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雷歌研究综述及评价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国或一民族创造的、代表了其独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化的文化
遗产。

雷歌是中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对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
产具有重要意义。

雷歌的文化内涵既体现在音乐本体中,也体现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中。

雷歌是一种民
间音乐形式,其创作和传承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智慧和民俗文化。

雷歌是农民经验和
感情的结晶,通过歌曲和歌词表达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

其歌词传递了人们对于自然、劳动、生活和爱情的理解和表达,反映了农村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雷歌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雷歌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体现
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雷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表演
形式成为了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歌也通常与当地的民俗习俗、节日传统、宗
教信仰等相关联,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雷歌还具有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

雷歌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婚礼、葬礼、节日等场合中表现出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雷歌不仅能够增加人们的娱乐和享受,还
能够加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教育方面,雷歌通过歌曲和舞蹈的形式,能够传递历
史和文化的知识,培养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独特魅力,还包含着丰
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

研究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深化对于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民间音乐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一、雷歌的音乐本体雷歌是一种包含了歌唱、舞蹈和打击乐的表演形式。

其音乐风格悠扬婉转,具有明显的华北地方特色。

其中,歌唱是雷歌表演的核心,旋律丰富多样,由主唱和副唱共同演唱,讲述了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故事;舞蹈则是配合歌唱节奏而进行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活泼欢快的特点;打击乐则是由锣、鼓和铜钹等乐器组成的,起到了调节节奏和气氛的作用。

在雷歌的音乐表演中,节奏感强、情感丰富是其显著特点。

音乐旋律流畅自然,具有音高较高、跳跃性强的特点。

较为常见的调式有大调、小调和调性不定的音乐形式。

同时,雷歌的音乐节奏快速有力,尤其是在打击乐器的参与下,具有明显的欢快活泼的节奏效果。

这一特点不仅增强了整个表演的感染力,还对观众产生了明显的艺术享受。

二、雷歌的文化内涵在雷歌的音乐表演中,其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当地的民俗特色和生活习惯。

首先,雷歌的歌词往往以当地人们的生活为主题,讲述了农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人情世故。

歌词中常常涉及到膜拜神佛、缘分宿命、传统节日等民俗风情,反映了当地人民深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与此同时,雷歌的舞蹈形式也是其文化内涵的一种表现。

雷歌舞蹈动作明快、富有节奏感,寓意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舞蹈中,人们往往穿着传统的服饰,以传统祭祀方式为表演背景,体现了当地文化习俗的独特魅力。

总之,雷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雷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化内涵,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南北音乐的发展脉络,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对于雷歌的保护和传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雷歌能够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传承下去,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出更大的贡献。

雷州歌润腔的美学分析

雷州歌润腔的美学分析

雷州歌润腔的美学分析高京伟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摘要:雷州歌是粤西雷州居民常见的“自娱”形式,其润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个体化特征。

雷州歌旋中律润腔、语言音调的结构逻辑及其独特的发声方式在长期的创作实践和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确立为雷州歌 一度创作和歌者即兴创作的基本语汇。

关键词:雷州歌润腔情感认同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40-03雷州歌是我国粤西地区雷州半岛“俚话”方言诗歌 体衍生出的带有鲜明语言韵律的音乐形式,是我国民族音乐“大花园”中的一株美丽奇葩,也是民歌艺术宝藏 中的一颗明珠。

雷州歌以其独特的调式和韵律组合而成旋律,丰富、直白的歌词表达以及婉转动听的语调和 歌唱方式等诸要素相结合所构成的音乐润腔,带给欣 赏者无限的美感。

笔者认为,在大力倡导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构建文化自信的当下,有必要将广东省粤西地区的雷州歌传统艺术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研究的重 点除了对民歌音乐进行本体的理性研究之外,更应注 重民歌音乐带给欣赏者的美感体验,如此便可在多元 文化的视域下,对处在文化生态当中的音乐事项做出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分析。

美学分析是审美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本 质上说,“审美活动出自于人的欲望、兴趣等感性生命 的要求相联系的需要,是为达到审美需要的满足而进 行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

作为审美客体的雷州歌艺术, 其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O 所以,笔者在下文中结合雷 州歌音乐的旋律、语调逻辑及演唱方法,对于雷州歌润腔美感谈几点看法。

一、雷州歌旋律润腔的美感体验雷州歌是雷州人喜闻乐见的“自娱”形式。

作为粤西民歌,其所包含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其中包括民 谣、姑娘歌、劝世歌、童谣、榜歌以及表演唱和说唱等, 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对雷歌的不同表现手法。

雷州人 喜爱歌唱,更善于用音乐来表达情感和针砭时弊O 雷州歌的旋律和演唱方式随着歌词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歌曲内涵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

通过对雷歌的历史渊源、音乐特点、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保护与传播策略的分析,深入探讨了雷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结论部分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雷歌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推动雷歌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音乐本体,文化内涵,历史渊源,音乐特点,传承与发展,当代社会意义,保护与传播策略,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是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对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雷歌的音乐特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雷歌的曲调、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出雷歌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雷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内涵。

在考察雷歌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雷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传情况和演变轨迹,探讨雷歌在当代社会中的演变和传播形式,为有效传承和推广雷歌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还将探讨雷歌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分析其在文化传统传承、社会教育、民族认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播策略,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思路。

2. 正文2.1 雷歌的历史渊源随着历史的演变,雷歌逐渐融合了当时的民间歌谣和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样式。

在宋代,雷歌得到了更多的发展与壮大,成为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音乐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雷歌逐渐传入了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

在清代,雷歌进一步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了更多的音乐元素,使之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250 Northern Music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柯丽娜(广东海洋大学 中歌艺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摘要】传统地方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发掘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学术界对其研究也日益深入。

雷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当地音乐文化学者的高度关注。

本文以国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线索,着重从雷歌的音乐本体、文化与民俗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有关雷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期展示近年来相关学者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文化价值的挖掘整理成果。

【关键词】雷歌;非物质文化;音乐本体;文化与民俗【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广东省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广东海洋大学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器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雷歌是一种流传于雷州半岛的方言民间歌曲,又称作雷州歌、雷州姑娘歌。

与客家民歌、潮汕民歌、广府民歌并称为广东四大方言民歌。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觉醒,特别是2008年1月雷歌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雷歌吸引了来自湛江当地的一些文化和文艺工作者的目光,兴起了研究挖掘雷歌音乐文化价值的风潮。

笔者以“雷歌”“雷州歌”或“雷州姑娘歌”为主题在CNKI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对检索到的关于雷州民歌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其中,雷歌的音乐本体研究和挖掘雷歌中的文化与民俗事项是俩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下面就这从俩个方面来阐述近几年雷歌研究的研究概况,以期在今后研究和挖掘雷歌的音乐文化价值一些参考借鉴。

一、雷歌音乐本体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根本始终是对其音乐本体的传承和发展。

所谓“音乐本体”,通常是对“音乐形态”而言,即音乐作品构成中的各种音响因素。

发掘雷歌音乐文化遗产本体的价值,使雷歌特有的音乐形态结构规律和人文精神得以传承发扬,雷歌才能够真正地“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具有丰富的音乐本体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雷歌音乐本体是指雷歌的音乐形式、曲调、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雷歌是一种以口唱为主的民间艺术形式,通常是由一位歌手独唱或多位歌手合唱。

雷歌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曲调和节奏上。

雷歌曲调高亢激昂,有时通过高音唱腔和变奏等手法展现出强烈的情感;节奏紧凑有力,以快速连续的音符表达出战斗的紧张氛围和悲壮的情感。

雷歌的音乐本体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共鸣。

雷歌的文化内涵是指雷歌所承载的历史、社会和民俗传统等方面的意义。

雷歌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是军人在战斗中表达勇敢精神和壮烈情感的一种方式。

雷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雷歌体现了中国古代民众对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向往,承载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厌战情绪的宣泄。

雷歌通过歌词和歌曲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雷歌还承载了丰富的民俗传统,如传统军营礼仪、战鼓声等,通过音乐形式传播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

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音乐本体是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音乐本体也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方式,加深了人们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受。

雷歌的高亢激昂的曲调和节奏,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雷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民俗内涵。

反过来,文化内涵又通过音乐本体的表现手法,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和意义。

雷歌通过其特有的歌词和歌曲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使雷歌在音乐表达的基础上,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文化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雷歌是一种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雷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和衰落的危险。

对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也能够为其保护和传播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研究雷歌的音乐本体,可以揭示其独特的音乐特色、演唱方式和表现形式,通过对其旋律、节奏和唱法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深入探究雷歌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所在。

研究雷歌的文化内涵,可以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探究其在民间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雷歌的传承与保护、地域特色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加强雷歌的保护工作和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研究雷歌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雷歌所承载的历史、宗教、风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其在不同时期、地区的演变和变化。

通过对雷歌文本、歌词内容、主题与意义等方面的探究,可以深入挖掘雷歌背后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生活哲学等方面的价值,并从中发现雷歌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与意义。

研究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交流与文化建设。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可以通过深入探讨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从而揭示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雷歌的地域特色和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了解雷歌在不同地区的演变和发展情况,为各地雷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综合分析雷歌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现状,可以确立雷歌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方向和依据。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揭示其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以期推动雷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促进雷歌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首先,雷歌的音乐本体主要包括歌曲的形式、节奏、旋律和声音特点等方面。

雷歌通
常采用民间语言演唱,歌曲结构丰富多样,包括句、段、回旋和合唱等形式。

雷歌以其独
特的节奏感而闻名,多采用快速而有力的节奏,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受。

同时,雷
歌的旋律富有变化,既有高亢激昂的部分,也有抒情柔和的部分。

雷歌的声音特点也非常
显著,具有浑厚、激情和富有穿透力的特点。

其次,雷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雷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
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和价值观。

雷歌歌词通常表达对生活的思考、情感的宣泄和社会
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雷歌还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和民
间传说,在传唱中传承了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

雷歌通过音乐形式的传承和创新,使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入,加深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同时,雷歌还是社交交流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

雷歌是一种群体性的音乐表达形式,常常在集体活动、宴会和婚礼等场合中演唱。

通过参与和分享雷歌的演唱,人们可以建立
情感联系,加深彼此间的交流与了解。

雷歌还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不同地区和不同
民族的雷歌有着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因此,雷歌也是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交流
的重要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雷歌是中国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形式,被誉为“天籁之音,滇池明珠”。

雷歌因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雷歌不仅是畲族、彝族等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歌的音乐本体主要包括曲调、旋律、节奏、乐器和表演等方面。

雷歌曲调较为简单、朴素,通常是由5至7个不等的音符组成,不同曲调之间的转换比较平稳自然。

雷歌的旋律充满激情和感情,通常由快节奏的前奏引出,演唱者常常在这前奏中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情感和意向。

雷歌的节奏特点是整合了民歌、舞曲、戏曲等多种元素,具有很强的语言韵律感和起伏感。

雷歌乐器包括笛、高胡、二胡、弦筝、扬琴等,这些乐器通过和声和伴奏等方式展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雷歌的表演方式多种多样,演唱者除了以喉音为主要表现手段外,还要配合各种手势、动作和舞蹈等手段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意见。

除了音乐本体外,雷歌的文化内涵也是其受人倾慕的重要因素。

雷歌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生活场景:雷歌通常在民间庆典、祭祀仪式、婚嫁葬礼等生活场景中演唱,是民族文化和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宗教信仰:雷歌中经常涉及到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包括祭神仪式和神话故事等,反映出民族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3.情感表达:雷歌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情绪的重要方式,通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等各种情感和感情,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媒介。

4.民族特色:雷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既展现了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又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大气魄和多元文化的特点。

总之,雷歌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宝库,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对于保护和传承雷歌文化,应该注重从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发掘,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发展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保护与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保护与传承研究

Yi Shu Ping Jian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保护与传承研究柯丽娜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摘要: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话语下,学术界越来越重视有关传统民间民族音乐的研究。

本文以国内公开出版和发表的学术论著为线索,着重从雷歌的历史源流、典型传承人物、采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在此语境下学界关于雷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作了梳理,以期展示近几年国内广大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保护与传承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明确未来雷歌的传承研究方向。

关键词:雷歌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J64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6-0032-02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广东海洋大学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器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雷歌又称作雷州歌、雷州姑娘歌,是一种流传于雷州半岛的方言民间歌曲,也是广东省四大方言民歌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觉醒,雷歌吸引了来自湛江当地的一些文化和文艺工作者的目光,兴起了研究、传承雷歌的风潮。

特别是2008年1月雷歌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雷歌迎来了一轮研究高潮。

笔者以“雷歌”“雷州歌”或“雷州姑娘歌”为主题在CNKI 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笔者对检索到的关于雷州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

下面就从雷歌历史源流与传承人的研究、雷歌保护和传承方式的研究等两个主题,阐述近几年雷歌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概况。

一、历史源流与传承人物研究关于雷州民歌源流的讨论,是雷歌研究的必然问题。

杨励轩从孕育雷歌文化的艺术母体、雷歌文化成型的背景性因素、以及产生的具体时间与地理位置等三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1]。

雷歌由闽南民歌本土化为雷歌的过程与闽南语变异为雷话的过程在时空上基本上一致。

也就是说,在雷州半岛特有的民歌传统和文化生态环境共同作用下,源自闽南的民歌随着雷话的扩张发生变异而形成雷歌,并最终得到雷州半岛民众的文化认可。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雷歌是福建闽南地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音乐本体与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1. 雷歌的音乐本体
雷歌是一种传统的诗文歌曲,以福建闽南方言演唱。

雷歌的音乐本体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1) 曲调和节奏:雷歌的曲调多样,有快有慢,且以慢曲居多。

雷歌的快曲节奏明快、欢快,常用于表达喜庆的场合;慢曲则以柔和、悠扬的旋律为主,多用于抒发感情。

(2) 声部和合唱:雷歌通常有主唱和合唱两个声部。

主唱负责唱主歌词,合唱负责和
声和重复歌词。

(3) 歌词和表演:雷歌的歌词通常采用七言绝句或七言律诗的形式,抒发情感或抒发
特定的主题。

雷歌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合唱、对唱等。

(4) 乐器伴奏:雷歌常常使用传统的民乐器进行伴奏,如二胡、笛子、琵琶等。

乐器
伴奏给雷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1) 宗教信仰:雷歌中常常融入了对神明的崇拜和祈祷,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谢意。

这体现了闽南地区深厚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文化。

雷歌作为福建闽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它不仅
是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也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重要文化遗产。

通过对雷歌的
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闽南地区的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雷歌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一种,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是闽南地区一种具有强烈民间特色的歌曲形式。

雷歌以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内涵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普及。

雷歌的音乐本体包括其曲调、节奏、演唱方式等,反映了其独特的音乐特点。

雷歌的曲调以其独特的“弹唱固定、唱调自由”的形式,表现出其独特的旋律风格。

雷歌的节奏明快、有力,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雷歌的演唱方式则以独唱或群唱为主,同时配合手拍或击鼓等形式,强化音乐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除了音乐本体,雷歌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雷歌中有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是雷歌独特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雷歌也反映了闽南地区人民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这些都是雷歌独特的文化内涵。

研究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雷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对于音乐本体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雷歌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特色,探究其音乐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提高雷歌音乐的演奏水平和传承效果。

其次,对于文化内涵方面的研究,可以系统掌握雷歌所表现的民俗文化、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等方面,深入了解闽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间传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

最后,还应注重雷歌的推广和传播,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如音乐会、展览、出版等)宣传雷歌文化,增进公众对雷歌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其传承和保护的意识和参与行动。

总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的研究,既可以保护和传承雷歌这一文化瑰宝,也可以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雷歌》是中国南方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本文将对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雷歌的音乐本体主要包括声音、节奏、旋律和表演形式等方面。

雷歌一般由多个演唱者合唱,其中包括领唱者和合唱团。

领唱者负责引领整个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表达情感,而合唱团则负责和领唱者呼应,形成独特的和声效果。

雷歌的声音通常比较高亢,富有激情和力量。

节奏明快有力,具有昂扬的节奏感。

旋律流畅优美,常常通过一些装饰音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

雷歌的表演形式也非常独特,演唱者会借助一些表演动作和形象化的动作来增加观赏性。

雷歌的音乐本体受到了南方地区传统音乐的影响,融合了汉族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它在演唱形式上采用了扬声器和传统肺唱的技巧,以增加声音的穿透力和共鸣。

在旋律方面,雷歌继承了南方传统音乐的柔美和流畅的特点,但又加入了一些激昂和高亢的元素,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

雷歌还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表达出农耕文化和乡土情感。

雷歌作为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

它既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展现了南方传统音乐的特点,又是农耕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研究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音乐和文化传承。

雷歌研究历程、格局及问题

雷歌研究历程、格局及问题

雷歌研究历程、格局及问题杨励轩【摘要】The Research on Leizhou ballad, which has lasted for nearly 90 years since Huang Jingxing’ study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accumulated many descriptive results on the origin, variation, lyric and melody, rhyme and tune, and provides many valuable sources for follow-up research. But findings underscored the research patterns has been ossified, research field is limited, the research subjects have been duplicated, and few research methodology has been considered. From macro-scope, the research results appeared in dribs and drabs, free style and superficiality and few breakthroughs has been made;From micro-scope, definitions are still vague, positivistic materials remain absent.%雷歌研究自清末民初的黄景星起至今近90年,在雷歌起源、流变、词曲形态、音韵及音调等方面积累了较多描述性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但研究格局僵化,领域有限,主题高度重复,缺乏方法论意识,研究成果宏观上表现零散、随意及表层化,突破性成果匮乏,微观上则有概念模糊缺乏足够实证材料之弊端。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世代相传的各种非物质文化传统,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仪式、节日、语言、传统医学、民间工艺等,以及相关的传统知识与实践。

雷歌作为中国的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将从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雷歌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雷歌的音乐本体雷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雷歌的音乐本体体现在其曲调、节奏和表演形式等方面。

1. 曲调雷歌的曲调多为旋律简单、朴实而又富有感情的民歌形式。

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每一首雷歌都是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真实反映。

雷歌中常常使用的一些地方方言和俚语,以及对当地自然环境、生活现象的描绘,都体现了雷歌的鲜明地方特色。

2. 节奏雷歌的节奏明快而有力,通常伴随着简单的打击乐器,如锣鼓、板鼓等。

这种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形式,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也能够有效地传达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雷歌的节奏也与当地的劳动节奏和生活节奏密切相关,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3. 表演形式雷歌通常是由群众自发组织进行演唱和表演的,具有浓厚的群众性和民间性。

在表演形式上,雷歌常常与各种民间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表演形式。

这种集体性的表演形式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也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雷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雷歌的文化内涵1. 社会历史雷歌作为民间音乐形式,其发展与传承与当地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在古代,雷歌就是人们在丰收、祈雨、庆祝节日等场合所演唱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雷歌还承载着人们对社会变迁和历史记忆的追溯,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见证。

2. 音乐意蕴雷歌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意蕴,其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爱情的歌颂和对生命的思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雷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它源自中国山西省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是研究雷歌的重要方面。

雷歌的音乐本体包括曲调、节奏、乐器和唱法等要素。

雷歌的曲调通常以平板为主,节奏明快有力,乐器主要包括板胡、钹子、鼓等。

雷歌的唱法以高亢豪放为特点,通常由一位领唱者带领全体参与者合唱,歌词内容多是描绘英雄壮丽、爱国主义情感的。

雷歌的音乐本体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力度和热情的表演方式吸引着观众。

雷歌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上。

雷歌作为山西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雷歌的歌词内容富有民族英雄主义、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情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坚毅、团结和爱国情怀。

雷歌也具有社会功能,它是中国农民解放军的战斗歌曲,曾在中国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中起到了激励士气、凝聚力量的作用。

雷歌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审美观。

雷歌以其情感饱满、魄力激昂的演唱形式,向观众传递了豪放、激情和积极向上的音乐情感,迎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中对于“音乐即情感”的追求。

雷歌音乐中的高亢声音、激烈节奏以及强烈的表演力度,呈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豪放奔放”特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真实感情和坚定的人生态度。

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雷歌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观和民族精神,也承载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爱国情怀。

研究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传承和弘扬雷歌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具有特定民族、地域和群体特色,以传统的方式传承和创造的文化表现形式。

而雷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独特的音乐本体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本文将围绕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展开研究,探讨雷歌的独特魅力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一、雷歌的音乐本体雷歌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汉代,流行于湖北、湖南、安徽等地。

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职业身份的人在劳动之余自发演唱的一种生活歌谣。

雷歌音乐通常用于播种、收割、耕作等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具有节奏明快、韵律悠扬的特点。

其演唱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合唱、对唱等,常用乐器有锣鼓、板胡、梆子等。

雷歌以其简单明快的音乐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旋律,成为了中国古代劳动音乐中的瑰宝。

从音乐本体来看,雷歌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节奏明快:雷歌音乐的节奏感非常强烈,这与其作为劳动音乐的特点有关。

在农业耕作的过程中,需要一种能够激发人们斗志和活力的音乐形式,而节奏明快的雷歌正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2. 旋律悠扬:尽管雷歌音乐通常用于劳作之中,但其旋律却十分悠扬动听。

这一特点使得雷歌不仅仅是一种劳动音乐,同时也具有了艺术性和观赏性。

3. 多样的演唱形式:雷歌音乐的演唱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合唱、对唱等,这也为其赋予了更为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段。

以上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雷歌音乐的本体特征,使得雷歌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雷歌的文化内涵雷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雷歌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而雷歌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音乐,成为了古代农耕社会的一部分。

其内容涉及到了播种、收割、耕作等多个方面,记录了古代农民的生产场景和劳作生活,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民俗学价值。

雷歌还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雷歌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音乐形式,其简洁明快的音乐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旋律,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表达方面的独特魅力,具有着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展开研究。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雷歌的起源与发展、音乐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与发展、保护与传播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了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的关系,认识到雷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雷歌这一传统音乐形式的独特魅力,为其保护传承和推广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音乐本体、文化内涵、起源、发展、特点分析、传承、发展、保护、传播策略、关系、价值、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多种挑战,传统音乐形式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雷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深入了解其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挖掘其历史渊源和精神价值。

只有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认识雷歌的独特魅力,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研究雷歌的起源与发展、音乐特点分析、文化内涵探究、传承与发展以及保护与传播策略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并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进一步认识。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雷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雷歌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通过对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

研究雷歌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也有助于拓展民俗学、音乐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对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雷州歌演唱特点分析

雷州歌演唱特点分析

雷州歌演唱特点分析雷州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

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南方岭南地区独特的音乐形式。

雷州歌以其独特的演唱特点而闻名于世,其表演风格热情奔放、激昂激情、富有感染力。

本文将对雷州歌的演唱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从节奏上讲,雷州歌的节奏独特且多样化。

雷州歌在演唱过程中以快速的节奏为主,强调歌曲的活力和激情。

同时,雷州歌的节奏非常灵活多变,适应不同的歌曲内容和表达情感的需求。

这种丰富多样的节奏变化给人一种强烈的听觉冲击,使人不禁陶醉其中。

其次是雷州歌的音色特点。

雷州歌在演唱中通常采用高亢、豪放的嗓音,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实力和自信。

这种独特的音色特点让雷州歌在传统音乐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雷州歌演唱中的高亢和豪放,与岭南地区阳光明媚的气候和人民的性格特点相契合,更加彰显出雷州歌的独特之处。

此外,雷州歌的演唱方式饶有情感,富有感染力。

雷州歌的演唱者通常会全身心的投入,用最真挚的情感来表达歌曲的内涵。

在演唱过程中,他们会通过动人的歌声和毫不保留的表情,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观众,引发共鸣。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让雷州歌深入人心,使演唱者与听众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

此外,不同于其他音乐形式,雷州歌通常以集体合唱为主。

在雷州歌的演唱中,通常有一名主唱带领其他演唱者进行合唱。

这种合唱形式不仅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和力度,同时也展现了雷州歌对社区团体和集体意识的重视。

合唱者之间的默契配合和声音的交织,增强了音乐的韵律感,为观众呈现出一种壮观而磅礴的演唱景象。

综上所述,雷州歌以其独特的演唱特点而闻名于世。

其节奏独特且多样化,音色高亢、豪放,表达方式饶有情感、富有感染力。

同时,雷州歌的合唱形式也为其增添了一种特殊的韵律美和集体意识。

雷州歌作为中国南方岭南地区独特的音乐形式,展现了该地区的文化魅力和人民性格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雷州歌能够在更广泛的舞台上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综上所述,雷州歌以其独特的节奏和音色,以及富有情感和感染力的演唱方式而闻名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西雷歌研究综述及评价
作者:音乐学院 13级音本一班潘开运
[摘要]本文从戏曲出发,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总结,从雷歌形成、思想内容、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对雷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一个总结。

并指出现实中的不足,以便相关学者今后进行改进探索。

[关键词]雷歌;文献综述;评价
一、关于粤西雷歌的形成的研究
相传在很久以前,雷州本土人民就有用雷州歌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风习。

明末清初,雷州歌对唱盛行,每逢喜庆之期,歌手汇聚,即兴而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都是用本土
的雷州话歌唱的。

其歌词通俗易懂,还非常注重每句落尾字的押韵,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孙建华在长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 年第 2 期发表的《漫谈粤西雷剧音乐》中提到了雷歌的起源与发展。

他根据研究,指出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桥就是当地最早的对歌台,在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 年),此地兴建“歌馆”,专供歌手住宿。

直到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端午节,由于雷州南渡河一年一度的赛龙舟这年发生了沉船死人事件,到了第二年,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村的村民把赛龙舟活动改为“赛歌台”,每年进行一次赛歌活动,从此,雷州歌正式登上舞台(乡里人称为“踏楼板”)。

在陈湘发表的《雷剧音乐》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后来雷歌随着发
展逐渐形成雷歌班,又因有女子参加,称为“姑娘歌”。

对歌唱词是口头文学、天文地理、风土民情无所不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

姑娘歌对答如流,接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有的姑娘歌还有歌文,内容大致是《劝世戒烟》、《劝人忠义》等劝世歌。

甚至有的姑娘歌还有人物和故事情节,深受群众欢迎。

如最古老的雷州歌《断机教子》就是清代干隆年间进士海康人陈昌齐写的。

不久,姑娘歌的劝世歌进一步发展成为班本唱(歌班仔)。

但班本唱仍没有固定的板腔,唱歌之时偃锣息鼓,十分单调。

后来,借鉴了广东粤剧的艺术形式,将班本唱进行改革,模仿粤剧锣鼓、脸谱、服装、道具及表演形式,甚至连剧本也移植过来,发展成为雷歌班。

清嘉庆末年,第一个雷歌班——北和雷歌班成立。

由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或从时间角度对雷歌的的发展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或单从某一时间段出发,对本时期内的雷歌发展做了分析,可以说研究是比较到位的,我们也因此得知在清末时期,雷歌班便开始活跃在雷州半岛的大小戏台了。

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缺乏具体的实地考究,大多都是根据前人研究所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因此缺乏自己的观点性与主观性。

所以要深入实地考究,进行采风收集当地资料,以便更好地预测雷歌的发展的趋势。

二、关于粤西雷歌的思想内容的研究
《中国歌谣集成》主编贾芝先生指出:“民歌,简直就成为那
个民族诞生、迁徙、劳动、生存等一部口传的历史。

”雷州歌就是记载着雷州人民生存、劳动、生活的斗争史。

雷州的思想内容体现出雷州半岛的地理风貌以及雷州人民的生存方式、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爱情婚恋、历史人文、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娱乐戏谑、丧白喜庆、政治时事等等。

雷州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喜欢唱雷歌。

何希春在《浅谈“雷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中提到雷歌表现的的思想内容主要有四点:
1.反映雷州地理风貌及劳动状况
他认为反映雷州风貌及劳动生活内容,是雷歌的主流题材。

雷州半岛是中国第三大半岛,居大陆最南端,处在亚热带,有山有海,有平原有河流。

农民在这块红土地上劳动生息,倾注了心血,也孕育了雷州歌谣。

在农耕社会里,雷州人常感做农民的自豪。

《什么都不如做百姓》就是这样的歌谣:什么都不如做百姓,粒种下田百枝青。

黄粘刚刚收割起,又要磨镰割长芒。

一粒种子下地,便有一百支青苗长起来,令人兴奋。

黄粘、长芒都是解放以前的稻谷名称。

就像此歌运用叙述手法写出了在农耕社会里的农业盛况:农民刚刚收割了早造的黄粘,晚造的长芒稻正长势旺盛,又要锉利镰刀,准备再次收割了。

这首歌反映了雷州人民热爱劳动,获取丰收的喜悦心情,表达了做什么都不如在我雷州做百姓的主题思想。

2.反映男女恋情婚嫁
他认为反映男女恋情婚嫁是雷歌的永恒题材,也是在雷州独特的风俗。

情歌中有探情、偷情、盼情、恋情、约会、山盟、失恋、离情、
苦情、成婚等等。

男女通过歌唱,表达了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相互爱恋的情感。

情场的动作表示和妙语表达随处可见,山盟海誓,情意缠绵,爱情的坚贞,离别的苦恋,思念的哀怨以及遭遇不幸的痛苦等等,在歌中都得到真实的反映。

在封建礼教桎梏里,男女的爱慕之情有种种表达方式,但表达得体是很不容易的,而雷歌就有其独到之处,能将这份爱慕之情隐隐的表达出来。

3.反映雷州的风土习俗
他认为反映雷州的风土习俗歌,在雷歌中是屡见不鲜的,而且是很有价值的部分。

雷州半岛,在唐代以前是百越族的土地。

唐宋以后,闽南汉人陆续迁来,少数民族逐渐迁往海南、广西,留下少数人也逐步被汉人同化。

所以,这里的文化虽以汉族为主,但也仍存留下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遗物遗风,如雷州石狗、铜鼓、傩舞等。

而闽南汉人流传入来的民歌、姑娘歌、戏剧及风俗等,在同土著文化融合后,又自成一体。

所以,有很多雷歌都反映了雷州这种独特风俗风情。

这里的婚嫁、求神问卜、送葬、道法等都以歌代讲。

反映雷州人对这种民间曲艺的沉迷。

4.反映各个时代政治状况
反映各个时代政治状况的时政歌,在雷歌中占的分量特别大。

有的歌唱历史事件及其人物,有的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受苦受难,有的颂扬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丰功伟绩、政通人和,特别是赞颂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

同时也有抨击腐败现象及社会治安的伤民扰民事件等等。

总之,这类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的心愿,是历史的见证,
具有史料价值。

从以上归纳中可以知道:目前学者对雷歌的研究已经侧重于思想层面的分析了,这将是将来雷歌研究的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只有提高思想层面的分析,才能很好地去了解雷歌,去传播雷歌。

三、粤西雷歌的发展前景的研究
不可否认,在经济迅猛发展、文化现象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雷州民歌的地域优势渐渐走向没落。

这一精神财富也只能是少数中老年人无奈地哼唱,青年人则受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追逐着快男快女以及欧美、韩日以及网络等快餐文化和明星,以至于他们对雷歌的基本特征和风格也一无所知。

但让人们欣慰的是,雷州农民符马活、符骐驿、谢莲兴、符海燕、符同和、符同南等人则怀着对家乡歌谣的珍惜和热爱,加入了保护行列。

2008年9月,在这些农民的创建和倡议下,以保护和传承包括雷歌在内的中国各地民间歌谣为宗旨的中国雷歌馆开始筹建。

刘福瑞在《雷州半岛民歌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也提到了一些相关对策,呼吁政府应重视对雷州民歌的弘扬;相关媒体也应加大对雷歌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增设专门机构举行针对性培训班,聘请相关专家指导,由民间艺人、雷歌传承人讲座;建立雷歌唱法的理论体系;加大雷州民歌继承人才的培养,组织有关人员在雷州半岛进行地毯式调查、采风、挖掘热衷于雷州民歌的百姓,将他们培养成雷歌创作者、雷歌传承人。

经过总结发现,雷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已经慢慢地不再适应我们现在的文化需求了。

受多元文化和地域范围的影响,雷歌的语言局限性也逐渐突显出来,使得它的传播也带有局限性。

娱乐活动趋于多元化,人们对雷歌的审美观念和爱好已经淡化。

雷歌市场大大萎缩,经济效益低,花大力气完成创作搬上了舞台却很难养家糊口,演唱方式的落后,无法激发出人们的创作和演唱欲望,加之雷州民歌传承后继无人,能选择演唱雷歌的人越来越少,尤其能够演唱原汁原味的雷州民歌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希望学者们能一起努力,为雷歌的发展与创新出一份力,使得这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湘.雷剧音乐[M].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1995
[2]蒋菁.中国戏曲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95
[3]林涛.雷歌大全[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4]高诚苗.雷州市雷剧艺术节(资料集)[C].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5]何安成.雷州歌精品鉴赏[M].长城出版社,北京,2005
[6]蔡山桂.雷州话字典[M].羊城晚报出版社,2013.
[7]蔡平.雷州文化研究论集[C].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3.
[8] 黄景星. 雷州歌谣话初集[M]. 雷州:赤坎华文印务局,1925
[9] 李雄飞,张莲.《雷州歌谣话初集》研究[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
[10] 邓碧泉. 湛江民间艺术志[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