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底和高(新)
五年级上4.2认识底和高
五年级上4.2认识底和高在我们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认识底和高”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那什么是底和高呢?别着急,让我们一起来慢慢了解。
想象一下,我们面前有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那哪一条边可以被看作底呢?其实,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都可以当作底。
但是,当我们确定了一条边作为底之后,从这条底边相对的顶点向这条底边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个三角形对应这条底边的高。
比如说,如果我们把三角形最下面的那条边当作底,那从上面的顶点垂直向下作的这条垂线的长度就是这个三角形对应这个底边的高。
再来看一看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那我们通常把哪组对边当作底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任意选择一组对边作为底。
当确定了底之后,从底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对边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对应这条底边的高。
梯形也有底和高。
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是平行的两条边,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条边作为底。
然后从这条底边相对的顶点向这条底边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个梯形对应这条底边的高。
那学习底和高有什么用呢?这可太有用啦!比如,我们要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就必须先清楚它们的底和高。
拿三角形来说,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 2。
如果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就可以很轻松地算出它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以高。
只要我们确定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就能算出它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呢,是(上底+下底)乘以高除以 2。
同样,我们要先明确梯形的上底、下底以及对应的高,才能准确计算出它的面积。
在实际生活中,底和高的概念也经常会用到。
比如,我们要建造一个三角形的屋顶,就得先知道屋顶的底和高,才能计算出需要多少材料。
再比如,要给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园围上篱笆,也需要知道花园的底和高,来确定篱笆的长度。
学习底和高,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观察周围的世界。
同学们,当我们学会了认识底和高,就像是拿到了一把打开数学世界大门的钥匙。
《认识底和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第96页的内容,主要包括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底和高的概念,能够正确地找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底,并能够计算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底和高的概念,能够正确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三角形模型和直尺。
学生们则需要准备好自己的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三角形模型,并引导他们找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
2.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我会向学生们解释底和高的概念,并通过模型展示如何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3.例题讲解:我会出示一些例题,引导学生们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底和高。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强调底和高的计算方法。
4.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三角形的底和高。
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的底和高底:三角形的最长边高:从底到对顶角的线段七、作业设计1.请画出一个三角形,标出它的底和高。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底和高的概念,自己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底和高。
2.计算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底和高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底和高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但在计算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如何正确使用直尺还有些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对于拓展延伸,我可以在下一节课中引入一些更复杂的三角形,让学生们尝试计算它们的底和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底和高的概念2.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3. 底和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底和高的概念,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
2. 教学难点:底和高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房屋的高度、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引导学生思考底和高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底和高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明确三角形的底和高。
底:三角形任意一边。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
(2)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a. 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
b.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得到高。
c. 标记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底和高的概念。
(2)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底和高的概念、作法及应用。
6.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底和高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时,可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3. 在练习环节,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底和高的概念2.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3. 底和高的应用七、教学资源1. 教材2. 实物模型或图片3. 练习题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底和高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底和高的应用能力。
《认识底和高》(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底和高》(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教案班级:课时:课型: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会了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是学习本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但真正理解高的含义和在图形中确定一点画出对边的垂线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种高以及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因此,教师尝试从人的身高引入帮助学生理解“高”的含义,同时将图形剪下,把“平面”变为“立体”,让学生尝试操作和独立作图,继而认识高,并且会画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
2.会用三角尺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高。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用三角尺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房子离小河有多远?应该怎样测量?师:同学们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测量呢?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简图:师:去小河,怎么走最近?有没有同学上台画一画呢?学生上台作答,教师指导。
师:点到直线的距离就是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距离称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这些距离中,什么线段是最短的呢?生: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和垂线段息息相关。
(板书:认识底和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四年级垂线段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高,同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
(1)理解限高的含义。
师:同学们知道“限高”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想知道“限高”的意思,首先我们要观察这个桥洞可以看成什么图形?生:梯形。
师:简化成梯形之后同学们合作探究,尝试着画一画,想一想“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合作交流,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出示动画,指明高的位置。
师:所以“限高”指的就是这个梯形的“高”。
认识底和高 (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认识底和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底和高的概念。
2. 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底和高的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底和高的概念,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2. 教学难点:理解底和高的意义,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知识,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有哪些特点?”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平面图形的两个重要概念——底和高。
”2. 讲解底和高的概念(1)底的概念:在平面图形中,与图形的一边平行的直线段称为该图形的底。
(2)高的概念:在平面图形中,从底到与底平行的另一边的垂线段称为该图形的高。
3. 举例说明通过举例说明不同图形的底和高,如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等,让学生观察并识别这些图形的底和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平面图形卡片,让学生合作找出图形的底和高,并讨论如何计算底和高的长度。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绘制几个不同图形,并标出每个图形的底和高。
然后,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讨论答案。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数学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关注的细节:底和高的概念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底和高的概念是基础且重要的。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4.2《认识底和高》(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讲授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的《认识底和高》这一章节。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讲解本节课的内容,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
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会布置一些有关底和高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还会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将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同时,我也会通过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底和高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认识底和高》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底和高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底和高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重要图形的特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因此,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底和高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本节课的难点。
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概念,但是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将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入底和高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底和高的含义。
我会使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底和高的存在。
通过讲解和示范,我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各种图形的底和高。
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会布置一些有关底和高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这些题目将涵盖本节课所学的各种图形,并融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感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发展直观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索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收获成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底是任意一边,高是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它们在计算三角形面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三角形小旗杆的底和高,计算其面积,展示底和高在实际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三角形底和高的识别以及计算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然而,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识别三角形底和高时仍然存在困难,特别是在复杂图形中。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动画演示、实际操作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底和高清晰、直观的认识。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引入一些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底和高》课件
下节课预告
• 下节课将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通过掌握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性 质的理解。
• · 下节课将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通过掌握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性 质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题目2:给出几个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哪个三角形的底 和高能组成最小的面积。
题目1:给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找出所有的底和高对 应的面积。
题目3:让学生根据给定的面积和两个边长,计算第三 个边长。
04
课程总结
回顾课程内容
01 总结底和高的定义
底是指平行四边形的相对边,高是指平行四边形 中与底垂直的线段。
题目3:计算已知底和高的三角形的面积 。
进阶练习
01Leabharlann 020304
总结词:提升理解
题目1:给出一个三角形,让 学生找出其他两个不同的底和
高对应的面积。
题目2:给出几个三角形,让 学生判断哪个三角形的底和高
能组成最大的面积。
题目3: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底 和高,计算三角形的周长。
挑战练习
总结词:挑战自我
底和高的作图
总结词:作图技巧
详细描述:在作图中,正确地确定底和高的位置是关键。通常,底是已知的,而 高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或图形的性质进行判断和选择。此外,利用辅助线和图形 变换也是确定底和高位置的有效方法。
03
课程练习
基础练习
总结词:巩固基础
题目2:让学生画出已知底和高的三角形 。
题目1:给出几个三角形,让学生标出底 和高。
02 回顾如何画高
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向相对边作垂线,这条 线段就是高。
03 总结高的性质
高是垂直于底的,并且高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 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个有趣的概念——底和高。
这是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的一课,具体内容在第四章“图形的变化”的第三节“梯形和三角形”。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底是梯形和三角形两个平行或相等的边中的任意一条,而高则是从底到对面顶点的垂直线段。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理解底和高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够计算它们的面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高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一些图形的模型,如梯形和三角形。
学生们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以便记录和绘制图形。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梯形和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讲解:我将详细的讲解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通过图形的模型和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3. 练习:我将给出一些梯形和三角形的例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它们的面积,然后我会进行讲解和解析。
4. 应用:我会让学生分组合作,互相给出梯形和三角形的图形,并计算彼此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画出梯形和三角形的图形,并标注出底和高的位置。
我还会写下底和高的计算公式,以及一些重要的提示和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梯形:上底5cm,下底10cm,高8cm。
三角形:底12cm,高6cm。
答案:梯形的面积为:(5+10)×8 ÷ 2 = 60cm²三角形的面积为:12×6 ÷ 2 = 36cm²图形1:上底6cm,下底10cm,高8cm。
图形2:底12cm,高4cm。
答案:图形1是梯形,面积为:(6+10)×8 ÷ 2 = 64cm²图形2是三角形,面积为:12×4 ÷ 2 = 24cm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面积。
《认识底和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认识底和高》年级:五年级上册科目: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正确识别图形的底和高。
2. 培养学生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教学重点:1. 底和高的概念及其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正确识别图形的底和高。
2. 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如图片、模型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尺子、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桌子、书本、房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底和高。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底和高,教师总结底和高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 教师通过图片、模型等素材,详细讲解底和高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理解底和高的概念。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底和高的概念。
2.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合作探究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底和高进行解决。
2.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3. 各小组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底和高的概念及运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教师布置一些与底和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底和高的概念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及评议实录
《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及评议实录《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及评议实录授课内容: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底和高学习目标:1、结合“限高”的情景体会高的意义,并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
2、会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底和高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一、自我反思:本节课实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会画垂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通过“限高”的情景引入,学生能够通过情境图直接指出限高指的是哪条线段的长度。
并能正确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这个问题我留给学生进行了5分钟的自学,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这些图形的高。
此时课堂上出现了沉默,我又激励他们进行描述,学生反馈自己说不出来,我顺水推舟让他们与同桌交流交流,共同运用智慧描述这些图形的高。
讨论结束后,再次指明学生上台展示,用手指一指,说一说。
一共上台三个同学,在说的过程中我不断的进行指正,其他同学也都在听。
(此环节我后来反思之后,觉得加入具体的小组学习要求会更好一些。
培养学生学会自学的过程还需要在具体的指导和强调中不断加强。
而此时在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前提下,即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应当转换思路,运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引导,从而达到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这样处理课堂也会更加有层次性,有重点。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更好的观察怎样画高。
虽然这是一节常态课,但是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区实验小学宋君老师提出的“常态课也要上出公开课一样的味道,公开课和常态课都要一样的自然、朴实、有效。
”未来教学改进:1、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要有针对性的培养)。
精心专注去做一件事情,扎扎实实的引领和引导孩子的学习成长。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4.2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的重要性。
在这篇教案的帮助下,我将更好地为我的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为大家讲授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的4.2节——认识底和高。
我们将通过学习梯形的底和高,进一步理解四边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1. 理解梯形底和高的概念,掌握梯形底和高的求法。
2. 能够运用梯形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梯形底和高的概念,掌握梯形底和高的求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梯形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尺子、三角板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个梯形形状的物体,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它的底和高呢?2. 知识讲解:(1)底和高的定义:在梯形中,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两底叫做下底和上底。
(2)底和的求法:梯形的底和高可以通过画高线来求解。
具体方法是:在梯形的一边(下底或上底)上,从一个顶点画一条高线到对边的垂线,这条高线与对边的交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3. 例题讲解:请看课本第76页的例题,我们一起解决这道题目。
4. 随堂练习:同学们,请你们尝试用我们刚刚学到的方法,解决课本第76页的练习题。
5. 课堂互动:在同学们完成练习题后,我会邀请几位同学上来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梯形——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两底叫做下底和上底。
底和的求法——通过画高线来求解。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课后练习题第1题。
2. 观察身边的梯形物体,尝试用量尺测量并记录它们底和高的长度。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底和高说课稿新 北师大版
教案:认识底和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的特性,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并提问:三角形有哪些特性?学生会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2. 探究新知(1)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出示三角形,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吗?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底和高。
然后给出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探究三角形高的确定方法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如何确定这个三角形的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确定三角形的高,首先要找到三角形的顶点和对边,然后通过作垂线找到垂足,最后连接顶点和垂足,就得到了三角形的高。
(3)巩固练习出示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底和高。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
3. 实践应用(1)测量练习让学生分组测量课桌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计算出面积。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三角形底和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三角形高的确定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高的确定方法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五、板书设计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1. 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认识底和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我今天要上的课程是《认识底和高》,这是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一课。
我会带领学生们通过学习,理解什么是底和高,以及它们在三角形和梯形中的应用。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并识别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并能够用底和高来描述和比较这些几何图形。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梯形的底和高。
我会使用教具和学具,如三角板和直尺,来帮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底和高的概念。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用图示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至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会提供详细的答案,以便学生们能够自行检查。
我会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看看学生们对底和高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
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我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这就是我今天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底和高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课程《认识底和高》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们特别关注。
底和高的概念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全新的,他们需要理解这两个概念在三角形和梯形中的具体含义。
如何使用教具和学具来直观地展示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在实际的图形中应用这些概念,也是学生们可能会感到困惑的地方。
对于底和高的概念,我会详细解释它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底是指三角形或梯形的最长边,而高则是从底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我会用图示和实物演示来帮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这个概念。
我会让他们观察和触摸教具,感受底和高的位置和长度,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我会给出一些例题来展示如何使用底和高来描述和比较三角形和梯形。
我会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例题开始,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我会鼓励他们动脑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上底 高
下底
高 底
底
高
高
底
底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北师的打“✔”画错的打 “×”
高
高
高
()
()
()
()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6.用排比段式结构展开话题,可以 纳百川 于文章 。
7. 用排比段式结构展开话题,可以让文章 呈现美 感。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上底
高
高
下底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找一找说一说: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1
2
1
4
下底 上底
3
3
4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尝试探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上底
高
下底
小组合作要求
1、尝试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画出对应的高 2、找出三角形的底,画出对应的高; 3、小组交流:找出的底是否相同,
1.指出下列各图形底所对应的高。
c
b
底 底
nm
a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1.指出下列各图形底所对应的高。
c
n
mb
d
a
底 底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1.指出下列各图形底所对应的高。
新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
3.18÷1.61
3.72÷4.25
120-144÷18+35 (脱式计算)
高 高
高
高 高
2.画出下面各图形给定底边上的高,并与同伴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 (课本练习题P52)
3.比较各三角形给定底边上的高,它们的长度相同 吗? (课本练习题P52)
每天一练
除法、混合运算专题练习(除不尽的保留两位 小数),列竖式计算
0.52÷5.07
8.61÷2.02
2.72÷6.71
• 比较图形面积比较的方法:
•
• (1)平移(重叠)
•
• (2)分割 (割补)
•
• (3)数方格 2021/10/10
1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2021/10/10
2
高
高
• 从三角形一个顶点作对边的 垂线段,这条垂线段叫做三 角形的高,与高垂直的边叫 做底。
•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任意一点向对 边作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 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 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任意 一条边都能做底)平行四边形可以从 边上任意一点向对边画垂线,画出的 这些线段都是高。
• 梯形中,两条平行边叫底,短 的边叫上底,长的边叫下底。 两条不平行的边叫腰。过一底 边所在直线向另一底边所在直 线做垂线,所得直线被两底所 夹部分叫高。
与同伴说一说什么是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指定底边上的高,再认一认。(画高要用虚线)
上底 高 下底
高高
底
高
底
底
讨论: 如果是直角三角形呢,指出底和高
强调:
1、梯形的上底与下底是平行的 2、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广坪镇中心小学李艳华
一、谈话导入、激起欲望
1、出示教材51页主题图。
当我们乘车外出游玩时,经常会通过桥洞、隧道,进入桥洞、隧道前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标志,你知道图中“限高4.5m”的含义吗?(限高的作用除了提示、警告交通安全外,还起到保护立交桥、桥洞免受损害等)
2、如果把桥洞看成一个梯形,你知道4.5m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吗?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出这条线段(练习纸上的第1题)。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画法,指出这个4.5m就是梯形的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限制高度”交通标志,导入新课,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高”和“底”的意义的引出打下扎实的体验基础。
)
3、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底和高。
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
(强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对应关系)
2、画一画
(1)画梯形的高
①师板演任意梯形的高的画法。
②学生完成练习纸上的第2题,画出梯形的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
④指出直角梯形的高。
③概括小结
梯形的高就是从上底任意一点到下底的垂线段的长度。
梯形有无数条高。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对比上、下底的关系和两腰之间的关系,为去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抓住重点,也为不同图形的高抓住了共同点。
)(2)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①学生自主探究,在组内交流完成练习纸上第3题。
教师巡视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并抽生展示。
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一组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
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可以分成两组。
(3)画三角形的高
①三角形一共有多少条高?怎么画?试一试。
学生自主探究,在组内交流完成练习纸上第4题。
并抽生展示。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三角形的底与高
②概括: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线段的长度。
三角形有三条高。
(设计意图:在大量的探索、总结、归纳和比较之后,用关键词提炼描述这条线段,“高”和“底”的定义水到渠成。
动手操作,更好地诠释了高的特征和含义,同时为后面即将小学的“平行四边形的比较”埋下伏笔,提供策略。
)
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52页练一练1、2、3、4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35页的内容。
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底和高》说课稿
广坪镇中心小学李艳华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51-52页的《认识底和高》,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会画垂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教科书结合学生熟悉的“限高”情境,引出梯形的高,继而认识梯形的底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会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认识高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不同图形中高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底和高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
重点:会辨认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难点:会辨认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通过"限高"这一个情境,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参与画一画、认一认、画一画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研讨;规律让学生发现;评价让学生参与。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分为五个环节:
1.谈话导入;
2.探究新知;
3.练习巩固;
4.总结;
5.布置作业。
一、谈话导入、激起欲望
1、出示教材51页主题图。
当我们乘车外出游玩时,经常会通过桥洞、隧道,进入桥洞、隧道前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标志,你知道图中“限高4.5m”的含义吗?
2、如果把桥洞看成一个梯形,你知道4.5m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吗?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出这条线段(练习纸上的第1题)。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画法,指出这个4.5m就是梯形的高。
3、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底和高。
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
(强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对应关系)
2、画一画
(1)画梯形的高
①师板演任意梯形的高的画法。
②学生完成练习纸上的第2题,画出梯形的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
④指出直角梯形的高。
③概括小结
梯形的高就是从上底任意一点到下底的垂线段的长度。
梯形有无数条高。
(2)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①学生自主探究,在组内交流完成练习纸上第3题。
教师巡视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并抽生展示。
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一组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
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可以分成两组。
(3)画三角形的高
①三角形一共有多少条高?怎么画?试一试。
学生自主探究,在组内交流完成练习纸上第4题。
并抽生展示。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三角形的底与高
②概括: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线段的长
度。
三角形有三条高。
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52页练一练1、2、3、4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35页的内容。
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
广坪镇中心小学李艳华《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二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一、做的好的方面
通过“限高”的情境,以及认一认、画一画等活动,把抽象的“高”的概念形象化,让抽象的知识在孩子脑中表象化,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对这种表象进行提炼、表述,达到了活动与思考相结合的效果。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难点是在画一个图形高的过程中对高的概念的运用。
因此,本节课在高的概念的形成后,在画高的过程中,十分强调三角板怎样摆放等细小动作的指导,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不足在于练习的设计比较单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够丰富。
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同形式的练习,重视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与反馈,那么课堂的效益就会更高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吸取此次上课的经验,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争取让自己的课上的精彩,学生更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