判思潮,是“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策略和理论话语”[1](P220),并为多元文化语境下长期处于边缘的族群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美国的种族歧视由来已久。
在美国,说英语的白种人占压倒多数,他们占据了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华裔作为少数族裔,处于社会的边缘,受到压抑和排挤。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迪丝·伊顿———第一个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小说家以知情人的身份描写了身为美籍华人的复杂性,她的创作被称为美国文学的一个亮点。
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笔下的性别表演及表征政治_许双如
![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笔下的性别表演及表征政治_许双如](https://img.taocdn.com/s3/m/e90b8e30ccbff121dd3683c7.png)
和语言系统, 就被不断地复制、 编织进各种符号文 , 本中 但它并不仅仅作为艺术意象, 或是仅仅作为 而是被运用于表征实践, 发挥意指功 一个所指, , “东方蝴蝶 ” 既是表征实践生产出 能。也就是说 来的符号, 又继续参与其它表征实践。 斯图尔特 ·霍尔认为符号生产事实上是由某种文化或意识 形态创造的一个可以解码的符号文本, 其中隐含 多种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或权力政治涵义 。实际 上, 符号自其进入语言系统之始就不是自足自为 而是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建构。 同其它表征符 的, 号一样, 在“东方蝴蝶 ” 这个符号的产生过程中, 明显可见潜行于背后的权力运作 。 。“蝴蝶夫人 ” 首先, 是在性别层面 这一符号 符合了西方男性对于理想女性的幻想 。在奉行菲 勒斯( Phillus) 中心观念的社会中, 女性是作为证 “ ” , 明男性价值的 他者 而 存 在 的 是 男 性 的 参 照 , “并不是 物。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波伏娃指出 他者在将本身界定为他者的过程中确立了此者 , 而是此者在把本身界定为此者的过程中树立了他 ⑤ 。此言即是, 者” 女性的“他者 ” 身份是由男性 出于确立自身主体地位的需要而树立的, 正是出 于这一需要, 男性热衷于按自己的设想表征女性 。 在男性主宰的话语中, 女性“他者 ” 总是与柔弱、 被动、 顺从等词联系在一起, 以衬托出男性的强 大, 树立 起 男 性 的 权 威。 这 就 是 波 伏 娃 所 说 的 “连最平庸的男人在和女人相比时, 也会觉得自 的原因。 或许由于近现代西方女性 己非同凡响” 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白人男性感到他们长期以 来享有的权威受到威胁, 因此迫切需要重构一个 “ , 不同于西 方 女 性 的 他 者 ” 以 重 振 男 性 权 威。 “东方蝴蝶” 恰好满足了西方男性的心理需求, 她 、 “从属者最高德性 ” 具有外表的美丽柔弱 的“忠 89
李录50述怀
![李录50述怀](https://img.taocdn.com/s3/m/e265c7a769dc5022aaea00b3.png)
李录50述怀李录(1966年4月6日-),繁体中文译为李禄,或李錄,部分中国媒体称为李路,中国河北唐山人,美籍华裔投资家兼对冲基金经理,对冲基金喜马拉雅资本(Himalaya Partners)的创办人,帮助波克夏·哈萨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在中国的投资。
1966年4月,风雨飘摇的文革前夜,我出生在河北唐山。
知识分子的出身,使我父母、爷爷、奶奶很快失去了人身自由,所以我的童年在一个个寄养家庭——从农民、到矿工,甚至是长托的托儿所里流离。
现在想来,从这样一个起点,一路上跌跌撞撞,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我居然走到了今天,真是感叹生命无常之有常。
生命之幻妙在于其未可知性。
走过无数多的桥,看过无数多的云、翻越过各种险滩峻岭,激发过各种潜能。
今天回望征途,一路上遇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好人,发愿者、导师、合作伙伴,朋友……我生命的知遇们,你们就是我的路、桥、汽车和飞机。
没有你们一路上无私的搭载、鼓励和友情,我是断然不可能走这么远直到今天。
值五十岁之际,无论你们在天边还是在眼前,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亲恩。
谢谢!谢谢!谢谢!如果说这一路坎途,我个人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这条人生之路确实是我一步步走下来的。
吴迪艾伦(Woody Ellen)的笑话说,“百分之八十的成功要归功于从不缺席。
”(“Eighty percent success is to show up.”)这句话是对的。
在人生的很多关隘上,我都可能停滞不前,或者随遇而安。
但我心里的声音一直告诉我“这不是终点”。
有一半的行程我“超惘惘而遂行”,而另一半则在试错。
前行的道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怨恨恼怒烦,贪嗔痴慢疑,所有的这些人生而自带的缺陷,我皆未能免。
事实上,源自童年的硬伤使得我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与之抗衡。
每当我为负面情绪所困或误入歧途的时候,我很幸运地能迷途知返。
苏格拉底(Socrates)是对的,“不自省的人生不足以度”。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a834b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9.png)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华人形象在电影中的表现也逐渐得到了关注和审视。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演变,从最初的刻板印象到后来的多元化和逐渐改变。
华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形象往往受到文化误读和刻板印象的影响,但也有少数优秀的代表形象为华人形象在电影中的表现带来一丝光明。
随着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融合的不断推进,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也正朝着更加积极、多元化和真实的方向发展。
本文将对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演变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刻板印象与文化误读,介绍少数优秀代表形象,探讨华人形象的变革趋势,以及讨论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华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形象,以及展望未来华人形象在电影中的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分析,探讨华人在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所反映的社会观念和文化现象。
通过深入挖掘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演变历程及其背后的原因,揭示这些形象背后的刻板印象和文化误读,同时关注少数优秀代表形象的出现与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华人形象的变革趋势,分析华人在美国电影中的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融合情况,从而为未来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电影环境提出建议与启示。
通过研究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表现,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推动电影行业的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发展。
2. 正文2.1 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演变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演变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
最初,华人在美国电影中通常扮演着负面形象,如无赖、奴隶或无能的仆人。
这种刻板印象源自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美国移民历史,以及当时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
华人在好莱坞电影中常被描绘为异族他者,与主流白人角色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
19世纪晚期西方人扮演的中国戏剧-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19世纪晚期西方人扮演的中国戏剧-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9455135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63.png)
西方人扮演中国戏剧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7世纪末欧洲开始兴起“中国热”,有欧洲人以羡慕和猎奇的心理,尝试着以戏剧形式装扮中国人和中国故事,这一时期可以称作是发轫时期。
第二个时期,随着19世纪中期以后华人大量移民欧美,西人的扮演不仅追求“形似”,而且试图通过戏剧了解中国文化,这一时期可称作是长足发展时期。
第三个时期,20世纪以后,随着梅兰芳访美、访苏成功,中西戏剧文化进一步交流、碰撞,欧美人对中国戏剧的内涵有了较深的认识,他们的扮演开始追求“神似”,这一时期堪称为成熟时期。
本文主要讨论第二个时期,即19世纪晚期欧美人扮演中国戏剧的相关问题。
一众所周知,在西方工业革命发生前夕的17世纪末到18世纪前期,欧洲曾经掀起过长达百年的“中国热”。
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家具等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几乎风靡了从宫廷到平民的整个欧洲社会。
甚至在非物质的文化认知层面,中国的历史、制度、思想、法律等,通过传教士的翻译、介绍,也受到欧洲学术界、思想界的追捧。
在文学界、戏剧界,为了赶时髦,不少作品冠以“中国”字样。
例如《中国间谍在欧洲》、《中国公主》、《归来的中国人》、《中国的节日》、《中国君子在法国》等等。
但是这些作品往往只借用“中国”或“中国人”这个单词,实际内容却和中国毫无关系。
例如勒纳尔的喜剧《中国人》。
此剧写一个名叫奥克塔夫的男人追求丽莎贝勒,与此同时又有三个男子向她求婚,其中一个便是中国文士。
丽莎贝勒的父亲从未见过这三个人,于是奥克塔夫便乘机叫他的机灵的仆人依次乔装成三个求婚者,来表现他们的愚蠢无知,以此击败竞争者,获取丽莎贝勒的爱情。
此剧于1692年由法国皇室的意大利喜剧团首演。
仆人扮演中国文士时,极尽取乐之能事,这个假想的“中国人”在舞台上时而以哲学家出现,时而以伦理家出现,时而又以理发匠、工匠、作家出现,闹尽了笑话。
作为西方文化先锋代表的法国人,在表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无限景仰和崇拜的同时,他们的中国知识却十分贫乏。
洪美恩(IenAng)
![洪美恩(IenAng)](https://img.taocdn.com/s3/m/0bd2412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8.png)
洪美恩(IenAng)2011-08-27 09:15:17 来源:吴佼洪美恩(Ien Ang,又译作伊恩·昂,1954—),著名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主要研究媒介和文化消费,媒介受众,身份政治,种族、移民和全球化,以及当代文化机构等。
本为华裔,转辗于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在荷兰接受教育,1977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1982年获得大众传播哲学硕士,1990年获得社会与文化科学博士,之后,于1991年前往澳大利亚,现为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主要有《观看<达拉斯>》(Watching Dallas: 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1985),《拼命寻找受众》(Desperately Seeking the Audience,1991),《起居室之争》(Living Room Wars: Rethinking Media Audiences for a Postmodern World,1996),《论不说汉语》(On Not Speaking Chinese: Living between Asia and the West,2001)等专著。
其中,另洪美恩声名鹊起的无疑是《观看<达拉斯>》,也就是她的硕士论文。
她以信件的形式在杂志上征稿,让其观众阐述对这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流行于世界的美国电视剧的评价,从而对受众进行分析,从大众意识形态、民粹主义和通俗文化等角度剖析了他们的特点,认为八十年代的观众大多受到了大众意识形态是“坏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于是从理性的角度来否定电视剧,否定文化意识形态的支配性。
洪美恩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正是沿着霍尔的脚步前进。
首先来追根溯源,早期的受众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的主要是媒介效果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媒介效果理论侧重于刺激—反应的模式,突出了媒介的引导和控制作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侧重于文化本质之外的利益追求,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异军突起,运用符号学的方法进行阐释,这就是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他不再将受众看作是一个被动消极的接收者,而是赋予其主观能动的分析能力,在当前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下对传播机构的内容进行自我阐释和解析,从而创造了受众建构的多元化。
性别、种族、文化——美国华裔女性写作探析
![性别、种族、文化——美国华裔女性写作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1aab1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b.png)
性别、种族、文化——美国华裔女性写作探析性别、种族、文化——美国华裔女性写作探析近年来,美国华裔女性在文学和写作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她们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性别、种族和文化的交融,展现了她们作为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中的独特经历和挑战。
本文将探析华裔女性在美国文学中扮演的角色,并分析她们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我,同时引起公众对性别、种族和文化议题的关注。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如玛兹·霍的《喜福会》,玛丽漂·林的豪华酒店世纪三部曲,梁美华的《女儿国》等作品,以不同的文体和题材描绘了华裔女性的生活和成长经历。
她们的作品围绕着性别、种族和文化这三个主题展开,表达了自己在这个多元化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挣扎。
首先,性别是华裔女性作家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
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面临着传统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的压力。
她们会反思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探索自己的性别认同。
霍的《喜福会》中的女主人公李文夕就是一个例子。
她生活在一个传统家庭中,受到长辈和家庭的压迫,但她渴望自主和独立。
通过写作,华裔女性作家可以表达出她们对于性别平等和自由的渴望,同时也呼吁社会重视女性的权益。
其次,种族是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她们在作品中反思自己的种族认同和文化根源。
面对亚裔美国人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歧视,华裔女性作家用故事和情感表达对于种族平等和尊重的追求。
比如,林的豪华酒店世纪三部曲通过家族历史来探讨种族和文化认同,以及移民在美国的经历。
通过写作,华裔女性作家不仅记录和传承文化,也揭示和抗争着种族不平等的存在。
最后,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中融入了独特的文化元素,展示了她们作为华裔的身份和文化背景。
她们通过语言、食物、家庭传统等细节,传达出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和温暖。
华裔女性作家借助写作,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华裔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通过文学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不仅仅关注华人群体内部的议题,也超越种族和文化的限制,触及到更普遍的人类关系和情感。
《喜福会》与华裔美国人的边缘处境
![《喜福会》与华裔美国人的边缘处境](https://img.taocdn.com/s3/m/c3341427482fb4daa58d4b77.png)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题目《喜福会》与华裔美国人的边缘处境The Joy Luck Club and the ChineseAmericans between the Two Worlds撰写者***专业英语年级05英语本科学号0504115209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完成日期:二OO 八年12月28 日《喜福会》与华裔美国人的边缘处境文献综述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现今美国的主流文化,然而这并不是说外来文化已经完全被同化。
它们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在美国文化中求同存异。
二战后越来越多的移民涌入美国,各民族移民的后裔的数量也迅速增加。
随着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的民族力量和文化特色也逐渐显示出来,慢慢地在美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现在的美国形成了以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局面。
这种局面从文学中便可见一斑。
主要包括了犹太文学、黑人文学等等,当然还有华裔文学。
随着华裔文学的不断发展,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Zhang Ziqing, 2008: 120)。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有来自两个方面:一台湾对华裔文学的研究,二则是我们国内大陆对华裔文学的研究。
(蒲若茜,2006:2)(一)、国外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情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也开始关注华裔文学。
如美国的学术机构权威“现代语文学会”(MLA)出版了多种有关少数族裔文学的书目,于1974年创办了“MELUS”学术期刊,出现了专门刊载亚裔美国文学作品和评论的杂志。
同时,亚裔美国文学进入了美国大学的学科建制;一批有高度学术水平的亚裔美国文学论著和工具书书相继出版;仅仅从UMI博士论文库统计,近五年来以亚裔文学为选题的博士论文就达到了50篇之多。
(单德兴、何文敬,1994:41)还有很多书著,如Ed. King-Kok Cheung的“Re-view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An Interethnic Compan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还有很多华裔美国知名作家如张敬珏、汤亭亭、林英敏等,他们的作品为推进中外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互动和对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程爱明,2003:2)。
对《蝴蝶君》的陌生化解读
![对《蝴蝶君》的陌生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deceecd6bec0975f565e202.png)
对《蝴蝶君》的陌生化解读作者:梁孟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2期摘; 要:华裔美籍戏剧家黄哲伦的《蝴蝶君》是对普契尼《蝴蝶夫人》的颠覆。
本文运用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戏剧理论,从叙述技巧和角色扮演对《蝴蝶君》进行陌生化解读。
关键词:黄哲伦;《蝴蝶君》;间离效果作者简介:梁孟喜(1994-),女,汉族,山东烟台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2引言:1988年《蝴蝶君》荣获美国托尼最佳戏剧奖,成为华裔美国戏剧的巅峰之作,黄哲伦也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托尼最佳戏剧奖的亚裔剧作家。
对于这部作品,国内外诸多学者从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角度解构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但从戏剧本身开展的研究却不多见。
冯春园着重分析舞台表現形式的陌生化;欧艳玲从剧名、情节、形式等角度进行陌生化解读。
本文借助于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从叙述技巧和角色扮演两个方面来分析戏剧《蝴蝶君》的成功之处。
“陌生化”最早是俄国形式主义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他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3] P31 在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诗学理论的基础上,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从戏剧理论方面又一次对“陌生化”(又译为“间离效果”)理论进行了阐述,并进行如下定义: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
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
[8] P96 他希望观众从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看待舞台上的表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欣赏表演时不仅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更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和思考剧作家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一、叙述方式的陌生化该剧的叙述方式与以往的戏剧有所不同,该剧中,伽里玛的叙述方式起到了连接想象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作用,为他和宋丽玲之间的感情发展铺平了一条非线性道路。
美国电影之中国人形象研究述论
![美国电影之中国人形象研究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be078057be23482fb4da4ce9.png)
关 键词 : 美国电影; 中国人; 形象研究
中图分类号 : 1 0— 0 3 ; I 1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5 9 8 1 ( 2 0 1 3 ) 0 3 — 0 1 0 1 — 0 5
2 0 世 纪 以来 , 国内关于 中国 国际形象 的研究未 曾 间断 过, 在文学 、 历史学 、 艺术史 、 国际政治 、 文化学等领域都 有所
第3 7卷 第 3期
2 0 1 3年 5月
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l a o f X i a n g t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传播媒 介一股“ 反华” 势力 , 认为这股势力 向美 国公众灌 输了
一
种妖 魔化的 中国形象 。该书 发行 5 O余万册 , 成 为 当时的
畅销书 , 并且也引起了西方舆论 的重视 。也 因为这 本书 , “ 妖
魔化中国” 成了一个流行的概念, 也是中国读者在面对西方
象” 与华裔写作 》 认为 “ 美 国 国内对 ‘ 华人 形象 ’ 的歪 曲和丑
中国形象研究作为 中国国际形 象研 究的一部分 , 成为 了近年
来 国内学界的热门课题 之一 。“ 国家形 象可 以有许多载 体 ,
象在美 国主流 文化 中的身 份认 同 问题 , 认 为 中 国人 形象 是 “ 看与被看 ” 的悖 论 , 是西 方意识 形态对 东方 的想象 与再 现。 姜智芹 的《 傅满 洲与陈 查理 : 美 国大众 文 化 中 的中 国形象 》 ( 南京大学 出版社 2 0 0 7年) 认为, 陈 查理 和傅满 洲是 华人 银 屏形象的代表 , 为 以后好 莱坞 电影妖 魔化 中 国提供 了范式 。 透过他们可 以清楚地 了解到 多年来 美 国主流 意识形 态 的种 族主义偏见是多么的根 深蒂固 !李静 的《 美 国早 期戏剧 与电
《舞台生活四十年》与口述戏剧史研究
![《舞台生活四十年》与口述戏剧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43747f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7d.png)
《舞台生活四十年》与口述戏剧史研究∗郑劭荣【摘要】Forty Years’ Life on Stage is the first dramatist memoirs dictated by Mei Lanfang, recorded by Xu Jichuan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The works applied the method of oral record with biography writing, according to the discipline the-ory to examine,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oral history research. The author takes the science and original practice way,which is ground-breaking classics of oral history in the oral interview, writing style and opera oral record. The book has a very high historical value in the research of Mei Lanfang , his performance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Research in the new period should Learn from the ben-eficial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and facilitate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oral history.%《舞台生活四十年》是由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整理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戏曲家回忆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发表于《南开学报》,2009年第5期,第51-57页。
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与现状徐颖果(天津理工大学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所 300191)论文摘要:美国华裔戏剧已有大约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世纪20年代为初级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为崛起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为繁荣发展时期。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华裔戏剧无论从创作主题、戏剧形式,还是影响范围,都有很大的变化,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
研究美国华裔剧作对于研究海外华人戏剧传统的建构,探讨中国文化与文学对海外华人戏剧的影响,以及了解华裔戏剧在海外的接受,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华裔戏剧从主题、戏剧形式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并用具体的剧作进行说明,试图勾画出美国华裔戏剧的发展轮廓。
本论文为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立项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课题名称:《美国华裔戏剧研究》,项目编号:07BB18关键词:美国华裔戏剧美国华裔文学中国戏剧美国华裔戏剧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美国华裔文学中为人熟知的大多是小说和自传。
至于戏剧,除了赵健秀和黄哲伦,其他美国华裔剧作家以及作品知者不多。
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华裔就开始创作英文戏剧并在舞台上演。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优秀的美国华裔剧作家不断涌现。
他们不但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华裔文学,也为美国文学和美国戏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从美国华裔戏剧的主题、戏剧形式和影响三个方面,对每个历史阶段进行梳理。
研究美国华裔戏剧传统的构建,探讨美国华裔戏剧的发展趋向。
一.美国华裔戏剧的冒现华人首次在美国上演戏剧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据记,1852年10月8日正值淘金热高潮之际,一个由20个华人男女演员组成的剧团在旧金山Sansome街上的美国剧院进行演出。
1由于这些剧目都是以中文上演,而且通常都是中国传统剧目,所以美国华裔戏剧研究一般不涉及这一阶段,而是重点研究华裔用英文创造的剧目。
尽管应该认识到,华人上演的中文戏剧应该是美国华裔戏剧发展的组成部分。
美国的华裔剧作家开始出版英文戏剧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
在1920年到1925年期间,美国的文学季刊《诗学》(Poet Lore)首次发表了几位华裔作家创作的英文戏剧。
2第一部由华人剧作家用英文出版的剧本是洪深创作的《已婚丈夫》(The Wedded Husband)。
该剧出版于《诗学》1921年春季期(32卷)。
1912年洪深曾在哈佛大学参加过乔治•皮尔斯•贝克的著名的戏剧创作会,后来回到中国继续用中文进行文艺创作。
20世纪20年代,一向有多民族文化特点的夏威夷开始有亚裔学生创作的剧本问世。
这些1© 2005 San Francisco Performing Arts Library & Museum,/chinesetheater/1_overview.htmlChinese Opera Comes to America2Dave Williams,Misread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 Images of the Chinese in Euroamerican Drama to 1925,New York: Peter Lang, 2000,p.175.作品主要是情节剧,大部分都没有上演过,即使演出也是仅仅在大学校园的舞台上由业余演员上演。
李玲爱(Ling-ai Li)被认为是这些亚裔学生中最早创作戏剧的华裔学生。
李玲爱于1910年出生于夏威夷的一个华人移民家庭。
父母1896年从广东移民赴美。
与那个时代中国移民多在甘蔗种植园作苦力不同,李玲爱的父母均为医生。
李玲爱也于1930年在夏威夷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在大学期间,她创作了三部戏剧,分别为:《露丝·梅驯从记》(The Submission of Rose Moy),《无为之道》(The Law of Wu Wei)和《白蛇》(The White Serpent)。
其中《露丝·梅驯从记》1925年在夏威夷首演,剧作于1928年出版。
3《露丝·梅驯从记》是一部研究美国华裔戏剧不得不提的作品,这不仅仅因为它是较早问世的一部华裔剧作,更重要的是它所涉及的主题至今仍为当代美国华裔和其它族裔戏剧所延续,即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女性主义理想、父权制等等。
她关于女性的主题,即使在今天也是亚裔美国戏剧的重要母题之一。
在该剧中,父亲传统而保守,一心想让女儿遵从父命,嫁给一个有钱的已婚男人。
露丝·梅却想为妇女选举权而奋斗。
在追求西方的自由与遵从东方的孝道之间,露丝·梅颇十分迷茫。
同样的主题也出现在1929年出版的《无为之道》中,剧中的男主人公以牺牲真爱为代价,遵从了父母安排的婚姻。
1932年李玲爱改编了中国传统剧目《白蛇传》,创作出了《白蛇》。
1933年李玲爱专程来到中国,学习音乐和中国戏曲。
返回纽约后,她执导了一些电影纪录片并创作出了其它的戏剧作品。
1975年, 在美国建国二百周年之际,李玲爱被美国国家女艺术家协会授予二百周年纪念荣誉女性奖。
早期的美国华裔剧作家挪用中国戏曲,因此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文化影响。
即便是他们自己创作的戏剧,也浸润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比如洪深创作的《已婚丈夫》。
虽然该剧的副标题是“一部现实主义中国戏剧”,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该剧并没有像人们期望地那样刻画出华人的新形象,而表现出“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偏爱”。
4但是,华裔毕竟有离散族裔的本质,因此,除了中国戏剧的影响,华裔戏剧还有跨文化的视域。
李爱玲的作品中凸现的关切人种与文化问题的特点,是传统中国戏剧中不曾有的。
然而,尽管如此,早期华裔戏剧的影响只局限于局部地域,并没有在美国造成广泛的影响,也没有引起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
二.美国华裔戏剧的崛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极大地改变了美国戏剧舞台的景观。
民权运动引发的民族平等意识给美国华裔以很大的激励。
在这十年期间,反越战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多元文化运动、美国亚裔运动的风起云涌,都对华裔剧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华裔戏剧也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涌现出了几部由华裔剧作家创作的重要剧作。
其中之一是美国华裔重要的剧作家之一赵健秀。
1972年,赵健秀的剧作《鸡笼中的唐人》(The Chickencoop Chinaman)在美国最负盛名的美国普雷斯剧院上演。
时隔两年,他创做的《龙年》(The Year of the Dragon)又在该剧院首演成功,并随后被美国公共广播电台拍成电视连续剧。
《鸡笼中的唐人》以盘根错节的种族关系为背景,剧中的白人、印第安人、亚裔人、非洲裔美国人等角色,从多角度展现了少数族裔的生存状况。
《龙年》探讨了在面对主流社会时,华裔个体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以及唐人街的传统对第二代移民的强大影响。
虽然对赵健秀的两部剧评价不一,但是它们在美国戏剧史上的显著地位都得到了认可,因为这是纽约出品的第一部原创的亚裔美国戏剧,而且与长期存在的唯唯诺诺、愚蠢可笑的华裔刻板形象截然不同,这两个剧刻画出了敢于直言、愤怒不羁的华裔形象,赵健秀从此引起美国戏剧界的关注。
3Guiyou Huang, ed. The Columbia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pp.16-17吴淑英(Merle Woo)是七十年代另一位表现突出的华裔剧作家。
吴淑英1941年生于旧金山,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韩裔美国人。
1965年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1969年获得英语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旧金山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她非常关注同性恋问题。
吴淑英第一次接触戏剧是当她在《贵夫人病危》(Lady Is Dying)中扮演一个角色时。
后来她与朱丽爱(Nellie Wong)、基蒂·徐(Kitty Tsui)成立了一个名为“三人不缠足”(Unbound Feet Three)的表演小组,后来该组于1981年解散。
1979年,吴淑英出版了剧本《疗养院电影》(Home Movies: A Dramatic Monologue);1980年出版了剧本《平衡》(Balancing)。
《疗养院电影》疾呼反对性别歧视、反对种族歧视。
戏剧用人物独白的形式,由一名老妇人口述自己年轻时的屈辱经历。
故事的场景设在疗养院,一名老妇人正在观看黑白影片,影片中亚裔女孩遭受白人性骚扰的影像,唤起了她年轻时遭受老板性骚扰的记忆。
吴淑英的另一部戏剧《平衡》描写了母亲与十几岁的女儿,彼此相爱、努力接受对方的故事,是美国华裔文学“母女关系”母题的又一表现。
5另一位重要的华裔剧作家是林小琴(Genny Lim)。
林小琴1946年出生于旧金山,父母都是广东移民。
1973年她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广播新闻专业证书,随后数年中,从事过不同的工作。
1978年她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获得戏剧艺术专业学士学位,并于1988年获得创作专业硕士学位。
林小琴出版的戏剧有:1978年创作,1980年首演的《纸天使》(Paper Angels)。
《苦甘蔗》(Bitter Cane)和《唯一的语言》(The Only Language)等等,除此之外,尚未出版的作品包括:《和平鸽》(Pigeons),《冬之地》(Winter Place),《中国问题》(La China Poblana)等。
林小琴凭借《纸天使》获得了中心乡村奖,而且,由于对华人社区的贡献,她荣获了由旧金山华人文化中心基金会颁发的文化贡献奖。
6林小琴的《纸天使》和《苦甘蔗》受到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
正如题目《纸天使》所示,《纸天使》使故事回到了1905年的天使岛,天使岛是华人移民心中永远的疮痛,当时中国移民在进入美国之前,先要在这里接受羁押审查。
华人移民的身心都受到折磨,有些人不堪痛苦,跳海自尽;有些人被关押长达数年之久。
故事讲述了四名华人男性和三名华人女性移民的经历。
他们满怀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不远万里来到大洋彼岸,却最终梦碎天使岛。
该剧审视了天使岛拘役和1882年排外法案给华人移民造成的身心伤害。
《苦甘蔗》发生在夏威夷的甘蔗种植园中,它探索了中国劳工面对家族史、感情、荣誉、异国奋斗时的过客心态。
随着几位亚裔戏剧作家作品的成功上演和美国亚裔戏剧的表现突出,在经历了长期无声、无语的生存状态之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成为了美国亚裔戏剧的崛起阶段。
这一阶段的戏剧,多借鉴西方戏剧表现手法和演出方式,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欢迎,作为一种文学力量,华裔戏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