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 由于多要素分布式算法仅用于
识别适宜建设区域,该文将其扩 展用于多等级的适宜性评价。具 体不赘述。
参考文献
• [1]江浏光艳.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 [2]孟霖,郭杰,孙驰,欧名豪.基于供求关系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扬州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8,40(01):11-21.
三、结果分析
• 运用GIS工具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平塘县评价单元图斑进行空间叠
加分析,最终将平塘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为适宜建设用地和不 适宜建设用地两大类,高等适宜建设用地、中等适宜建设用地、低等适 宜建设用地和不适宜建设用地共4个等级。
• 2江浏光艳以成都的两个区(市)县,
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中的七类建设用地,采用“目标 一判断一结果”型指标体系,使 用“建设用地适宜级一建设用地 适宜类一建设用地限制型”衡量 建设用地适宜性。研究体系将影 响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各个因素划 分为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 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建设用 地适宜性评价。
进行等级属性赋值后可直接用于评价,线状数据则需通过缓冲区分析, 数据转换、属性赋值后方可用于评价。
• 利用GIS空间数据叠置分析方法, 确定评价基本单元。
4评价方法及流程
极限条件法:将指标性质为刚性且属性分级为不适宜等级的图层数据进行 合并操作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值 加权求和法:计算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分值 加权求和法公式:
用规划数据、石漠化数据、水土流失强度数据和交通条件空间布局数据 等。
• (3)数据来源:影像数据、DEM数据、平塘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2006—2020年) 资料、县职能部门相关调查和规划成果资料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引言
(1)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为了确定可供有效建设利用的土地类型,为建设用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保护土地资源,避
免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奠定基础的一种重要评价方法。

(2)GIS是空间信息系统的简称,其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精细的地
理空间信息分析和整合上述信息以及对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可视化分析,是
对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GIS的技术基础
(1)GIS技术是一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GIS中,可以利用其强
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将地理空间信息进行空间分析,从而进行建设用地适
宜性评价。

(2)GIS技术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地理数据库,GIS软件和地
图显示。

在地理数据库中,需要保存有关建设用地的地理、地质、物理、
生态、社会等类别信息;GIS软件主要用于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空
间分析;而地图显示则可以将空间分析的结果可视化,以便用户可以更加
直观的分析和判断结果。

(1)GIS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以为用户提供定量和定性的地理
空间分析,保证综合性结果的靠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在计算不同评价因子的指数
指 数
值的基础上,进行加权计算,从

而获得土地适宜性等级


.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 评价指标的选择
.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i. 评价单元划分与评价指标定量化
将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评价单元;评价指标量化值在1-4之间
.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ii. 指标权重的计算
专家评分法
.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S1
S1
S1
S1
U2
S2
S1
S3
S2
S1
.
最小因子法
iii. 对评价单元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比较,选择最小等级作为评价结果
评价单元 有效土层 表层质地 厚度(cm)
U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1
S1
U2
S2
S1
评价因子
盐渍化程 度 S1 S3
土壤污染 程度 S1
S2
有机质 (%)
S1
S1
U1:S1
U2:S3s
.
评价方法
.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有四个等 级:适宜纲(order)、适宜类(class)、适宜 亚类(subclass)、适宜单元(unit)
.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①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利用方式评价为适
宜(S)和不适宜(N) 适宜纲是指持久利用预期产生的效益大
于投入,而对土地不会产生破坏;不适宜 纲是指土地对所考虑的用途不能持续利用
1933最早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P = A × B × C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单元四个层次。

1.土地适宜纲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

经济原因居多,土地的适宜或不适宜即以这些原则划分。

2.土地适宜级反映适宜性的程度,可按照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一般分三级:S1、S2、S3。

•S1级是高度适宜。

•S2级是中等适宜。

•S3级是临界(勉强)适宜。

•适宜性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投入和收益的相互关系。

•在不适宜纲内通常分为两级:当前不适宜类(N1)和永久不适宜类(N2)。

•当前不适宜类(N1):当前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

•永久不适宜类 (N2):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3.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级用小写字母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的方法来表示,如S2m。

S1级无适宜亚级。

4.土地适宜单元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级的续分,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都有差别。

适宜单元的划分对于农场一级的土地规划很有意义。

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级之后,如S2e-1、S2e-2。

二.评价规则• 1.评价的深度• 2.参评因素• 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种类• 4.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5.土地利用与土地属性的比较•⑴要求的匹配。

•⑵环境影响•⑶社会经济分析•⑷实地验证三.具体评价步骤为:1.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确定:划分方法:一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二是以土地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三是土壤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以上几种方法均有其可取之处和不同程度的缺陷,为此,可以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影响土地质量的参评因子分级图层进行叠加,选取最小图斑作为基本的评价单元。

2.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的划分: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综合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因地制宜将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和等级。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等因素的系统分析和评估,来确定土地在特定用途下的适宜程度。

它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自然条件评价和人为干扰评价。

自然条件评价是对土地的生态环境、气候状况、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评估。

人为干扰评价则主要从土地利用历史、土地管理措施等角度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估。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土地的适宜性,从而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自然条件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土地质量、土壤水分条件、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评估。

土地类型是指土地的基本分类,不同类型的土地适宜用于不同的用途。

土地质量是指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对于农业和园林绿化等领域的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水分条件是指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排水能力,对于种植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地形评价是指地势高低和地形起伏的特征,对于建设和农业的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评价则是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土地所处气候条件的特点,从而确定土地适宜的用途。

其次,人为干扰评价对土地适宜性的评估也非常重要。

人为干扰评价主要考虑土地的利用历史和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土地利用历史可以反映出土地利用的变迁和土地的质量变化情况,从而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估。

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耕种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方面。

这些因素都对土地的适宜性产生影响,评估这些因素可以帮助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的评价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土地的适宜性,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土地适宜性评价还可以帮助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二、市域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1、评价方法采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组合的方法,在1:1万的数据精度下判定市域土地利用的建设适宜性与保护适宜性,以及具体的适宜建设或保护的用地类别。

2、因子选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因子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四方面因素:建设经济性、建设安全性、生态敏感性和生态保护。

因子可分为弹性因子与刚性因子,弹性因子的分值范围具有一定的调整可变性余地,故应根据保护或发展的价值取向分配一定的权重,刚性因子主要指风景区、饮用水水源等需要绝对保护的因子,其保护范围基本没有调整改变的余地,不分配权重。

主要因子以及权重分配如下:表4-5 因子选择及权重分配注:权重值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

3、因子分类评估因子评估原则为:因子打分的分值在1~5之间,分值高低反映适宜开发或适宜保护的程度,适宜保护的得低分,适宜建设开发的得高分(1)城镇与区位因子主要以依托城市(城镇)的便利程度来划分,以距城市(城镇)的空间距离为衡量标准,划分为三类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如下:表4-6 建设经济性因子(2)交通因子主要以依托交通要素的便利程度来划分,综合考虑高速公路出入口、火车站场(包括客站和货站)等因素,以距离交通要素的看见距离为衡量标志,划分为三类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如下:表4-7 建设经济性因子(3)建设规划因子主要指市域范围内已通过规划评审的各法定规划的范围,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分值为5分,无规划的为1分,划分为二类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如下:表4-8 建设规划因子(4)地形因子及地质因子主要针对城市地形地貌以及工程地质条件,按照建设的安全性和工程造价进行分类,如下所示:表4-9 地形因子表4-10 地质因子(5)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主要考虑河流湖泊水面林地、园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生态因素确定,生态敏感性越高,开发可能性就越低,分值也越低。

具体分类及评分见下表:表4-11 生态因子(6)农地保护因子分为非农用地保护区域、一般农用地保护区域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见下表:表4-12 农地保护因子4、评价结论(1)因子叠加分析通过弹性因子加权总分计算,将市域土地根据其适宜性划分为3类区域,如下表所示:表4-13 弹性因子叠加后分级划分综合考虑刚性因子可得出市域用地适宜性评价分值结果,详见市域用地适宜性评价分值图。

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1、评价原理 其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 以土 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对城镇、工业等建设用地的 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分类定级。 2、评价方法 根据对相关案例及资料的研究分析,对于土地的建设适宜性评价,通常采用 的方法主要有多因子叠加分析和主成份综合分析两种方法。本方案主要应用 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 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的方式, 对评价区域范围内土地的建设适宜性进行评定。 在评价之前, 首先需要构建评价单元。每个评价单元总面积要能够满足各类 建设项目对用地规模的基本要求。如果评价单元太小,则数据量较大,同时对各 因子数据精度的要求更高;如果评价单元太大,则评价准确度较低,难以保证评 价结果的准确度。 因项目区数据最小上图面积是 400m2,因此将评价单位设为 20 米*20 米的单 位格子。 3、评价体系 (1)指标体系 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选择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基础类、经济 社会类、生态影响类。
-8-
(2)评价结论 根据评价计算结果, 将项目区土地根据其适宜性划分为 4 类区域: 一等适宜、 二等适宜、三等适宜、不适宜 ,最后得到项目区域用地适宜性评价用地类型结 果,并进行分析。 5、评价步骤 (1) 基础数据处理 1) 评价因子提取 根据表 4-1 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中的因子, 收集资料, 找到数据的相 关性;并根据评价因子分类评估标准提取 11 个因子有效图层。
7) 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主要考虑河流湖泊水面林地、园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生态因 素确定,生态敏感性越高,开发可能性就越低,分值也越低。对生态因子赋值如 下:
表 4-10 生态因子评价表
分类 生态不敏感区域 生态一般敏感区域 生态中等敏感区域 生态高度敏感区域 范围 未利用地(荒草地等);连续面积小于10公顷林地、园地;连续面积 小于5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10-20公顷林地、园地;连续面积8-10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20~40公顷以上林地、园地;连续面积10~20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40公顷以上林地、园地;连续面积20公顷以上池塘水面 得分 100 80 50 10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01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01

个优点是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层,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几何计算就可以进行叠加操作等。栅格数据表达形式 非常适合于模型空间的连接。
(2)矢量数据模型 矢量数据描述地理要素的空间特点是通过离散的位置坐标来表示的。矢量数据是基于,利用欧几里得 几何学中的点、线、面及其组合体来表示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如空间目标对象的空间特征信息连同属性 特征一起存储,根据属性特征的不同,点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表示那些实体太小的地图上无法用按比 例描绘的地理要素。矢量数据点是由一对坐标(x、y)来表示的,线表示成x1、y1;x2、y2„„,xn、yn的形式, 面则由一条或多条首尾相联的封闭线构成。矢量数据模型可精确表达地图上图形目标点、线和多边形位置, 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对地物的描述,模型信息量大,信息可叠加,但拓扑关系的生 成及矢量化过程很费时[12]。
0 引言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盲目扩张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而且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为了 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需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依此确定城市的基本生态控制线[1]。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在调查分析城市自然、经济等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生态保护和城 市建设要求对用地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土地用于城市建设的适宜性程度。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在城市规划中的基础性作用被广为认识,国内外学者开展了深入研究,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麦克哈格教 授于1960年提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2];中山大学王海鹰等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 性的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建立评价模型体系;南京大学宗跃光教授等把评 价要素分为生态潜力和生态限制两大类,提出了加权的潜力-限制性分析方法[3]等。新技术中,空间信息科 学和3S技术在城市建设用地评价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适宜性评价技术的发展,其中GIS更是成为该 研究最好的支持系统[4]。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 价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 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条件的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指某块土地针对 这类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 适宜的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
第1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1972年10月,在荷兰的瓦格宁根拟定了
第31页/共31页
最小因子法
ii. 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每 个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评价单元 有效土层 表层质地 厚度(cm)
评价因子
盐渍化程 度
土壤污染 程度
有机质 (%)
U1
110
壤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3
U2
70
壤土
中度

2.0
第15页/共31页
最小因子法
ii. 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每 个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评价单元 有效土层 表层质地 厚度(cm)
第13页/共31页
最小因子法
i. 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适宜性等级 有效土层厚 度(cm)
S1
≥100
S2
60-100
S3
30-60
N1
20-30
N2
<20
表层质地
壤土 粘土 砂土 砾石土
评价因子 盐渍化程度

土壤污染程 有机质(%) 度

≥2.0
轻度

0.5-2.0
中度

<0.5
重度

第14页/共31页
土壤剖 面特性
表土 其它因子:如 质地 排水、碱化度、
陡坡等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1.引言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土地的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从而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章主要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2.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评价的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进行选择。

常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包括专家评判法、综合评价法、数学模型法等。

3.专家评判法专家评判法是通过专家的经验和判断来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可以快速得出评价结果。

但是该方法受到专家主观意识和经验的影响,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4.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通过构建评价体系,按照一定的权重和规则,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

该方法可以将不同因素的权重考虑进去,从而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综合评价法的缺点在于评价体系的构建比较复杂,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撑。

5.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土地适宜性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模型的计算得出评价结果。

数学模型法的优势在于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但是该方法需要有较多的数据支撑,并且对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

6.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实例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和数学模型法,对城市土地的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为城市的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用专家评判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农田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为农业生产和农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7.结论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获得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结果,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其中一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其适宜用于何种建设活动的一种方法。

该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资源,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并保护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下面将从评价的目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法:1.数据收集:对相关地理、气候、地质、土壤、环境质量等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2.指标体系建立: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指标,并赋予不同指标不同的权重。

3.评价模型建立:选择适宜性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和评价。

4.评价结果分析与验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探讨评价结果的可行性,并进行评价结果的后续优化和调整。

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土壤质量等。

如土壤质量好、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更适宜用于农业或工业建设。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情况等。

如经济发达的地区适宜开发商业用地,交通便利的地区适宜发展居住用地。

3.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能力等。

如环境敏感地区适宜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不宜用于建设。

评价结果的应用:1.土地规划: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确定土地的用途和开发强度,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用地。

2.土地利用:评价可以确定土地的适用性和限制性,引导土地利用的方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土地整治: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指导土地的整合和改造,提高土地的品质和效益。

4.土地管理:评价结果可以指导土地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总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和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加强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种中文名】:沙打旺 【种拉丁名】: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种别名】 :直立黄芪、斜茎黄芪、
强度< 20cm
水源严重不足
5
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 >1.0%,暂时不能改良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力、区 位和交通运输。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在对城镇的 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 用地进行综合的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 适用程度。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一般分三类(见表5.1):
4.各限制因素所划分的数量级,在土地的限制强 度上应互相保持一致。如: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 度、侵蚀强度等,应与有效土层厚度等紧密关联 的因素大体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
评级 坡度(p)
水侵蚀(e)
风蚀(v) 有效土层(d)
0 <3°
不明显
不明显 >100cm
1
3°-5°
S2m-2
S3e


N1m
N1m-1
N1e
N1m-2


适宜性
适宜程度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1. 土地适宜性纲:表示土地对某种用途是适合还 是不适合。可分两个纲:适宜纲、不适宜纲。
适宜纲(S)——这类土地长期用于某种用 途时(如发展农业),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并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不适宜纲(N)——不适宜于某种用途。通 常可分2级 : ①暂时不适宜级 、 ②永久不适宜 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素指标
选取因素和确定指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选取因素时应 考虑以下几方面:
1. 必须选取较长时期影响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质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1、评价因子的筛选根据规划区的建设用地需求, 参照国内工业园区及开发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研究从有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 按物流业用地类型进行评价。

可参考建设用地适宜性因子的识别和评价标准的确定结果筛选评价因子并制定分级标准( 见表1) 。

表1 物流园区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2、因子的量化和指标权重因子量化即将评价因子的原始信息进行等级化、数量化。

此处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将评价对象按主导功能分成不同的功能区, 对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划分并赋值( 打分) 。

赋值区间为0~ 3, 数值的大小与该评价因子对某一功能用地的建设适宜程度呈正比, 即将各因子指标中真实值或状态处于最适宜等级的赋值为3, 处于最不适宜等级的定为0, 基本适宜、不太适宜的分别赋值为2 和1, 然后将每部分的评价因子信息按所处的不同等级以数值形式( 分值)表现出来,代表对土地利用适宜度的高低(见表2)。

各评价因子根据影响程度赋予不同的权值。

这里采用德尔斐法( Delphi) 、等权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第一层指标通过专家咨询, 确定重要程度, 并将其作为该层次指标的单层次权重值。

第二层拟采用等权法来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即对每一因子赋予相同的权值, 并使各评价因子权值之和等于 1。

虽然每个评价因子对评价对象的贡献大小和适宜度有所不同, 但在选用第二层次的因子时已考虑到这种不同, 尽量选取那些对评价对象真正重要的因子, 剔除不重要的因子, 因此已将评价因子对评价对象的贡献率和适宜度的差异减少到最小, 用等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不会对评价结果造成较大偏差。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各因子的组合权重等于第一层指标权值与第二层指标的权重的乘积。

权重的确定结果见表 3。

表2 建设用地适宜度综合评价标准表3 各评价因子权重3、综合评价规划区域综合评价指数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V=i ni i W P ∙∑=1式中,V 为功能区的建设用地适宜度评价值,P i 为功能用地的 i 因子适宜度评价值( 0 ~3), W i 为功能用地 i 因子的权值。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精选ppt
15
精选ppt
6
评价因子
自然环境因素 地形地貌:坡度、坡向、高程、高程、地貌类型 工程地质:地表组成物质、地基承载力、地下水深度、水土 腐蚀性 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经济环境因素 人口密度、单位经济总收入、单位企业总收入、基础设施完 备度、公共设施完备度 基础条件:利用现状、通信通电通水条件
精选ppt
精选ppt
9
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划分标准
精选ppt
10
案例:重庆市璧山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第一步:确定评价单元
研究区概况:经纬度、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区域 面积、经济文化等。数据来源:统计源自鉴、地形图、遥感图像精选ppt
11
第二步:建立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GIS和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 评价标准分为五个等级
精选ppt
12
第三步:
确定指标权重 利用公式:
计算出影响因子 的权重。
精选ppt
13
第四步: GIS叠加分析评价:
利用GIS对数据进行空 间分析,并对每个分析 图进行叠加。将叠加结 果划分五个等级,制作 适宜性等级划分图。
精选ppt
14
第五步:评价结果及分析
建设用地各适宜性土地面积统计 结论与建议
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是在调查分析建设用地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用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以及修建的要求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质量评价以确定土地的适应程度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精选ppt
1
建设用地
通常是指用于建造建筑物、构建物及其适用范围的土 地,它利用的是土地的承载力。它是把土地作为生产基 地,生活场所,而不是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它 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 地及军事旅游设施用地等。

土地评价与管理土地适宜性评价讲课文档

土地评价与管理土地适宜性评价讲课文档

19
现在十七页,总共一百零九页。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 6 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2.评价步骤与方法 筹划阶段:2项工作
土地利用研究:形成土地利用类型的鉴定和描述,然后
阐明土地利用条件,如水分条件、养分供应条件、机械化 条件等等。
土地调查:对一组土地单元进行鉴定和制图,每一土地
土地评价与管理土地适宜性评价
现在一页,总共一百零九页。
2008-1-30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suitability)
中国又称为土宜,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 “凡草木之适,各有谷造” ——《管子•地员篇》
“对土地不能简单地按从‘最好’至‘最差’的尺度进行分 类,而不考虑到它的利用方式”。
适宜性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投入和收益的相互关系
在定量分类中: 投入:基建投资、劳力、肥料、能源等 收益:粮食、畜产品、木材、娱乐
14
Land 现在十二页,总共一百零九页。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不适宜纲:
当前不适宜类(N1):
土地有限制性,但终究可加以克服,而在目前的技术 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或限制性相当严重,以致
单元都具有一定的属性,如水分有效性、养分供应状况、
机械操作潜力等。还要进社会经济资料收集,便于日后分
析。
20
现在十八页,总共一百零九页。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 6 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同土地质量之间的比较
自然条件对比:如土地对水分的需求同水分有效性相

建设用地 注评习题讲义

建设用地  注评习题讲义

(5)国有土地租赁的分类。国有土地租赁可以根据 具体情况实行短期租赁和长期租赁。对短期使用或用于 修建临时建筑物的土地,应实行短期租赁,短期租赁年 限一般不超过5年; 对需要进行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建 设后长期使用的土地,应实行长期租赁,具体租赁期限 由租赁合同约定,但最长租赁期限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 同类用途土地出让最高年期。
2.通过划拨方式获取国有土地使用权。 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 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 使用的行为。 (1)划拨用地目录。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建设用地 项目,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 准,可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
(2)划拨用地的使用年限。国家规定,依法以划拨 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 ,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
(一)征地补偿费用及征地补偿安置相关工作 1.征地补偿费用。建设征收土地费用由以下几部分
构成: (1)土地补偿费。(2)青苗补偿费。(3)地上附
着物补偿费。(4)安置补助费。(5)新菜地开发建设 基金。(6)耕地占用税。(7)土地管理费。
(二)拆迁安置工作及补偿费用 在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拆迁人应当对被 拆迁人给予补偿、安置。 1.拆迁补偿。 (1)货币补偿。(2)产权调换。 2.搬迁、安置补助费。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 人支付搬迁补助费,对于在规定的搬迁期限届满前搬迁的,拆迁 人可以付给提前搬家奖励费;在过渡期限内,被拆迁人或者房屋 承租人自行安排住处的,拆迁人应当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被拆 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使用拆迁人提供的周转房的,拆迁人不支付 临时安置补助费。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建设用地后,受让人改变 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的,必须取得原出让方和市、 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 同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相应调整土地使用 权出让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因子
自然环境因素 地形地貌:坡度、坡向、高程、高程、地貌类型 工程地质:地表组成物质、地基承载力、地下水深度、水土 腐蚀性 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经济环境因素 人口密度、单位经济总收入、单位企业总收入、基础设施完 备度、公共设施完备度 基础条件:利用现状、通信通电通水条件
适宜性评价权重的确定方法
计算出影响因子 的权重。
第四步: GIS叠加分析评价:
利用GIS对数据进行空 间分析,并对每个分析 图进行叠加。将叠加结 果划分五个等级,制作 适宜性等级划分图。
第五步:评价结果及分析
建设用地各适宜性土地面积统计 结论与建议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划分标准
案例:重庆市璧山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第一步:确定评价单元
研究区概况:经纬度、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区域 面积、经济文化等。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地形图、遥感图像
第二步:建立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GIS和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 评价标准分为五个等级
第三步:
确定指标权重 利用公式: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
是在调查分析建设用地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 用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以及修建的要求进行全面 的综合的质量评价,以确定土地的适应程度。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1.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时很难将其归于某个类别,于是 先对单个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对所有因素进行综合模糊评价。 2.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指选择对各种不同类型用地有影响 的因素,计算各因素作用分值,划分评价单元,计算各影响 因素对评价单元的影响分值。 3.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针对每一个评价单元,选择不同 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评价目标,根据土地质量的差异以及土地 利用方式的要求,分析土地适宜性的过程。
1.主观赋权法:指基于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或偏好,通过按 重要性程度对各指标(属性)进行比较、赋值和计算得 出其权重的方法。 主要有:层次分析法、专家调研法、环比评分法、最小 平方和法、二项系数法、比较矩阵法、重要性排序法等。
2.客观赋权法:是基于各方案评价指标值的客观数据的差 异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的方法。 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拉开用指标体系:
1.“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通过区分土地利用适 宜性的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建立响应模型, 定量分析建设用地适宜性。 2.“目标—诊断—结果”指标体系:首先确定该方式、类 型或区域的土地利用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诊断性和结果 性评价。 3.“生态—经济—社会”指标体系:将系统分解为自然生 态子系统、经济自系统、社会子系统,根据子系统的特征 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来实现整体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