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断章》全文。

合集下载

《断章》赏析

《断章》赏析

《断章》赏析一、作者简介:二、关于《断章》:《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赏析: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

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

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该诗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著名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

卞之琳断章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 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 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
著名学者、翻译家李健吾以为整首诗在 “装饰”二字上做文章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 绝代佳人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 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 一刹那的意境。”
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的话,桥头的“你” 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 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 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 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在美好的图景下, 人们往往有着某种冲动,冲动过后又是永远 的无可奈何。这种惋惜、遗憾是淡淡的,这 样的理解呢也是非常符合“哀而不伤”的古 典审美标准的。
断 章
卞 之 琳
现代诗人、翻译家。

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

于江苏海门汤家镇。建国

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
简 介
和《鱼目集》,另有与何 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 园集》。解放后出版诗集
《慰劳信集》、《十年诗
草》和《雕虫纪历》。

《断章》写于1935年

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

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
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 的梦呢?
作为一首情诗解读
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相对”的 观念。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面对着眼前的美景 一副心醉神迷之态 对身外之事却浑然不知 然而……


登高临楼
景 的
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
人 在
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

景”的你
上 看

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

断章···卞之琳

断章···卞之琳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哲理诗?

这首联,真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你站在

桥上看风景,另有一人却在高 处观赏,连你也一起看进去,

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而更

巧妙的是它阐明了世间的关系
有主有客,但主客之势变易不
居,是相对而非绝对”。
主题探究
1、林语堂:“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你笑笑人家,有时给人 家笑笑。”显示人生的无奈的悲哀。 2、世界上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其实都有内在的联系,都在 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事物如此,人与人之间更是这样。 3、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同一个事物或人,既可以是主体 又可以是客体。事物有相对性。 4、一个“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的爱情故事。 5、一个“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爱情故事。 6、你热爱大自然,大自然也会“热爱”你,给予你回报。
解题:
《断章》写于1935 年10月,原为诗人一 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 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 名之为《断章》。这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 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 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无题
• 隔江泥衔到你梁上, • 隔院泉挑到你怀里, • 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 • 你想要研究交通史。 • 昨夜付出一片轻喟, • 今朝收你两朵微笑, • 付一支镜花, • 收一轮水月, • 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课后作业
• 赏析舒婷的《致橡树》
谢谢!
• 要求: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这是一首言情诗?
《断章》写于1935年,此时的卞之琳正处 在失恋的痛苦中。
1933年,卞之琳和苏州的张充和彼此爱恋, 但最终两人没能走到→起。这次短暂恋爱的幸 福和痛苦留在了卞之琳的内心深处,他由对飘 逝爱情的怀恋,对爱情稍纵即逝的感悟,进而 揭示世间万物的哲理。此后作者又写下了《鱼 化石》《距离的组织》等含有浓厚哲理意味的 言情诗。

名家经典赏析:《卞之琳:断章》

名家经典赏析:《卞之琳:断章》

名家经典赏析:《卞之琳:断章》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0月(1935年)
【点评】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笔名季陵。

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徐的赏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还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中国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2000年12月2日去世。

主要作品:《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断章》: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像,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
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像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是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让人遐思无限。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的“相对”,还是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的理解

《断章》的理解

《断章》的理解《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断章》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

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会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断章》原文:断章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1),现代诗人,江苏海门人。

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

1930年开始创作并发表新诗。

上世纪30年代曾任《水星》、《新诗》等刊编委。

先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50年代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诗刊》、《文学评论》编委。

著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等。

《断章》的理解:这首两节四行的小诗,原是一首长诗删节后留下的断句,所以题目就叫“断章”。

写于1935年10月,收入《鱼目集》。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批评家刘西渭曾与诗人多次反复讨论,此后又有许多文章对其进行分析评鉴。

“一首美丽隽永的象征小诗”,“永久在读者心头重生”,读者“凭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在这个小小的艺术世界中做一番遨游,构建自己‘灵魂的海市蜃楼’”(刘西渭《答〈鱼目集〉作者》)。

针对《断章》的理解多有歧义,诗人指出:“我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

”表达形而上层面的“相对”哲学观念,是这首诗的创作主旨。

在诗的领地内,形而上层面的哲学观念,离不开形而下画面中的人物风景意象。

全诗两节,主要意象“你、桥、风景、人、楼、明月、窗子、梦”互相关联转换,手法一如南宋杨万里《登多稼亭》诗句“偶见行人回头望,亦看老子立亭间”,清厉鹗《归舟江行望燕子矶》诗句“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

这种手法与现代派艺术的意象叠加和电影的蒙太奇相近。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时,“你”是审美的主体,映入眼帘的“风景”是审美的客体;在同一时空中,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的“人”,已变成审美的主体,“你”这个原本在看风景的“人”,又变成了被“他人”看的“风景”,原来的主体此时又成了客体。

断章(卞之琳创作现代诗歌)

断章(卞之琳创作现代诗歌)

作品鉴赏
《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 思辨意识。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 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人们常说“好诗可耐百回读”,而这首短短的四句《断章》已足够品读一生。之所以这首诗会在产生经久不 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富于象征性的美的画面。 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作品原文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创作背景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 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 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 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 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刘茉琳:所谓“一花一世界”,短短两句四行诗,却独步整个现代 新诗界。整首诗将一个相对性的世界融入在一幅精美的平方风景画中,有桥有月、有人有梦,和谐自然。读者在 不同的境遇与迥异的心境下阅读这首诗会产生不同的体会与回响,这就是诗歌阐释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极大魅 力。(《中国现代文学原典导读》)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 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 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草》《鱼目集》 《十年诗草》等 。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 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 人。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于一九三五年写就的精短小诗《断章》,就所有诗歌读者来说无人不晓。

全诗两节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就这么一首篇幅精短、语言明白晓畅的小诗,在问世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吸引了无数读者,很多人纷纷撰文对诗作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这充分说明了小诗《断章》貌似简单实不简单,它有着含蓄而丰富的意蕴。

赵毅衡说:“诗的分行、分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学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

”所以解读诗歌时,诗歌文本中的所有符号与关系都要抓住,若有遗漏,解读就会受影响。

解读《断章》时,首先要抓住的是标题,该标题与李义山的那些《无题》诗的标题不同,“无题”为题虽也能给解读一些思路上的启示,但终究太过朦胧,而“断章”却是解读《断章》的金钥匙。

“断章”即“片断”即“镜头”,事实上《断章》一诗从文本结构看就是两个或三个“片断”“镜头”的一种简单而巧妙的组合。

作者所要传输给读者的所有主旨、意蕴等信息全部融合在这组合的“镜头”中。

读者要提炼、解读出这些信息,首先就要抓住标题“断章”这把钥匙。

那么,作者组合了几个什么样的“镜头”?这些组合的“镜头”蕴含了哪些主旨、意蕴方面的信息?我们来具体解读。

解读一:通过不同“镜头”,展现人生中的“巧合”此种解法将《断章》整首诗理解为两个“镜头”的组合,上下节诗各为一个“镜头”。

上节诗“镜头”:(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有一天,你兴之所至跑到一座桥上欣赏前面的美丽风景。

而此时,另外一个人欣赏风景的兴致也来了,他(她)就因地制宜,推开窗户或跑到阳台欣赏起前面的风景来。

这两个人所做的事本不相干,你欣赏你的,我看我的,井水不犯河水。

但巧合的是,看风景的他(她)所看的风景就是“你”所在的这座桥及其周围的景观,而他(她)又发现“你” 才是他(她)所看风景中的亮点———他发现“你”身材高挑,长发飘飘,穿一袭白色或红色连衣裙,或是别的什么样的耀眼的装扮,看上去是那么的楚楚动人;或者她发现“你”身材魁梧高大或挺拔修长,看上去风度翩翩、气质非凡。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赏析《断章》作于1935年,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断章》卞之琳

《断章》卞之琳
断 章
卞 之 琳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
作 者
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 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 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
简 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 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
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 多个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 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 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 性和不确定性。
小试牛刀
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 诗进行“二度创造” ,让我们 一起见证文字的魅力! 1、仿写 2、化述为描,扩展诗歌。
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
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名家鉴赏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 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 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 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 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 饰。
名家鉴赏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 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 “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 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 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 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 “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 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 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 臧克家也有同感)
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
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
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
“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 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

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点

《断章》的主要内容

《断章》的主要内容

《断章》的主要内容《以〈断章〉观生活之妙》你知道卞之琳的《断章》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诗,却像是一把神奇的小钥匙,能打开一扇特别的门,让我们看到生活里那些被忽略的小确幸和微妙关系呢。

咱们就说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吧。

你看啊,当你站在桥上的时候,你的眼里全是那远处的山啊,水啊,花啊,草啊,那些美丽的景色就像是磁石一样吸引着你。

你可能满心都在想,这景色真美啊,这山水像是一幅画儿一样。

可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时候,你自己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呢?就好比你是一颗星星,不自觉地就镶嵌进了别人眼中的那片天空。

这就像在公园里,有个人正聚精会神地看那盛开的牡丹花,他觉得牡丹花美极了,可旁边路过的人却可能被他专注看花的样子给吸引住了。

这不是很有趣吗?你在欣赏外界的美好,却不知道自己也在别人的视野里成了美好的一部分。

这就像一场没有剧本的小戏,每个人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再说说“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你以为自己是那个静静地看风景的人,可没想到还有双眼睛在偷偷地看着你呢。

这多像生活中的我们啊,有时候我们总是关注着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事情,觉得自己是在默默地努力,默默地前行。

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个人在某个角落,像个小侦探一样,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

也许是你努力工作时专注的神态,也许是你在困境中依然乐观的笑容,都被别人看在眼里。

这就像蜜蜂采蜜的时候,它只想着那香甜的花蜜,却不知道它忙碌的身影也是花园里一道充满生机的画面,被周围的小动物们看着呢。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一句啊,更是妙得很。

明月那么美,清冷的光辉洒在你的窗子上,就像给窗子披了一层银色的纱。

你在享受着这月光带来的宁静和美好,可你不知道,你也在某个瞬间,闯进了别人的梦里面。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去旅行,住在一个小旅店里。

晚上的时候,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我觉得那画面特别美,就像一幅水墨画。

卞之琳:《断章》

卞之琳:《断章》

卞之琳:《断章》卞之琳:《断章》(2012-11-27 18:21:25)转载▼标签:录象人物分类:【读阅手记】·是在首句时空《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所谓断章,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诗人已经写好的一首成诗,从中摘取的比较精彩的一小部分,命名为断章,独立成一首和原诗分离的新的诗作。

还有一种是诗人对自己已经完成的某首诗感到不满意,欲作放弃,但又对其中某个章节感觉很好,很难割舍,于是把这个章节保留下来,其余作废,这个保留下来的部分,即是断章。

最后一种实际就是残诗,诗人根本就没完成的偶然记录下来的灵感句子,于是干脆就把残句稍作修整润饰,成为一首短小的诗歌,即是断章。

断章诗的特点,一是诗句必然短小精悍;二是意韵大多比较深沉。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的诗集中,就收录有他不少断章诗。

他的这些断章诗,以上三种情况的都有。

卞之琳的这首断章,是我最喜爱的诗歌之一。

真正经典的诗歌,其生命必然是始终全新的。

它必然处于一种永恒的“生长”状态,就象一个正在生长但却永远也长不大的神秘的千面美人;任何时候看到她,都有新的发现,都能给予人新的惊喜。

同时,每当你看到她,你心灵中的那些或者美好或者深沉的情愫总是会忍不住为之颤动。

你在对她产生一种奇异的亲近感,一种不得不对之进行阅读的愿望感。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最神秘的魅力。

卞之琳的这首《断章》,就属于这样的一首极耐品味的经典之作。

仅从诗的具象上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两种视觉来体味这首诗。

第一种视觉是平面的,二维的视觉。

这个视觉带给我们的图画感很强,会使这首诗象一幅画一样出现于我们的眼前。

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旁观者的身份,去发现这个世间。

如果悟性灵性更高一些的读者,甚至能获得一种上帝班的视觉,并能以这种视觉去俯察这个纷纷扰扰的世间。

第二种视觉是立体的,三维的视觉。

这个视觉很灵动,很鲜活,会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般的角色感,现场感。

卞之琳的短诗断章

卞之琳的短诗断章

我的短诗断章
青山无尽,碧水悠悠,云影婆娑,风吹薄凋.鸟儿叮咛,花开笑傲,春风融化,万物复苏.
夜幕降临,星光闪烁,月华如水,皎洁如雪.思念如海,波涛汹涌,凝望远方,等待归途.
人生若梦,如烟如雾,岁月匆匆,不舍离别.悲欢离合,皆为人生,相思无疆,情深不灭.
春日在眼,花香飘过,夏日炎炎,阳光灼热.秋叶如火,漫天飘舞,冬雪纷飞,落地成银.
诗意涌现,文字舞动,墨香飘逸,笔端飞翔.浩然之气,荡涤尘俗,感韵万千,妙境无量.
一花一叶,皆诗一篇,一念一情,诗韵永远.笔尖荡起,轻松心绪,诗词绵绵,心弦牵动.
鸣谢卞之琳激发灵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于一九三五年写就的精短小诗《断章》,就所有诗歌读者来说无人不晓。

全诗两节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就这么一首篇幅精短、语言明白晓畅的小诗,在问世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吸引了无数读者,很多人纷纷撰文对诗作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这充分说明了小诗《断章》貌似简单实不简单,它有着含蓄而丰富的意蕴。

赵毅衡说:“诗的分行、分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学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

”所以解读诗歌时,诗歌文本中的所有符号与关系都要抓住,若有遗漏,解读就会受影响。

解读《断章》时,首先要抓住的是标题,该标题与李义山的那些《无题》诗的标题不同,“无题”为题虽也能给解读一些思路上的启示,但终究太过朦胧,而“断章”却是解读《断章》的金钥匙。

“断章”即“片断”即“镜头”,事实上《断章》一诗从文本结构看就是两个或三个“片断”“镜头”的一种简单而巧妙的组合。

作者所要传输给读者的所有主旨、意蕴等信息全部融合在这组合的“镜头”中。

读者要提炼、解读出这些信息,首先就要抓住标题“断章”这把钥匙。

那么,作者组合了几个什么样的“镜头”?这些组合的“镜头”蕴含了哪些主旨、意蕴方面的信息?我们来具体解读。

解读一:通过不同“镜头”,展现人生中的“巧合”此种解法将《断章》整首诗理解为两个“镜头”的组合,上下节诗各为一个“镜头”。

上节诗“镜头”:(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有一天,你兴之所至跑到一座桥上欣赏前面的美丽风景。

而此时,另外一个人欣赏风景的兴致也来了,他(她)就因地制宜,推开窗户或跑到阳台欣赏起前面的风景来。

这两个人所做的事本不相干,你欣赏你的,我看我的,井水不犯河水。

但巧合的是,看风景的他(她)所看的风景就是“你”所在的这座桥及其周围的景观,而他(她)又发现“你” 才是他(她)所看风景中的亮点———他发现“你”身材高挑,长发飘飘,穿一袭白色或红色连衣裙,或是别的什么样的耀眼的装扮,看上去是那么的楚楚动人;或者她发现“你”身材魁梧高大或挺拔修长,看上去风度翩翩、气质非凡。

如此,他(她)自然会将“你”当作绝佳“风景”加以欣赏。

可以肯定,“你”不可能是武大郎那种身材的人,如果是,她(他)还怎么可能将其作为风景中之“亮点”而加以欣赏呢?值得注意的是,从诗歌文本、从上节诗的“镜头”看,“(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只能说是一种巧合,绝不能说是有意为之。

但在有些解读者看来,这是“有意为之”,而不是“巧合”,比如有解读者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其实不是看风景,而是在看楼上的人,而楼上的人也只是佯装看风景,实际她在看‘你’。

你们两人都以风景作为观察对方的中介,并通过风景表达爱慕之情。

”[3]按上述说法,《断章》是一首爱情诗,“看风景人”是女的,“你”是男的,“你”为了看她(“看风景人”)特意跑到桥上去,她(“看风景人”)为了看“你”就“佯装看风景”,如此“通过风景表达爱慕之情”。

不禁要问:《断章》上节诗的诗歌文本与“镜头”中有哪一个符号说明了甚或是暗示了“你”是男的,“看风景人”是女的?又从哪个地方看得出来他们在“表达爱慕之情”?事实上,“你”与“看风景人”都只是偶尔看看风景而已。

不同的是“你”跑到桥上看,“看风景人”就在房间往外看。

对“你”对“看风景人”来说都只是一时一地的行为,谁有闲工夫天天跑到桥上去看风景呢?“看风景人”所在的楼上的房间也许就是他(她)的办公室,那么也许会在每天工作累了后往外看看风景以放松自己。

但“你”不去桥上看风景了,他(她)所看风景中便没有了“你”这个亮点,他(她)发现后也许会有点遗憾,也许并不在意,因为他(她)毕竟不是为了看“你”才往外看的。

再从“看风景人”这一短语本身来看,“看风景人”即“看风景的人”,应该是“此时此地看风景的人”,一般来说“看风景”只能是一时一地偶尔为之的行为,不会是职业性的长期性的行为。

“看风景的人”与“杀猪的人”这两个短语虽然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短语作修饰语的偏正结构,句法上修饰语都是指向其后的中心语,但是“语义指向”不同,“杀猪”指向其中心语“人”的“职业”,“看风景”指向其中心语“人”的此时此地的行为。

事实上世上有专司“杀猪”的人,即“屠夫”,而没有专司“看风景”的人,世上还未出现“看风景”的职业。

的确,有些人被称作“旅行家”,那么这些人“职业”就是“看风景”吗?查《现代汉语词典》,“职业”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4],可见职业是一种谋生手段。

那么“旅行家”们以“看风景”为谋生手段吗?“看风水”的职业倒是有,但“看风景”与“看风水”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所以应该说,楼上的“看风景人”只是工作累了想放松放松或兴之所至而偶尔推开窗户或走到阳台看看风景而已。

“巧合”的是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进入了“看风景人”的视野,由于“帅呆了”再成为了其所看风景的中心。

“镜头”所展示的根本就是社会生活中时有所见所闻的“巧合”而已。

再看下节诗镜头:(当)明月装饰了(即照着了)你的窗子(的时候),你装饰了(即钻进了)别人的梦。

现实生活中当然有这种可能的情形:晚上当你睡在床上或坐在窗前时,发现月光照在你所在房间的窗子上,而此时另外一个人在某个地方正做着梦,梦见的人恰好就是你。

有谁能否认此种情形属于“巧合”?谁有本事在这种事情上“有意为之”?看到月光照在房间的窗子上就赶紧钻进别人的梦里?或者马上打电话命令某个人立即梦见你?谁自认为有此等能耐就不妨试试看。

事实上,“月光照在窗子上”与“你被别人梦见”毫无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当月光照在你房间窗子上的时候,你正被别人梦见”完完全全是一种巧合,不能做其他的任何解释。

解读二:通过不同“镜头”,抒写人生中的“不可知”人生中有太多的“不可知”。

此“不可知”即“不能知道”“不能知晓”之意。

我现在在心里想什么你能知道吗?我走在你后面的时候我在看什么你能知晓吗?就一定看你的后脑勺?看你的屁股?未必!也许你会说“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会知道!”就是如此。

卞之琳在《断章》中通过上述(上文“解读一”中所述)两个“镜头”高度概括地抒写了人生中的“不可知”。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楼上那个“看风景人”在把“你”当作风景看,这个情况“你”怎么可能知道?也许有人会说:当桥就在楼下旁边、“你”面对着楼、楼上“看风景人”又就在二楼或三楼时,就能知道。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你”站在桥上还能“看风景” 吗?楼就竖在“你” 的鼻子前,“你”还能“看风景”?再者,“你”已经面对面发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了,“你”在桥上还“站”得下去?“看风景人”发现“你”已发现他(她)在看“你”,“看风景人”还能厚着脸皮看下去?如果“你”也不跑,“看风景人”也厚着脸皮继续看,如此大眼瞪小眼地看,这还叫“看风景”?事实上,欣赏风景只能远距离进行。

苏轼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远距离看,山之美处尽收眼底;而近距离看或就在山中看,你就只能看到几棵树或一块石头,其“庐山真面目”,其美色你就看不到了。

所以当你身处黄山之中时,你欣赏的绝不会是眼皮底下的一草一石,而是远处的景观,如“飞来石”“仙人晒靴”等等。

同理,当月光照在你房间窗子上的时候,你正在别人梦里,别人正在梦见你,这个情况当时你怎么可能知道?所以说《断章》正是通过不同镜头抒写了人生中的“不可知”。

解读三:通过不同“镜头”,刻画人生中的“无可奈何”人生中的“无可奈何”可以说是每个人的体验(如蜉蝣者例外)。

“无可奈何”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你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的一个更贫穷的农民家里,比如你的母亲很丑,比如人出生之后最终必然走向死亡,比如太阳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等等。

对这一切你只能别无选择地接受,你如果试图反抗,最终只能徒叹奈何。

南唐后主李煜从皇帝沦为阶下囚,对人世间的“无可奈何”有着尤为真切的感受,其词作中就有不少处的体现,如“夜长人奈何” (《长相思》)、“无奈夜长人不寐”(《捣练子令》)等等。

对一个失眠之人来说,漫漫长夜是何等难熬。

但是对这“漫漫长夜”却是绝对的“无可奈何”,你没有任何办法能让“长夜”加快行进的步伐,你只能瞪着双眼数着它那不紧不慢的方步。

宋代词人晏殊也深刻认识到了人世间的“无可奈何”,所以发出了他那千古浩叹“无可奈何花落去” (《浣溪沙》)。

不是吗?不管是自然之桃花、桂花、玫瑰花,还是人生之十六七岁之花季之花,还是诸如皇帝、宰相、总督等等高高在上的各级权力之花,最终结局都一样,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当代诗人卞之琳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后也充分认识到了人生中的种种“无可奈何”。

与晏殊不同的是,他不是直接发出“无可奈何”的浩叹,而是不动声色地通过小诗《断章》中的三个镜头,概括地将人生中的“无可奈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镜头一: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把“你”当作风景看。

对于此种情形即便“你”发现了,“你”也无可奈何。

“你” 能怎么样?告他(她)侵犯了“你” 的权利?损害了“你” 的权益?破坏了“你”的兴致?向他(她)索赔精神损失费?向他(她)索取“观看费”?别忘了,“你”有权利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也有权利站在楼上看风景。

至于是否把“你”当作风景看,就看“你”是否够格,而且这还是他(她)的自由。

“你”如果不愿意被他(她)当作风景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逃离他(她)的视野,图快的话就从桥上跳下去。

镜头二:明亮的月光照在“你”房间的窗子上。

月光是否照在“你”房间的窗子上,与“你”的意志不相干。

不管“你”是否喜欢、愿意,只要没有云层,“你”的房间的窗子又面朝月光,它就会照上去。

这是月光的权力与自由,它不会顾及“你”当时在干什么,是否愿意被“曝光”。

对月光的这种“霸道”,“你”绝对“无可奈何”。

如果“你”硬要奈何月光,只有一个办法,把房子拆掉或者干脆炸掉。

因为即使“你”把厚厚的窗帘拉上,月光还是照在“你”房间的窗子上,只不过没有透过窗子照进房间而已。

镜头三:你装饰了(即钻进了)别人的梦。

梦是怎么回事每个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还天天晚上做。

或者你梦见别人,或者别人梦见你。

不管哪种情况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都是没有办法操纵掌握的。

虽然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果真如此吗?事实好像往往是思的未必梦见,不思的未必不梦见。

而一旦你“进入了别人的梦乡” “被别人梦见”,对你、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可奈何的,即使是被你最痛恨的人梦见了,或梦见了你最痛恨的人,都无可奈何。

即使你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记住了他在书中所讲的“梦的内容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6],对他所提出的此种“梦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