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奇谋妙策通鉴惊人之语
奇门遁甲中华【国学经典】鬼谷子72术图文并茂完整收藏
![奇门遁甲中华【国学经典】鬼谷子72术图文并茂完整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890ca747cc17552706220830.png)
中华【国学经典】鬼谷子72术,图文并茂,完整收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于制事”。
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 A838624/官方公众号yixuezhukun,就能天天收到我的精彩文章了,还有机会和我一对一私聊喔,咱们微信里见!第一计鬼谷子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成者,积德也。
”计谋,有阴谋和阳谋之别,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可轻视对方,因为事件、环境、情报都有假的。
所以圣人应该高深莫测。
鬼谷子所谓“阴”,是谋之于阴成之于阳。
第二计鬼谷子曰:“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
”鬼谷子认为,当形势对我们不利时,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涵养自己的精神力量,因为只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强大了,才可以扭转乾坤。
第三计鬼谷子曰:“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
”鬼谷子认为:要想使对方的威势分散,我们必须效法伏熊,伺机而动,各个击破。
第四计鬼谷子曰:“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尤仪。
”鬼谷子说:在作战时,人们必须象圆环那样随机应变,运转自如,使他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
第五计鬼谷子曰:“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击、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象之宜。
”鬼谷子认为,一个高明的人,在瞬息万变的事物中,应及时抓住事物转化的时机,去调整或执行自己的计划。
第六计鬼谷子曰:“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世人说话随口而发,一言错出,遗祸无穷。
第七计鬼谷子曰:“将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逆之,逆之,虽盛必衰。
”一个人,一旦他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做事,即使一时拥有强大的势力,也必然会失败;一个人,如果能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做事,那么,即使目前势单力薄,也能以少胜多。
第八计鬼谷子曰:“凡趋合倍反,计有造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
千古智谋奇书《智囊全集》,毛主席多次点评,只读一遍也受益终生!
![千古智谋奇书《智囊全集》,毛主席多次点评,只读一遍也受益终生!](https://img.taocdn.com/s3/m/4298c22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6.png)
千古智谋奇书《智囊全集》,毛主席多次点评,只读一遍也受益终生!都说“为官必学曾国藩,千古智谋一奇人”。
但凡后世人,汲取官场智慧,习得为人处世都绕不过他。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但你可知,曾国藩这一身文韬武略,离不开一位好老师:千古谋略第一书——《智囊全集》。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反复品读这本书,从中去汲取入仕以及处世之道。
久而久之,他方才开始平步青云,最终成就了“千古一完人”的称号。
除了曾国藩,连近代的天才,治国、治军、治人乃至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无一不通,无一不精的毛主席都是它的忠实粉丝。
这本书毛主席从十六岁就开始读,直到去世还在放在床上,终生不离左右。
据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主席明确叮嘱服务人员,这本书不准别人动,不准整理。
即使到外地考察也要带在身边,而且随看随加批注,书的空白处写满了,就再换一套新的。
毛主席一生所用计谋,大多受此书启发。
如果说《资治通鉴》是放在主席案头的书,那么这本书就是主席一直放在枕边的书了。
它上起先秦,下迄明代,集合了历代智慧故事共1238则,不仅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谋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机智。
字字犹如三尺利剑,将种种智慧收揽无遗。
冯梦龙评价《智囊全集》说它:“天下无余智”,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于此。
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
01康熙、乾隆称它为国之利器纪晓岚更将它倒背如流这套书有多厉害,看看读的人就知道了,除了曾国藩、毛主席之外,还有:千古大帝康熙、乾隆将它称为“国之利器”,在治国安邦中充分利用其中的智慧,并且对此书倍加珍爱,还只准内部传阅;一代名臣纪晓岚更将它倒背如流,遂练就了一口铁齿铜牙,妙语连珠的技能……不止前人将它捧读,现代人更是将他奉为常读书单。
比如万达总裁王健林就将其列入书单,还曾推荐给万达高层,让他们从古人智慧中学习职场用人诀窍,并加强个人修养。
02古代智谋之精华海纳圣人智慧,提升情商竞争力置身于当今社会,若想要为人处世如鱼得水,就一定要时刻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与嗅觉。
资治通鉴六句金句
![资治通鉴六句金句](https://img.taocdn.com/s3/m/715b37b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b.png)
资治通鉴六句金句
1. “史无前例,事无必然。
”这句话强调历史的独特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能轻易看轻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2. “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句话表达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之间的不可调和性,也提示人们不要强行合作。
3.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句话强调了追求财富的同时不能违背道义和法律的原则,在得到财富的同时保持人格的尊严。
4. “人心齐,泰山移。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的团结和合作可以创造奇迹,也同时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5. “挫志者语人之志,廉洁者正人之心。
”这句话表达了轻视别人的努力与成功是不道德的,也强调了诚实正直的重要性。
6.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句话强调了保持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的节制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同时也警醒人们,过度追求可能会导致失败和悲剧。
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能,鬼神不测之计包藏天地之志
![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能,鬼神不测之计包藏天地之志](https://img.taocdn.com/s3/m/dde4bdd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61.png)
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能,鬼神不测之计包藏天地之志智者,或能言善辩,或巧舌如簧;或善辩真假,懂人情世故;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等,总之乃有智谋、智慧过人之人也。
泱泱华夏,历史久远,所出智者如恒河沙数,灿若星辰,名垂青史,为后人所赞叹,颂扬。
诸如这五大古代智者,智谋超群、高瞻远瞩、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能,鬼神不测之计,包藏天地之志,他们也常被后人誉为古代智商最高的五大智者,当然,笔者悔昔以为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古代所出的智者如浩瀚繁星,不计其数。
精通三教之学,有经天纬地之才,“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明朝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军事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辅佐燕王朱棣仅以区区一方之兵而敌对全国之兵马,且最终创造奇迹,使得朱棣登基称帝,如此能为,如此事迹历史上绝无仅有。
有人会说明朝刘伯温,也不错,他辅佐朱元璋夺得天下,但姚广孝辅佐朱棣登位远比刘伯温辅佐朱元璋称帝难度系数大的太多了,条件更加的苛刻。
朱元璋争夺天下,天下大乱,兵马势力众多,互相征伐吞没,而朱棣争夺天下时,大明初定,政治经济稳定,军队人马充裕,且同归皇帝所有,朱棣仅区区一方藩王,要想推翻一个正统且拥有实权的、天下归心的皇帝简直是痴人说梦,但姚广孝做到了,屡出奇谋、策略,辅佐朱棣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战胜的战役夺得天下,登基为王。
朱棣继位后,封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代帝王皆得其教导辅佐。
姚广孝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其死后,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隆中决策,决胜千里,舍我其谁,“智圣”诸葛孔明。
诸葛亮,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及发明家,人见人欺的刘备在孔明辅佐之下,强势归来,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建立蜀国,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之势。
后受先主托孤,辅助刘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
文言文_运筹帷幄_翻译
![文言文_运筹帷幄_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04f055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5.png)
自古英雄豪杰,莫不重帷幄之谋。
春秋之时,孙武著《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制人而不制于人。
”孙子于此,已将帷幄之术上升至兵法之巅。
汉高祖刘邦,善用张良、陈平之谋,终成帝业。
张良,深藏不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助刘邦定天下,实为一代谋士之翘楚。
陈平,亦以智谋著称,助刘邦解白登之围,立下奇功。
运筹帷幄,首在识人。
古人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故将帅须能辨贤愚,识英雄,方能广纳贤才,为帷幄之谋。
昔楚汉相争,刘邦得韩信、张良、萧何等良将,故能战胜项羽,一统天下。
若刘邦无此三杰,恐难成大业。
次在审时度势。
兵法云:“兵者,诡道也。
”将帅须能洞察敌情,审时度势,方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谋略。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善于运用兵法,审时度势,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秦昭王闻之,叹曰:“赵奢,真吾国之良将也!”再者,运筹帷幄还需善于用兵。
兵法云:“兵不厌诈。
”将帅须能巧妙运用兵法,出奇制胜。
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以柔克刚,使南蛮之地归顺蜀汉。
又六出祁山,以奇谋破敌,令敌军闻风丧胆。
此外,运筹帷幄还需具备坚定的意志和果断的决策。
兵法云:“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将帅须能临危不惧,果断决策,方能带领军队战胜强敌。
东汉末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统一北方。
其所以能成功,在于曹操善于运筹帷幄,果断决策。
总之,运筹帷幄者,须具备识人、审时度势、用兵、意志坚定和果断决策等五大要素。
若能兼备此五者,则可称得上是一位卓越的将帅。
然运筹帷幄非一日之功,需日积月累,方能炉火纯青。
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皆因善于运筹帷幄,而名垂青史。
夫运筹帷幄,乃军国大计,关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
故将帅须深知此道,方能不负重托,保家卫国。
今世虽无战事,然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亦需运筹帷幄之术。
吾辈当以古人为鉴,学习运筹帷幄之道,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形容谋略的文言文
![形容谋略的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f4bd2ee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9.png)
形容谋略的文言文1. 形容谋略的词语才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聪明绝顶,大智若愚,聪明伶俐,博学笃行,博闻强识,明知灼见,运筹帷幄,巧捷万端,千伶百俐,别具慧眼,卓尔不群,大智若愚,绝圣弃智,大巧若拙,虚怀若谷,睿智、天纵奇才、聪颖、才华横溢谋略:多谋善断很有智谋,又善于判断。
多谋善虑谋:谋划,策划;虑:思考。
富于智谋,又善于思考。
发短心长发短:指年老;心长:智谋深。
头发稀少,心计很多。
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满腹经纶比喻政治见识和主张。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心长发短心长:智谋深;发短:指年老。
头发稀少,心计很多。
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勇而无谋谋:计谋。
虽然勇敢,但没有智谋。
智勇双全又有智谋,又很勇敢。
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殚谋戮力竭尽智谋和精力。
计穷智短计:计谋;穷:尽;智:智谋;短:缺少。
计策用完了,才智也不够用了。
形容已经想不出什么办法了。
力屈计穷屈:穷尽。
力量智谋都已用完。
妙算神机形容智谋无穷,善于洞察形势,计策得当。
谋臣如雨形容智谋之士极多。
挈瓶之智挈瓶:汲水用的容量小的瓶子。
比喻浅薄的知识或智谋。
亦作“智类挈瓶”、“挈瓶之知”。
孙庞斗智〖解释〗孙:孙膑;庞:庞涓。
孙膑、庞涓各以智谋争斗。
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
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策无遗算策:计谋,策划;算:计划,筹谋。
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大展宏图展:把卷画打开,比喻实现;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
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计划或抱负宏才大略杰出的才能和谋略出谋画策谋:谋略。
画:筹划。
制定计谋策略。
常指为人出主意。
大谋不谋具有远大谋略的人,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谋略。
伏龙凤雏伏龙:(卧龙)诸葛孔明。
凤雏:庞士元。
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
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腹中兵甲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
腹中装有士兵。
比喻人有雄才谋略。
兵书中100句精彩绝伦的句子,每一句都是作战奇谋
![兵书中100句精彩绝伦的句子,每一句都是作战奇谋](https://img.taocdn.com/s3/m/70c4135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6.png)
兵书中100句精彩绝伦的句子,每一句都是作战奇谋兵法,用兵作战的方法、策略施诈于漫漫千军。
相关的著作有《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孙子【三十六计】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三十六计》解释: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
——《三十六计》解释:宁可假装不知道而按兵不动,也不要假装聪明而轻举妄动。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
——《三十六计》解释:如果在力量上不能战胜敌人,那就转而削弱敌人气势的根本源泉。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三十六计》解释:秘密往往潜藏在公开的事物中,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
——《三十六计》解释:敌人兵力强大,就去对付他们的将领;将领英明多谋,就从情感上去挫败他的斗志。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
——《三十六计》解释:兵力虚弱之时,故意让敌人看到兵力空虚的样子,就会让敌人产生怀疑,认为我们是在弄虚作假。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
——《三十六计》解释:让对方相信自己,深信不疑,使其麻痹松懈,我方则暗中策划、图谋。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
——《三十六计》解释:敌人出现微小的疏漏也必须趁机利用;微小的胜利也要力争获得。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
——《三十六计》解释:打击敌人太过猛烈,就会遭到反扑;让敌人逃跑,反而能够削弱敌人的气势。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
——《三十六计》解释:世间许多看上去有用处的东西,往往很难操控;而看上去没用的东西,往往可以利用它发挥作用。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三十六计》解释:当局势面对不得不遭受损失的时候,应当舍弃次要利益,以保全重要利益。
类以诱之,击蒙也。
——《三十六计》解释:用类似的东西去引诱敌人,让迷惑懵懂的敌人上当,趁机打击。
东方朔奇谋文言文翻译
![东方朔奇谋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b45934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d.png)
时汉武帝好神仙之道,求长生之术,不惜劳民伤财。
一日,闻有神山君山,藏有仙酒,饮之可长生不老。
武帝闻之大喜,遂斋戒七日,遣使数十人至君山,果得美酒。
酒至,武帝欲亲尝之。
东方朔进曰:“臣闻此酒,非凡品也。
请陛下许臣先尝,以验其真伪。
”武帝准之,朔遂举杯痛饮,一饮而尽。
武帝见状,心中生疑,欲杀朔以试酒之真伪。
朔知帝意,从容言曰:“陛下,此酒若真,饮之不死;若假,饮之亦死。
臣已先尝,若死,则酒假无疑。
陛下何不杀臣,以试酒之真伪?”武帝闻言,默然良久,终不忍杀朔。
朔又曰:“陛下,臣有一言,愿陛下听之。
自古以来,神仙之事,皆虚无缥缈,不可捉摸。
陛下纵得此酒,亦未必能长生。
不如广施仁政,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此乃真长生之道也。
”武帝闻言,恍然大悟,心中感动,遂赦免朔罪,并采纳其言,自此以后,武帝不再追求长生不老,而是致力于国家大事,百姓安居乐业。
又有一事,武帝欲杀乳母,乳母知东方朔之智,遂求救于朔。
朔曰:“帝忍而愎,旁人求情,反速其死。
汝临刑时,但频频顾我,我自有机谋。
”乳母信之,临刑时,果频频回顾朔。
朔立于武帝侧,曰:“陛下,此乳母哺乳陛下,恩深似海。
陛下今日杀之,岂非忘恩负义?”武帝闻言,心中不忍,遂赦免乳母。
又有一次,武帝好方士之言,欲求不死之药。
朔曰:“陛下,方士之言,多虚妄,不可信也。
陛下若信其言,必将误国。
”武帝不以为然,朔遂请帝至市井,见一老妪卖药,言其药能起死回生。
朔笑曰:“陛下,此妪所卖之药,诚为奇药,然其言亦虚妄。
陛下何不试之?”武帝遂买药而服,果无异常。
自此,武帝不信方士之言,国家亦无妄为之举。
东方朔之智,可谓奇谋百出,其言亦常令人深思。
然其智巧,非独为个人之幸,亦为国家和百姓之福。
故后世传颂其事,以为佳话。
古今第一奇术-话术-跟着鬼谷子学“察颜观色”、“行文诡辩”
![古今第一奇术-话术-跟着鬼谷子学“察颜观色”、“行文诡辩”](https://img.taocdn.com/s3/m/fd0e970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1.png)
古今第一奇术-话术-跟着鬼谷子学“察颜观色”、“行文诡辩”话术,又名说话的艺术,以“察颜观色”,“一物百拟”,“用情至深”,“行文诡辩”著称于世。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话术摊开的。
它看似简单,却包含着做人做事的技巧,安身立命的法门,平步青云的“官道”,治人控场的手腕。
话术虽然只是一门说话的技巧,却依“心”而生,同权术,心术,并称“安身要术”。
而话术并不像权术,心术那样要在“官道”中使用,在平民阶级普通百姓中也可以应用,并且发挥出极大的效果,可以“谋财”、“避祸”、“求官”、“讨喜”,获话术大成者可以煽情,陷害,诡辩,无所不能,因此话术又被称为“古今第一奇术”。
历史简介有人的时候就一定有了“说话的技巧”。
古时族长,巫师可以利用说话的技巧和其他手腕来蛊惑、统治民众。
话术虽然成因久远却没有人立术传世,中国有史可考,编撰成册的《话术》是在春秋时代卫国的鬼谷子所著。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
其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
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中国春秋战国史上一代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经常进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鼻祖。
鬼谷子招收徒弟从不挑剔。
他的学问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只要学会一门便可纵横天下!因此鬼谷子是中国最早提出“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的奇才,更是将“话术”发扬广大的能人异士。
他的《话术》教导出古今两位不世奇才苏秦(联合六国共抗强秦)与张仪(助秦统一天下),一者连横,一者合纵,口才说动六国,可谓古今第一纵横之士。
其他徒弟孙膑、庞涓、商鞅、李斯、毛遂等百余人虽然所学不同也得到了鬼谷子“话术”真传,成为天下了不得的人物。
正是因为鬼谷子认识到“话术”的重要性,在教导众多弟子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外交家的纵横之术,阴阳家的观天推算,预言家的江湖神算的同时都辅以“话术”,因此才使得自己的数百弟子全部成才,相比孔子门生的默默无闻,实在天壤之别。
千古奇文系列之1—韬晦术
![千古奇文系列之1—韬晦术](https://img.taocdn.com/s3/m/1a2ee3682e3f5727a5e96238.png)
千古奇书《韬晦术》杨慎韬晦术被称为"攻守进退"的枕边书,小用小成,大用大成。
三千年传统权谋文化中,最具操作性的便是韬晦之术,掌握韬晦心法。
作者,杨慎,字用修,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将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隐秘处观察明处的形势变化,以静制动,方能谋定而后功成。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都是大同小异,分辨不出两样。
做人也一样,否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这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道理啊。
德高位重的人更应该谨言慎行,因为你有明星般的影响力;才能出众的人也不要自我张扬,人性爱妒,懂做的人,一定可以明哲保身,远离祸患。
荣华富贵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名利场也是最难立足,只因为竞争太激烈。
最上一等的人,以自己完善的道行纵横自如,虽然处在危险的环境中却能安然无恙。
次一等的人,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人,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而为,不被杀死就是贬谪,鲜有能善终一生。
人们都知道荣华富贵很光鲜,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刀能杀人于无形。
名人对资治通鉴的评价名言名句
![名人对资治通鉴的评价名言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ed88d32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e.png)
名人对资治通鉴的评价名言名句
1. 曾国藩评价《资治通鉴》时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
2. 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十分推崇《资治通鉴》,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及司马光的史学成就,认为其编纂的《资治通鉴》对于治国理政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3. 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在其著作《十七史商榷》中赞誉《资治通鉴》:“此书罗列一代事迹,旁搜远绍,参互考订,巨细不遗,非仅空前,抑且绝后。
”
4. 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曾在其文章中高度评价《资治通鉴》:“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乃以政治家之眼光为史家之著述,其内容固具有一种政治哲学也。
”
5. 现代历史学家翦伯赞也曾评价:“《资治通鉴》以其翔实的史料、严谨的编纂,成为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中的一座里程碑。
”
6. 毛泽东主席曾经多次阅读《资治通鉴》,并在谈论历史问题时引用其中的事例,表明他对这部巨著的高度重视和从中汲取的深刻启示。
计然之策,中国最古老的军事商业奇书,看过的人皆富可敌国
![计然之策,中国最古老的军事商业奇书,看过的人皆富可敌国](https://img.taocdn.com/s3/m/c1a51f4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6.png)
计然之策,中国最古老的军事商业奇书,看过的人皆富可敌国说春秋时期兴越灭吴的故事,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许多人都认为兴越灭吴的最大功劳非范蠡莫属,其实不然——据有关史料记载,这一大功当属于春秋时期经济学家计然。
因为他不仅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政策的制定者,而且是实施振兴越国、消灭吴国战略的策划者,而范蠡只是计然之策的执行者和实践者。
越国灭亡吴国后,范蠡曾感叹说,越国之所以能够兴越灭吴、一雪前耻,主要原因就是得益于计然之策。
计然,姓辛氏,名文子,又名计倪、计研,号称渔父。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经济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商业理论家。
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善计算。
曾注释《汉书》的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说:“计然者,濮上人也,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尝游南越,范蠡卑身事之。
”据说,计然并不是真实姓名,而是取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
他经常遨游于山海湖泽之间,在南游越国时,收越国大夫范蠡为徒,传授治理国家、兴越灭吴的策略。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用计然之策终于消灭了吴国,雪洗会稽兵败投降之耻。
计然一生有《文子》《通玄真经》等著作,首先提出了经济治国的思想理论,并创立了从事研究商业兴国、经济治国的专家学派,史称“计然家”,成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重要学派。
周敬王十年,即公元前510年,位于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国和越国之间开始了春秋时期最后一次争霸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至公元前473年,历时近40年。
周敬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在槜李开战,史称“槜李之战”,战场位于今日的浙江嘉兴。
此战导致吴王阖闾阵亡。
2年后,即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倾全国之兵与越国在夫椒,即今日的无锡太湖马山决战,史称“夫椒之战”,结果越王勾践大败,损失惨重,带领仅剩的5000残兵逃入会稽山。
吴军乘胜追击,占领会稽城,即今日的浙江绍兴,并包围了会稽山。
就在此时,计然南游来到了越国,收越国大夫范蠡为徒。
据《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四引作“计然者,蔡邱濮上人,晋三公子”。
战国策权谋斗争古代智慧的集锦
![战国策权谋斗争古代智慧的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4efade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4.png)
战国策权谋斗争古代智慧的集锦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充满智慧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七个诸侯国相互攻伐,权谋斗争异常激烈。
这些古代智者们为了争夺霸权,常常运用巧妙的策略和智慧,以求一统天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战国时期的一些权谋斗争,展示古代智慧的集锦。
第一节:智者的争锋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权谋家,这些智者凭借聪明才智,成为国君的亲信,为其出谋划策。
其中,以齐国的孙子、楚国的吴起、魏国的角中邯等人最为著名。
孙子的兵法思想对后来的兵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吴起则以勇武的形象闻名于世。
他们在权谋斗争中展现出了古代直觉与智慧的结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第二节:权谋斗争的谋略在战国时期,权谋斗争是诸侯国之间的生存之道,智者们通过巧妙的谋略来争夺国家的利益。
例如,齐国的孟尝君与楚国的秦惠文王密谋,借助楚国的力量打击魏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而在魏国,太子申侯通过与燕国的交往,化解了魏国与燕国之间的矛盾,保持了魏国的安全。
这些巧妙的谋略展示了智者们在权谋斗争中的卓越才能。
第三节:权谋斗争的外交手段在战国时期,外交手段成为了权谋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智者们通过外交手段来争取盟友,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比如,秦国的蒙恬通过与韩国的外交婚姻,成功地将韩国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同时,通过与其他诸侯国的联姻,也成功地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从而得以在权谋斗争中占得先机。
通过外交手段巧妙地谋取自身利益,也是智者们的典型特点之一。
第四节:权谋斗争的间谍与情报战在战国时期,智者们非常重视情报的收集和利用,智者们常常派遣间谍深入敌国,探听敌情。
例如,魏国的角中邯就是魏国的情报大师,他通过派遣间谍收集情报,为魏国国君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
情报对权谋斗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智者们在这方面也展现了卓越的智慧和谋略。
总结:战国时期的权谋斗争展现了古代智慧的集锦。
智者们通过巧妙的谋略、外交手段以及情报战等手段,在权力争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智囊术智·事急用奇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智囊术智·事急用奇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0f6d84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b.png)
智囊术智·事急用奇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原文】尧趋禹步,父传师导。
三人言虎,逾垣叫跳。
亦念其仪,虞其我暴。
诞信递君,正奇争效。
嗤彼迂儒,漫云立教①。
集“权奇”。
【注释】①立教:确立教化。
【译文】大禹学习尧的步伐,要接受父亲和师长的教导。
三个人说老虎来了,其他人就会跳墙逃走。
要顾念对人的礼仪,也要防备对方对我施行的横暴。
荒诞与真诚递相为主,正与奇递相争效。
那些迂腐儒生很可笑,总是喜欢漫无边际地说教。
集此为“权奇”卷。
狄青【原文】南俗尚鬼,狄武襄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祝曰:“胜负无以为据。
”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投此钱尽钱面①。
”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阻师。
”武襄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倏一掷,百钱皆面,于是举军欢呼,声震林野。
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谢神取钱。
”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
幕府士大夫共视,乃两面钱也。
〔评〕桂林路险,士心惶感,故假神道以坚之。
【注释】①钱面:明代以前铜钱仅一面有文字,称面。
【译文】南方的习俗迷信鬼神。
狄青带兵征讨侬智高的时候,大军到达桂林的南面,狄青焚香祝祷:“这次讨蛮不知道胜负如何?”于是就取出一百个铜钱拿在手里,与神相约说:“如果出征能够获胜,那么这一百个铜钱全部都是正面朝上。
”他手下的将领极力劝阻他说:“如果掷钱不能如意,恐怕会严重影响军心士气。
”狄青没有接受劝阻,在数万军士的围观注视之下,只见狄青猛然挥手一掷,一百个铜钱洒满一地,每个铜钱都是正面朝上的,一时之间军士们欢声雷动,响彻山林。
狄青也非常高兴,让副将取来一百支铁钉,将铜钱钉在原地,并覆盖上青纱,亲手加上了封条,然后向神明祝祷:“等我凯旋而回之后,一定重新感谢神明,取回铜钱。
”在平定南蛮胜利凯旋之后,狄青果然实现诺言,回来取那些铜钱,他的幕僚在检视那些铜钱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铜钱的两面都是正面的。
〔评译〕桂林路途险要,军士们人心惶惶,因此狄青借神明的力量来提振士气。
奇谋异策、智慧锦囊,古代四大智书!
![奇谋异策、智慧锦囊,古代四大智书!](https://img.taocdn.com/s3/m/402034d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3.png)
奇谋异策、智慧锦囊,古代四大智书!
古代四大智书是《智品》、《益智编》、《经世奇谋》、《智囊全集》,是中华智慧的经典,不可不读!
《智品》是明代樊玉冲编写的一部权谋书,目录:
神品
商容
卫姬
赵孟
孔子
...
申屠蟠
李密
王令言
韩宗师
《益智编》原版已经荡失,光绪年间由孙能传,王玉亮重新整理校译。
全书四十一卷,按前后顺序分为帝王、宫掖、政事、职官、财赋、兵戎、刑狱、说词、人事、边塞、工作、杂俎等共计十二类。
目录:
...
卷二帝王类二
宗藩
耿纯尽诛刘杨兄弟
沈景为河问王相
李迪墨笔搅清水
卷三宫掖类
后妃
李夫人不见汉武帝
文德皇后贺唐太宗得直臣
曹后临事有主张
卷六政事类三
弭盗
张敞治偷
韩褒以贼治贼
虞诩平朝歌贼
王敬则治偷
赵凤斧劈假佛牙
...
《经世奇谋》是明代学者俞琳编著的一部智谋类经典,因所搜集的故事皆为奇策异谋,因而被误解为旁门左道而久遭禁锢。
其实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治世谋略,在借鉴古人防患未然、相机行事、随机应变、化险为夷、解除忧患等等的生命智慧中获得人生道理和处事经验,使世人变得智慧清醒,活得豁达明白。
《智囊全集》作者是冯梦龙。
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
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
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千古奇谋之经典著作《权书》不可不看,悟透此书,自此天下无谋
![千古奇谋之经典著作《权书》不可不看,悟透此书,自此天下无谋](https://img.taocdn.com/s3/m/5a2bdae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1b.png)
千古奇谋之经典著作《权书》不可不看,悟透此书,自此天下无谋《权书》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苏洵所撰,虽经年月,但仍为世人所用。
《权书》不仅在苏洵的全部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我国古代论说兵法和权谋的一部重要著作。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诸多方面,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思想内容。
全书十篇之中,有不少迥异于古人、超绝于时俗的崭新的见解,即使在今天仍然没有失去它的智慧的光辉。
本文通篇原文加翻译篇幅较长,宜收藏后细细品读。
【原文】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
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
使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也,则武王合用乎太公?而牧野之战,“四伐攻、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又何用也?《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
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为孙武之徒也。
夫孙氏之言兵为常言也,而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之书也。
故仁义不得已,而後吾《权书》用焉。
然则《权书》,为仁义之穷而作也。
【译文】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信奉儒家学说的人是不谈论兵法的,因为仁爱正义的军队,不讲究战略战术就自然会取得胜利。
”假如仁爱正义的军队果真不讲究战略战术就自然会取得胜利的话,那么周武王为什么还要用姜大公的计划谋略呢?而且在牧野之战中,武王率仁义之师还要经四次五次六次七次战斗,然后才能获胜而停止战争,这里如果用的不是正确的战略战术,又是什么呢?《权书》是一部兵书,是用以实现仁义这个最高目标的一个手段。
我痛心于世人没有看透事情的本质,而错误的认为我是和孙武一样的人。
孙武著书讲述兵法只是就行军打仗的一般规律而言,而我写这本书是不得不写。
所以仁义无法施行时就必然要用到我的《权书》了。
也就是说《权书》是因仁义技穷而创作的。
【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变,麋鹿兴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译文】身为将帅,首先应当修治思想心志。
哪怕泰山在面前崩塌,脸色也不会改变;哪怕糜鹿在身边奔跑,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然后才可能真正把握利害的时机,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对付敌人而取得胜利。
古代计谋名言10句,精辟现实,太经典了!
![古代计谋名言10句,精辟现实,太经典了!](https://img.taocdn.com/s3/m/d601309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6.png)
古代计谋名言10句,精辟现实,太经典了!古代计谋名言10句,精辟现实,太经典了。
1. 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
出自北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攻打敌人的时候靠得是智谋而不是勇力,用兵打仗的时候关键在于智谋高低的比拼,而不在于人数多少的比拼。
这说明打仗的时候关键在于斗智,而不在于斗勇。
2. 善为兵者阴谋。
阴谋之守坚于城,阴谋之攻惨于兵。
出自辛弃疾《九议》。
善于用兵的人总是在暗地里进行认真谋划,这种谋划所起到的防守作用要比城池更加坚固,所发挥的进攻效果要比军队的进攻更加凶猛。
这就表明秘密的军事谋划可以起到进攻和防守的作用。
3. 以计待战,一当万。
出自晋·杜预《杜预集序》。
用计谋对付敌人的进攻,能够收到以一当万的效果。
此言智慧胜于蛮力,战争中应以智取为上。
4. 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出自《荀子·王霸》。
治国的人,树立道义就能称王,树立信用就能称霸,玩弄权术谋略就只会灭亡。
5. 成于事合于计谋,与之为主。
出自《鬼谷子·忤合》。
想要做成事情,最重要的是不违背预定的计谋。
为了自己的君主,合乎这一方面的利益,就要背叛另一方面的利益。
6. 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
出自先秦《邓析子·转辞》。
则,那么、就。
神策,非常高明的计策。
心神清静,就会想出奇谋妙策;思考周密深远,就会使计谋得以成功。
此言宁静才能致远,深谋远虑才能成功。
7. 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
出自《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
身为将领,应当将勇武作为根本,在带兵打仗的时候,要配合计谋使用。
8. 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
出自《鬼谷子·揣术》。
能够决定国家大事的人,一定能够权衡利弊。
有谁君王的人,一定会揣摩人们的欲求,道理都是这样。
9. 计能规于未兆,虑能防于未然。
出自先秦《邓析子·无厚》。
计,计谋。
规,规划、谋划。
谋术珍言100句
![谋术珍言100句](https://img.taocdn.com/s3/m/b22efc1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7b.png)
谋术珍言100句1.得时者昌,逆时者亡。
(列子.说符)译文﹕顺应时变,则繁荣昌盛,违反时变,则灭亡。
顺乎历史潮流或违背历史潮流,乃是一国繁荣昌盛或衰落颓废的标志,不是个人所能阻挡的规律变化发展。
2.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译文﹕不用武力而能战胜敌人,乃是上上策。
不战而使人称臣的关键在于知敌、用敌,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便可制胜。
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公孙丑上)译文﹕身处军营之中,能料度千里之外战场春秋,且策划制胜的谋略。
挂帅亲征是小谋,决胜千里则是大智。
其本领乃得至于不露声色的洞察和巧于心机的韬略。
4.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孟子)译文﹕智慧虽重要,但仍不如把握时机。
智慧非人人皆有,但如能把握时机,则平庸之人也可有所成就,如坐失良机,智者也可能痛失前程。
5.先即制人,后则为人制。
(史记.项羽本纪)译文﹕把握时机,先发制人则成制人之人,坐失良机,则会被人所制。
先下手为强,率先行动,往往可变劣势为优势。
如一犹豫迟疑则将铸成大错。
例如楚汉战争。
实力强大的项羽,在鸿门宴瞻前顾后,丧失杀死刘邦的机会,而后反为刘邦所败。
6.鹰搏狡兔须急救之,不及必反为所噬。
(资治通鉴)译文﹕鹰在捕捉狡免时,须迅急,不然反会被咬伤。
由此观之,人之行事也须快捷、勇猛。
不然不但失败反受其累。
7.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周易.系辞)译文﹕德性高超之人只要有机会就行动,不会等待。
时机不易出现也不等人,所以要见机行事,不可瞻前顾后,坐失良机。
8.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译文﹕要多方听取、观察,依从那些好的。
所谓从善如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要多观察、辨析,才能识别善恶。
9.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
(荀子)译文﹕善于抉择的人会成为制人之人,不善抉择的人则会被人所制。
制人与被人制决定于个人的智慧、谋略而非运道、天意。
而智慧、谋略就是抉择。
抉择有方才能顺时应变,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制人之人。
神机妙算的典故
![神机妙算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15fbb8c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6.png)
神机妙算的典故神机妙算的成语典故: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一统天下。
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对付曹操。
东吴的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总想把他除掉。
一次,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要造出十万枝箭,否则就会被斩首。
周瑜暗自高兴,觉得诸葛亮肯定完成不了任务,可以借机除掉他。
可是,诸葛亮早已想出了完成任务的`办法。
他私下向鲁肃借了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都立了一千多个草人。
第二天凌晨,诸葛亮趁江面上大雾笼罩,下令将草船驶近曹军水寨,装作攻打曹军的样子。
曹操看到这种情况,下令军队用箭射向对方。
霎时间,曹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射箭。
不一会儿,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经挂满了箭。
诸葛亮让船上士兵齐声高喊:“谢丞相借箭。
”等曹操明白时,诸葛亮的草船早已驶远了,曹操悔恨不已。
周瑜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后,万分感慨地说:“诸葛亮灵巧的心思已达到神奇的程度,我的确不如他啊。
”诸葛亮巧借东风诸葛亮与周瑜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
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只有借助东风才能火烧曹营,周瑜为此心急致病卧倒在床。
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然后,要求周瑜为他搭起九尺七星坛做法。
几天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
蜀军借助东风火攻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神机妙算的主人公: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前言目录
商·春秋战国奇谋妙策箕子论见微知著箕子叹国运装醉免死太公一语定人生死范蠡知子失子优孟乔装托辞激楚王哭马葬马优孟巧劝谏宫之奇力谏虞君伍举设谜谏昏君臧武仲论除小贼当先去大盗叔向判昏、墨、贼皆同罪魏绛谈以法治军蘧伯玉巧荐公子哲蹇叔预言两军胜败祈祷者与诅咒者僖负羁妻谓重耳必成大事齐姜劝夫舍弃安乐重创业一语成全上慈下孝田婴识人得福貂勃善谏逐佞臣王不好士从谏犒士善辞令,颜率保九鼎宁越论文武双击胜齐国赵括之母论任将如此诚实小甘罗出语胜丞相画蛇不添足邹忌言义破隐语唐雎说秦搬救兵苏代巧语荐子之范痤激将以自免如耳一语救国苏代出使一箭双雕触龙巧谏赵太后赵奢宏论依法治税巧用语张仪死中逃生张仪诳楚破联盟出语不凡苏代替魏王选相毛遂十步之内定合纵蔺相如巧答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出语折秦王书生献战无不胜之策齐威王炫耀国宝田文细说官高之原因李克论择相标准张仪靠舌做相国庄子巧辞官郭隗劝燕昭王筑黄金台蔺相如、寇恂为国受辱一语解怨公孙鞅拒绝逃跑希卑巧识秦内应蔺相如道破世间炎凉鲁仲连以义说魏抗秦虞卿出语救赵国陈轸雄辩得重用赵威后问齐使王孙贾母教子明大义小卒说大义巧救赵王秦汉奇谋妙策项梁出语中肯服人心张耳教陈余隐忍不发矮人有高论李斯大发仓鼠论项羽大言立天下刘邦宣言吃父肉董公谏汉王应师出有名汉昭帝明断霍光案隽不疑明大义识真伪魏相强谏除隐患王商、王曾沉着稳民心汉初策士为主四方游说家令一言得金蒯通巧喻得身全曹丘一语感季布袁盎谏主讲礼仪一语获嘉赏东方朔巧语得宠幸应对巧东方朔得升迁郦食其以义激沛公张良一言挽危局惊皇驾,释之依法判罚金狱吏暗示周勃通关节明烧栈道,暗度陈仓不听刘敬言高祖被困韩信自言统兵多多益善巧申辩陈平反升官汉高祖道破得天下奥秘张良劝主定都关中论行赏巧比猎狗与猎人陆贾质疑马上治天下袁盎直言犯上反受赏谏皇上伶牙俐嘴免提升牧羊喻为政,卜式做太傅袁盎三谏汉文帝公孙弘叙说仁爱勤俭周昌直言顶皇上丙
吉、郭进不计小过获大利卫青、程信坦言有权不擅用郭解巧语解人怨爰盎一语折仇敌晁错以夷制夷定边关刘秀嘉奖祭遵严法纪孙坚、皇甫郦力谏除枭雄曹操讥讽何进用兵刘宽自称忧心如醉小常林敏捷回不敬小孔融巧对服名儒蔡邕假借灾异谏董卓皇甫嵩妙语解尴尬因发悲怆语,孤儿进学堂邴原发惊人语喜得助王霸两论退敌策攻其不备,一石二鸟刘庄放人逃亡破坚城虚张声势,虞诩暗度陈仓鲍信献胜黄巾良谋庞参一语得天机第五伦谏主疏贵戚申屠蟠预料将生变故孔融劝主护国威荀攸善说免难三国奇谋妙策身处危机断言胜利田丰预言证实反招祸诸葛恪被动变主动简雍类比救无辜小陆绩出语惊众人侄儿说孔明不聪明孙权用语难蜀使入魏国赵咨巧应对薛综笑说“吴”“蜀”长志气假投降赢得真胜利袭乌巢烧粮草转危为安贾诩品评败兵致胜的道理当桥一喝阻曹兵抒己见刘晔料事如神推古晓今战无不胜析“鸡肋”杨修预知军情替鹿求生得立太子贾诩陈利害保己保家韩宣讲礼仪扬名一句“中圣人”,徐邈为人知诸葛亮、子产谈从严治国诸葛亮一语识破刺客潘浚品评樊伷曹操诫?丘兴善用人郭嘉、虞翻预言孙策祸福保西川,黄权郑度进谏傅嘏出语拒交友周瑜论形势败曹军杜琼、谯周纵论汉蜀兴废杨德祖巧解曹公意秦宓巧答解客难高柔论捕鹿保民陆逊深思寡语远祸端两晋奇谋妙策司马遹出语不凡论养民王戎、许衡拒吃路边果何曾从日常小事推论天下变化冯统进谗言,张华难任相陆云妄发一语诱元凶阿豺以折箭喻为政蔡谟独排众议谏主洞世事孙登以火喻人王含不听人言命丧黄泉受责骂反能得生路母识子强谏丧生尹氏劝子守成得应验张氏论古今劝苻坚罢兵谢才女敏思巧对不让须眉一句诗妙喻战机袁宏巧对脱危难袁宏才思敏捷吟佳句陈颁一语救陶侃识计策刘裕巧答使者审时度势不变防守地以讹制讹传呼破敌胆挺入岘山克南燕趁不备克敌定西域慕容氏面授机宜诫外孙罗含巧解主疑南北朝奇谋妙策刘裕一字径过尺颜延之劝子戒骄戒躁十岁小儿胜老翁孝芬巧辩解主疑谢庄巧解尴尬宗悫报姓名胜叛军出语不凡速战速决拔成都妙语护国威用典劝喝酒李安世出语振国威范缜阐扬神灭论范云为社稷直言强谏钟嵘直谏明帝放权思远凭远见免遭横祸“战栗”一语解颐王规冷眼看时局以典对典君茜劝谏淳之不慕荣利当隐士徐陵巧对寒暑訾韦睿严令夺取小岘虞寄得先机保身全徐陵荐相举帅任人唯贤大臣争路皇帝无奈打圆场违帝令巧辩得全身成淹答对得体保国护己唇枪舌剑争正宗识兵机拓跋仪进谏逗趣的外交辞令辛雄论断案利用其亲擒贼首破谎言助帝克北凉魏钊一言,胜过十万兵识试探据守寿春城李苗献策平叛军叹恨不用卿士计韩秀力谏保敦煌杨侃出奇语诱骗关陇军李先奇语制姚兴痴姨不痴出语拒礼尊公为何焚《论语》高欢论制恶人如驯烈马裴粲以“礼”服众北魏明亮智辞将军号预测敌情定对策晓以利害谏帝用兵高允巧算账谏帝安民高佑谏君惟才是举萧氏慧眼识奸徒高允据理禁兴土木伸张正义辛雄救谏官捕蛇打头退敌兵善戏谑显才智小高浟舌战博士据理力谏刀下逃命长史智断碑石案扣妻儿逼将守城石曜献绢抗勒索窦皇后巧语有谋略何妥能言善谏明哲保身说谎言三对周帝熊安生得厚遇卢恺借史保耕畜五隋唐五代奇谋妙策杨素惟恐富贵逼耗敌财杨坚破敌兵李密密陈反隋策李世民旗鼓退突厥刺破舌头未免祸魏徵断定李密不能得天下李泌巧对得奖赏唐俭下马讽太宗尉迟恭道“临难不决非勇也”韦澳“愿相公无权”柳浑强谏依法判案戴胄直谏护法唐太宗取信于民李光弼出语降二将郭子仪不战退强敌王珪的“自知之明”尉迟敬德自省避祸唐太宗说悲喜乐李晟托辞保军需魏徵分开论忠良王珪巧谏太宗张柬芝有远见论自治唐玄宗“放任”姚崇用权姚崇先提要求后任相柳玭称赏愚人励学风破坏法律比贪赃受贿更甚王叔文少言寡语谏太子李泌巧言阻建白起祠崔群、刘大夏拒连署、辞密揭薛季昶劝主绝后患李贤劝父严纲纪韦诜为女选“碧鹳”李祐即席一语择婿韩愈以鬼喻为政裴度细析盗印案裴光庭分析形势李泌冒死上奏保旧部李泌明辨忠奸狄公破迷信过妒女祠李福不畏权贵训贵戚薛元赏严惩无礼人李德裕责元衡失当小高定一语难父辈李靖论抓住战机董氏以远见全夫柴克宏母知子甚深敬新磨解嘲救性命张承业力拒动用国库后唐明宗戒作诗欢宴张昭谏主严教子柴克宏将在外拒受军令
敬新磨巧骂救县令宋元奇谋妙策宋太祖出言大度范文正选贤任能尹源强谏救刘涣狄青保留脸上剌字邵雍劝门生莫辞职,可利民鲁宗道宁肯获罪不欺君吕夷简巧解违旨原委孙觉教诲富豪行仁义陈恕拒报国库虚实赵忠简顶风巧谏主程琳不合并捐税名目孙伯纯议论形势有见识毕仲游论元祐事喻樗巧析张、赵关系吕夷简请皇帝露面稳臣心宋太宗巧避话头免臣罪赵普、李沆不轻易变革御史台老隶讽主善用人马默建议依法保犯人吕夷简智罢宦官监军赵令郯不亢不卑管宗亲陈瓘巧识奸恶人杜杲、蔡京明断案件陈康伯抗旨谏主出征老军校一语稳军心小赵葵出语平兵乱富弼不辱使命梁适廷巧言驳契丹朱文公巧劝高足任小职李纲论军法严军令李纲论战车优势曹彬、窦仪出语拒送人情曹彬深明大义不殉法包公出语惊人巧破割舌案韩世忠单枪匹马闯敌营设家宴君臣定大计曹彬借病禁烧杀韩琦戳穿求和假相据情度事曹彬善自全李沆料事如神拒作女皇的刘皇后苏颂谏阻为契丹立君韩琦处事理政有远见富弼坚辞例外赏范仲淹谏阻杀臣防后患程颢拒言神怪王文正劝女顾大局文彦博大度容人苏子容不辱使命答辽人邵康节预言小人作祟邵雍拒绝赴宴常安民一言绝人官运苏东坡梦虎斥道士吕公弼、张咏严令斩僚属寇准排众议力主征讨王安石怒斥浮华皇室子孙一语竟值百万贯岳飞衡量利弊破强敌岳飞以情降敌岳飞知己知彼败强兵馆客献出免祸计乔寿朋预见许国败亡知事达理的小察罕赵孟钛洗锹坌搪廉希宪直言进谏希宪漫谈治国如治病董抟霄出计巧运粮廉希宪巧析待人术明清奇谋妙策马皇后劝谏察错案马皇后以小事倡法治刘基妙析群雄逐鹿林立山论修史朱元璋巧说偷梁换柱戚继光进谏除弊守边徐阶巧语退强敌徐阶大度知过改过李白成一鸣惊人胡世宁巧谏促成官员交往杨士奇巧释礼单救同僚季本理正辞严拒应试高明为民考虑拒增税杨荣巧语得身全汪公诫友只做分内事刘大夏效华歆辞馈赠耿楚侗析利害轻责民赵豫劝人明日打官司章纶谏主用旧名姚尚书将计就计服胡人刘大夏力排众议免鲁麟卓敬密奏建文帝绝后患陈良谟识先机预断准陆粲拒祈神刘玺怒斥权奸陆太宰“独断专行”反受赏梁文康草诏废加封周玄素巧言画山河杨善巧辩护国威陶鲁振军心以一当十王士棻微服平冤狱神医吐桂论医道努尔哈赤发壮语大破九部兵婉言劝主读经史沈文奎详论开科取士张之洞妙语论修路李鸿章谈强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