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技术转移制度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与机制研究一、前言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校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作为科研领域的基础研究力量,其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与机制研究,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创新发展,还能够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为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包括产学研合作、科技孵化、独立创立企业等多种形式。

1.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模式之一。

产业界把自己的商业需求,传递给科研界,科研界通过研究和试验,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技术,再由产业界负责生产、销售和推广。

这样,就可以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造福全社会。

2.科技孵化科技孵化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另一种重要模式。

科技孵化器作为创业中介,帮助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校技术人员或者科研团队,进行成果的孵化、落地和商业化。

科技孵化器提供的服务包括场地、资本、服务、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大大降低了科技创业者的创业风险,提高了他们的成功率。

3.独立创立企业独立创立企业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另一种模式。

高校通过构建创业团队,独立创立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行业界合作,共同研发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产品。

此外,高校可通过股权和收益等方式,参与企业的经营。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包括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等多个方面。

1.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关键机制。

高校要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确保科技成果的产权归属,促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著作权等。

2.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机制。

该机制通过专业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技术水平、创新性等进行评价,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科学依据。

各省区高校技术转移的全过程评价研究——基于突变理论的视角

各省区高校技术转移的全过程评价研究——基于突变理论的视角

Th h l r c s fUn v r iis e W o e P o e so i e ste ’Te h o o y Tr n f r o i e e Pr vn e c n l g a se fCh n s o i c s
— —
A t sr p e r r p c i e Ca a t o he Th o y Pe s e tv
Y iou Q i L e g, a n uX ah i i 。 i n T nMi , We , F
( . c o l fMa a e n , nv ri fS in ea dT c n lg fC ia 1 S h o n g me t U iest o ce c n e h oo yo hn ,Hee 3 0 6,C ia; o y fi2 0 2 hn 2 De at n fDe eo me tPa nn , iest fS in ea dTeh oo yo h n , fi 3 0 6 C ia . pr me t vlp n ln ig Unv ri o ce c n c n lg fC ia Hee 2 0 2 , hn ) o y
u iest s tc n lg t n fr nv rie ’ e h oo y r se.Me n i , C tsrp e h oy v lain i a a whl e aa t h T e r E au t Meh d ( EM ) w ih o ie q ai t e n o o to C , hc c mbn s u lai a d t v
摘 要 : 国 高校 技 术 转移 效率 低 下 , 何 正确 评价 各 省 区 高校技 术转 移过 程 . 寻 阻碍转 移 的 关键 因 我 如 探 素成 为急 需解 决的 重大 问题 。本 文在 界 定 高校技 术转 移概 念和 运行 机制 的基 础上 . 建一套 完整 的 高校 构 技 术转 移 的全过 程评 价体 系 . 并采 用定性 与 定量 结合 的 突 变综合 评价 法 . 为科 学 高效 地评 价 高校技 术转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综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综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正成为现代化经济的重要环节。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将高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企业经营活动和社会服务的过程。

本文将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影响因素和对策三方面进行综述。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成果数量上,2017年全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目达到1.4万个,取得了430亿元的利润和税收。

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从单纯的技术转移,逐渐转向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在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创新创业团队数量不断增加,创业教育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着众多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政策环境、科技评价和授权机制、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和市场环境等。

政策环境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需要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措施。

科技评价和授权机制是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需要加强科研成果评价和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质押和出售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是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和商业价值。

市场环境是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强与市场的对接,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市场适应度。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其次,要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保障。

第三,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保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对接。

最后,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

总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面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建议高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培训和政策支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和市场适应度,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的双赢。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张 娟 , 威 刘
( 北 电力大 学 经 济与管理 学 院, 京 120 ) 华 北 0 2 6 摘 要 : 过 2 经 O年 的 发 展 , 国 的 高校 技 术 转 移 机 构 由 负 责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的 管 理 职 能 部 门 , 变 为 目前 的 我 演
职能部 门模 式、 司模 式和研 究院模 式 3种 基 本 类型 。随 着 高校技 术转 移 业务 量 的增 加和 专业 程 度 的提 公 高, 高校技 术转移机 构 的组 织结构也 在从 简单的 职能 制 向矩 阵式 或事 业部 形 式演 变 。分析认 为 , 高校 应根
中 图 分 类 号 : 4 G6 4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7 4 ( 0 2 0 — 1 70 10 —3 8 2 1 ) 60 4 —4
1 我 国 高 校 技 术 转 移 机 构 的 发 展 历 程
1 1 萌芽 阶段 .
共 同认 定 了 2 2个 国家 大 学 科 技 园 , 动 了高 新 技 术 的 推 产 业 化 ; 校 与 企 业 共 同 承 担 的 国 家 技 术 创 新 项 目中 , 高 绝 大 部 分 是 为 解 决 企 业 发 展 中 和 行 业 发 展 的 瓶 颈 技
发 挥 了作 用 。
1 2 起 步 阶段 .
等 为一 体 , 纯 管 理 向 技 术 成 果 经 营 方 面 转 变 。一 些 从
学校 还 同 时成 立 了 专 门 从 事 技 术 转 移 的 公 司 , 始 探 开 索技 术 转 移 的 市 场 化 运 作 。 如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从 2 0 00 年 开 始 组 建 高 新 技 术 成 果 转 移 中 心 ; 安 交 通 大 学 在 西 19 9 9年成 立 了技 术 转 移 中 心 , 年 9月 成 立 了 西 安 交 同 通大 学 技 术 成 果 转 移 有 限 公 司 , 心 与 公 司 一 体 化 运 中

创新大国首提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意义几何——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解读《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三大看点

创新大国首提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意义几何——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解读《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三大看点

创新大国首提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意义几何——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解读《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三大看点佚名【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财富》【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2页(P15-16)【正文语种】中文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首破万亿元,重大科技成果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量”“质”齐升。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首次描绘了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蓝图,在创新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征程中,我们该如何破解当前技术转移体系建设面临的难题,发挥好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记者:为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我国首次提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概念,其内涵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李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成果持续产生,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并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生态系统。

方案首次提出了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概念,目的是要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技术转移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技术转移体系,加强对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的系统设计,形成体系化推进格局,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促进科技与经济融通发展、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举措,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效把握和应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态势,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必然要求;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抓手。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根子上讲还在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体系不健全,表现为创新链条衔接不畅、供需对接不顺、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方面。

为此,必须要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新格局。

技术转移政策解读

技术转移政策解读

12
成果转化的8大方式





(1)技术许可。通过技术市场把技术从发明者或拥有者手中转移给接受 者,即大学和科研院所拥有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同时允许企业在工业 中应用该科研成果。 (2)技术合作。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合作还包括 双方互派人员访问或学习。 (3)技术外包。包括企业委托大学或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企业开展的技 术研发活动。 (4)技术服务。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企业进行技术帮助和指导。 (5)技术购买。企业购买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技术购买还包括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员向企业流动。技术购买还包括企业对技术设备和 软件的购置。 (6)技术创业。主要指科研人员的通技术创业或技术入股。 (7)企业孵化器。 (8)信息传播。包括文献信息、数据库信息,可通过现场、会议或新闻 媒介交流技术方面的经验、技能或进行样品、样机的展示,或通过报刊、 杂志、书籍、音像等资料等形式传播,这种方式由于传播的信息具有分 散性和隐性等特点,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或模仿能力。
转移的条件:新技术拥有比较优势, 对客户有显著的
性能改善和价值提升.但可能价格更高. 技术转移是使命取向(mission-oriented)的科技机构 的本质使命. 技术转移的有效性是衡量使命取向科技机构生产率 的重要指标. 组织,制度和战略规划的障碍会限制技术的转移. 存在着好的技术转移的方法. 如用户的介入有助于 技术转移
20
实践
导致科学政策实现突破和对研究的公共投资出现
增长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因二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 始。 洛斯阿拉莫斯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强调了科学和技 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令对科学(特别是物理, 化学和生物)进行大量投资的想法变的看似可行, 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似乎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种增加对科学投资的压力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 军备、航天竞争中又被大大增加了。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这给西方, 特别是美国带来了格外巨大的压力,导致其对防 御和空间研究进行大量投资。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探析_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的调研与思考_梅元红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探析_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的调研与思考_梅元红

高等学校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尽管受到体制、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高校仍在积极地探索更加有效的技术转移路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转移工作,以求更好地履行科技服务社会的职能。

本文主要结合清华大学的工作实践,就高校技术转移模式进行探析。

高校技术转移是一个多主体、多阶段、多层次、多来源的综合性体系,包含着复杂的结构和各种关系。

技术转移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高校、企业、政府、中介机构、投资机构等;技术转移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技术开发阶段、技术推广阶段和技术应用阶段;技术来源主要有:高校(技术提供方)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技术接纳方)委托、双方合作研发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新技术。

目前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1传统的技术转化模式———点对点的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高校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努力,寻找到合适的企业;或者企业在高校找到合适的科技成果,将其在企业产业化。

以技术的提供方(高校)为点,对应另一个点———技术的接纳方(企业)。

目前,大多数高校设有科技开发部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是最广泛、最典型且至今仍在沿用的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①点对点的直接转移,即技术直接由技术提供者(高校)传递给技术接纳者(企业)。

②在校企之间传递的技术主要是包括专利技术在内的高校自有科技成果,是典型的技术推动型技术转移。

该模式参与的主体只涉及到大学和企业,从技术转移的过程看,主要是高校已有技术的推广。

由于技术转移主要靠科研人员或管理人员直接与企业联络,合作规模和技术交易额普遍较小,涉及的技术多是较为简单的应用技术。

该模式虽然有其客观不足和一些限制发展的因素,但仍然是高校技术转移的一种主要模式。

据统计,近年来清华大学每年约1400项技术合同中,点对点是主要的合作模式,2008年合同额达到7.8亿元。

具体见图1。

目前,各高校正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和实践,一些新的技术转移模式不断涌现。

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模式与实践探索(华中科技大学)

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模式与实践探索(华中科技大学)

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模式与实践探索(华中科技大学)科技部门户网站 2003年01月15日来源:科技部华中科技大学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技术创新以及技术的转移和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尤其是现代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技术转移更具前所未有的效应倍增潜质。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以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的部分高校为依托,组织和整合高校高技术研究开发资源与产业相结合,推动先进技术向企业生产领域的转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国家基地。

目前,中国政府己从一些重点高校中首批选择并认定了6所大学的技术转移机构作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它们作为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成为我国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来源和依托,而且也会对高校科研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产生的背景在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所引致经济知识化的趋势下,技术转移呈现出二个新的特征:一是新的高技术不断涌现,工业企业的高技术应用对于高技术研究开发的相对滞后,愈来愈多地存在着高新技术转移的应用需求;二是高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缩短,带动技术转移向技术链的上游前移。

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心,对企业的技术转移已占居重要地位。

国外技术转移的实践表明,技术转移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发挥了重要作用,越发达的国家,技术转移的规模越大、效果越明显。

在这些国家,大学技术转移受到普遍关注,实际上,无论是对于诸如硅谷新经济的产业发展,还是对于波士顿这样的传统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都代表了大学与产业界之间技术转移及其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显著绩效。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政府组织产学研合作工程的实施,高校正在经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探索实践,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创办了一批高技术的创新、创业企业,形成了技术、企业孵化和产业发展的大学科技园;另一方面是传统产业高技术化,通过合作研究开发、共建联合技术中心以及人才培训等形式,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发展对策研究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发展对策研究
科 学 管理
中 国科 技信 息 2 0 1 4年鳙 O 7 期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N D T E C HN OL OG Y I NF OR MA T I ON A p r . 2 0 1 4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发展对策研究
赵 瑁 陈培奇①
科学 管理
表2
表1
起 步模式 机 构建 制 隶属 高校 职能 部 门 发 展 模式 依托 科 研院所 完 善模 式 单 独成 立 国家
法律 法规 名称
颁 布时 间
机 构性 质
职 能部 门
管 理兼 经营

管理 兼 经营 , 管理 为 主 经 营为 主

美 国
从技术生成部 门 ( 研究机构 )向使用部 门 ( 企业和商业经 营部门 )的转移 ,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 间的转移。技术转 移 是 我 国 国家 创新 体 系建设 中的薄 弱环 节 ,缺 乏 良好 的体
制 、机制 和 政策 环境 ,成为 提 高我 国企 业 自主 创新 能 力 的 重大 障碍 。 1 . 2 技 术转 移机 构的 内 涵
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在最初成立之时大部分挂靠在学 校 科 技处 或校 产 处 ,因为 高 校的 技术 转移 多与科 研 成果 、 科研项 目或学校相关企业挂钩。但随着科技转移机构的发 展 ,有些 大 学考 虑到 大部 分 科技 成果 不 能直 接转 化 ,需 要
进 行 再一 次 的技 术开 发 ,他 们也 会选 择 依托 已有 的 科研 院 所成 立技 术转移 机构 。 目前高校 的技 术转 移机构 可 以分为 以下 模式 : 2 . 1 职能部门模式 采 用这 种 模式 的 高校 技术 转Biblioteka 机 构 隶属 或挂 靠 在学 校

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技术转移模式研究

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技术转移模式研究

第17卷第3期 科技和产业Vol. 17,No. 3 2017 年 3 月Science T e c h n o lo g y and In dustry Mar.,2017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技术转移模式研究邵邦w,刘庆莲2(中国科学院1.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京100086)摘要:技术转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具体模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技术转移的最终效果。

在分析中外技术转移模式和相关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交易转移、合作转移和衍生企业三种模式,发现技术的市场价值评估,技术转移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科研机构和人员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技术转移模式的选择和实施,进一步强化技术市场价值评估,培养和引进综合素质人才,明确科研机构和人员的价值取向可以更加高效的促进技术转移工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模式;市场价值;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807(2017)03—0128—04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纷纷以科 技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 转移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高校 和科研机构研究水平的迅速提升,大量高科技成果不 断涌现,但是由于技术转移模式及其支撑条件尚未理 顺,导致技术转移成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 节。

因此,探索科学合理的技术转移模式和运行机 制,进一步完善我国技术转移体系,是提升我国自主 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所属部门、单位性质、工作定 位、资金来源和运行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

学术 界就高校技术转移的运作模式[1]、影响因素[2]、功能 发挥[3]等做了一系列研究,但是以科研机构技术转移 工作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较少。

2016年4月,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 办公厅出台《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 案的通知》,在建立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实施科技 服务网络计划、建设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构建产业技 术创新联盟、打造国家技术交易网络平台五方面对中 国科学院技术转移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模式探讨

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模式探讨

视 程度在 提 高 , 注重 与高校 的合 作和 资金投 人 , 更 技
术转 移工作 人 员应 抓 住 这 一 契 机 , 做好 企 业 与 高校
的对接 , 使高 校技术 转 移工作 能够 高效 地进行 .
与 技术 转 移 项 目发 展 相 对应 , 京 交通 大 学 总 北
的纵 向科 研项 目数 和项 目经 费 , 分 别增 长 2 9倍 也 . 和 2 5倍 , 映 了学 校 技术 转 移 水 平 的 发展 是 以科 . 反 研 发展 为前 提条件 , 过来 , 反 技术 转移 的发展 又有 利 于增加科 研 经费 , 进一 步促进 科研 发展 . 由图 1和 图 2还可 以看 出 , 北京 交 通 大学 技 术 转移 项 目数 和经 费 与纵 向项 目数 和经 费 相 比较 , 增 速 缓慢 ;0 7 之后 , 20 年 二者 的差距 有 拉 大 的趋 势 , 这 可 能是 学校 科研成 果 与企业 的需 求不 一致增 加 了转
的第 二种 涵义 狭隘 一些 , 两者 并不 完全 相 同 . 目前 在
作者简介 : 姜丽君 ( 97 )女 , 宁鞍 山人 , 5一 , 辽 1 高级工程 师 . 从事科技 成果推广 和技术转移研究 . t l j n @b ue u c e a : i g j .d .n n ila j t
目前 , 学技 术 实 力及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而形 成 的 科 经 济实力 , 已经成 为决 定一 个 国家 综 合 国力 和 国 际 地位 的重 要 因素 . 达 国家 和新 型 工 业 化 国家 无 一 发
不 在政策 、 立法 等 方 面 采取 措 施 , 展 科 技 事业 , 发 加
t) ia ytip pr n l e e rbe f eh oo yt n f sac nvrie ymen f y .Fn l s a e a zs h o l o c n lg a se i r erhu ies i b a s l h a y t p ms t r rn e ts o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探析——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的调研与思考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探析——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的调研与思考
等 : 术 转 移 的 过 程 可 分 为 3 阶 段 : 术 开 发 阶 段 、 术 技 个 技 技 推 广 阶 段 和 技 术 应 用 阶 段 : 术 来 源 主 要 有 : 校 ( 术 提 技 高 技 供 方 ) 发 的 自主 知 识 产 权 、 业 ( 术 接 纳 方 ) 托 、 方 开 企 技 委 双
该 模式 参 与 的主体 只涉 及 到大学 和企 业 , 技术 转移 从 的过程 看 . 主要是 高 校 已有技 术 的推 广 。 由于技 术转 移 主
要 靠 科 研 人 员 或 管 理 人 员 直 接 与 企 业 联 络 , 作 规 模 和 技 合
合 作研 发 的技术 、 引进 消化 吸收 的新 技术 。
寻 找 到合 适 的 企业 ;或 者企 业 在 高 校 找 到合 适 的科 技成
果 , 其 在 企 业 产 业 化 。 技 术 的 提 供 方 ( 校 ) 点 。 应 将 以 高 为 对
才 等多 方面 的 限制 , 国高校 仍在 积极 地探 索 更加 有 效 的 我
技 术 转移 路 径 , 展形 式 多 样 的技 术 转移 工 作 , 求更 好 开 以
l 传 统 的 技 术 转 化 模 式 — — 点 对 点 的 高 校
校 技 术转 移 术 转移 : 学研 合作 技 产
中图分 类号 :64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7 4 ( 0 9 2 — 0 1 0 1 0 — 3 8 2 0 )4 0 0 — 5
高 等 学 校 是 我 国技 术 创 新 的 重 要 源 泉 , 国 家 技 术 转 在 移体 系中具 有重 要地 位 。近年来 , 管 受 到体 制 、 金 、 尽 资 人
第 2 卷 第 2 期 6 4 2 0年 1 0 9 2月

探析我国高校产学研主要模式

探析我国高校产学研主要模式

探析我国高校产学研主要模式我国高校产学研主要模式探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高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学研的资源,如何发挥高效的作用,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是中国高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我国高校产学研主要模式的现状、优缺点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现状在产学研中,高校作为研究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高校的产学研模式包括了科研合作、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多种模式。

科研合作是高校产学研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与企业和政府开展科技合作,为社会提供研究成果和技术知识。

技术转移是产业与科技领域的联系方式,可为创新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的专业人才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优缺点高校产学研模式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首先,高校产学研模式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研究经验,可以为产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科学的智力支持,是比较理想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之一。

其次,高校产学研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招募和培养的解决方案,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来源。

在高校产学研模式的不足方面,主要包括了业务推广困难和经济收益不明显等问题,目前需要进行改良和完善。

对未来的影响在产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产学研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为中国产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将为创新产业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因此,在未来,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将会得到更多类似的机会和空间。

总结综上所述,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合作模式的选择和践行中,高校需要考虑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实现对产业和企业的帮助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目标。

我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过计 划 引 术 以及 公 农
随着新世纪 以来我 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 技
术更新速度 日 益加快, 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的周期 越来越短 , 促进科学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已成为当 前世界各国科技战略的重要 内容。2 1 年 7 , 0 1 月 国
很远 。
完全统计 , 截至 2 1 年 4 0 1 月我 国已有技术交易机构 达2 万余家 , 常设技术交易市场 2 0 0 余家 , 国家技术
转移示范机构 14 , 3 家 从事技术开发、 转让 、 咨询 、 服
务等技术 经 营活 动的从 业人员 约 5 万 人 。u 0 1 我 国技术转 移与 成果转 化 的主要 机构 . 2 为 加 快我 国技 术 转移 与成 果 转化 机 构 的发展 ,
军转 民技术走 向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成为技术转
移、 转化的主渠道 。经过多年发展 , 国技术市场 我
家科技 部发布的《 国家“ 十二五”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 划》 中明确指出 , 要把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规 律, 把科研攻关 与市场开发紧密结合 , 推动技术 与
资本等要素的结合 , 引导资本市场和社会投资更加 重视投 向科技成果转 化和产业化 。虽然我 国一直 致力于促进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发展 , 进行 了艰苦
制度体 系逐步完善。在技术市场 的大框架下 , 成 形 了技术 市场法律和政策体系 、 技术市场监督管理体
系和技术市场服务与交 易体 系三大支撑体 系。区
域创新主体则包含 了高新 区、 孵化器 、 大学科技 园
等多种形式 的相关成果转化机构 。据有关部 门不
的探索 , 但距离西方主要发达 国家的科学技术转移 与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还相差

高校技术转移的5种模式特点分析

高校技术转移的5种模式特点分析

高校技术转移的5种模式特点分析文·李楠技术转移出自英文“Technology Transfer”,是指科学技术通过某种载体(人、物、信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科研生产之间以及科技系统自身之间的输出、输入过程。

技术转移的基本目标就是将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的学术成果进行开发和利用,以造福于社会。

我国高校的科学技术转移活动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一方面,它将高校的人才、科研、技术优势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不同行业的技术革新与进步;另一方面,有效的技术转移活动能实现科研成果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高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良性循环,并最终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自身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高校科学技术转移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技术转移辐射范围不同,可将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的模式划分为五类,分别是点对点的传统模式、点对线的技术孵化器模式、点对面的技术转移平台模式、点对体的高科技企业创业模式以及面对面的合作联盟模式。

传统技术转移模式传统的技术转移模式是高校与企业点对点的直接合作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推动型的技术转移。

高校是技术提供方,企业是技术使用方。

高校为自身特定的科研成果寻找合适的企业进行技术转移,或是企业在高校的相关成果中寻找符合自身要求的成果,将其在企业实现产业化并形成企业利润。

该传统模式的特点是:科研成果直接由高校传递给企业,不需任何中介机构,多是通过人际传播而获得的合作机会,因此合作规模和技术交易额一般较小。

适用于针对已有较好基础或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技术进行研发和技术转移。

技术孵化器模式技术孵化是指将科技资源高效、迅速地转变为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小科技企业成功创业和迅速成长。

技术孵化器模式是一种点对线的过程推进式技术转移,以高校为点,以技术孵化的整个过程为线,通过不同的技术转移机构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移。

浅析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困境与对策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流程时间大幅缩短,世界各国都将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作为发展本国科技工作的重点关注区域。

我国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早早提出了促进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在此领域有了长足性的进展,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讲,我国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有很大差距。

对此,本文就其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体系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发展1.我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体系及其主要机构1.1 我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体系我国的成果转化体系经历了起步阶段、出成体系阶段、制定和完善政策阶段,走到了如今的攻坚阶段,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创新领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1.2 我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主要机构加快我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为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鼓励自主创新,大力支持发展科技市场,将科研与市场接轨,国家科学技术部成立了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相应机构,并由国家财政进行拨款作为经费支持,为我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工作做支持。

1.2.1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科学技术部火炬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作为火炬计划的主要组织落实单位,是国家科技部下属的独立事业单位。

自从单位1989年10月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科学技术部的指导思想,紧跟国家政策,抓住各种科技资源进行创新和在加工,充分的进行资源整合,有效的将科技与市场结合起来,推动了火炬计划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卓越成绩。

1.2.2 中国技术交易所除了科学技术部火炬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还有一个技术交易服务机构——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国技术交易所充分整合现有的互联网优势,结合技术、资本、服务为一体进行科技融资的技术交易平台。

它坚持创新服务,利用科学技术资源整合,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成果尽可能的价值可量化和可流动化,精准预估其升值空间。

中国高校技术转移制度体系研究

中国高校技术转移制度体系研究

1 、 大学与企业合 作委员会模式 技术转移平台模式 中介平 台的点对面服务模式 2 、 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模式
3 、 技 术 转 移 中 心 模式
技术创业模 式
点对体的高科技企业创业模 式
高校以技术创立高新技术企业
各种 技术 转移模 式 的优 点 、 缺 点和适 用 范 围 , 列 于表 2之 中。显然 , 任 何 模 式 都 有各 自的优 点 和 缺 点, 没有 一种技 术转 移模 式是 毫无 缺 陷的 , 任 何一 种 技术 转 移模式 都有 独特 的适 用范 围 。表 2列 出 的适
教 育科 学文摘
2 0 1 3年第 5期
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 国高校 技 术 转移 制 度体 系研 究
郭 东 妮
中国科学 技术 大学 管理 学 院 , 安徽 合 肥 2 3 0 0 2 6
《 科研管理) 2 o 1 3年第 6期, 约1 3 5 0 0字
高校 是知识 和 人 才 的创 造 和 生 产 者 , 更 是最 重 要 的技术 源泉 之一 , 在 技 术 转 移 中扮 演 着 极 其 重要 接社 会经 济发展 中所需 要 的技 术 服 务 与开 发 、 应 用
的角 色 , 对 社会 、 经 济 和 技 术发 展 都 具 有 重要 作 用 。
由于历史原因和国情的不同, 中国高校在科研方 面
相较 于其他 国家承担 了更 为重要 的任 务 。一方 面高 校通 过承 担相关 课 题 的研 发 与 攻 关 , 担 负 着 实现 国 家关 键技术 赶 超 的重 任 。 另一 方 面 , 许 多 高 校也 承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 主要 的立足点应放在如下三个

2 7.

政策法规视角下中国技术转移体系发展梳理

政策法规视角下中国技术转移体系发展梳理

政策法规视角下中国技术转移体系发展梳理白璐璐摘要技术转移是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缺乏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成为制约我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因素之一.文章以政策法规视角,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布的各类涉及技术转移的条目,并提出健全我国技术转移政策法规体系时建议.文章还讨论并概述了技术转移的含义和国内外学者餉研究成果.关键词技术转移;科技政策;文献研究;发展梳理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9)246-0172-02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人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优势已经不是由自然资源的多少来决定,而更主要的是由技术创新的速率所决定。

这种创新的速率不仅来自于研发投资规模所产生的技术迭代,更来自于科技资源在核心竞争力上的集聚、共享、转移和扩散。

技术转移是科技与经济交融的重要汇聚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民经济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顺应我国向创新型社会的发展趋势,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是近年来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中面临的艰巨挑战。

1技术转移概念和相关研究概述1-1技术转移的概念时至今日,国内外学术界对技术转移的概念还莫衷一是。

国外学者一般使用w technology transfer"进行表述,而中国特色的称呼为“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美国学者布鲁克是公认的最早界定技术转移概念的,他认为技术转移是通过人类活动传播科学和技术的过程。

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被开发出来的系统且合理的知识成为处理某类事物的方法。

布鲁克斯进一步指出:垂直技术转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通过垂直技术转移,新科学知识转化成新技术并最终成为新产品或新工艺;而修改某种已有的技术使之呈现新用途的过程被定义为水平技术转移(贺艳,2004)。

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者波兹曼(2000)认为,技术转移是将技术(包括专有技术和技术知识)从一个组织架构移动到另一个组织架构的过程。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其研究导向分析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其研究导向分析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其研究导向分析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高校成为了知识创新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源泉。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也因此成为了技术创新和科技转化的重要渠道。

本篇文章将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其研究导向分析。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定义和作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指高校将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移、技术创新、产业化等方式转化为具有经济效益的产品或服务的机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具有以下作用:1.促进科研成果利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实施使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更好地利用,实现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实现技术转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供了技术转移的渠道,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移到了相关企业和机构,提高了科技成果的利用率。

3.促进创新创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管理等方式,促进创新创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具体实施方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技术转移:高校科技成果可以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转移到企业和机构,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

2.技术创新:高校科技成果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转化为商业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

3.知识产权管理:高校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管理也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导向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导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向:1.机制构建:如何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如何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利用和推广;2.技术转移:如何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效率,如何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

3.知识产权管理:如何保护高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如何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维护。

5、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不断完善,未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展的趋势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政府支持:政府将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校技术转移制度体系研究2013年12月24日14:49 来源:《科研管理》(京)2013年6期第115~121,160页作者:郭东妮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4421 引言完善的技术转移法律体系,既是促进国家科技进步的基石,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纵观当今世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相继建立了成熟完善的技术转移法律政策体系,这不仅促进了技术转移模式的建立,也为其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基石[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也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大,大力提倡和实践“产学研”一体的技术转移模式,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建立一个高效的技术转移体系。

但是,“产学研”模式在实际运营中并没有达到政府预期的效果与要求。

近期的数据表明,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并不高,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而商业化运作也不成功,完全没有发挥出它本应发挥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国技术转移的法律法规,一个较为健全的技术转移法律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1980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承认技术转移的合法性,其中指出对创造发明的重要成果可以实行有偿转让(国务院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1980)[4]。

从1982年开始,在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方面,中国政府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使中国在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然而,此类法律法规只是对技术转移的部分环节进行调整并加以规,往往使得很多重要环节被忽视。

例如关于技术吸收和技术消化方面的规定就少之又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各种组织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深度吸收消化的积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又先后出台了几部有关技术转移的基础性法律:如《中华人民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988年),《中华人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91年),《中华人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中华人民国对外贸易法》(1994年),《中华人民国合同法》(1999年),《中华人民国著作权法》(1999年)。

这几部基础性的法律极促进了中国技术转移活动的开展,各种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也逐渐建立起来,使得中国的技术转移活动逐渐步入正轨,技术转移交易额逐年稳步增长。

2003年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6.8万项,成交额1049亿元人民币,2004年成交额为1334亿元。

同年,中国从国外引进技术签订合同7139项,金额134.5亿美元[5]。

到目前为止,中国颁布的与技术转移有关的法律有:《外贸法》、《专利法》、《商标法》、《技术合同法》、《著作权法》、《个人所得税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

从颁布之日起,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地修订现有法律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好的发挥法律的积极作用。

同时,为了加入国际技术转移体系,中国也陆续和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一些相关的国际条约以便尽快适应国际标准。

具有代表性的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条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等。

为了促进技术转移的良性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提高东中西部的经济协调发展,中国政府在颁布大量技术转移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从政策方面提供技术转移一定的优惠程序。

例如,为了降低中国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的风险,提高引进技术的效率,增强技术引进的积极性,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办理技术引进项目的审批程序》、《办理技术引进项目进口机电设备的报审程序》等,有力保障了国技术引进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也将逐渐放开技术转移中介市场,允许国外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介入中国国市场[6],这一方面可以促进技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对国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迅速成长与国际化也就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述背景分析显示,为了促进国技术转移(特别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国政府在立法层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的政策法律环境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然而,政策法律环境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实践在不断创新,各种新的技术转移模式不断涌现,对政策法律环境的分析,必须基于对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的现实解读来进行,开展与时俱进的评估。

因此,对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的体系进行梳理,对各种高校技术转移模式的优点、缺点、适用围及其差异进行分析,对于技术转移的政策法律环境评估非常必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基于这种考虑,本文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技术转移法律体系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高校的立体式、全方位的技术转让格局,对当前的各种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在这种立体格局中的地位和差异进行了剖析。

最后,总结中国高校技术转移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和主要关注点。

2 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的体系和模式分析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创造和生产者,更是最重要的技术源泉之一,在技术转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和国情的不同,中国高校在科研方面相较于其他国家承担了更为重要的任务。

一方面高校通过承担相关课题的研发与攻关,担负着实现国家关键技术赶超的重任;另一方面,许多高校也承接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技术服务与开发、应用技术的开发以及研究等活动[7],为国家、企业以及不同经济实体提供技术开发服务,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有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移。

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年到2009年的中央政府科技计划中,高校共承担了约2.8万个项目,获科技经费总额约277.5亿元,占中央政府国家科技计划总经费的四分之一还多(占25.7%),而且这一数字在近几年还有明显增长的趋势。

其中的基础研究部分,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中,高校承担的比例超过50%,2011年甚至达到了总数的55.75%。

由此不难看出,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的体系,是包含点对点、点对线、点对面和点对体的多层次、立体共存的全面体系,其包含的技术转移模式可以通过表1加以概括。

2.1 传统技术转化模式高校的技术转移活动起源于产学研合作,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认识到国技术落后的状况,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试点“产学研”的技术转移模式以促进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化应用,并于1992年由中科院、国家经贸委等多个部委共同正式启动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8]。

传统的技术转移模式是一种点对点的模式[9],这里的点分别指高校和企业,前者是技术的提供方,后者是技术的接纳方。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本校的科研成果寻找适合的企业,或企业在高校寻找满足自身需求的科研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在企业实现产业化,所以他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推动型技术转移。

这种模式产生的时间较早且行之有效,是其他技术转移模式产生之前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目前最常见的技术转移模式。

其缺陷是由于技术转移主要依靠科研人员或管理人员直接与企业联络,所以该模式的参与主体只涉及大学和企业,不能通过有效的第三者将这种合作扩展开来,因此合作规模和技术交易额普遍较小。

并且,此种模式涉及的技术多是较为简单的应用技术,主要是高校已有技术和自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2.2 技术孵化器技术孵化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是一种点对线的过程推进模式。

这种模式以高校为点,以技术转移孵化过程为主线,由不同的机构来实现技术转移,比如国家工程中心、大学科技园以及校企联合研发机构等组织。

2.2.1 大学科技园模式大学科技园毗邻大学,借助集群式创新优势,形成了产学研创新的支撑集群,包括企业孵化器群、技术研发机构群、高校科技产业群、教育培训机构群、中介服务机构群和配套服务机构群等,已经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大学科技园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地域优势明显。

地处大学周边,并且由于与大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它对科技信息、科技人员等技术转移要素联系便捷、渠道通畅。

除了对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和中试实验外,大学科技园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在金融贷款、队伍组织、法律事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撑,为技术转移提供有效的综合配套服务。

从参与主体看,大学科技园有大学、合作企业、中介机构和投资机构等,它们都是通过科技园联系起来的,中介与投资机构运作的独立性并不强。

从技术转移的阶段看,仍然处于已有技术的应用阶段。

虽然大学科技园承担着孵化大学科技成果的重要任务,但目前高校的科技成果通过大学科技园实现转移尚处于探索阶段,资金保障等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2.2.2 国家工程中心由科技部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目标是促进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化,以便更多地形成技术创新、科研开发以及产业化。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所设立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以具有一定研究开发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为依托建立的研发实体。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建立了14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大学的有44家,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124家,依托的大学有42家[10]。

此外,一些其它类型的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等也兼备技术转移的职能。

国家工程中心由政府资助,具有深厚的政府背景,其建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一些基础性的、共性的问题,一些针对关键技术难题的研究也会成为其资助的对象。

在此种方式下,政府职能部门是主导,科研院所以及大学是主要依托,由大学和企业共同建设,也会有一些投资机构或者中介机构加入,主要工作以中试开发为主,比较重视工程技术的配套,涉及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总的来说,国家工程中心有利于工程技术向相关产业进行扩散和转移。

工程技术中心由于为独立法人机构,技术转移与扩散并非一定要与中心同步发展,因此往往导致中心的发展步伐制约技术转移的速度。

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心的职能,需要对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不断探索,促进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2.2.3 省校研究院模式省校研究院模式是指高校和省、市级政府合作成立研究院,利用大学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按照长期合作、互惠互利、优势结合、共同发展的宗旨,充分发挥省校双方优势,强化政府的指导功能,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成立的实体机构。

近年来省校组建实体性科技开发机构数量有明显的增长,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是一种以科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较为理想的方式。

省校研究院模式的特点是:能够有效整合双方资源,依托高校的研究力量和科技成果,由地方政府提供启动经费、办公场地和政策扶持,高校与地方政府建立了长期而紧密的联系,实现合作共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