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楹联文化

合集下载

楹联文化

楹联文化
雅俗共赏话楹联
贴春联
一、起源 春联的起源究竟是什么呢?
(一)、桃符说
神荼郁垒
秦琼尉迟敬德
嘉 节 号 长 春
新 年 纳 余 庆
源起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王安石
(二)、律诗说

赵执信:

王夫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两句为联,四句为绝, 始于六朝,元非近体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读时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上——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去——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入——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对子
1、对穿肠: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 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唐伯虎: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尤且 三心两意一等下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联只是中国对联众多形式之一。
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
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 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 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 特的艺术形式。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对子,就是中国阴阳二元思想运用 到文学方面的一种具体体现。
阴阳


姊 兄 夫 圆 君 雄 清 白 长 内 左 上 男 天 妹 弟 妇 方 臣 雌 浊 黑 短 外 右 下 女 地













……
双、对、副、两、偶、俩儿……
二、对联的特征
字数相同
节奏相应

两百字楹联

两百字楹联

两百字楹联(最新版)目录1.楹联的起源和发展2.楹联的种类和特点3.楹联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4.楹联的现代应用和传承正文一、楹联的起源和发展楹联,又称对联,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汉语文学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汉朝,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楹联最初起源于门神文化,古人在门上贴两张画着门神的纸片,后来在纸片上写上对仗工整的诗句,逐渐形成了楹联的雏形。

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和发展,楹联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二、楹联的种类和特点楹联按照用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等,其中春联最为常见,主要用于春节期间装饰门窗,表达祈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楹联的特点在于对仗工整、音韵协调、意境优美、言简意赅。

一副好的楹联,往往能够凝练地表达出作者的寓意和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楹联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楹联作为一种汉语文学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它要求作者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多样的意境和情感,展现出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

同时,楹联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传承和体现。

因此,楹联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楹联的现代应用和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楹联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应用场景,而是逐渐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如今,人们在节日庆典、结婚寿庆等场合,仍然喜欢使用楹联来表达祝福和喜悦。

同时,越来越多的书法家、画家也开始将楹联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赋予了楹联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楹联的教育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学习楹联艺术。

总之,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展现了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华楹联大全

中华楹联大全

中华楹联大全一、什么是楹联?楹联,又称对联、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

楹联一般由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寓意丰富,言简意赅。

它常常被用于装饰门楣或墙壁,以增加建筑物的美感和寓意。

楹联通常由文化人、书法家等撰写,也是展示华夏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

二、楹联的分类楹联按照形式和内容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楹联分类:1. 形式分类•对联:由上下两句平行呼应而成。

例如:春风送暖/夏雨润泽•横批:楹联顶部一横的字。

通常与对联形成整体呼应。

例如:春满人间•对子:两个对联放在一起,形成四句话。

例如:步步生莲花/缤纷如画卷2. 内容分类•褒义楹联:表达美好寓意的对联。

例如:雄愿大志/英勇无畏•讽刺楹联:用讽刺、幽默的方式表达对某种现象或事物的不满。

例如:灵魂版簿记员/劳逸结合•宣传楹联:用于宣传某种观点、理念或政策。

例如:绿色出行/节能减排三、中华楹联的魅力中华楹联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以下几个深入人心的魅力点:1. 简洁明了楹联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境,往往通过精炼的文字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人们,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2. 寓意深远楹联常常寓意深远,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通过对联,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得一种思想上的启示。

3. 艺术价值高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优秀的楹联常常需要精湛的书法技巧和出色的创作才华。

它们不仅美观,还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弘扬传统文化楹联在它们的艺术表达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典故、名句等,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通过楹联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

四、中华楹联的发展与创新中华楹联自古以来就在不断发展与创新,从最早的传统楹联到现代的创意楹联,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1. 传统楹联传统楹联通常遵循传统的对仗、平仄规则,常常以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名篇或警句为素材。

这些楹联往往精湛而典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过年时挂在门上的两块桃木板,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用来驱鬼避邪。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对偶语句,称为“桃符联”。

宋代以后,桃符逐渐被春联取代,对联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二、发展对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1.对仗工整:对联中的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

2.言简意赅:对联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3.音韵和谐:对联的音韵要和谐优美,朗朗上口。

三、种类对联的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春联: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2.寿联:祝寿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3.婚联:结婚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4.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5.厅堂联:贴在厅堂内的对联。

6.条幅联:写成条幅悬挂的对联。

四、文化内涵对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平衡:对联中的上下联是对偶的,体现了阴阳平衡的思想。

2.天人合一:对联的内容往往与自然、社会、人生等息息相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3.追求吉祥:对联的内容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追求吉祥的思想。

五、传承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让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楹联文化

中国楹联文化

中国楹联文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寄托着人们无尽智慧和美感的艺术成果之一。

在中国文化历史中,楹联被誉为“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楹联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与民风民俗的重要代表。

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

楹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历史悠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楹联出现在唐代,当时的楹联多用作庙宇之间的对联,也可用于城市街道、宅院内外的悬挂。

此后,楹联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门楼、墙壁、楼阁、亭台、桥梁等各种建筑结构之上,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楹联文化。

据载明的历史文献和传说,楹联的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多样。

一些楹联通过细致体验作品所表达的决心和思考,在人们的正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以文入画,以画入诗,以诗入楹联”,这句话不仅让楹联成为了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之一,也使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楹联之美。

中国楹联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断的发展,并在不同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民间楹联文化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喜庆活动、宗教仪式、家庭装扮和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区的保护等领域中。

今天,在中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楹联作品,它们不仅展示了文艺和审美的多彩面貌,更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

同时,楹联也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之一,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可以发现,楹联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心血与智慧。

在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已成为了日益重要的任务,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佳方式之一,便是让传统文化如楹联的艺术形式以各种方式得以传承,让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展现和传递。

总之,中国楹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楹联的名词解释

楹联的名词解释

楹联的名词解释楹联,又称对联、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它以墨绝纸壁之间的搭配为特色,结合语言的美感和文化的内涵,给人以欣赏和思考的空间。

楹联常见于祠堂庙宇、官衙街市、古代文人墨客的书院等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楹联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字数有限。

通常由两句构成,上下对称,平行布局,左联和右联之间意义相关,形式呼应。

楹联的内容可以是祝福、赞美、劝勉、教育等各种主题,通过富有艺术性和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将思想和情感以凝练的方式表达出来。

楹联的构成常用的形式有押韵和对仗。

押韵是指在对联的词句中,两个字或多个字的音韵相同。

例如"晨兴理荒秽"和"带月荷锄归"中的"荒秽"和"归","夕照凝银汉"和"晨霞点朱楼"中的"汉"和"楼",都是采用了押韵的手法。

对仗则是指对联的语句中,字句结构相对呼应,遵循一定的对称关系。

例如,"古镇人烟实如梭"和"繁华车水影如霜"中的"如梭"和"如霜"形成了均称的对仗关系。

楹联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从常见的吉祥寓意到诗词经典、典故故事等等,都可以成为楹联的创作素材。

例如,著名的"天人合一"楹联,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倡导人们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这种寓意的传递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语言简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楹联的欣赏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首先,楹联的艺术价值在于它融合了多种元素,包括音韵、字义、文化内涵等。

只有了解这些背后的文化知识,才能真正领略楹联的美妙之处。

其次,楹联的欣赏也离不开对语言的敏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对对联的阅读体会和推敲,感受到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把握到字句之间的呼应和联想。

最后,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更需要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和哲理,与作者思想交流和对话。

中华诗词楹联知识点总结

中华诗词楹联知识点总结

中华诗词楹联知识点总结楹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艺术装饰,常见于楼阁、亭台、门额等建筑物上。

楹联以对联为主,又有匾额、额匾、横扁、横匾等形式,其内容一般以吉祥寓意或者对景抒怀为主。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楹联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既是一种装饰性的艺术品,又是一种寓意深远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楹联的历史渊源、传统特色、艺术价值等方面,对中华诗词楹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历史渊源楹联的使用始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祭祀仪式上。

周代的祭祀大多在门户上张贴对联,意在表达敬神尊祖、祈求吉祥的心情。

秦汉时期,楹联的使用逐渐扩展到宫殿、亭台等建筑上。

唐代以后,楹联的应用更是日益广泛,终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固定装饰之一。

楹联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宋代的楹联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寓意深远,以及形式上更加讲究工艺和艺术,为中国楹联的传统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楹联的装饰形式更加多样化,且在内容上更加突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独特特色。

到了现代,楹联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依然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和传承。

二、传统特色1. 语言文学楹联是一种兼具文学与艺术特色的作品。

从文学角度来看,楹联一般要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对仗工整,意味着上下联要呼应对仗,音律和谐,用字简练精炼。

意境深远,要求楹联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建筑物或景色的抒怀与赞美之情。

语言优美,则要求楹联表达清丽雅致,用词精练得体。

在语言上,楹联所要求的这些特点,也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追求和文学技巧。

2. 寓意深远楹联以其深刻的寓意著称,一般是通过对句的巧妙组合,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观念。

楹联的寓意不仅是对景的赞美,更多的是通过景物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对命运的把握,或者是寄托对未来的期许。

寓意深远的楹联能够引发人们对人生、自然、道德等方面的沉思,促进人的感悟和实践。

正是因为寓意深远,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赞美。

3. 装饰特色楹联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其装饰特色也是十分突出的。

楹联的意思

楹联的意思

楹联的意思楹联的定义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常被用于门楣、联理牌匾等场合。

它由两行对联组成,上联置于物象之前,下联置于物象之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

楹联通常由四个字构成,也有八个字或更多字的情况。

楹联的起源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

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楹联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楹联的特点楹联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仗工整:楹联的上下联通常在意义上对仗,字数上也保持平衡。

这种对仗让楹联具有韵律美和视觉美。

2.意义深远:楹联往往富有哲理或寓意,能够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楹联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3.形式多样:楹联的形式多样,可以根据场合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

有的楹联采用对仗的形式,有的楹联则采用了顺读、逆读等特殊结构。

楹联的意义楹联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楹联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艺术意义:楹联作为一种文艺形式,追求韵律和美感的结合。

通过精炼的语言和工整的结构,楹联将艺术与文字融为一体,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2.传统文化意义: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和欣赏楹联,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

3.人文意义:楹联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它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的勇气和智慧。

楹联可以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意义。

楹联的创作和欣赏楹联的创作是一项具有一定要求的艺术,需要作者对语言和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和创造力。

创作楹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主题选择:楹联的主题可以涵盖人生哲理、自然景观、社会风俗等方面。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和目的的主题是创作楹联的首要步骤。

2.对仗和韵律:楹联的对仗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

楹联文化文档

楹联文化文档

楹联文化引言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楹联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底蕴。

作为一种注重韵律和格局的艺术形式,楹联在中国的建筑、庙宇和文化场所中广泛存在。

本文将介绍楹联的起源、发展和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起源与发展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对联和联翩。

对联是一种互相呼应和对仗的文学形式,常用于书法作品、门前匾额和庆祝场合。

联翩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对联,其特点是由两句合力构成一句意义完整的句子。

这些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楹联逐渐在建筑物的门楣或墙壁上成为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特别是在庙宇、宫殿和园林等场所,楹联被广泛应用。

楹联的内容通常与寿、福、喜、爱国、励志等主题相关,它们以其简洁明了、意蕴深远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

到了明清时期,楹联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个时期出现了更多的联对,由两个相对的楹子组成。

其中一个楹子通常用来表达主题,另一个楹子则用来延展或对比主题。

这种形式使楹联更加丰富多样,并且在视觉上更加吸引人。

楹联的重要性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首先,楹联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楹联在传递历史事件、传统价值观和文化智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简洁而富有诗意的文字来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的文化。

其次,楹联也起到了促进和增进社区凝聚力的作用。

在一些社区和城市的公共场所,如庙宇、街道和广场,楹联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祝福。

这种文化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情感联系和社区意识。

此外,楹联还是中国书法、绘画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建筑的装饰元素,楹联与建筑的形式、色彩和结构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完美的和谐。

同时,通过书法艺术的应用,楹联在视觉上也呈现出一种美感和艺术价值。

最后,楹联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

它强调意境、隐喻和韵律,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内涵与修养的文化追求。

楹联和匾额

楹联和匾额

楹联和匾额一、概述楹联和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书法艺术形式。

楹联是指以对联的形式刻写在门楣上或挂于屋内外,用以表达人们的祝福和美好愿望;匾额则是指刻写在门上或墙壁上,用以标识建筑物的名称或寄托吉祥之意。

楹联和匾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不仅具有观赏性和装饰性,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其起源、特点、分类、制作过程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起源与发展楹联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当时,在官府、庙宇等地都会刻写对联,用以表达吉祥之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流行于民间,并发展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匾额则起源于古代建筑中的门头牌匾。

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用以标识建筑物的名称或主人的身份。

后来,匾额逐渐演变成一种寄托吉祥之意的艺术形式,并广泛应用于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中。

楹联和匾额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期,楹联和匾额的制作技艺得到了极大发展,形成了独特而精湛的艺术风格。

三、特点与分类1.特点:楹联和匾额都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书法是其核心要素。

楹联通常由两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诗句组成;匾额则以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文字为主。

同时,楹联和匾额在设计上注重平衡美感和装饰效果。

2.分类:根据内容和用途的不同,楹联可以分为吉祥类、婚庆类、寿庆类等多种类型;而匾额则可以分为门牌匾额、题字匾额、纪念匾额等多个类别。

四、制作过程1.选题:根据需求确定楹联或匾额的内容和形式,通常需要考虑寓意、字数等因素。

2.设计:根据选题,进行文字排版和设计构思,注重平衡美感和装饰效果。

3.刻写:选定材料后,使用刻刀或毛笔进行文字刻写。

对于楹联来说,需要分别刻写上下联;对于匾额来说,可以整体刻写或分行刻写。

4.装裱:将刻好的楹联或匾额进行装裱,通常使用纸张、布料、木材等材料。

装裱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作品,使其具有一定的耐久性。

浅谈传统楹联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谈传统楹联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谈传统楹联文化传承与发展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楹联,起源于古代的碑铭,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一种独特形式。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楹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具体体现。

本文将就传统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浅谈。

传统楹联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纪念碑记、祭文、诗词、典籍、文章等多种形式。

楹联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表达。

楹联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其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楹联也是一种表达智慧和情感的方式,富有诗意和意蕴,能够触动人心,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向往。

在中国古代,楹联文化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

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宫廷、寺庙、园林、庙堂等重要建筑上,楹联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成为了古建筑的一种必要装饰。

楹联文化也被引入到了民间,成为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楹联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和生活的点缀,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乐趣和情趣。

古代楹联文化的兴盛和繁荣,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楹联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在现代社会,由于建筑风格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更新等原因,传统楹联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传统楹联的制作技艺逐渐失传,传统楹联的审美理念逐渐淡去,传统楹联的文化价值逐渐被忽视。

这些困难给传统楹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传统楹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文化问题。

在中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纷纷加大了对传统楹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在传统楹联文化的保护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加大对传统楹联文化的保护力度。

对于一些古建筑和文物,政府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了专门的保护。

中国楹联学概论

中国楹联学概论

中国楹联学概论中国楹联学概论中国楹联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由诗句形式组成的对偶文字,分为上、下联,又名对联。

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使用两行对联来抒发情感,表达心情。

它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诗歌、乐章和绘画,以及辞藻、画法、押韵等艺术手法,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魅力。

中国楹联起源于南朝宋代,当时的楹联大多由国子老师和宗室贵族所创作,因其精妙的语言,流传久远,被广大民众所津津乐道。

随着历史的发展,楹联也不断演变,由最初的“金石书画”发展到流行文化,被应用到山水画、竹石雕刻、壁画、宫观、新春对联等各种文化中。

中国楹联的创作方式也有很多种,有的楹联可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有的则可以表达浪漫的情怀,有的可以渲染出美好的自然风景,有的可以烘托出悲壮的历史氛围,有的可以赋予节日特殊的色彩,有的可以传达出深邃的文化精神,有的可以点缀家庭门面,有的可以装饰宫殿大厅,有的可以弥漫节日气氛,有的可以抒发私密的心情,有的可以祝福亲友等等。

中国楹联被誉为“文字之乐”,它不仅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够传递出独特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学习中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进一步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中国楹联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楹联体系。

其中,楹联的内容主要包括祝福、表扬、赞美、抒发情感等,形式包括双行对联、三行对联、四行对联等,而押韵的方式有四字押韵、五字押韵、七字押韵等。

楹联学还涉及到楹联的写法、押韵、对仗等技巧,以及楹联文化的传统考查和研究等内容。

中国楹联学的研究还包括楹联的历史沿革、楹联作者的生平介绍、楹联的技巧介绍、楹联的写作方法以及楹联的文化研究等内容,是一门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复杂学科。

总而言之,中国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艺术形式,它把文学、艺术、文化等多重因素融合在一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研究。

楹联知识内容

楹联知识内容

楹联知识内容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寓意丰富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楹联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并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下面将从楹联的定义、历史、分类和创作四个方面来介绍楹联的知识内容。

一、楹联的定义楹联,是指在楹柱上刻写的对联,又称为对子。

它由上下两句组成,上联放在楹柱的右侧,下联放在楹柱的左侧。

楹联在形式上要求对仗工整,字数相等,意义相对应。

它以简约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意境,往往能够通过几个字的对仗达到意蕴深远的效果。

二、楹联的历史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楹宇建筑,最早出现在汉代,而在唐代达到了极盛。

随着时间的推移,楹联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楹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成为了官方和民间的重要文化活动。

如今,楹联已经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楹联的分类楹联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来说,楹联可以分为吉祥楹联、寓意楹联、赞美楹联等。

吉祥楹联常常用于庆贺喜事,如婚庆、寿诞等场合;寓意楹联则借助象征和比喻的手法,表达深刻的哲理或人生观;赞美楹联则用于赞美事物或人物的美好品质。

按照形式来说,楹联可以分为对称楹联和破体楹联。

对称楹联是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对应,字数相等;破体楹联则是在字数上不对称,但意义上相互呼应。

四、楹联的创作楹联的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才华。

创作楹联时,需要注意字数的控制,以及对仗的运用。

同时,还需要注意楹联的意义要表达清晰,不出现歧义。

除此之外,创作楹联还可以借鉴历史典故、名句或者古代文化,使楹联更富有深度和内涵。

创作楹联的过程既需要注重言简意赅,又需要追求意境的深远。

总结起来,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了解楹联的知识内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楹联艺术,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同时,通过创作楹联,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文化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 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 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1、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 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 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 脚)应平仄相反。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 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四)、按联语来源分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 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 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 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 作出来的对联。
(五)、按内容分
1、节令联 2、喜庆联 3、哀挽联 4、名胜联 5、行业联 6、题赠联 7、杂感联 8、学术联 9、趣巧联
三、对联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 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 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 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 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 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 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对联的平仄规律, 与诗基本相同, 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 四六分明的基本 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
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 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 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 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 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 落。

浅谈传统楹联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谈传统楹联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谈传统楹联文化传承与发展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精髓。

楹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经过历史的长河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遗产。

楹联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生动体现。

本文将从传统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角度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传统楹联文化的特点楹联,是指古代宫殿、庙宇等建筑物两端的竖立物上所刻的对联或对仗诗。

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传统楹联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楹联的文字力求简练、凝练,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和深意。

楹联的内容多富含哲理和人生智慧,它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情感。

楹联是一种能够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表达丰富内涵和思想情感的文学形式,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楹联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这些特点使传统楹联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二、传统楹联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传统楹联文化的传承一直是我国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当代社会,传统楹联文化的传承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视传统楹联文化的学术研究工作,这包括对楹联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楹联文化的传承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撑。

需要注重传统楹联文化的保护工作,这包括对传统楹联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保护和修复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楹联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护。

需要重视传统楹联文化的普及工作,这包括对传统楹联文化进行宣传推广,加强对楹联文化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楹联文化。

更需要注重传统楹联文化的传承工作,这包括对楹联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培养更多的楹联艺术传承人才,为传统楹联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楹联文化的分类解读

中国楹联文化的分类解读

小说 的虚 拟 情 节 可 凸 显 人 文 理 想 与 现 实 冷 暖, 杂文 的嘻笑 怒骂 常直 指人 生命 运 的万种情 怀 ,
诗 歌 的 和 谐 韵 律 往 往 震 颤 于 自然 胸 怀 之 中 。 楹 联
憬兴 隆之 景 , 为黎 民欢 庆盛 世之 昌, 又能 为节 日增
添 文 化 底 蕴 , 名 胜 撷 取 遗 迹 精 华 , 城 乡 串 起 历 为 为 史 渊 源 。 中 国 楹 联 文 化 洋 洋 大 观 , 从 官 场 政 治 可
e t nsv n o oun r d ton lChi e e c t r nd l 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hit r o h ulu a r pe tve: x e i e a d pr f d t a ii a n s ulu e a on s o y Fr m t e c t r lpe s c i Bu—
种 , 国楹 联 文 化 洋 洋 大 观 , 从 官 场 政 治 权 谋 的 文 化 透视 、 济 行 业 盛 衰 的文 化 凸 显 、 史 人 物 形 象 的文 化 折 射 、 中 可 经 历 自然 地 理 风 貌 的 文 化 建 构 、 业 爱 情 并 重 的 文 化 品 位 、 大 理 想 抱 负 的文 化 浸润 、 事 远 品格 情 操 养 成 的 文 化 熏 陶 、 事 友 情 感 悟 的文 化 底 蕴 、 戏 娱 乐 文 字 的 文 化 世 游 图景、 旷世 绝 联 智 慧 的文 化 寻 根 十 个 方 面 管 窥 中 国 传统 文 化 。 [ 关键 词 ]楹 联 ; 化 ; 情 对 文 无 [ 图分 类 号 ]2 9 中 I6 [ 献标 识 码 ] 文 A [ 章 编 号 ] o 2—32 (0 1O 一O 1 O 文 1o 8 82 1 ) 1 17一 6

楹联文化的传承价值与意义

楹联文化的传承价值与意义

楹联文化的传承价值与意义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楹联以其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人们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媒介。

楹联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楹联文化的传承价值在于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对联和对句。

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理的探索和对情感世界的表达。

通过楹联的传承,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士人的思想境界、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将其传承下去。

楹联文化的传承价值在于它对当代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楹联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当代楹联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不仅继承了传统楹联的精髓,更与时俱进地融入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通过楹联的创作和传承,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进一步丰富了当代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楹联文化的传承价值还体现在它对个人修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创作既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修养,又需要独到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和创作楹联,可以培养个人的艺术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同时,楹联的传承也是一种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继承,有助于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楹联文化的传承价值与意义深远而广泛。

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也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同时,楹联的传承还能够培养个人的修养和思维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楹联文化,加强对其的研究和传承,使之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为辉煌的光芒。

中国楹联文化

中国楹联文化

书面表达—文字对仗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 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 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 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 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 种和谐对称之美。
例: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 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 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 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 ,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 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 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楹联的发展
就楹联的形式而言,它的渊源可以到《诗经》、
《楚辞》中的对偶句。整齐对仗的上下联句在公元3世 纪到公元9世纪的晋唐时代已经形成,但题写在门口 的桃符上,成为新春佳节时的一种装饰艺术,是公 元10世纪以后的事。 它的发展则在公元10世纪到公元13世纪的宋代。 它的普及和兴盛却在公元14世纪到公元19世纪的 明、清两代

普及和兴盛
• 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在除夕下旨,命城中各 家均挂春联一副。据说他还数次题联赐给大将徐 达,其中有一联云:“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 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 清代是楹联创作的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 “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更有学者 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可以认为, 孙髯翁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 (公元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媲美争 妍的独立文体。
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 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 也有例外。返回 Nhomakorabea 楹联的起源

中国楹联文化

中国楹联文化

中国楹联文化将对联书写张贴,或者刻画制作悬挂到楹柱上,故称楹联。

一般人们称对联,以楹联作为代表形式,故楹联也可以作为对联的代名词。

因为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楹联有多种具体的称谓,如春联、喜联、门联、庙联、车联等等,样式极为丰富。

2018年的春节即将到来,家家户户张贴春联,在文化的氛围中喜气洋洋迎接新年。

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是汉语言对句艺术、民俗文化、书法艺术与制作技艺四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楹联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形式,如果我们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做一对比就会发现,西方的文化景观除了少数受中国文化影响之外很少会有楹联的,但是在中国旅游,只要是著名景观,往往有著名的楹联相伴。

楹联是以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为基础的一种文化样式,联语对句是楹联的基础。

汉语楹联,文字整齐、词语对仗、音律讲究节奏讲究平仄、意义讲究呼应与开张,它的起源要远远早于张贴悬挂的楹联标准形式。

比如《尚书》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四句可以是一副对联,也可以是两副对联。

作为一副对联,稍有不合后来的平仄,当做两幅三字联,就颇为工整。

“诗言志,歌永言”,不仅语言节奏很美,内容也很深刻。

《诗经》中的对句则更多,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关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意境优美,语言优美。

《楚辞》则把这种对句加长了,表现力更为丰富了。

如《离骚》中的诗句:“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只要把诗句中的“兮”字去掉,有些就是标准的对联。

到了汉代的五言诗有了对句表现的自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完全是一种创作的刻意追求。

至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经典的诗句,对后世对联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 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 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 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 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 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 西”。
楹联文化
楹联,又称对联,春节贴于门上叫“春 联”是我国的一种独特艺术。主要将文学( 诗词)和书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美化和修饰 的艺术,其中蕴含着人们的理想和情趣。
楹联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 ,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 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 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 神荼 (tu) ” 和 “ 郁垒 ” 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 ,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 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 之主孟昶( chang )在公元 964 年除 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 联。
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 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 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 讽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 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 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 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 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 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 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 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 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 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 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 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 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 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 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 '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 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 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 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声韵启蒙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pó ]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jì ]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如“拆字对”,相传朱元璋出访与重庆一书生 相遇,为试其才学出一上联: 上联 :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谁料书生早已看出朱的身份,但不点破,对一下 联 下联 :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又如一个贪官叫李儒卿,人们将其姓名拆开作联 讽刺 上联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缺少三分面目 ; 下联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
楹联的起源
说法一: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 。 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 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 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 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 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 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 ‚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 春‛。
如何才能作对联?
楹联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 一块瑰宝,它蕴藏着那么多的 学问,短短的几个字常常能涵 盖洋洋千言的意蕴。上下联如 果对仗工整,平仄合律读起来 会琅琅上口,给人一种美妙的 乐感,一种愉悦的心灵享受。 最快意的是那些文字里的意境 ,真是只能与雅客讲不能与俗 人说。那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 ,让感觉去摸拟,去深入、去 触摸、去享受……那样的氛围 ,那样的景致,仙境也不过如 此。
又如趵突泉对联: 上联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下联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再如杭州西湖岳飞墓前,秦桧后裔所题对联: 上联 :人从宋后羞名桧; 下联 :我到坟前愧姓秦。 再如北京潭柘寺弥勒佛联: 上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 :开口便笑,笑时间可笑之人。
对 联 的创作ຫໍສະໝຸດ 对联的故事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 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 " 议和 " 会议开始之前,某国 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 " 对联,是贵 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 对不上,也应如此。 " 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 " 琵琶琴瑟 " 四字上面,共有八个 " 王 " 字,用来指代 " 八国联军 " ,同时, 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 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 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 ,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 魑魅魍魉 " 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 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 " 小鬼 " 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 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 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笑。
严 肃 性 和 游 戏 性 的 统 一
通 俗 性 和 高 雅 性 的 统 一
实 用 性 和 艺 术 性 的 统 一
寄 生 性 和 包 容 性 的 统 一
独 特 性 和 普 遍 性 的 统 一
﹃ 五 个 对 立 统 一 ﹄
楹 联 的 特 征
对 联 的创作 要 求
对联从古典诗歌发展而来,它的艺术特点也 就跟古典诗歌一样,讲究工整、对仗、平仄。富 于意境美、哲理美,字数没有严格要求。 如秦皇岛孟姜女庙对联: 上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下联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经典楹联欣赏
一字联
墨(对)泉 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为 ‘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同属于五 行之一。
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

再如“嵌字对”袁世凯窃据总统后,有人为他题 联: 上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 下联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再如“跌字对”杭州市九溪十八涧一副对联: 上联 :重重跌跌山,曲曲弯弯路; 下联 :高高低低树,叮叮咚咚泉。
对 联 的创作
如“回文对”,厦门市鼓浪屿对联: 上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下联 :天连水尾水连天。 又如“谐音对” 上联 :塔上点灯,方方孔明诸角亮; 下联 :滩前洗藕,节节太白理长根。 再如“异字同音对” 上联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下联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再如“同字异读对” 上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