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起源传说与史实的探讨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存在很多,民族起源有争议的少数民族。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彝族、土家族,还有侗族、瑶族和今天要说的畲族。
关于这些少数民族起源历史,时至今日也是学术界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焦点。
畲族是一个具有其民族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截止2020年其人口总量不足一百万人。
作为55个少数民族中的“微型”民族,畲族主要聚居于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四省。
相传其原始居住地在潮州市凤凰山,这也是畲族人自称“山哈”的主要依据。
如果按照畲族民族语言畲语进行翻译,“山哈”即为“住在山上的客人”之意。
从其民族自称“山哈”也可以证实,畲族先民应该起源于潮州市凤凰山。
但后来因为历史变迁、民族变革,或者外族侵扰亦或是寻求生路,畲族人才东迁进入福建及其他省份。
畲族人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福建的少数民族,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去深入挖掘,可以得知畲族人确实是由潮州市凤凰山,历尽千辛万苦不断迁入福建省。
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从客观层面,进一步承认了畲族迁入说。
畲族作为我国境内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其民族起源可谓众说纷纭。
目前,比较受认可的说法就高达五种,而且主要集中于迁徙说和土著说两大类。
笔者认为无论哪种说法其实都有一定道理,而关于畲族起源的核心争论焦点,其实就是畲族的民族发展史。
关于畲族的民族起源,直到今天依然众说纷纭。
但从各家说法中可以清晰的窥探出,畲族应该是一个仅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代民族。
而且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在古代社会中的活动区域,应该是在唐代闽、粤、赣三省交界的。
作为一个古老的南方山地游耕民族,畲族的历史活动范围亦或是迁移活动,大致在唐、宋、元以及明、清阶段。
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畲族的历史参与度也并不是很高,换个角度来讲就是畲族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少数民族。
一、畲族名称由来1.畲族“畲”字寓意相信很多人在看到畲族时,都会感觉特色拗口,实际上畲族中的“畲”字历史非常久远。
“畲”字的主要涵义就是以火耕地,再确切一点说就是指粗放耕种的田地。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潮汕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而潮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而潮汕地区则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原始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他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以耕作、渔猎为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畲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仍然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传统文化。
潮汕地区的畲族人口相对较多,他们在这里发展出了独特的畲族文化。
畲族的语言是畲语,属于汉藏语系,但在当地已经渐渐失传,主要使用潮汕话作为交流语言。
畲族人的姓氏主要有何、柯、萧、武、李等,这些姓氏一直都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姓氏。
畲族人口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和饮食文化。
畲族人的传统服饰以青、绿、红、黄为主色调,用丝绸制成,色彩鲜艳。
畲族人喜欢佩戴银饰,头饰、颈饰、手饰等都十分精美。
而在饮食方面,畲族人饮食清淡,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尤其喜欢饺子和各种面条。
畲族的生活方式也是独具特色的。
他们居住在以竹子和木头搭建的竹楼和木屋里,这些结构简单而坚固。
而在农业方面,畲族人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农作物,以及养殖鸡、鸭、猪等家禽和家畜。
而在传统的畲族村庄里,还保留着很多古老的农具和农耕方式,这些都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畲族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人喜欢打鼓、吹竹笛等乐器,他们以乐器与舞蹈相结合,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敬。
畲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踏歌、抛绣球、鹿舞、岭歌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都很具有地方特色,同时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畲族人还有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那就是“祭山”。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畲族人都会去祭拜自己的山神,以祈求健康、富裕和幸福。
祭山是畲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畲族人自己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
总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畲族起源于何处?详解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的“畲族”
畲族起源于何处?详解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的“畲族”畲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据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显示,畲族人口大约为七十万人,他们大多分布在我国中部、东南部(闽、浙、赣、粤、黔、皖、湘)山区,其中福建、浙江两省的山区占90%以上,而在浙江的景宁县则是我国首个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
(全国各民族分布图)说起畲族,我们先来了解下这个“畲”。
“畲”字起源很早,早在《诗》、《易》等书就已出现,意为刀耕火耘,并不是指代一个民族。
后来随着自然经济发展,特别是南宋时期,那个自然经济特别繁荣的一个阶段,有一批人特别擅长到处开荒种地,他们有着游耕经济生活的特点,于是人们称谓这批人为“畲”,即畲民。
这在《龙泉县志》也有记载:“(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
这也说明那时已经有把擅长耕田的人称为“畲”这一概念了。
(畲族图腾)在南宋末年,以畲称一类人的情况更加凸显,比如在文天祥的《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就曾提到:“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
这里的“輋”也读shē,其实就是通畲,指畲民,从中可以看出畲民这个时候已经是出现群聚现象了。
这里再提下我为何说輋就是畲呢?清代顾炎武曾在《天下郡国利病书》说道:“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这说明山里搭棚而居的人群即为輋。
而畲族又自称为“山哈”,即居住在山里的人。
畲民在群聚之后升华为一个整体,也是在南宋末年。
据《元史》记载,当时各地都有反抗义军,畲民也在其中,而畲民则组成一个团体形成专门的畲民队伍,即畲军,他们荣辱与共,共同奋斗。
畲民在此段时间加强了各自之间的联系,为此后形成一个族群奠定了基础。
(畲族人民)到了明、清时期,在各地的县志里不单是出现“畲民”,还出现了“畲客”甚至“畲人”这样称呼,畲人这个指代性质就很明确了,这已然是把其当作一个族群看待了。
此外在畲民内还保留了一汉文文书,里面详细记述了封建皇帝赐给他们券牒,准许他们租种山地,不纳粮租,不服徭役等一些特权,但同时也不准他们到平原上耕种,不能与汉人通婚。
畲族祖先的故事
畲族祖先的故事
畲族祖先的故事
传说,畲族的始祖是舜帝的孙子芒,芒为报答他的父母舜帝,登山取树发明农耕业,创立了畲族。
传说芒有八个儿子,八个儿子经过几代的发展,形成了分别定居在今江西八个县的东芒、西芒、南芒、北芒、东阳、西阳、南阳、北阳八支畲族。
畲族的祖先们一直保持着自然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祭拜祖先的习俗。
他们每年必定在上山祭祖,祭祖的仪式上,伴着山歌,叩头谢恩,表达他们对祖先的尊重,把祭祀做得热热闹闹,给祖先的灵魂以温暖。
另外,畲族的祖先们还积极促进自然界的友好关系,他们从不贪婪地进行采集活动,而是认真分配资源而不伤害自然,培育着来自大自然的平衡状态。
现在,畲族的祖先们已经不再在这个世界上,但其开拓精神和传统文化却活在现代的畲族人们中间,我们将始终保持着对祖先的缅怀,将这种传统文化延续并发扬光大。
畲族历史文化
传统中的畲族起源: 畲族历史是中国古代商殷历史中的组成部分,它的始祖叫龙麒。是五帝时期,帝喾的第五 个夫人刘氏娘娘耳中舍虫所变。传说刘氏娘娘耳中有虫三寸。一日因耳中瘙痒,急掏之, 虫被掏出落地变为龙犬,身长一丈五色斑纹,帝见之大喜,赐名龙麒。 高辛帝(帝喾)60年(公元前2637年),北方的燕部落和犬戎部落联盟入侵高辛领地,直接危 及帝都郾师,形式十分严峻。帝出榜征将,“谁能平得番将,愿将三宫主(刘娘娘的继女) 嫁他。”龙麒接榜,出战,第二年,龙麒趁燕王酒醉酣睡,咬死燕王,含颅奔回本营,立 了大功。高辛帝见龙麒平番成功非常高兴,即封为“忠勇王”,择日与三宫主完婚。宫主 见是犬,不愿嫁之,龙麒做人语:“将我放入金钟内,七日后,变为人形。”第六日,宫 主恐其饿死,揭钟观之,见身已成人形,头尚未完整,无奈何与其洞房。 龙麒与三宫主婚后,生三男一女每逢子诞生,都要请父皇赐姓。长子坠地,盘装上殿,赐 姓盘,名自能;次子降生,蓝装上殿,赐姓蓝,名光辉,再生三子,巧逢帝外巡回朝,宫 主速抱子拦路求父赐姓,帝见三子非可爱,忽然天上雷鸣,帝即赐姓雷,名巨佑;后生一 女,龙麒大喜,抱女上殿,帝问“何时降生?”答“辰时”,帝大笑,“今龙抱龙上殿, 仍二龙戏珠,赐姓龙名龙。”长大后赘军丁钟志琛为婿。 龙麒喜捕猎,不愿为官,高辛帝赐广东潮州带为其领地,并建祠凤凰山,赐盘、蓝、雷、 钟四姓为一族。从此,畲族有了本名族的姓氏和地域,也有了本民族的风情民俗。 史料中的畲族起源: 根据史料记载,龙麒是高辛氏第五妻刘君秀之子,生于公元前2637年的五月五日,长成后 身高丈余,胸宽数围智慧超群,勇猛过人。21岁时率兵抵御西北部落勋、燕、犬戎入侵, 建立入侵,敇封“忠勇王”,后又加封“护国王”。龙麒与妻肖西生有三子一女,长子盘 自能,生于公元前2344年,次子蓝光辉,生于公元前2343年,三子雷世佑,生于公元前 2342年,幼女龙龙,生于公元前2341年,长大后嫁钟志琛为妻。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初, “忠勇王”龙麒率全家族离帝都河南郾师迁徙河南南阳,称“西南王”。这就是畲族始祖 及盘、蓝、雷、钟一族四姓的起源。
畲族姓氏由来的传说
畲族姓氏由来的传说古代有个高辛氏皇帝,他的正室娘娘的耳朵毛病痛了三年,有条虫从她的耳朵钻了出来。
这条小虫很神奇,全身金灿灿,头部会发光。
皇后对这条小虫很喜欢,叫宫女用金盆装着,经常喂养它,过了一段时间,小虫渐渐变大,变成象小狗一样,但它的身上不生毛,却长着象龙鳞一样的东西,金光闪闪。
高辛氏皇帝也喜欢它,命名为“龙犬”。
有一年,番邦大队人马入侵犯镜,高辛氏连忙调兵谴将抵抗番邦军队,但连吃败仗,便出榜招贤,声称无论军民人等,只要能打退番邦军队,愿将三公女招配他为妻,并封为驸马爷。
皇榜一贴出去,就被龙犬衔走。
高辛皇帝问龙犬是否有把握打退番兵,它点点头,问它要带多少兵马,它却摇摇头,龙犬叫着,跳着,并向高辛氏皇帝跪着告别,摇摇尾巴,表示它满有把握的样子。
接着,龙犬象一阵风,只身冲向敌阵,番兵箭如雨下,但龙犬咆哮着猛奔,敌兵乱箭都射不中它。
番王命令大队兵马合围过来,要抓龙犬。
龙犬却象脱缰野马朝番邦的京城狂奔,敌人大队兵马都抓不到它。
这样高辛皇帝京城之围就解了。
龙犬一阵狂奔,跑到番邦皇宫前,却坐着不动,番王看到龙犬一身龙鳞,啧啧称赞,非常喜欢,便把它带进番邦的皇宫,对文武官说:“这只龙犬是天下至宝,它自动跑到咱皇宫来,说明咱国家今后会国运昌隆,长治久安。
高辛氏失此宝物,今后肯定会走向衰亡,咱再也不必出兵去攻打他了。
高辛国将不攻自破了,哈哈哈”。
于是,龙王把龙犬视为宠物,带进深宫,交两个太监细心喂养,爱之如掌上明珠。
番王有时甚至把它抱到龙床上,逗着玩耍。
由于番王喜爱,龙犬便可自由进出番王内宫寝殿。
由于番王对龙犬宠爱有加,深信不疑。
三年过去了,一切正常,但龙犬并未忘记自己在高辛氏皇帝,面前揭皇榜许下的诺言。
龙犬耐心等待,伺机而动。
有一天晚上,番王大摆宴席,庆祝自己的五十大寿,文武百官频频举杯,高呼万岁,番王喝的酩酊大醉,文臣百官宴罢退席回家,皇宫守卫将士也喝得醉眼朦胧,横七竖八,到头便睡,鼾声如雷。
当更深夜静之时,龙犬踅进番王寝宫,闯入卧室,似箭一般跃上龙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咬断番王的脖子,把番王的头颅咬下来,之后,似离弦之箭,咬着番王的头颅,冲出宫门。
畲族迁徙史
畲族迁徙史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畲族也经历了多次迁徙,这些迁徙对于他们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迁徙起源畲族是中国南方的原住民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畲族先祖最早居住在福建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
当时他们主要以农业为生,种植稻谷和其他作物,并养殖家禽家畜。
第一次大规模迁徙:三代迁徙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之间,畲族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迁徙,被称为“三代迁徙”。
这一次迁徙是由于周朝统治者对南方地区进行政治和经济控制的需要。
首先是周武王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3年),畲族首领首先向周朝表示臣服,并接受了周王朝的封号。
然后,畲族被分为三个部落,分别迁徙到福建、江西和浙江一带。
这次迁徙对于畲族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原本较为松散的部落组织逐渐转变为以家族为基础的世系制度。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水稻种植技术和灌溉系统。
第二次大规模迁徙:南下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畲族逐渐扩展其领土,并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然而,在南宋时期(960年-1279年),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畲族再次面临着迁徙的压力。
这一次迁徙主要是南下,从福建、江西等地向广东、广西一带迁徙。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与当地汉族、壮族等民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第三次大规模迁徙:北上随着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变革,畲族再次面临着迁徙的压力。
这一次迁徙主要是北上,从福建、江西等地向浙江、安徽一带迁徙。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与当地汉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他们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习俗。
畲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畲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品、民间故事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个古老神秘的畲族历史
一个古老神秘的畲族历史1956年,国务院确认公布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
畲族人自称“山哈”,即“山客”,意为“尊山为主,客山而居”,现今人口总数70余万人,遍布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安徽等省一百多个县市。
其中,福建畲族人口最多,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半数,闽东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1/4;浙江景宁于1984月确立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全国畲族乡50余个。
一、民族起源:古老神秘,四姓为主。
畲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
他们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依旧是个谜一般的学术课题。
从上世纪10年代起,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试图破解这个迷团,却总是受制于有限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悬而未决。
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夏商周乃至更久远的历史时期。
隋唐时期,畲族才进入有文献记载的“信史时代”。
在此之前,作为南方“蛮僚”、“百越”的一员,举族散居于南方丘陵地带,今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宋、元、明、清时期,逐步向闽东、浙南、皖南等地迁徙。
畲族主要由盘、蓝、雷、锺四姓组成,部分县市有吴、李、何、古、傅等姓氏。
据专家研究,以前的畲族还有更多的姓氏,部分大陆学者认为畲族有10几个姓氏,而台湾学者则认为之前的畲族起码有40几个姓氏,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其他姓氏的流迭,目前还没有学术定论。
流传于闽东、浙南的畲族家谱记载畲民家族传说:“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锺、李共三百六十一口,从王审知为乡导官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
盘王端(一说为‘碧’)一船被大风漂流,不知去向。
”畲族的图腾问题,近现代一直存在着争议。
畲族史诗《高皇歌》以及部分清朝时期组图所示的“犬图腾”,属于唐宋以降封建强权下的攀附与歧视,并不足以采信。
据部分专家与畲族知识分子的观点,畲族的图腾“凤凰”与“山”双图腾的组合,即“凤凰山”。
广东凤凰山是畲族的祖居地。
在这片海拔1498米的山区,现今依然可以发现曾经群居的遗迹,并有畲族祖坟存在,出于民族情感,该坟未经科考,但据外形与周边环境看,其风格与汉族坟墓迥异,且与各地畲族传说十分接近。
畲族的来源是什么?关于畲族来源的五个传说故事
畲族的来源是什么?关于畲族来源的五个传说故事本文导读:景宁畲族的来源传说: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说此说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都家喻户晓地流传有属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盘夸瓜传说,传说的内容与汉晋时代分布在长汉中下游的“武陵蛮”所流传的盘夸瓜传说大同小异,据此认为畲、瑶两族与“武陵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瑶族中自称为“勉”的“盘夸瓜瑶”(或称“盘瑶”、“板瑶”,“顶板瑶”、“过山瑶”)与自称为“门”的“山子瑶,约占瑶族总人价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盘夸瓜传说。
在语言方面,虽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居住在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却操瑶族”布努“语,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
在音调上,虽然有不少地方的畲族民歌类似客家的山歌词,但福建宁德地区却存在着完全不同子客家山歌的四种畲族传统的基木音调(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这四种基本调和自称”勉“的瑶族和”布努瑶“的基本调有惊人的类似之处。
根据上述种种的理由,从而推断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南蛮“中包括长沙”武陵蛮“在内的一支,他们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二)东夷说有人在畲、瑶同源于”武陵蛮“说的墓础上,更进一步把畲族远源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同源于”武陵蛮“,而”武陵蛮“是”东夷“迁居鄂、湘西部地区后,融合了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
已故的潘光旦教授把长沙”武陵蛮“的渊源关系往前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生活在淮河和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
他认为”徐夷“与苗、瑶、畲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后来向长江流域活动进入五岭山脉中的一部分,就是发展为今夭的瑶族,一部分从五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里和汉族杂居融合而成为畲族;另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即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苗族。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讲解景宁畲族是中国境内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畲族聚居地之一,位于浙江省的景宁县。
景宁畲族聚居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畲族聚居区之一,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宁畲族的讲解,首先要从畲族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入手。
畲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起源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代。
他们是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活动,因而被称为水稻文化的代表。
畲族人民勤劳勇敢,善于水利,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在这片土地上,畲族人民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
他们尊重自然,崇拜山水,信奉土地神,以保护环境为己任,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的讲解还要涉及到畲族的民俗文化。
畲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其中最重要的是畲族的传统节日——苗苗节。
苗苗节是畲族人民迎接丰收和祈求丰年的重要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丰收祭祀、舞狮、舞龙等各种庆祝活动,展现出畲族独特的文化风情。
除了节日庆祝,畲族人民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如编竹器、制陶瓷、织布等。
这些手工艺技艺不仅是畲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手工艺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畲族人民保留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使之得以传承至今。
景宁畲族聚居区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景宁畲族聚居区的村庄和民居。
这些村庄和民居均保留了畲族传统建筑的特色,如石头房、木头房和青瓦房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也展现了畲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历史和文化。
景宁畲族的讲解还要涉及到畲族人民的饮食文化。
畲族人民以水稻为主食,善于制作各种米饭和米面制品。
他们还擅长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制作各种特色美食,如竹筒鸡、糯米糕等。
这些美食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富有营养,成为景宁畲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2
畲族的文化和来历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传说发源自广东潮州凤凰山脉,但畲族传说之中其实有三大圣山:高辛帝诞生于“石揭山”、在“铜鼓嶂”上奏响铜鼓使畲族第一次统一为一个民族、高辛帝在凤凰山堕崖而死这三座山后来到了河婆人那里,还演变为汉族客家人的“三山国王”的信仰,其实“三山国王”的信仰也是源于畲族传说畲族传说中的三大圣山,一座在汤西镇、一座在砂田镇、一座在留隍镇第二章:畲族的来源地其实,畲族不是粤东潮嘉地区的原住民,他们是瑶族的分支,他们原来的祖地与瑶族一样在“南荆地区”,也就是湖南省湘西。
他们的祖先历史上记载为“五溪蛮”。
经广西东部入广东西部的形成瑶族。
瑶族的祖先据说是盘古王,畲族的传说中也有盘古王的传说,甚至把盘古王的传说与高辛帝的传说汇合为“狗王的传说”。
所以畲族是崇拜狗的。
但他们也崇拜蛇、龙、凤,被合称为四大祥物。
虽然现在在外地的畲族通常会认为他们发源自潮州县凤凰山脉,但是其实他们只是形成于此地,换句话说畲族是在丰顺才从瑶族里面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
第三章:畲族与客家争地然后外迁畲族(瑶族)从广东中西部迁来和客家人从福建、江西迁到广东几乎是在同时,所以两族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战争,然后这场战争促成了从瑶族分化出畲族,确立了客家在粤东一带的地位。
形成现在粤东几乎没有畲族的局面。
畲族战败后,畲族也形成了,形成单一民族后的畲族,主要外迁到福建、浙江,现在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在浙江省,畲族应该是人口很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而且据说即使在这个县,畲族比例也不是很高,而且年轻一代逐渐不会畲语了,只会讲“景宁话”。
在我们广东省,只有一个“乡级”畲族乡(比“村”建制范围大),那就是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
丰顺只有一个畲族村,而且全村6000多人口中只有2000多人是畲族,而这个村已经是梅州地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
第四章:梅州今日与凤凰文化就梅州地区来说,只有丰顺一个县有少数民族,丰顺县又有梅州地区最多的讲潮州语的人,丰顺还有讲半畲语半客家语的潘田人。
畲族的来源及其神秘习俗
畲族的来源及其神秘习俗传说在上古帝喾高辛氏的时候王宫里有个老妇人得了耳疾,从她的耳朵里挑出一个蚕茧大的顶虫,放在名为“瓠篱”的葫芦器里。
后来这个顶虫化为一只犬,身上有五色斑纹,称之为“盘瓠”。
这时戎族犯边征讨不下,盘瓠取得了戎族首领的首级。
帝喾高辛氏的小女儿甘愿嫁给为国除害的盘瓠。
盘瓠背着妻子上了南山,那里草木茂盛,罕无人迹。
于是帝喾高辛氏的小女儿、盘瓠的妻子扎起发髻,穿上干活的衣裳跟着盘瓠爬上山,进入山谷,住在石室中。
帝喾高辛氏非常思念自己的女儿,但是每次派人去探望总是刮风下雨、地动山摇,阻止前行,没有一个人能进入山谷。
盘瓠和妻子生育了六男六女,他们自相配偶,在盘瓠死后繁衍成了部落,王赐号“蛮夷”。
他们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言语怪异难懂,吃饭时蹲在地上,喜欢山林不喜欢都邑。
梁州、汉中、巴、蜀、武陵、长沙、庐江等郡的蛮夷无不是这样来的。
他们“田作贾贩,无关繻、符传、租税之赋”,耕作贩卖,没有关卡凭证和租税赋贡。
皇帝给他们的部落首领赐予官印绶带。
传说“糁杂鱼肉,叩槽而号”这是蛮夷祭祀盘瓠的礼仪,就是把米饭和鱼、肉掺杂起来放在木槽中,用木棒敲击而呼喊。
世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露出大腿,穿着短裙的就是盘瓠的子孙。
据说南方苗、瑶、畲族等都是盘瓠的后裔。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而“祖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载体。
“祖图”又叫“太公图”,畲族人把始祖盘瓠的事迹画在布帛上,制成四十幅图像,这四十幅图像畲族人代代相传,就称之为“祖图”。
畲族以盘瓠为图腾,并且传唱《盘瓠王歌》。
《盘瓠王歌》又叫《高皇歌》,是畲族的祖源歌,赞颂了盘瓠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拨开神话的色彩来看,散居于闽、浙、赣、皖的古老的畲族究竟族源哪里也有很多不观研究者的观点,实在是众说纷纭。
受到较多认可的观点是畲族来源于长沙“武陵蛮”。
《三国志》里提过武陵蛮夷作乱。
“武陵蛮”是指汉魏时期生活在武陵郡的少数民族。
持此种论点者认为,畲族起源于荆湖,从中原或长江中游南迁至闽,到隋唐时遍布了闽、粤、赣三省。
畲族历史 畲族是从什么时候发展来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畲族历史畲族是从什么时候发展来的
导语:畲族的民族起源瑶族说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
畲族的民族起源
瑶族说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
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其它说法
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总之,众说纷纭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
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
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
“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
“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闽”——“蛮”——“僚”——“畲”一脉相承。
此外,还有人认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于高辛氏近亲的一支氏族部落。
有的认为畲族源于河南,其祖先是“龙麒”,等等。
总之,关于畲族的来源,目前尚有争议。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生活常识分享。
畲族发展历史专题研究
迁入浙南、 潮州—云霄—南靖—漳州—同安—安溪—莆田—闽侯—连江—罗源—宁
浙中、浙 德—福安—泰顺—景宁—云和—松阳—丽水—金华—兰溪—桐庐—临安
北
潮州—云霄—南靖—漳州—同安—安溪—莆田—闽侯—连江—罗源—宁
德—福安—福鼎—苍南—平阳—温州
二、畲族人口及分布特点
宁德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约占全国 畲族人口的1/4
2891
占比 52.87% 24.01% 10.78% 6.33% 3.95% 1.97% 0.41%
数据来源:第五次人口普查
三、畲族生产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
只望青山之中,刀耕火种(古训)
“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徙。”
刀耕火种:
——明惠州府志
在丘陵地带刀耕火种,每年二三月,进行“火耕”。
蓝草
其他 苎麻
佤族刀耕火种
概况
棱米(又称畲米)、水稻、玉米、麦、黍等 薯蓣(通称山药《猺民纪略》载名列畲民农产品前茅)、番 薯、芋头、木薯 种植普遍 南瓜、冬瓜、芥菜、油菜、姜、笋等 晚清宁德县猴墩村畲村是一个茶叶集散中心,带动了邻近畲 区的茶叶的规模化生产 是畲族地区的重要特产,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也叫菁。畲民种菁,由来已久,是种菁的主体,所产蓝靛, 品质极佳,晚清廉价洋靛输入后,种菁者渐稀 解放前,畲族普遍种植苎麻,妇女手捻麻线,自织麻布,主 要自给。直至民国,畲民主要穿麻布衣服 毛竹、杉树、油桐、油茶
——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
五溪:即《出师表》中“南蛮”的核心区域,群峦 叠嶂,植被丰厚,有“神秘五溪”之称。目前有 31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五溪地区。
景宁畲族 五溪地区的万佛山
盘瓠:是春秋时期“盘瓠传说”中的神话人物,逐渐 演化为畲、瑶、苗族祖先的图腾崇拜。
畲族故事(一):畲族的起源
畲族故事(⼀):畲族的起源畲(shē)族,⾃称“⼭哈”,是我国南⽅⼀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关于畲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是帝喾(即五帝之⼀的)座下的⼀只神奇的狗神兽。
“时帝有畜狗,其⽑五采,名⽈盘瓠”。
当时有⼀个名叫“戎吴”的将军造反作乱。
于是帝喾向部下许诺,如果谁能斩下叛军⾸领的⾸级,就把⾃⼰的三公主嫁给他。
结果在战争中,盘瓠咬下戎吴将军⾸级,并把它带到帝喾的⾯前。
后“帝不得已,乃以⼥配盘瓠。
”婚后,盘瓠带着公主迁居到深⼭中,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活。
⽣下三男⼀⼥,长⼦姓盘,次⼦姓蓝,三⼦姓雷,⼥⼉后来嫁给姓钟的男⼦,⼦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畲族共有盘、蓝、雷、钟四⼤姓,关于四⼤姓的由来,流传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
盘瓠与帝喾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下第⼀个孩⼦跟⽗姓盘,叫盘⾃能;⽣下第⼆个孩⼦时,因为家⾥张赶上农活,便把放在篮⼦⾥养,于是就姓蓝,叫蓝光辉;第三个孩⼦⽣下时,天上⼤⾬倾盆,雷声隆隆,于是就姓雷,叫雷巨(果然⽣动形象);第四个孩⼦⽣下时,是⼀个泼妮崽(⼥孩),下地时,远处响起“当当当”的钟声,于是姓钟。
长⼤后招了⼥婿,名叫钟志深。
关于畲族的起源,史书上并⽆记载,主要原因是畲族并没有⾃⼰的⽂字,历史事件多以⼝⽿相传为主。
加上畲族属于游耕民族,经常迁徙,因此其起源就更显神秘了。
我们常听说游牧民族和农耕⽂明,但对于游耕则了解的不多,所谓的游耕指的是到处迁徙耕种,和汉族的固定的农耕⽂化有所不同。
但在古时候,⼟地开发是⼀件⾮常艰难的事情,并且在⼟地资源并不充⾜的情况下,放弃原有的⼟地⽽迁徙去另⼀个地⽅是⾮常奇怪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险阻,从原始居住地——⼴东省潮州市凤凰⼭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呢?在畲族《起源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 “⽥差难种吃,⽥好官来争;官多难⽣养,思量再搬迁。
”畲族从⼴东⾄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分散、⼩集中的聚居⽅式,在⼭区森林中搭寮居住。
畲族历史叙事中的女性地位——以传说、史诗和族谱为中心
畲族历史叙事中的女性地位——以传说、史诗和族谱为中心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等省份。
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说、史诗和族谱是畲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畲族女性地位的重要窗口。
传说、史诗和族谱常常被视为古代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社会、人类和女性地位的变迁。
对于畲族来说,这些文化形式同样承载着畲族历史和女性地位的故事。
首先,畲族的传说中经常出现女性形象。
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个人的化身,代表了某种特定的美德或特质。
比如,《畲族神话传说》中记载了神女乌頭所敬畏的“剥皮女”之神情节,以及神女娲造人传说等。
这些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勇敢、聪明和仁慈的化身,展示了畲族女性追求公正、平等和和谐的价值追求。
其次,史诗也是畲族历史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的史诗经常讲述了战争、部落间的冲突以及领袖的崇高事迹。
在这些史诗中,女性角色也不可或缺。
比如,《南乡子》是畲族历史叙事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描绘了畲族人民的翻身斗争。
史诗中的女性形象常常是反抗侵略者、保卫家园的英雄,她们勇敢无畏地参与战斗,表现出与男性平等的力量和智慧。
最后,族谱是畲族历史叙事中展示女性地位的重要形式。
族谱是畲族人民传承家族历史和血脉的重要工具,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族谱中的女性常常是家族的重要人物,她们担任着传承家族血脉的重要责任,并为家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族谱记录了畲族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角色和成就,也反映了畲族社会对女性的重视和尊重。
综上所述,传说、史诗和族谱是畲族历史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畲族女性地位的重要途径。
畲族的传说中经常出现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的勇敢、聪明和仁慈。
史诗中的女性形象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与男性一样展现出力量和智慧。
而族谱则记录了畲族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和成就,反映了畲族社会对女性的重视和尊重。
通过研究这些传统文化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畲族女性的地位和角色,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畲族祖先的传说
畲族祖先的传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都有自己崇拜的对象,如有的民族崇拜牛,族人不能吃牛肉;有的民族崇拜猪,无论猪偷吃了什么都不准鞭打它;而畲族则崇拜的是狗。
为什么呢?这与畲族祖先的传说有关。
相传,在远古时期,高辛帝(五皇之一)之妻忽患耳疾,御医从皇后耳中取出一条三寸长的虫,高辛帝便放入盘中用黑米饲养,很快长成一丈二的形如龙犬的怪物,高辛帝取其名曰盘瓠。
不久,外境番王谋反,高辛帝御敌不胜。
为保卫疆土,高辛帝告示天下,能斩番王头者,便将三公主嫁其为妻。
盘瓠揭下皇榜,挺身前往敌国。
乘番王酒醉不备,咬下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被赐封为“忠勇王”。
但高辛帝因嫌其是犬而想悔婚。
盘瓠忽作人语说:“只需将我放入金钟内,七昼夜便可变成人形。
”盘瓠进入金钟六日,三公主担心他饿死,打开金钟,见他身已成人形,但头未变。
迫于无奈,高辛帝只好将他招为附马。
婚后,盘瓠不愿为官,不贪图享乐,而携妻辞别繁华的京都,进山村,搭棚而居,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
婚后生下三男一女。
20年后,夫妻拜见高辛帝。
高辛帝见驸马的子女个个长得身体魁悟,甚喜,欣然为其赐姓。
高辛帝见其长子手托着竹蔑编成的工艺盘子,灵机一动,就赐盘姓,名自能;见二子手中提着藤子编织的篮子,取其谐音,就赐姓蓝,名光辉;刚要给其三子赐姓时,感动玉皇大帝,上天响巨雷,高辛帝视为天意,就赐姓雷,名巨佑。
一女,赐名淑玉,后嫁给钟姓婿智深。
盘瓠在一次外出狩猎时,不慎被山羊用角顶至悬崖边,失足跌落山崖身亡。
尔后,三子一婿遂于粤、闽、赣等各地生存。
后分为雷、兰、钟、盘四大姓。
盘瓠被畲民视为始祖,几千年延续下来作为畲族始祖祭拜。
由于盘瓠是人身狗头而被族人称之为“狗头王”。
盘瓠虽然为人身狗头,却为族人所敬仰,正因为有了这个传说,在古代的畲族族人中一直把狗视为圣物,不得随意扑杀。
为后来畲族文化奠定了基础。
小小故事会:找一找,关于畲族的传说,并讲给同学听。
畲族的来源是什么?关于畲族来源的五个传说故事
畲族的来源是什么?关于畲族来源的五个传说故事畲族的来源是什么?关于畲族来源的五个传说故事本文导读:景宁畲族的来源传说: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说此说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都家喻户晓地流传有属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盘夸瓜传说,传说的内容与汉晋时代分布在长汉中下游的“武陵蛮”所流传的盘夸瓜传说大同小异,据此认为畲、瑶两族与“武陵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瑶族中自称为“勉”的“盘夸瓜瑶”(或称“盘瑶”、“板瑶”,“顶板瑶”、“过山瑶”)与自称为“门”的“山子瑶,约占瑶族总人价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盘夸瓜传说。
在语言方面,虽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居住在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却操瑶族”布努“语,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
在音调上,虽然有不少地方的畲族民歌类似客家的山歌词,但福建宁德地区却存在着完全不同子客家山歌的四种畲族传统的基木音调(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这四种基本调和自称”勉“的瑶族和”布努瑶“的基本调有惊人的类似之处。
根据上述种种的理由,从而推断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南蛮“中包括长沙”武陵蛮“在内的一支,他们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二)东夷说有人在畲、瑶同源于”武陵蛮“说的墓础上,更进一步把畲族远源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同源于”武陵蛮“,而”武陵蛮“是”东夷“迁居鄂、湘西部地区后,融合了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
已故的潘光旦教授把长沙”武陵蛮“的渊源关系往前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生活在淮河和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
他认为”徐夷“与苗、瑶、畲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后来向长江流域活动进入五岭山脉中的一部分,就是发展为今夭的瑶族,一部分从五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里和汉族杂居融合而成为畲族;另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即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苗族。
畲族是怎么来的呢
畲族是怎么来的呢畲族是怎么来的呢畲族是个频繁迁徙的民族,那么你知道畲族是怎么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畲族的来源,欢迎大家阅读。
畲族是怎么来的呢畲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是高辛帝(即五帝之一的帝喾)时一只神奇的狗。
“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
因戎吴将军作乱,高辛答应谁能斩下叛军首领的首级,就把三公主嫁给他。
盘瓠咬下戎吴将军首级而归。
后“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
”婚后,盘瓠带着公主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儿后来嫁给姓钟的男子,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现在畲族仍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
这个传说虽然美丽,但完全是个荒诞的神话故事,不足为据。
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后迁居福建、江西、浙江。
传说畲族始祖是盘瓠。
盘瓠与高辛帝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生下第一个孩子跟父姓盘,叫盘自能;生下第二个孩子时,放在篮子里养,就姓蓝,叫蓝光辉;第三个孩子生下时,天上响雷,就姓雷,叫雷巨;第四个孩子生下时,是一个泼妮崽(女孩),下地时,刚响起“当当当”的钟声,就姓钟,招女婿叫钟志深。
景宁是畲族迁移浙江生息最早的地区之一。
畲族史诗《盘瓠王歌》里有道:“三姓子孙人来多,分居景宁和云和。
”在浙江的畲族散居于景宁、云和、遂昌、武义、龙游、衢县、平阳、瑞安、兰溪、泰顺、青田、文成、龙泉、庆元以及桐庐等县的山区和半山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也有借用汉字而赋予新的意义,或者干脆利用汉字部首创造新字。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
”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
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3期(总第72期)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OFFUJIANINSTITUTEOFSOCIALISMNo.32009serialNo.72谢丁宁(福建行政学院宁德分院,福建宁德352100)畲族起源传说与史实的探讨收稿日期:2009-04-22作者简介:谢丁宁,男,福建行政学院宁德分院教务科长、副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但有本民族语言,以口头流传民族历史,祭盘瓠为其始祖。
《盘瓠歌》是畲族的民族史诗。
但与许多民族史诗一样,《盘瓠歌》夹杂着一些神话传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唱的过程中被增饰,是历史与美好愿望相结合的产物,不能完全当作史书来读。
如果要以其为线索来探视该民族的历史,需要做一些考证与还原的工作。
一、畲族的祖先盘瓠是部族首领,并有和亲的史实关于畲族的起源,《盘瓠歌》的叙述是:上古高辛帝患耳疾,从中取出一条虫,弃之篱门外,即成一条龙犬。
时番王入侵,无能抵挡,遂出榜文:凡能取番王首级者,与第三女为妻。
悬榜数日,无人敢揭。
龙犬后揭之,潜入番营,趁番王醉酒,咬断其首,献于帝。
帝以犬变人身后许婚。
经九日九夜遂成人身犬首。
帝女践约,与之成婚,远避山林,生三子一女,子分别姓盘、兰、雷,招婿姓钟。
[1][晋]郭璞《玄中记》也记载:“高辛时代,犬戎为乱。
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
帝之狗曰盘瓠,去三月,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以训,浮之会稽东海中,得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女,是为犬封民。
”[2]如果要还原历史的话,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考证:一是“盘瓠”是“人”,还是“龙犬”;二是公主下嫁是否有史实依据。
有专家认为,远古有许多民族部落都崇拜犬,盘瓠部族便是其中的一支。
其不但以犬为图腾,而且以图腾为部落的代称,族人穿戴也模仿犬,当时人们便直接以“狗”称呼他们。
那时人类处于狩猎时代,犬是人类的好朋友,称人为“狗”就像称人为“雄鹰”一样,具有神圣的意义。
原始社会,人类组成了族群,生产、生活、彼此打斗,以争夺生存空间。
那时的人们还不会使用抽象的名字,常常以实物来标识自己和族群,什么动物啦、植物啦、矿产啦、天象等等,大多数图腾就是这样形成的。
所以原始社会,图腾可以说就是名字。
以咱们炎黄子孙为例,黄帝族群最初的名称是有熊族,炎帝族群最初为羊人族。
[3][摘要]与许多民族史诗一样,《盘瓠歌》夹杂着一些神话传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唱的过程中被增饰,是历史与美好愿望相结合的产物,不能完全当作史书来读。
如果要以其为线索来探视该民族的历史,需要做一些考证与还原的工作。
有史实表明:畲族的祖先盘瓠是部族首领,并有和亲的史实;.盘、蓝、雷都是远古的姓氏,由高辛帝赐姓有可能;《盘瓠歌》中描述的畲族迁移路线,只是主要的一条迁徙路线,而且人们对其出发地的理解有误,“南京”是“南荆”之误。
其中盘氏迁移的一条路线是从南荆或广东凤凰山往漳州到罗源再往台湾。
[关键词]畲族;传说;史实;探讨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63(2009)03-0032-0532《河洛地区因何姓源多》一文译述道:五帝时代的帝喾都亳,他的部落称雄伊洛河平原的时候,南方犬戎进犯王畿,帝喾以其女相许,封三百户悬赏平乱者。
其帐前随从,一位犬封氏(以狗为图腾的)名盘瓠的小伙子应战出征,“衔其首归”,平定了犬戎之乱,盘瓠与帝喾女成婚,得封地三百里,遁去巴山蜀水,繁衍发展成为犬封大族。
[4]笔者认为,这说法有道理。
在古代,“狗”和“犬”用法有差别。
《尔雅·释畜》曰:“未成豪,狗。
”“未成豪”就是没有长出刚毛,没长出刚毛的就是小狗崽子。
成语“画虎类犬”,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原文是:“画虎不成反类狗。
”过去人们理解为:画只老虎,却画成了狗。
其实原意是“画虎类崽”,即想画只大老虎,结果画出个小虎崽,一点点威风也没有。
[5]可见将“帝之狗曰盘瓠”译作“一位犬封氏(以狗为图腾的)名盘瓠的小伙子”是有依据的。
《玄中记》说“去三月,杀犬戎,以其首来”,动词用的是“杀”,动介词用的是“以”,与后来“咬断其首,献于帝”的说法有距离。
此外,“帝以犬变人身后许婚”之说是后人添加的。
还有,是否有公主下嫁的史实呢?以下几个史料可帮助判断。
早在远古时代,大约公元前2205年前,即夏王朝建立前的“五帝”时代,中华大地主要有四大部落群体:一是西部和中原地区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二是东部的古夷集团,后称东夷族;三是南部的三苗蛮集团,也称苗蛮族;四是东南沿海的古越集团,后称百越族。
其中东夷集团是一个很大的部落群体,北至辽宁南部,西到河南东部,南至安徽中部、江苏北部,东至勃海、黄海。
东夷集团以鸟为图腾,以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以鸟为官职命名。
后来,炎黄部落入主中原后和东夷部落混合,逐渐形成了一个在中原地区影响力大的部落集团。
[6]高辛帝原是东夷部落的首领。
有学者认为,畲族的盘瓠图腾还有凤鸟崇拜的因素,正是这种犬鸟结合的图腾神话,折射出了畲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身影。
从畲族的神话和传说中,可以猜测到其是一个以狗为图腾和以鸟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联盟。
这种犬鸟合一的信仰,最终成为畲族的民族特征。
[7]可见,高辛帝的公主下嫁盘瓠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也认为:“和亲外交”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司空见惯的,继黄帝之后,又有高辛帝将公主下嫁南方民族的领袖盘瓠以修好中国南疆、尧以二女下嫁给舜以形成血缘纽带的“和亲外交”等。
[8]有人认为,盘瓠图腾是封建社会民族歧视的产物,是一种封建社会文人捏造的东西,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以“范史”形式逼迫畲族、瑶族和苗族人民接受的。
[9]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点偏激。
虽然不排除历代有人企图利用所曲解的盘瓠传说来达到对少数民族文化侵袭的目的,但作为一种民族的文化,是不那么容易被外人全盘强加的。
问题是畲族、瑶族和苗族人民是在神化盘瓠,而古代的一些封建文人是想丑化盘瓠,立场和角度不同,结论也不一样。
网友说得好:“古代由于人类来源知识的局限,各民族都差不多把动植物认作为人类祖始,这又不是畲族独有的。
”神话传说不等同于历史,但要想通过一些神话传说来寻找历史的踪迹,考证与还原就尤显重要。
当相关的传说与史实能交相辉映的时候,一种独特的美也必然会在人们心中冉冉升起,一些争论也可能随着水落石出戛然而止。
二、畲与苗、瑶同宗,与高山族有亲缘苗族、瑶族与畲族一样,都自称是盘瓠之后,都传唱《盘王歌》。
其姓氏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瑶族的姓有盘、沈、郑、黄、李、邓、周、冯、赵、胡、雷、蒲;黔东南苗族汉姓有李、杨、潘、王、雷。
[10]关于畲与苗、瑶同宗,学术界已有共识,这里不赘述。
关于高山族与畲族有亲缘关系,早就有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成果,只是过去我们宣传得不够,知道的人不多。
我国系统研究台湾高山族文化第一人———我国人类学先驱林惠祥教授,1929年、1935年先后两次冒险往台湾对高山族文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了《台湾畲族之原始文化》,揭示了台湾高山族与大陆畲族的渊源。
[11]卢美松先生也认为,苗、蛮、闽都是一音之转,他们之间应有历史的内在联系,即种族血缘上的关系。
《战国策·魏策》载,吴起曰:“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此处衡山人们多认为是今之安徽霍山,而文山据何光岳先生考证即闽山(古音文、闽同音),即指今之武夷山。
由此可知,战国以前三苗族的分布地域甚广,至少包括今日湘、鄂、33皖、赣、闽、浙诸地。
战国以后,南方诸种族称蛮也称夷。
因为此时东夷族人已从东部沿海地区南下,扩散到东南大陆各地区,有的还跨海进入沿海各岛屿。
《临海水土志》载,台湾的土著居民称山夷,证明闽台两地种族渊源上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就凝聚和积淀在他们世代相传的古代文化中。
古代典籍、历史传说和考古资料都证明,南方蛮(闽)人从远古时代起就以蛇作为他们的图腾崇拜物,而在台湾高山族中,就有不少部族是崇蛇的。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中释“闽”为“东南越,蛇种”。
他认为闽人是崇奉蛇神的种族,这是对的;但他认为闽人是越族,则是不对的。
因为,闽的历史比越要早。
闽是蛇图腾标志,音与蛮同,原是南方众多蛮族人共同信奉的神物。
古代中原人皆视南人为“蛇种”,对南人的命名(或称呼)也多带虫(即蛇)字,如闽、蛮、蜒、巴、蜀、蚩等,这是有历史文化根据的。
[12]苗族、瑶族和畲族都崇拜蛇,古畲民以蛇为把守水口的神明。
在广东、福建畲族的畲巫法事中有南蛇神,施术的师爷手执雕有活动蛇头的魔蛇棍,念“催得南蛇分八路,催蛇提鬼上苗堂”咒语。
[13]因为高山族与畲族都是南蛮或南夷之后,所以两者有亲缘关系。
三、盘、蓝、雷、钟姓的渊源可在远古的姓氏中查到[14]《盘瓠歌》曰:……高辛皇帝女为妻,九年又养三个子,去向皇帝讨名字,讨个名字留古今。
养下三仔生端正,皇帝殿前去讨名,大仔盘装姓盘字,第二篮装就姓蓝。
第三尾仔正一岁,皇帝殿前讨名字,皇帝未写雷公响,雷公那响就姓雷。
男丁三个一女宫(公主),女宫十八未做亲,招个女婿为驸马,女婿名字又姓钟。
[15]《盘瓠歌》所记载的畲族四姓的来源,非常浪漫,非常形象。
瑶族也有“赐姓说”,所不同的是,没有关于十二姓命名的灵感来自何处的叙述。
苗族没有“赐姓说”,其姓氏的命名往往与生产、生活等习俗有关。
盘姓源出有三:第一个渊源:源于盘古氏,出自上古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氏,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近有学者认为,“盘瓠”即“盘古”的谐音,而“盘”与“汤”二字同义互假,所以盘瓠族即是汤古氏崇日部族,盘瓠承袭了汤古氏族号,故为汤氏,又称盘瓠氏。
后来,盘瓠与商女(商,读音作tāng)先后生下了十子三女,汤喾赐外孙子、外孙女门为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错氏、盘氏、蝼氏、蚁垤氏、屠羊氏、女宫氏、公羊氏、顿丘氏,号称“汤厝十三姓”,史称此为盘氏之源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传说中帝汤喾之女婿盘瓠,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即《盘瓠歌》所记载的畲族四姓的来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君王盘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笔者认为,畲族的盘姓是高辛帝(即汤喾)所赐是可能的,但灵感来自“盘装”似乎想象的成分多了一点,因为盘姓古已有之。
蓝姓源出有三:第一个渊源:出自芈姓。
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
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第二个渊源: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
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第三个渊源:出自赐姓。
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
“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