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方案:《促进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解决方案 实行三长制 汉化政策
采用汉制
俸禄制 整顿吏治 均田制 租调制
迁都洛阳
促进民族大融合
问题1:从魏晋墓葬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 状况发生怎样的改变?
图1
图2
生产方式 农耕化
促进民族大融合
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
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
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
D.①③
解析:孝文帝改革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快 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①②③④ 都有利于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答案:C
促进民族大融合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 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 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答案:D
鲜卑人乐俑
促进民族大融合
何为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 等仪式)和“乐”(伴随着“礼”进行的乐舞“做 出规定的制度。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 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统治。
问题4: 从以上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 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南梁大臣陈庆之的感叹:
促进民族大融合
手工业的活跃 丝织业的发展 制瓷业的发展
洛阳市场繁荣 对外贸易发展 北魏贵族经商
问题3: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 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说课稿
《促进民族大融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促进民族大融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促进民族大融合》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期,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民族融合的内涵和表现,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认同感。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民族融合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表现,如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2)理解民族融合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运用图表、地图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融合的进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表现。
(2)民族融合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这一抽象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民族融合问题的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2)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原创2: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问题3: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 化促使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 的需要。
问题4:依据图片信息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北魏政权 封建化加速的措施?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 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 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 者沿用该制度维护统治。
知识梳理
生产方式
游牧经济→农耕经济
农耕化
北
魏
孝 文 帝
社会制度 封建化
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改
革 的
生活方式
汉族风俗习惯是主体
影
汉族化
响
民族融合
互相渗透、双向进行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 化的高度发展奠基
概念阐释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 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 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 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 ——孝文帝
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封建统治模式。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 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 建制统治模式转化
问题5:从以下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出 行 图
生活方式汉族化
问题6:概括材料1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画像所示的景象出现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课堂总结
改革 迫在 眉睫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内容】: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演变,掌握各个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各种因素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情感目标:懂得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树立和谐、包容的民族观念。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对不同政策的分析,探讨如何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5分钟)多媒体课件放映新疆的美景和多元化文化,让学生感受新疆是一个具有非寻常多元化特点的地区。
要求学生围绕新疆文化进行讨论,引出本堂课的主题——促进民族大融合。
二、讲解(30分钟)讲授内容:1. 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中央政府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先后采用了“一统天下”、“平定西域”、“新疆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区”等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分别讲解各个时期的政策特点和影响。
2. 当前新疆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
政策的执行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等等。
三、讨论(30分钟)1. 要求学生就所学内容,及时反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帮助学生理解政策的种种画面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 学生围绕如何促进民族大融合进行讨论。
教师给学生提供开放式和有意识争论和意见指导的平台,帮助学生理解多种立场和观点,形成善意和不那么偏执视角的看问题的态度。
四、总结和评价(15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明确本节课的训练目标,以及讲述的关键内容和意义。
2. 要求每位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教师遴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观点和哲理,分别以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进行评价。
【拓展延伸】: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献或者前往新疆旅游时,可以继续了解和探究促进民族融合的实际效果和投资回报。
也可以在科技感驱动的时代里,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和开展多维信息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参考教案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融合(一)课标及解读课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读: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激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讲授新课】一、题解:民族融合1、概念: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后进民族接受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思想和制度,原来各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民族特征趋向统一,形成自然同化。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实质:A从生产方式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B从民族习俗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C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课件ppt精选:《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镌促进民族丸駆合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O内容解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及民族关系方面的作用及影响。
Ad JI CHUDAOXUE01》基础导学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基础导学L_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1)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耕作技术提高,兴修述SL 。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萱牧得到发展。
2.手工业 (1) 丝织业生产日益活跃,纺织业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I 知识梳理丨(2)平。
(2)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虐塞时期圭亘制瓷业的繁盛。
(1)整虹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铜钱,使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泌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釆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名师点拨:封建化就是由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食物等。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族①鲜卑族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垫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汉族的座习揽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⑵汉族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進連文化的影响02・意义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
II思维拓展II拓展1阅读下列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夕卜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依据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O 拓展2阅读下列材料: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讲课教案
一、农牧业发展表现
牧马
牵羊的少数民族
(魏晋荒墓地壁得砖到画更)多地开(垦魏,晋粮墓食壁产砖量画提)
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兴修水利,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
发展 。
扬场图 (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 (魏晋墓葬壁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了当 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 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 资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是佛教的石刻艺术,然而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却突 破了宗教“仪轨”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制了形态各 异、大小不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中国的雕刻艺术 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 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 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 窟群之一。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 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 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 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 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 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 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3个,石雕 造像5万 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大
小
市
市
四通市
洛阳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 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学习方法点拨1.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方面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加速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2.在学习时,要注意通过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把握北方经济的恢复。
要通过北方各民族的变化,把握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
3.注重把握孝文帝改革和隋唐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⑴农业①得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②。
⑵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得到开垦,③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⑶适应④的需要,城郊⑤的种植发展起来。
⑷⑥得到发展。
2.手工业⑴⑦发展尤其显著,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⑵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⑧时期⑨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⑴⑩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⑵政府铸造⑪,使长期战乱以来的⑫代替货币交易。
⑶⑬也有长足发展。
【拓展点拨】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力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工具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
【自我校对】①生产工具;②水利;③粮食;④城市生活;⑤蔬菜;⑥畜牧;⑦丝织业;⑧唐宋;⑨北方;⑩洛阳;⑪铜钱;⑫实物交易;⑬对外贸易;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①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②先进文化与制度。
2.措施⑴尊儒崇经,兴办③。
⑵恢复汉族④。
⑶采纳汉族⑤制度。
修订律令,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拓展点拨】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固定的强调。
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地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没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
【自我校对】①洛阳;②汉族;③学校;④礼乐制度;⑤封建统治;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⑴鲜卑族A.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①,贵族成为中原的②。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教师用书:第3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治和经济的推动作用。
2.难点:孝文帝与民族融合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整理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2)重视兴修水利,荒地得到更多的开垦,粮食产量提高。
(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成就(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的活跃(1)洛阳大市场的繁荣。
(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鲜卑族逐渐封建化。
教材整理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内容措施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修订律令,废除一些落后的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度点拨]封建化不只包括农业化过程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
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教材整理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生活习惯的汉化①鲜卑族经济生活的变化。
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
③风俗习惯也发生变化。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案2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措施;汉族和鲜卑族之间民族融合的表现史实。
2、理解: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运用:用历史史实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基础预习】(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原因:北魏孝文帝的_______推动了北方经济的______和_______。
2、表现:(1)农业方面:①工具得到改进,提高,兴修水利;②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加;③适应的需要,城郊、以及的种植发展起来;④也得到发展。
(2)手工业方面: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直接影响了后来时期的制瓷业。
(3)商业方面: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政府铸造,使代替实物交易;也有长足的发展。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孝文帝,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和,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
2、措施:(1),________ 。
在洛阳建立,兴办等学校,教授;(2)恢复汉族;(3)采纳汉族。
(三)、民族的交流和大融合:1、表现:(1)鲜卑族逐步汉化: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贵族成为中原的。
_______的变化促使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原有文化精华融入汉文化之中。
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广泛传播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的影响。
2、意义: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
【基础检测】1、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经济发展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许多荒地得到开垦,人口大为增加B、开始出现整地碎土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生产都有所发展D、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2、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是( D )A、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B、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C、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D、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3、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D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4、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B )A、北方实现统一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C、民族矛盾尖锐D、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5、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正确...的是( D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6、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有①缓和了民族矛盾②巩固了封建统治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④为结结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A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C )A、北方各族的上层势力B、地主阶级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 D )A、内迁的过程B、汉化过程C、农业化过程D、封建化过程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
概念解读 古代的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经济农耕化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 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 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 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 ——当代·肖黎《魏孝文帝评传》 (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并指出影响评价改 革的因素。
生产方式农耕化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生活方式汉族化
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一)概念阐述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 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 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 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1、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 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3、民族: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交流,为隋唐结束长期分
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重要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措施全面的 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经济农耕化、思想儒学化)
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分析成功的原因。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问题探究分析图片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分析图片问题探究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后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
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建议教师通过探究问题、分析图片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把握本课的中心和线索,进而高屋建瓴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一项力措,使学生体会到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强了这堂课的思想性。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及教学反思前言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通过讲授历史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达到深入理解历史、把握历史规律的目的。
本文旨在分享在授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时的教学经验及反思,以供历史教师参考。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实质和意义;2.把握我国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3.了解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教学重点1.民族大融合的实质和意义;2.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3.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我国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2.研究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课堂讲授法;3.学生讨论法;4.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准格尔画像》,通过提问为教学话题展开。
•教师:这幅画像可能代表着什么历史事件?•学生:这可能代表一个汉族人通过恶劣环境逃到草原上寻求保护。
•教师:会有什么原因使这个汉族人要逃到草原上寻求保护?•学生:可能是因为他受到了汉族中的迫害或者农民战争等内部矛盾。
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民族融合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二步:讲授(20分钟)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合并和各民族融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
然后,引导学生研究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第三步:小组讨论(30分钟)学生分为小组,通过讨论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让学生合作思考和探究。
第四步:汇报(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汇报,对学习感悟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五步:小结(5分钟)通过在线答题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课堂讲授法、学生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优秀,学生学习积极参与度高。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3.3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
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
3.3促进民族大融合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课堂小测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不足,提高自我调整能力。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过程和成果,理解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关注小组讨论的进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4.组织小组汇报,让组员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其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不足,提高自我调整能力。
2.深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历史规律,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民族问题进行正确判断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展示、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高中高二下册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高二下册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主题: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学科:历史年级:高二下册学时:4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和重要事件;2. 掌握历史对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观念;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2. 历史对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3. 民族融合事件的分析与讨论4. 思辨与综合运用历史知识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0.5学时)1.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中国各民族的画作或播放一个短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民族多元和融合的关注。
2.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和重要事件,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第二步:知识讲解(1学时)1. 通过讲解PPT,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 讲解历史对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包括加强族群认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
第三步:案例分析(1学时)1. 提供几个历史上重要的民族融合事件,例如辽金、元明、清朝的建立等,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事件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分析事件中的融合过程和影响,并撰写小组报告。
第四步:综合应用(1.5学时)1. 学生小组报告,每个小组分别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汇报,并进行互动讨论。
2. 提供一些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让学生思考历史对现实民族融合的借鉴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历史知识促进当前的民族融合进程。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撰写一篇关于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的综合应用性文章。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0.5学时)1. 教师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和收获。
教学资源:1. 中国民族融合的画作或视频素材2. PPT讲义3. 分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指导材料4. 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的案例材料评价方式:1. 学生小组报告的质量和内容2. 学生综合应用性文章的质量3. 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的积极程度4. 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表现备注:教案中的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学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课件PPT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检、监察人员(如需要的话)参加开标会,参加开标会的代表应签名以证明其出席。
⑤选择好药商,必须针对各条款签订协议(附家庭财产担保),并进行公证。 服务革新面临的困难:员工不能充分配合 18. 投标人资格证明文件 (10)资格证明材料 ①利用电视品牌,终端展示材料,进行普遍宣传,使产品信息迅速传播; 1.遇心服务技巧 4.冰柜设计:北京市场VS上海市场 现场服务体验能够使接受培训的人员充分交流自身的感受,缓解疲倦,在愉快的过程中加深对服务的理解。这样,他们的学习意愿也 会大幅度提高。这种做法也能促进换位思考,使服务人员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评价服务。 25. 通知 (2)有良好的执行合同能力和售后服务承诺;
1.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 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 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社会经济的变化
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 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 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合作探究】今天我们吃着烤羊肉串,徜徉在云
冈石窟中,遥想当年鲜卑人叱咤风云、横扫天下的 气势,他们作为单一的民族消失了,从这个角度上 说孝文帝或许被称为历史的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 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 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 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 到了永生。我们又谁能说得清自己身上是否流淌着 鲜卑族人的血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 来自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6: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农业(1)农业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
(2)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城郊发展起来。
(4)畜牧也得到发展。
2.手工业(1) 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 有很大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重新铸造,使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3) 也有长足发展。
1.内容加速了北魏政权的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表现(1)鲜卑族:①经济生活: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②习俗: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①经济生活: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
②习俗:汉族从服饰或风度上,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
2.影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奠定了基础。
课堂练习1.据统计,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从北魏人口的迅速增加上可以确信( )A.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迅速增多C.南方人口已开始向北方流动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2.北魏孝文帝非常注重推崇中原的儒家文化,他建立孔子庙,举办祭孔活动。
其做法的目的不包括( )A.吸收汉族文化以巩固对中原的统治B.弘扬儒家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C.学习汉族文化以推进其改革的发展D.传承儒家文化以丰富中原文化的内涵3.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文弱之风。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A.均田制B.汉化政策C.新租调制D.三长制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高二历史选修1教案《促进民族大融合》
高二历史选修1教案《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师: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1: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
生2: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生3: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师: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生1: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
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生2: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方案:《促进民族大融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方案:《促进民族大融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
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
下面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师: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1: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
生2: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生3: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师: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生1: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
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生2: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
师: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②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③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2)原因: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2、手工业的成就:(1)表现: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
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
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
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
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2)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1)表现:①洛阳大市场的繁荣: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
如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等,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②重新铸造铜钱;③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措施: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
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
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
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
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2、影响: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生活习惯的汉化:即三个变化①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筑起简陋的房舍,经营小块土地,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开始转向中原汉族的农业文明。
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迁居洛阳的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③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融入:如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②服饰与风俗的融入:如诗歌描写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③食物的融入:如教材插图《汉人胡食画像砖》就是明证。
2、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今天我们吃着烤羊肉串,徜徉在云冈石窟中,遥想当年鲜卑人叱咤风云、横扫天下的气势,他们作为单一的民族消失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孝文帝或许被称为历史的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
我们又谁能说得清自己身上是否流淌着鲜卑族人的血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
请大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三节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提示: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教学小结:北魏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场改革是由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它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三、问题解答:★学思之窗: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参考答案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深入人心;鲜卑族逐渐汉化。
★本课测评:1、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参考答案提示:社会经济的变化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2、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参考答案提示: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
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延伸:1、(略)2、争鸣: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
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
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
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